2020-11-17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
共找到
73
筆 文章
-
-
2020-10-30 癌症.癌友加油站
新藥給付嚴 患者抗癌 經濟休克
癌症是國人頭號殺手,科技進步,新藥上市,但因健保給付條件嚴格,許多患者無法及時使用新藥。衛福部目前正討論健保財務改善政策,臨床醫師認為,健保給付條件確實影響醫療行為,若病人不符條件,得自費百萬元尋生機,帶來經濟上的休克,健保給付新藥應有新思維。本報進行「癌症新藥可近性」論壇專題討論,十一月是國際肺癌月,肺癌死亡率長年居癌症之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指出,癌症治療多是以健保給付為基準,以晚期肺癌為例,目前有兩大類藥物,一半的病人適合標靶藥物,但另一半患者是無基因突變者,化療及免疫藥物就成了患者一線生機所繫。王金洲舉例,健保去年開始給付癌症免疫藥物,門診一名六十多歲女性從離島來就醫,診斷為晚期肺癌,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自費藥物,經相關檢測,符合免疫療法一線健保申請資格,至今使用免疫藥物已十八個月,腫瘤一再縮小,不僅呼吸比較不喘,且能正常生活,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健保確實幫助了這位病人重獲新生,也為病人節省上百萬的經濟負擔,但像這樣幸運的個案,其實不多。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指出,台灣希望能達到WHO的目標,全癌症五年存活率六成,首要之務要提高肺癌患者存活率,治療給付就得跟上腳步,台灣新藥核准給付晚其他國家三至四年,條件也嚴格,第三代標靶藥物的給付甚至互相衝突,限縮治療。治療疾病,是讓病人回歸社會及職場,減少社會成本。賴俊良及王金洲強調,以免疫藥物為例,晚期患者列為第一線使用,但實際上搭配化療藥物,存活期會拉長,病人生活品質也會提高,希望可放寬給付;另外,給付的公平性也很重要,能改善存活率的癌症,患者都應該得到適當的治療。王金洲說,「可以理解健保資源有限,健保又不想讓大家多出錢,但醫學進步,不只藥物,包括醫材、技術都同等重要,要讓民眾有使用者付費概念,才有機會使用新的治療方式。」「每次看到有新藥,但病人不能使用,病人難過沮喪,醫師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健保沒有不積極,只是增加開放速度趕不上民眾期待。」賴俊良也希望,開放民眾共同負擔,讓患者可以自費部分金額而使用到新藥。
-
2020-10-11 癌症.肺癌
健保資源有限 自費醫療陷兩難
標靶、免疫藥物為肺癌病患帶來逆轉勝的一線希望,然而,同時也帶來了「經濟休克」的後果。醫師們不諱言指出,在門診中,若是病患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時,醫師常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及家屬有自費用藥的選擇。不符合健保給付,要不要告訴病患有自費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指出,過去,肺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病患往往只有半年的存活期。近年來,因為分子醫學的發達,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紛紛問世,大幅提高肺癌病患的存活率,即使是發生抗藥性的肺癌病患,也有適合的藥物可以選擇。但是,王金洲也坦言,新藥的費用確實昂貴,平均一個月的藥費達二、三十萬元,而健保給付也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在看診過程中,他內心經常掙扎於,要不要告訴病患和家屬還有自費用藥的機會,「說了怕用不起的家屬會心生愧疚。」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同時也是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分享,一名約五十歲的女病患,發生骨頭痠痛、就醫確認是肺癌,使用化學治療維持一年,後來出現抗藥性,家庭略有積蓄,開始自費接受免疫療法,打了兩次,花費40萬元,效果很好,但是此時病人也開始茫然,接下來呢?要繼續治療下去嗎?會不會增加家人的負擔?藍領階級經濟不寬裕,有能力自費用藥者不多。在都會區的醫學中心,約有一到兩成的患者有能力選擇新藥自費醫療;在工業區的區域教學醫院,病患情況則更為悲涼。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煌麒說,我們的門診病患多是工人,經濟狀況並不優渥,不到5%有能力自費用藥。實際上,根據一份針對「晚期肺癌與照護者意見研究」發現,約有八成的晚期肺癌患者曾有自費使用癌症藥物的經驗,其中多數人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而自費使用藥物。王正旭指出,我們共同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健保給付確實到了極限,但是病患沒有錢,卻有對疾病控制的需求,經濟休克發生在病家,需要社會一起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方式。是否建議病患自費?治療訊息透明化 醫病共同作最好決策是否建議肺癌病患進行自費治療,讓臨床醫師左右為難。有臨床醫師會把握參與臨床實驗的名額,讓患者有使用到新藥的機會。另外,國民健康署則建議,可以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過程,讓所有的治療訊息透明化,大家共同討論出可行的治療選項。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莊永毓認為,病人及家屬對於疾病都會將經濟考量進去,雖然費用昂貴,但建議臨床醫師還是將治療端的可能性告知家屬;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就能知道患者對未來的看法,有些人即使花了很多錢,也帶來經濟上的負擔,但並不後悔這樣的選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對於未知且困難的決定,還是需要將重要訊息告知家屬,利用SDM,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達成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王金洲則建議,醫學中心多會參與癌症新藥的臨床實驗,鼓勵病患積極詢問和參與,有機會使用到免費的藥物,雖然名額並不多,醫師保持著能「拉一個是一個」,多管齊下讓病患有機會使用到新藥。王正旭也建議,應該透過好的政策引導民眾購買商業保險,才能跟上醫療科技的發展,而且保障型保單優於儲蓄型保單,在健保與商保的輔助下,減輕癌症患者的經濟衝擊。● 你一定要問醫師的3個問題:Q1 我有哪些治療選擇?費用多少?Q2 這些治療選擇的優點及風險、副作用是什麼?Q3 我該如何做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莊永毓 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請病友們不要害怕,我們的醫療團隊隨時準備好要幫助你。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新藥治療加早期篩檢 降低肺癌死亡率
美國癌症協會發表2020年版的癌症統計數據,10來年癌症死亡率每年下降1.5%,2016-2017年下降2.2%,是1991年來最大降幅,主因是肺癌死亡率下降,有部份原因可能是與癌症治療大幅進展有關。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08年-112年):民國112年,30-70歲癌症過早死亡機率要下降至6.24%;107年台灣30-70歲常見癌症過早死亡機率為7.39%,其中肺癌過早死亡率全癌最高,達1.31%,比起106年只降低了0.01%,降幅幾微。肺癌新藥較少,給付嚴苛,找到適合用藥很重要。肺癌仍盤據十大癌症之首,成為晚期確診病人最多、醫療支出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王金洲指出,肺癌那麼多第一,很多原因是沒辦法好好治療,比起乳癌及大腸癌用藥穩定,肺癌新藥相對少,這幾年免疫藥物上市,由於藥費不便宜,加上健保資源財務有限,新藥給付時間延長。依據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統計,健保署新藥申請給付生效時間,一般藥物平均為15.3個月,癌症新藥為23.2個月,確實比一般藥物多出了8個月。且健保給付條件愈來愈嚴,需綁定額外條件,例如肺癌免疫藥物第一線使用,需無法使用化療者才符合標準,甚至有些癌症用藥,規定病人的心肺腎功能需符合若干條件,國際臨床治療指引都無此規定。王金洲認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病人用到適合的藥很重要,現在因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目標都非常明確,加上化療藥物也進步很多,「以前肺癌病人四期我們都會稱做末期,但現在是治療無效後才叫末期,有很多早年吃標靶藥物的病人,至今十年都還存活。」五年存活率遠低於日本,與給付制度有關。台灣五年存活率與鄰國日本還是有段差距,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台灣肺癌男性的存活率約18%,日本約27%、韓國為22%。王金洲認為,這與日本的給付制度有關,日本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後,就能立刻給付,患者可以立刻吃到新藥。但王金洲也解釋,因為日本採取共同負擔制,民眾的自付額比台灣高很多,相對的,民眾就能用到新藥。台灣因健保財務受限,讓患者沒有選擇新藥的機會,畢竟民眾用藥選擇仍在健保體制下居多,因此政府還是需要面對財務的難題,不然愈來愈多的新藥及新科技,民眾看得到吃不到,政府仍是一籌莫展。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到,健保預算有限,確實衝擊新藥給付的使用對象及範圍,影響病人權利;目前台灣民眾部分負擔比例僅6%,與法定20%落差越來越大,仍應回歸使用者共同負擔的精神。而王英偉也提及,當初C肝根除計畫撥了80幾億元,當時的想法,就是以後都會用到的錢借來先用,未來更多的研究應該從醫療經濟學來看,畢竟人的價值很難用錢來評量,未來精準醫療也會是產官學共同研究的標的。降低死亡率電腦斷層篩檢 找出早期個案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增加早期患者的發現率,而目前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高危險群者篩檢,是醫界及國民健康署認為可行的方式。目前規畫重度吸菸者又有參加二代戒菸計畫者,國民健康署就願意幫他們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不過,王英偉也強調,早期篩檢對於民眾有一定的精神壓力,也有可能因為篩檢造成一些沒必要的開刀。在美國就算抽菸,要不要篩檢都需要與醫師進行共同決定。他表示,目前也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進行研究,發展一套輔助工具,未來在篩檢前必需充份告知,包括輻射的風險、病人可能產生的焦慮等都需要考量,再決定要不要做檢查。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金洲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萬一不幸罹患肺癌,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9-23 癌症.肺癌
誰需肺癌篩檢?4醫學會擬共識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不少民眾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當成肺癌篩檢工具,但因檢查太過敏感,民眾拿著檢驗報告遊走於各大醫院診間尋找答案,衍生不少亂象。國內四大醫學會日前擬定「肺癌篩檢共識」,可望在兩個月內對外公布,將針對不同危險性的民眾給予篩檢建議,甚至包括篩檢儀器及診斷的品質都列入。「醫師,這是我在A醫院拍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這張是我在B醫院拍的,有醫師說這肺部結節很小不用理它,但我想聽醫師您的看法。」這是胸腔內科門診常出現的狀況。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無奈地說,這現象已快排擠到真正需要看診的肺癌患者,也造成臨床醫師的困擾。低劑量電腦斷層約有兩成機會發現小於0.5公分的小結節,通常會建議一年追蹤一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煌麒,曾針對高雄大林蒲周遭的高危險者進行肺癌篩檢,他指出,小港醫院篩檢了2500例個案,直接被判定為肺癌的病人只有個位數,但有結節的民眾非常多,追蹤後多數是良性個案。但醫師的建議再怎麼多,擔心受怕的民眾還是無法安心,有些患者追蹤半年後就受不了,問醫師可以直接開刀嗎?其實,104年國內就公布「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建議年齡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的民眾,可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尤其60至75歲者最有成本效益;若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議接受」篩檢,有肺病史或特定職業則可先與「醫師諮詢」考慮篩檢。新版「肺癌篩檢共識」,以民國104年的版本加深加廣,並依據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針對1.2萬人進行的肺癌篩檢試辦計畫及國內外資料,提出民眾版及專業版的「肺癌篩檢共識」,目前已有初步共識送至衛福部國健署。參與擬定共識的陳育民說,共識內容較清楚的建議,包括哪些人需要LDCT篩檢、哪些人需要與醫師討論才進行篩檢、哪些人不建議篩檢;篩檢的品質包括儀器設定及校正都需要統一,甚至如何正確判讀都要把關,讓醫病都有所依據,也解決醫療浪費問題。「肺癌篩檢共識」是由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等四大醫學會的專家,擬定科學化的建議,希望共識出爐後可以解決篩檢亂象。
-
2020-07-13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肺部移植/肺阻塞喘、咳、痰 常被誤認感冒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逾一成以上罹病,病程早期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醫師提醒,「咳、痰、喘」是肺阻塞常見早期症狀,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多數患者30、40歲發病吸菸者、吸二手菸者、長期暴露汽機車廢氣、吸入懸浮微粒或以木柴生火民眾,都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泡間隔被破壞,小呼吸道也會因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余忠仁表示,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至12%。感冒就醫無改善就要檢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有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喘、咳、痰,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20、30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說,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也建議就醫評估。定期打疫苗避免急性惡化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1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飽受肺阻塞所苦 醫界推估40歲以上1成罹病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疾病走到末期,目前正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醫界推估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超過一成的人罹病,但在病程早期卻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延遲治療。在台灣,肺阻塞每年帶走約6000人的生命。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部的肺泡間隔被破壞將造成肺氣腫,而小呼吸道也會因為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小呼吸道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余忠仁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12%。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的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會有氣喘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咳、痰、喘的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二三十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提到,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亦須就醫接受評估。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出版的《肺阻塞知多少手冊》中提供一分鐘簡易問卷(如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發展「1分鐘358」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這些工具自我檢視罹病風險。所謂登階測試包含三指標,指標一是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者,就屬高風險族群,這群人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指標二是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者,屬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指標三是1分鐘內能登階50階以上者,這群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低風險族群。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
-
2020-05-31 科別.呼吸胸腔
夏天也可能氣喘 醫籲注意過敏原
夏天到來,雖氣喘主要發生在秋、冬季節交替之際,但台灣氣候溫度與濕度相對高,仍容易造成患者氣喘發作。醫師表示,除遺傳外,夏天濕度與熱氣等環境因子,有利於花粉、塵螨生長或產生過敏反應,也可能導致患者氣喘惡化,甚至出現嚴重氣喘,籲應注意過敏原的去除,以避免嚴重氣喘發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舉行健保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之教育訓練講座,上午邀請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與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吉泰,講述氣喘致病機轉與氣道變形、台灣成人氣喘診療指引等議題。李吉泰表示,氣喘是國人常見的氣道疾病,是一種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慢性氣道阻塞疾病。依其嚴重的程度可以呈現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盛行率以2007年的健保資料庫統計,成人約為11.9%;兒童及青少年(小於20歲)則約為15.7%,但仍有低估的可能。曾敬閔說,氣喘大致上可分三類:外因性或過敏性氣喘 、內因性氣喘、職業性氣喘。多數孩童氣喘屬第一類,可定義出清楚的外界過敏原,且多數病人有家族史;而大部分成年後才出現氣喘病徵者,則為第二類,環境中找不到過敏原,可能因接觸乾冷空氣、劇烈運動、聞到強烈氣味等而發作。而職業性氣喘,則是工作上特別接觸到某些物質,如化學藥劑、動物毛髮、排泄物、廢氣等而造成。曾敬閔說,過敏原為一種會引發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主要分為蛋白質與半抗原兩大類,多數人過敏原屬前者,後者是人體本身無法引發過敏,需與體內的蛋白結合後才會引起過敏反應,包括金屬類物質如鉻及一些化學物質如甲醛等。而近來天氣炎熱,不斷進出冷氣房,短時間內,體溫變化太大,支氣管不斷收縮和擴張,也容易引起氣喘的發作。他說,氣喘在臨床上的症狀包含喘、悶、咳,原因為氣道狹窄、呼吸管壁增厚、 氣道分泌物增加所致,並視其發炎反應可分為慢性的氣道重塑,與急性的氣喘急性發作,恐促使黏膜過度分泌、平滑肌過度增生、基質沉積在氣道表皮下層,導致氣道變形,出現嚴重氣喘。曾敬閔說,氣喘治療上初期可用吸入性類固醇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不過臨床上約有10%的患者屬嚴重型氣喘,若前述藥物控制不佳,另有注射型藥物作為新選擇。呼籲民眾要注意去除花粉、塵螨、蟑螂、動物毛髮等台灣常見過敏原,以避免嚴重氣喘的發生。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多數氣喘患者依賴急救吸入劑 醫界:可能提高惡化風險
台灣約有兩百萬名氣喘患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調查顯示,八成四氣喘病患對急救吸入劑呈現中高度依賴,長此以往可能使患者惡化風險不減反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小組委員傅彬貴表示,許多氣喘患者感到不適時,會自行赴藥局買急救吸入劑(SABA)來緩解症狀。然而,氣喘為一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患者應使用含有抗發炎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加以治療,即使無症狀時仍應長期規律使用,而非依賴急救吸入劑。傅彬貴表示,急救吸入劑雖能快速使氣管擴張,卻無法降低發炎反應,因此長期使用可能提升死亡風險。根據今年全球氣喘治療指引,如果氣喘患者經常性使用急救吸入劑、使用量達到一年三瓶以上,可能提高氣喘急性惡化風險。但台灣氣喘患者似乎普遍有依賴急救吸入劑的現象;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國內八家醫院共400名氣喘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四的氣喘病患對於急救吸入劑的使用認知屬於中高度依賴,而三成一的病患氣喘控制不佳且每周使用這款藥品的次數大於三次。今天是世界氣喘日,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單位共同簽訂「健康肺氣喘卓越計劃」合作備忘錄,盼醫療院所將正確的治療觀念帶給民眾,並合作精進國內氣喘管理與照護。
-
2020-03-09 癌症.肺癌
肺癌健保免疫治療 醫病團體籲擬定優先順序
肺癌多年為我國癌症死亡排行之首,衛福部民國108年4月將肺癌等八種癌別,納入健保免疫療法,累積近一年臨床實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率超過三成,讓晚期肺癌患者視免疫療法為最後一線生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以及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次開會討論,希望就現有醫學臨床實證資料,擬定優先治療順序,擴增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涵蓋率,讓每名患者都有機會用藥。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說,目前給付標準應該更有效率,健保給付免疫用藥條件保守,以致於去年八億多預算未能全數消化。依照臨床研究,許多對於免疫療法有效的癌友不見得能納入。醫學會及醫病團體呼籲健保放寬免疫治療的規定,第一順位為使用於二線、三線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依照藥物本身的臨床適應症即可,不用考慮PD-L1表現量多寡,才能照顧更多的晚期癌友。第二順位是復發率及死亡率均偏高的「癌王」小細胞肺癌。賴俊良表示,國內研究證實,癌王患者如能在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就能延長復發時間及存活期,這群患者人數較少,如納入給付,對健保財務衝擊較小。第三順位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用藥,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因人數較多,所以放在最後順位。賴俊良說,健保署參考泰國、南韓等國的作法,與藥廠議價,先不測生物標記,只要符合疾病條件先准許用藥。用藥三個月後如有效,由健保給付。如無效,由藥廠埋單,節省健保財務壓力。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黃瑽寧6個重點解析新冠肺炎
上周(2/16)在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針對目前已在全球迅速傳播開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出對於新冠狀病毒的一些重要觀察,《元氣網》特別整理節錄以下重點,讓大家多認識新冠狀病毒,及了解如何防範。一、新冠肺炎可無症狀傳染?學理上來說,無症狀傳染是可以的,但理論上傳染力會比較差。之前德國有個案例,一開始說是無症狀傳染者,後來發現不是,他其實有症狀,還吃了藥,其實他已經覺得肌肉痠痛不舒服,但他還是去開了會,開會之後就傳給其他人,所以他不算是一個無症狀的傳染者,算是輕症患者。此外,我們知道 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想說跟禽流感一樣,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是還是有 5% 的病人說我有流鼻涕、鼻子之類的症狀。最近有一篇研究也發現,其實鼻腔裡也是有ACE2受體的。目前醫療共識是,一開始輕症狀況就是咳嗽,然後肌肉酸痛,再嚴重一點就發燒,開始喘。根據WHO的估計,82% 的人是輕症,15% 是會喘,3% 會進入到嚴重的症狀。二、會否糞口傳染?前陣子有新聞報導這個病毒也可以糞口傳染,這我要打個超級大問號。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一個病毒在糞便中找到 RNA,跟糞口傳染還有距離,要有活的病毒從大便出來才可以證明有糞口傳染。三、為何重症多抽菸男性?ACE2(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可以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門」,ACE2在人體很多地方都有,包含在腸胃道的平滑肌,還有血管內皮細胞都有。如果ACE2 在我們細胞表現越多的話,可能這個病毒就找到更多機會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ACE2 的表現或許可以跟我們的嚴重度成正比。而根據研究指出,抽菸者的ACE2比非抽菸者還要來的高,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抽菸者重症機率高,因為他進去門檻比較低。而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 48%,也就是兩個男性就有一個抽煙,而女性抽菸比例可能只有3% 左右,或許就一個機轉可以解釋兩個答案,就是為什麼男性在重症多,還有就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會是重症的危險因子。四、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很多人說:「沒關係,到了夏天這個病毒就不見了」,你可以看到過去冠狀病毒的季節特性,在緯度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但是那是北半球、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但如果看到跟我們比較相近緯度的廣州,經過這三年,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季節性,到夏天這個病毒是不會消失的,它跟流感一樣,流感也只有在緯度高的地方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台灣甚至是更熱的地方,它是一整年都有的。所以,「不用期待這個病毒在夏天自己會自殺,其實還是會留下來的。」五、新冠狀病毒能否控制住?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病毒限制住?就像當年的 SARS 把它關起來呢?根據數學模組,一隻病毒只要有10% 的無症狀感染者,這名無症狀者就算他才剛傳給一個人,就是他傳染力還不到一般能傳播的 1%,對防疫者而言,就很難百分百掌握所有的接觸者。如果傳染力可能已經出去了 15% 到 30%,那麼你要在爆發前控制就更困難了。新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高達八成,所以這個病毒要像 SARS 一樣完全消失,我是採比較悲觀的態度,但是如果有疫苗事情就可以改觀了。六、如何面對存在的病毒?很多的研究講到冠狀病毒放在無生物上面到底可以活多久?只要條件良好,它要活 5 天 10 天都有可能,只是病毒量還剩多少不曉得。其實在無生物表面上面的接觸傳染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抗冠狀病毒,最重要還是洗手。等藥物的臨床實驗也沒這麼快,疫苗沒那麼快上市,因此一般民眾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洗手的工作,還有飛沫傳染的預防。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界觀察 菸槍感染新冠肺炎症狀較嚴重
醫界今天針對新冠肺炎舉辦研討會,有醫師表示,老年人、吸菸者和慢性病患者,病毒進入的門檻較低;另有醫師認為,感染機率相同,但吸菸者症狀較為嚴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天舉辦「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2019-nCoV)臨床研討會」。台北馬偕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會中指出,目前最新報告顯示,男女感染比例是一半一半,一般症狀輕症就是肌肉酸痛、咳嗽,再來就是發燒,最後才是重症;從現有報告來看,長者、吸菸者和慢性病患者,病毒進入的門檻較低。台北榮總胸腔部醫師陽光耀則認為,性別、是否吸菸在感染的機率上沒有差別,但目前統計數據觀察,吸菸者若遭感染,症狀較為嚴重。另外在家戶感染的情況中,陽光耀說,在台灣的案例裡夫妻出現的症狀不完全相同,也就是家庭群聚感染症狀不一,所以推論若是在未有症狀前就傳染,防疫就會很麻煩。林口長庚胸腔科醫師高國晉表示,死亡病例數高容易導致醫療體系崩潰,主要對照顧者會有擔心害怕與限制,如個人裝備不足等;對住院病人,一天共需巡房約14次,包含醫生1次、護理師13次,應儘快簡化醫療;強調「醫療人員先自救再救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在會後現場提問時回應,將擴大對社區篩檢狀況,如果社區有呼吸道症狀群聚、肺炎等也會優先篩檢;醫護人員若得到肺炎,也會優先篩檢;但通報還是依原來定義,因通報後會入院隔離,擔心會占太多病房,所以目前是以加強篩檢的方式處理。張上淳指出,目前還有很多台商在中國,現在每天都監測有多少人入境,1天大概就是5、600人;如果跑到泰國、日本再轉機回來,會更抓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1日將新冠肺炎定名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