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4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前兆
共找到
402
筆 文章
-
-
2021-01-11 科別.新陳代謝
矯正代謝力該怎麼做? 醫: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
減醣這樣做才對,飲食策略穩妥當! 矯正代謝力的「代謝技術」,裡頭有兩大主要作用――降低胰島素,以及調整血糖,最終目的都是要「逆轉」或「消除」胰島素風暴。胰島素風暴跟血糖的調控,兩者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代謝技術也朝著降低血中胰島素與調控血糖兩大目標設計,不僅可以用於矯正代謝,也是非常優秀的糖尿病輔助治療配方。你還在「糖」、「醣」不分嗎?但是我們可能還搞不清楚如何真正控制血糖,加上經常還「糖」、「醣」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注意「ㄊㄤ」類的攝取,才可以控制血糖,但到底是「醣」還是「糖」,只會得到一張茫然的臉。簡單來說,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依照分子結構可以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分子結構簡單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就是我們熟知的「精緻糖」,舌頭一接觸就會感受到甜味,除了可以提供熱量之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甚至會引起蛀牙、肥胖等問題;而寡醣與多醣則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等主食。許多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醣」類的攝取,才可以穩定血糖,所以會避免去吃含有「醣」的食物,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反而造成血糖過低的危險。雖然醣類是身體必須的營養素,但攝取過量的醣類,卻會造成反效果,身體產生大量的胰島素,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容易累積脂肪」的體質,增加肥胖、慢性病,以及蛀牙的風險。醣的分類:血糖狂飆?這樣做就對了!近幾年來,經常出現「減醣」、「控醣」、「低醣」等關鍵字,但這三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身體來說,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麵食、飯類、水果,以及奶類都含有「醣」類,這些食物在體內經過一段消化過程後,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因此血糖也會隨之上升,若是沒有特別注意「醣」類的攝取,就會導致肥胖。「減醣」絕對是這幾年最熱門的減重關鍵字,所謂的減醣並不是不吃澱粉,而是減少精緻糖,以及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精緻澱粉攝取量。精緻糖和精緻澱粉對身體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造成血糖飆升,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促使脂肪代謝力變差,造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還會增加老化速度、蛀牙等負面影響,對我們來說,精緻糖跟澱粉根本百害無一利,快遠離它吧!「蕭院長,若是糖尿病的病人想要控制好血糖,可以怎麼做呢?」改變主食的類型,多吃低升糖的食物,像是利用全穀類、糙米取代白飯、用蕎麥麵條取代白麵條、用全麥麵包取代白麵包等,都是可以讓你吃得健康的方式。同時,也要多吃低澱粉的蔬菜,具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獲取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低澱粉蔬菜有花椰菜、菠菜、高麗菜、蘆筍、菇類、萵苣等,都是可以攝取的蔬菜類別!如果你是想要利用減醣來減重的話,蛋白質就非常重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增添我們的飽足感,就不會一直想要吃東西了。可以選擇魚類、雞肉、奶類、蛋類、無糖優格、豆類等優質蛋白質。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發血糖值上升程度的指標。升糖指數越高,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會快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飆升。當血糖一高,胰島素就必須跟著大量分泌,長期攝取這類食物,就會讓血中的胰島素經常維持很高,進而引發高胰島素現象,啟動胰島素風暴!相反地,升糖指數越低,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葡萄糖會緩慢釋放,血糖就不容易瞬間飆升,胰島素就不會大量分泌,血中的胰島素含量會很低;許多的健康書籍都已經建議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一般來說,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或稱為精緻澱粉(或簡單醣),例如:白米飯、糯米飯、白糖都屬於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經常都高於七十;相對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因為它們含有纖維,會讓葡萄糖釋放較為緩慢,血糖較不容易飆升。現代人的主食多為精緻澱粉,由於缺乏纖維,人體會快速吸收這些糖分,導致飯後血糖過高,間接也造成血中胰島素越來越高!所以如果要調降胰島素,首要建議就是「恢復粗糙主食」,把白米飯改成糙米飯或五穀飯,白麵粉做的麵包、包子、饅頭,改用全麥來製作,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一步。選擇低升糖負荷食物,留意烹煮方式哈佛大學提出另一個理論稱為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升糖負荷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糖分密度的指標,糖分密度越高的食物會讓血糖持續性升高,影響更大。許多水果的升糖指數(GI值)雖然很高,但是升糖負荷(GL值)卻很低,幾乎都在十以下,代表糖分密度不高(水果含很多水分),不至於對血糖造成長時間的影響。相反地,蛋糕等甜點升糖負荷(GL值)高達二十,會造成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胰島素當然也居高不下。同樣食物採用不同烹調方式,升糖負荷(GL值)也會截然不同,例如:水煮的馬鈴薯升糖負荷(GL值)只有三,因為飽含水分的緣故,烤馬鈴薯的升糖負荷(GL值)則高達十三!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指數(GL)參考表:如果希望降低血中胰島素,改善「高胰島素」現象,建議選擇升糖指數(GI值)五十五以下,升糖負荷( GL 值)十以下的食物最好,並且多以豆類、蔬菜、水果為主,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二步。養成低卡飲食與有氧運動除了選擇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飲食外,代謝疾病的專家都一致同意「低卡飲食與運動」,是改善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低卡飲食的食物,相當於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大塊肉類。另外,建議早餐最好增加水果的份量,來取代早餐店的食物,下午茶、宵夜、零食也要避免。除了飲食調控之外,平常也該起身動一動,這是調降胰島素的臨門一腳。別老是坐在電腦前面,運動可以改善代謝,有助於調降胰島素,提升腦內啡,增加好的膽固醇,並降低血壓等。因此,有氧運動,慢跑、快走、爬山都是很好的選擇,把運動變成一種生活型態,肥胖的人運動最好循序漸進,否則心臟受不了,膝蓋也受不了!絕對不要勉強,否則會很容易受傷;難度太高的運動也會讓你很快放棄,一切都前功盡棄!有氧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高胰島素」現象,還可以燃燒熱量,增加心肺功能,對於身體的柔軟度、肌肉強度也都有所助益。於此之外,增加了身體的含氧量,就能避免慢性缺氧,當身體氧氣足夠,可以顯著提升組織修復能力,不僅可以讓身體的能量生成順暢,引導全身細胞的活化,對於延緩老化與種種慢性病的預防至關重要。增加身體的含氧量,是現代人處在缺氧環境下,非常重要的長壽養生之道!運動熱量消耗表:(本文摘自博思智庫《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書籍簡介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爆發的前兆,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7倍,罹患腦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原來代謝失衡,是致病元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很容易產生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蕭院長認為,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可以對於現今的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讓大眾找回真正健康。希望藉由《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一書,作為民眾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讓有胰島素風暴的人們回到「健康的生活型態」,活出健康和美麗。
-
2021-01-11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雙鏡聯合碎石術 除大結石保腎
55歲的張姓婦人患有糖尿病,抵抗力較差,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日前因左側腰痛及血尿向泌尿科求診,經腹部超音波及X光片檢查,發現腎臟有6.5公分大的「鹿角結石」,經2名醫師同時執行新式「雙鏡聯合碎石術」,將結石清除乾淨,術後恢復良好。東元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戴順慶說,長期細菌感染導致腎臟慢性發炎就容易造成結石,一般來說結石越大顆,越不會有疼痛感,導致石頭越養越大而不自知。結石手術有許多方式,東元醫院引進新式的「雙鏡聯合碎石術」,結合了經皮腎造廔取石和軟式輸尿管鏡的優點,病人接受全身麻醉後,一名醫師持腎臟鏡從背部開取小傷口抵達結石區,以氣動超音波機器清除大部分腎結石,另一名醫師持軟式輸尿管鏡從尿道、膀胱,以高能量雷射碎石及搬運碎塊,並透過器材光纖將內視鏡畫面投影到電視螢幕,能清楚看到結石位置及狀況。泌尿科主任黃賢祥補充,相較傳統手術需剖開腎臟,此手術不僅能減少腎臟損傷、保持器官功能,傷口從15至20公分縮小至1.5公分;住院時間也從7天縮短至3天,尤其適合治療超過2.5公分的大結石或是凝血功能較差的糖尿病患者。黃賢祥提醒,民眾有血尿、反覆尿路感染、腰痠痛等結石前兆,務必門診追蹤檢查,平時應避免憋尿、補充充足水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尿路結石復發。
-
2021-01-08 科別.新陳代謝
你以為的餓只是大腦覺得餓!「假性飢餓」 當心掉進越吃越多的陷阱
有一篇非常有價值的回溯性論文,二○○二年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JAMA May 8, 2002-Vol 287, No.18),這篇標題為「The glycemic index」的論文是由大衛.路德維希醫師(Dr. David S. Ludwig)所發表,他統計了六十幾篇自己的研究數據,加上其他研究者的相關研究結果,作出一項回溯性討論。他發現,攝取高GI飲食會引發「慢性飢餓效應」,前面提過攝取高GI飲食會導致飯後血糖迅速飆升,如此一來,迫使胰臟分泌大量胰島素來因應,造成血中胰島素過高;問題就出在人體的血糖調控,並非我們所想像得那麼精準。過高的胰島素,往往會把血糖壓過頭,導致通常在進食後的二至三小時,便會出現「生理性低血糖」現象,而且經常會比空腹的血糖值還要低。你以為的餓,只是大腦覺得餓!由於人體的大腦只能使用血糖作為燃料來源,一旦發生血糖過低的現象,大腦便會立即發出「飢餓指令」,於是命令身體趕快進食,讓血糖恢復以維護大腦的正常運作。這種明明吃飽了,卻又覺得餓的現象,不自覺吃進更多食物,也讓人們的體重暴增。隨著每日的三餐,加上甜點以及甜飲料,無形中導致一天的血糖如同雲霄飛車一般,忽高忽低,同時造成身體經常處在一種莫名的飢餓狀態,就稱為「慢性飢餓效應」。從慢性飢餓效應可以充分解釋,為何血中胰島素過高,會引發食癮效應,加上胰島素屬於「儲存能量」的荷爾蒙,胰島素過高,本身就會驅動身體拼命攝取熱量。慢性飢餓效應,也同時可以解釋,為何胰島素過高,會傾向喜好高糖飲食?因身體經常處在低血糖狀態,身體自然會拼命補充糖分。另外,胰島素會加速身體的脂肪合成,胰島素會活化脂肪合成生化反應的每一個步驟。當身體脂肪合成反應旺盛,身體會自然傾向攝取高脂飲食,以補充脂肪合成所需的原料,例如:游離脂肪酸。歸納結論就是:當血中的胰島素過高,身體就會引發食癮效應,不僅喜歡暴飲暴食,還會傾向喜愛高糖、高脂、高熱量的三高飲食。這類型飲食通常也被營養師歸類為「最不健康的飲食」,這群受測者的胰島素值幾乎都在十以上,肥胖者的胰島素值甚至越高,經常高於二十以上,中年肥胖者(代謝症候群)的胰島素更高,甚至高到三十以上。由此得知,肥胖的人食慾,普遍比非肥胖者來得高。該研究的另一大發現是,胰島素只要降到五.○以下,食慾就會明顯下降,完全不容易有飢餓感覺。於此同時,也會自動轉而喜歡清淡的飲食,青菜、水果變成首選,吃得非常健康;對於那些油炸食物、甜食、甜飲料、點心、下午茶、宵夜、吃到飽餐廳,則開始敬謝不敏,一概拒絕!這類受測者大多有著削瘦的外型,身體沒有多餘脂肪,且喜好運動的族群,健康、長壽者多屬這種類型,但這類族群畢竟是少數。根據自身體驗,我的胰島素原本高達十二.八,當時體重高達八十公斤,食慾非常好,飲食習慣與一般民眾無異,但食量很大,也很喜歡「吃到飽餐廳」享受那股吃撐的滿足感。後來,當我覺察到健康危機,體重慢慢地減到六十八公斤,胰島素也跟著降到四.六,整體飲食習慣來個大逆轉,食量變得很小,吃一點就有飽足感,非常喜愛清淡飲食。其實,這樣的轉變根本不用營養師教導,當胰島素降下來,飲食機制就會自動轉變了!後來終於明瞭,自己原本的胰島素高達十二.八時,同時染患食癮現象,降到四.六以後,食癮現象自然消失無蹤。食癮社會,每個人都是高胰島素血症!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而且影響非常深遠!大衛.路德維希醫師(Dr. David S. Ludwig)所發表的文獻,另外還討論到一項議題,他發現攝取高GI飲食後,飯後兩至三小時會引發「生理性低血糖」的失調現象,普遍發生在每個受測者的身上。於是,他給出了一個評語:這個現象看起來似乎是「正常狀態」,因為每個人都是如此,而且根據之前的結論,代表著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幾乎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這項議題曾經也困擾自身許久,因為經合理推斷:現在有哪一位民眾不吃白米飯?或是不吃白麵粉做成的麵點、包子、饅頭、麵包、蛋糕?不喝奶茶?或是其他手搖飲、甜飲料?(相信有,但非常非常少數)這些食物根本就是標準的「國民飲食」,大家都是這樣吃的啊!當我自己的胰島素高達十二.八,這樣的飲食習慣與其他大眾根本沒有什麼差別。對照研究收集的胰島素數據,一般民眾(非明顯肥胖者)的胰島素值,大約落在十至二十之間,我所使用的檢驗方法,所標示的胰島素的正常值是二十五以下,所以,大家看起來似乎都處於「正常的」範圍。雖然在研究過程,當時的我已經警覺到民眾的胰島素值都太高了,導致普遍性的代謝失調,但在當時的時空下,要如何提出「每個人的代謝都失調了!」這麼大膽的議題?最後,終於有幸找到大衛.路德維希醫師(Dr. David S. Ludwig)所發表的文獻,終於才能有所印證並確認「自己是對的!」為何要特別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議題?試想,當絕大部分的民眾都患有高胰島素血症,最新的研究報告已經一致認同:高胰島素血症是年輕肥胖、代謝症候群(中年腹部肥胖加三高)、第二型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的巨大危險因子。正因這類病患的血中胰島素數值都相當高,加上對於現在代謝疾病的發生率與致死率大幅提升,無疑地更加坐實了這項研究報告,最後得到這樣可怕的結果,相信讀者也就不覺得奇怪了!此外,高胰島素血症所引發的食癮現象,大家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現代人不需要做過分粗重的勞動,但每個人的普遍食量都很大,而且偏好高糖、高脂、高熱量。試想:如果你是餐廳或小吃攤的老闆,你要賣哪種飲食?於是,我們也可以理解到,為何一些速食品牌和汽水飲料公司可以創造出天文數字的營業額?為何(珍珠)奶茶會成為台灣國飲,為何吃到飽餐廳老是人滿為患?為何健康飲食餐廳依然乏人問津?(所幸目前已有一群人開始改變飲食方式)放眼望去,當整個飲食環境幾乎全面朝三高飲食環境發展,就成為名符其實的「食癮社會」,代謝問題自然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更遑論即將相繼而來的症狀與疾病,實在不可不慎。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書籍簡介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爆發的前兆,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7倍,罹患腦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原來代謝失衡,是致病元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很容易產生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蕭院長認為,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可以對於現今的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讓大眾找回真正健康。希望藉由《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一書,作為民眾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讓有胰島素風暴的人們回到「健康的生活型態」,活出健康和美麗。
-
2021-01-07 癌症.其他癌症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63歲的蕭先生抽菸超過30年,身體還算硬朗且無慢性疾病。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並非每次都出現,就不特別在意。但今年開始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小便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除此之外也開始出現頻尿、尿不乾淨與急尿等症狀,在太太力勸之下才來門診就醫。 經門診安排的尿液檢查及尿液細胞學檢查,發現到大量紅血球及惡性細胞,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後顯示膀胱底部有一顆3公分大的腫瘤。最後在醫師經膀胱鏡確認後,發現靠近膀胱頸的位置有一顆乳突腫瘤,且病理報告證實為第一期高惡性度膀胱癌。幸運的是沒有發現局部淋巴結侵犯或是遠端轉移,蕭先生在接受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手術,以及幾次膀胱化學藥物灌注之後恢復良好,並持續於門診追蹤。 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年報指出,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排名為第11位、女性為第16位。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4倍,最常見的致癌因子就是抽菸;另外像是長期接觸化學藥劑、染劑等含有芳香胺的物質,以及慢性膀胱發炎都可能與膀胱癌有關。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鄭百諭醫師說,非侵襲性的膀胱癌若非原位癌,可透過內視鏡腫瘤刮除合併術後膀胱藥物灌注,但因為復發率高,術後需要定期以膀胱鏡追蹤;若癌症已經侵犯膀胱肌肉層,內視鏡刮除也無法完全切除腫瘤,此時需考慮膀胱切除手術或者全身性化學治療合併膀胱放射線治療。另外,若腫瘤已經出現其他器官轉移,此時建議接受全身性化學治療或者免疫治療才有機會延長存活時間。 鄭百諭醫師強調,膀胱癌治療針對不同期別、細胞分化以及腫瘤惡性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需要臨床醫師針對病人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治療決策。此外,無痛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統疾病或膀胱腫瘤唯一的臨床表現,呼籲若有相關症狀的民眾,需儘早至泌尿科門診接受評估及進一步檢查,才能降低疾病或腫瘤惡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 .空污傷身!無痛血尿是膀胱癌前兆?晚期轉移是否適用免疫治療 .抬屁股改善漏尿問題 凱格爾運動全方位鍛鍊骨盆肌!
-
2020-12-30 癌症.胃癌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每天6.5名國人死於胃癌 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台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教授表示,胃癌與飲食習慣、胃幽門螺旋桿菌等因子相關,而只要能減少醃漬、煎炸、燒烤、煙燻類食物,達到「天天彩虹蔬果579」的飲食原則,並且避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能有效預防胃癌風險。 6成胃癌一發現就晚期 無法手術須用針劑化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部主任趙毅表示,每年胃癌死亡人數佔發生人數近50%,與胃癌症狀辨識不易、國人較少照胃鏡習慣,導致6成診斷時已是晚期胃癌有關。其中更有超過4成為轉移性胃癌,病人無法接受手術,須用化療藥物控制。由於針劑化療易有厭食、噁心、腹瀉、虛弱、手足症候群、皮疹、心悸、血球異常等副作用,病人體力負擔大,也影響接受後線治療的意願。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明,胃癌病人如果體力足夠,第一線化療最常用的處方,是一種口服化療搭配一種針劑化療。二線化療健保則只有給付針劑化療,所幸12月起國內已經將新型口服化療藥納入健保,讓需要接受第三線治療、體力較差的病人,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晚期胃癌新型口服化療藥 周休二日助控制病情 陳明晃表示,對晚期胃癌病友而言,以往在針劑化療失效就沒有好的治療選擇,現在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化療藥,副作用比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小且治療便利,超過4成病患可控制疾病不惡化。陳明晃指出,新型口服化療藥的治療模式有如「周休二日」,病人一天吃兩次、吃5天休2天,兩周療程結束後休息兩周,大幅降低身體負擔。 過去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約9到11個月,再加上後線治療未有給付,不少年長患者考量經濟因素與晚輩家計負擔,寧可選擇放棄治療。陳明晃認為,非常感謝健保為晚期胃癌族群帶來「年終大禮」,新型口服化療物通過給付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存活有望進一步改善。 早期胃癌難覺察 有病史飲食作息不正常宜作胃鏡 醫師提醒,胃癌早期徵兆不易察覺,曾有癌症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嗜吃油炸類、醃製類食物的族群,建議及早接受胃鏡檢查。此外,國人癌症漸有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上建議2年進行一次全身健檢,並且搭配胃鏡檢查。 《延伸閱讀》 .腹部悶痛、食不下嚥?檢查出晚期胃癌,乳癌標靶藥治療HER2胃癌也有效 .罹癌食慾不振怎麼辦?維持好體重才有體力抗癌,營養師2招增進食慾!
-
2020-12-24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肥胖症預警 國衛院建置智慧系統
「肥胖很常見,但是絕對不正常。」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說,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在2013-2016年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每十個就有四個屬於過重及肥胖,國衛院正在著手建置「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透過海量的大數據訊息整合,預測個人因為肥胖在多久之後將罹患哪些疾病,發展成個人化的疾病預警系統和治療建議,預計最快三年後完成。肥胖是一種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七種疾病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因此,肥胖治療也進入精準醫療,透過觀測、分析個人的肥胖成因,制定因人而異的診療建議,正是全球生技醫療產業各界積極努力的目標。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有多項的國人健康與行為調查研究的優勢,結合基隆長庚長年深耕社區所收集的資料,以及宏碁公司AI智慧分析功能,結合三分優勢,合作建置「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從預防的角度,若是同一個家族,基因相似性高、在同一個屋簷下、食物選擇雷同、生活型態雷同,為何有人肥胖,有人體態正常,爬梳出個人肥胖的真正因素,提供改善建議,進而預防肥胖的發生。影響肥胖的遺傳生物因子包括了遺傳因子、基因表現、蛋白體、代謝物、腸胃微生物菌相等,每個人可能有一萬個基因變異需要分析,究竟是哪個因素導致肥胖,或是體內出現哪種變化時,可能已經是疾病的前兆。在運用上,司徒惠康舉例,目前分析中,已經發現明確的標的,未來可以運用於「預測個人在三、五年後可能會產生糖尿病。」甚至,可以作為未來治療肥胖的藥物,分析每個人造成肥胖的不同代謝體、細胞,為個人尋找適合的治療藥物,以提供醫師診斷及治療的有力參考,讓肥胖問題不要繼續擴大,以免產生後續嚴重的疾病。司徒惠康指出,肥胖症智慧預測系統可以觀測、分析個人肥胖成因,制定因人而異的診療建議,藉由建立肥胖與衍生慢性疾病的遺傳代謝與流行病學的大資料庫,發展個人化的疾病預警系統與治療建議,提供政府具實證依據的疾病預防、健康促進政策方案。
-
2020-12-24 科別.眼部
老花眼懶得配眼鏡? 眼科醫曝「2大後遺症」別自找罪受
一名43歲李女士,年輕時有遠視不必戴眼鏡,令友人相當羨慕,但當年過40歲後,卻發現滑手機時螢幕常會「糊糊的」,經醫師告知為老花眼所致,她因擔心被嫌「老人味」,堅持不配老花眼鏡,直到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噁心想吐等症狀,才甘願配鏡輔助視力,所幸旁人都肯定「戴眼鏡也很美」,才讓她逐漸釋懷。水晶體隨年齡硬化、失去彈性 40歲前後易出現老花眼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龔偉勛表示,門診不乏如李女士的患者,因為年輕時有遠視,不曾戴過眼鏡,看近時也能用睫狀肌調節力控制,但隨著年紀增長,老花開始出現,當睫狀肌調節力變差時,看近就會變得不舒服,過一段時間連看遠的視力也變差,只是患者心態上還無法接受需配戴眼鏡輔助視力,往往等到老花眼嚴重影響生活,才願意配合治療。龔偉勛說明,老花眼是指水晶體隨年齡逐漸硬化、失去彈性,漸漸喪失調節功能,使得看近不清楚,造成閱讀困難,眼睛也容易疲勞、痠澀,通常在40歲前後便會出現症狀。矯正老花眼 以配戴老花眼鏡為主目前矯正老花眼最普遍的方式為配戴老花眼鏡。龔偉勛指出,雖然戴老花眼鏡並不能阻止退化進行,但藉由鏡片提供調節,能讓原本過勞的睫狀肌獲得休息,使眼睛看近的東西變得舒適。一般而言,症狀輕者通常於閱讀時配戴,症狀嚴重者則需要依據不同距離配戴不同度數的眼鏡;值得一提的是,若已知有老花眼卻遲遲不矯正,長期下來瞇著眼睛看東西,可能造成肩頸痠痛、頭痛等,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老花眼度數與戴老花眼鏡無關 眼睛出現不適應就醫龔偉勛提醒,千萬別不服老,也不必擔心坊間傳言「老花眼鏡會愈戴愈深」,其實老花眼的度數無論是否有戴老花眼鏡,度數本來就會逐漸增加;此外,有些人自覺眼壓高、眼睛脹痛,誤認為青光眼所致,其實經檢查不少是因為老花眼造成,建議當眼睛出現任何不適,應尋求眼科醫師協助,才是正確護眼之道。 延伸閱讀: 老花眼不是上了年紀才會有! 眼科醫苦勸:2件事要常做 眼睛出現7大症狀是青光眼前兆...紅眼、看到光暈別拖! 一張表自我檢查危險指數
-
2020-12-20 科別.腦部.神經
爸媽性格大變 張小燕拍攝《愛記》提醒留心失智前兆
為喚起國人失智預防的重要,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愛記」一系列失智關懷宣導影片,最近全面上線,重量級綜藝大姐大張小燕挺身加入宣導,並呼籲大家,父母若性格改變,可能是失智症前兆,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趕緊就醫篩檢,及早發現、治療。張小燕過去經常與已逝藝人孫越、陶大偉投身公益代言,此次接續孫越生前對失智議題的關心,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王念慈邀請下,拍攝宣導影片。張小燕在有23萬粉絲的個人臉書專頁也提及,失智症不可怕,需要你去了解,希望大家一起關心失智,如果我們可以溫柔的辨識身邊人的變化,及早發現失智症狀,就更能幫助病情。張小燕在影片中指出,「性格改變,其實是失智症初期常見症狀之一。」指出如果爸媽感冒,發燒了,是不是會帶去看醫師?若好動的父親變安靜,溫柔的母親變猜忌多疑,甚至常常覺得他的東西被人偷走,這時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因為他們可能生病了,這就是失智前兆,要趕緊帶去看醫師;可以看記憶門診,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進行失智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失智症惡化,也能提升一家人品質。「愛記」失智關懷宣導影片共8部,除了張小燕,還有黃子佼、郎祖筠、郭采潔、葉金川、江綺雯、鍾安住、鄧世雄等共同參與拍攝宣導。黃子佼在影片指出,多運動、多動腦,是預防失智的重要方法,多吃橄欖油、全果堅果類食物可降低失智風險,同為失智症家屬的郎祖筠,也參與了此片宣傳的拍攝,她提醒失智老人的照顧者,如果發生意見與衝突,請先試圖接受,試圖引導他,不要急著改變或更他,因為他們記憶功能已經受損,爭辯對事情完全沒幫助。「愛記」共8部影片,至今已上線一個月,希望推動「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的照護宣言,正向推廣失智症各項議題。相關影片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
2020-12-16 科別.耳鼻喉
又地震了嗎?三種疾病引起暈眩要掛急診查明
一早起床天旋地轉,又地震了嗎?近日不少民眾,特別是女性,起床後感到暈眩,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腦中風前兆、梅尼爾氏症、耳石症都可能引起暈眩,應掛急診檢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起床後,暈眩時間在一分鐘內,一天之間因變換姿勢感到天旋地轉,很可能是俗稱的耳石症,又稱作「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作祟;許嘉方說,掌管內耳前庭平衡的耳石成分是碳酸鈣顆粒,每顆約20至30微米,都在楕圓囊裡,不知何種原故脫落,掉進半規管,就產生短暫暈眩症狀,症狀持續數周到好幾個月。員林農工校長林玉芬因耳石症而頭暈,不得不請假休養。許嘉方表示,耳石症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臨床醫學觀察,耳石症女性病人略多於男性,目前沒足夠研究數據解釋為何中高齡女性容易耳石脫落,有人推測與老化有關,也有人認為頭部以前受過傷,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耳石症約占暈眩症病人的1/3,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治癒,有些人因「姿勢對了」幸運地耳石症回歸原位,不藥而癒。另外兩種容易引起暈眩的疾病分別是腦中風、梅尼爾氏症。腦血管即將栓塞或爆裂的位置如果在小腦與腦幹之間,極可能引發暈眩,暈的時間較久,無論躺著坐著站著都頭暈;梅尼爾氏症的特徵是有一個耳朵出現耳鳴、悶悶的,不管身體擺什麼姿勢也都頭暈。民眾若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最好掛急診求醫,檢查引起頭暈的原因,不要自己當醫師診斷,以免延誤治癒良機。
-
2020-12-0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疫情緩升 乾洗手無法預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說,腸病毒疫情仍在低點,但近期疫情緩升,社區也有腸病毒71型活動。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乾洗手無法防腸病毒,建議以肥皂濕洗手。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1月29日到12月5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5956人次,較前一週(5516人次)上升,近期疫情呈緩升。郭宏偉表示,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公元2017年到2019年)同期分別為18例、35例與6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除嬰幼兒,青少年甚至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只是症狀大多輕微,易與一般感冒混淆。酒精乾洗手等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林詠青說,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與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如果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果發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到大醫院治療。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個種類還可分多種型別,共數十種以上,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延伸推薦: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12-01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天冷手指發紫是血液循環差?手指呈現3個顏色得當心
近日天氣寒冷多雨,一名30多歲的OL常覺得手腳冰冷,指節末端更有輕微麻痛的感覺,且手指會因為溫度高低的不同而改變顏色,有時甚至會出現「白一節、紫一節」,十分恐怖,嚇得她趕緊就醫,經過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雷諾氏症」,所幸接受藥物治療後,已獲得控制。雷諾氏症 手指會呈現白、紫、紅三種顏色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沈佑銓表示,雷諾氏症指的是血管發炎管徑變窄,或血管攣縮之後,導致血流不易通過的一種現象,它會讓手指呈現三個顏色,也就是在缺血時變成白色、缺氧時則為紫色,而充血時是紅色;且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血流供應,手指或腳趾末端的循環會變得不好,輕微則手指有麻痛或灼熱感,嚴重者組織會因為缺氧受損,礙於血液循環不良,傷口不易癒合,因此也不能進行截肢手術,只能等患部自行壞死脫落。診斷雷諾氏症 臨床觀察+甲摺鏡檢查要診斷是否有雷諾氏症,沈佑銓指出,除了臨床的觀察,還可以進行甲摺鏡檢查。操作的方式是在指甲與手指的交界處,塗抹一點油,然後用高倍數的甲摺鏡去看手指末端微血管的變化。正常的末梢血管,應該呈現髮夾狀,微血管的分布規則且平行;然而,雷諾氏症的患者,血管會攣縮、扭曲,甚至有肉眼不可見的輕微出血,最後組織受損,變成沒有微血管存在的缺血區。也因此,雷諾氏症太晚才開始治療,能夠改善的幅度就相對有限。雷諾氏症分原發性、次發性 治療以藥物為主沈佑銓解釋,雷諾氏症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所謂原發性雷諾氏症,是指沒有其他免疫疾病,單純以雷諾氏症作為疾病表現,但它可能是將來發生其他免疫疾病的預兆,須追蹤觀察;而次發性雷諾氏症的患者,則常合併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多發性肌炎和乾燥症等免疫疾病發生,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情緒和藥物等因素而引起。 雷諾氏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可使用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減少末端組織的缺氧受損,另外也須注重手腳的保暖,沈佑銓也呼籲,免疫疾病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並不困難,只要信任醫師,藉由醫療恢復身體的免疫平衡,就能與疾病共存,找回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看似輕微眩暈卻是中風徵兆!醫師提醒做好一事很重要
「眩暈」、「頭暈」傻傻分不清?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解釋,一般頭暈只會感受到頭重腳輕、頭腦不清,但眩暈一發作,患者強烈感受到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出現好像是地板浮起或天花板塌陷的感受。林鴻清提醒,通常周邊型眩暈來勢洶洶,中樞型眩暈症狀雖輕,卻可能是致命腦中風警訊。周邊型暈眩與內耳有關,一旦發作來勢洶洶。林鴻清說明,眩暈成因可分為「周邊型暈眩」及「中樞型暈眩」。造成周邊型眩暈的原因,主要是內耳及前庭相關問題。因「耳石脫落症」造成的眩暈尤其常見,因頭部受撞擊,如車禍後耳石脫落,一動就會天旋地轉,此類眩暈短暫卻重複發作,誘發時機多在起床或轉頭時。另外,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梅尼爾氏症同是引起周邊型眩暈的原因。林鴻清說,前者通常伴隨呼吸道感染,火氣大、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者是高危險群,造成的眩暈會持續好幾天,隨時間漸漸緩和;後者引發的眩暈最兇猛,每次發作約半小時,一定會暈到嘔吐,逼著患者跑急診。中樞型眩暈看似輕微,卻是中風前兆。眩暈有時是中風前兆,因為眩暈症狀可能是內耳的部分微血管阻塞所造成,一旦出現這類眩暈,意味著人體的血管已出現問題,若未及時就醫改善,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漸漸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林鴻清表示,中樞型眩暈屬於由腦幹或是小腦中風所引起,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是高危險族,發作時可能會持續多天走路不穩,屬於中風徵兆,不容小覷。中樞型眩暈發生比例較周邊型眩暈低,卻遠比周邊型眩暈危險,應盡速就醫。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需提高警覺。嚴重中樞型眩暈者可能是腦幹血管出問題,影響生命中樞運作,一旦心跳、呼吸等失去控制,就會送命。一般而言,中樞型眩暈天旋地轉較輕微,眩暈造成的惡心嘔吐,也可能被誤認是腸胃炎。林鴻清提醒,眩暈症狀有時會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有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擔心「大怒神」般的天旋地轉突然降臨,誰也不開心。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濟匡說,想預防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可從改善睡眠不足著手,透過規律運動,讓睡眠品質變好。均衡飲食也能改善疲勞,飲食力求清淡,避免太鹹,減少耳類淋巴管不平衡機會。發作期勿喝茶與咖啡,咖啡因會影響睡眠、誘發眩暈。楊濟匡提醒,由於咖啡因會影響睡眠,進而誘發眩暈,建議眩暈發作期間一到兩周不要喝茶類或咖啡。受眩暈所苦的民眾千萬別硬撐,有症狀就應就診,避免大發作而天旋地轉,藥物在血中應達到穩定濃度才會有作用,若不斷嘔吐,即使立刻就醫服用口服藥,效果恐有限。拒絕中樞型眩暈找上門,除藉由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強調,補充白開水很重要,門診許多患者的水分攝取來源中,白開水竟不到1000c.c.。許多人喜歡以茶、咖啡取代白開水,但這兩種飲品利尿,無法完全調控水分。服用降血壓藥患者,轉換姿勢務必慢慢來。鍾伯欣觀察,患者一暈就會不愛吃降血壓藥,反而造成血壓控制不佳。另外,他發現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個性較急躁,患者時常因心情起伏劇烈,動作太快,如迅速起床或快速由坐姿改為站姿,可能增加姿勢性低血壓機會。患者血壓是靠藥物調控,無法像一般人在變換姿勢時,能及時調整血壓。鍾伯欣提醒,服用降血壓藥的三高患者應注意「姿勢」,學習放慢步調,避免快速改變姿勢,就可以有效改善頭暈。遇到急性眩暈發作,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如果出現「顏面失調、口齒不清、手腳麻木無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
-
2020-11-27 養生.樂活人生
沒有王永在陪伴的老後,周由美挑戰開個展「想做一件事就會堅持下去」
台塑集團共同創辦人王永在夫人周由美學畫30多年,透過繪畫,她學會安靜、耐性和專心。最近在大直碩舉辦《游墨唯美》個展,個性嚴謹的她說:「只要想做一件事,我會很有熱情的堅持下去,而且一直苦練!」「在我人生中,沒有畫畫這個計劃。」周由美因孩子們都到國外求學,剛好有段空檔,在鄰居的邀約下,學起水墨。每周上一次課,她掌握了基本技巧,包括磨墨、握筆、下筆、收斂等。 學了1~2年,老師移民到澳洲,只好中斷學習。卻沒想到,開啟了她對水墨的興趣。一回,她去看李沛的展覽,很是喜歡,主動拜師,此後每個月到李沛北投家中學畫,「其實那段時間我很忙,但也沒有想放棄,因為再怎麼忙,總有小小一段自己的時間。」 學畫過程不輕鬆卻很療癒 上課時,老師會先畫給她看,她解釋:「不是這樣就會了,回家還要多練習。」她每天練習兩小時,有時畫畫,有時寫畫法。專心投入,她發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畫畫會讓我忘掉生活上的不愉快,蠻療癒的。」 「去學畫,我沒有什麼想法、目的,只是希望不忙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可以做。」然而,做什麼、像什麼的她,學起畫來,當然也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她說光是畫荷花葉子,「我買了一刀(50張)紙,還是畫不好,再買一刀來畫。」 畫水墨,最難的是不能出錯,在學習過程中,她坦言:「一定有感到挫折的時候,像是水墨的濃淡表現不出來,這個時候,我就去院子走走,休息一下。」 從周由美的畫裡,可以看出她是個很認真的學生。她指著作品中的竹子說:「竹葉要堆疊、安排它的樣子,有時狂放、有時收斂,要一直練,沒有捷徑。」因為勤奮、不願意放棄,從梅蘭竹菊、花鳥、到人物、山水,都畫得相當出色。 畫不出來練到畫成功為止 尤其是她筆下的魚,生動、自然,好似仍悠游水中。她說:「畫魚最困難是牠們身上的線條很多,而且要畫出靈活感。」如何畫得出來?方法無二,就是「一直畫,畫到成功為止。」她的認真,連李沛都誇獎,「她說,在她的學生中,我是很用功的一位。」 後來,王永在忙於六輕事業,加上經常在家宴客,周由美只能暫時放棄繪畫興趣,「這中間有10幾年沒有再拿起畫筆。」取而代之的是菜刀,「家裡要宴客時,都是我去買菜、料理。」 她說自己無法一心兩用,既然要宴客,就專心做好這件事,「那個年代要學廚藝很難,有時候是去餐廳吃飯,請教廚師怎麼做。」 王永在過世後曾無法調適 直到60多歲,她又得了空閒,於是重拾畫筆。這一回,在家自修繪畫,她笑道:「幸虧我的底子不錯。」有時,也會請教前輩怎麼畫,聰穎的她,立刻掌握訣竅。 2014年,王永在因病過世,周由美陪伴他逾50年,兩人感情深厚。她說自己每天都會夢到先生,「到現在我還是不習慣沒有他陪伴的生活。」靠著繪畫、寫書法,慢慢調適自己。 周由美的生活極為規律,每天清晨5~6點起床,吃過早飯後,走5000~6000步路,然後是畫畫時間。 「晚上小孩和孫子都會陪我吃飯,今年因為疫情,3個孫子都留在台灣。」她微笑道:「每天我會做一桌菜,還會幫他們準備便當,孫子說:『有阿嬤的小孩真幸福!』」 劉陳傳讚畫作具寧靜力量 這一回,受邀舉辦個展,她本想拒絕,「我沒有想要出名。」認識20多年的後輩——住邦佳士得國際資產(CHRISTIE’S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總經理劉陳傳亟力邀請,考量再三後才答應。她表示,展場很大,至少要有100幅作品,還要有大件作品壓場,「是很大的挑戰。」 幸好,多年來她很認真,畫了幾件大型作品,包括113公分的《竹林七賢》。而這回除了展出多年來畫的梅蘭竹菊、山水、魚、雞等,還有燈飾、盤子、扇子等。 劉陳傳表示,很多人想收藏王夫人的畫,像是《竹林七賢》展出的第一天,就有一位世界級收藏家想要收藏,但是,「王夫人只展不賣。」 劉陳傳說,他深深被王夫人的畫感動,「從她的畫中,可以看見人文關懷與唯美的意境,非常療癒、正向,還有一股寧靜的力量。」 若不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意外,周由美也不會踏入水墨世界。透過作品,她想對世人傳達恬靜、淡雅的力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出現「三多一少」症狀,當心是糖尿病前兆!醫師教2個方法控血糖更穩定.50歲以後,是人生不可缺乏的重要階段!張曼娟:就讓我們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手腳末梢電麻刺痛,不是脊椎問題而是慢性病病變!7個自我預防方式必看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胰臟癌元凶是「糖」!少吃甜就沒事? 1情況風險是別人的6倍
你也喜歡吃甜食嗎?57歲的曹先生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糕餅、零食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到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至醫院檢查後,不但確診罹患糖尿病,且同時被診斷出胰臟癌。 7種人都是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3.6~6.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此外,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今年8月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 糖尿病、胰臟癌初期 皆無明顯症狀錢政平表示,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不少人等到有明顯症狀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此外,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 預防癌王上身 良好生活型態+健檢是不二法門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如何預防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 「癌王」易與腸胃不適混淆! 8大症狀藏胰臟警訊 「癌王」胰臟癌有前兆? 便便浮油、皮膚變黃、腹痛不可大意
-
2020-11-21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肺纖維化 留意三大警訊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感染後恐留下肺纖維化後遺症,備受關注。但實際上,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侵犯肺部,導致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全台逾12萬名患者恐陷入危機。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每半年至一年追蹤肺部健康,掌握初期症狀、用藥治療。>>延伸閱讀/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說,自體免疫疾病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症等好發於30至60歲,不乏許多年輕患者,當免疫系統攻擊肺部會造成間質性肺病,演變至肺纖維化,近3成的患者會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肺功能嚴重下降。肺纖維化甚至是硬皮症患者的死亡主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旦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也僅為一般患者的一半,死亡風險高。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本身病情控制好,仍可能併發肺纖維化,抓住三大前兆,長達2個月以上「易喘、乾咳、易疲累」,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盡早用藥治療有望逆轉病情。為讓患者及早治療,重拾正常生活,聯合新聞網、元氣網將於11月28日上午10時至下午1時舉辦「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線上論壇暨自體免疫病友講座」,將從自體免疫疾病出發談肺纖維化的危機,歡迎線上共同參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13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有3次報警,12個意想不到的預兆 提早知道能救命!
昨天,一位三甲醫院心內科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是一位35歲的心梗患者,到醫院的時候情況就已經不好了,根本沒有機會去手術或溶栓治療。”“患者最近十來天一直後背疼痛,每次五六分鐘,一會就能好,他覺得就是受了風寒,或者五十肩,在家裡找了幾貼膏藥貼著。貼完也搞不清管事不管事,有時候就不疼了,但時不時的還會疼,妻子害怕是心臟問題,勸他到醫院看看,他說自己年輕,能吃能喝,怎麼會得心臟病呢?就這樣,並沒有到醫院......”“某天下午還沒吃晚飯,患者突然覺得後背疼痛加重,渾身涼汗,胸悶憋氣,隨後突然就癱在那了,之後家屬趕緊撥打急救電話。醫生趕到後,患者血壓都測不到,趕緊輸升壓藥,做了心電圖急性心梗,一秒鐘沒耽誤,但是在半路上心臟就停跳,開始心肺復甦,送到急診繼續搶救也沒救過來。”“三四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多人得冠心病,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三個月遇到一個心肌梗死就不得了,而現在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主任委員葛均波感嘆到。心梗有三次報警,發現任何一次都能救命!心梗可以說是疾病中非常重的一種,心血管王醫生提醒,心梗其實有三次報警,就看大家有沒有聽到「報警聲」。第一次報警:無聲的報警如果生活不夠健康,就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離冠心病越來越近。這是第一次報警,但這次報警,不是那麼聲勢浩大,而是潛移默化的在報警: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如果這些習慣越多,那麼說明得冠心病的風險越高,所以一定要盡快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如果父母在55歲之前得過心肌梗塞或放過支架打過橋,也需要注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述這些人都應定期查查血壓、血糖、血脂,如果發現三高一定要積極正規控制,並長期監測。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這次報警很友善,不會造成很大傷害,只要足夠重視,就不會發生心梗。但如果若無其事,心血管狹窄就可能進一步加重,甚至發展為冠心病,甚至發展為心肌梗死。第二次報警:明知三高不控制,或已知冠心病而未正規治療有很多人明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但是卻從不在意。殊不知,三高會導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進而導致心血管狹窄,引起冠心病。或者已經確診了冠心病,不按照正規的方案治療,甚至選擇什麼保健品來治療冠心病。最終會導致冠心病加重,甚至形成血栓,引起冠心病。所以,要主動的測量血壓、血糖、血脂;三高不控制就是心梗早期的報警;冠心病不正規治療,就是心梗在報警。第三次報警:反復發作心絞痛心肌梗塞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心絞痛,每一次心絞痛都可能是心肌梗死最後一次報警!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錯過了一次次報警,最終導致心肌梗死發生,甚至導致有人死亡呢?原因可能在於,有些心梗症狀,被患者忽視了。就好比上面的患者,最近心臟報警了好多次,可是他一直以為是後背疼痛,根本不覺得是心髒病,於是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事實上,心絞痛并不僅僅是心前區疼痛,有一些心梗預兆,完全意想不到,但是卻能要命!記住!這12個意想不到的心梗預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張健從事臨床工作20多年,做過8000多例手術。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個習慣,每次術後都會仔細問患者,你感覺手術前後,身體上有哪些變化?哪些症狀改善了,哪些症狀不見了?然後驚訝的發現,一些心梗的症狀,完全出乎意料,所有人都一定要牢記。1.雙耳突聾張健醫生說,他接觸的心絞痛患者,有很多都會出現聽力下降,有的雙耳嗡嗡響,術後馬上症狀消失。曾有一個中年男性患者,平時身體還不錯,就是比較勞累,應酬也多。有一次突然發現雙耳聽不見了。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先給右耳做了手術,但是術後右耳完全失聰。左耳不敢再做,殘存著一點聽力。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體檢,發現了心臟的冠脈堵塞。到張健醫生這裡治療之後,沒想到他的左耳聽力恢復了!2.臍周疼痛對於心梗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一個初冬,老高一早出門遛彎,回來之後就開始肚子疼。開始以為是鬧肚子,到洗手間蹲了很久,也沒什麼成果。疼痛越來越強烈,而且疼的地方很怪,是肚臍周圍。老高實在扛不住了,到了附近醫院掛急診。急診一看老高的年齡,50上下,肚子疼,加上天氣寒冷,體溫不高,高度懷疑心絞痛。很快給他做了心電圖,果然顯示急性下壁心梗。做了血栓抽吸之後,就在手術台上,老高的臍周疼痛消失了。3.腳底疼痛一個山東的老人,急性心梗發作,在張健醫生這裡做了支架手術,開通了血管。術後張健醫生問他,現在心臟舒服了,還有什麼以前有的症狀,現在沒有了?老人想了半天,表示自己之前走路老是腳底疼,走不到兩根電線桿的距離,腳底就像踩了釘子一樣,扎得生疼。現在沒有了。張健醫生表示,這種症狀雖然不多見,但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都反映會出現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4.睜不開眼睛張健醫生曾接受過一位石家莊中年男性患者,8年睜不開眼睛,四處求醫。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為他檢查評估之後,發現是心衰。造影檢查,心臟上的一根重要血管,前降支,堵了99%。馬上手術通開。術後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睛睜開了。雖然目前無法考證心臟缺血和眼睛之間的關係,但是張健醫生提醒,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睜不開了,也要關註一下心臟。5.左腿酸麻脹疼左腿酸脹,對於高危人群,也要警惕心梗。張健醫生的一位山東女性患者,術前幾個月,她的左腿一直酸麻脹疼,針灸拔罐都沒什麼用。直到體檢發現心血管堵塞,做了手術,術後患者的腿居然不疼了。6.胸口像被膠帶纏繞胸口感覺被膠帶纏繞,或有一種被束縛感,要當心是心梗的預兆。一個房地產老闆,總覺得胸口像是纏了一圈透明膠帶。說不上來的束縛感,一直查不出問題。找到張健醫生之後,確定他是心肌缺血,針對心血管做進一步檢查,果然是心血管堵塞。而在治療之後,奇怪的症狀也消失了。7.牙痛張健醫生提醒,牙痛,尤其是高危人群,先要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尤其是牙痛的部位確實存在牙病,特別容易誤診漏診。有一個長春的患者,經常發作性左下頜牙痛。在口腔科查過多次沒有問題。後來在張健醫生這裡診斷心肌缺血。做了手術打通了血管,牙痛也隨之消失了。8.頭暈頭暈是很多疾病中都能見到的症狀,也可能是心梗的徵兆。曾有一位內蒙的患者,頭暈多年。顱內造影,CT,磁共振等等各種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找到張健醫生,做了冠脈的介入治療。沒想到術後頭暈症狀很快緩解並消失。9.肩胛骨疼一個女性患者,總說她的肩胛骨好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開始以為是類風濕,但是機緣巧合檢查了心血管,發現是心血管的問題。經過治療之後,肩胛骨也不疼了。因此,高危人群伴有肩胛骨疼痛的要注意,這可能是心梗的徵兆。10.左上肢無力北京的孫先生總感覺左上肢無力,並伴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活動按摩沒有任何效果。後來找到張健醫生,經過檢查,基本確定他的左側上肢酸麻脹痛,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現。在狹窄處做了一枚支架後,左上肢無力的症狀馬上消失了。張健醫生表示,左上肢無力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患者表現就是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的難受,酸脹,有的使不上力氣,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通過藥物或者手術改善之後,症狀很快消失。11.突然變懶,乏力這個症狀在高齡老人當中比較常見。而且沒有其它心梗症狀與不適,唯一的感覺就是乏力,嗜睡,不想動,這時就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12.頭疼高危人群伴有頭疼的,也要注意可能是心梗的徵兆。山東一位老年女性後腦勺疼,活動走路就會頭疼。圍繞頭疼和血壓做了很多檢查治療,沒有發現問題。後檢查心血管,發現右冠出現嚴重狹窄而且鈣化。處理之後,頭痛消失了。走遠走急走快,頭也不疼了。所以對於心梗,不能只關注是否心疼、胸悶。記住這些,我們就能在巨大危機來臨之前,識別早期信號,及早採取措施,避免日後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最後,記住:一旦出現心梗徵兆立即致醫院就醫!搶救心梗這樣突發的凶險疾病,時間就是生命。(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
-
2020-10-31 新聞.生命智慧
醫院院長癌末竟舉辦生前告別式... 老婆:面對死亡不是只能等死,道歉也道謝才能「生死兩無憾」
「滿馬桶的鮮血,我心想糟了...」我是如何發現自己得了大腸癌?事情是這樣開始的。約莫半年多前,云的生理課程上到消化系統,提到「團塊運動」是促進便意的一種機制,我還笑笑的對她說:「老爸最近的團塊運動比較明顯(大便習慣改變),每次吃完東西都想去大便。」心想,可能都吃得太多了!之後,陸續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有血漬⋯⋯應該是痔瘡吧!最近坐著打電腦的時間比較久。有時,大便上有暗黑色的血跡,有時則一、兩滴鮮血滴在大便上。受過醫學訓練的我,知道要觀察自己的排出物,如:尿液、大便、痰液等,但總不以為意。近來,裡急後重感增多了(這個名詞不知是誰創造的,真是傳神,沒有經歷過的人還真很難體會。)總是很想去大號,去了又解不出什麼?之前幾個月,蘭和茹就一直勸我去找醫師,我因為忙,也因為實在不好意思找同事麻煩,總是回說:「我就是醫生!不過是痔瘡而已。」就在昨天,放假在家,大約下午1點出頭,覺得想放屁就⋯⋯。咦!怎麼沒聲響?屁股一股熱熱的,心想不妙,趕緊脫下褲子,沒事,接下來拉下雪白的內褲,嘩!一大片血紅,趕緊又坐上馬桶,唏哩嘩啦一陣之後,滿馬桶的鮮血、血塊,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痛啊!愣了一下,心想糟了,一定得去大腸直腸科看診了。整個早上,在高醫院區裡東奔西走,看診、衛教、抽血、X光、心電圖、營養照會,耗去不少時間。與王醫師十多年沒見了,他的容貌沒什麼大改變,相當客氣,看了我的資料,向我解釋,大致與我原先預料的八九不離十,他幫我做了肛門指診,說腫瘤可能距肛門口只有3~4公分,若要保留肛門,勢必要做放射治療,因CT(電腦斷層)報告有淋巴結轉移發現,所以要做Port-A(人工血管),以方便日後化學治療。下週一等待通知辦理入院、麻醉照會,週二排MRI,週三進開刀房做port-A及經肛門腫瘤切片及冰凍切片手術,若有組織的證明,週四就可以開始化學療法了。接著化療、放療,有沒有機會做病灶切除都還不知道呢?無論如何,抗癌之路開始了,這一仗攸關生死,我常說:「智者無慮、仁者無敵、勇者無懼。」我能否做一個稱職的勇者呢?希望老天給我更多的勇氣坦然去面對,渡過這一切。王醫師與張個管師一同來查房,很直接地告訴我,MRI報告出來了,雖沒有明確的meta(轉移),但仍認為首先要R/O(懷疑),對於rule out這一英文名詞,從我當醫學生至今已使用不知多少次,字義分明是排除,而臨床上卻是「優先認定,直至排除為止」。自己應該算是第四期了吧!不菸不酒,丈夫為何罹大腸癌?老婆尹亞蘭:「他愛吃肉、常去吃到飽」癌細胞最喜歡糖,在他的實驗中發現越高糖濃度環境,癌細胞長得越快。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癌症與生活息息相關。他不抽菸、不喝酒、但不愛運動、很少喝水,飲食習慣也是關鍵,他不吃海鮮、魚類,愛吃臘肉、牛肉、燒烤、炸雞等,常喜歡上網找好吃的、吃到飽餐廳並購買餐券,假日帶著孩子吃大餐。家中吃的總是他吃最多,我平常上班喜歡吃素食便當,青菜多了,他說:「那是在吃草,我又不是牛。」因為工作關係,我不常準備晚餐,只要覺得老公孩子喜歡吃,他們開心吃什麼,我從不限制,因為買了餐點家人不吃也是浪費,所以,總買些他們愛吃的食物,完全忽略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加上從小養成的惜福觀念,常有過期食品送到他的肚子裡,他常說:「過期只是過了嚐鮮期,不代表食物壞了。」這些言論我也不知對錯,只能尊重他的選擇。發現病症的前二年,他特別喜歡火鍋、燒烤二吃,有一次吃完後一不小心放個屁就「剉賽」出來,他很不好意思,我還一直安慰他:「沒關係,應該是吃多了,腸胃不好。」或許,那個就是前兆,我們卻都一直去合理化解釋,「如果」我有那個靈敏度要他去檢查,「早知道」應該要提醒他,或許他就不會那麼嚴重才就醫了。可是再多的「如果」、「早知道」對現在而言都無濟於事,我只能提醒大家只要有異常前兆,都要把它當成一回事,這是上天的好心提醒,切記!自從107年1月份他接受股骨頸內固定手術後,走路變得緩慢,短距離他可以自行走路,長距離的話就由我推輪椅,減少他時間及體力上的耗費。他還是堅持回醫院上班,做些行政業務。2月23日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後,他不用再為治療請假住院,上班的日子請我推輪椅帶他參加醫院的委員會開會,算是貢獻最後的建言吧!當下我的眼淚在眼眶內打轉,他在對他的過去告別與交代,就像當初擔任醫療副院長時經常被指派為「主驗官」,我知道此時他正在享受生命中曾經經歷過的成就感,當初所認為的辛苦,現在卻是最美好的回憶,凡是在生命中經歷的必留下痕跡。有一次幫他敷臉時,他突然說:「我最近常在想,我走的時候會是什麼情況?不知會不會痛苦?」我說:「照顧病人時看過很多死亡,最主要就是呼吸一瞬間,那口氣有吸到就活著,沒了就走了。」我跟他再保證,「你不清醒時,我是你的醫療決策代理人,我會選擇一些治療讓你減少痛苦。不管怎樣,我都會想辦法促進你的舒適。」人生被疾病「快轉」「生前告別式」完成見老友最後一面的願望看著他的痛苦,我心痛不已,我輕輕的握著他的手,靜靜地聽著他的述說,回想著認識他是從學生時代開始,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出社會闖蕩人生,直到事業高峰,現在面臨到疾病威脅,甚至已至生命盡頭,都有我的陪伴。他還如此年輕,成就經歷卻是如此豐富(30歲當市立醫院最年輕的主任,40歲當副院長,43歲當院長,46歲自辭院長一職),我覺得他的人生是不小心被上天「快轉」了。我當下決定要為他辦個「健裕的快轉人生」的生前告別式。107年3月14日我著手計畫他的生前告別式,當時他拒絕我辦這個活動,他說:「算了吧!大家都在忙,怎麼好意思麻煩朋友來看我啊!」我自己私底下聯絡他的同學,詢問意見。院內同事來看他,提及:「生前的活動我們可以穿美美的來參加,而喪禮的衣服不能太花俏,要為我們這些愛美的人著想啊!」他聽完後有點心軟,不排斥、不限制、不鼓勵。在這期間我也一直說服他,跟他分析辦這個活動不只是為了他,因為他曾當到院長這個職務,受他幫助的朋友不少,還要為了那些想說感謝,卻苦無機會的朋友著想。況且參加這活動的同學不只來看他,更能看到一起來參與的其他同學,算是另一場的同學會,讓許久不見的同學多一次聚會的機會。所以,當你跟師長、朋友、同學、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同時,也讓他人有這個機會跟你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讓生死兩無憾、生死兩相安。有天我為了要找尋辦活動所需的照片無法陪伴在旁,怎知回到他身邊時,他呼吸急促,喘不過氣,他說:「剛剛蹲下去,站起來時,無法站起,一口氣提不上來,差點走掉。」我要求他前去住院,他堅持不肯,只說需要氧氣機就好。他無法脫離氧氣太久,所有的日常活動都須戴著氧氣鼻導管,氧氣製造機隨時在旁,他還是一如往常的要求坐在客廳,可以陪著公公婆婆,我不敢再離開他,把筆記型電腦帶在身旁,一邊陪他一邊製作活動報告。我知道我一個人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活動的內容,於是晚上趁他睡著時與孩子們分享我的構想「人生的畢業典禮」、「畢業證書」等,孩子們依個人能力認養工作。云、珽負責照片翻拍、掃描、影片製作及播放,云的同學幫忙當天活動拍照及攝影,茹提供以前住院時拍攝的照片及活動當天陪伴裕,翔是當天活動主持及PPT製作,我是當天活動主講者及總召,還必須找出舊照片,讓孩子掃描翻拍,融入報告。孩子們想到要有活動流程表,成立一個LINE族群,製作QR code,方便參加者自行下載照片,務必讓每個來參加的朋友賓至如歸。我從這裡發現孩子的潛力無窮,有創意、有行動力,我只陳述我的想法與構想,他們便要我去休息保持體力。隔天早上流程表及QR code就交出來了,原來我一直認為還沒長大的孩子都能獨當一面了,那種全家人同心協力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4月9日裕呼吸急促的症狀沒有改善,我先去民生醫院家醫科門診安排安寧病房的住院事項,為了載運路途上的安全,我找了私人救護車協助,救護車上有氧氣以及簡單的監測設備,要離家前他握著公公婆婆的手說道:「我這次去醫院可能就回不來了,我不能再為您們盡孝,對不起!」公婆說:「治療的這些日子,你很勇敢也辛苦了,知道你已經盡力,我們以你為榮。」住院後當我提及4月15日這個活動時,病房內的所有同仁都一致的贊同並給予協助,我許多的擔心都迎刃而解。活動會場的布置、活動當天氧氣筒的準備、醫療團隊會幫我留意裕當天的身體狀況,讓我無後顧之憂。我真的感恩這麼多的貴人相助,才能一步步順利完成。院內同仁知道他住院了,有些人無法在活動當日前來的,會提前來探望他,有些退休的員工怕當日活動人太多,無法表達感謝之意,提早來道謝。我利用這段期間繼續完成活動當日的報告內容,製作畢業證書。事先徵求公婆同意,由他們頒發這張健裕人生最後的畢業證書。「健裕的快轉人生─畢業季」活動正式開始4月15日一早我先將健裕安置好,協助會議室開門、停車場開放,很多同仁都自動自發前來協助,我們在會場布置了簽到區;點心區,讓參加者可以休憩,和許久不見的同學聊聊;還有卡片書寫區、小卡收集盒(有些想感謝的話說不出口,可用寫的)。整個活動簽到人數:國中部分8人;高中部分7人;大學部分34人;研究所部分20人;泌尿科相關27人;民生醫院73人;其他4人,很多不能來的朋友都轉來了問候的卡片。為了考量他的體力及氧氣使用,整個活動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早上8:50分他坐在輪椅上,我推他入會場,全場的朋友、同學給他熱烈的鼓勵掌聲,活動就此開始。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只在健裕生命中的一個小階段出現,有的是國中、有的高中,有的大學、有的是研究所,就連父母親也無法百分百的陪伴,透過這次的生命回顧,每個朋友都能更了解健裕。在照片的顯現中,從黑白照片漸漸地變彩色;由稚嫩臉龐到帥氣、成熟;照片中的人由拘謹漸漸轉為開朗,每個階段的照片都喚起當時同學及朋友的回憶。在高醫泌尿科當住院醫師時,師兄弟一起專業成長,在民生醫院時同仁間的共同奮鬥,為了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彼此為了共同的榮譽一起打拼的日子,這些都是他生命的歷程,我和孩子在準備這些照片的同時,也更完整的了解他。既然是人生的畢業典禮,當然要為他此生打分數,人生該修什麼學分呢?我思考著,歸納成「家庭學分、學業學分、事業學分、愛情學分、財富學分、人際關係學分、健康學分」,他唯獨「健康學分」不及格,但已經積極補考,相當努力做治療,盡力而為,我們接收到他的誠意,同意予以通過,准以頒發畢業證書。健裕天生就是演說家,我請他準備「健裕的話」,他沒草稿就能侃侃而談,說的都是他今生的感觸,他對朋友的感謝與最後的叮嚀。病房同仁幫他準備了一束送給我的花,讓他能真正公開地感謝我,這才發現我最近一直在為他、為同學、為同仁、為朋友、為家人打算著,完全沒有「我」自己的存在,我也是需要抒發情感,需要被感謝的啊!嚴肅傷感的部分結束,接下來就是「心內話,大聲說」,輕鬆愉快、各自拍照,讓大家抱著愉快的心情返家。這場生前告別式充滿的是對師長以及貴人的感恩、對朋友治療期間一直陪伴著的感激、看到久別重逢故舊的感動、有滿滿的愛與關懷,來參加的人都體會到朋友在彼此心中的地位。會後,這個活動透過同學的分享,很快的被媒體得知,健裕覺得能將自己的圓夢計畫與更多大眾分享,讓社會大眾多一點討論,多認識安寧緩和醫療也是好事。其實,面對死亡之前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等死」,還能利用生命結束前「道愛、道謝、道歉、道別」,讓活著的人除了可以減少悲傷,還可以減少遺憾,得到諒解,繼續開心的生活著。活動結束後不久身體狀況忽然急轉直下LINE族群上每天都有朋友加油打氣的關懷訊息,我說:「朋友都很關心你,我每天幫你拍張照,來製作打氣貼圖,讓朋友們知道你的狀況。」我都想好每天的問候語:4/19「努力過好每一天」、4/20「遇到困境微微笑」、4/21「給自己按個讚」、4/22「開心過著每一天」、4/23「替悲傷找個出口」。結果,4/21他因為病況改變,咳血痰,呼吸次數大於30次/分,我將問候語改成「愛,要即時說出口」,晚上7點,婆婆和我為他在床上洗頭、擦澡、泡腳,11PM左右我建議用藥讓他休息,在那之前我們拍了照片,並幫他穿上紙尿褲。護理人員給藥後,他呼吸次數能維持在20次/分、心跳穩定,他終於獲得休息。4/22 3AM心跳越來越快、呼吸次數增加,我想他應該醒來了,問他:「想翻身嗎?」他點頭,我請孩子協助一起幫他翻身,並用棉棒沾水潤濕嘴巴。直至早上6:20分我發現他手指呈現蓮花指,呼吸變慢,請護理人員協助一起幫他穿上褲子,我將造口袋換新後,6:55分呼吸、心跳停止,他的生命結束。我請女兒將LINE貼圖改成「為自己按個讚」,我對於他近期會死亡這件事,是完全沒有預期到的,只能說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圓滿人生:健裕的心靈遇見安寧後 逐漸療癒了心靈 他沒給我辦畢業季part 2的機會,在活動一星期後就安詳離世,或許是天上的佛國收到他的入學申請,這麼優秀的學生當然愛不釋手。裕說:「我會盡量在早上離開,早上人手多,妳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他做到了他的承諾,星期日早上6:55分離開人世,讓我不用獨自處理他身後繁瑣的事,讓小孩也不用為了他而跟學校請假。這些好像都是安排好的,安排好他在人間的身後所有事,讓他無所牽掛的去佛國入學。我通知了玄空法寺、通知了生命禮儀公司以及通知公婆及家人,在LINE群組發布訊息,告知關心他的朋友們,不慌不忙的處理他接下來的八個小時,由禮儀車載著他回到家裡轉一圈,再前去布置好的靈堂。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醫院當時,急診室來了一批傷患,我們無法從那兒經過,改從醫院大門離開。我當時激動地掉下淚來,心裡五味雜陳,想著他今生的生命,能在最掛念的醫院結束,能獲得從大廳離開的殊榮,這是他應得的福報,這些都是他所種下的「善的因緣」。他此生已經蓋棺論定,就如畢業證書上寫的「此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妹、愛妻不渝、呵護子女;在學期間表現優異、品學兼優、同儕互助、團結合群;在職期間負責盡職、勇於承擔、處事公平、提攜屬下;罹病期間勇敢面對、積極治療、惜福感恩、行善助人。」綜合以上,不虛此生,功德圓滿。書籍介紹「健」癒心靈、「裕」見安寧:陪伴癌夫圓滿人生的歷程 作者:尹亞蘭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30作者簡介:尹亞蘭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畢業;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高醫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燒傷中心護理師(民國80年至82年);輔英科技大學護理學院護理系科部定講師(民國82年至104年)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
2020-10-30 養生.樂活人生
陳文茜:女人過了50恐慌,到了60像夕陽...為什麼「夕陽型女人」的愛情這麼難?
女人‧夕陽情再撕幾天日曆,新的一年就到了。這年頭,撕日曆的人已不多,我難得搭個老派作風,為自己留份日曆在桌上。我怕一整年的行事月曆,全列印一張紙上,好像人生一年就只值如此薄薄一張爛紙。女子,活到我這把年紀,到底是五十五、 六十、還是六十二歲,其實已經毫無差別。女人過了五十會恐慌,到了六十,就像夕陽緩緩下降。過了六十,已西沉,連最後一點夕陽之美也沒了。我性子急,等不及催促黃昏歲月,尤其中年女子的寂寞,日子已盤據到人受不了。每天老想撕日曆紙,歲數也盡量多推個一兩歲,不讓自己有年輕的期待,以致覺得落寞。這是中年女子的愛情之苦。有夢是苦,沒夢也是苦;我這幾年已到了無夢境界。我身邊有很多中年女子,無論她們的人生如何充滿自我詮釋的能力,常常找不到她們的愛。愛這個字,年輕女子渴望追尋,中年女子想愛往往說不出口,只能在永恆的匱乏與愛情的失落感中,叨叨絮絮、欲說還休。無形中,彷彿有種生命的最後渴望,催促我們全力投入失樂園中。中年女子多半覺得繁華如夢,往事如煙,對於流逝不再的過去,只有放在記憶的百寶盒子中;有時打開,照照裡頭的菱花小鏡,把往事憶個咯噹亂響;但就那麼一下下,才剛復活的過去,就得死了,趕快重新擱下,再蓋起來。大概沒幾個中年女子,願意像我這樣坦白,因為中年女子其實是害怕碰觸愛情事故的。中年女子過慣了自我清理的生活模式,突然要把自己交給一段愛情關係,與一名生命裡闖入的陌生客起起落落,實在太難。中年女子過起愛情日子,常常是遲來型的。往往千萬人中遇見妳所遇見的,時間無涯,荒野千年,但就是沒早到一步,沒趕上一步,遲了,已經遲了。中年再婚的女人,下場尤其慘。像張愛玲,二十四歲愛上胡蘭成,和他結婚苦了一輩子。到老赴美,總算遇到新任丈夫賴亞,結婚的時候三十六歲,四十七歲丈夫就死了,不到十一年,守寡終老至死。夕陽情的女人,其實比二十幾歲女人,愛得既怕又痴情。我小時候很難體會這一點,總想中年女子歷盡滄桑,還會把愛情當一回事嗎?可是觀察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如果失戀起來,想要死或真的會去死的,大概都是中年女子。年輕的少男少女,愛情對他們來說,好像剛吹出來的泡沫,漂漂亮亮,一下就破了,破了又接一個,每個破碎的後面,都接了個新的,再美也隨風飄走了,連記都來不及記。真正的中年女子,愛情觀表面冷靜,心頭裡卻已七上八下。碰上一位心動的男人,往往內心不同的盤算、害羞、掩飾,同時開唱,各吼各的,各吹各調,打成一片凌亂。中年女子的愛情像靜止的戲劇。它不是沒有劇,只是佯裝沒有戲。她有一種姿態,像櫥窗裡的模特兒,木人小小傾斜的臉,眼睛只看一方,卻期待四方的眼睛全望她。女人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比年輕女子更渴望尋找一種深刻愛情。像《失樂園》裡的女子,一個有丈夫的妻子,每天坐電車採買,下午和情人約會。她從情慾搜索到最後殉情,有點痴到一般人間男女難以理解的境界。過了六十,我多半時刻會告訴自己,愛情人生到此為止。回顧這一生,我的年輕歲月幾乎都埋葬在愛情中,起起伏伏,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人生太苦了,有幾次我抱著陪伴我十幾年的老狗,毛茸茸的身體,暖暖地抱在懷中,我心想幾十年來,在我生命裡過客這麼多,只有牠始終沒有離開。中年女子和年輕女孩不一樣,有人表面上大剌剌,「幫我找個男人吧!」可男人真推到她眼前,她比一般女孩還害羞。她就是怕,怕真愛起來怎麼辦?她已經忘記扮演小女孩角色太久了。在女人的愛情扮演中,除了當婆娘,罵老不死的丈夫之外,唯一會的,就是躺在男人懷裡裝嬌柔小女生。中年女子的愛情觀,像疊影(double vision)。疊了一層女人的世故精幹,又疊了一層女孩的無救痴情;疊了一道中年女人才練出的耐性,又疊了一道中年才發慌的寂寞。怕傷到了,又怕老來人生太冷,就這麼疊影下去,雙重分裂的人生,表面沉靜,日曆一頁一頁撕去,心不免亂。尤其到了一定年齡,通常漫無目的地活著。平時工作忙著,到了假日,往往看看市景,聽聽人聲,望一眼花草,再瞧一下池魚。要不小心聽得側鄰情侶夫妻吵架,就更加會心一笑。中年女子的週末,多半看電視上網打發,悄然睏去,醒來只覺得人生色調有點灰藍了,像電影散場獨留座位的觀眾。寂寞地過了一段時間,一看錶,發現才過了半個時辰。有一場中年婦女聚會,六個女子兩個說:「那些男人太糟了,看不上。」其中一個則誠實說,她有自知之明,她是個痴情的人,只要跟了男人就完了,她的人生寧可殘缺也不要破滅。我的一位好朋友,是這群女子中最樂觀的。她把一切解釋為文化問題。她認為亞洲男人都不夠格,像我們這種女子就要找個西方男子,他們有足夠尊重女人的修養,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教養,不像台灣男子粗魯霸道又沒水準。她不改獅子座本性,相信人生到了一個段落飛去國外,幾天之內肯定找得到理想男人。女朋友陳玉慧,還真是這樣一個例子。她活到三十幾歲悶慌了,決定嫁人。哪裡嫁呢,她說好難呀,於是在報上刊登徵婚啟事。陳玉慧後來果真嫁了,徵婚啟事雖見了上百個男人,卻沒想過竟在德國戲院門口,一眼見到某人,直覺倆人上輩子鐵定認識,七天之後,就與德國人結婚了。我特別喜歡張愛玲《金鎖記》裡的七巧,嫁給一個行屍走肉般的二爺,忍受婆婆虐待、妯娌小姑乃至丫鬟們的譏諷,丟掉了當姑娘時代追求的情人,只為了等哪天二爺死了,大家庭分了家,提高她的社會地位。小叔三爺向她調情,她也只敢把愛壓在心裡。為了圓她的黃金夢,「多少日子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拚得全身筋骨與牙根都酸處了。」終於等到丈夫死了,大家庭分了家,分家那一幕中,七巧既耍賴、大哭兼潑婦罵街,不惜得罪族中長輩,終於讓二房家產全落入自己手中。有了錢後,她以為開始可以有愛有情有夢,又撞見了小叔。小叔與她敘舊情時,她的情慾再度復活,那時七巧從女人突又回少女時期,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地聽音樂,細細地喜悅……。這些年了,她說,她恨她迷藏似地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等小叔多說話了,她才發現原來小叔現在對她示情,只為了哄她的錢。七巧氣瘋了,心想出賣一生換來的幾文錢,還得給眼前這負心漢騙走嗎?僅僅這一念間,七巧又爆怒了,又從女孩變回女人,她動手打了小叔,小叔夾著尾巴,衣衫不整地逃走了。當小叔真的走出大門,七巧匆匆忙忙跑上樓,跌跌絆絆不小心撞上了牆,只為了在窗戶中,再看小叔一眼。夕陽型的女人,可能就是這樣,太精明,又太脆弱了。她的愛情給的太快,但收的也快。拉拉扯扯中,這些夕陽型女子,日曆一天撕過一天,一年老過一年,日子過得安靜又騷動,直至匆匆人生,夕陽西沉時。快過年了,我問自己這樣好嗎?答案還是老套的精明,總好過挨在窗邊看小叔的七巧。乾脆斷念吧,從窗戶看人,還不如看好朋友國外尋愛的故事。期待她們,翻愛情日曆的那一天。書籍介紹書名:終於,還是愛了作者:陳文茜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0/06/05作者簡介/陳文茜曾經年輕,不認老去。曾經從政,瀟灑告別權力。曾經文藝,不躭溺文藝。她的書寫包含世界財經、國際政治、小品散文、女性與愛情、生活感悟及哲學思辯。人生橫跨學術、電視主持人、廣播主持人、作家、藝術策展人。曾授課台灣大學財經系教授「小人物的國際政治」,在政治大學文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在東海美術研究所教授「儀式美學」,在亞洲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至今。李敖曾經笑她,除了沒唱歌仔戲什麼皆包辦。她回李敖:至少擔任過EMI唱片公司台灣總經理,而且主持一檔「文茜的音樂故事」。問文茜為什麼轉折如此多的人生,她的答案:我只有一生。問她為何活得和許多女人不同?她説:女人的責任就是悦己。成為公眾人物的她,只為自己打扮,不為他人眼光穿衣。文茜的座右銘:亂世中,老去時也要當佳人。延伸閱讀: 感覺輕飄飄的暈眩...別以為只是太累了!日本醫學博士:當心「腦中風」4個最前兆
-
2020-10-27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小事?哪些時候的喉嚨痛不尋常?專業醫師詳解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邀請到耳鼻喉科的蔡耀德醫師來到照護線上。劉育志醫師:今天要請問蔡醫師的是,喉嚨痛是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哪些原因會導致喉嚨痛?蔡耀德醫師:最常見還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又可以區分為相對常見的病毒、細菌,除了感冒之外,也是有些原因會造成喉嚨疼痛,包括慢性胃食道逆流刺激,或者環境過度乾燥,或是昨天吃完麻辣鍋,今天早上喉嚨不適,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劉育志醫師:這麼多的原因裡面,哪些時候會需要抗生素治療?蔡耀德醫師:我們常常聽到鄉間說:「醫師,你幫我開消炎藥」,消炎他們覺得有抗生素有殺菌就是有效,可是其實在大部分的感冒裡面,還是以病毒感染為主,抗生素主要針對的是細菌性的感染,所以並不是每次喉嚨痛患者,醫師都會開立抗生素。蔡耀德醫師:醫生,我怎麼知道我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通常病毒性感染還會伴隨其他全身性症狀,不光有喉嚨痛還會有肌肉痠痛,倦怠甚至腹瀉的狀況,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們稍微區分,到底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劉育志醫師:哪些時候的喉嚨痛是不尋常的喉嚨痛,需要趕快就醫? 蔡耀德醫師:這個其實也是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在這麼眾多的喉嚨痛患者裡面,我們總是要抓出少部分是有危險的喉嚨痛,首先,像是如果你的喉嚨痛,伴隨著吞嚥的困難,吃不下去甚至產生聲音沙啞,這個時候就是要小心,有可能你的喉嚨痛已經往下延伸造成呼吸道窘迫,必須立刻就醫。蔡耀德醫師:另外我們也常在成人發現他有齟齒的問題沒有處理,進一步導致齒源性的深頸部感染,這時候不光喉嚨痛連外觀上,脖子就會有紅、腫、痛的現象,這也是需要馬上注意的症狀,最近也愈來愈多報導,就是有一些喉嚨痛不尋常,痛了一兩個禮拜沒好還反而痛去耳朵,痛去往下脖子延伸,這些也有可能是頭頸部腫瘤的前兆,必須趕快就醫進行檢查。劉育志醫師:如果喉嚨痛的時候,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事情來舒緩不適?蔡耀德醫師:其實很大部分的喉嚨痛,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的小撇步來進行緩解,像是在初期感冒的階段,我們要適度地飲用白開水,喝水方式也很重要哦,不是牛飲一次喝個500-1000cc,而是少量多次,藉由反覆的濕潤喉嚨,達到局部緩解效果,當然如果你已經產生喉嚨痛症狀,就一定要以溫和、清淡飲食為主,麻辣鍋、太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也暫時要避免,另外像夏天或冬天房子裡有開暖氣,這些都容易造成環境上的乾燥,進一步飲食喉嚨黏膜乾燥不適,這個都需要加以注意。蔡耀德醫師:主要的藥物分成症狀性緩解,比如病人喉嚨痛,我們會給他一些非類固醇的止痛藥,另外如果醫生判斷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確實我們就會針對病情評估使用抗生素,如果快篩發現確實是流感病毒造成,有時候也會開立治療流感的藥物,我想在醫師開立這些藥物的時候,其實我們都是有經過專業的判斷和評估。蔡耀德醫師:有時候患者會對類固醇有所顧忌,所以這時候我們在症狀的治療上,也可以選用非類固醇的口服藥物,如果想要效果控制更好,更能夠緩解喉部不適的話,也可以選用一些具有Benzydamine成分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具有局部清潔殺菌效果的漱口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劉育志醫師:我們可以使用噴劑來緩解喉嚨痛嗎?蔡耀德醫師:噴劑是目前市面上相對比較新穎的止痛方式,大部分可以區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消毒殺菌性的藥水,另外一個是有真正止痛消炎效果的噴劑,噴劑在使用上,我個人在門診上蠻常使用的,因為他除了口服藥之外,提供了另外一個方便的途徑,可以讓民眾在家裡就自行使用,像在我們選用上,有的時候消毒藥水可能還有一些優碘性的消毒液,止痛噴劑本身,除了有局部抗發炎止痛效果之外,它對於局部會有一點麻醉效果,所以對於有時候喉嚨很痛造成無法吞嚥,我們可以在他進食之前使用這樣的噴劑,讓患者方便進食,而加速整個疾病的復原進程。劉育志醫師:一天可以噴幾次?蔡耀德醫師:一般來講這個在成人的話使用相對寬鬆,每一次大概1.5小時到3小時,對患側可以噴2-4下,所以它想對使用次數比較頻繁,因為畢竟口腔,噴進來的時候經過唾液吞嚥會被代謝掉,如果是6-12歲,相對比較是青少年或小孩的話,建議每天直接對患側噴兩下,不過這個使用時機也蠻重要,它的使用時機最主要還是要在進食之前,就有它的最大效益,因為通常患者疼痛之後,就會覺得吃東西不方便又不敢喝水,反而造成輕度脫水,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免疫力正常運作,所以其實我覺得這種喉嚨噴劑的效益在於說,可以讓患者可以正常的進食,從而提高他自己自身的免疫力。劉育志醫師:請問蔡醫師,如果被魚刺哽到喉嚨的時候應該怎麼辦?蔡耀德醫師:如果懷疑魚刺有哽到的狀況,第一時間絕對避免去催吐,避免催吐!不要用手指去挖,想要把魚刺挖出來,同時也盡量避免過度的攝食,因為這會造成我們接下來處理的過程中,病人容易噁心、嘔吐的反應,因為整個肚子都是飽的,最好的方法還是盡速就醫,讓有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內視鏡的檢視,來找出究竟有沒有魚刺。蔡耀德醫師:我曾經有一個患者他很特別,他來就是主訴喉嚨痛兩天,也沒有吃魚,他說他昨天有喝汽水,不過汽水就是開了罐沒喝完放在那邊,依稀好像記得附近有些螞蟻,他沒有在意就把飲料喝下去了,後來就喉嚨痛,所以他這個事件的先後是很明確的,喝飲料也沒什麼異物啊!怎麼會喉嚨痛?結果內視鏡一看一隻大螞蟻咬在他的喉嚨裡面,超大一隻,這螞蟻可能有做過一些掙扎,所以它整個牙齒就咬緊緊的,我們內視鏡想嘗試去夾牠的時候,這個不太好夾,最後還是使用一個全身麻醉方式,讓病人比較舒服的方式,藉由器械將牠移除,這是算一個比較特別的經驗。蔡耀德醫師:喉嚨痛不是大病,所以大部分可以藉由專業醫師的協助,不過確實有些喉嚨痛,少部分是大病的前兆,所以萬一有太久不會好的喉嚨痛,建議還是盡速就醫,藉由專業醫師的診治,希望提早發現一些問題,盡早處理。劉育志醫師:感謝蔡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蔡耀德醫師:謝謝!吃什麼都吐?竟是巨大主動脈瘤在作怪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10-26 科別.感染科
醫病天地/防流感 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全球,民眾施打流感疫苗踴躍,聯新國際醫院感染科主任林芸合說,由於流感病毒抗原變異的特性,人們無法獲得終生免疫,所以需每年施打。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流感感染力最強,可在不同病毒株間交換重組,引起抗原重大變化,成為新的病毒亞型,在歷史上曾多次造成全球大流行。流感病發多為上呼吸道症狀,伴隨發高燒、頭痛、倦怠與全身痠痛,也可能出現腹瀉與嘔吐。大多數可自行痊癒,少數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心肌或心包膜炎及繼發性細菌感染。如果持續高燒不退、意識改變、持續嘔吐、呼吸困難或發紺,可能是重症前兆。林芸合說,治療流感於發病48小時內給藥效果最佳,包括克流感、吸入型瑞樂沙及注射型瑞貝塔等。另外最新流感藥「紓伏效錠」依照體重給與劑量。即使藥物治療仍無法完全避免重症患者死亡,因此鼓勵民眾打流感疫苗,預防重於治療。今年打公費流感疫苗踴躍,補貨不及。林芸合建議優先將疫苗留給高風險及有迫切需要的族群,包括嬰幼兒、氣喘、孕婦、老年人、肥胖者、免疫功能不全或慢性疾病患者。林芸合指出,流感疫苗本來就不能保證一勞永逸,民眾應該勤洗手、戴口罩,做好個人衛生管理,是簡單又有效防流感的方法。如果家裡有高風險族群或是會接觸高風險族群的人,即使不能接種公費,也可以考慮自費施打。
-
2020-10-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放屁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屁放得越多不一定健康,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若排便狀況有改變,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10幾次都算正常。蕭奕宗說明,以下這些情況都可能是放屁頻率增加的原因:1.飲食: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會造成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2.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會同時跑進腸道,使得排氣量增加。3.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外,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在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加,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4.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5.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容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盡早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除了連環屁要注意外,不排氣也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也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造成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醫病天地/連環屁加排便改變 恐腸癌警訊
放屁雖是正常生理反應,但若一整天放屁連連,或臭屁頻頻,除困擾,網路更流傳著「連環屁恐是大腸癌前兆」。胃腸科醫師表示,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易出現連環屁,但連環屁原因很多,和大腸癌並非畫等號,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不用過度擔心。放屁頻率增加,和食物種類、進食速度太快、腸道環境不佳及排便習慣不良有關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表示,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肉類、蛋、牛奶等,或進食速度太快、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起跑進腸道,都會導致排氣增多。蕭奕宗表示,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腸道壞菌增多,或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易腹脹、排氣。雖然放屁連連多半與大腸癌無關,但仍可能是警訊之一,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也易出現連環屁。蕭奕宗說,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若合併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易脹氣等,應盡早就醫做糞便潛血檢查。「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蕭奕宗提醒民眾,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
-
2020-10-12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毛巾擰不乾 小心是肌少症
現代人工作型態改變,許多民眾長期坐在辦公桌前,運動量不足,身體肌肉加速萎縮,因此患上「肌少症」,久而久之可能連站立都會變得辛苦、毛巾也擰不乾,復健師建議,只要有這些前兆就應該立刻就醫,以重量訓練來增加維持肌力,減緩肌肉老化問題,否則嚴重時,恐怕連行動能力都會失去。正常人在20至30歲時,身體肌力會達到最高峰,30歲後將以每年1%的速度逐年降低,40歲後會再加速,到了75歲時,每年會減少15%肌肉量。土城醫院復健師劉家豪表示,民眾只要有罐頭轉不開、站立需要靠手支撐桌面、無法在時間內走完紅綠燈等問題,可能就是肌少症前兆,要到醫院做DEXA檢測,即是用X光掃描人體,男生每平方公尺少於7公斤、女生每平方公尺少於5.4公斤就會被認定為肌少症患者。劉家豪指出,治療肌少症有數種方式,最簡單就是徒手肌力訓練,包括在家可做的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深蹲,也可至健身房以啞鈴、槓鈴、壺鈴等做張力訓練。若有些長者無法徒手做肌力訓練或使用健身器材時,可到醫院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來做重量訓練,儀器會限制每次的速度、重量,還有專業復健師協助,安全性更高。劉家豪提醒,做重量訓練、阻力訓練時時絕對不要憋氣硬撐,否則血壓會瞬間上升,最嚴重恐致中風;他也強調,身體肌肉只要萎縮就無法復原,訓練、治療只能延緩萎縮速度,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民眾每周要有3次超過30分鐘的運動,讓肌肉強度維持在良好狀態,減緩老化速度。
-
2020-09-30 科別.腦部.神經
走路手不動、作夢會大叫?除了10大症狀 帕金森氏症這些外顯徵兆別忽略
肩膀痠痛以為是五十肩 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中三項要注意 長期肩膀痛令人直覺想到五十肩,但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前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與老化、生活型態種種因素有關。65歲以上好發率約為1%,80歲時激增至2%-4%。隨著年齡老化,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症狀的比例上升,應及早發現避免延誤診斷時機。葉篤學表示,曾有病患因肩膀僵硬、動作遲緩,誤以為是五十肩至骨科、復健科求診,都未得到良好改善,最後來到神經內科就醫,發現面部表情不自然以及拍打、握拳等動作困難,才找出是帕金森氏症造成。 台灣動作障礙協會列出的帕金森氏症十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等。 葉篤學指出,一些造成生活困擾的症狀,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外顯徵兆,有患者形容自己走路時像拿破崙行軍,手臂無法自然擺動。也有患者經常夜半做夢肢體揮動或大叫,連帶影響家人感情。葉篤學解釋,人體中腦的黑質細胞通常減少至70%-80%,才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臨床症狀。病患只要及早就醫,可用影像檢查多巴胺轉運體以輔助診斷。當上述症狀中10項出現3項以上,最好盡早注意,是否有帕金森氏症可能。 妥善照護能活超過20年 帕金森氏症患者不必悲觀 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指出,帕金森氏症會引起手抖、僵硬、動作慢,外顯症狀相對明顯,容易影響外界觀感與社交關係,但卻是一種可控制、可治療的良性疾病,因此適當且穩定的治療,對病人相當重要。 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治療歷程,可分為3大階段。確診後前7年是「蜜月期」,透過藥物與運動,病人多可維持正常生活;第7年至第14年為「工作期」,接受妥善照護,病人可保有工作能力;第14年後進入「退休期」,採用合併治療可獲得良好生活品質,患者勿須過度悲觀。 陸清松舉例,一名帕金森氏症患者,治療後出現無法控制顫動的「異動症」,因要參加女兒婚禮而尋求醫師協助,透過新劑型藥物以及合併治療,大幅改善了異動症問題,也順利參與女兒出嫁,享受更好的人生。 減少異動症與斷電困擾 帕金森氏症的新治療方式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指出,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讓病人體內的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由於病程進展,患者的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也隨之縮窄,而藥物濃度過高會引發異動症,導致病人無法控制身體顫動。相反的,藥物濃度太低,會使病人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意識清醒而無法動作,往往大感挫折。 巫錫霖說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有兩大目標,第一,在用藥後一小時內能夠作用;第二,要能讓體內藥物濃度維持恆定。這兩項也是用藥的主要困難。目前二合一新劑型藥物,同時兼具短效的藥物作用速度,也能維持長效的藥物濃度,解決患者發生過度的異動症或斷電情形。巫錫霖提醒,有用藥困擾的帕金森氏症病人,可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平日也要維持運動習慣,有助於改善健康延緩惡化。
-
2020-09-17 科別.新陳代謝
身體出現黑色素沉澱代表你該減肥了! 2地方黑黑的,小心是糖尿病前兆
小杰是1名國小6年級的學生,過去是個健康的孩子,但爸媽最近注意到小杰愈來愈胖了,而且脖子和腋下總有洗不乾淨的深咖啡色紋路。於是帶他到兒童腸胃科減重門診就醫,沒想到卻被醫師診斷為「黑色棘皮症」,成因就是過重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同時,也檢測出小杰糖化血色素高達7.3%,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經治療3個月後,小杰的糖化血色素目前已降到6.7%,恢復良好。 糖尿病不是大人專利 兒童也會罹病 「我的孩子才小學,怎麼可能得糖尿病?」這句話是許多父母第一時間的反應。然而,根據美國近年的大型研究指出,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就是兒童過重和肥胖的比例不斷增加。以台灣2015年的數據顯示,國小和國中生的過重及肥胖的比例約3成,承受不少三高與糖尿病風險。 亞東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李如浩表示,許多孩子從小就罹患第2型糖尿病,原因就是肥胖造成的胰島素阻抗,使得胰島素幫助降低血糖的作用受到影響。第2型糖尿病的前期,胰臟會試圖大量分泌胰島素以降低血糖,但隨病程進展,胰島素分泌也會「精疲力竭」而不足以降下血糖,進而產生糖尿病。 李如浩提到,一旦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血中的糖分便會從尿液中漏出,因此稱作糖尿病。排尿流失的糖分,除了帶走營養,也會帶走水分,因此人體會感到飢餓和口渴,進而導致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減輕的惡性循環。所幸,第2型糖尿病的藥物日新月異,許多在成人間療效斐然的新藥,也已在兒童身上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第1型、第2型糖尿病 診斷需審慎評估 兒童常見的糖尿病除了肥胖導致的第2型糖尿病之外,還有因自體免疫引發的第1型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會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或是其他因素被破壞殆盡,只能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無法順利降低血糖,進而引發第1型糖尿病。事實上,第1型糖尿病也是青春期前的孩童最常見的糖尿病。 李如浩特別表示,並非所有過重和肥胖的兒童糖尿病患者,都一定是第2型糖尿病。需要經過醫師仔細評估和通盤考量,才能確實診斷並擬定最適當的治療策略。李如浩呼籲,孩子即使確診糖尿病也不必灰心,配合當今的醫療及藥物,未來還是充滿希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糖尿病也會低血糖! 出現強烈饑餓感、全身發抖快補充「這些」食物 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
2020-09-17 科別.腦部.神經
小鬼黃鴻升猝逝! 腦神經內科醫師提醒大家要注意這些事
藝人小鬼小鬼黃鴻升驚傳在家中過世,享年36歲,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在臉書分享了幾項造成跌倒的原因,提醒年輕朋友一定要注意。林志豪指出,浴室是最容易發生日常意外的地方,若跌倒造成頭部撞擊,輕則會有腦震盪的症狀,嚴重的話會導致腦出血甚至生命危險。而浴室會跌倒的原因除了地板濕滑外,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如暈眩、平衡感差、精神不集中、腦部短暫放電、短暫性腦缺血、中風等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肢體無力等。而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迷走神經性昏厥,此症狀好發於年輕人身上,誘發突然性昏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喝水喝的不夠、飢餓、缺乏運動、姿態性低血壓等。林志豪表示,上廁所時候許多人一定都遇過姿態性低血壓,蹲著或坐著一陣子再站起來的時候,會突然頭暈目眩或是差點跌倒,而意外往往發生在這一瞬間,建議大家平時養成多喝水及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更有效的避免出現姿態性低血壓。林志豪提醒大家,迷走神經從大腦分布到各個重要器官,當迷走神經過度刺激的時候,會影響到全身血管的擴張,血管擴張的時候血液輸送量就會變少,就會造成大腦沒有即時得到血液輸送過來的營養和氧氣,導致突然性的暈倒,而多數人在迷走神經性昏厥前會出現幾項前兆,如眼前突然發黑、耳鳴、頭暈、心悸、全身冒冷汗等。林志豪提出幾項造成迷走神經性昏厥的原因: 反射調節性昏厥●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因為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或者久站、身體疼痛等等生理因素造成的暈倒。● 情況性昏厥:是上廁所、吞嚥或用力咳嗽導致的暈倒。● 頸動脈竇過度敏感:受到壓力刺激會影響到心跳導致暈倒,常發生在刮鬍子或按摩頸部位時。※頸椎部位的按摩真的必須非常慎重;人的頸部是非常脆弱又敏感的地方,在選擇按摩放鬆身體、紓解壓力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力道不要過大。 姿勢性低血壓坐著、躺著或著蹲下時,突然起身會導致頭暈目眩,造成暫時性的腦部缺血現象,容易引起神經性昏厥。所以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吊點滴,結束後護理師會請病人先慢慢起身坐一下再下床,避免突然起身造成昏厥。心因性昏厥可能是心律不整,可能是心肺結構上的疾病造成心跳太快或太慢,比如說心臟瓣膜狹窄、肺栓塞等等的原因。 林志豪醒最後提醒大家,造成突然性昏倒的誘發原因有很多種,有任何問題需找醫師諮詢,一起找出正確的誘發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走路常暈倒 竟是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有些情況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檢查出來,但若是嚴重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可能會引發中風,甚至致命。醫師提醒,國人應隨時留意自己的脈搏變化,沒事要摸一下自己的脈搏,如懷疑心律不整,一定要就醫檢查診斷。一名60多歲的男性,兩周內出現反覆暈倒情形,撞到鼻青臉腫,甚至在騎車、走路時也會突然暈眩、「碰」一聲就倒下去,由新光醫院收治住院,床邊裝心電圖偵測器連續7天監測,竟發現他有「超過10秒心跳停止」的陣發型心律不整,經置放心律調節器治療獲得改善。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指出,6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4%的比率有心房顫動,如果有相關症狀,每年中風的機會約是4%到5%,且會隨年紀逐漸提高。歐洲心臟學會日前發表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中,強調了抓出隱藏性心房顫動的重要性,指引中建議所有大於65歲的病患,都應該不定時用脈搏或是心電圖來篩檢這種心律不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表示,心律不整發生原因,大多與年紀老化有關,有些民眾在50、60歲就會發生。多數心律不整的患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心臟跳動變化,但有些人屬於「陣發型」心律不整,當下沒有外顯變化,很難第一時間就能掌握,像該名男性患者心跳停止10秒鐘較為少見,何況他曾經就醫卻一直找不到病因。洪惠風指出,要確實掌握患者心律狀況,醫師多會使用心電圖檢查或24小時背帶式裝置監測脈搏的變化,但如果在監測區間沒有狀況,就不容易找出病因。許多研究顯示,連續監測7到14天就有機會抓出異常狀況,因此,使用「OK繃」大小的連續7天多功能生理監測器,包含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或睡眠血壓都能記錄,並搭配大數據分析找出可能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