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台灣人
共找到
1125
筆 文章
-
-
2020-07-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聞眼/2歲以下還沒選戶籍?陳時中錯了
一個月內,陸配子女「小明」的父母先後到政院下跪,又到總統府前陳情,換來政府開放兩歲以下「小小明」能回台的「德政」。然而,九成以上有就學需求的小明仍卡關,政府開了一道小縫卻像在施捨,令人質疑究竟是人道考慮,還是只為紓解輿論壓力?魔鬼總藏在細節裡,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滯留大陸但有中華民國居留證的兩歲以下小明,可申請回台,指揮官陳時中說,兩歲以下孩子還沒選戶籍,有機會成為台灣人,這是開放入境的原因。陳時中這話是錯誤的。現行規定,兩岸婚姻中父母有一方是台灣人,其子女在十二歲以下,都可申報入台灣戶籍(即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反之,入大陸戶籍者則申請居留證。也就是說,首批開放的「小小明」早已入大陸戶籍,才會持有我居留證,陳時中顯然沒弄清楚。再有一個細節是,開放兩歲以下小小明,基本排除了陸配的前婚姻子女。依規定,陸配與大陸籍所生之前婚姻子女,以「長期探親」身分來台,至少在四年後,才能申請「專案居留」配額。這類「小明」要持有我居留證,最少都超過四歲,不可能在這批開放之列。政府精心算計的結果是,兩歲以下的小小明,大約只有一百人。真正有迫切繼續學業需求的上千名小明還是無法回台,他們大多十二歲後申請入台灣戶籍,卡在兩年專案居留期間的「準國民」。這些小明早年跟父母在大陸生活,所以入大陸戶籍,但如今多在台灣讀書,生活圈原本就在台灣,與家庭隔絕大半年,仍無法回台。政府願意逐步開放小明回台,方向是對的,但實施的做法卻有很多應該檢討之處。首先,陸委會早在五個月前就提出讓小明回家的建議,先是被指揮中心否決,後來各部門互踢皮球,沒人敢負責,只因小明是大陸戶籍,而陸配家庭在台灣仍是弱勢。其次,以目前兩岸疫情和台灣防疫能量相較,首批開放百名的「小小明」,要說是打開一條僅能透光的門縫也不為過。但最急需回台銜接學業和生活的少年小明們,還是不知何時才能踏上回家路。
-
2020-07-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部分小明能回來? 陸配團體質疑是否有2歲以下的小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5日宣布,2歲以下持我國居留證的陸籍子女「小明」可以返台。不過,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質疑,是否有2歲以下有持我國居留證的小明,因為從法規來看,不認為有這一群小明的存在。鍾錦明稍早受訪時表示,對於政府的「讓小明回來」感到華而不實。他說,從法規上來看不認為有這一群小明的存在。小明分為兩種狀態,首先是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小孩,但小孩在12歲以下可以直接申請拿到中華民國國籍,12歲以上才要依法規規定先申請專案居留,2年後才能拿到身分證,所以「2歲以下的到底是誰?」第二類小明為陸配前親子女,鍾錦明感嘆,若是陸配前親子女更不可能有2歲以下的,因為改嫁來台的其父/母需要先與台灣人結婚,從結婚拿到依親居留需耗費半年以上的時間,前親子女隨父/母來台要先申請長期探親4年之後才能開始排配額,之後才能拿到長期居留。鍾錦明舉例,若從小孩剛出生後就來到台灣,他的父或母在他一個月大的時候就與台灣人結婚,依照上述法規走,就算小孩子才一個月,也要等4年,也就是小孩4歲之後才可以去排隊排專案居留,因此「怎麼會有2歲小孩拿到居留證的?」鍾錦明表示,他所認識的陸配團體對政府今天宣布的決策仍感到遺憾,他們最關的仍是小明的受教權。在國小、國高中、甚至大學就讀的小明已經一個學期沒辦法回到台灣念書,希望政府趕緊在暑假讓他們返台,不要中斷他們的學業。
-
2020-07-1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天貼三伏貼 讓你冬病夏治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中醫師表示,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台灣人會在三伏天貼三伏貼,並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三伏貼原理 台日韓皆有除了台灣人在三伏天時會使用三伏貼來「冬病夏治」外,韓國人則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日本人是吃鰻魚飯補充精力,都希望藉此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說,「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期間,並以夏日後的第三、第四個庚日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今年的時間分別為7月16日、7月25日及8月15日。三伏貼 並非人人適合貼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三伏貼是利用這段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利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薑等辛溫的藥材做成藥餅,敷在背部,如大俞、定喘、肺俞、風門等特定穴位,把沉積體內的寒氣散出體外。並非所有人都合適貼三伏貼,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三伏貼療法源自於清朝,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便曾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因此在三伏天貼三伏貼,連續使用三年,可提升免疫力,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和反覆性感冒等。但孕婦和一歲以下的嬰孩不宜使用。瞿瑞瑩表示,三伏貼的基礎主要是貼於肺系的穴位,因此主要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寒性體質者若有痛經或是腸胃虛寒問題,也可在三伏天時,將這些藥材貼在治療痛經或腸胃的穴位。由於這些藥材都是辛溫的藥材,適合寒症的人使用,但若屬熱性體質者體內沒有寒氣或是正在感冒者,並不建議貼三伏貼。尤其白芥子、甘遂是藉由皮膚發泡,把體內寒濕氣引導至表皮散出的藥材,因此皮膚過敏者也不適合貼三伏貼,否則皮膚容易發紅、過敏。參雞湯補水 鰻魚補精力此外,韓國人對於三伏天也很重視,到了這三天便會吃參雞湯「以熱治熱」,不僅參雞湯店大排長龍,超商雞肉也都大特價。日本則將三伏稱為「土用丑日」,會在這時節吃鰻魚飯,而鰻魚具有滋陰作用,可補充夏日流失的精力。瞿瑞瑩解釋,吃參雞湯「以熱治熱」的概念和台灣使用三伏貼用熱性的藥將體內寒氣逼出的原理類似。參雞湯使用糯米和雞一起煨煮,糯米有滋陰的效果,可深層地為身體「補水」,補充因夏熱散失的水分。天熱灌冰水 犯中醫大忌夏天天氣熱,許多人會不自覺吃很多冰冷的食物,或因為口渴而大量灌冰水,瞿瑞瑩期期以為不可,如此作為將變成「寒包火」,到了冬天,反而容易出現反覆感冒、打噴嚏等症狀。建議趁三伏天時,可多喝一些薑茶發汗,或是食用木耳、山藥、鰻魚等滋陰的食材,以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第2波「優先鬆綁」台灣入境 韓媒酸:台灣興趣不大
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第2波鬆綁入境對象有台灣、中國、韓國等國,最快本週內開始磋商,首相安倍晉三更指示,要優先對台灣鬆綁入境。消息一出,引發南韓媒體「中央日報」批評安倍的思考錯誤,因為台灣對日本鬆綁解禁這件事,目前沒有太大的興趣。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日本自2月起陸續禁止外國人士入境,多達129國在列。隨著疫情趨緩及社會經濟活動考量,日本針對商務人士入境措施進行鬆綁,第一波先和越南、泰國、澳洲、紐西蘭等4國磋商。近期也傳出日本將展開第二波磋商。根據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報導,與日本往來較多的台灣、中國大陸與韓國等國,最快在這星期展開第二波磋商。另外,日本政府也考慮與經濟關係深厚的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家磋商。「朝日新聞」引述日本官員說法指出,保守派議員支持對台灣解除邊境管制,「讓對日本友好的台灣人,比中國大陸和南韓更早入境日本」,安倍為安撫這批支持他的勢力,親口指示第二波要台灣優先。但外務省官員指出,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南韓又是鄰國,日本不能忽視這兩國的感受,與台灣談判,若未同時與中國大陸、南韓磋商,恐衝擊外交關係。對此,南韓媒體「中央日報」表示,安倍的思考錯誤,台灣現階段對日本鬆綁入境這事,沒有太大的關心。「中央日報」加碼爆料,「根據東京消息人士的說法,台灣本來在第一波鬆綁入境名單上,但台灣當局沒多大反應;如果優先鬆綁台灣,對於中國大陸、南韓的入境上,也會耗費更長時間」。
-
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水喝不夠會生病! 身體出現這信號才喝就太遲了
天氣越來越熱,多喝水成了夏季最重要「養生課」!水對人體相當重要,人的體重有6成到7成的水分,血液當中水分比重更高達9成以上,各個器官都含水分,即使看來很結實的骨頭,也有20%以上的水比例。人在沒有食物營養的情況下,還能存活幾個星期,但若是沒有水,頂多5天就會一命嗚呼,可見水有多重要。根據環保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1年喝掉46億支寶特瓶,每個人平均1年約使用200支寶特瓶,把這些瓶裝水串起來,已經可以環繞台灣本島223圈。由此可知,台灣人對於水或瓶裝飲料的需求相當大,或許你會想:「我有喝這麼多水嗎?」試想,你是不是常買罐裝飲料或是熱了就買礦泉水解渴呢?喝下肚的水不只開水而已,還有礦泉水、包(瓶)裝水、含糖飲料、手搖杯,甚至正餐喝下的湯,都是含水的成分。一般而言,人每天從尿液、汗液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大約是1800~2000c.c.,換句話說,人1天至少也要喝進去等質量的水分,只是這2000c.c.的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而是包含吃進肚子的食物中的水分,或是果汁飲料等含水液體都一起算進去,才是正確的計算方法。當然一個人一天到底應該要攝取多少的水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例如大量流汗的運動選手,需要的水分平衡就一定高於一般人,小朋友的需水量和老人家所需要的水量也不一樣。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提供簡單的區別計算公式,體重越重的人就需要越多的水來協助身體代謝,透過簡單的公式,也可計算每天應該攝取的水量,就是將體重乘以30,就是個人每日需要的c.c.數,例如以一位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60X30=1800,一日的水需求量就是1800c.c.;假若運動量大一些或是夏天排汗多的時候,自然得多攝取水分來調節身體機能的運作。既然知道喝水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喝?如何有效的喝就是重點了。或許你會說:「水,我天天都在喝,而且只要渴了就會喝水。」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觀念!人體會感受到口渴的時候,通常身體都已經「渴很久」了,黃偉新強調,不是感覺口渴才狂灌水這麼簡單,而是心裡一直掛念著要喝水這件事,這可能會給自己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因此,喝水應該要適時、適量、有技巧,才是聰明又事半功倍的喝水法。攝取水分的確有些小技巧,黃偉新以自己為例,將喝水「分段處理」,在辦公室放個大水壺,上午喝1大杯500c.c.,下午喝1000c.c.左右,看到就會想到,想到就喝1~2口,化整為零後,不知不覺喝水的完成度就會提升,或是有人將喝水分幾個時段完成,建立成習慣之後,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延伸閱讀: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3種熱傷害都會要人命! 炎炎烈日補水、通風最重要
-
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熟齡單寧穿搭技巧 「牛仔大衣、背心」穿出個性
萬年不敗的牛仔丹寧元素,令人有率性、年輕的感覺,偏偏不少長輩隨著年紀增長,無法接受太有個性的穿搭,擔心與年紀格格不入,但只要掌握幾件衣櫃裡必備的丹寧單品,長輩也能搭出最賞心悅目的穿搭!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家族從事服飾業,從小學製衣長大,生活與時尚息息相關,就連她的母親也不太接受牛仔風,至今走優雅的雪紡風格。她觀察「長輩們常覺得牛仔風是年輕人的穿搭,有叛逆的感覺」,加上身邊朋友都沒人如此穿,自然也不敢嘗試牛仔風格的衣服。其實近年國外出現「潮爸潮媽」風,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依然打扮得很時尚,不管是單寧風、亮色系或紳士路線,他們的穿搭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甚至登上國際時尚舞台,替穿搭注入一股銀髮勢力。她建議長輩穿牛仔前,首要克服心理障礙,「了解年紀愈大愈有個人韻味」,如何把個人韻味穿出來?牛仔便是一種風格選擇。舉例來說,牛仔長大衣可以遮小腹,具有顯瘦效果,上衣可搭配黑白灰經典色系的高領或短袖衣,不必準備太多配件,簡單俐落,令人感到舒服。另外,對亞洲人而言,很不習慣身上有太多配件如背心,陳冠百說,以牛仔背心為例,其實搭配一件T恤就很有型,而且還可以遮肚子。除了簡單的單寧穿搭,替個人外型加分,陳冠百說選擇結合永續概念的丹寧,更能減少環境汙染,增添購買價值。目前她投入永續時尚工作,將回收的二手牛仔褲拆解再製,並且找來二度就業的婦女們,手工改造牛仔成時尚單品如大衣和背心,耗費時間是一般製衣時程的數倍。不過,陳冠百並未放棄,因為她正堅持做對的事,她說歐美國家的人民已相當理解永續時尚,反而有一半的台灣人並不曉得每天身上穿的衣服,在製衣過程中已造成環境汙染。直到近年愈多人倡議永續時尚,大眾才逐漸認知紡織產業汙染對環境的影響性,她期盼民眾能透過實際行動力,改變消費行為,替永續地球盡一份心力。一件牛仔,不僅能穿出個人風格、愛護地球,還可以充滿故事。陳冠百說,有不少民眾想做故事衣,紀念特殊的人事物,就有民眾拿著過世奶奶的千鳥格衣服,拜託陳冠百在牛仔大衣裡,加入奶奶衣服改成的內袋,位置就在胸口附近,象徵對親人的思念。近期這項故事衣計畫,也加入募資行列,有興趣的民眾可參考相關資訊: 故事衣募資網站熟齡時尚穿搭直播 分享不敗的丹寧穿搭活動你能想像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丹寧」的存在嗎?原本只是工人在穿的牛仔褲,如今從褲子到背心、外套甚至是包包,都可以成為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現在加入「橘世代」粉絲專頁,在活動頁面分享「自己的丹寧穿搭照片」,由橘世代與Story Wear社群小編評選精彩貼文,就有機會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獲得Story Wear提供的100%天絲棉口罩套或丹寧鑰匙圈(隨機)!網路投稿活動【熟齡穿搭精選閱讀↘↘↘】。要美也要機能…從裡到外 運動不能隨便穿。職業婦女穿搭配件教科書 雋永經典+方正輪廓的雙重品味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黏滑秋葵降血壓、助消化、防腸癌 專家教這樣處理最不流失寶貴黏液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記者陳惠惠 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8-03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每年3到11月都是它的採收期,5到9月則是主要盛產季。秋葵又名黃秋葵、黃蜀葵、羊角豆等,原產於非洲或熱帶亞洲。由於秋葵果實呈長條狀,尾端尖細,頗似女人的纖纖玉指,英國人幫它取了一個頗為浪漫的名字「美人指」。吃過秋葵的人很難不對它的黏滑汁液留下印象,有人自此不敢領教,也有人深愛它獨特口感。生機飲食成風潮,近年來食用秋葵的人愈來愈多。保護胃壁 黏液最營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秋葵的表皮毛毛的,加上裡頭帶有黏黏的汁液,過去台灣人的接受度不是那麼高,但日本人卻經常拿來涼拌,撒一些柴魚片,再淋上醬油,或蘸哇沙米,也常切成星星狀,放在味噌湯裡。明朝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秋葵的記載,但比較屬於食療用的植物。它的黏液裡,除了含了豐富的營養成分外,可以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就是俗話說的「顧胃」。至於外傳「吃精補精」,認為秋葵對男性是很好的補品,還須文獻來佐證。屬性偏涼 蒜椒可平衡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燙熟後蘸摻有蒜末、辣椒末的醬油食用,可以稍微平衡它的寒涼,但還是不宜吃太多。降低血壓 預防大腸癌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秋葵黏黏的汁液裡,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這三種成分都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除了可以降血壓、幫助消化,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不只如此,水溶性膳食纖維吃了會有飽足感,對控制體重也有幫助。至於坊間認為,秋葵可以治胃炎、胃潰瘍,恐怕還需要科學證據才能證實。除了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秋葵裡的鈣、鎂跟鉀也很多,美國高血壓防治飲食建議指引裡,建議攝取的礦物質組合就是鈣、鎂跟鉀,這些在秋葵裡統統有,含量也不低。鈣含量多 比牛奶好吸收以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到100毫克,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不同的是,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來得好,對素食人口、發育中的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國人飲食普遍有鈣攝取不足現象,可以多吃一些秋葵。含鉀較多 腎病患燙過再吃不過,秋葵跟蔬菜一樣,因為含有較多的鉀,洗腎病患要燙過再食用。料理時,可把汆燙後的秋葵,捲上培根,再撒點起司粉,用錫箔紙包覆後放進烤箱烘烤,由於秋葵跟起司都富含鈣質,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量。怎麼挑、怎麼煮秋葵燙過再切 別讓黏液流失●秋葵果實生長速度很快,很容易老化。拇指般長短的秋葵最嫩最好吃,超過中指長度可能太老。●秋葵表皮附有細毛,清洗時洗乾淨即可,不必費工把細毛刮除。●料理秋葵最大的重點,在於盡量保持秋葵「完整」度,為免黏液流失,千萬別在下鍋汆燙前,就先切除蒂頭,才不會流失寶貴的黏液,吃起來口感也差很多。最正確的做法是先留下三分之一的蒂頭,汆燙後再切掉。●整根秋葵燙熟後食用,不僅方便,也最好吃。煮太久的秋葵,表皮會變太軟,汁液也會滲出。另外,先加些鹽後再汆燙,可以避免秋葵變黃。
-
2020-07-07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會變癌?醫師提醒這項警訊別不當一回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壓力大,飲食時間不固定,讓你胃食道逆流?」這恐怕是許多台灣人的生活寫照。食道在胃酸長期刺激下,有可能出現異常黏膜組織「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如果即時發現即時處置,有機會在轉化成食道癌前,趁早消除異常組織,降低生命危害;但如果沒能即時發現,生活飲食習慣也沒改變,就有可能癌化並威脅性命。衛福部日前發布10大癌症死因,食道癌死亡人數排名占總癌症死亡人數第9位;而國健署公布最新的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食道癌是癌症死亡排名第10位,顯見食道癌對國人生命威脅之大。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食道黏膜與胃部黏膜不同,無法承受胃酸高強度腐蝕,食道與胃部中間有賁門緊縮間隔,照理來說胃酸無法流到食道,但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愛吃酸辣等因素,胃酸經常大量分泌流出賁門到食道,發生次數太多,食道黏膜細胞有可能在不斷傷害修復中,發生細胞變異。 朱光恩也說,不是所有胃食道逆流患者,都會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臨床上不是很常見,但是確診有「巴瑞特氏食道」,轉化成癌細胞機率就非常高,日後恐增加罹患食道癌的機率。原因在於「巴瑞特氏食道」黏膜與正常食道黏膜會產生競爭,加上胃酸持續傷害,癌症發生機率就立刻提升,但是「巴瑞特氏食道」沒有明顯症狀,只能仰賴檢查才能發現。 朱光恩解釋,大部分「巴瑞特氏食道」病患,不會有明顯症狀,多數是因胃食道逆流,接受為檢查時發現。檢查醫生必須非常有經驗,檢查時發現食道賁門附近,會有一些粉紅色異常組織,一旦發現會立刻切片檢查,大概3天就可以回醫院看檢驗報告。假使確定發現「巴瑞特氏食道」,會再約病人回診,用內視鏡電燒治療。 朱光恩強調,大部分接受電燒治療病患,不會有很大的風險,由內視鏡深入把異常黏膜燒掉,但如果範圍太大,則會轉介外科醫師執行手術。當異常黏膜去除後,正常黏膜就會慢慢恢復,剛開始幾天食道會有些不舒服,但這種不適的感覺會慢慢退去消失,患者除要服用一段時間藥物抑制胃酸外,本身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也應做改變。 朱光恩提醒,接受電燒去除「巴瑞特氏食道」(異常黏膜)患者,3個月後要在接受1次胃視鏡檢查,確認傷口恢復狀況,或有沒有其他異常黏膜,如果都正常就可以算完全康復,未來演化成食道癌風險也可說趨近於零。不過,若飲食依舊不控制,仍然喜歡吃重油、酸辣、味道重的食物,如果再加上吸菸,相同疾病可能會再反撲。(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6 科別.心臟血管
一生氣就覺得心臟「嗶啵跳」? 醫師曝恐怖後果
40多歲黃太太是家庭主婦,從半年前開始,常感到胸悶不舒服,尤其小孩上國小之後,每次看到小孩考試成績不好,又不聽話,一生氣就覺得「心肝嗶啵跳」,看遍各科也找不出原因,甚至以為是自己太焦慮因而求診精神科,但經過治療,心悸胸悶狀況也未緩解,輾轉至心臟內科檢查,確定是「心室早期收縮」,也就是心律不整引起。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莊再庚表示,一般來說,如果是在靜止而非運動或情緒激動的狀態下,基本上是感覺不到自己心臟在跳動,不過,心律不整的種類很多「心室早期收縮」就屬於心臟的心室裡有不正常的放電點,有時會覺得心臟過快而感到心悸,有時又因為不正常的心跳先搶拍,因此打出來的血液量比正常來得少,會有心跳空虛感。傳統治療大多以服藥控制為主,但對有些病人而言治療效果有限,且如「心室早期收縮」發作頻率高達10,000次/日以上,或心跳頻率超過全天總心跳的1/10,合併出現胸悶、心悸等臨床症狀,則建議使用「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治療。莊再庚說明,3D立體定位熱射頻燒灼術是先以3D立體圖建構出病人的心臟腔室,準確找出導致心律不整的放電點,將不正常的放電點燒掉,解決心頭大患;且電燒手術傷口小恢復期快,手術第二天就能出院,在術後三個月內回診確認無礙,此後再也不須用藥治療。心室早期收縮的病人最常反應自己的心跳有時跳很快,有時卻突然漏半拍,有些人則是會有胸悶、心悸、暈眩等症狀,莊再庚提醒,由於病徵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視,但長時間的心室早期收縮可能會造成心臟衰竭,嚴重可能會猝死,因此若是有相關症狀,還是盡早就醫治療,以免發生憾事。 延伸閱讀: 天氣太熱真的會「傷心」! 身體出現8狀況都是心臟病前兆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
2020-07-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開放小明返台 應該不久了
受疫情影響,和父母分開的「小明」已半年無法入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開放小明返台,「應該不久了」。他表示,在疫情方面,我顧慮相對較低,指揮中心對小明們回來的方案一直有規畫,但事涉兩岸關係,仍需陸委會最後評估。陳時中之前接受本報專訪曾說,依規定陸配子女若無台灣戶籍,對於政府而言等同不是台灣人,依照兒童權利公約,保護兒少,第一順位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是孩子所在地國家,台灣都未符合這些條件,如果陸配子女在大陸需要協助,父母又不在身邊,首要負責的應是中國大陸社福單位。昨天陳時中出席「COVID-19暨防疫新生活健康行為監測教育訓練」活動時,則表示將朝向「人道方面」,找出快速解決方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明回家議題一直都在討論,只是中國疫情難以評估,實際檢驗量及各省流行狀況都無法詳細得知,屆時台灣開放小明們返台,一定得遵守十四天檢疫期,其餘細節將待後續討論。
-
2020-07-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非關疫情?陳時中坦言小明牽涉兩岸 對英無開放計畫
英國政府宣布將台灣列為旅遊安全地,7月10日起台灣人到英國將不受14天隔離檢疫期限制,衛福部長陳時中肯定英國開放台灣,但被問到是否有互惠開放英國旅客入境的計畫,陳時中未正面回應,他強調台灣願意在商貿、科技、學術等方面的往來,以「專案」來辦理,讓雙方的往來能夠更有實質的效益。英國稱以科技原則建立一套分類制度,用以衡量各國疫情,進而調整防疫措施,只是台灣是否會參考這套系統作為將來邊境開放的準備,陳時中說相信專家學者與疫情指揮中心會參考這套系統訂定的相關指標,但各國的風險情況不同,因此要全盤照收恐怕還需要研究。疫情趨緩,各國思考解封,我國對於各類旅客也有明確的入境防疫規範,但滯留在大陸的小明們何時能夠回到台灣仍舊迢迢難,陳時中日前仍以疫情為由迴避小明回台議題,今天再被問到,陳時中的說法有了改變,陳時中說站在人道的立場,當然希望小明回台能夠有比較快速的解決方案,不過「很多的事情,還是牽涉到兩岸的關係」,因此需要更縝密地去研究相關情形。
-
2020-07-03 科別.感染科
工人生吃小蝙蝠 專家驚:不就把細菌病毒都吃下肚?
網傳台灣工人活吃小蝙蝠,蝙蝠專家大呼不可思議,由於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上蝙蝠體內寄生蟲、病毒眾多,呼籲國人千萬不要拿生命開玩笑,對環境、教育、生態、對人民健康都沒有好處。師大聲明科學專業學院教授吳忠信表示,台灣人應該不會生吃,蝙蝠體內細菌、寄生蟲、病毒眾多,人類生吃蝙蝠,不就把這些病菌統統吃下肚?吳忠信表示,台灣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冠肺炎病毒與蝙蝠病毒很接近;他近期也研究蝙蝠身上的腦心肌病毒,這類病毒現階段會傳染畜產,造成動物的腦病變以及心肌病變,同理,若未來這類病毒突變演進,跑到人身上怎麼辦?吃野生動物本就不應該,生吃更是害人害己,不僅危險、破壞生態,也把自己嚴重暴露在病毒感染中。在帛琉,蝙蝠湯是當地著名特產,吳忠信說,帛琉人吃的果實蝠很大隻,每隻約600公克到1公斤,當地人會煮熟吃,成為觀光賣點與當地文化;但台灣有雞豬牛羊等很多蛋白質攝取來源,台灣果實蝠是瀕臨絕種動物,全台不到300隻,不應該也不要吃。農委會特生中心主秘鄭錫奇表示,現在正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當下,活吃野生動物是不好的,比較大型的蝙蝠,台灣、東南亞等地早年都有人利用,至今全世界仍有100多萬人吃果蝠類,但是這行為不適當,且生吃野生動物對野生動物、教育、對疫情都沒有幫助。他認為,這行為應該是跟朋友炫耀的成分比較多,但不論是不是保育類動物,都不能任意捕捉宰殺,這行為不值得鼓勵。
-
2020-07-02 科別.消化系統
長期吃過敏食物 導致腸道發炎頻腹瀉!
一名小學生常莫名脹氣、腹瀉,檢查發現,他對多項食物過敏,因不知情而長期攝取,慢性過敏破壞腸道功能。營養師提醒,飲食應多樣化、多纖維,盡量吃原形食物,助降過敏反應。聯安診所近日公布一份包含1282筆慢性食物過敏檢測數據,發現台灣人飲食過敏原前三名為蛋白、蛋黃、花生,蜂蜜、腰果、黃豆、小麥、牛奶、鰻魚及綠豆也榜上有名。若針對兒童分析,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則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和葡萄柚。聯安診所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鄭乃源表示,從健檢資料分析,約有8成受檢者腸胃鏡檢查沒有太大異常,但自訴飽受脹氣、便秘、消化不良、腹瀉、頻放臭屁等問題。這些腸胃功能失衡症狀,可能與長期吃入慢性過敏原食物有關。鄭乃源說,慢性食物過敏會破壞腸道黏膜功能,讓腸黏膜出現間隙,過敏原滲漏穿過腸壁,進入各組織器官誘發過敏反應,形成過敏、發炎、滲漏、腸道失衡的惡性循環。11歲鄭弟弟常莫名腹瀉、脹氣,也曾在上課時忍不住便意,不小心拉在褲子上。經過過敏原檢測,發現他對多種食物過敏,且因不知情,又長期攝入這些食材,導致過敏加劇,引發腸漏、腸躁症。鄭乃源表示,除了了解自身可能過敏原並避開,應定期做腸胃內視鏡檢查、飲食應多樣化,不偏食、均衡攝取,會比吃益生菌更有幫助。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也說,隨年紀增長,本來不會過敏者也可能會因免疫系統改變而容易過敏,除避開過敏原,應避免吃加工食品,如部分添加物也常是過敏原,應吃原形食物。
-
2020-06-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櫻桃長大的嗎?大名鼎鼎的「櫻桃鴨」從何而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櫻桃鴨」其實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北京鴨」品種,而之所以稱為「櫻桃鴨」是因為全球最大肉鴨品牌、位在英國櫻桃谷的「櫻桃谷牧場(Cherry Valley Farms Limited)」 將北京鴨育種成繁殖能力及肉質都更好的品種後推廣到全世界,遂以「櫻桃鴨」聞名。不管走進高檔飯店或是中高價位的餐廳裡,「櫻桃鴨」細嫩肉質、均勻分佈的油脂,與火烤後,帶著脆皮卻又肥而不膩的口感,往往成為鴨肉料理的首選,不僅讓櫻桃鴨的美名快速擴散,也讓各飯店紛紛推出的「一鴨N吃」高檔套餐!一隻烤櫻桃鴨更要價上千塊!到底為何櫻桃鴨近年來會在台灣快竄起?這嬌貴的「鴨名」又是從何而來?櫻桃鴨前身來自華北,命名卻起源於一間英國牧場!追溯櫻桃鴨品種的起源,其實源於中國華北地區的「北京鴨」品種!大約自1873年開始,美國便引進中國的北京鴨開始育種成純白、體型較大的鴨種。後來北京鴨又傳入歐洲,在「英國櫻桃谷」這個地方被大量繁殖,而當時,在「櫻桃谷牧場(Cherry Valley Farms Limited)」這個養鴨場品牌的培育及品種改良技術下,將北京鴨育種成繁殖能力及肉質都更好的品種,不僅油脂較少、較均勻外,肉質也較為細嫩!在飼養時的飼料換肉率上也較過去的北京鴨來得更好!自此,「櫻桃鴨」發揚光大、成功推至世界,也讓「櫻桃谷牧場」成為全球最大的肉鴨品牌!中國收購櫻桃谷農場100%股權!櫻桃鴨種源持有人大洗牌!現在櫻桃谷牧場的「櫻桃鴨」種源已經遍佈全球約30個國家及地區!不過,在2017年,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鴨肉生產國與消費國,為了將品種技術掌握在自家手上,在中信農業基金與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兩家業者的聯合下,100%收購了櫻桃谷農場的股權,積極搶攻全球肉鴨市場!「櫻桃鴨」油脂更少、肉質更好!在台灣也大受歡迎1954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將北京鴨引進台灣,但當時的北京鴨不僅繁殖、產蛋能力差,其較厚的皮下脂肪較適合用於燒烤。對於當時習慣以白切、燉煮方式烹飪鴨肉的台灣人來說,多食用番鴨、菜鴨,使得北京鴨的食用銷售狀態並不好!然而,在櫻桃谷將北京鴨育種改良後,台灣近年也引進了頗負盛名的「櫻桃鴨」,細緻肉質讓大廚更能運用不同的烹調技術來發揮,如今台灣人的飲食方式也較早期更加多元,也更能接受以燒烤方式料理鴨肉,櫻桃鴨適合烤成脆皮、肉質還能保持多汁,自然受到熱烈歡迎!延伸閱讀▶燒臘美食當前 營養師教你避開五大高油食物▶脆皮豬、北京烤鴨、香煎魚皮⋯⋯了解科學原理 就能烤出皮脆肉多汁的無敵美味!▶冬天就是要吃麻油料理不然要幹嘛?麻油料理3技巧不藏私大公開!參考資料▶二元與三元的對話 ─ 土番鴨生產-科學發展533期▶養鴨人家再進步-科學發展533期▶Cherryvalley▶肉鴨產業-中國民國養鴨協會(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7 科別.泌尿腎臟
飲料喝多會洗腎? 每天500cc就可能甜一堆病
台灣珍珠奶茶享譽全球,使得手搖店密度更勝便利商店,隨處可見的飲料販售處,讓含糖飲量觸手可得,造成男女青少年養成依賴糖飲的習慣,據統計,台灣人每年喝掉近千億元飲料,非常嚇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青少年每天攝取咖啡及茶的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的青少年更是每天飲用超過500ml的含糖飲料,恐埋下未來痛風、三高與腎臟病危機!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暨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表示,洗腎、糖尿病一直是每年台灣健保費支出的冠亞軍。每年花費約500多億醫療經費在「洗腎」,而國內洗腎人數持續創新高,已逾8萬3千人。台灣之所以成為「洗腎王國」,除了與高齡化社會有關 ,主要原因來自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持續增加且控制不良,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根據2018台灣腎病年報統計分析,洗腎者有46.1%來自於糖尿病併發症。 盧國城指出,而台灣青少年飲食習慣不良,許多孩子更是將含糖飲料當水喝,不僅會導致肥胖、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甚至引發糖尿病等,進而衍伸慢性腎臟病,令人擔憂未來腎病恐影響國力。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提到,由於市面上多數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長期食用恐對肝臟造成負擔。因人體消耗果糖,需依賴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成為脂肪累積,這也是脂肪肝成文明病的主因。此外,果糖也容易磷酸化,中間產物之一的腺嘌呤(又稱為普林),最後會形成尿酸,而過多尿酸若無法代謝,將導致痛風。楊孟儒說,因此,就算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 根據研究指出,每天飲用含1~2份高果糖糖漿飲料者,比一個月喝不到1次的人,高尿酸血症增加85%。而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教授表示,從歷年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研究顯示,近20年來,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習慣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從研究中更可看出青少年攝取含糖飲料習慣,若每天飲用350cc以下的青少年較偏好罐裝飲料,但每天飲用>750cc含糖飲料者則較喜愛手搖飲料,可以推測出手搖飲料店的竄起改變了青少年的飲食習慣。 另外深入研究發現,每天喝>500cc以上的全糖飲料的青少年,其BMI值高於25的機率是沒有攝取含糖飲料者的4.9倍;同時,BMI值愈高者,含糖飲料攝取量對尿酸的影響愈為明顯,而肥胖、血壓、尿酸,是慢性腎臟病危險因素。此外,研究團隊發現,常喝含糖飲料者,膳食多樣化攝取均衡性下降,影響微量營養素的攝取;而澱粉類攝取較高、蛋白質攝取較低、維生素E攝取量也顯著較低,容易有營養不均的狀況發生。 許志成呼籲,腎臟保健教育應從小扎根,政府、學校、家長須重視兒童青少年的飲食習慣,遠離糖飲、高油、重鹹食物等以免傷腎,培養孩子們優質健康識能,才能有效防治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擺脫「洗腎王國」稱謂。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每天一杯全糖手搖飲? 3大超慘後果曝光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籍女疑在台染疫 呂秋遠:可以確定兩件事
一名曾短期停留台灣南部就學的20多歲日本籍女性,不排除是在台期間感染新冠肺炎,引起討論。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他不敢說台灣到底是不是病毒淨土,但是可以確定兩件事。他說,如果有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者到處跑,或是許多感染者早就出現,只是被醫療院所掩蓋,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發現任何疑似症狀,護理人員都「一定」要通報與檢驗,更別說如果真的已經到處隱藏了許多危機,台灣早就已經風聲鶴唳,哪裡還有端午連假四天報復性旅遊的可能?對於有人提出全民做普篩,呂秋遠說,就像全民驗孕一樣,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台灣現在應該可能還有潛在的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還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只是,全民普篩,如果要做準確性比較高的PCR,全國民眾一起做的預算大概是690億。可是,到底要怎麼要求全國民眾要在特定日期內一起去普篩?如果今天已經篩檢是陰性,但是明天卻又被感染者傳染成為陽性,這樣的普篩究竟意義何在?呂秋遠表示,有人又開始質疑衛福部長陳時中的指揮能力、專業能力,以及台灣目前的歌舞升平其實是假象,不知道有多少人罹患新冠肺炎而不自知。嚴重一點甚至還會指責政府隱匿疫情,也有人繼續主張要進行全民普篩,認為這才是讓其他國家可以開放台灣人入境的主要依據。他說,以陳時中是牙醫,認為陳時中沒有專業能力擔此重任,甚至用「跌落神壇」來貶低,是一件非常沒有意義的事情。陳時中的好評是來自於整合資源的能力與安撫人心的善良。公共衛生的專業,許多人都有,但是能夠綜合這些專業資訊,並且做出正確判斷,已經是合格的指揮官。呂秋遠表示,陳時中原本就不是神,沒有推落神壇的問題。確實現在還不能出國,但是現在不用徹夜排隊買口罩,不用聽到隔壁有誰咳嗽就心驚膽跳,不用到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在這種每八天就增加100萬人感染的世界裡,我已心滿意足。我謝謝這群團隊,而且確定,從來就沒有神化他」。
-
2020-06-24 橘世代.愛吃橘
以料理好好餵養生活,3道初學者的「自煮」提案!
下廚料理是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回到家的生活練習,專心烹飪一道菜,好好吃一頓飯,每一道料理,都飽含了掌廚者的心意及小宇宙。疫情讓人們在家的時間變多,促使人們重拾居家料理的樂趣,如今疫情已趨緩和,正是上市場挑選生鮮食材的時候,加上創意轉化囤貨食材與罐頭食物,一道道精美料理就能輕鬆上桌,一起進入料理作家毛奇的生活與廚房,烹煮身體與心靈最直接的對話。從食材感受四季更迭「大學外宿後,自然而然開始煮飯,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都是我在煮,而大家負責吃。」憶起這段往事,毛奇的語氣有些好笑。就像許多人接觸料理的開端一樣,最初都是為了填飽肚子。畢業後來台北工作,她白天上班,深夜烹煮,無意間將過往的料理技能延伸到自己的居家生活中,料理的過程也緩慢梳理陌生的城市生活,重新定義台北生活的本質。用料理經營日常生活,讓擁有人類學背景的毛奇覺得自己從一個「趴在土地上」的田野工作者,漸漸長出了新的眼光。「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曾說過,『食物是人類吞嚥自然的方式。』食物原本是相當中介的物質,經由生熟食的轉換,吃食間,我們就與自然發生了關係。」毛奇說,「但是來到都市,難免會有與土地和自然拉開距離的感覺。但還是有些地方能讓人意會到四季更迭與泥土的香氣,那就是傳統市場。」熱愛蔬食的毛奇提及台北雖處於都會地帶,卻擁有產地直送的新鮮食材,是這座城市為料理者所帶來最棒的食材體驗,「例如陽明山竹子湖一帶種有不少野菜,長得非常有精神,也非常美味。」遇到這類有別於高麗菜或青江菜等常見食材,「不知道怎麼料理時,就煮成蛋花湯吧。」有時進市場購買一些較不熟悉的食材時,和毛奇熟稔的菜販會提供許多料理建議。「正是這些金錢交易以外的互動,讓我有種成為台北人的歸屬感。」毛奇臉上漾起笑容。毛奇表示,疫情的確為傳統市場的買氣帶來打擊,然而只要戴好口罩、注意社交距離,空氣流通的傳統市場有時比封閉的室內商場還要來得安全。又因長時間待在家中,人們難以感受到季節的變換,毛奇建議,在適當防護下,能走訪市場採買一週食材,也是替居家料理增添季節感的健康法則。她舉例,由4 月初延續至今,是十字花科青菜,好比青花筍與芥藍的產季,總能從菜販手中購得最「得時」的一批蔬菜,「山筍、半天筍、檳榔花等,很適合做成涼拌菜,夏天吃來特別開胃。」而這些也正好是能存放多日的健康蔬菜,甚至有助於增強體力。三道初學者居家料理提案今年農曆年後隨著疫情擴大,人們開始減少外出頻率,採購日常用品時也傾向一次買齊的策略,無論市場採購或是線上購買食材,人們由外食轉而尋求自己料理的頻率增加,疫情的不確定性更誘發了幾次囤貨潮。說到囤貨,毛奇表示自己僅囤了可能會「進不來」的食物,如義大利麵、鯷魚罐頭與洋酒,畢竟台灣各項生產幾乎沒有受疫情波及而減少產量,甚至還因為無法出口而有了過剩的問題。長期關注在地農產的毛奇,應料理同好號召響應「台灣農產國家隊」,一起推出了石斑魚料理食譜,希望帶動人們以在地食材入菜的意願,也讓大都要到餐廳才能享用的鮮魚料理更為平易近人。問起有沒有比石斑魚更容易入手的居家料理?對於才剛開始接觸烹飪的新手,毛奇以一日午餐為示範,分別準備涼拌櫛瓜沙拉、清炒鯷魚雙筍與海瓜子辣醬義大利麵,食材不但簡單,居家防疫期間仍方便購得,從罐頭到澱粉類的主食也都是能長期保存的食材,是毛奇在留學義大利期間學會的飲食品味,在家為自己準備一頓簡單但不失享受的美食,或許也是居家生活的一種進化。毛奇以刨絲器順著櫛瓜的肌理削下如髮絲般柔軟的瓜絲,綠黃相間看來生氣蓬勃,接著剖開甜橙,切成片狀擺在盤緣,再淋上以蘋果醋加橄欖油調製而成的油醋醬與幾片提味的義大利香芹,涼拌櫛瓜沙拉便大功告成。香芹取自毛奇自養的盆栽,「但它們在我手裡都活不久,我只好在它們離開我之前盡量吃完。」毛奇有些俏皮地說道。她建議,不妨在家種植一些香草、蔥和豆類植物,為料理增添風味的同時,也能替生活帶來樂趣。清炒鯷魚雙筍則善用當季蔬菜的新鮮滋味,將一早從市場購入的青花筍與檳榔心合炒。毛奇拉開鍾愛的鯷魚罐頭,一股油漬香氣竄入鼻腔。她特別提點,「鯷魚和蒜頭一起下鍋炒是絕配,配飯或麵皆宜。」除了進口罐頭,毛奇也推薦台灣罐頭,「蒲燒鰻,幾乎什麼料理都可以搭配,非常下飯。」即便是14 天都不能出門的自我隔離期間,也能好好犒賞自己,快速、美味的料理不再只能是麵條或水餃,容易取得、保存期限長的罐頭,若再配上請家人買回的簡易生鮮食材,就能做出餐館等級的美味餐點。最後一道海瓜子辣醬義大利麵,同樣以鯷魚與蒜頭作為爆香的基底,加入台灣的豆豉辣豆瓣醬、海瓜子與捲管麵拌炒。「義大利人的口味其實與台灣人相當雷同,都喜歡吃鹹辣。」海瓜子炒至轉為粉色即可起鍋,再撒上一些香草與香料提味便可上桌,美觀又增添香氣。毛奇也分享了另一種居家觀察:「防疫期間或許大家待在家久了,缺少互動,覺得死氣沉沉,但我覺得從照顧生命的過程,可以重獲生命交流的能量。」除了前述的居家植栽,疫情期間更意外掀起一波居家養酵母的風潮,只要備有冰箱便能簡單照料,加上麵粉可以長期保存,用家中烤箱嘗試親手做麵包,不但輕而易舉,也能為餐桌增添一些新意。長期居家的狀態下,只要為耐保存的食材加入些許巧思,甚或自己培養食材,就算不出門,料理仍舊有千變萬化的可能。學習享受居家食光3 道佳餚排列在餐桌上,毛奇回憶起來台北近5 年的時光,「近年的我,發現當年那個初來台北有些不安,回到家總試著在廚房滿足生活控制慾的自己慢慢消失了,做料理變得更有餘裕,享受每一次做菜的機會,珍惜每一次好好吃飯的時光,也珍惜料理可能開啟的對話。」居家時刻,與料理相處的時間更長了,透過備料感受四季人文、透過料理增添生活滋味,好好地吃頓飯、好好生活,將在家的時光與思緒濃縮為一道料理,我們都在學習如何好好與家相處。本文摘自《台北畫刊》,2020年06月 出版【更多健康飲食精選閱讀↘↘↘】。「蔬菜之王」蘆筍怎麼挑?白蘆筍比較貴就比較好?。添加物也有「天然」的?你吃下的是食物還是加工物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3 橘世代.健康橘
吃水果、喝果汁不會胖?「水果瘦身」的迷思大公開
大概沒有一位腦中浮現過瘦身的朋友,沒有想過或是碰過水果瘦身法。但是這真的那麼神奇嗎?又或者說效果遠超過其他的方式呢?不過今天SuperFIT要來幫大家打破這個迷思,水果吃錯方式不僅對於減肥減重有害,更是大敵之一,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那些說法都是騙人的嗎?根據國內醫師表示,某方面來說,水果的確是減重的敵人,因為人之所以會發生肥胖狀態,就是身體的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對吧!對營養學比較有涉獵的朋友,一定知道澱粉是多醣、水果是單醣,以消化吸收的速度來說,水果的確是好上很多,但也由於如此,很多朋友越陷入誤區,以為只要吃水果就能瘦,這其實是有很大的錯誤,今天營養師就來說說幾個能幫大家事半功倍的水果瘦身法則:如何水果瘦身:1. 一天只要吃一餐純水果就行教練見過不少的學員,為了追求快速成效或是增加效果等種種理由,把飲食方式改為一天全部以水果替代的方式,以為這樣能夠讓進度加快,但是在專業營養師的眼中,這可是大大的『NO!』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沒錯,水果富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纖維質等營養價值,但即使如此,想單靠一種或是兩種水果就能達到一天所需,那就太過天真了!一旦長時間只吃單一或是兩三種水果,極容易出現營養失衡的情況,進而使減肥計劃破功,不過有個方式,以單一蔬果不含其他攝取物,替代晚餐後將是不錯的選擇。2.攝取適量的水果才會瘦很多朋友、甚至大部分朋友,都有一種迷思,蔬果所含的熱量很低,所以吃再多都沒有關係,真是如此嗎?這裡讓Gina稍微提醒大家,這觀念完全是錯誤的,甚至有誤導的嫌疑,其實有不少的蔬果熱量並不低,像是台灣人一定熟悉的香蕉,一根熱量不比一碗白飯差,假使妳挑錯目標,不要說減重,別加速發胖就要阿彌陀佛了!熱量高食物,除了香蕉外,像是酪梨、榴槤都是,更重要是除了高熱量、其中所含的植物性脂肪也不在少數,稍微多吃幾片,很可能跟吞下白米飯沒兩樣,這樣有警覺了嗎?有些朋友會說,我選擇芭樂等低卡路里就沒事了吧?如果你有控制攝入量,當然沒問題,但假使超出建議數量了呢?這裡Gina特別提醒,每種蔬果都有記憶的攝取量,想要減種就要切實遵守。3.越接近食物原味、原形,就越能接近目標很多人、學員,為了圖個方便,把蔬果都往果汁機裡面丟,完成後也不加任何甜品,以為自己已經吸收蔬果中的全部營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Gina在此很殘酷的告訴大家,您錯了!雖然蔬果汁有著無可比擬的方便優勢,但是在過程中,人體消化系統最需要的纖維質等有益物質,全數散失之外,加上因已經被攪碎的纖維,已然無法提供飽足感減少食物攝取,如此就有可能攝取超標的數量與熱量,想從這方式減少體重,無疑是緣木求魚罷了!4.搭配低熱量食物飲食絕對不要把水果當做減肥減重的護身符、保命牌,認為正餐用水果替代後,其他時間就可以比較放肆,結果大家都可以想像的到,減重這個行動,絕不是口頭說說,或是只有單一方面改變就成達到成效,如果讀到這邊的妳還有這個想法,趁早丟棄吧!低熱量飲食其實限制還不少,但只要能夠按照守則,即使水果減肥也能夠達成。全面控制攝取熱量總值,配合蔬果的高纖、維他命,想找回魔鬼身材一點都不會是夢想。那麼說了這麼多,有哪些想要減重的朋友應該重視的水果種類呢?別急,接下來 Gina就稍微花點篇幅來告訴大家吧!幫助減重的水果1.紅番茄(特點纖維多、熱量低)在瘦身界,大概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威力,甚至為此出現市場缺貨情況。有人說金黃色比紅番茄減肥效果好,但是在醫師眼中,其實一點差異都沒有,除了有減肥美容功效、養生也少不了這物!假使妳食量夠大,吃掉兩個份量滿滿的牛番茄後,大概也要接近滿檔了,但是你知道,這時候卡路里攝取還不到100大卡喔!至於番茄多樣的烹調方式,就不要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大家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2.紅西瓜(體積大、熱量低、水份多)在炎熱酷暑難耐的夏天,來片甜美富含水份的西瓜,真是極高享受(日劇孤獨美食家就有這麼一個場景)假使把一各大西瓜分成10等分,每片的熱量不到70大卡,即使是一口氣三片也沒問題(前提別腹瀉了!),不過相異番茄,紅色的西瓜比起其他品種多了可以退火解熱、排水利尿的β類胡蘿蔔素,更重要是能幫助身體修護組織受傷。3.哈密瓜(GI低、熱量低)很多朋友包括Gina在內,一開始對甜甜的哈密瓜,總是有熱量高標的印象,但是怕是妳我都誤解了!GI值竟然低到41(以國際標準來說,55都算是低的範圍),特點就是讓血糖上升速度減慢,讓大吃大喝的情況減少。一切開黃澄澄的的哈密瓜,也是抗氧化能力β隱黃素的大宗來源,甚至可以防禦由於自由基的傷害。除此外,預防高血壓、降低膽固醇都有著功效,甚至可以說遏制慢性病惡化,也有幫助。4.柳丁(纖維多、GI低)在台灣最常見到的水果,柳丁想排前五一點都不困難,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維生素C含量超多之外,纖維質以體積比例來說,一點都不俗,加上質感粗糙,很容易有飽食感,除了減重之外,對於長期排泄不順的朋友,更是一大聖品。但即使如此,以正確方式吃柳丁才能完全享受它帶來的瘦身樂趣,這話怎麼說呢?假使一般人如我們,大部分都是把汁液壓榨出來,或是吃肉但是把渣籽吐掉對吧?但這些行為看在醫師眼中,絕對是NG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渣籽混合汁液咀嚼喝下,才是最聰明的方式。5.葡萄柚(纖維多、熱量低)要談到瘦身水果,怎麼可以忽略葡萄柚呢?不僅只是水份多、高纖低脂、豐富維他命C這些早為人熟知的部分,加上富含鉀質以及β胡蘿蔔素,身兼減重與預防慢性病發作尖兵!與柳丁一樣,要充分享受葡萄柚的好處,必得先了解正確吃法,在這裡推薦許多女性朋友的方式,對半剖分後。用湯匙挖著果肉吃,才是完整攝取營養的方式。說了一堆水果減重的誤區,以及哪些水果對你的減重大業有幫助,不要在把目標放在蘋果與香蕉等上面,比起他們更好的蔬果,可是只多不少呢!本文摘自《SuperFIT極 度 塑 身》【健康精選延伸閱讀↘↘↘】。少生病這樣吃! 9種日常食物讓你三餐吃出免疫力。均衡飲食有方法!美食圈教你煮出「天天蔬果579」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3 性愛.愛情診療室
張清芳傳離婚 心理師:老夫老妻常忽略這件事
有歌壇「東方不敗」稱號的張清芳,2005年嫁給「銀行投資教父」宋學仁,並淡出演藝圈移居香港生活,但今天傳出離婚訊息,兩人並聲明孩子不會因為他們離婚,而失去任何一方的愛。對此,心理師表示,肯定其聲明中父母角色的愛,但也提到,台灣離婚率越來越高,即便已是15年的老夫老妻,也需要花時間相處、經營婚姻,以免夫妻間熱度逐漸減退。宋、張兩人今聲明兩人因「無法克服雙方的差異性而決定離婚」,雖然以後不再是夫妻,依然會是孩子的父母,孩子不會因為離婚而失去任何一方的愛。該聲明同時並懇請外界不要臆測原因,因這會傷害到他們的孩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心理師羅惠群表示,雖然兩人都是台灣人,不過張嫁到香港,雖然語言使用差異上還好,但畢竟是異國生活,其文化、生活習慣可能有差異,連帶使兩人相處、價值觀可能都受影響。他說,談戀愛與結婚畢竟不同,兩個相愛的人進入婚姻後,無論生活、溝通、甚至可能是教育孩子上可能難免出現磨擦,或是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卻減少了兩人間的溝通,久了就可能出現裂痕,使婚姻經營上出現問題。不過羅惠群也肯定兩人聲明中,表示依然會是孩子的父母的特點。他說很多人會混淆「夫妻」與「父母」的角色,很多夫妻在離婚後,對孩子的關係也疏遠了。不過離婚雖是夫妻關係的消滅,但對身為孩子「父母」的關係仍舊,不會因離婚而消失,因此在聲明中可看出張、宋兩人對孩子滿滿的愛,這對親子關係來說是友善的。羅惠群說,台灣近年離婚率高,若是異國、異地婚姻,則更需花心力維持,建議即便是結婚多年夫妻,也需花時間維持兩人熱度、親密度;或可透過心理師進行婚姻諮商,找出可能在伴侶溝通、性方面、或心理層面問題並進而解決,重新找回兩人之間愛的悸動。
-
2020-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比起出國旅遊 陳時中最想做「這件事」
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晚在電視節目接受訪問時提及,解封後最想參加交通部規劃的郵輪行程。而提到疫情間的每項決定,包括「小明們」滯留中國大陸無法返台、物資徵用等,都讓他很痛苦。但陳時中認為,有些政策是大跟小之間在做選擇,要在妨害最小的前提下,達到最大的效果,「既然當了指揮官,就是要決定,責任就是要扛,但不做決定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陳時中日前接受「TVBS看板人物」專訪,並於今晚播出。節目中主持人方念華問及暢談解封後大家生活該怎麼過、邊境怎麼開,尤其國人若是願意承擔風險,出國「旅遊」是否可行。對此,陳時中表示,要開放國境就是要做好第二波疫情的準備,接著話鋒一轉,提到比起出國,交通部正在規劃台灣跳島的郵輪行程,從基隆繞台灣,再到澎湖、金門、馬祖,「大家都應該去一下」。陳時中說,已向交通部表達對這個計畫很有興趣,將全力配合防疫措施,包括船員如何檢疫等。他提到自己也很想去,因為台灣人很少從海洋上遠眺台灣,且這樣的行程「都是自己人」,是變數可控的安全旅行。除了疫情打下漂亮的一仗,陳時中提到,健保制度是不可閃避的議題,儘管各方利益衝突都非常大,但不可因為困難而不做、擺爛。陳時中說,「不要為了當官兒做事、要為做事而當官」,因此就算執政團隊沒有那麼支持,但陳時中明確表示希望在自己的部長任內,健保要做得比原來好,「費率調整是重要使命」。對於許多人希望高人氣的陳時中選雙北市長,陳時中則再次表示,不要偏離為做事而當官的初發心,而「人生每一樣事情都有可能!」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20 橘世代.好野橘
60歲「在家CEO」4大心法 賺進人生下半場
台灣人平均61歲從職場離退,第三人生才要開展,熟齡空間諮詢師林黛羚表示,愈來愈多準退休人士整修自家住宅,作為人生下半場的工作場域,持續賺進收入,她稱這群人為「在家CEO」。但想當「在家CEO」非朝夕之事,有些人工作半輩子,根本沒時間發展興趣,等到年華老去才哀嘆沒朋友、沒樂趣。在林黛羚累積的多個空間諮詢個案中,包括有離職後轉職為編織職人、寵物療癒師、穿搭諮詢師等,他們多從40歲便提早思考老後收入,「興趣是要花時間學習的」,因為專長或興趣都有可能變成繼續賺進後半輩子的本錢。5、60歲後想當「在家CEO」,請準備好4大原則:1.可參加社團學習興趣幸運的人有機會在退休後繼續運用「專長」賺錢,但多數人恐怕連喜好什麼都不自知。林黛羚說,社團是和同好交換經驗的好地方,臉書有各式主題的社團可以選擇,還不清楚自己興趣的人不妨多多主動參與。林黛羚有一位雜誌社離職的前同事蘇菲,如今已是日式編織風格界的達人,她和多數上班族一樣,對工作現況不滿意,因此開始利用下班後時間學習編織,這樣的準備期長達約10年,一直到小孩考上大學有工讀能力,她才正式離開「打工仔」的身分,現在她的編織作品不僅頗受歡迎,還開班授課,林黛羚說,寧願在小小的分眾領域當領頭羊,開出「品牌」特色。2.牢記財務333法則除了找到發展興趣的線索,林黛羚強調「要有足夠的錢」是根本,她提出在家CEO必須先有財務333法則。第一個3是要給自己3年的準備時間以及這段時間的補習費;第二個3是預先準備可以撐上3年的生活費;第三個3是準備3年經營所需的成本費用,例如生財用的耗材、工具等設備費用。有了三個3,接著是準備工作的場域。自家住宅若能闢出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省下不少成本。但林黛羚建議自家變身工作空間要留意幾個條件,包括周遭環境要夠安靜,避免車水馬龍的雜音聲響,影響品質,其次是若與長輩、小孩同住,要區隔出與家人居住活動的隱私空間,以免造成家人與客戶的彼此干擾。3.添購一張必備大工作桌若是不方便大幅修改空間,她建議可以在局部使用家具,調配出彈性空間,例如一張大桌比沙發、桌椅更為彈性,以高度72~75公分的大工作桌,搭配約45公分高的餐椅,不管是工作、聊天或用餐均可,是「在家CEO」CP值最高的配備。在家CEO可以依據專長或興趣開展很多模式,但林黛羚提醒一腳踩在夢想時,別忘了一腳踩在現實,要實際寫下計畫、分階段達到營收,且保有退休生活品質,才可能持續下去,「要對自己誠實,不要過度神化自己的願景」。4.AI幫賺人生下半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林黛羚自己收入也略有影響,對未來賺進下半場的模式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例如線上諮詢、線上課程是她接下來打算嘗試「在家CEO」的作法,她說,超高齡社會下,AI人工智慧、機器人真有機會減輕一部分勞力運用,這也正是退休族得益之處,也為賺進人生下半場開拓更寬廣的想像。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短期商務客新制 莊人祥:符規定台灣人也適用
22日起,短期商務客入境可有條件縮短居家檢疫,外界好奇是否適用台灣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只要符合低、中低風險國家規定且可提供商務需求證明,同樣適用。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於22日開放低、中低風險國家商務旅客來台,有媒體好奇該規定是否只適用外國人,台灣人若有短期來台需求是否適用。莊人祥指出,根據指揮中心規定,只要符合可入境人士的條件,加上從低、中低風險國家來台,而且可以提供相關商務需求證明,同樣適用商務人士短期來台規定,但如果民眾只是要回台處理家事或旅遊等,則必須依規定完成14天居家檢疫。此外,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台北市先前曾有超過1萬人同時居家檢疫,險些搞垮民政及衛生系統,呼籲政府對境外商務人士改採集中檢疫。莊人祥下午在記者會中表示,基本上,隔離檢疫工作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都可運用,但集中檢疫所比較陽春,因此會以入住防疫旅館為主。莊人祥說,防疫旅館在商務上,不僅價格選擇較多,加上商務人士在5到7天的居家檢疫期間,可在防疫旅館開會,但居家檢疫期間不可離開防疫旅館,隨時都要戴口罩,自主健康管理期間也要依照指示進行,不可搭大眾交通工具。
-
2020-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邱文達談台灣防疫成功6關鍵 登美國公衛期刊
台灣武漢肺炎防疫成果全球有目共睹,前衛福部長邱文達撰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SARS防疫經驗及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等都扮演關鍵角色,登上美國頂尖公衛期刊。北醫前校長、前衛福部長邱文達和美國同仁共同撰寫主編專欄,刊登於頂尖的「美國公共衛生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以實地觀察經驗,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6大關鍵因素。文中提到,台灣2003年面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衝擊時,共造成346人確診、73人死亡,占全球病例4.3%、死亡病例也占10%;反觀這次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截至4月1日,全台僅329例確診、5人死亡,遠低於全球確診、死亡病例數。台灣這次能有如此耀眼的防疫成果,有賴6大關鍵因素,分別為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及早啟動的防疫措施、以健保卡串連出入境資料、疫情資訊透明化、口罩配發措施、社會的凝聚力及國際孤立的危機感等。SARS抗疫經驗及應變系統方面,台灣在SARS疫情過後,各大醫療院所都設有發燒篩檢站,並設有1100間負壓隔離病房,後來接連發生的H1N1、H7N9、登革熱等疫情,也讓疾管署築起流行病應變系統,才能在武漢肺炎來襲的第一時間,及時因應。不只如此,疾管署早在去年12月31日得知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肺炎時,就啟動登機檢疫措施,1月起陸續對中港澳入境者採取居家檢疫,逐步管制入境者身分;各學校、餐廳、辦公場所也開始量測體溫、消毒雙手,並訂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規定。為避免隱藏境外移入者造成醫院群聚感染、癱瘓醫療體系,台灣更結合涵蓋率99.8%的健保體系,將出入境資料串連健保體系,以利醫師第一時間找出高風險患者。台灣自1月22日爆發首例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後,衛福部長陳時中每天親自主持記者會,逐一說明每個個案的狀況,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並降低民眾恐慌,在這次防疫中扮演關鍵角色。在口罩政策方面,台灣人因歷經過去各種疫情,早已深知戴口罩、勤洗手對防疫的重要性,政府也早在1月24日就禁止醫用口罩出口,確保防疫資源,並且從1月28日起逐步啟動口罩配發制度,甚至以健保卡啟動實名制措施,同時增設口罩產線,日產口罩達千萬片,甚至援贈美國、歐盟等國。由於台灣非世界衛生組織(WHO)會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只能單打獨鬥,但也因此激起台灣人的防疫意識。綜上所述,正因有這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台灣才能在大量海外民眾返國潮時,及時守住社區防線,至今未出現大規模社區傳播,顯示保持警惕對於防止病毒傳播至關重要。
-
2020-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小明」逾半年無法返台 爸媽指揮中心前揮淚陳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從6月7日開始境內已經解禁,然而滯留在中國大陸的「小明」至今仍無法返台。今天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30多位成員到疫情指揮中心陳情,希望政府除了優異的防疫表現外,不要忽略還有一群被遺忘的台灣未成年子女,至今遲遲無法返台,不僅無法與家人團聚,就學權也被剝奪,甚至學籍被取消。希望政府「高抬貴手」,讓孩子盡快回家。陸配郭媽媽跪在地上哭喊「讓我的女兒回家吧」!郭媽媽陳情說,前夫因意外身故,改嫁後女兒從三歲半就跟著改嫁到台灣,拿著專案拘留身分,一路讀書到國三。今年過年隨媽媽回海南島探望外公外婆,原本2月7日跟媽媽一起返台時,卻在抵達國門時遭到阻擋,直接遣返。由於孩子一直都在台灣生活,且無大陸學籍,因此這半年學業完全荒廢,且無法參加會考。而郭媽媽本身也罹患乳癌第三期,她哭說,女兒不在身邊,讓他天天以淚洗面,病情更加惡化。陳爸爸則是長期在中國經商,娶妻生子後,等到孩子小學畢業於去年七月舉家返台。但因為小孩超過12歲,就算是台灣人的孩子,也必須以專案居留身分待滿兩年,才能轉為台灣戶籍,從而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這次剛好過年一起到中國大陸探親,兒子卻因為身分問題無法一起返台。陳爸爸說,已大半年沒見到兒子,雖然可以視訊,還是非常想念。且兒子已經半年沒有上學,非常想念同學和家裡寵物,但只能視訊和家裡寵物對話,表達思念之情。他無奈表示,政府對許多沒有血緣的境外人士都放寬限制了,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卻被阻擋在外。自救會父母今天表示,「團聚權是基本人權」,希望政府在疫情趨緩,對國際逐漸解封之際,能基於未成年兒童福利與人權、親情、家庭、人道等因素考量,重視被忽視的「小明們」。
-
2020-06-16 科別.腦部.神經
天熱也會腦中風!無法做這4個動作快立刻就醫
日前,台中客運司機因腦中風連撞9車而不自知、知名演員吳朋奉猝死才被判定為腦中風致死。接二連三的腦中風事件,讓大家開始關注腦中風的議題。其實,腦中風的發生並不是都像大家所想像如戲劇性地昏迷倒地,更常出現的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或是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輕忽這些症狀背後隱藏的危機,更會增加腦中風的致死威脅。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有超過75%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然而,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因此「及時送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的復原狀況。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逾半數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在過去很多人都以為腦中風常發生在冬天,但其實夏天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並不會比冬天少,夏季炎熱使身體流失過多水分,造成血液濃稠而易阻塞,吹冷氣室溫溫差大導致血管異常收縮,也容易腦中風。依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一旦出現突然單手無力、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的症狀時,可運用「臨微不亂」四字訣進行判斷:「臨微不亂」腦中風判斷口訣#臨: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不: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亂:別亂快送醫-立刻記下發作時間撥打119,於4.5小時內緊急送醫「腦中風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腦中風搶救分秒必爭,一旦出現疑似腦中風症狀,可透過「舉手、微笑、說您好」等動作辨別,當無法完成動作,應快打119送醫。「舉手、微笑、說您好」腦中風生活評估指標簡易動作檢測「舉手」:左右手皆能舉高打招呼「微笑」:微笑時左右嘴角都能上提「說您好」:口齒清晰且清楚的說出「您好」延伸閱讀: 心血管疾病最無情! 力行4件事遠離台灣人二號殺手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 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
2020-06-14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手勢與心臟病
「他胸口會痛。」初次見面,坐著輪椅進來的病人,由太太轉述著症狀。「是哪一種的痛呢?」我轉向病人詢問。症狀是非常主觀的,卻也是診斷疾病非常重要的線索。如果病人說胸口感覺悶悶的,壓迫的,像石頭壓在胸口,每次一分到十五分,走路爬坡就更厲害,休息就能緩解,那麼就像是典型的心絞痛;要是難受的感覺是燒燒的,會上下跑,躺下來或吃飽飯就比較嚴重,坐起來會比較舒服,持續幾分鐘,吃短效的胃藥就會緩解,就像是胃酸逆流;要是難受的感覺是銳利的,像閃電般一秒鐘就過去,侷限在半邊,就像是神經痛;要是感覺是整片痠痠的,沒有過胸部的正中線,移動手部或是轉動身體就便厲害,持續好幾個小時,甚至摸得到痛點,就像是肌肉痛了……但這些,都要靠病人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家屬是沒有辦法代為轉述的。綁綁、匝匝、堵堵、糟糟、甸甸、憋憋、悶悶、縮縮、漲漲、緊緊、壓壓、幽幽……常常代表著不同的疾病,或是一種疾病的不同嚴重程度。醫師一定要仔細聆聽、體會,如果細節不見了,很可能會錯失幫助我們正確做出診斷的線索。如果病人覺得自己胸坎匝匝,狹心症的機會可能只有一半;但是如果他用綁綁來形容,就很像是狹心症了;而如果病人說他感覺糟糟的話,就要考慮是食道胃酸逆流。「他從中風之後就不會說話了,不太能表達意見。」家屬給了讓我失望的答案,這樣的話,我就不會聽到症狀的細節描述,也不容易知道確切的持續時間、誘發因子……。問了家屬關於他的情況,過一會兒,不死心的我又轉向病人:「你是哪裡難受?」病人一如家屬預測的看著我沒有開口,但卻伸出手往中間一比,他的手掌像內張開,中指的指尖壓向左胸的一個點,我觀察到病人只用一根手指頭比,沒用整個手掌!看到這個手勢,我幾乎要歡呼起來,因為單單這個手勢,就訴說了很多細節,代表他是那個點局部的不舒服。教科書上說,如果難受的地方能夠用一跟手指頭比出來,就常常是胸部肌肉的疼痛。我再問了些問題,壓了壓痛點,做了些檢查,就開了止痛劑跟肌肉鬆弛劑給病人,我有很大的把握能解決問題。病人常會用手勢輔助描繪症狀,許多人嘴巴說著「心臟」疼痛,手卻比向乳房的位置。在尼泊爾義診時,許多病人說自己「心臟」不舒服,壓了會痛,手卻比著上腹部。要是病人說自己胸口難過,同時手掌在胸部迅速的上下揮舞,常常暗示他的症狀會上下跑,那麼診斷要偏向胃食道逆流;要是病人的手掌張開,不動的壓在胸口正中央,常說的是胸口整片壓迫的難受,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機會就很高;要是病人伸出一根手指頭,比著一個點,就常常是肌肉肌腱疼痛;要是抓著半邊胸口,沒過中線,要先想肌肉痛……但要注意的是,當然不可以單單靠這些,還是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例外狀況。在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有一段描述義大利人說話時比手畫腳的情節,引人發噱。台灣人說話雖然沒那麼誇張,卻也常會用手勢輔助話語的不易表達之處,如果沒解讀到這段肢體語言,其實是蠻可惜的。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談疫情趨緩關鍵 並指「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
陽明大學今天舉行畢業典禮,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以「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為題發表演講,勉勵畢業生。我國抗新冠肺炎有成,陳建仁分享當年抗SARS經驗,指出健康照護工作會受到無情批評,只要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帶著智慧與慈悲,大家都能寫下醫療史新頁。陳建仁說,SARS讓台灣防疫體制做了很好的修整,促成指揮中心的成立。直到H5N1爆發,台灣評估為全球前三低的風險國家,疫情之後,死亡率也是全球前三低。直到今年的COVID-19,台灣公民遵守勤洗手、量體溫,是防疫有成的關鍵。他指出,更感人的是,口罩不足時,有國家隊促生產,民眾還發起「我OK,你先領」驚艷他國。台灣2300萬人民彼此祝福,因此成為被祝福的地方。疫情也讓台灣人從驚慌、學習邁向成長。陳建仁也從歷史角度,舉出曾對台灣醫療奉獻的馬雅各、甘為霖、馬偕、蘭大衛、連瑪玉、蘭大弼、杜聰明、陳五福等人,並說台灣的醫學研究都是努力解決本土健康問題,同時也帶給全球新知識造福世界。陳建仁分享杜聰明推薦學習的三個人,第一個是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他的名言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心靈」。第二個是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他指出高雄是熱帶醫學的搖籃,表示台灣是讓科學不斷精進的地方,而陽明大學是畢業生創造新知識的搖籃。第三個是史懷哲,他在非洲的蘭巴倫奉獻數十年,名言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蘭巴倫」,有自己可以奉獻的地方。陳建仁說,好的醫師不僅把病醫好,也把病人信心建立起來,讓台灣更好。陳建仁說,早年B型肝炎研究證實疫苗能預防肝癌,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台灣對世界都有重大貢獻。他說,「智慧」與「慈悲」是健康照護者的兩足,過去的醫療奉獻者如此,未來也是如此。陳建仁曾任命陽明大學郭旭崧擔任疾管局長,郭旭崧分享多年前陳建仁送給他的一句話:「Nothing is Impossible」,並要轉送給今年的891名畢業生,提醒大家所有的奇蹟,其實都來自於累積。奇蹟不是神蹟,更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只有日常的累積才會出現奇蹟,才能把不可能化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