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搜尋
動脈硬化
共找到
429
筆 文章
-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4-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武則天養顏抗老第一方 中醫教你用西紅花降血脂
西紅花武則天養顏抗老第一方。為活血化瘀的良藥,還可疏肝解鬱、美容養顏、延緩衰老詩詞裡的藥草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唐.李白《客中行》西紅花,又稱藏紅花、番紅花,既是一種花,也是一種香料,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波斯傳入中國的。中國在隋唐之前的史籍中就有記載西紅花,當時稱這些來自印度的神秘花朵為「郁金」或「鬱金香」,隨著佛教的興盛,它最先是用作禮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西紅花的讚美之情。在蘭陵美酒中加入幾根西紅花,用白玉似的瓷碗盛上一碗,可以看到那令人心動的如琥珀一般的顏色,甚是美哉,拿它來招待客人,主人和賓客皆會不知不覺喝醉,渾然不知自己來自哪裡、將要去往何處。西紅花的原產地在西班牙、希臘、小亞細亞、波斯等地,經印度傳入中國西藏,再由西藏傳入內地,人們誤認為是西藏所產,故又稱「藏紅花」。西紅花的用藥部位並不是花朵,而是它花柱的上部及柱頭。中醫學認為,它具有活血化瘀、散鬱開結的功效,可以治療憂思鬱結、胸膈痞悶、吐血、婦女經閉、產後瘀血腹痛等病症。《飲膳正要》中記載西紅花「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久食令人心喜」。《本草品匯精要》言:「主散鬱調血,寬胸膈,開胃進飲食,久服滋下元,悅顏色。」可見西紅花不僅是活血化瘀的良藥,還可疏肝解鬱,女性食用能夠美容養顏、延緩衰老,據說武則天服用的養顏第一方中就有西紅花。防病藥茶方西紅花降脂茶適合血脂較高、動脈硬化、視物模糊、體型肥胖的人群飲用。材料/西紅花9 根,山楂3 片,決明子15 粒,蜂蜜適量。做法/將上述材料放入玻璃杯中,沖入適量開水,靜待5 分鐘,加蜂蜜調味,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活血化瘀、明目降脂的功效。西紅花杞菊茶適合膚色黯滯、面部色斑、眼目乾澀、頭昏頭痛、月經色黯的人群飲用。材料/西紅花9 根,白菊花6 朵,枸杞子12 枚,紅棗3 枚。做法/先將紅棗切開去核,切成細絲,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杯中,沖入開水,加蓋悶10 分鐘,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活血養顏、養肝明目的功效。※ 本文摘自《防病藥茶》。《防病藥茶》作者:許琳, 王恒蒼, 吳娟娟, 袁玉霞, 黃露寧編者:陳永燦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24圖/《防病藥茶》書封幸福文化提供
-
2021-04-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氣溫變化大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6大壞習慣更危險 春季氣候乍暖還寒,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去年以來不少名人如演員黃鴻升、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凱渥男模張誌軒皆因心血管疾病猝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8成心臟病與中風造成的過早死亡可以預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以下為國健署提醒最易增加心血管風險的六大壞習慣:壞習慣一:飲食不均衡,愛重鹹、嗜糖、油炸、加工品、精緻化飲食 壞習慣二:缺乏運動; 壞習慣三:睡眠不規律; 壞習慣四:抽菸、喝酒不忌諱; 壞習慣五:體重過重或肥胖不在意; 壞習慣六: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控制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年輕人也會有 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 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檢視壞習慣有多少,風險就會有多高,千萬別仗著年輕就不管,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威脅才是上上之策。此外,春季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 氣喘背痛可能是心臟病前兆 4招保護心血管健康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更年期女性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 國健署表示,培養正確的健康生活型態,仍是預防突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可從「飲食、運動、生活、慢性病控制」四方面著手:日常飲食建議低油、低糖、低鹽;運動以適當安全為主,每周可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慢走、自行車等運動;生活方面應戒除菸酒,研究發現每天只抽1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仍比不抽菸高出5成。最後,若有三高慢性病應穩定控制,照醫師處方服藥、定期追蹤回診,切莫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以免病情波動,造成更大傷害。 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目前40到64歲民眾可利用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另外,良好睡眠、控制體重維持在正常BMI值範圍內,能減少慢性病發生,提醒民眾多注意壓力舒解,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效益。 《延伸閱讀》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徵兆?醫:三高等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慢性病風險評估,推算10年後健康 醫:嚴防無預警猝死
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即占一半,您想知道10年後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嗎?衛福部國健署推出「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模型,盼能讓國人及早改善慢性病致病危險因子,提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減少罹患慢性病的發生率。無不良生活習慣的廖先生,因工作忙碌、少運動,體重飆升至103.5公斤,使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試算後,發現10年後罹患「糖尿病」機率竟超過五成,經醫師提醒,他開始減重,控制飲食,也重拾慢跑運動習慣,一個月後,體重下降至100公斤,再次試算,體重若控制在74公斤以下,罹患糖尿病風險將不到兩成。國健署委託國衛院建立「台灣慢性疾病風險評估模型」,能讓民眾拿到健康檢查報告後,自行輸入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十年後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等五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並分為紅黃綠三等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陳肇文表示,慢性病中,心血管疾病發病狀況最為嚴重,研究指出,在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的個案中,超過六成男性、近五成女性沒有出現任何心血管疾病症狀,也不曾去醫院就醫。平台推出後,國人可自己先行評估,改善不良習慣,也可至基層醫療院所尋求醫師協助,預防慢性病發生。國健署說明,檢測後,依據計算出的疾病風險結果,將個人化提供健康指引及後續追蹤建議,如飲食減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改善、運動等,提升民眾健康識能。●「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試算自己10年後是否健康:https://omni.pse.is/QNJGF
-
2021-03-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狹窄最常見 4因素中1恐讓你罹心血管疾病更近
回顧過去的一年中,佔據新聞版面的除了新冠肺炎在各國造成的慘烈災情之外,最令大家震驚且印象深刻的無非是一些大家熟悉的面孔或知名人士永遠離開大家的一連串悲傷消息;其中,一位未滿四十歲的企業高層人士愛子於去年底寒流來襲前夕,在台大校園練跑時不幸發生心肌梗塞撒手人寰,更引起各界關注。心血管疾病 年輕人非絕緣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韓登宇表示,一般而言,提到心血管疾病時,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跟老年人聯想在一起。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在40~59歲的中壯年中,有5~6%的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更有2~3%的人會發生心肌梗塞;而在20~39歲的年輕人中,雖然發生率不到1%,但也並非心血管疾病的絕緣體,臨床上也不乏年輕人發生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案例。(推薦閱讀: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最常見韓登宇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等,而青壯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多半具有一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偶爾也能遇見少數沒有明顯危險因子的健康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造成青壯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除了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之外,還包括先天性冠狀動脈結構異常、異常凝血、自體免疫疾病、非法藥物濫用,以及冠狀動脈痙攣等。(推薦閱讀:明明很健康、有運動習慣為什麼會猝死? 醫揪「奪命5症狀」:多數人沒感覺)改變生活型態 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除了積極改變生活型態或服用藥物的方式克服危險因子之外,韓登宇提醒,若有任何心臟血管疾病方面的症狀,例如胸悶、胸痛、不明原因的氣喘或運動耐力下降等,或是家族中有長輩或平輩在較年輕時發生心血管疾病之家族史,都應該由心臟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相關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延伸閱讀: ·爬樓梯氣喘吁吁? 小心冠心症報到!醫警示「6大症狀」要警覺 ·過勞、運動為什麼會遇上秒殺級「猝死」? 先天因素別輕忽!心臟內科醫曝「2高峰年齡」
-
2021-03-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不想頸動脈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12指標檢測你的血管年齡
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在血管分叉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頸動脈斑塊長成記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毛捷調查顯示,約1/3的中國成年人有頸動脈斑塊。中國人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是0.70mm,並且隨年齡增加而增厚,每10年增厚0.08mm。關鍵問題是,怎麼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是血管內膜增厚(脂肪鑽洞變“鼓包”),還是頸動脈斑塊(白細胞腫脹變“斑塊”)的形成,都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關係密切。血管遍佈我們全身,裡面每天奔波著一群“跑男”,如血液“跑男”(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等)。但在隊伍中也有懶惰的傢伙,比如脂肪。一旦跑不動了,只想找個洞鑽進去。年齡以及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會加速血管老化。一旦有破口,脂肪會乘虛而入,鑽進去宅起來!脂肪還呼朋喚友,在血管內壁堆積起來,越堆越多,變成“鼓包”。終於,白細胞看不下去了,直接跳進洞,吃掉脂肪。但這一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己也腫起來。漸漸地,它們在血管皮下形成斑塊。當斑塊長成像餡大皮薄的餃子時,就有隨時破裂的可能!斑塊一旦破裂,會順著血管一路狂奔。血管就像樹根,有粗有細。最終,狂奔的斑塊會在某個狹窄的血管處堵塞。這種堵塞通常都是突發的,如果斑塊脫落堵在腦部,就發生了中風。如果頸動脈斑塊沒有造成狹窄,可以積極用藥物治療,防止斑塊進展。在有同側大腦缺血症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50%,無症狀的患者狹窄率大於70%時,才應該考慮選擇手術解除狹窄,降低腦梗死風險。頸動脈支架植入術(CAS):微創手術,在病變位置放置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壁,使病變的血流恢復通暢,局麻即可完成,適合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患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手術剝離增厚的頸動脈內膜及硬化斑塊,多在全麻下進行,要求患者沒有較嚴重的心、肺或其他系統性疾病。至於哪種方式更適合,則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各方面因素給出判斷。那如何發現頸動脈斑塊呢?哪些人需要頸動脈斑塊篩查?1.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高齡、肥胖、吸煙、酗酒以及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議最好做一個頸動脈斑塊篩查。2.中年以後,定期檢查。3.超過50歲的男性、絕經後的女性以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等人群,最好每年查一次頸動脈超聲,能發現斑塊大小及是否穩定。4.對於40歲以上的人來說,在體檢報告中,或多或少會出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字眼,不必驚慌,具體由醫生來考量判斷是否嚴重。有斑塊不可怕,不穩定才危險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介入血管外科韓金濤頸動脈斑塊,其實更準確的說,是在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更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其實是人體血管自然老化的過程,就跟水管生銹一樣正常。通過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8歲孩子的主動脈就能最早發現。而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在血管分叉部位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脂質沉積和血管壁切應力變化損傷應答反應有關,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這些容易導致動脈硬化進展的危險因素。一般來說,頸動脈的篩查方式首選頸動脈彩色超音波。在彩超中,會以斑塊厚度×斑塊長度來表示斑塊大小。在手術中我們發現,其實粥樣硬化斑塊絕大多數都是連續的,只是在某些地方更厚一些而已。在沒有嚴重狹窄導致的高切應力衝擊、潰瘍,或者是斑塊表面纖維帽破損的情況下,斑塊突然脫落的概率是不高的。所以長了斑塊,患者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預防動脈硬化進展,不需要過度擔心。經常能聽到患者說“大夫,我這是低回聲斑塊,是不是容易掉啊?”患者可能誤解了斑塊和水泥的區別。確實,水泥濕的容易掉,乾了就不容易掉了,但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是脂質斑塊(低回聲斑塊),再變成纖維斑塊(中等回聲斑塊),最後階段才是鈣化斑塊(強回聲斑塊)。因此,所謂的強回聲斑塊其實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的表現,和穩定與否沒有關係。而斑塊的穩定性取決於斑塊表面纖維帽的厚度和完整性,以及斑塊內成分的異常(比如斑塊內出血、大的脂質核心斑塊等)。不想長斑塊,就讓血管變年輕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趙清沈成興近代著名的臨床醫學之父、英國醫生奚丁漢曾說過,“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由於血管肩負著全身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產物的轉運等多項功能,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測血管的年齡不用非得去醫院。下面有12個選項,看看你符合幾條。1.情緒壓抑。2.過於較真。3.嗜吃速食麵、餅乾、點心。4.偏食肉類食品。5.不願運動。6.每天吸煙支數乘以年齡超過400。7.爬樓梯時胸痛。8.手腳發涼,有麻木感。9.忘性大,經常丟三落四。10.血壓升高。11.膽固醇或血糖升高。12.直系親屬中有人死於冠心病或中風。在上面12項中,符合其中4項以下,說明血管年齡尚屬年輕;符合7項以下,提示血管年齡超過生理年齡10歲以上;符合8項以上,說明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以上。後兩種情況提示患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的可能性較大。除了自測血管年齡外,還有很多種檢測血管年齡的方法和硬指標:1.測量血壓。若高壓和低壓相差50mmHg以上,提示血管硬化,即老化。2.檢測動脈硬化指數。該指數= [血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數值為<4。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說明已經發生了動脈硬化,而且數值越大,動脈硬化的程度就越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越高。3.由醫院專門設備檢測動脈脈搏波傳導速度(PWV)和踝/臂血壓指數(ABI)。若PWV≥12m/s,ABI
-
2021-03-22 科別.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心血管疾病年輕化 無故胸悶胸痛要注意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北市聯合醫院醫師韓登宇表示,20至39歲年輕人中,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約1%,但臨床上,不乏年輕人心肌梗塞猝死案例。造成青壯年心血管疾病元兇,除了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外,還包括先天性冠狀動脈結構異常、凝血異常、自體免疫疾病、非法藥物濫用,及冠狀動脈痙攣等等。韓登宇指出,一般提到心血管疾病,總下意識與老年人聯想一起,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40歲到59歲中壯年,6%已有心血管疾病,其中更有2至3%會發生心肌梗塞。20至39歲年輕人非心血管疾病絕緣體。韓登宇說,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等,青壯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半具有一項以上危險因子,偶爾也能遇見少數沒有明顯危險因子的健康案例,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青壯族群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韓登宇表示,除積極改變生活型態或服用藥物方式,克服危險因子外,若有心臟血管疾病症狀,例如胸悶、胸痛、不明原因氣喘或運動耐力下降等,或家族有長輩或平輩在較年輕時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都應由心臟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相關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韓登宇說,不到40歲且過往自覺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已患有潛在心臟與心血管疾病而不自知。醫師提醒,若有任何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大意,應立即向專科醫師求助。另外,民眾也要養成運動習慣,戒除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並定期做健康檢查。
-
2021-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醫曝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多半人會認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江碩儒主治醫師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推薦閱讀:洗澡先洗頭易致中風? 國健署曝洗完澡「1動作」才危險)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於心臟的冠狀動脈循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而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推薦閱讀: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當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一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推薦閱讀:肚臍週圍疼痛又想吐? 小心是腸中風!4大典型症狀要留意...心血管疾病更危險)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那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進而阻塞腳部的動脈血管時,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江碩儒提醒,心律不整的原因和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延伸閱讀: ·心跳過慢要裝心律調節器? 醫揭「6症狀」影響生活最好要裝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
2021-03-20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護眼、護心又護腦 營養師:掌握一周份量更健康
鮭魚是相當受歡迎的食材,不論是煎鮭魚、壽司、生魚片等都相當美味,且營養價值豐富,還是一種非常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身體有非常多的正面影響。不過想要吃得健康,份量還是得注意,以免為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鮭魚營養價值豐富 護眼、護腦又護心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的營養相當豐富,對人體各處都有不少的益處。像是最知名的Omega-3就有不少研究發現,其對抗發炎、防失智有利。當中的DHA也有助於兒童腦部發展,且對兒童、成人的腦部保養、視網膜保養很有幫助。EPA也有助於清除人體的三酸甘油脂,降低動脈硬化、高血壓的風險。 鮭魚也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A、D、E,維生素A是負責保護、修繕身體各處細胞的保護膜,使其正常運作。維生素D有利鈣吸收、降低發炎反應,一般而言主要仰賴日曬,鮭魚是少部分可從食物中攝取的來源之一。維生素E則是相當優越的抗氧化劑,有助清除自由基,降低對人體的傷害,也保護心血管、有利預防心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鮭魚也富含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攝取來源繁多,如豆、魚、蛋、肉類等,在營養學上會依「蛋白質品質評估」衡量人體有效吸收率及利用狀況做評分,鮭魚的蛋白質就從中脫穎而出相當優越,對於像是維持免疫力等其他營養運作而言,是個很好的原料。 鮭魚營養也不宜過多 次數、份量都要注意 再營養的食物也得適量,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鮭魚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由於是深海魚類,還是有重金屬的疑慮,且優質蛋白質吃多超標一樣不利身體健康。建議民眾一周吃2~3次即可,並注意份量。 份量上若單純只攝取鮭魚作為蛋白質來源,可攝取的份量約為手指到手掌的大小、女性手指厚度。若當餐有攝取其他蛋白質,則需要做總量的控管,在食物代換上,一份約為三根手指大小、女性手指厚度。 生魚片一般人不宜過多,免疫力不足者應避免。 鮭魚在日本料理不論是生魚片、壽司等,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選項。不過簡鈺樺營養師也還是提醒,如前述所提到的,即便鮭魚營養豐富,也不宜食用過量,除此之外,生魚片、壽司也不宜食用過多,部份免疫力不足的民眾更要盡量避免。 先以壽司來說,壽司雖為冷飯,許多人可能聽說過冷飯為「抗性澱粉」,較不易吃胖,但簡鈺樺營養師表示,其和一般冷飯相比,製作過程中多會以糖、醋等調味料輔助,攝取過多也是會引起肥胖,且也會有血糖失控的健康風險,有血糖問題的民眾要更加留意。 另一方面,生魚片屬於生食,即便店家有做好食品把關、冰過,上頭也還是可能有細菌存在的風險,依每個人體質不同,免疫力狀況不同,對身體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免疫力維持正常者較雖一般而言影響較小,但吃到一定的細菌量,也可能出現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而像是年紀較小的幼兒、年紀較大的長者、正在進行癌症化療的癌友等免疫力不足的族群,細菌感染、食物中毒的風險就會相對較高,更不宜生食。提醒免疫力較不足的民眾應避免生魚片,一般民眾也得多加留意,避免過量。 《延伸閱讀》 .魚油顧眼、護心、降血脂,6食材一週兩份剛剛好! .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就不會罹心血管疾病?專家提醒:未爆彈可能就在身邊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除了老年人飽受心血管疾病威脅,發生於青壯年族群的比例也不少。專家建議,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榮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指出,三高族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者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除了要從飲食、運動、減重、減壓等方面,改善原有的生活型態,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康宏銘說,也可活用科技工具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 活用檢測工具 提早預知心血管問題 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可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 而一般心電圖能短暫監測心律變化;運動心電圖可檢測運動時的心律、血壓、心跳變化;長天期心電圖則能監測1週以上的心律變化,因監測時間較長,可偵測高危險性的心律不整,像是心房顫動、心室頻脈等。 康宏銘進一步解釋,長天期心電圖能同時分析自律神經活性、睡眠狀態、夜間與晨間血壓的變動趨勢,以及身體活動量分析,找出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有7天跟14天的類型,體積輕巧不影響日常生活。 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心血管問題上身 康宏銘強調,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他呼籲,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健康。建議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同時運用各種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提前因應降低遺憾發生的機會。
-
2021-03-17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蛋害膽固醇飆高?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
你的膽固醇過高嗎?高膽固醇食物多年來都被視為健康殺手!現代人吃得好,卻動得少,營養過剩衍生出許多健康問題,也因此許多人對高營養價值的雞蛋,反倒產生了幾分顧忌,特別是擔心其中所含的膽固醇。高膽固醇 來自生活中這些食物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表示,體內膽固醇偏高,恐造成血管病變、腦中風等風險,膽固醇多來自富含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的蟹黃、蝦卵、人造奶油、油炸食物等。(推薦閱讀:膽固醇愈低愈好? 這項數值不漂亮照樣會爆血管)適量海鮮、每天1顆蛋 不會造成膽固醇超標「昨天才吃過滷蛋,今天不能吃有荷包蛋的三明治」很多中老年人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天天吃蛋,連半個都不敢多吃或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營養師指出,許多民眾因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吃蛋和海鮮,但其實適量的海鮮、每天1顆蛋,不會有膽固醇過量問題,較需提防的是全脂奶、肥肉和人造奶油與動物奶油。(推薦閱讀:吃蛋會讓膽固醇過高? 是錯的!營養師告訴你蛋吃太多真正可怕在哪裡)遠離膽固醇 體重控制+定期檢查為上策 若要遠離膽固醇,營養師建議,應定期做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此外,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因此,控制體重就愈顯重要,且需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而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所以規律運動更是不可或缺。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
2021-03-14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怎麼變硬?醫:動脈硬化從血管「長斑」開始
要談三高對心血管的危害,就得先了解讓心血管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斑塊」。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內的血液也會「長斑」,現代人生活型態不良,「長斑」也年輕化。壞膽固醇堆積,高血糖、高血壓推波助瀾。斑塊的原料為「血脂」,就是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的通稱,原本是柔軟的狀態,經過時間演化堆積,或因血壓升高、血糖代謝不正常而進一步纖維化,到後來逐漸鈣化變硬。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肇鋒表示,以高血脂為例,血脂肪越多,血管彈性就越差,而高血壓、高血糖則扮演助力角色,「當血管彈性變差,一旦病患血壓升高,就容易血栓造成阻塞;高血糖則因全身性代謝出問題,連帶也可能影響脂肪代謝不正常。」國泰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則表示,當體內產生不好的膽固醇,特別是低密度膽固醇高到無法負荷時,想要擊退這些壞膽固醇的白血球會轉變成「泡沫細胞(foamy cells)」,形成脂肪斑紋囤積在血管壁內,不但不可逆,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凶之一。血管堵塞部位,腦和心臟最「要命」。不同部位造成的血管堵塞問題並不一樣,其中,「腦跟心這兩個器官,因為直接影響生活、工作與外顯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格外受到注意。」林肇鋒表示,倘若動脈硬化發生在頸動脈且逐漸變窄,就容易引起腦中風;若供應心臟肌肉的冠狀動脈硬化,就會引起心肌梗塞。郭志東並補充,腦部血管也會堵塞,除了引起腦部缺血,還會視發生的部位而出現癱瘓、眼盲等。另外,心臟的主動脈為人體最大動脈,管轄全身血流第一站,雖不容易阻塞,卻可能因為斑塊不斷累積,一碰到血壓突然竄高,鞏固斑塊的內皮細胞被擊塌後,斑塊猶如土石流般的沖刷到血管,造成剝離。「為何血管內皮細胞這樣脆弱?」林肇鋒表示,除年齡因素,三高、抽菸等也會影響內皮細胞的健康,目前已有生物醫學研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引發猝死的問題,不見得要等斑塊塞爆整個血管才會發生,只要內皮細胞不夠穩定,就會帶來風險。血糖控制不佳,中老年人也可能「腳中風」。除了心腦血管問題,林肇鋒表示,臨床上,也遇到不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好,下肢動脈阻塞,出現腳潰爛難癒合,嚴重恐因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而截肢。郭志東也說,腹部也會有主動脈剝離,堵塞率一超過50%,可能導致下肢冰冷,走路會一拐一拐,碰到血壓飆高、斑塊掉落,雙腳還會黑掉,俗稱「腳中風」。揪出血管危機 該做哪些檢查?林肇鋒表示,透過抽血,可初步了解自己的血脂肪、血糖、血壓是否過高,但有三高並不等同於血管硬化,也有患者三項指數都正常,直到感覺胸悶,才透過一系列檢查找到血管問題。林肇鋒表示,目前健保給付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這些都是間接式的檢查,「例如心臟超音波可看心臟肌肉的活動度,若某區塊活動度較差,可合理懷疑是不是供應那區塊的血流不好。」依照醫療原則,門診病人有症狀才會啟動一系列檢查,沒症狀的民眾可尋求自費健檢做好預防。郭志東表示,頸動脈血管問題利用超音波就可篩出;至於心臟動脈是否鈣化或者堵塞,則可利用電腦斷層以及血管攝影進行高階影像掃描。初步檢查● 抽血→檢測血糖、血脂● 心臟超音波→觀察心臟結構、運動狀況● 運動心電圖→判別心肌是否缺氧● 24小時心電圖→記錄一整天心跳情況● 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準確度高,但有放射線問題進階檢查●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血管攝影→檢查動脈是否鈣化或堵塞,無健保給付● 心導管→侵入性檢查
-
2021-03-03 科別.消化系統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腸子也會中風,一名患有高血壓50歲男子,突發劇烈腹痛、腹脹,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引發腸動脈供血受阻,即「腸中風」,經過「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後,幸運撿回一命。「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是相當罕見腸動脈病變,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醫師黃獻正強調,如沒有即時救治、錯過治療黃金期,導致腸子已經缺血壞死、破洞,恐引發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以及敗血症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也因此被喻為難治癒的疾病。傳統的腸道接管手術方式是開膛剖肚,必須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以免上腸繫膜動脈無法供應整個腸子的血液,出現腸壞死。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表示,這名50歲男患者因患有高血壓病史,屬於血管動脈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更提高手術的風險。光田綜合醫院為患者進行「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運用於剝離性動脈瘤的治療,不需開刀,只需將導管放入真管腔血管內,使剝離處貼合,重建阻塞的血管,可立即恢復血流,讓腸子血液正常循環供應,也免除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機。另一名68歲的婦人也有高血壓病史,因腹痛緊急送急診治療,電腦斷層發現腸子血管阻塞,立即安排「新型覆膜支架」手術,定期回診恢復情況穩定;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診斷病因,支架手術並不困難。」光田綜合醫院擁有血管支架置放技術,目前兩名成功的案例術後狀況均十分良好。上腸繫膜動脈是消化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者,血管主要由內膜、中層、外膜所構成,所謂「剝離」是指在血管內膜破了一個洞,使血液灌到中層假管腔,造成真腔受到壓迫,真腔動脈內的正常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完全阻塞,因而引發腸中風。嚴寶勝提醒,相較於腦中風和耳中風,腸中風發生機率較低,動脈剝離更是罕見,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問題,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他建議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也要多注意正常規律生活起居、適當運動,降低病發率。
-
2021-02-27 養生.營養食譜
挺台灣農產/挑選鳳梨4撇步 6道果汁、料理達人教你做
【2021/02/26編按】大陸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起「全民挺農業 吃鳳梨挺臺灣」。先不管政治問題了,鳳梨本身是相當營養的水果,別名「菠蘿」,在閩南語裡跟「旺來」諧音,供桌上少不了這種水果,講起討吉祥、招喜氣,恐怕沒一樣水果比得過。富含多種維生素跟礦物質,在加上鳳梨裡的纖維及酵素,有助胃腸蠕動、幫助蛋白質分解,是養顏美容、幫助消化的好水果。【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6-09、2011-08-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挑選鳳梨小撇步1.看產期:不同品種鳳梨產期不同,最好吃的季節也不一樣。五月至七月:以香水、甜蜜蜜、金桂花鳳梨,以及老品種開英種鳳梨為主。五月至十月:蜜寶及牛奶鳳梨。2.看果色:觀察鳳梨果皮顏色,最好挑選果皮金黃帶綠的鳳梨,果皮上稜目要大而凸顯、沒有磨損。3.聽聲音:輕彈鳳梨,帶空盪回音的鳳梨比較好吃;聲音太紮實的表示品質不佳。4.觀外形:果型短的鳳梨品質較優。果皮無裂縫、外傷。如果發現葉片容易折斷或鬆脫,表示已經過熟。資料來源: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鳳梨食譜示範達人劉溫港:瑞齊寧醫學研究院食療師,專研生機養生健康管理。陳月:對美食有高度熱忱,喜歡嘗試用不同食材,京調出風味獨特的料理。●鳳梨果汁食譜1.鳳梨木瓜汁功效:解腹脹、助消化材料:木瓜200g、鳳梨200g、寡糖10㏄作法:1.木瓜去皮、去子切小塊,鳳梨去皮切塊。2.兩者加寡糖及冷開水250cc,放入果汁機中拌打即可。小叮嚀:癌症與糖尿病者,不可加寡糖。TIPS:鳳梨酵素具有抗發炎、增加免疫力、助消化及溶解血栓的四大功效,因此可用來促進消化、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預防中風。2.鳳梨火龍果汁功效: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膽固醇材料:火龍果1個、鳳梨300g、大豆卵磷脂10g作法:1.火龍果洗淨後,去皮切小塊。2.鳳梨去皮。3.將鳳梨汁、火龍果加水250cc用果汁機打勻後,再加入大豆卵磷脂攪拌,宜趁鮮飲用。小叮嚀:喝6天停一天。TIPS:火龍果有預防便秘、眼睛保健、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細胞膜形成、降低膽固醇、皮膚美白、防黑斑等功效;大豆卵磷脂能幫助降血脂、降膽固醇,還可活化細胞增進記憶力、防止老人痴呆。3.鳳梨香蕉汁功效:改善痔瘡、防止痔瘡出血材料:香蕉1條、鳳梨200g作法:1.香蕉去皮切小段,鳳梨削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機,酌加冷開水250cc攪拌均勻即可飲用。小叮嚀:1.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糖尿病忌食。2.喝6天宜停一天。TIPS:香蕉有軟便、通便的功效,與鳳梨同為瀉性食物,可將體內的毒排出。●鳳梨料理食譜1.家常鳳梨炒飯材料: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皆1小碗、日式醬油、胡椒適量、冷飯4碗作法:1.鍋子熱油後,冷飯先下鍋炒開,加入日式醬油調味。2.接著放入鳳梨丁、毛豆、紅蘿蔔丁、雞絲,一起與飯拌炒到熟。3.起鍋前可加點胡椒調味。TIPS:1.如果想吃得更豐盛,可以打個蛋,就是營養均衡的鳳梨蛋炒飯。2.炒飯十分方便,配料不需特別準備,只要用前一餐吃剩的飯菜,再加點鳳梨,又成了全新料理。2.優格鳳梨沙拉盤材料:鳳梨1/4個、蘆筍約半把、山藥1/4個、蝦仁10隻、原味優格1罐作法:1.所有食材洗淨後,鳳梨切塊、蘆筍與山藥切段。2.蝦仁煮熟後剝殼,備用。3.將已準備好的食材放在盤子中,淋上優格醬即可。TIPS:1.食材可依個人喜好替換,像做成水果盤,或是放入燙熟、冰鎮的花椰菜也很可口。2.不喜歡優格酸味,也可用沙拉醬替代。3.鳳梨草莓優格功效:清腸道材料:草莓8個、鳳梨200g、優酪乳200cc作法:1.將草莓洗淨去蒂,鳳梨去皮切塊。2.所有材料放進果汁機,打勻即可。小叮嚀:尿蛋白異常、尿素氮異常、肌酸酐異常、尿毒症、洗腎、腎功能不全、腎癌忌食。TIPS:草莓富含豐富維他命C、蘋果酸、檸檬酸、鐵、磷等礦物質,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草莓對胃腸道和貧血都有一定的滋補調理作用。優格可促進腸胃蠕動、消化液分泌正常。
-
2021-02-1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無聲不定時炸彈 婦駕車陷昏迷醫籲控制血壓
14日年初三,在台東熱門景點池上伯朗大道有汽車衝入稻田,引起遊客圍觀。事後家屬說明,40多歲的女駕駛是因為腦部動脈瘤破裂導致昏迷才出事。花蓮慈濟醫院醫師許晉譯說,腦動脈瘤是「無聲的不定時炸彈」,好發在50到60歲,以三高慢性病患者為好發族群,若能控制好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表示,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血管壁相對脆弱,第二個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血管脆弱有可能是先天基因問題,後天原因也常跟動脈硬化有關,而動脈會硬化,與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年紀大等原因有關係。不過,即使患者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好好控制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動脈瘤的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三高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的人為好發族群,許晉譯強烈建議三高慢性病患者戒菸,避免這個有多重危害性的隱形殺手。此外,血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者,例如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血管壁相對較為脆弱;還有有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等親之內,都要格外留意有沒有這類疾病的可能。許晉譯說,動脈瘤不一定會破裂,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獲得控制,是否戒菸,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平均來說,每100位動脈瘤患者,每年大約有1位患者動脈瘤破裂,如果控制得好,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多數動脈瘤患者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若擔心自己患有動脈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方式做評估。許晉譯提醒民眾平常保持規律的的生活作息、多運動維持血管彈性,有三高的慢性患者要別注意控制高血壓,且強烈建議建菸,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可以降低動脈瘤產生的風險。
-
2021-0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在門診,面對因性功能障礙前來就診的患者時,醫生往往會詳細地詢問患者有沒有其他基礎性疾病,以及有沒有長期服用某種藥物。許多患者對此並不理解,認為“我就是來看陽痿的,你給我開點藥不就得了”。實際上,醫生的這些詢問恰恰是為了尋找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那麼,有哪些藥物會對性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呢?大體上,可以把這些藥物分為三類:抗高血壓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1.抗高血壓藥物高血壓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多發病與常見病之一。高血壓本身也是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之一。高血壓可以誘導全身血管的重構及動脈硬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存在於海綿體內,會引起海綿體血管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使進入組織的血液減少,從而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與此同時,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藥,甚至是終身服藥。然而,多數抗高血壓藥物都會影響患者正常的性功能。這些影響包括性欲下降、射精障礙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等。高血壓患者有追求性生活品質的權利。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的性功能受到了影響,一定要及時向醫生反映,在醫生的指導下嘗試更換抗高血壓藥物,爭取在有效控制血壓的同時,獲得比較滿意的性生活狀態。2.抗精神病類藥物除了抗高血壓藥物外,臨床中另一種常見的容易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就是抗精神病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可能會對性功能的各個階段造成影響,引起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射精障礙、性高潮滿意度下降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功能情況往往容易被忽視,且患者本身可能不願意去表達這方面的訴求。這時,就需要臨床醫生在為患者制定診療方案時,將性功能的問題考慮在內,爭取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患者的性生活品質。3.激素類藥物除了以上兩大類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外,還有一類不太常見,但確實會對性功能產生影響的藥物——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主要會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從而降低睾酮而影響性欲,甚至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營養師:2部位能不吃就別吃
冬天正是漁獲肥美的季節,喜愛吃海 鮮的老饕們無不食指大動。不過, 相對於蝦蟹類有高膽固醇的疑慮,此時吃 魚不僅美味,更多了份健康。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 營養價值高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吃魚好處確實多,魚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具有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改善憂鬱 心情等作用,其中的抗氧化的成分,甚至 被認為有預防癌症的功效。此外,和肉類相較,魚的纖維結構較短,對老人、小孩來說,會比肉類容易咬爛吞嚥, 較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質也能較快供應給人體利用。宋明樺指出,魚肉的脂肪中含有優質 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指的就是魚油中 的DHA 和EPA,其中DHA是構成神經細胞的重要組織,這也就是一般人常說吃魚會讓人變聰明的原因;這個成分有助於胎兒與嬰幼兒的腦部神經及視力發育,因此,許多奶粉中都有此成分,懷孕期間也需要多注重此成分的補充。此外,EPA還能夠有效降低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 含量、減緩血液凝固的時間,藉此降低心臟病、腦中風等疾病的罹患率,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僅如此,魚類還含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微量元素,是均衡營養素的來源。深海魚、淡水魚 均衡攝取才是王道吃魚好處這麼多,但究竟吃深海魚好還是吃淡水魚好呢?宋明樺強調,不論是深海魚或淡水魚,都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D及多種微量元素,只是這些成分在深海魚類中普遍較高,因此,不少人會建議多吃深海魚。但深海魚富含的DHA和EPA的成分越高,代表油脂也高,吃太多容易造成腹瀉及消化不良;淡水魚雖較無此顧忌,但魚刺較細小,處理起來較費時費工,各有 利弊。宋明樺建議,不妨均衡攝取,一天吃深海魚、一天吃淡水魚,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不過,即使再營養的食物,攝取也不能過量,吃魚是否也有適當攝取的份量?宋明樺說,若是喜歡大魚大肉的人,更需要注重吃魚類的比例來降低肉類的攝取,較能避免吃過多肉類造成肥胖問題或心血管疾病;至於在份量上,若以每週2~3次來說,每次食用的量大約1個手掌大(約3~4兩左右)。若是超過這個分量,而肉類等其他蛋白質食物攝取較少的話,則不會有蛋白質攝取過量的問題,但若是在吃魚的同時,其他肉、蛋等食物攝取也沒有減少,長期高蛋白攝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對肝臟、腎臟造成負擔,導致其他營養過少、失衡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式對魚的營養有絕對的影響,宋明樺提及,魚的蛋白質結 構較短,若將魚油炸,蛋白質容易被破壞變性,而DHA和EPA原本就是不穩定的成分,高溫烹煮也容易破壞成分,降低身體利用率。一般來說,生魚片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烤、蒸、煮的魚,最不佳的料理方式是油炸,炸越久,營養破壞率也就越大。吃小的深海魚 減少重金屬殘留雖說吃魚好處多,但重金屬殘留的問題,也讓很多人對吃魚有些卻步。宋明樺說明,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大多是生物自然反應,在深海魚身上較明顯,尤其以大型魚 種更為嚴重,因為是食物鏈上端,殘留的重金屬也更多。要改善魚類的重金屬殘留問題,宋明樺建議,最好就是淡水魚和深海魚輪流攝取,並且不要超過建議食用的份量。若還是擔心的話,則單純吃魚肉就好,因為脂肪較多的地方大多重金屬含量較高,像是魚皮、魚卵等部位,能不吃就盡量不吃, 可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降到最低。此外,宋明樺也建議,不妨多挑選體積較小的深海魚食用,一方面攝取到深海魚的營養,另一方面也減少重金屬殘留。挑選一尾好魚 這些細節不能忽略想從吃魚得到營養,首先得要挑選一尾健康美 味的魚。魚達人李嘉亮指出,大多數人知道挑魚 要看魚眼睛及魚鰓,不過,有些不肖商人會使用福馬林保持魚眼睛清亮、腮幫子鮮紅,因此,現在看魚是否新鮮得用其他的方式。首先,用手摸魚的表面有無黏液,魚越新鮮就越黏,若是加了福馬林,魚的表面就不會黏;其次,看看有沒有蒼蠅沾來沾去,若連蒼蠅都沒有興趣的魚,大家也最好也不要碰;第三是用「聞」的,若魚肚子聞起來很臭,絕對就是不新鮮的魚。冷凍魚絕非不新鮮 正確解凍這樣做至於冷凍魚是否新鮮?李嘉亮提醒,冷凍魚絕非不新鮮,很多冷凍魚比現撈的魚更保險,漁船捕獲上船的魚貨,為了要加強保存時間,會直接將魚貨殺好,拿掉內臟,直接用真空包裝保存,這種真空包超低溫保存的魚不僅安全,且價格也不 至於太高,不過,還是要挑選有信譽的廠商選購。挑選冷凍魚時,要特別注意仔細看真空袋中,除了 魚片之外,其他部分是否有水或是冰,若有可能表示魚已經解凍過,新鮮度就打了折扣;若是真空袋已經有破損或是感覺好像沒有完全真空,保鮮程度 也可能受到影響,最好不要選購。冷凍魚的解凍方式,李嘉亮建議,最好是放在水龍頭底下,用水流來解凍,不建議放在冷藏中解 凍,以免影響口感,也可以在前一晚拿出來用味 增抹一抹,再滴一點酒放冷藏,此方式不僅讓魚 不接觸到空氣,並能讓魚的風味更佳。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
2021-02-04 科別.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血管受不了!醫揭「9大高危險群」不能輕忽
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看不到的脂肪最可怕! 4大因素都會讓內臟脂肪過高…長期減肥也不OK
-
2021-02-03 養生.抗老養生
要防肌少症,只吃蛋白質根本沒效!日研究證實:加上這3種營養素才能長肌肉
營養不足有失智症風險在失智症檢查中,會測試病患的判斷力、短期記憶、計算、手做、圖形摹寫等。判斷力是有關時間地點的認知機能,例如「今年是哪一年」、「這裡是哪個縣」等。 短期記憶是請對方記住「櫻花」、「貓」、「電車」等物品的名字,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請他重述一次,看他記不記得。 像這種認知機能低下、在平日生活上出現障礙的狀態就是失智症。 若從與營養指標的關係來看,紅血球太少、總膽固醇和白蛋白數值低的人容易得到失智症。另外走路步伐小和很少出門的人,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圖表18、19)。 也就是說,營養不足的人,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較高。營養不足會降低腦部功能,身體機能變差後足不出戶也是很大的問題。一直待在家,接收不到外界刺激,更會提升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若得到失智症後,對飲食的關心程度下降,就會陷入更加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狀態。 一般說法認為如果營養過剩,會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得失智症。但是從日本人的實態調查中可以得知,比起營養過剩的人,營養不足的人更容易得失智症。 營養過剩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阻塞血管的動脈硬化,而營養不足造成的動脈硬化,屬於血管壁變脆弱的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是歐美人很常見的腦梗塞疾病。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內,成為動脈粥樣硬化這種粥狀的物質,阻塞血管。當覆蓋在腦部表面較粗的血管(皮質支)變窄之後,就會影響血液流通,造成腦梗塞。 相較於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的是小洞性腦梗塞。是腦內較細的血管(穿透支)被阻塞。血管壁脆弱壞死後,小動脈瘤在該處產生,造成血管阻塞,引起腦梗塞。小洞性腦梗塞是日本人(尤其是高齡者)常見的腦梗塞。 2003年時,我研究了在研究中心看診的兩百名腦中風患者。雖然想要嚴謹的分類成因是很困難的事,但是我發現血管脆弱造成的小洞性腦梗塞占了腦梗塞者約一半左右。腦溢血指的是腦部的細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脆弱的話,也很容易造成腦溢血。 小洞性腦梗塞和腦溢血是血管壁脆弱造成的,跟營養不良有很大的關係。一般的健康教育只會強調膽固醇阻塞血管,很少人會注意到營養不足也會讓血管壁變脆弱。中年人雖然要留意膽固醇阻塞血管的問題,但老年人更要注意營養不足會使血管壁變脆弱一事。想讓蛋白質更有效? 須結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研究顯示,微量營養素也許可以改善合成阻抗。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就是指維生素和礦物質。研究學者的觀點是攝取蛋白質時,若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胺基酸就能更有效率地附著在肌肉上。 我們為了確認這一點,跟廠商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的假設是同時攝取微量營養素跟蛋白質時,肌肉量會比較高,因此我們將維生素和礦物質搭配在一起做了實驗。 我們請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65到80歲東京都板橋區居民協力進行這個研究。我們讓這些人去運動教室上課,等十二週之後再看結果。 這個研究分成「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兩組。在營養補充上,實驗對象要喝廠商販賣的富含蛋白質的牛奶,以及含微量營養素的飲料。牛奶一次需喝兩百毫升(ml),約含蛋白質十公克。微量營養素則是一百二十五毫升,含有維生素D、E、B12、葉酸和鋅。實驗對象每天早上喝微量營養素飲料,中午喝高蛋白質的牛奶。 另外還會請他們每週來研究所二次,每次做一小時運動。內容有柔軟操、拿毛巾高舉兩手的上肢運動、以俯躺狀態進行的健身訓練等。此外還搭配計步器請他們多走路。 在開始運動的前三天,我們先對他們做了飲食調查,確認大家的營養狀態。在營養素的攝取上,除了飲料之外,兩組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個月之後,無論是「運動+營養」組或「只有運動」組,在肌肉的表現上都增加了。最大步行速度上升,從椅子上站起來的速度減少了三十秒,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次數增加到五次。 兩組相比,「運動+營養」組結果稍微優異一點,但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在肌肉的表現上,「運動+營養」及「只有運動」都差不多,兩者都是上升的。 但是在肌肉量上,兩組就有很明顯的差別了。在無脂肪軟組織質量(肌肉量)上,「運動+營養」組增加了,但是「只有運動」的組卻減少了。尤其是全身的無脂肪軟組織質量減少非常多。也就是說光運動的話,全身的肌肉很有可能會減少(圖表23)。 此研究調查了肌肉量的增加與血液中各種成分的關係,我們發現在血液中若維生素B12、葉酸和維生素D濃度愈高的人,肌肉量增加得愈多。 在合成阻抗的學說中,老年人若攝取十克的蛋白質仍然不會增加肌肉量,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就算只攝取了十公克的蛋白質,老年人的肌肉量仍然會增加。這個結果被認為是因為同時攝取了微量營養素的關係。 從研究結果來說,想要防止肌少症跟老年衰弱期或癱瘓,在運動的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另外也要攝取能讓蛋白質在體內良好運作的微量營養素。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不需要採取什麼特別措施,只要每天都吃富含多種食材的料理,就可以攝取到蛋白質和微量營養素了。 在飲食無法補足的部分,也可以選擇健康食品或營養輔助品。現在食品廠商紛紛瞄準了商機大餅,開發出各種健康產品,另外市面也有販售強化蛋白質的湯品或餅乾,建議自己找適合的產品靈活使用。書籍介紹書名:日本醫學博士教你飲食新革命:提早打擊肌少症、骨質疏鬆、腦力流失作者:新開省二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新開省二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副所長。醫師及醫學博士。1984年愛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愛媛大學醫學部助理教授(公眾衛生學),1998年起任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現為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並於2015年起擔任現職。1990~1991年以舊文部省在外研究員身分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部。歷任日本老年醫學會、日本老年社會科學會、日本應用老年學會、日本體力醫學會等的理事、評議員及厚生勞動省「健康日本21(第二次)策定專門委員會」委員、JST-RISTEX研究開發事業主任研究者。曾獲日本公眾衛生學會獎勵賞(2006年)、都知事賞(2007年研究、發明暨發現部門)等獎項。延伸閱讀: 「我只能開轉診單、開藥膏,就連小小闌尾炎手術也不能做」醫師下鄉10年的第一手告白:你無法想像的偏鄉醫療困境
-
2021-01-2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鮪魚肚易有脂肪肝 趕快超一下
餐敘。某君很多菜都不吃,眾人問原因。他不疾不徐的說:「我挑菜不挑老婆!」還好,太座不在場,才敢這麼說。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當作熱量的來源,人就會慢慢枯萎死去。古代食物匱乏飢荒時,很多人熱量不足而亡,所以古書有「易子而食」的悲劇。但反之,目前豐衣足食,吃不飽的人幾乎不存在,反而是吃太多、吃太油、吃太甜、熱量消耗少引起的疾病成為顯學。目前坊間超商賣的飲料幾乎都含糖,聽說沒有糖的飲料賣不好,這是國人糖尿病友越來越多的主因之一。此外,超商提供的便當大概不是量多、油多,就是熱量多,加上國人生活習慣改變,「四體不動」的上班族多,吃得多,動得少,肥胖者越來越多。多餘的熱量在肚子形成鮪魚肚,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因此,許多中年人油腸肥肚,雖只是一個表象,但卻是健康的警訊。因為多餘的熱量會在肝臟形成脂肪肝,也會存在心血管、腦血管,形成動脈硬化,造成心臟病或腦中風。脂肪肝是歐美國家最多的肝病,脂肪肝會引起肝發炎,醫學上稱為脂肪性肝炎,嚴重者會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古語說:「過猶不及」,從養生而言,適當的熱量與營養,少油少鹽,少糖,不吃生食,不酗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包括健康食品,是保肝養肝的不二原則。此外,至少每年做一次肝臟超音波,確定肝臟沒有脂肪肝、沒有肝腫瘤,沒有肝膿瘍,沒有肝硬化,同時也看看膽囊有沒有結石,其他器官有沒有長出壞東西,這些都是腹部超音波同時可以看到的部分。「全民超起來!至少每年一超」是新年新希望,全民保肝最重要的課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
-
2021-01-20 科別.心臟血管
溫差比低溫更要命! 6大心臟病發病原因...你中幾個?
隨著氣溫直線下滑,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上升;低溫則會刺激血管收縮,使得心臟負荷加劇,因此,使冬天成為心臟病好發季節,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年長者,要特別注意保護心臟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心臟病在任何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而造成心臟病的原因眾多,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危險因子兩種。先天危險因子(1)遺傳簡思齊指出,家族成員中若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尤其是有直系血緣的男性在55歲以前、女性在65歲以前,就因心臟病發猝死或心肌梗塞,屬於高危險群。(2)年齡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時間逐年老化,當然血管也無法倖免於難。當血管隨年齡增加而老化時,使得動脈粥狀硬化愈來愈嚴重,動脈血管壁會逐漸變厚及變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3)性別女性荷爾蒙能保護心血管,因此,心臟病的性別發生率,男比女是3:1。但進入更年期後,女性因為少了女性荷爾蒙保護,得到心臟病的機率便與男性差不多了,一般而言,男性過了45歲、女性55歲以後,就進入心血管疾病危險期。 後天危險因子(1)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血壓愈高,發生心血管疾病機會大增。因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使心臟負荷處於高壓狀態,使心室變得肥厚;也會對血管壁造成傷害,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及狹窄,進而導致心臟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問題。據統計,糖尿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因高血糖會使動脈壁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血管管壁受損;加速斑塊沉澱於冠狀動脈,形成動脈增厚、硬化,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肌的血管變得狹窄,心肌進而產生缺氧,導致心臟病。膽固醇過高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3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內,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導致死亡。(2)肥胖隨著飲食西化,肥胖是許多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簡思齊表示,而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機率較高,而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中風等。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者,為心臟病高危險群。(3)抽菸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菸害報告指出,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吸菸者的家人因為暴露於二手菸中,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的機會。簡思齊說明,抽菸是冠狀動脈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管缺乏彈性、血液變得黏稠。若血管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則形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周邊血管,即為周邊動脈疾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則造成缺血性中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延伸閱讀: ·天冷猝死人數攀升! 生活「5習慣」死亡機率比一般人高 ·心血管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3至5倍! 專家曝「3個徵兆」藏不可逆下場
-
2021-01-18 科別.耳鼻喉
打鼾是身體警訊 十大死因九項與此有關
●愈睡愈累是打鼾頭號警訊,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須提高警覺●高風險群:肥胖者、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病患●上呼吸道引起打鼾,鼾聲低頻且連續;下呼吸道引發,鼾聲中高頻且間接即將邁入40大關、身材微胖的王先生長期有打鼾困擾,太太常被吵到睡不著,還經常目擊先生暫時停止呼吸,讓她緊張不已。直到某一天,王先生一起床血壓就飆高,緊急求診,檢查發現王先生睡覺每小時呼吸中止高達22次,等於三分鐘停一次。十大死因九項與此有關看似沒什麼的「打鼾」,其實是身體警訊。台北榮總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周昆達表示,嚴重打鼾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冠心症與高血壓,進而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風險。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九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致命的慢性隱形殺手。周昆達解釋,經常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影響白天活動,晚上睡眠片段化、反覆被干擾,身體一下子有氧、無氧,也會啟動發炎反應,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管長期繃緊,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糖尿病、癌症的發生。可透過嗜睡量表自行測驗「你,累了嗎?」並非單純的廣告台詞,周昆達提醒,愈睡愈累是打鼾頭號警訊,長期打鼾伴隨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開車開到睡著,那就得注意了,倘若無法判斷嗜睡程度,可透過「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SS,Epworth sleepiness Scale)」自行測驗。透過鼾聲的「音頻」,可作為初步研判疾病風險。亞東醫院呼吸照護中心主治醫師王崇任指出,上呼吸道引起的打鼾,多與鼻中膈彎曲、過敏性鼻炎或感冒有關,鼾聲低頻且連續性,給予抗組織胺等適當藥物即可改善。肥胖、菸酒都是高風險群下呼吸道引發的打鼾,常見鼾聲為中高頻且間接式,又因為靠近脖子,頸動脈長期受到振動,中膜容易變厚血管漸漸狹窄,倘若患者又有高血脂,還可能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王崇任表示,下呼吸道引發的打鼾,嚴重會導致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至3倍。「肥胖」是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最主要的風險因子之一,若BMI大於27、脖子構造較粗、氣道狹窄、經常喝酒、抽菸的人,曾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糖尿病、年輕性高血壓等病患,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群。國人危險意識不足就醫率低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國外盛行率約20%,台灣盛行率卻不到5%,王崇任認為,國人對打鼾危險意識不足,就醫率低,恐怕有8至9成潛在患者被低估。一旦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除了遵循醫囑配合治療,平日也可增加心肺運動,以活絡心血管功能,建立有助睡眠衛生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戒酒,如果想喝咖啡,一天最多一杯,最好在中午之前就喝完。
-
2021-01-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劇烈胸痛 孕婦主動脈剝離救回
心臟主動脈剝離好發於動脈硬化、三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等患者,典型症狀為劇烈性胸痛,致死率雖高,但只要及時治療,多數情況仍可救治,懷孕9個月的劉姓女子日前無預警劇烈胸痛、瀕臨休克,被緊急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診斷因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內膜裂開,導致主動脈剝離,先取出胎兒後,再進行動脈瘤置換手術,歷經16小時終於救回劉姓孕婦母子。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貴棟表示,孕婦併發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案例極少見,若是伴隨先天性主動脈血管壁異常,風險將大大提升,如劉女的情形,幼兒時期因主動脈瓣逆流做過主動脈辦膜修補手術,後又罹患7公分大的主動脈根部動脈瘤,更加劇主動脈剝離的危險性。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評估,劉女先前做過心臟手術,所形成的沾黏或可延緩心包膜填塞產生時間,與婦產科合作先進行剖腹產手術,確保無產後出血等症狀再執行主動脈剝離手術,產後的修復期間,劉小姐病情急遽惡化,二度瀕臨死亡,醫療團隊緊急裝置葉克膜,再執行逾16小時的升主動脈及主動脈根部動脈瘤同時置換手術,術後經過1周復健,順利出院。蔡貴棟呼籲一般民眾要養成運動習慣、調整規律作息、避免抽菸喝酒,如突然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應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2021-01-14 科別.腦部.神經
服降血壓藥止血壓上升?一種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寒流來襲,各地急診腦中風病人明顯增加,中風發生時間以冬季時節最多。老年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候群等自主神經功能不良患者,更要小心防範腦中風。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三名,腦中風更是造成身障的主要原因。除了天氣變冷會造成腦中風患者明顯增加,「自主神經功能不良」也是導致腦中風發生的重要原因。自主神經功能是調節血管收縮及舒張的重要調控因子,當腦血管已有動脈硬化時,不適當的血管收縮或舒張可能進一步造成腦血管堵塞而引起缺血性腦中風。研究顯示(2014年Journal of neurologic science),腦中風病人自主神經功能明顯不良,特別是腦部大血管堵塞的病人約八成自主神經功能不良,腦部小血管堵塞的病人也有約六成自主神經功能不良。 自主神經功能不良在臨床上較容易被忽略,舉凡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腦中風病史、年紀大、糖尿病、巴金森氏症候群、脊髓損傷病人及遺傳或後天性神經病變疾患等,皆為高危險群。急性腦中風常會造成血壓明顯上升,有些病人會自行服用降血壓藥物,此舉對腦中風的改善不但沒效,若病人患有自主神經功能不良,更可能因動脈硬化的血管無法舒張,血壓下降進一步導致腦部大片缺血,反而造成不可回復之永久殘障。自主神經功能不良者,常見頭暈、腹脹、眼乾、心悸、四肢冰冷或感覺異常、黑矇症等症狀,很容易為病人甚至醫師所忽略,經常是病人暈倒才被發現有自主神經功能不良,可經神經學儀器檢查心律變異、皮膚交感神經測試及傾斜床等檢查進一步確診。腦中風症狀通常發生很突然,研究顯示,腦部血管堵住在1至2分鐘內即會出現神經學症狀。臨床上常見為口齒不清、面部及肢體的無力或走路更加困難、突發性的頭暈,若為自主功能不良高危險群,須小心為腦中風的症狀。腦中風症狀若在小於三小時進入急診,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評估及住院治療,即可有效降低永久性殘障發生率。
-
2021-01-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提醒肝臟檢查 「你今年超了沒?」
病人做了腦部核磁共振。「醫生,我腦袋有問題嗎?」醫生:「你腦袋看起來滿好的,好像全新的,沒有什麼用過!」上了年紀最怕腦中風,最怕腦長腫瘤,最怕帕金森氏症,最怕……,腦袋是人的中樞控制系統,好像電腦的CPU,CPU壞了,電腦也就跑不動了。許多坐輪椅的病人,除了脊髓損傷之外,大多是腦中風或腦部其他問題所引起的。會引起腦中風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血壓或腦血管動脈硬化,血管塞住了。天氣冷,腦血管容易收縮,因此腦中風病友也多起來。血壓高的一個常見症狀就是頭痛,尤其後腦杓緊緊的,如果劇烈頭痛,通常是血壓很高,或腦血管瘤破裂,或腦袋長了腫瘤,會頭痛的原因是因為頭殼是固定的體積,當腦內容物增加時,腦壓增加,頭就痛了起來。比起腦袋來,肝臟是柔軟的,外面沒有硬殼包住,因此肝臟內長了腫瘤,不會劇痛,但肝臟外面有一層包膜,包膜上有神經,當肝腫瘤很大、破裂了,血流到腹腔內刺激腹膜,就會引起劇痛,這時候肝腫瘤通常很大了。因此,肝的部分不痛,並不表示肝臟內部沒有長腫瘤。肝好不好,有沒有長腫瘤,就要靠檢查,尤其是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新希望,凡我國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新年口號 ──「你今年超了沒?」是給朋友最好的新年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1-0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過去曾發生不少名人於家中浴室猝逝的消息,死因多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為擔心自己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而幾年前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也是在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後仍搶救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8成有高血壓病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然而,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此外,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預防、控制高血壓 日常飲食習慣要注意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並且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血壓高居不下或合併慢性病 應積極與醫師商討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0-12-29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小心缺血性腦中風 醫:這種飲食法可有效改善!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腦中風可初步分成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和出血性腦中風兩種。依據國人中風登錄資料,缺血性腦中風占所有中風的七到八成,剩下的一成為出血性腦中風。國人腦中風的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分之三百至五百人之間,盛行率約為每十萬分之一千五百至兩千人。六至七成以上初次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病患為6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年齡約為70歲。一般而言,缺血和出血性腦中風皆男性比女性常見。常見引起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抽菸和心房纖維顫動。本次就針對高血壓與缺血性腦中風的關係做簡單的討論。高血壓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高血壓引起的缺血性腦中風,與顱內外血管動脈硬化增加和血管管徑變得狹窄有關。一般的情況下,血壓的數值應控制在收縮壓140 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90 毫米汞柱(mmHg)以下。若是具有糖尿病的風險,血壓的數值應控制在收縮壓130 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80 毫米汞柱(mmHg)以下。在高血壓控制不良的狀況下,血管動脈硬化的惡化會讓患者未來反覆發生中風的機會一併俱增。於輕度至中度顱內動脈硬化狹窄的病人,發現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的病人增加14倍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在嚴重顱內動脈硬化狹窄的病人,則發現收縮壓高於160毫米汞柱(mmHg)的病人增加2倍多未來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另外,具頸動脈狹窄的病人亦會因高血壓控制不良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所有的患者都應對血壓進行良好的控制。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調整有助於血壓控制針對已經具有動脈狹窄硬化的患者,在血壓控制良好的狀況下,也有可能使得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出現反轉恢復和不繼續惡化的可能。血壓的控制在於個人是否能有意識去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及自我對血壓的控制,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調整也有助於血壓的良好控制。在一項研究發現,在於2061位國人遵循得舒飲食(DASH diet)可以達到控制血壓。當維持以全穀類當主食取代精緻澱粉、每日攝取2至3份低脂的乳製品、每日4至5份蔬菜和水果、每日一湯匙量的堅果、白肉取代紅肉以減少飽和脂肪的飲食形態亦能夠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當發現自己有高血壓時,採取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和定期就醫治療,可望能改善血管動脈硬化和缺血性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