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
共找到
1718
筆 文章
-
-
2020-10-07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來份甜點好愜意 當心放鬆不成反傷「心」
疲累一整天,睡前來份甜食、宵夜放鬆心情,小心放鬆不成,反而傷「心」。76歲的陳伯伯雖有遺傳性三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三餐也定時、清淡,還有日行五千步的散步習慣。但是唯一戒不掉的就是喜歡每天睡前來一塊蛋糕,吃完馬上入睡,最後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表示,睡前兩小時前盡量避免甜食,以免造成心血管阻塞或形成血管血栓。陳玠宇說,夜間因新陳代謝減弱,尤其睡前吃甜食、高油食物,油糖代謝不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而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會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缺血性心臟病。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仍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為主。但根據文獻統計,仍約有一成患者接受藥物和手術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仍感到胸悶、喘不過氣,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或有些病患因年紀太大或是已裝多根支架,不適合開刀,成為治療上的棘手難題。陳玠宇說,心臟震波治療提供病人另一種選擇。高能量震波治療常用於結石破壞,低能量則可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心臟震波治療則可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將休眠狀況的心臟細胞喚醒,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身上,可作為藥物和手術外的輔助治療。心臟震波共需三個療程,每個療程有三次治療,總共9次,每個療程間隔約一個月。但目前該療程健保不給付,病人需自費約新台幣20幾萬元。陳玠宇說,不少台灣民眾愛在睡前吃甜食,甚至鹽酥雞、雞排等,但要遠離三高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好避免在睡前兩小時吃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如果真覺得有點餓,可以牛奶、豆漿替代,不僅油脂、糖分較低,也較容易有飽足感。
-
2020-10-07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
人體的主動脈是全身中最大的動脈,直徑約2.5~3.5 cm,連接著左心室,當心臟收縮時,將充滿氧氣的血液運送至全身,主動脈可以說是承受心臟泵浦產生壓力衝擊的第一線。血壓高 主動脈承受壓力大因此當血壓越高,主動脈要承受的壓力就更大,但人體血管又並非像水管一樣,只有單層結構,過高的血壓,會將主動脈像是吹氣球般撐大,而具有三層結構的主動脈,在過高壓力下反覆被撐開,血管的三層結締組織結構,就會發生撕裂,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血管壁內層及中間層之間,導致血管內層和中間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若是連最外層都發生破裂,將會造成立即性死亡。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破裂或主動脈瘤有何區別?有時人們會搞不清楚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破裂或主動脈瘤的差別,這三者其實大不相同。可能因為內在或外在傷害因素,導致主動脈壁完全撕裂或破裂,即為「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是一種發生在主動脈血管壁上的異常膨脹,直徑超過正常的1.5倍,這種情況將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什麼原因導致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通常發生在主動脈血管結締組織發生異常,有許多因素會導致血管結締組織發生異常,包括: 1. 慢性高血壓(高血壓)-持續性且一直未受控制的高血壓,恐造成主動脈血管組織壓力,導致血管易發生破損2. 冠狀動脈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硬化不僅會影響血管彈性,也會因為血管管徑變小而增加主動脈的壓力3. 抽煙-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影響血流、並造成血管脆化,影響血管彈性4. 主動脈瓣缺損-主動脈原有異常情況5. 主動脈瘤-先天血管結構異常或後天因素(三高、超重、抽菸)造成血管壁受損、彈性變差,進而導致血管壁異常膨大6. 先天性心臟病7. 遺傳性疾病-鬆皮症候群(Ehlers Danlos Syndrome)、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Loeys-Dietz 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此類遺傳性疾病都有結締組織異常的情況,因而血管的結締組織也較一般人鬆散脆弱8. 遺傳性疾病-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僅影響女性,是因為X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缺失,會出現身高矮、卵巢發育異常和心臟缺陷等病況。9. 家族病史-家族中有主動脈剝離病史者,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性更高10. 性別-男性是女性的兩倍11. 年齡-60歲以上的人群中較為常見12. 懷孕-由於懷孕會造成荷爾蒙改變,而使心血管負荷增加13. 施用可卡因(Cocaine)、搖頭丸、擬交感神經藥-導致血壓暫時性升高,而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14. 劇烈舉重運動-過度劇烈的舉重過程中,因為肌肉用力,可能會出現暫時性血壓升高,而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15. 胸口受傷-強烈的外力撞擊,可能造成血管壁受損(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會死亡! 教你看懂5大危險警示症狀
-
2020-10-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血管疾病問題多 醫師教日常保養血管這樣做
血管系統在身體各處穿梭,讓血液能攜帶氧氣、養分和各種化學物質到各個器官,是極重要的輸送網路。不過,隨著年歲增長,血管會逐漸失去彈性,血管的構造也開始產生變化,大的血管疾病像是膨大變形,小的血管疾病則會阻塞不通。為了喚起民眾能對心臟血管健康的重視,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訂定每年的9月29日為世界心臟日;而聯合國則是將每年10月1日定為國際高齡日,呼籲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透過這兩個國際性節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心血管疾病與高齡者的重要議題。胸痛不一定是心臟病!聽到胸痛,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心臟病,不過有些患者的胸痛與胸主動脈有關。胸主動脈連接心臟,是身體最粗、最大的血管,就像是血管系統的高速公路。主動脈壁富有彈性,可以承受高壓血流衝擊,並協助把血液送往全身。當主動脈出狀況時,往往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新光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任林佳勳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胸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另外主動脈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的問題。 主動脈瘤是因為主動脈壁老化、病變,而漸漸膨大,主動脈瘤形成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主動脈瘤愈來愈大,破裂的風險也愈來愈高。林佳勳醫師說,胸主動脈破裂會導致胸腔內大量出血,若來不及送到醫院當下即有50%的死亡率,而來得及送到醫院的病人之中,仍有大約一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管壁的內膜(intima)破損產生小裂口,高壓血流便經由裂口灌入主動脈壁中形成「假腔」。倘若假腔的壓力很大,可能壓迫真腔,使器官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流,而導致腦中風、腎臟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等疾病。胸主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的症狀有什麼差別?林佳勳醫師解釋,胸主動脈瘤破裂和胸主動脈剝離發作前通常沒有任何徵兆,一發作就是劇烈胸痛,讓人措手不及。胸主動脈疾病發作時的疼痛可能從前胸痛到後背,甚至會往下蔓延。至於心臟病發的患者可能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好像被重物壓住,而且疼痛會往脖子、下巴、肩膀、手臂蔓延。無論是胸主動脈疾病或心臟病發,都會讓患者極度不適、痛到冷汗直流。林佳勳醫師提醒,出現這些狀況時要爭取時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就醫,不要任意服藥,以免拖延病情、危及性命。如何預防胸主動脈瘤破裂?台灣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甘宗旦醫師說,由於胸主動脈瘤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務必定期回診,利用胸部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工具來追蹤胸主動脈瘤的尺寸。當胸主動脈瘤管徑膨大到6公分以上,將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最好能盡快接受治療。在尚未破裂的狀況下處理,成功率比較高。中老年人常見血管問題 血管阻塞、靜脈曲張、洗腎廔管甘宗旦醫師提醒,除了主動脈這樣的大血管可能出問題之外,中老年人還有一些常見的血管問題要特別留意,例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頸動脈血管狹窄、靜脈曲張、洗腎廔管阻塞等。「急性下肢周邊動脈栓塞」即俗稱為「腳中風」,和心肌梗塞一樣須要立刻處理,若拖到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截肢。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主要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使得血管管徑愈來愈狹窄,導致腿部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主要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患者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等症狀;第二級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每走一小段路就會因腳痠痛而必須停下來休息。到了更嚴重的第三級,下肢血流量已極少,患者即使坐著休息也會疼痛難耐;第四級患者,下肢血流不足以供應細胞,組織開始壞死,肢體末梢變黑、潰瘍、壞疽,可能需要截肢,若併發局部或全身性感染,恐危及性命。浮腳筋,莫輕忽!下肢疾病除了周邊動脈阻塞,也會有靜脈疾病,像是常聽到的靜脈曲張。甘宗旦醫師解釋,靜脈曲張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困擾,症狀包括疲勞、痠麻、疼痛、腿部腫脹、癢感、沈重感以及半夜腿部抽筋等症狀,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若不及早治療的話,靜脈曲張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愈來愈嚴重。嚴重時可能造成皮膚發炎、纖維化、色素沈澱,甚至形成慢性潰瘍、難以癒合的傷口、反覆性靜脈炎及蜂窩性組織炎等。最致命的是,當靜脈血栓脫落流回心臟,可能造成肺栓塞,患者會突然喘不過氣,死亡率相當高。若有靜脈曲張的狀況,建議及早就醫。洗腎廔管要小心照顧台灣的洗腎病人一直高居世界前幾名,年齡分布大多在50歲以上;甘宗旦醫師說,洗腎廔管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小心照顧,例如廔管側的手臂要避免戴手錶、飾品或穿著袖子過緊的衣物。無論睡覺、工作,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壓迫動靜脈廔管,以免導致阻塞。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暖,以免因為太冷使得血流減緩。若發現洗腎廔管有任何異狀應該要立即回醫院處理,像是透析治療後手指發青、發冷、疼痛、或透析針頭拔出後血流不止,以及透析血管處紅、腫、熱、痛等發炎現象,洗腎廔管的振動感減低或消失,這些都有可能是廔管阻塞,越早介入治療,越有機會維持動靜脈廔管的暢通。保養心血管 請你這樣做林佳勳醫師提醒,各式各樣的血管問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傷害所導致,尤其老年人家因血管老化失去彈性,更需要多加注意;從日常生活保養血管,降低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皆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我們的血管,使血管變硬、變窄,大家務必把血糖、血脂、血壓控制好,成年人的正常血壓為130/80 mmHg(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若持續的高於正常範圍,即為高血壓。林佳勳醫師提及,很多民眾根本不曉得自己有高血壓,一直到出現大問題才驚覺事態嚴重。呼籲銀髮族、體重肥胖、糖尿病患者、時常熬夜、工作壓力大等危險族群,應該要每天自行測量血壓。血管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大家要持之以恆,好好做保養!原文:
-
2020-10-06 新聞.健康知識+
慢性鉛中毒會有這些症狀!生活常見5種重金屬暴露,教你該如何發現
59歲吳小姐本身職業是油畫家,長期以來一直有腹痛、頭痛的困擾,遍尋醫師但卻找不出原因,在一次健檢時,經健康管理團隊評估,因其職業為畫家,工作極有可能接觸大量的化學顏料、染料等,因此建議檢測體內重金屬含量,這才發現吳小姐體內「鉛」含量過多,與前陣子台中爆出的中藥中含重金屬事件雷同。體內鉛含量高 多因職業、環境所致體內鉛含量過多,常是因為在工作中接觸到殘留毒素,尤其是特定職業,如︰汽車工廠、焊接、油漆、染料、畫家等,都具有較高風險,需特別注意;另一個來源就是可能吃入由污染土壤所種出的農作物,或是攝取到含有過多鉛的中藥,因此,選購中藥一定要透過合法的中醫師及中草藥店取得,食用才有保障。美國IFM認證功能醫學醫師顏佐樺指出,其實重金屬暴露的人不在少數,因現代工業污染嚴重,鉛、汞、砷、鋁、鎘為最常見五大毒物,這些毒素被人體吸收後並不容易被排泄出去,若囤積在體內的脂肪、骨骼等組織內,長期累積會影響心、肺、腎、肝及損害神經系統,亦會引起胃腸道、免疫或認知功能的障礙,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慢性鉛曝露 易對身心造成永久影響顏佐樺表示,慢性鉛曝露對許多器官皆有影響,若長期暴露會產生的症狀,包括腹痛、厭食、便秘、頭痛、貧血、焦躁、手腳麻痺、智能障礙、記憶力衰退等,可能也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臟損傷、不孕、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造成一些永久的影響,且其早期診斷不易,故高危險群者,進行定期追蹤檢查有其必須性。此外,顏佐樺也點名重金屬超標高風險群:1、從事電腦、航太、光纖、金屬、電池、焊接等從業人員;2、養殖業者、農產品種植業;3、油漆、裝潢、建築從業人員;4、從事油畫人士、油畫顏料從業人員;5、有長期服用藥物,如中藥等;6、經常食用海鮮,如魚類、生蠔等;7、最近有異常掉髮情形者;8、經常覺得疲憊、沮喪、憂鬱、記憶衰退者 。重金屬檢測暴露風險 日常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物排毒不幸的是,這些重金屬超標的症狀並非特異性,因此不會第一時間聯想到是重金屬污染的結果,因而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因此,若有長期找不出原因、無法解決的症狀,且自身工作性質或環境為高風險族群者,顏佐樺建議,利用功能醫學「營養與毒性元素分析」檢測,協助檢查體中共15種常見重金屬含量,藉此了解平常是否有無形中暴露的風險,平時也可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維生素C等幫助排毒的食物,如︰黑木耳、白木耳、海帶、藍綠藻、香菜等。延伸閱讀: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鉛暴露恐致骨鬆、頸動脈硬化! 台大醫列生活10條建議...用水前水龍頭先開1分鐘
-
2020-10-05 科別.指甲.足部
扁平足腳痛因鞋子穿太鬆!物治師教4步驟鞋帶綁法,輕鬆走路不痛了
小梅(化名)有功能性扁平足,容昜腳痛不想運動。但年過40代謝下降,漸漸變胖,終於決定每天快走半小時,興沖沖去買了一雙穿起來舒服,支撐度又好的運動鞋,沒想到穿了幾次腳又痛了。她拿著鞋子去找物理治療師求救,才知道原來自己懶得綁鞋帶,腳在鞋子裡滑來滑去,鞋子支撐度再好也沒用。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部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當足弓被身體重量壓扁,小腿後側肌肉為了穩住腳板而長期用力,會出現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足部也會漸漸產生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腳掌的神經和軟組織受壓迫而疼痛,衍生出慢性扭傷和關節炎。這時候從外觀看,可發現鞋底的中間或內側磨損、鞋面內側出現摺痕。鄭融建議,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找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大部分人穿運動鞋,都是把腳塞進去,然後拉緊最後一段鞋帶,這時腳背和鞋面通常還有很大空隙,除了增加足弓塌陷的機會,腳還會前後滑動,不斷撞擊腳趾,可能導致拇趾外翻或甲溝炎。最後一段鞋帶的位置太緊還會壓迫到足背動脈,導致腳趾痠麻。正確綁鞋帶,要將足跟向後緊靠著鞋跟,耐心把每段鞋帶拉好、貼合腳背,最後再利用「跟鎖(heel lock)」綁法收尾。鄭融說,網路上有很多跟鎖綁法的教學影片,這能讓腳背和鞋子的接觸面極大化,使足背壓力均勻,足部兩側充分支撐,走路更輕鬆。》跟鎖綁法教學影片
-
2020-10-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教授告訴你為何是胡扯
昨天(2020-9-28)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劉小姐寄來電郵,說他們正在查證一則關於「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傳言,所以希望能採訪我。《主動脈剝離》是這半個月來台灣媒體的熱門話題,而這是因為年僅36歲的藝人黃鴻升在2020-9-16由於主動脈剝離而猝死。事實上,幾天前(2020-9-24)讀者George Hsu就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問我《維生素C可以修復結締組織,是否為真?》,而他所附上的網路連結就是引領到一篇聲稱「維生素C可預防主動脈剝離」的文章。這篇文章是自然療師陳俊旭2020-9-19在臉書發表的,標題是主動脈剝離如何預防?。我把它的幾個重點拷貝如下:1.問題就出在結締組織脆弱,講白一點,就是維生素C攝取不足。2.不管成因、預防、保養,都應該大量補足維生素C、膠原胜肽,以強化體內結締組織,使之不容易破裂。3.整個治療的方向就是要圍繞在強化結締組織,尤其首重維生素C和生物類黃酮的補充。光吃蔬果補C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劑量。4.修復結締組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牽扯到至少一百種疾病。靠的就是維生素C,但藥廠卻很不喜歡維生素C,因為如果這堆疾病這麼容易治療,大家就不吃藥了!所以,陳俊旭自然療師認為主動脈剝離的預防和治療其實是很簡單,也就是要大劑量地補充維他命C。雖然我打從心裡知道這是荒唐無稽,但為了公平起見,我還是很認真地做了很多查證。首先,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vitamin C和aortic dissection(主動脈剝離)》這兩個關鍵字搜索,結果是零。然後我也到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的網站的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搜索,結果也是零。Linus Pauling Institute是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的,而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也就是說,這世界上不大可能有什麼人或機構會比Linus Pauling Institute更想證明(或哪怕只是聲稱)維他命C能預防或治療主動脈剝離的。可是,為什麼它會連提都不提呢?所有大動脈,包括主動脈,都是具有三層的結構,分別是內皮層(endothelium,也叫做tunica intima),平滑肌層(smooth muscle,也叫做tunica media),和外皮層(tunica adventitia)。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管裡流動,就只會接觸到內皮層。如果主動脈裡的血液穿破內皮層,從而流入平滑肌層,就會造成內皮層和平滑肌層的撕裂。這種現象就叫做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主動脈剝離之所以會發生,簡單地說就是,當血壓高過於主動脈管壁所能承受的限度,血液就會穿破內皮層,從而導致內皮層和平滑肌層的撕裂。這就是為什麼罹患高血壓的人是會發生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可是,絕大多數患高血壓的人並不會發生主動脈剝離,所以這就表示,一定是還有其他的因素,才會引發主動脈剝離。如上一段開頭所說,主動脈剝離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血壓高過於主動脈管壁所能承受的限度,所以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是會不會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主動脈管壁的質地是由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來決定。不過,由於大多數人聽不懂什麼是《細胞外基質》,所以它就常被說成是《結締組織》,儘管結締組織實際上是包括了硬骨、軟骨、脂肪、血液、等等並不是細胞外基質的組織。細胞外基質的最主要成員就是膠原蛋白(collagen),而另一個數量較少,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員是彈性蛋白(elastin)。就主動脈而言,膠原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是負責主動脈壁的抗張強度(tensile strength),而彈性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是負責主動脈壁的擴張性(expandability)和後坐力(recoil properties)。所以,當這兩種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有良好的搭配,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會好。反過來說,當這兩種蛋白所形成的纖維沒有良好的搭配,主動脈管壁的質地就會不好。膠原蛋白的合成是需要維他命C,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陳俊旭自然療師會認為大劑量地補充維他命C可以預防和治療主動脈剝離。可是,如上一段所說,除了膠原蛋白之外,主動脈的結構和功能也是需要彈性蛋白。而很不巧的是,儘管維他命C會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它卻是會抑制彈性蛋白的合成。請看Ascorbat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elastin and collagen biosynthesis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skin fibroblasts by pretranslational mechanisms(抗壞血酸通過預翻譯機制差異調節血管平滑肌細胞和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的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的生物合成)。還有,已經有研究發現,過多的膠原蛋白會增加動脈的僵硬度,從而可能導致主動脈剝離,而過少的膠原蛋白則會削弱主動脈壁,從而也可能導致主動脈剝離。也就是說,不管膠原蛋白是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請看Extracellular matrix,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f the aorta, and aortic aneurysm(細胞外基質,主動脈區域異質性和主動脈瘤)。綜上所述,大劑量補充維他命C,一方面可能會造成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之間的比例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會增加動脈的僵硬度,而這兩種情況都會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不過,這都只是根據實驗室的證據來做的推理。臨床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大劑量補充維他命C會導致主動脈剝離,或增加它發生的風險。原文: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
-
2020-10-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染新冠 死亡風險恐高五倍
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心,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恐高五倍。心臟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疾病為十大死因第二位,近2萬人死於心臟疾病。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不少患者因此減少去醫院、取消回診與拿藥,不過心臟科醫師呼籲,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擅自停藥恐有心衰竭、致命風險,建議仍應定期會診並遵照醫囑。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據健保統計,2019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有超過300萬人因高血壓、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而就醫;而心血管疾病與新冠肺炎息息相關,新冠目前全球死亡率約2.3%來說,據中國研究數據顯示,心血管疾病患者若罹患新冠肺炎後,死亡風險約為一般人的五倍(10.5%)。黃瑞仁說,台灣新冠疫情今年二月爆發後,醫院門診人數明顯減少兩成、急診更減少三成以上,雖疫情趨緩後在六月逐漸回升,但至今仍比過往減少一成左右,心臟內科門診也受到影響。但若心血管疾病患者沒妥善用藥控制,恐面臨冠狀動脈破裂、急性心肌梗塞或心衰竭等情況,尤其心衰竭的五年死亡率高達五成,患者不得不注意。他日前曾收治一名年約55歲的國立大學教授,因心衰竭住院,當時心臟收縮功能差,雖不到呼吸困難,但入院時左心室射出分率只有30%,(正常應大於60%),後經穩定治療並用藥一年多後,左心室射出分率回到60至70%間,並順利回到校園授課中。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趙庭興表示,70歲以上年長者,心衰竭的比例約為10%,據臨床推估,台灣心臟衰竭人數可能有36萬人;而心衰竭常見的症狀為累、喘、腫,雖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心衰的急性後期照護很重要,學會已於去年發表最新心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引,除參照各國治療趨勢,也加入台灣專家建議納入的藥品選擇等,讓患者參考。趙庭興也呼籲,民眾若感到身體不適,莫名喘、累,務必及早就醫檢查。而為響應世界心臟日的「用心擊敗CVD」主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國健署今下午在北車一樓大廳舉辦園遊會,歡迎民眾一同護心。
共
5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