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台北市
共找到
2948
筆 文章
-
-
2021-04-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耳穴貼壓治療可改善失眠 血壓偏高也能同時控制
患有高血壓的70歲陳女士,近半年多來都為失眠所苦,每天都必須躺1小時以上才能睡著,且半夜也會醒來1至2次,伴隨有頭暈、頭痛及耳鳴的症狀,原本穩定的血壓亦隨之超標。1個月前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確診為肝陽上亢證型,經耳穴貼壓治療後,失眠狀況大幅改善而血壓偏高的狀況也得以控制。研究指出小於60歲且睡不到5小時者 提升高血壓發病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高血壓是內科常見疾病,高血壓伴隨失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甚至有些高血壓病人第1次就診就是因爲失眠。高血壓與睡眠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臨床統計說明,高血壓病人中有高達46.6%的人為失眠所苦。另有研究結果指出年齡小於60歲且每晚睡不到5個小時的人,高血壓發病率會顯著增加。失眠可能使高血壓病人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導致血壓處於持續升高狀態。因此改善睡眠質量對維持高血壓病人血壓的平穩至關重要,可顯著降低其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林在裕醫師表示,耳穴貼壓能促進經脈循行並增強臟腑功能,以達調暢氣血、陰平陽秘之功效。另外,亦可促進末梢神經與大腦皮質相應區的聯繫,使病人大腦皮質的抑制、興奮趨向平衡,來改善失眠質量,進而對失眠合併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值亦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耳穴貼壓刺激穴道 降低藥源性毒害耳穴貼壓是一種簡單又方便的保健療法,醫師將耳穴貼壓膠布貼在特定的耳穴上,經過適當的耳穴按摩即可發揮助眠、降壓療效。每次療程可貼壓2至3天,5個療程後評估療效,療程中可讓病人隨時隨地親自參與治療。長期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的確會加重肝、腎的負擔,為了避免藥源性所導致的毒害,選用非藥物療法(如耳穴貼壓療法等),激發身體天然的抗病能力,改善失眠質量的同時也能讓血壓偏高的狀況得以控制。林在裕醫師說明,門診時像陳女士同樣罹患失眠合併高血壓的病人不在少數,中醫理論中的耳穴貼壓療法臨床上證實有顯著的效果,不過缺乏大型且科學性的臨床研究,為有系統評估耳穴貼壓療法的療效,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將進行門診療效評估計畫,徵求自願受試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AZ疫苗第一晚 柯文哲臉書曝:我狀況還OK 沒發燒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上午9時半,赴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接種AZ疫苗,柯晚間也在臉書貼文表示,「今天我去和平醫院接種Covid-19的AZ疫苗,到目前為止,我的狀況還OK,沒有發燒。」柯文哲說,他還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來北市聯醫打比較不會痛。」柯文哲說,AZ疫苗施打第一天,他就去和平醫院視察整個流程,當時他交代要把3cc的針具換成1cc,雖然成本一針多3.5元,但除了針頭比較細,打了比較不痛之外,更可以減少針筒殘餘空間、抽取藥物時浪費較少,換算下來,每一瓶疫苗可多打1至2人,尤其在目前疫苗數量有限的狀況下更經濟。柯文哲說,天氣漸漸熱了,尤其在台灣,整天被口罩悶住是很辛苦的。除非要一輩子戴著口罩,永遠鎖國,否則還是要施打疫苗,才能早日返回正常生活!柯也在文末標註「防疫不鬆懈」、「臺灣加油」。
-
2021-04-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柯說1c.c空針較優?指揮中心正面回應:會評估是否採購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上午接種AZ疫苗,透露自己已交代北市聯醫將空針從3c.c.改為1c.c.,如此較為精確但針具成本較高。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正面回應,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感謝柯市長提出這個觀點,不同容量的針具各有利弊,每個人習慣不同;1c.c.空針理論上比較精確,雖然比較貴,但是大量採購或許也會比較便宜。莊人祥表示,目前每瓶是十人份,但廠商都會裝超過十人份,根據全國統計,目前打掉2.4萬劑是平均每瓶供應10.7人,台北市的是平均每瓶供應10.6人,與全國平均相當,顯示即便有些人用3c.c.空針,也是可以達到不錯的節用數據。莊人祥表示,用1c.c空針,理論上可以比較精準抽取疫苗的量,謝謝柯市長提出這個觀點,「我們也有注意到」。有些人喜歡3c.c,有些人喜歡1c.c,但容量小的要拉比較長,也要用比較大的力氣去打針,有利有弊。至於利弊哪個大,每個人習慣不同,都在考量中。另外,大量採購也許會比較便宜,指揮中心也會評估是否再採購1c.c空針。
-
2021-04-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衝打氣 AZ疫苗今擴大接種
首批抵台的AZ疫苗開打三周,醫事人員接種意願遠不如預期,近四十九萬人卻僅用掉二點四萬劑,接種率不到百分之五。為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今天起擴大疫苗接種對象,再增政府防疫人員及高風險工作者共十二點五萬人,累積六十一萬點三萬人符合接種資格。發言人莊人祥宣布,加入合約接種點的部立醫院今起「預約掛號無上限」,不排除加開診次、加派人力,讓想打的人一定打得到。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桃園市長鄭文燦、新竹市長林智堅等人均安排今天上午接種AZ疫苗。莊人祥表示,預估今天至少十名縣市首長帶頭接種,感謝首長們公開示範,因為這均屬自願性質,指揮中心並未介入。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均都到部桃醫院接種,希望帶頭示範,催出打氣。各地方首長的帶頭接種,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說,「或許有點幫助」,但要在這兩批疫苗有效期限之前全數打完,近四十九萬名醫事人員為觀察重點,只不過,護理師以年輕女性為主,被列為AZ疫苗罕見血栓副作用的主要風險族群,而台灣又非疫區,在利弊衡量下,應有一定比例不敢打、不想打。莊人祥指出,今天起,除原本第一類醫事人員,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以及第三類高接觸風險工作人員(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人員、居家檢疫關懷第一線、海巡人員、國際航空機組員、國際商船船員、防疫車隊駕駛)均為優先接種對象。接種疫苗後,若接觸到確診者,可縮短隔離天數?對此,莊人祥表示,指揮中心三月下旬開過專家會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歐盟、多數國家作法,即使完整接種,仍未實施明確放寬檢疫規定,原因在於疫苗保護力仍有不確定性,因此目前維持現行指引。
-
2021-04-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自費接種 最快4月底開放
AZ疫苗下周擴大第二、三類接種對象,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取得接種資格,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及台中市長盧秀燕等皆宣布將於下周一(十二日)上午接種疫苗。另外,AZ疫苗最快四月底開放自費接種,目前研議收疫苗處理成本一六○元,但民眾需另付疫苗採購費、掛號費、檢查費、診斷證明費等。為加速AZ疫苗接種速度,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最快四月底開放有出國需求者自費接種,可望釋出五千至一萬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公費疫苗提供自費施打並非首次,過去都不收疫苗處理成本費,僅收掛號費、審查費及證明費等,AZ疫苗朝這方向研議。待收費、施打點等準備事項確定後,就可宣布開放民眾自費開打疫苗時程,預計一周後公布。到底AZ疫苗每劑多少錢?莊人祥表示,這與疫苗採購費用有關,還要考量運輸成本,整體費用確認後將再對外公布。至於醫院掛號費、診察費、治療處理費(注射費)或藥事服務費、接種證明書費用等,依各家醫院規定而不同。柯文哲排定下周一赴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施打,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說,願接種AZ疫苗,期待更多防疫人員施打,增強保護力。盧秀燕也同樣在下周一接種,希望起帶頭作用,讓市民安心;台南市長黃偉哲則說,將在十六日施打疫苗。累計至昨天為止,共兩萬一千八百七人接種AZ疫苗,昨新增一件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歸類為「其他」,是一名廿多歲男性接種後出現發燒、頭痛等症狀,急診就醫後症狀緩解。莊人祥說,發燒屬常見副作用,但因連續性發燒,再加上赴急診,現行認定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標準相對寬鬆,因此將此案列入。歐洲藥品管理局將血栓事件列為AZ疫苗極為罕見副作用,莊人祥說,我決議繼續施打,但「加大警語」提醒,滾動檢討。對於地方首長表態接種,莊人祥表示,擴大接種以「自願」方式鼓勵,並未要求地方首長一定要打,但若地方首長帶頭接種,指揮中心非常感激。
-
2021-04-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市民要最好的疫苗?柯文哲:中央進的、沒得選
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至議會進行施政報告並備詢,針對北市疫苗施打情況,議員潘懷宗質詢時問柯,若市民要最好的 疫苗怎麼辦?柯文哲說,中央進什麼,只能打,沒得選,沒辦法選擇。潘懷宗指出,何謂疫苗的保護力?其實最好的疫苗是針對個人、不是群體 。潘懷宗說,柯文哲是醫界大老,「我是小老弟」,但他有做功課,提供市府參考,其實現在的疫苗,對重症、住院的保護力,是百分之百,沒有好壞之分。
-
2021-04-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施打率低 柯文哲:我會打 蔡除非躲總統府否則也要打
新冠AZ疫苗施打率低,台北市議員林國成今質詢柯文哲,會不會帶頭施打疫苗?並且也呼籲總統蔡英文帶頭施打?柯文哲今回應,「我會打疫苗」。至於總統蔡英文,柯說,除非她都不接觸人民,永遠躲在總統府,否則她一定要打。柯文哲說,若開放讓他施打,他會打疫苗,那是因為現在台灣鎖國,大家不想打,等到國門一開,不打你會害怕,所以一定要打疫苗。林國成問柯文哲,會不會也呼籲總統蔡英文帶頭施打?柯說,除非蔡都不接觸人民,永遠躲在總統府,才可以不打,否則她還是要打。
-
2021-04-08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頻繁血便 醫師建議2方式解決
新手爸媽對於新生兒的照顧都是戰戰兢兢,若遇大便有血絲情況會更驚慌,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淳翔表示,少部分新生兒會遇到血便狀況,首先要排除病毒性腸胃炎,再來考慮較常見的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若新生兒仍有血便,可利用2方式解決。張淳翔指出,食物蛋白過敏導致直腸發炎通常需臨床診斷,若將懷疑的過敏原移除後,症狀改善就能確診,如果是配方奶的新生兒,建議使用水解蛋白奶粉,以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針對全母乳的母親,其飲食通常會限制蛋白質,臨床上新生兒的血便會在1到2周內消失,若新生兒症狀未得改善,除要確認媽媽是否有攝取到牛奶蛋白,確定飲食已排除牛奶蛋白,但新生兒仍有血便狀況,媽媽就需避免攝取到蛋及大豆蛋白。母乳新生兒中,偶爾會有反覆血便的狀況,若因媽媽飲食攝取到微量的誘發蛋白質,新生兒的血便是微量且可自癒,建議媽媽維持現階段程度的飲食控制,不需另外加以改變或嚴格限制。但排除上述情況後,新生兒仍有反覆且頻繁的血便,張淳翔提出2點建議:第一,可將母乳改成水解配方奶。尤其當媽媽認為飲食限制非常困擾,或有其他原因如回歸職場等想停止母乳哺餵。第二,繼續使用母乳。若新生兒僅有輕微疾病表現,沒有其他腸胃不適、哭鬧、生長遲滯狀況,若媽媽願意繼續母乳哺餵且維持限制蛋白飲食,這樣的作法雖沒有完整研究,但對新生兒的傷害目前認為較低。研究顯示,27位母親選擇僅限制牛奶攝取,並非全面限制蛋白池,經持續追中發現,新生兒在6個月大時都已無血便症狀。
-
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長輩常走失 認知異常 失智前兆
一名喜愛外出的90歲老爺爺,最近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還不慎跌倒送醫治療,讓家人擔心不已。醫師指出,如果年長者經常「走失」,可能已出現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問題,恐是罹患失智症的警訊,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成年精神科就醫診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從認知功能正常到患有失智症的中間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會在五年內進展成失智症。劉建良表示,老爺爺外出走失,意味著他已有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雖不一定就是失智症,但可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或用定位系統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說,輕度認知障礙主要是「腦部功能」及「身體活動功能」下降,若兩種功能下降嚴重,就會進展為失智症。在腦部功能下降方面,常為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工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方面,例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等。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劉建良認為,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應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有其他功能退化。此外,若是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造成相關症狀,應與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釐清是否需要調整用藥處方。
-
2021-04-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北市調查 逾8成國高中生睡不夠 恐易憂鬱
調查指出,台北市有高達84.5%的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不到8小時,小學生睡不到9小時也有33.4%。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不夠的學童容易有情緒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青少年則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建議父母應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喚醒孩子前15至20分鐘先拉開窗簾,周末補眠不要過頭等。調查由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合作,在2018至2020年針對北市1萬多名學齡前兒童、4317名國小學童,以及3625位國高中學生的睡眠狀況進行統計。楊建銘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2歲的國小兒童周間平均睡眠應在9至11小時,13至18歲青少年要睡8至9小時,但台灣兒少睡眠時數多低於該基金會建議,尤其台北市等都會區的小孩課業壓力與日常休閒的平衡不足。隨年齡增長,睡眠缺乏更嚴重,學齡前兒童原本有80.5%符合建議,到國小只剩下65.1%,國高中生只剩下15.4%,高達45.7%國高中生睡眠過少,亦即睡不到7小時。研究進一步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使用,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若有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比較容易疲倦;若睡前一小時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容易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建議,父母應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透過鬧鐘,給予15至20分鐘的緩衝期提醒收心;收書包做好就寢前準備;也可以自製「睡覺暫停卡」,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也可善用生理機轉,喚醒孩子前15至20分鐘先拉開窗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褪黑激素的抑制達到喚醒功效;周末補眠不要過頭。
-
2021-04-05 新聞.健康知識+
冷空氣襲台早晚溫差大 醫:過敏者、長者注意事項
清明連假天氣晴朗、溫度普遍較高,中央氣象局提醒,近日乍暖還寒,且未來一周天氣變化大,兩波冷空氣一乾一濕將先後抵台,中醫師建議,一日冷熱溫差大,年長者衣著應採洋蔥式穿法,方便調控體感溫度,如清晨外出應加外套,中午氣溫炎熱應脫掉,另飲食也不要太油膩;患有氣喘、鼻炎等過敏族群可以溫水洗臉,減少刺激,外出應配戴口罩,減少冷熱變化,避免產生過敏等不適症狀。氣溫由暖轉涼,連假穿短袖的日子要結束了,再加上未來一周天氣變化大,室內和室外溫差恐相差10度以上,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未來每日溫度變化大,年長者與過敏族群應隨時注意保暖。陳潮宗說,長者溫度調控能力較差,目前氣溫沒有降到10度以下,仍可以外出,但因一日溫差大,應採洋蔥式穿法、挑選「有鈕扣」的衣物,方便穿脫衣物、適應天氣,如清晨出門天氣涼,應著外套保暖,中午氣溫炎熱,可脫掉外套。當溫差過大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陳潮宗表示,飲食上,長者勿吃過度油膩的食物,以防止血管阻塞,能降低溫度驟降、血管收縮時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溫差變化大好發氣喘、鼻炎等疾病,陳潮宗表示,過敏族群起床後可以溫水洗臉,避免刺激,早上外出應配戴口罩、穿背心,做好保暖。最後,陳潮宗補充,長者平時可以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耐受溫度變化的能力,八段錦屬於溫和運動,長者可以每周運動3至4次,每次30至40分鐘,強身健體。
-
2021-04-05 新聞.活動快訊
第31屆醫療奉獻獎 歡迎推薦報名
醫療奉獻獎邁入第31屆,今年的主題是「醫誓YES,I DO.」,為樹立醫者典範,發揚優良醫療從業人員精神,讓國人向其致敬。第31屆醫療奉獻獎即日起開始報名,歡迎大家舉薦身邊合乎選拔標準的醫療從業人員。「醫療奉獻獎」由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衛福部、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及聯合報系共同舉辦,今年邁向第31屆,選拔類別為特殊醫療貢獻獎一名,團體醫療奉獻獎一名及個人醫療奉獻獎至多八名,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接受各界報名和推薦。只要在基層、偏遠地區或特殊醫療等單位從事醫療服務、衛生福利工作10年以上,或有具體尊重生命、關懷人群等服務事蹟,歡迎推薦,須由兩人簽名,或由單一組織、機關、團體舉薦,向主辦單位索取報名表或由網路下載填寫即可。第31屆醫療奉獻獎報名聯絡人:厚生基金會王瑋瑩電話:02-2397-5270轉62851 傳真:02-2397-5203地址:10049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5號9樓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4-04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解救囚居老人大作戰
聯合報最近的「老宅困老宅人」主題,報導了台灣因為「人老、屋老」雙老問題而產生的「囚居老人」現象。報導中很多案例可能是健步如飛的年輕人或居住於電梯大廈的住戶難以想像的。●有因為中風無法下樓,15年沒見過鄰居的二樓住戶,僅僅二樓就成為都市的偏鄉。●有因為膝關節退化開刀後,十幾年來只能睡一樓客廳,失去隱私與尊嚴的阿嬤。●有每周看醫師,都要請搬家工人背下樓的洗腎患者。很多都市老舊公寓在興建之初,並沒有考慮老人上下樓的困難。中南部也有很多透天厝僅有樓梯,屋主年輕時還能樓上樓下行動自如,但是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只能困居一樓。據統計,目前居住在無電梯公寓的老人接近43萬名,若不能趕快想辧法解決問題,隨著老人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或照顧者本身也因年紀漸增而無力扶抱老人上下樓,則突破囚居困境將更遙遙無期。在無法安裝電梯的情況下,除了找搬家工人或家人自己背長輩下樓,也有許多專業輔具或無障礙設計可協助長者上下樓。安裝樓梯升降椅是一個選擇,樓梯升降椅會沿著樓梯架設,只要樓梯寬度有70公分左右就可安裝,不過若要從一樓裝到五樓,所需費用也不少,也可能會因安裝經費的比例分攤問題或住戶不同意而無法安裝。另外一個方式,也可考慮購買或租借「爬梯機」,目前有履帶式爬梯機和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兩種選擇,不過履帶式所需迴轉空間較大,若梯間窄小可能就不適用;輪動撐桿式爬梯機則需要較高的操作技巧,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操作。除了自行購置,目前有些民間團體及輔具中心提供爬梯機的單次或月租服務,不過因為數量有限,需提早預約才行。租用爬梯機可算是目前解決囚老困境最快的方式,而且目前長照2.0也有補助使用爬梯機服務。以台北市為例,若具有長照資格者要使用爬梯機服務,月租最高可補助4000元、單趟專人操作服務最高補助700元,有需要者都可洽各地社會局諮詢。只是目前爬梯機的數量可能還不夠,政府若能補助輔具中心多購置一些爬梯機,當能解燃眉之急。其實,囚居的困境不只在上下樓,獨居老人在家若發生緊急事故如何通知外人?居家室內移動的安全性如何確保?大門的門檻或高低落差有無改善?這些都應一併考量。所幸,目前一些輔具的發明,已可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以獨老居家緊急事故為例,目前已有很多隨身的科技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呼救,甚至有跌倒偵測器,在老人跌倒時便可自動發出求救訊號。居家無障礙的改善,除了基本的扶手安裝,室內段差的消除、浴室的防滑施作都是重點。另外,大門高低落差的消除,若因泥作工程可能會占用馬路或騎樓的公有地,也可採用非固定式的斜坡板來改善。以上所提輔具設備,很多都在長照2.0的補助範圍,民眾若有需要可提出申請。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除了解救現在陷於囚老困境的長者,更重要的是防堵更多老人步入囚居牢籠。要避免此狀況,除了政府的宣導及補助,更重要的是民眾要強化健康意識,維持運動習慣,讓自己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而喪失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
2021-04-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2批19.9萬劑AZ疫苗 今抵台
第二批新冠疫苗來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晚宣布,於COVAX採購的首批AZ疫苗十九點九二萬劑,今天上午將由華航運抵台灣。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原先預定最快二月底抵台,因全球疫苗供應短缺及配送作業而延遲,由於效期比首批疫苗還短,將縮短觀察期,加速開放第二類、第三類對象接種。我國自COVAX採購新冠疫苗總計四七六萬劑,其中一○二萬劑為AZ疫苗,今將送抵其中的十九點九二萬劑。陳時中表示,其餘的三七四萬劑疫苗,我選擇輝瑞/BNT、嬌生以及諾瓦瓦克斯,希望維持疫苗的多樣性,至於這三種品牌各取得多少劑量?COVAX還在分配。今天抵台的疫苗與前一批一樣出自南韓廠,由COVAX集中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再運送到各國,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在我方要求下,由國籍航空公司華航負責運送。陳時中表示,本批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檢驗封緘作業,由於和前一批一樣都是韓國生產疫苗,預計作業時間將更快。不過,今抵台疫苗效期比第一批還短,日前宣布自四月六日起擴大接種對象,讓第一順位的所有醫事人員皆可施打,符合資格者約四十三萬人,原預計接種後觀察十天決定是否往下開放順位,礙於效期壓力,將會縮短觀察期為一至二天,盡速讓更多族群接種,讓疫苗「物盡其用」。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四月二日為止,總計一萬七○五六人接種AZ疫苗,其中以高雄市接種數最高,累計有三○五五人,其次為台北市總計二九四四人、台中市有二三○○人、桃園市二○六四人、新北市一八八六人。風險等級一接種率為百分十三點七、風險等級二為百分之五點八五。接種不良反應通報總計六十三件,五十五件為非嚴重不良反應,八件為疑似嚴重疫苗接種不良反應。我國昨新增六名境外移入案例,分別為三名菲籍移工以及三名印尼漁工,皆是檢疫期滿,自費採檢確診,目前我國已累計有一○四五名確診案例。
-
2021-04-03 該看哪科.兒科
84.5%國高中生睡眠過少 就寢、喚醒前父母先做這些事
4月4日兒童節,父母最該送孩子什麼禮物?最新一份調查指出,在台北市有高達84.5%的國高中生周間平均睡不到8小時,國小學童也有33.4%沒睡到9小時,明顯低於國際建議時數,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指出,睡眠太少的學童容易有情緒行為困擾及過動傾向,青少年則容易出現憂鬱焦慮,呼籲父母應為小孩建立正確睡眠知識,才是幫助學習的最佳習慣。該份調查係由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建銘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張詠森合作,在2018至2020年針對台北市10229位學齡前兒童,4317位國小學童,及3625位國、高中學生的睡眠狀況進行統計。楊建銘表示,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6-12歲的國小兒童周間平均睡眠應在9至11小時;13至18歲青少年則要睡8至9小時,但台灣兒少的睡眠時數多低於該基金會建議,這次取樣的對象為台北市,更凸顯都會區的小孩課業壓力與日常休閒的平衡不足。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缺乏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學齡前兒童原本還有80.5%符合建議的睡眠時間,到了國小只剩下65.1%符合,國高中生只剩下15.4%睡眠時間符合,還有高達45.7%的國高中生睡眠過少,亦即只睡7小時以內。研究進一步發現,過敏症狀及3C產品的使用,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睡眠品質,有過敏症狀(如氣喘夜咳、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者,較難以入睡,入睡後容易醒來,白天也有較疲倦的狀況,若睡前1小時有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國小及中學生,睡眠時間較少,白天也較為嗜睡。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提出五大策略,建議父母及早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透過鬧鐘,給予15-20分鐘的緩衝期提醒收心、收書包做好就寢前準備,也可以自製「睡覺暫停卡」,藉由行為獎賞制度減少抗拒上床的行為。也可善用生理機轉,在喚醒孩子前的15-20分鐘先拉開床簾,讓陽光灑入房間,藉由光線對於褪黑激素的抑制功效達到喚醒功效,切忌週末補眠不要過頭,尤其青少年,週間常因應付功課難保有充足睡眠,倘若必須使用週末假日償還睡眠債,建議起床時間不要晚於上學日起床時間1小時以上,也不宜有超過兩小時以上的過長小睡。
-
2021-04-03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嘉義醫院黃元德 衝武漢接回台胞 抗疫用心不輸人
去年疫情初始,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搭包機赴武漢接回同袍,一句「你們終於來了」,讓他感動承諾「再一次還是會去武漢接機」。他始終充滿熱血,嘉醫是雲嘉地區主要公立醫院,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但他努力帶領嘉醫完成「公醫使命」。「你們院長好可愛喔!」衛福部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受訪當天,為了找一分資料進入院史館,剛好遇到院外某機構來賓到訪,滿頭白髮的他開心地打招呼、揮揮手,熱情的笑容感染了到訪者。坐不住的院長 四處傳遞笑容57歲的黃元德行醫滿30年,擔任嘉義醫院院長3年,個性開朗的他,直言坐不住,開會強調講重點,除了文字畫面計畫,更重視如何實踐,因個性外向、習慣走動式管理,院內員工常見到他穿梭各部門、診間處理公務的身影,並以笑容為同仁加油打氣。由於母親是護理師,黃元德從小就在醫院出入,對醫療環境不陌生,喜歡與患者互動。實習時發現外科患者都是愁容、痛苦,因此選擇充滿朝氣、祝福的婦產科行醫。滿頭銀髮的他幽默地拉起前額頭髮說,年輕時白了一撮,原以為可當「怪醫黑傑克」,沒想到白得太快「先老起來放」。選擇婦產科行醫 見證少子化黃元德回憶過往,民國81年到85年擔任住院醫師時,每月接生約150到200名嬰兒,那時候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接生完就去睡,等護理師醒叫他再去接生,一晚接生多人稀鬆平常,升任總醫師時,5年已接生1000多名嬰兒,行醫迄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過去最忙時,他曾經一晚接生10多名嬰兒,年年都要接生元旦寶寶,今年卻「破功」、沒有元旦寶寶可接生,也是國內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見證者。心懷公醫使命 帶嘉醫拚轉型黃元德表示,許多人因為傳統刻板印象,不太重視嘉義醫院,直到去年疫情爆發,台灣防疫動員,部立醫院醫護人員衝第一線,他更代表國家到武漢接回台灣同胞,雖然辛苦、有染疫風險,卻是他當醫師擁有的最大成就感,也讓許多人看見嘉義醫院同仁的努力與付出。嘉義醫院是雲嘉地區主要的公立醫院,黃元德指出,醫院的養護機構內住民不僅是多重慢性疾病的老人,通常也是失能程度最嚴重的高齡者,院內從弱勢照護、防疫救災、政策推動,都比一般醫院更加辛苦。「嘉義醫院是這波疫情中,全國最用心團隊。」黃元德說明,院內針對疫情提供養護機構正確的防疫觀念、訪客管理及門禁管制措施,做好分倉分流、環境清消、積極防護,教育訓練中明確宣導通報及送醫原則,確保社區疫情爆發前完成整備,保全養護機構運作。近年黃元德帶著同仁通過一次次評鑑,完成「公醫使命」,去年度更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肯定,看著嘉義醫院持續成長、茁壯,他知道還有許多轉型、社會責任實踐,都等著他和嘉醫人共同努力、實現。黃元德小檔案現職:部立嘉義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全面滿足病人身心靈的需求,尊重生命,落實弱勢民眾的照護。
-
2021-04-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有時候放假就想在家睡到自然醒,但是常常即使睡滿 8 小時,起床後還是覺得身心很疲累;或是放假時就想懶在沙發上看劇看整天,收假的時候大腦卻還是覺得很緊繃。不過只要起身出門,走到大自然裡就覺得無比放鬆,這是為什麼?《VidaOrange 生活報橘》特別專訪腦神經科醫師鄭淳予,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帶你了解你的大腦是如何運作,讓自己在休假時真的能「好好放鬆、好好充電」。《VidaOrange 生活報橘》主編戴相文(以下簡稱戴):曾聽很多人說過,「旅行」有一種「治癒自己」的效果,比如說看到海或走進山裡,就有一種釋放壓力、理清思緒的感受,請問這是否有什麼腦神經科學的實證根據?腦神經科醫師鄭淳予(以下簡稱鄭): 基本上,走進大自然的好處非常非常的多,我們就先從大家最重視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能『放鬆』跟『充電』」來看。以腦科學面來定義「放鬆」的話,至少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要平衡,我們的自律神經包含交感和副交感,交感神經是屬於「戰鬥系統」,那副交感神經就是屬於「放鬆系統」,平常在日常生活中,自律神經會像蹺蹺板,在體內協同作用。但是我們現在多半的時候是交感神經非常旺盛,壓力賀爾蒙非常的高。有時候放完假回來還是覺得非常累,很可能就是因為放假的時候,身體還一直處於戰鬥狀態,比如說你在休假的過程中,做的事情如果還是讓自己的大腦都在轉,比如說像追劇的時候劇情常常會讓人蠻緊張的。走進去山林裡面,呼吸就會慢下來以「副交感神經」的放鬆作用來說,日本做了很多研究,例如日本人很重視「森林浴」這件事,他們的研究發現很有趣,他們讓受試者身上穿一些裝置,可以測量心跳、血壓、呼吸等等,然後讓受試者走進去山林裡面,他們確實發現,這些人的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是提升的, 所以當走進大自然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的呼吸會慢下來、會放深,然後血壓會降一點點,我們不會那麼緊繃,然後心跳也會稍微舒緩一點點。戴:是森林裡的什麼元素帶起身體的這些放鬆反應?鄭: 有些人認為是「大自然的聲音」,有些人認為是「大自然的氣味」,有些人甚至只要吸或聞一些森林或木頭的味道,發現也會有一些好的作用,有些人還做了一些研究,只是讓人看森林的畫面就會有作用。戴:走進大自然裡,有什麼大腦的特定區域會變化嗎?鄭: 大腦最累的時候,就是一直在思考,或者可以說是「鑽牛角尖」——在醫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Rumination 反芻」。反芻往往是影響人變憂鬱的前身,例如停不下來的一直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有時候躺在床上的反芻,是一直想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為什麼那個人說了那句話?」「為什麼他這樣做?」其實明明事情都過了,還是一直去繼續思考那個因跟果。經歷「反芻」的時候是一個叫做「大腦膝下前額葉皮質區」的腦區在活躍,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是, 他們讓一群人走「自然景觀」的路線,讓另外一群人走「都市」的主要幹道,就發現接近大自然的那群人,他反芻腦區的活性是降低很多的 ,所以當我們在接近大自然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稍微停止反芻的狀態,這就是大腦很重要的「充電」來源,當我們停止大腦一直耗損的時候,就是大腦真正充電的時候。不然就好像螢幕關機,但是電腦的核心一直在轉,那就很像是一個「偽放假」,放了假沒有在工作,但其實大腦是沒有在休息的。還有另一個實驗是,讓本身有憂鬱的傾向,或正在經歷某一些憂鬱的狀態的人們走進大自然裡, 他們短期的記憶力都會變好,會增加大腦的專注和記憶。戴:請問鄭醫師休假時喜歡去哪裡接近大自然?鄭: 以我來說,最方便的就是在台北,台北有很多非常棒的親山步道,規劃得都非常好,我自己最喜歡的是「芝山岩」,這裡可以說是一個秘境,他其實沒有被列在台北市的親山步道裡面,高度海拔可能只有五、六十公尺,走起來不累,但是你走到頂時,你可以眺望整個台北市地盆,是一個生態非常豐富的地方,你走進去,真的會以為走進森林裡了,有非常茂密的樹跟植物,是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休息不對,反而更累】專訪腦神經科醫師鄭淳予:想讓大腦高效休息,就走進森林裡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明天宣布AZ疫苗第二階段接種範圍及時間
我國醫事人員接種AZ新冠疫苗進入第2周,累計9412名醫護人員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已請專家檢視,明天會宣布第二階段範圍跟接種時間;媒體問到最新一批疫苗是否最快5月來,陳時中則說「希望它能夠盡快」。陳時中今天出席「營養及健康飲食」公聽會,會前除了被媒體問到疫苗問題,媒體也問台北市長可能參選人的網路聲量很高中,他一人就占72.4%的聲量,與國民黨立委蔣萬安的6%差距甚大。陳時中表示,聲量與選舉無關,因大家對疫苗關心,聲量會比較高一點,「現在還在想疫苗跟邊境管理的問題。」;媒體追問對於與蔣萬安差距達6、70%,民進黨希望陳時中能帶領他們出賽,陳時中說「這部分就要請教民進黨」。
-
2021-03-29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
我是心臟外科醫師,做過許多開心手術,沒有收過病人金錢上的饋贈。平日生活單純,除了未成年時向父母拿錢,沒有貸款也沒有向任何人低頭要錢的經驗。上救護車就開始急救話說民國80年左右的台大醫院急診部,位於舊院區,地方狹小,病人眾多,大家常用菜市場來形容它的忙亂。民國86年,院方派我接主任,急診部很多優秀醫師,包括後來擔任台大院長的陳石池醫師、現任台大內科部主任陳文鍾、衛福部政務次長石崇良、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等,但環境不好,工作負擔過重,整天承受病人抱怨,士氣低落,每個人都想調職。當年的救護車是陽春車,頂多只有氧氣,急診內部會議討論希望推行EMT(緊急醫療技術員)制度,訓練救護員,並在急救車裝置監視器、抽痰、電擊器等設備。病人上了救護車就開始急救加護,提高生存率。募款700萬煞費周章這個計畫初估需700萬元。開會時,同仁討論熱烈,每個人都舉手願意參與,也有能力奉獻,原本死氣沉沉的部門忽然活了起來,我這個菜鳥主任拍胸脯保證籌足款項。我先向太太募款40萬買書,讓大家準備,再諮詢我做過開心手術的病人如何募款。很多人推薦扶輪社,我與幾個扶輪社聯絡,下班之後去演講及募款。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我平時在醫院看診,教學及研究,無求於人,自在成習慣。為了募款,每周去扶輪社低頭,剛開始無法適應,日子久了告訴自己,這是為大眾做事,應該勇往直前。但我畢竟沒有財務經驗,扶輪社社員熱心公益,從事許多社會服務,但每當某個扶輪社問我預計募款多少,我回答700萬元,對方通常表示,願意幫忙但無力捐助全部款項,結果是每周各處扶輪社跑,花了半年,募到150萬元,達成目標還有很大距離。有一回到頭份,回程高速公路車禍大塞車,那時沒有高鐵,到家已凌晨一點,隔天早上還有開心手術,自己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回科內與同仁商量,剛從美國回來的馬惠明醫師建議撰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當時衛生署長詹啟賢在美國住過,了解EMT是該走的趨勢,雖然他能用的款項有限,很快撥了400萬元給台大急診部作EMT計畫。造就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有了之前的募款經驗,我又向幾位企業家募得不足的數字,我們的計畫才能付諸實行。這個計畫培育了EMT人材,造就了台大急診部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提振了士氣。成果在國際醫學會報告後,包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前來學習,這個制度後來被台北市衛生局採用,推廣到全台。民眾發生意外包括中風、心跳停止、嗆到、受傷等,如果沒能立即急救,可能死亡也有可能留下後遺症。現行救護車帶來急救人員及設備,把握黃金時間,生存率及生命品質都提高。向資助的無名英雄致敬我最近碰到一位教授,談到他22歲在音樂會時心室顫動心跳停止,立即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因為在車上就急救,出院時完全恢復。類似故事提醒我,當年能參與這個行動的光榮,也藉此感謝所有經資助我們的無名英雄,醫療的捐款果然恩澤無數。
-
2021-03-28 癌症.胃癌
發現幽門桿菌到確診約3.4年 胃癌患者多數有2症狀
108年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胃癌位居第8位,與107年相比下降一名。健保署統計107年至109年因胃癌就診的人數,從1萬7588人增至1萬8011人。分析第一次診斷胃癌的縣市分布,六都中,北市位居第一、高雄居次,再者為台中。醫師分析雖然與醫學中心分布有關,但仍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健保資料首次顯示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平均時間,約為3.4年。胃癌為日積月累而成,患者年長者居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長期以來都是集中在65歲左右,屬於相對「老」的疾病。年輕人雖然常大魚大肉,但胃癌的形成需日積月累,臨床上少見40歲以下的患者。唐瑞祥表示,胃癌患者年齡較長的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年長者味覺退化,容易愈吃愈鹹。臨床觀察,胃癌通常難以早期診斷,與忽略症狀且未能即時確診有關。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診的1萬8011人,過去5年因腸胃疾病就診的平均次數達6.01次,最高有患者5年內因腸胃疾病就診次數達到208次。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表示,該名個案是在100年被診斷為胃癌,後續反覆因消化性潰瘍就診,最高在105年就診55次,分析是胃癌治療後仍不斷復發所致,也可能是焦慮引起的過度就醫。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的症狀。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近五年因腸胃疾病就醫的十大原因(表格見P5),前三者依序為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腹痛、胃食道逆流性疾病併食道炎。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十種診斷名稱都是反應症狀,白話文統統是指「腸胃不適」。健保署推動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把疾病分得更細緻,但是臨床醫師並未將診斷下得更精準,有些醫師習慣下腹痛的診斷,或是急性胃炎未伴隨出血,健保也不會給予懲罰,這十大排名僅能反應,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前都有「反覆腹痛」、「胃度度」等症狀。患者確診胃癌前10年,胃鏡檢查平均4.91次,可能低估。根據健保資料統計,109年胃鏡檢查申報量為95萬1059人次,其中做息肉切除的有29萬多件,等於約有30.8%發現異常,唐瑞祥表示,息肉以良性居多。分析109年胃癌患者過去10年胃鏡檢查的次數,平均為4.91次,其中最高達45次。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胃癌患者過去10年平均胃鏡檢查的次數絕對是低估的,健保資料庫未納入自費範疇,現在健康檢查,胃腸鏡幾乎是基本套餐。胃癌患者分布,台北市最大宗,與醫學中心較多有關。分析107年到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第一次就診縣市分布,第一名為台北市,其次依序為高雄市、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南市。非六都的第一名為彰化縣,最後一名為連江縣。陳依婕表示,六都人口最多,北市位居第一,與醫學中心最多有關,新北人口雖是六都之冠,但因鄰近北市,加上縣市內醫學中心數量比北市少,使患者大多被吸到北市,高雄與台中也有類似情形。陳依婕表示,彰化縣為非六都的第一位,應為彰基體系醫院的協助,後續排名的宜蘭以及新竹,應與生活習慣有關。唐瑞祥表示,過去胃癌被認為與社經地位、衛生習慣有關,北市位居第一,仍值得後續觀察。李伯璋表示,連江縣為胃癌患者第一次就診最少人數的縣市,除了與人口數少有關,分析也與台大公衛長期於當地做「胃癌根除計畫」有關。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及早殺菌為妙唐瑞祥表示,幽門螺旋桿菌雖是罹患胃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但不代表一定會因此罹癌。根據健保署分析109年因胃癌就醫的患者,曾經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僅占14%,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被診斷出胃癌,平均約3.4年。另外,曾經被診斷有藥酒癮的比率為10%。唐瑞祥認為,無論是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或是被診斷有藥酒癮,占率都被低估。不過從被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到確診胃癌的時間來看,民眾若被檢查發現帶原,應立即接受殺菌治療,不該拖延。
-
2021-03-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只是勞雇關係,「社會參與照顧」應被重視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外籍看護」。一位社工學者在安寧病房看到病人過世時,照顧病人多年的外籍看護真情流露的落淚,使她忍不住寫出這篇「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接著醫病平台的共同發起人寫出他們夫婦對外籍看護的感激與懷念;也很榮幸邀請到對這議題關心多年的學者就其專業與我們分享國內(台北市)與國外(以色列)對「國際移工」的研究與政策。我們也在此呼籲國人尊重善待這些遠道來幫忙照顧我們家人的無名英雄。依據聯合國的調查,自1990年至2017年間,國際移工從一億五千三百萬人成長至二億五千八百萬人,這現象不僅與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力遷移政策鬆綁高度相關,亦牽動勞動力輸入國的勞雇關係(Wright & Clibborn, 2019)。許多研究指出,移工的增加與老人人口的照顧需求之間的連動關係,特別是強調在地老化取向的國家;換言之,當衰弱或失能的老人無法自我照顧,做簡單的家務整理時,或是因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生理或心理限制,致使其高度需要持續的保護性看視,而家庭因規模縮小或地理限制等因素,成員無法或無力提供協助時,對於居家照顧服務的需求因而提高(Ayalon, 2010b; Ayalon, Levey, & Rotstein, 2014; Houser, Gibson, & Redfoor, 2010)。但相對低薪、缺乏福利保障、長工時以及低職業聲望的工作型態難以吸引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投入,許多已開發國家轉而運用移工來滿足此一照顧人力落差;且當失能老人繼續居住在家中時,居住在家內的照顧移工(live-in migrant caregivers)的聘僱就成為家庭主要選項,例如以色列、加拿大與義大利等國(Chiatti et al., 2013; Cohen-Mansfield, 2017, 2019; Cohen-Mansfield, Garms-Homolove, & Bentwich, 2013)。臺灣亦是如此(Chen, 2016; 陳正芬, 2011a, 2011b)。然而,當移工進入家戶,家庭照顧移工不僅被期待提供日常生活照顧(ADLS 與IADLs)與部分家務協助,亦包括其他項目,例如與照顧接受者之間的建立感情,保持友善關係,陪同散步、一起看電視、郊遊,或與其他照顧接受者進行娛樂活動等。以色列是一運用大量家庭外籍看護工滿足失能老人照顧需求的國家,依據政府推估,將近68% 符合失能等級評估的老人當中,高達68%已聘僱照顧移工。該國多位學者積極探討家庭看護移工在照顧服務面向的關鍵議題。以色列籍學者Ayalon (2009)以類家人互動(family-like interactions)形容,Cohen-Mansfield (2019)則以社會參與照顧(social engagement care, SEC)稱之,該類照顧包括虛弱或失能老人的情感、社會與活動需求的服務提供,包括情感支持、社會接觸、身體與休閒活動,與僅是工具性或日常生活照顧有所區隔Cohen-mansfield and Golander (2021)最新的研究是結果是運用結構式問卷,於2013年至2014年間調查116位家庭看護工的工作滿意度與負荷狀況。廻歸分析發現移工的工作特質,即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等級,以及其與移工的關係兩個因素,確認「移工與照顧接受者之間的關係」(註)非常重要,建議未來研究可立基於照顧移工與照顧接受者雙方觀點進行工作滿意度與負荷之相關研究。再者,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程度亦影響照顧移工的負荷,失能涵蓋身體與心理面向,而這研究與Ayalon (2010a)發現患有失智症者的照顧移工離職傾向較高的發現一致,建議應對提供重度或失智症患者的照顧移工提供身體與心理面向的協助。該研究亦提醒,雖然照顧接受者的失能程度無法改變,但照顧移工的就業狀況,以及其與老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改變;若透過語言課程,充分的文化與個人背景資訊的提供,應有助於照顧移工溝通能力的提升,改善雙方的關係;此外,亦應著重於提升對家庭成員與照顧移工的諮詢與支持服務的可及性。值得臺灣借鏡的是,有鑑於移工來自不同國家,宗教、文化與口語溝通能力各異,以色列在1988年開始發展由社會工作人員協助照顧移工整合進入老人服務的方案,社會工作人員被賦予三項主要任務:(1)以個人或家庭照顧有困難的老人為對象;(2)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3)發展老人人口所需的正式與非正式支持系統,包括將家庭照顧移工與上述系統的整合。Ayalon (2011)立基於此創新方案,探討社工人員對於聘僱移工提供老人照顧的家庭服務成效,發現移工與照顧接受者雙方因上述各面向差異而存有內生性緊張關係,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提供家戶在聘僱移工之前更多的準備協助。再者,該研究發現老年照顧接受者與家庭成員對移工是否為家庭成員的觀點不一致,Ayalon認為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相較於家庭成員,老人照顧接受者與移工相處時間相對較長,傾向將移工視為家人;而當其家庭成員允許移工進入家戶後,其原有地位與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改變,致使對移工的觀點較為保留。且相較過去研究排除認知功能障礙者的觀點,本研究納入認知功能障礙老人對此照顧安排的滿意度,發現認知功能障礙程度較高老人對其照顧成員表達較高的滿意度,此與之前的質性研究發現一致,家庭成員經常無視移工在照顧認知功能障礙老人過程中的抱怨,但身為照顧服務直接提供者的移工卻是需要直接處理此一議題,而此協助是有被照顧接受者接納與感受。以色列與臺灣一樣,都有專為移工設立的服務專線,但專線功能同樣侷限於移工的工作條件,特別是涉及法律相關部分。如何在適當的時間,引進正式服務與資源,從照顧需求面來協助家庭照顧移工與照顧接受者,讓同屬易受傷害群族的移工與照顧接受者皆獲得適當的協助,乃是當務之急。臺北市之家庭外籍看護工人數居全國之冠,臺北市勞動力重建處貴處為協助聘僱移工之市民家庭調適照顧重擔,2019年全國首創「聘僱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計畫」,以臺北市中山區、大同區為試辦區域,透過專業團隊偕同通譯組成工作團隊進行家庭訪視,由受託單位的社工替代原外籍勞工訪查員,在移工進入家戶二個月之內,由社工與通譯約訪移工、雇主與照顧接受者三方,進行關懷訪視,輔導家庭盤點及運用現有資源,另透過通譯緩和彼此文化、生活習慣等落差造成之問題。與過往勞動部僅要求地方政府依據「生活照顧服務計畫書」現場訪察了解移工工作、居住現況等生活照顧管理事項進行查核的單面向有極大差異。綜言之,家庭外籍看護工與工廠移工在工作對象與場域上有極大差異,並非僅是單純勞雇關係。理解與肯定家庭外籍看護提供的社會參與照顧,並提供其在照顧工作過程所需的支持服務,乃是臺灣社會此階段的重要課題。註:移工與老人之間的關係測量題目出自Lyonette and Yardley (2013)設計的老人照顧關係量表,共14題,以李克特Likert五等級測量,題目如:「我總是需要陪伴在老人身邊」與「老人可能非常頑固」等。參考文獻:Ayalon, Liat. (2009). Family and family-like interactions in households with round-the-clock paid foreign carers in Israel. Aging & Society, 29, 671-686. Ayalon, Liat. (2010a). Intention to Leave the Job Among Live-In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in Israel. Home Health Care Services Quarterlt, 29(1), 22-36. Ayalon, Liat. (2010b). The perspectives of older recipients,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round -the-clock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regarding elder mistreatment. Aging & Mental Health, 14(4), 411-415. Ayalon, Liat. (2011). Examining satisfaction with live-in foreign home care in Isra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are recipients,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foreign home care workers. Aging & Mental Health, 15(3), 376-384. Ayalon, Liat, Levey, S., & Rotstein, Arie. (2014). Who Will Take Care of Me?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Future Long-Term Care Need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Israelis. Seniors Housing & Care Journal, 22, 43-58. Chen, C. C. (2016). Insiders and outsiders: Policy and care workers in Taiwan’s long-term care system. Ageing & Society, 36(10), 2090-2116. Chiatti, Carlos, Rosa, Mirko Di, Melchiorre, Gabriella, Manzoli, Lamberto, Rimland, Joseph M., & Lamura, Giovanni. (2013). Migrant care workers as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caregiver burden: results from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EUROFAMCARE study in Italy. Aging & Mental Health, 17(5), 609-614. Cohen-Mansfield, Jiska. (2017). Recmmended Vs. reported conditions & current satififaction levels among migrant caregivers in Israel. Journal of Popualation Aging, 10, 363-383. Cohen-Mansfield, Jiska. (2019).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frail older persons: Desire for It and provision by live-in caregiver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74(6), 1062-1071. Cohen-Mansfield, Jiska, Garms-Homolove, V., & Bentwich, M. (2013). Migrant Home Attendants: Regulation and Practice in 7 Count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3, e30-e39. Cohen-mansfield, Jiska, & Golander, Hava. (2021). Predictors of migrant live-in care workers' burden/burnout and job satification when careing for frail older persons in Israel. Journal of Gerontolog: Social Sciences, 1-10. Houser, A., Gibson, M. J., & Redfoor, D. L. (2010). Trends in family caregiving and paid home care for olde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commun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Long-Term Care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s://assets.aarp.org/rgcenter/ppi/ltc/2010-09-caregiving.pdfLyonette, C., & Yardley, L. (2013). The influence on carer wellbeing of motivations to care for older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are recipient. Ageing and society, 23(4), 487-506. Wright, Chris F., & Clibborn, Stephen. (2019). Migrant labour and low-quality work: A persist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Relations, 6(2), 157-175. 陳正芬. (2011a). 管理或剝削?家庭外籍看護工雇主的生存之道.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 89-155. 陳正芬. (2011b). 雙軌分立的長期照顧體系:照顧服務員國際與品質的抉擇岔路.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 381-395.
-
2021-03-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4成集中桃、高 全台逾400人自覺發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AZ疫苗接種3天已有5169人次接種,其中約40%集中桃園市和高雄市;1484名填寫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的接種者中,29.4%、約436人自覺體溫偏高。首批牛津AZ的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22日在台灣開打,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24日全台共有1951人次接種疫苗,全台累計5169人次接種。綜觀各縣市接種狀況,桃園市1089人次居冠,高雄市1080人次居次,光是這兩個縣市就已占接種人次的4成,第3名至5名依序為台北市707人次、台中市652人次、新北市442人次。進一步分析,責任醫院風險等級1的醫事人員累計接種2889人次、接種率5.01%,風險等級2的醫事人員接種2095人次、接種率1.53%;奧運培訓隊共有15人次接種,其他則有170人次接種。截止目前,指揮中心共接獲9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其中1件為護理師接種後過敏,歸類為「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其餘8件非嚴重不良事件以發燒占77.8%最多、肌肉痛或非接種部位疼痛55%、注射部位紅腫痛麻33.3%、畏寒22.2%。除此之外,至24日共有2858人參加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在1484名已填寫健康回報的接種者中,有65.6%出現注射部位疼痛、58.1%疲倦、56.9%肌肉痛、43.2%頭痛、42.9%發冷、29.4%自覺體溫偏高、21.6%關節痛、20.4%注射部位/腫脹、12.4%嗜睡、12.1%失眠、11.7%食慾不振。
-
2021-03-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移工、治療室裡的笑顏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外籍看護」。一位社工學者在安寧病房看到病人過世時,照顧病人多年的外籍看護真情流露的落淚,使她忍不住寫出這篇「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接著醫病平台的共同發起人寫出他們夫婦對外籍看護的感激與懷念;也很榮幸邀請到對這議題關心多年的學者就其專業與我們分享國內(台北市)與國外(以色列)對「國際移工」的研究與政策。我們也在此呼籲國人尊重善待這些遠道來幫忙照顧我們家人的無名英雄。2016年的夏天,我們發起建構一個醫病之間和諧的平台時,筆者曾提到長照,與來自東南亞的移工,給予我們的幫助:「即使我們的長照制度實施了,但若抽離了這些辛勞、甚至犧牲青春的赤道天使,醫病雙方和社會都將承受巨大的壓力,一些病家也可能就會崩解」。然而,等到我們在第二位印尼看護妮蘭要回國,新的越南移工未到之前的這段近兩個月空窗期,我才真正領受到:抽離了這些南洋小天使,我們是何等的失恃與無助,或許也是我平時太過依賴她們了。內人因多囊性器官感染須定時注射抗生素,醫師為她裝設人工血管(Port-A),以免除每次打針的痛苦,而居家的醫療照顧,就都交給了這些靈巧的南洋女孩。我後悔當初在醫院,護理師嚴格訓練她們如何打針時,自己沒仔細旁聽學習,以致沒有了她們就手足無措。在我一時找不到短期護理時,最後只能親自「下海」,請妮蘭在回國之前,每天教我打針,內人也同時從旁督導。妮蘭難得當起小老師,教我比當初教她的護理師還嚴格得多。妮蘭回國之後,我獨當一面,這才知道當家庭護理比我指揮歌劇難得多,我只要一棒在手,整個管絃樂團、演唱家、合唱團和舞者,以及舞台藝術人員都會跟著動起來,現在要做到「無菌注射」,得謹慎消毒、觀看針管是否暢通回血,還有控制點滴的速度……整個程序馬虎不得。但內人一直安慰我不用太緊張。妮蘭走後第一個週三,我們在醫院的內科治療室,為我內人換Port A 的角針。護理師為了消毒皮膚,要我幫忙把內人的右邊胸衣拉低一點,我很快地照做了。但這位機警的護理師突然略有所思的抬頭問我:「您是她的什麼人嗎?」我說:「26歲時我是她的朋友,28歲後我是她的先生,80歲之後我是她的先生,也是朋友!」內人和治療室的一些人都笑開來,護理師就瞬間把角針蚻入Port A的入口,內人竟忘了刺痛!這些前後遠道來幫助我們的移工,年紀都很輕。六年前,第一次跨進我們家的印尼女孩,叫做溫達,她小小的個子,相對於我內人較大的身材,有點不太搭配,她看出我的顧慮,就說:「我會做事,我有力量。」溫達的機謹和自信,讓我們印象深刻。早先在白色恐怖晚期,兒女與我們分住台美日三地。三年前,內人提議一起到東京作個家庭聚會。我們把內人的注射劑和針筒隨身帶,航空的櫃臺小姐細問沙林食鹽水和藥劑,我也詳加說明,這時溫達二話不說,就把臺大開的病歷證明書亮出來,很快就過關。在東京次日,我們一起去鎌倉看大佛,氣溫乍降,天正飄著細雨,溫達下車就馬上到記念品店,買了一件透明雨衣給內人穿上,但沒買到手套,她回過頭想了想,就去買了一雙中型的襪子,給內人充當手套保暖。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用英文和那日本店員溝通的,而我雖知道德文的手套叫做手鞋(Handschuhe),卻沒能想到溫達這麼能變通!這麼聰明的女孩,在來我們家之前,她去過三個地方當幫傭,新店一家沒讓她吃飽,移到板橋環境也很糟糕,到了九份還差點被老雇主嗑藥的兒子破門性侵。有一天,她在彰化當漁工的叔叔遇海難身亡了。她和妹妹去太平間看了叔叔被冰凍的身體,回來後仍覺得自己很冷和恐懼。那晚,內人就叫溫達睡在她身邊直到到天亮。這一切,才讓我深深體認到:一個國家的政府若無法確保自己國民的福祉與安危時,是多麼的嚴重。溫達九年來辛苦工作,積蓄下了一些錢,足以讓她資助大弟弟讀書,去進修英文,最後考上一艘義大利郵輪的服務生,收入很好。弟弟上船工作時,她從台灣買了一雙新皮鞋給他風光上任。然後,她又在她父母附近買了一塊地,準備和愛人結婚。她有空就自己用筆紙規畫著房子隔間的佈局,我們看到一個女孩,正一針一線地在編織著自己未來的幸福。 溫達離台前,我和內人陪她到前敦南的誠品,買了一些裁縫的工具書籍和東西方服裝歷史圖像,作為餞別禮物。她說她愛好編織,但沒錢上服裝設計學校,這些工具書她說看就可以自學,受益很大。溫達回印尼之後,結了婚,也在她自己的住家成立了一個服飾設計工作室,她自創品牌作網購行銷。幾個月後,她寄來給內人一個手提袋成品,色調造形都十分精美。第二次她傳來了一個更是令人驚喜的影像,一個大眼睛的可愛女嬰 ! 但我端詳之餘,卻有種淡淡的愁感,想到印尼政府如果不能提升國民的生活水準,那麼二十幾年後,這女嬰是否又得像她母親一樣,離家背井到國外去做移工當幫傭……我們的第二位移工妮蘭也是來自印尼,她沒溫達那般靈巧,但後來居家護理照顧也做得很好,她的先生也在南方澳當漁工,新婚六個月就分別來台工作,每當她先生漁船回港或進基隆港避颱風,我們就讓她去會她先生,經常是過一個晚上才回來。妮蘭未作滿三年,就決定和她先生一起回印尼。如前所述:臨行前兩週,她每天盯著我,教會了我如何為內人的人工血管作無菌注射。現在來幫我們的,是一位年近三十的女孩,她的越南名字不好念,我們就叫她做蘇姍。醫院問我們須不須要教她學作居家護理工作,結果她一看我操作就會了,因為她曾在老人院工作三年,天天都在協助護理師作打針的工作。但蘇姍個性沉靜,經常壓低著聲音在看手機,有鄰居叫我們須限定她用手機的時間,但我們不覺得她會因此影響到正務工作。後來我們知道蘇姍大都是用手機在和家裡的兩個女兒通話,大的八歲,小的才五歲,越南是她的丈夫和婆婆在帶孩子。我內人對蘇姍的處境特別「有感」,這並非僅是同為女性和母親。因早年二二八的事故,父母赴日不能回台,她十幾歲就得在基隆照顧幼小的弟妹;嫁給我之後,又因我被白色恐怖掃到颱風尾,只好把小孩又送到日本我岳父母家。內人對一個母親遠離自己幼小的子女,有著切身的感受。於是內人就直接和蘇姍一起在手機上,看她女兒的起居,一起欣賞那五歲老么的唱歌。蘇姍減輕了用手機的心理壓力,也開朗了好多。但當那小女孩一直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時,確實令人聽了心酸。內人只好安慰蘇姍說:「現在的人有手機視訊可以對話好多了,四十幾年前,我們連通個電話,不但又貴又困難。」台灣的少子與人口老化的現象,形成長照,醫療與移工的社會問題,它不僅存在著聘僱之間的現實條件,其間還存在著文化與人性的沖擊,那不是僅賴法律、制度與經濟條件就得以解決。最後,我們可能須以更大的諒解、體恤與互愛,才能共渡這跨國互助的嚴肅考驗,才能共建此世紀人間的和諧與幸福。
-
2021-03-24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將在2021年4月26日熄燈,這家跨國居家用品店最知名的餐點就是全球每年銷售10億顆瑞典肉丸。不過,能榮登熱銷產品寶座的它,背後功臣其實是又酸又甜的越橘果醬,被網友批評是暗黑組合的它們,搭配起來鹹鹹甜甜,其實自古以來,就注定要在餐盤上相擁。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2021月3月14日宣布將在4月26日熄燈,這家唯一位處台北市中心的IKEA,除了逛傢俱、試躺沙發的美好回憶,最令人感到不捨的就是每逛必點、插了瑞典小旗子的肉丸了!但你知道為何IKEA的招牌瑞典肉丸要搭配越橘或蔓越莓果醬嗎?味道又甜又鹹、被網友批「暗黑料理」的肉丸搭果醬組合,其實在料理界,果醬搭肉,一點都不奇怪。台灣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IKEA第一間商場附設餐廳的店型於1958年開張,一開始只是為了讓逛街的人可以填飽肚子,但沒想到餐飲卻成為這家跨國居家用品企業的最大魅力之一。據路透社報導,全球IKEA總體營收2018年350億歐元,其中餐飲佔5%。台灣更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台灣分店有12%營收都來自餐飲,且有3分之1消費者專門去IKEA用餐!全球一年熱銷10億顆的IKEA瑞典肉丸IKEA在全球38國設有餐廳,針對各地飲食需求調整菜單,沙烏地阿拉伯有沙威瑪、法國有馬卡龍、加拿大有肉汁薯條(poutine)。印尼IKEA提供清真版肉丸、以色列據點的餐食則符合嚴格猶太潔食標準;不管區域性料理多麽變化,各地絕不缺席的就是瑞典肉丸。IKEA於80年代推出肉丸,如今就是IKEA最熱賣商品,全球一年銷售10億顆,比任何傢俱、日常用品都高。風靡全球的「瑞典肉丸」使許多人誤以為它源自這個北歐國家,更讓瑞典政府在2018年官方推特上澄清,其實這個名為瑞典肉丸的產品源自土耳其,是18世紀初期瑞典君王卡爾十二世(King Charles XII)從土耳其帶回來的食譜,只是IKEA更加深了「肉丸=瑞典」的印象!肉丸搭配越橘果醬,鹹甜組合看來好違和、口感卻不衝突第一次吃到瑞典肉丸的台灣人可能會注意到上面一坨紅紅的果醬,肉丸搭配果醬的神奇組合更讓網友驚呼是「暗黑料理」 但其實,這樣的組合並不罕見。在瑞典,越橘果醬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搭配肉類料理,例如燉牛肉、砂鍋肝菜(maksalaatikko)、炸鯡魚。 還有傳統菜餚,如土豆水餃(kroppkakor),瑞典餛飩(pitepalt)、馬鈴薯餅(raggmunk)、白菜捲(kåldomar)、血腸( mustamakkara ),以及類似豬血糕的黑布丁(blodpudding)。而為什麼果醬要特別搭肉呢?果醬搭肉不罕見,是西方自古以來留下的飲食傳統除了越橘果醬,在歐美還有不少果醬與肉的鹹甜組合,比如羊肉和薄荷醬(lamb and mint sauce)、豬肉搭蘋果醬(pork and apple sauce),其中美國感恩節更是必吃火雞搭配紅莓醬(turkey and craneberry sauce)。這些水果醬汁除了美觀、提升口感,能夠濕潤口感較乾的肉丸、較柴的火雞胸,還能蓋過羊與豬肉的腥味。這樣的吃法其實是早期獵人食用剛獵捕下的肉,搭配當季果醬,留下來的傳統。在還未有冷藏、罐頭技術的中世紀,會依據捕到的獵物、或宰殺的畜牲時,將時下手邊的成熟水果製成佐醬,直接搭配食用。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特定肉類與該果醬的搭配了。如今美國感恩節必出現的紅莓醬,同樣也是美國印地安人早期就在吃、用來挑染衣服的當地果物。而IKEA銷售的瑞典肉丸所搭配的越橘醬,是瑞典的原生水果,是以地緣食材衍生的吃法。果醬的酸與甜讓肉丸風味更加飽滿除了早期的飲食文化,酸甜果醬搭配上無過多調味的肉類,為什麼風味這麼調和呢?首先,當你吃到酸的東西時,氫離子就足以刺激味覺細胞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讓你對食物味道更敏感。第二,酸味可以刺激口腔分泌更多唾液,進而把化合物送到味蕾。因此越橘醬的「酸」不僅可以平衡菜餚、改變酸鹼值,同時也能大幅增加肉丸的層次。且肉的油脂需要酸來平衡,而鹹味則需要由甜帶出,讓風味更加的飽和。除此之外,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的舌頭上有部分甜味受體,只有在同時有鹽與糖的情況下才會開始活動,所以甜果醬更能帶出肉丸的鹹度!IKEA席捲全球的瑞典肉丸,背後的隱形冠軍非瑞典原生的越橘醬莫屬,果醬與肉的搭配在亞洲較少見,卻是歐美先人留下的時令智慧。少了越橘果醬,IKEA肉丸還能年賣10億顆嗎?我們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畢竟,他們離不開彼此。延伸閱讀▶「酸」比你想像中的重要!用對酸味,口感層次輕鬆加倍!▶最不務正業的家具行!IKEA在巴黎測試外送美食服務!▶德國人年吃掉8億份!國民美食「咖哩香腸」乘載歷史記憶參考資料▶IKEA Taiwan Posts Record High Food Share▶IKEA facts and figures that may surprise you▶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IKEA Meatballs▶The Science Behind Why Sweet & Salty Foods Taste So Goo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打氣冷 一級風險醫護接種率1.56%
我國前天開始接種AZ新冠疫苗,但到昨午僅接種一五七八劑,其中多達六縣市僅打出一瓶疫苗,首長帶頭接種效益似乎未發酵;指揮官陳時中還自曝接種後不只背痠,晚間輕微發燒至卅七點四度。專家說,首長接種效益對一般民眾有用,但醫護人員更信科學證據,恐無助提升接種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首日接種類似試營運,後續接種應會加速。陳時中也說,一開始總是比較慢,盼後續「可以再快一點」。目前不良事件通報一件,為一名北部醫護人員出現發燒、疲倦現象;陳時中也笑稱自己前晚是「小發燒」,但昨起床後體溫就已恢復正常。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接種疫苗後發燒多為短暫現象,不影響作息。指揮中心統計,截至昨午高雄市「打氣」最踴躍,接種三五三人;桃園市緊追在後,接種人三四三人;台北市雖提供接種醫院家數最多,且行政院長蘇貞昌、陳時中首日都在台大醫院接種,但北市僅接種三○一人。打氣最差的南投縣僅九人接種,澎湖縣、台東縣、新竹市、基隆市十人接種、苗栗縣打出十一人,每瓶AZ疫苗可提供九至十一人左右接種,等於上述六縣市都只打出一瓶。另,統計發現,責任風險等級一、即風險最高的醫事人員接種率雖踴躍,但首日接種率也僅百分之一點五六。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民眾較會將「大人物是否也願意施打」納為接種依據,但醫護人員看的是科學證據。而現在歐盟通公布的評估結論是,仍無法完全排除疫苗與少數罕見血栓的關聯。但他也說,前幾天都還在試流程,還要多觀察一到兩周。至於蘇揆前天率先施打全國第一針,但因接種過程不公開引發外界質疑「打假針」。蘇昨受訪說,他很誠意、勇敢地率先施打,卻因各種理由被質疑、唱衰,「施打疫苗還要講做假,那就是有那麼多醫生護師跟我一起做假,這樣以後還有誰敢看病?」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老屋要修繕、長者需復健 雙老難題全台普查
「城市、房子、人,是一起老化的!」台中市社會局長彭懷真說,都更、重劃絕對跟不上人老化的速度,若要解決「老屋難民」問題,地方機關和內政部,都該一起合作。他以台中市有近三千名獨居老人為例,社會局可與都發局、衛生局橫向整合,優先評估獨居老人的房舍是否需要改善?能不能改善?若無法改善,就要導入長照服務。台中市中區是傳統老房較多、性別比例最懸殊的區域。彭懷真表示,中區每100名65歲以上長輩,有68%是老太太,這裡就是台中的縮影。早期能買下這區房子都不便宜,但當時的女性就業率低,年老沒有別的收入,就守著房子,孩子大了,只剩老屋陪伴獨居。・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彭懷真指出,在台中海線的沙鹿、梧棲、大甲也有不少「移動困難」長輩,過去政府低估此議題,但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改善長輩居住困境要從「食衣住行」通盤考量。衣的問題最小,「食、住、行」則是最困難處,若居住環境未改善,長輩不方便行動時,就不能吃到營養食物,且缺乏走動,體能跟著變差,再加上長者多半不識網路,無法找到協助自己的資源,生活品質會更低落。・改善老屋難民 應搭配全台大規模複查彭懷真表示,目前台灣與「高齡」相關的民間基金會,介入多是長照、餐食需求,全台必須徹底「健檢」老屋難民,可以比照民國101年的身心障礙複查制度,當時台灣改採WHO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身障證明要重新分類、鑑定,內政部全台重新複查。彭懷真指出,台中市要做到全面訪視不難,只要從目前領」老人健保補助」的對象,約20萬人開始著手,補助已排富,需再過濾亞健康、獨居、在長照體系的長輩,衛生局、民間基金會、社會局合力進行,可從電訪先開始,確認哪些對象最需優先改善「住」的環境。對於彭懷真的提議,台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也說,未來公辦或私人建設的社會住宅,會有相關托育、長照、社福空間及容積獎勵;宜居建築獎勵辦法也將滾動式檢討,鼓勵所有住宅設置「友善空間環境」設計,也免計容積,並提高行動不便者的升降設備補助申請。・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台中市老五老、弘道、華山各基金會,都有社工、居家服務員定期「獨居訪視」,但多數居服員都面有難色,不敢「背」或「陪伴」長輩下樓、離開老屋走走。此外,2000年台北市景文高中發生「玻璃娃娃事件」,也造成社工和居服員的心裡隱憂。彭懷真說明,當時一名「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學生,無法行走、輕微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這名學生原本不需要上體育課,但他跟老師表示有意願參與,同班同學帶著善意「單獨抱他下樓」,未料下雨地板濕滑,造成不幸意外。「玻璃娃娃事件」讓善意第三人卻步,彭懷真認為,多數居服員不敢帶長輩外出,並非沒有原因。彭懷真認為,目前中央對身障者有些居家設備改善補助,若能把高齡、獨居的老人當作身障一類,和傳統的身障服務結合,「老、障礙、貧」三合一就是優先最需要幫忙,若經濟有餘裕者,則可採部分自費。▌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上半身穿著一件黑色、厚重毛料西裝外套,下半身卻是一件寬鬆、顏色泛黃的白色睡褲,六十多歲的趙爺爺一如往常地,在凌晨兩三點起床,拎著一只公事包,嘴裡嘟囔「要去上班,快要遲到了」,卻走不出客廳。原來罹患失智的他早已忘記如何開門,更重要的是,中風之後,肢體單側偏癱,僅能勉強站著,除非兒子背著下樓,否則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外出,因為他住在舊式公寓四樓。・為無法出門的長者 他們將診間送進家中都蘭診所是台北市第一個居家醫療專門診所,創辦人張凱評醫師表示,該診所沒有診間,只有討論室,目前收案服務中的個案均為「出了不門」病人,處於失能、失智狀態,行動不便。張凱評說,都蘭診所成立宗旨,是希望讓大台北都會區裡、二樓以上無電梯的病人與家屬,能夠安心看病,不要因病而貧,甚至因貧而殞命。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醫療便利性為全球資優生,但仍有許多失能失智患者長期臥病、意識不清、行動障礙,加上住家沒有電梯,或缺乏無障礙空間,社區潛藏著眾多「出不了門」患者。張凱評以趙爺爺為例,在居家醫療之前,足足半年時間未曾下樓,離開家門一步,雖然他仍認為自己是個公務員,必須準時上班簽到,但受限於行動能力,無法上下樓梯,而家人只能配合演出,告訴他「今天是例假日,不用上班。」・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遠比大家想像多張凱評指出,許多病人被公寓樓梯給困住了,但住在一二十層的大樓,也不見得就能暢通無阻,順利就醫。有個案住在電梯華廈,一樓大廳至電梯之間,卻還有好幾階樓梯 ,坐在輪椅上,可是寸步難行。此外,許多屋齡超過四五十年的老舊公寓,樓梯為筆直斜線,而非傳統「之」字形設計,從一樓呈45度斜坡,直通三四樓,動線看似簡易,但失能者如需緊急就醫,簡直就是一場惡夢。張凱評說,儘管樓層不高,只有三、四樓,同樣潛藏致命危機,若病患需要緊急送醫,家人、救護人員可是吃盡苦頭,只要一個失手、不留神,擔架或輪椅翻覆,恐出人命。大部分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環境,即使不能下樓,活動空間有限,但依然希望待在老家,換了新環境,反而住不習慣,壓力沈重,身體機能退化速度可能更快。・改善老宅困老人 醫療與政府資源缺一不可「國內人老、屋老的困境越來越嚴重」,張凱評說,如何在自家、社區安老,這是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除了研發更具人性的行動輔具,他也建議長照服務需結合在宅醫療,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讓「出不了門」個案也能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舉例來說,八十多歲陳姓奶奶住在辛亥隧道附近山坡的公寓,雖然住在一樓,但家裡距離捷運及公車站牌還有一大段路,因身體虛弱,腿部無力,也成為「出不了門」失能個案。在照專協助下,引進長照資源,加上居家醫療適時介入,醫師、營養師提供醫療及飲食建議,物理治療師持續復健,最近已可透過助行器來移動身體,從山坡慢慢地往下走。▌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