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出遊
共找到
472
筆 文章
-
-
2021-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帛旅遊泡泡週六重啟 桃機規劃專屬通道避免旅客混流
台帛安全旅行圈(旅遊泡泡)將於本周六(14日)重啟,鑒於大陸有南京祿口、上海浦東及海口美蘭機場相繼傳出工作人員染疫形成防疫破口,更有其他國家國際機場曾發生旅客混流互相接觸造成染疫案例,桃園機場公司特別加強落實旅客分流與機場清消,下午更進行旅客動線實際演練,希望以以高規格、嚴謹措施執行旅客分流,確保旅客快快樂樂出遊、平平安安安回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簽核了重啟的相關公文,正式拍板敲定8月14日啟動,旅客出發前須在機場採檢PCR,返台後與一般旅客一樣,在機場須進行深喉唾液篩檢,檢驗陰性後,不須居家檢疫,僅須進行5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以及9天一般自主健康管理。為了落實指揮中心落實旅客分流的要求,桃園機場公司日前已積極進行各項整備作業,包括停機位調度、劃設出入境動線、設置旅遊泡泡專用入境採檢站等措施,昨天更邀集CIQS(移民、檢疫、海關、安檢單位)、觀光局及航空公司等單位討論作業流程。因應疫情的趨勢重新檢視旅客出、入境動線,規劃綠色安全通道,讓返台旅客與其他國際線入境旅客進行分流。機場公司總經理但昭璧表示,有鑑於其他國家國際機場曾發生旅客混流互相接觸造成染疫案例,因此旅遊泡泡旅客的出入境作業工作重點在落實旅客分流與機場清消。機場公司規劃台帛旅遊泡泡入境航班均停靠二航廈D區停機坪,並於當日航班抵達之前後各45分鐘,鄰近候機室不安排其他航班旅客入境,避免其他入境旅客動線交錯。該航班旅客入境動線均確實執行清消、安排專屬證照查驗櫃檯及行李提領轉盤。進入入境大廳後以專屬通道、專人引導至北側客運候車區「旅遊泡泡專用採檢站」進行PCR採檢。此一規劃可確由專人全程引導,並加派保全及請航警維持秩序,確實分流旅遊泡泡及一般入境旅客,避免混流。機場公司更在下午進行旅客動線實際演練,機場公司也呼籲旅客務必遵守旅遊泡泡相關防疫指引,機場公司將責請保全及航警局派員強力維持秩序,並要求機場各相關部門持續以高規格的態度檢視每個防疫環節及管理作業,隨時視執行情形滾動檢討調整,以高強度入境管制做好分流,確保國境安全。
-
2021-08-08 醫聲.院長講堂
孩子一句「爸爸要吃什麼?」吳明賢:疫情裡的微小幸福
台灣自五月進入疫情嚴峻期,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公衛到醫療現場,站在前線抗疫的男性身影,此時幾乎是把家庭擺一旁,全心投入工作。在疫情中迎來的父親節,少了出外聚餐的熱鬧氣氛,但對這些剛打完硬仗的父親,回歸家庭的溫暖,應該是他們最期待的時刻。本土疫情自五月升溫以來,歷經四個月抗疫,父親節時刻終於迎來降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作為台大醫院上千位同仁的大家長,曾以「院長的公開信」振奮醫護同仁守在抗疫第一線上,回到家中脫下醫師袍後,才真正成為家裡兩個兒子口中的「老爸」。聚餐開會都取消,每晚和孩子吃飯,享受窩心之感。吳明賢說:「以往諸多開會、應酬,常常在外用餐沒回家,但疫情發生後,聚餐開會都取消了。」現在他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有時候孩子點外送問一句「爸爸要吃什麼?」,讓他格外覺得窩心。「疫情之後,一家人終於真的能聚在一起吃飯,以前都不會刻意去重視這些微小的幸福。」每年過節,吳明賢會回嘉義探望87歲的父親,遇到疫情,不能常常往返兩地,改打電話祝賀或包紅包讓老人家開心。他的父親早年從事棉被生意,時常忙於工作,但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家裡典型嚴父慈母,小時候聽爸爸的話「會讀書就是要從醫」,走上醫師一途。老爸讀醫,孩子未必要追隨,少了老爸包袱,更能自在發展。「要是我沒當醫師,可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從事電子工程業。」台灣早年只要搭上經濟起飛的風頭,吳明賢讀甲組的同學,時至今日不少人已退休。吳明賢說,當醫師就沒有退休的一天,但在疫情底下抗疫,有所貢獻也值得。他成為父親之後,放手讓孩子選擇想要從事的行業,強調「只要不要學壞、對未來有方向,想念什麼,就念什麼。」吳明賢有兩個兒子,老大念法律、老二念運動休閒系,各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揮所長。「哪有說老爸讀醫,孩子就一定要讀醫的道理。」吳明賢表示,時代背景不同了,父母提供支持與協助,孩子選擇科系,未來操之在己,怨不得人。過去老一輩可能會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系難找工作,但他不這麼認為。吳明賢熱愛人文科學,認為看病也應「以人為本」,科系不分優劣。他說,若父子同在醫界,難保不會被人拿來比較。「會常常被問起,你爸爸是那個誰誰誰?反而多了不必要的禮遇或是壓力。」孩子不從醫,少了老爸的包袱,反而更能夠自在發展。「過節容易,度日難。」日常生活中的關懷更重要。結婚已逾30年的他,兩個兒子也已在職工作,一家四口對於過節的儀式感,少了蛋糕和聚餐,而是簡單手寫卡片或計畫全家出遊。他說,父親節慶祝固然開心,但生活上的溝通才是重要,「畢竟過節容易,度日難。」吳明賢分享,平時遇到家人分享的小事也會追問「欸?你上次說的活動辦得怎麼樣?」或者「你最近在忙什麼呀?」透過簡單一句關心也能促進親子感情。吳明賢鼓勵孩子及青年,「人在社會有自己應盡的任務,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能,莫負少年頭。」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家人平安健康,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溝通很重要父親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做小孩的榜樣作為台大醫院院長,每天至少有12小時待在醫院工作,跟醫護同仁、病人碰面的時間都比家人相處的時光還長。「病人需要關心,家人也需要被關心。」吳明賢透露,在醫院跟病人要溝通,在家裡也要跟親人孩子溝通,重點是要花時間、花心力。「平常工作忙,孩子其實都知情,要能夠讓彼此理解,爸爸是為了家庭在努力。」就連面對家庭衝突或革命,吳明賢也從不閃躲。二兒子高中成績差、夜夜晚歸,他心想「高中生哪可能這麼忙?」找一天坐在客廳等孩子回家,兩人溝通一番,才知道兒子接了熱舞社社長,並承諾高三會把成績追回來,父子達成協議後,老爸就不再窮緊張。「如果光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去質疑,孩子又值叛逆期,衝突只會更大。」他認為,除了課業,包含生活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比考試成績重要太多,只要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偶爾適時提點,都能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人生來就會當醫師、當父親,也要一步步慢慢學。」對他來說,父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孩子的榜樣,他時時警惕自己要注意身教的影響。吳明賢小檔案年齡:57歲職稱:台大醫院院長家庭:結婚31年,育有2子給孩子的一句話: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力,莫負少年頭。
-
2021-08-07 養生.運動天地
戴資穎奧運奪銀後盾,來自全家人力量!刺青爸爸的一句話,比賽沮喪時一舉起左手就能打氣
培養一個戴資穎,需要全家人的力量!爸爸、媽媽、姐姐都是她在奧運場上衝鋒陷陣的後盾。8月1日東京奧運金牌戰,經歷一番激烈奮戰,戴資穎獲得銀牌,創下史上羽球女單最好的成績。戴資穎練球的辛苦,一路上都有家人陪伴回顧戴資穎的羽球人生,旁人看到的多是贏球與風光,她18歲就拿到2012年日本公開賽的冠軍,22歲就成為台灣首位世界球后,大家稱她是「天才少女」,她自己從不這麼認為,因為她在羽球路上付出的努力與淚水,沒有少過。從小就展現羽球天賦,爸爸戴楠凱為了給女兒學習羽球最好的環境,國小4年內就換了3所國小,從學區內的小學,轉到有羽球社團的國小,再換到有羽球校隊的學校。全家人假日的休閒活動,就是到全台灣的羽球場館觀摩、練習,戴資穎笑說:「人家放假是全家出遊,我們家是去球館觀光。」因為爸爸認為,整個家庭一起出動,學習更沒壓力,也更快樂。姊姊戴靖潔大她2歲,現在也是羽球運動員、教練,更在奧運期間擔任愛爾達體育台球評,在戴資穎的羽球成長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國、高中時成為她越級打球的對象。她說,爸爸希望透過這樣越級競賽的方式,讓她嘗到輸球的滋味,也讓她很早知道,「我不可能當永遠的世界球后。比賽有贏有輸,沒有永遠的贏家和輸家。」媽媽不敢看女兒練球,心疼!她練球過程的辛苦,父母都看在眼裡。媽媽胡蓉曾說,從小到大,她只看過女兒練球一次,那一次她看到教練不間斷地發球,女兒的兩腳已經幾乎跑不動了,還是得接球,她看完非常不忍,恨不得下場替她跑。「自此之後,再也不敢看女兒練球了。」此外,戴資穎小時候有異位性皮膚炎,每當出國比賽時,爸媽總是在行李裡準備好棉被、枕頭等物品,只為了讓她好好睡覺休息,再去比賽。爸爸更擔任起類似經紀人的工作,讓她無後顧之憂。戴資穎表示,家庭是她永遠的後盾,「戴家一直以來的精神,無論孩子選擇了什麼,家長能做的就是陪伴、支持,不管最後成功或失敗,家永遠在這裡。」整個家庭的力量,幫助她一路過關斬將,走進世界職業羽球賽,在奧運場上奪下獎牌。沮喪總想起爸爸的話,刺青在左手時時為自己打氣家人的鼓勵,也是戴資穎度過難關時的力量。有一回,她在國外比賽,情緒陷入低潮,忍不住在浴室中掉眼淚,她說:「在洗澡水中參雜著淚水一起落掉...(那時候給自己的壓力很大),忘記哭過幾次(沒錯,我也會哭),我堅強,但也是會適時的發洩一下情緒。」這時,她想起爸爸從小到大告訴她的一句話,「無論如何都要相信自己!」她靈機一動,決定在自己左手腕上,刺上爸爸的生肖和手寫字,她說:「在我比賽過程舉起左手為自己打氣時,都能夠充滿力量。」家,是戴資穎衝鋒陷陣的後盾,也是她沮喪時慰藉的力量,讓她不管面臨贏球、輸球都能處之泰然,也更有勇氣面對更大的挑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06 醫療.精神.身心
鬼壓床3招解除!醫指關鍵:這6族群最容易被壓
日常生活中不少民眾都有「鬼壓床」的經歷,醒了身體卻無法動彈,想要求救卻也喊不出聲音,甚至不少民眾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或是喘不過氣來。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王德生醫師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鬼壓床,並教大家如何避免、如何解除,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確實也有所幫助唷! 為什麼會發生鬼壓床?原來是身體還沒醒! 王德生醫師表示,鬼壓床在醫學上可以「睡眠癱瘓症」解釋,此情況相當常見,約15人中就有1人發生過,甚至不只一次。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腦部醒了但是身體肌肉還沒醒,包括嘴巴、舌頭、四肢等。 王德生醫師說明,人體在睡眠狀態時,並不會一直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也不會一直在作夢,而是有週期性的在淺眠和深眠中循環,一個循環大約90分鐘,一次睡眠大約會有5次左右的循環,因人而異。在這周期中會有一段被稱為「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大多為剛要進入睡眠時,或深眠狀態回到淺眠狀態時,此時會大量的做夢。而人類演化為了生存,大腦的機制睡眠時會中斷需靠主意識控制的肌肉,如手腳,以避免睡夢中出現相對應的活動被掠食者發現。 上述兩個條件下,腦袋恢復清醒的時刻,若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大腦中斷肌肉活動、身體原本不該醒來的時刻,便會形成一個大腦醒了,但身體卻還沒醒的狀態,又或者說身體還沒上線,便會形成鬼壓床,也就是睡眠癱瘓症。 鬼壓床為何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喘不過氣? 那麼為什麼不少人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甚至喘不過氣、被重壓?王德生醫師解釋,人體在情緒極度緊繃、焦慮的狀態下,大腦會大量分泌荷爾蒙,促使欺騙自己、讓自己有個合理的解釋的機制,鬼壓床的當下人體往往會容易進入這樣的狀態,也就容易產生幻聽、幻覺,而幻聽會比幻覺更加常見。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狀況是,當事人其實根本沒有醒來,眼睛其實還是閉著的,但夢見了房間的場景。 至於喘不過氣、被壓等情況,醫師則解釋,呼吸在睡眠中雖非為主意識控制,呼吸會持續,但會進入較小的呼吸狀態,在鬼壓床發生時呼吸也來不及回到平常的模式,相較之下就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重壓的感覺道理也多出自於此。 總總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會認為是「鬼壓床」的人,本身或多或少就會有相信鬼的存在,為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便常會認為是鬼壓床,此情況又再加深當下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6族群易被鬼壓床,醫教簡單方式有助改善! 容易出現鬼壓床的族群 主要因素包括了睡眠不足、品質不佳、沒有規律等,這些情況都容易使得腦部在不對的時間醒來,形成睡眠癱瘓症,包括了精神疾病的患者較容易淺眠、失眠、受到藥物影響,包括憂鬱症、躁鬱症、過動症等。情緒較為焦慮、緊張、勞累的族群。例如像是大型考試、比賽,又或者床邊櫃子過高無形間形成壓迫感,以及搬家、出遊、出差等,到達一個非平常習慣的環境,這些情況在特別會認床的族群會更為常見。而民俗信仰也可能間接造成影響,例如住在4樓最後一間的套房,對於不少人來說相當忌諱,也就容易形成緊張。另外,不少人也會對氣味敏感度較高,如住進小木屋有木頭的味道,或套房有某些芳香味,不習慣者也會容易睡不好。而腿不寧症後群也被發現與睡眠癱瘓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不過原因為何還有待研究。 醫學上如何改善鬼壓床? 王德生醫師建議,若常有睡眠癱瘓症的情況,可先檢視自己是否為容易觸發睡眠癱瘓症的族群,並避免上述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安定緊張不安的情緒、改善睡眠及睡眠環境等,包括睡覺關燈、睡前最好盡量不要使用手機等3C產品,以避免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而精油的氣味也有助幫助放鬆、安心入睡。若有精神疾病也應妥善治療,因藥物影響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換藥。 在飲食方面,也應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飲品,喝酒後睡想睡,最主要是酒精麻痺了身體,但未必是真的有睡意,此情況更容易促成前述所說的「腦袋醒著,身體卻沒上線」的情況。而睡前喝洋甘菊、玫瑰等花草茶有助放鬆中樞神經,是個不錯的選擇,牛奶也有助於入睡,不過乳糖不適症、過敏等問題的族群則應避免。香蕉富含鈣、鎂離子,在晚上睡覺前幾個小時食用,也有助入睡。 值得注意的是,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從醫學來看也有助於改善鬼壓床。醫學、心理學來看,良善的信仰有助做心靈的慰藉、依靠,若當事人認為當下就是被鬼壓床,而這些方式有助安定思緒,那麼便有助睡眠癱瘓症,也就解除了鬼壓床的狀態。 3招解除鬼壓床!醫:重點在身體重新連線 王德生醫師建議,鬼壓床、睡眠癱瘓症的當下,可以試著伸舌頭、握拳、蹬腳等,這些方法都有助於解除,重點就在「讓大腦和身體的重新連線」。因此,其實任何動作都行得通,包括了禱告、念佛經度過這緊張期;或者藉著被壓腦羞的怒氣硬壓回去;甚至什麼事都不用做,讓身體慢慢跟上大腦,或者完全不理會繼續睡。最重要的是冷靜告訴自己,只是身體還沒醒而已,安定當下的思緒,鬼壓床便僅是睡眠癱瘓症,也就不覺得恐怖了。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鬼壓床?醫指4種人易中招,5種方式有助改善 .失眠5大常見地雷 專家:睡前別再滑手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不能出遊,好友提議開車去兜風。我們兩人全程戴口罩,從臺北開到淡水,沿著北海岸到金山,轉入陽明山,繞了一大圈,沿途風景區和步道都封鎖,但車窗外風景秀麗,海闊天空,心情大好。結束時,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年長幾歲的我也深有同感,我們雖然是旁人眼中的老太太,也有些慢性病,但活力依舊十足,心智仍然敏銳,且好奇心不減,希望這種豐實歲月能長長久久。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聆聽一位年長神經科醫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其中之一是加入老年研究,作為被追蹤的對象,他幽默的用語引發會場一片笑聲。的確,醫師退休後時間多了,且年齡就是本錢,以受試者身分參與老年研究,也是貢獻醫學。衛生環境改善、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醫藥進步,長壽在先進國家已是常態,問題是如何健康地長壽,也就是把疾病壓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國家都有老年和百歲老人長期追蹤研究,目的不外是找出健康長壽的因子,包括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例如一篇發表於2003年《老年學期刊》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論文。平均102歲的424位美國老人(男101,女323),有15%活到100歲時沒有任何與老化相關的11種疾病(但不包括失智症),稱為「逃生者」(escapers);43%在80至100歲間出現疾病,稱為「延緩者」(delayers);42%在80歲以前已有疾病,稱為「存活者」(survivors)。可見把疾病壓縮延後以達到健康的老年是可行的。此研究還陸續招募百歲老人及其子孫並長期追蹤,以探討基因、家族史及行為等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另一個來自荷蘭「百歲以上的老人研究」(The 100-plus Study),發表於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的一篇論文。330位(男91,女239)具高中教育程度且平均年齡高達100.5歲的荷蘭老人,其認知功能正常,其中187位還能獨立生活。他們每年接受一次家訪評估,平均追蹤1.6年(0-4年),發現在追蹤期間除了記憶稍微減退,其他認知功能都維持正常。其中44位去世後接受大腦解剖,發現大腦都有不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病變。經統計分析,大腦類澱粉的沉積程度和其認知功能並無相關。這表示,雖然年齡是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活到100歲都會失智,而且即使腦中有類澱粉斑病變,臨床上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狀,是因為大腦貯存了足夠的「認知存款」而保有韌性之故。因此,我與好友互勉,只要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持續貯存認知存款,雖然不一定活到百歲,但至少可以繼續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而且要有老伴老友同行,才會活得歡喜自在。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07-31 養生.家庭婚姻
「因為旅行,我才深刻感受到媽媽一天天在變老...」旅遊作家分享如何帶媽媽去旅行
你最喜歡的旅行形式是什麼?跟團?自由行?你最偏好的旅伴是誰?朋友?伴侶?孩子或父母?林果與姊姊、媽媽3人,過去10年來結伴自由行,對她們來說,世界上最棒的旅伴就是家人。年過70 果媽仍屬行動派林果,出過3本旅遊書,第三本書的共同作者果媽,是個年過70仍跟著女兒到世界各地遊玩的行動長輩,也是個上市場買菜記得要蔥、多花10元都斤斤計較的地方媽媽,卻願意為了出去玩花上幾十萬都不心疼。過去好幾年,她們曾在天未亮的日本市集享用老闆招待剛上岸的軟絲、曾因旅日時住了沒有熱水的老屋每天去大眾澡池、曾置身黃山和九曲河如仙境的美景、曾在歐洲旅遊合作度過每一天、合力躲扒手。問起難忘旅程,林果和果媽回憶似水不斷湧流。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去歐洲玩了3個月。那是林果第二次帶媽媽自由行,習慣一個人旅行的她,並沒有認真思考帶著年逾60的媽媽和自己出去玩的不同,網路上諄諄提醒帶長輩出遊禁忌——時間不宜太長、目的地不宜太遠、氣候不宜太冷、文化差距不宜太大——這段旅程全部都有。那次旅行,果媽因為吃住不習慣、走路時間長,吃了不少苦。母女3人常常吵架。行程滿滿 老媽發飆受虐待姊妹倆為了值回票價,安排了滿滿行程,體力負荷帶來疲憊,讓果媽在巴黎行時爆發:「從早餐到現在下午4點多了,一直走,不吃午餐也沒有休息,想餓死我啊,都沒有在顧我,虐待我……(以下省略兩千字)」發怒完她宣告:「我要有休假日!」於是她們調整行程,多數時間團體行動,但有幾天各自單飛,姊妹探訪喜歡的景點,媽媽在民宿休息,洗衣、煮飯,過居家生活。兩姊妹玩了一天回到民宿還有媽媽煮的晚餐可吃。「但她們吃完飯又衝出去,凱旋門去了3次。」果媽好氣又好笑。出遊吵架 熱情溝通快狠準吵得最嚴重的是耶誕節在德國慕尼黑那晚,吵完後,3人冷戰一句話都不說,媽媽日記寫著:「我就是笨、就是傻,才會被騙出來旅行,下次再也不會了。」但事後回想,3個人怎麼也想不起來當初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吵架。旅行期間幾乎24小時在一起,頻繁的互動致使更多摩擦產生,但緊密的生活也讓她們學習如何吵架——必須吵得快狠準,成為一種有效率的「熱情的溝通」。「如果媽媽不發飆,我不會知道原來她那麼在意。」林果意識到,吵架大多源自不理解,她沒想過,沒熱水洗澡、睡通舖、抓緊時間玩不休息……,這些對她而言「旅行的日常」,對媽媽卻是衝擊與折磨。享受慢遊 家務也要重分配歐洲旅遊之後,母女三人出去玩變得很順暢。「因為我的世界終於有了她們!」林果大笑,一起旅行讓林果有機會關懷媽媽的需求,努力當個成熟的女兒。幾年下來,轉變了親子間旅行的步調,2年前,林果帶70歲的媽媽爬黃山,一般人2個小時腳程的山路,她們慢遊了5、6個小時,林果還在山上訂了舒適且附早餐的飯店,讓媽媽覺得此行是「最好玩的一次」。旅行養成的溝通習慣,果媽也聰明地用在尋常生活裡。回台灣後,果媽發現旅行時精明能幹、有條不紊的兩姊妹全部打回原形,鬆散過活。某個周末,她在一整天出門採買食材、煮三餐、收拾廚房後不滿地說:「為什麼出去旅行要3個人分工,回家就都我在做?」經過這次「熱情的溝通」,現在煮飯、之前的採買、之後的收拾都是3個人分著做。彼此依賴 感受媽媽在變老林果認為,旅行不僅讓人忘記不重要的事,也會提醒你某些重要的事。「因為旅行,我才深刻感受到媽媽一天天在變老。」果媽從60歲玩到70幾歲,林果每次都深刻感受到媽媽逐日老去,61歲時一起遊歐洲,媽媽幾乎什麼行動都同步,但現在,雖然還是一起出去玩,但走太遠、站太久、太冷太熱太餓太渴,都是媽媽身體的極大負擔。「我不喜歡『孝親旅行』的說法,旅伴應該是夥伴關係,彼此靠近、依賴、分享。」旅行創造了母女3人的獨特回憶、帶來理解、創造平等的關係,重新認識了最親密的家人。3種情境 讓長輩有參與感情境1 點餐時長輩會說:「你們點就好!」解讀:密密麻麻菜單,不但看起來吃力,也難以做決定,但是研究菜單也是一種樂趣,不妨縮小範圍,請長輩點一道他最愛的料理。你可以這樣說:「你負責點一道魚。」情境2 爬山行程時心裡擔心:「怕媽媽走不動,帶支登山杖吧!」解讀:長輩會覺得拿枴杖顯老,但其實登山時無論年紀,有登山杖會好走得多。你可以這樣說:「我覺得我需要登山杖,保護我的膝蓋,要不要也順便幫你準備一支?」情境3 入住登記時常發生情況:負責行程的人在辦入住登記,其他家人站在一旁乾等。你可以這樣做:先找位置讓長輩坐下來,想辦法取得房卡,讓其他人先進房間休息、整理。吃飽住好 長輩需求也納入1.天氣:舒適的春季秋季最適合。夏天易中暑,冬天需保暖,而且愈冷愈會想上廁所。2.住得好:可以好好休息、洗澡、睡覺的地方,會成為旅途的避風港。3.吃得飽:規畫時要為長輩的需求做些功課,讓他覺得有被看重。4.時間:靈活安排,團體行程也能穿插獨自行動時間,各取所需。
-
2021-07-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侯友宜通話 柯文哲:雙北下周同步宣布餐飲是否內用
北市府原預計今天公布下週二是否開放內用,但今天記者會中並沒有提到,市長柯文哲透露,他和新北市長侯友宜討論後,決定看觀察週末狀況,侯主張周日宣布、柯主張周一宣布,但原則上雙北會一起宣布。柯文哲表示,首都生活圈就是每天有80萬人從新北到台北上班、10萬人從台北到新北工作,所以是否開放內用要雙北一起宣布。柯文哲說原本想早一點說,讓餐飲業者有比較多的時間準備,但和侯友宜聯繫後,還是要看週末的疫情狀況,侯主張在周日,但柯主張周一,「不太可能雙北不同調,原則上要宣布就會一起宣布」柯文哲指出,台北和新北每天的確診案例幾乎都同步,也許會差幾個,但本身還是會一起,不會差太多,若要解封就是雙北一起解封,疫情不對勁的話,不太可能說新北增加、台北完全沒有,因為每天人來往,生活圈混在一起,疫情都是同步的。眼看父親節就快到來,柯文哲說,根據上次母親節的經驗,疾病潛伏期是2天到7天,中位數是5天,一個節日傳染後的發病日,大約也要5天後,若父親節民眾大量出遊,第一波感染會出現在一周後。另外,有民眾認為,在戶外沒人的時候必須戴口罩,但是內吃飯可以脫口罩不合理。柯文哲表示,吃飯是不得已,其他時候就盡量戴上,政策也要務實,戴口罩沒辦法吃飯,戶外一個人就沒有必要,柯提到當年SARS醫護也是脫口罩在戶外吃飯,應該要自行判斷,「如果室外沒人你要脫口罩吃飯也沒人管」
-
2021-07-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餐飲內用又轉彎?柯文哲:要與新北同調
台北市政府原訂今(30)日宣布餐飲內用解禁,然而市長柯文哲下午在防疫因應記者會指出,與新北市政府聯絡之後,對方主張要等到本周日再宣布,他認為要就下周一宣布,針對餐飲解禁政策,不太可能雙北不同調,要宣布就一起宣布。北市府公布餐飲解禁標準後,並表示將於每周五公告隔周是否解禁,柯文哲指出,他本來希望早一點公布,讓業者有比較長的時間準備,但是與新北市政府聯絡過後,對方希望再觀察本周末反應如何,主張等到周日再宣布。柯文哲表示,雙北首都生活圈已經是社會事實,新北市每天大概有80萬人跑到台北市上班,台北市也有十萬人跑到新北市上班,這還僅限於上班日,特殊節日會更多,因此原則上雙北餐飲內用要解禁,要宣布還是會一起宣布。柯文哲提到,台北市與新北市的確診案例幾乎同步,不太可能新北增加、台北不增加,因為每天人來人往,讓生活圈混在一起,讓兩邊疫情趨於同步。然而周日也還在周末期間,柯文哲表示,如果為而觀察周末疫情而延後宣布解禁,他會主張下周一再宣布。至於確切會選在周日或周一宣布,柯文哲於記者會上並未明確定調。柯文哲強調,北市府已經訂好餐飲解禁的規則,也就是每周每日平均確診數小於十人、其中不明感染源小於二人,這是依中央標準換算而來。面對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是否會擔心爆發群聚感染?柯文哲指出,病毒潛伏期是二到七日,取中位數而言,大約是五天左右,從前次母親節的經驗來看,如果8月8日父親節假期,家庭大量出遊,出現確診感染案例,應該會是一周之後。柯文哲表示,雙北是7月19日決定暫不開放餐飲內用,本周末即便因緊戒降級,產生報復性出遊,效果也要五天才知道,政策就先「摸著石頭過河」,都已經禁止內用二個半月了,再慢兩、三天解禁也沒關係。
-
2021-07-30 養生.人生智慧
每7位已婚女就有一位喪偶!一葉蘭陳霈瑀:失去另一半,仍有權將人生過得完整
編按:據統計,2020年全台每7位已婚、有過婚姻的女性中,就有一位是喪偶者。喪偶者的悲傷,旁人往往無法體會,甚至難以安慰。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陳霈瑀分享,她自己在50歲時先生驟逝經歷的哀傷歷程,也提供喪偶者與身旁的安慰者一些具體的建議。人人都希望與伴侶白頭偕老,但事實是,總有一方會先走,若自己是被留下的一個,要如何走出悲傷,重建自己的人生?一篇臉書網誌〈給喪偶者的溫馨提醒〉,內容寫下喪偶後的糾結心情:「喪偶後連哭都哭不出來,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怎麼辦?」「身分證配偶欄被迫更正為空白,亦即從此單身了,心情原本就低落,像再一次被迫離棄的感覺,心裡好酸,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這是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陳霈瑀從親身經歷整理出的心得。這些失落、痛苦與懷疑,只有經歷伴侶離世的人才能感同身受。50歲那年丈夫驟逝,9年來陳霈瑀經歷了不同的悲傷階段並做了許多努力,重新為自己找到人生定位,更在一葉蘭成為接住他人、陪伴喪偶者度過哀傷幽谷的一股力量。喪偶者的悲傷歷程沒有時間表 時好時壞是常態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2020年全台已婚女性(包含有偶、離婚與喪偶)中喪偶者占15.7%,也就是每7位已婚女性中,就有一位是喪偶者(全台男性中喪偶者則占3.99%)。中文常用「另一半」指稱伴侶,我是一半,對方是一半,當其中一方離世了,自己的人生也剩下一半了嗎?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由一群有同樣際遇的喪偶者共同組成,透過支持、理解與陪伴,協助彼此找到安定與新的人生意義。「面對摯愛生命的結束,內心一定會經歷修復和調適的歷程,沒有時間表也因人而異,唯有好好走過哀傷才能從中成長、學習。」即便傷口已結痂,但疤依舊在,談起先生的離世,陳霈瑀眼眶似乎仍有淚水盈滿。2011年陳霈瑀的丈夫從確診罹胰臟癌到離世僅4個月,原本事業家庭一帆風順的她,人生一夕天崩地裂!如今回頭看,陳霈瑀說,「悲傷是一個起起伏伏、時好時壞的過程,要給自己時間調適與接納。」好命婆驟成寡婦 麻木、自責、憤怒等情緒反覆湧上喪偶頭2個月,陳霈瑀像是被凍僵般麻木,「之前送走雙親雖然難過,心裡多少有準備。但先生53歲就走,太年輕了,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事。」失去依靠,連生活的熱情也消失了,恍惚度日。直到有天得知,丈夫的好友也因知交驟逝每天都很傷心,陳霈瑀聽了忍不住同情對方,瞬間才驚覺,「那我身為逝者的另一半,應該要比他悲傷才對啊?我竟然感受不到我的悲傷!後來才知道,哭不出來很正常,那是我的防衛機制,拒絕接受事實,心想如果我哭了,就是相信先生已經走了。」這段期間情緒很混亂,有時自責,「如果當時多注意他的健康就好了」甚至變得消極,「人生太痛苦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幹嘛那麼努力?」丈夫走的前一年兒子結婚,不到一年從人人稱羨的好命婆變成寡婦,心理落差非常大,因而有很多憤怒,連鄰居的關心都嗤之以鼻,「看到全體住戶簽名的慰問卡,我很生氣,為何要擅自幫我昭告全天下我先生走了?那時只覺得別人的關心,都是在看我笑話。」當時從沒想過,9年後的她能走過哀傷,能享受每天與女兒聊天、陪孫兒玩耍,與我們分享辦公室同事情同姊妹的溫馨,以及在一葉蘭裡與夥伴相聚、出遊的日常。找到能理解自己的人 悲傷才能被接住她提醒正在經歷喪偶悲傷的人,不管是震驚、憤怒自責、混亂重整、接受到重新出發,每段時期都是探索自我的人生功課。在混亂重整的2年之間,陳霈瑀找尋各種方法自救,學畫畫、拉二胡、參加合唱團、表演課,也去做心理諮商、參加張老師培訓、完形工作坊等,甚至考上心理諮商研究所,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寫成論文,透過書寫爬梳、療傷。「以前我很ㄍㄧㄥ,覺得表現悲傷代表自己是弱者。但從每一次的自我認識或悲傷敘說團體中,情緒流動對我很有幫助,講出來,讓別人幫你做見證、你的哀傷就會有人接住,無形中給了我支持、溫暖的力量。」而她也認為,找到一群能理解自己的人更重要。有回聽說某個認識的朋友,因為承受不住另一半病逝而自殺,陳霈瑀意識到,自己是否可以當志工陪伴有相同遭遇的人?便在網路上搜尋到一葉蘭協會。「在朋友圈中我是第一個喪偶者,和他們在一起時,總會覺得自己是最可憐的,他們也不能理解我的感受。但在一葉蘭的聚會,一屋子的人都和我一樣,就覺得自己被接住了,好像沒那麼孤單了。」旁人靜靜陪伴就好 不適切的安慰會有反效果喪偶是人生路上的一個狀態,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遇到,遇到的人可以彼此支持,其他人又可以怎麼安慰喪偶者呢?陳霈瑀指出幾個自己聽過較不舒服的安慰句,與她聽到時的內心想法,是她覺得安慰者可以避開的地雷說法:・「你先生可能是福報不夠……」——難道我先生是因為做了壞事才會早走?・「你幹嘛哭呢?至少你經濟條件很好,想想我們都還在為五斗米折腰。」——難道我工作努力,就應該失去丈夫嗎?・「你現在還在哭?還沒走出來喔?」——想哭是我此刻的情緒,哭就應該被指責嗎?・「加油,趕快好起來。」——難道我還不夠努力嗎?如果真不知如何安慰,陳霈瑀提醒,「喪偶者需要的其實就是陪伴,譬如說在哭泣時靜靜傾聽,或是表達:『我也很難過,那有沒有什麼是需要我幫忙的?』就算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只是拍拍肩膀也可以。」被留下的人不是剩一半 仍是有追求快樂權利的完整個體走過這段歷程,陳霈瑀才察覺到,社會普遍於悲傷和失落是避而不談的,而有些傳統觀念仍深深影響著我們,「我以前會把『寡婦』和『不幸』畫上等號,失去丈夫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內心有許多不平。」過去總覺得和丈夫是生命共同體,另一半走了,世界也毀了。直到研究所老師提醒她,「妳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啊」。陳霈瑀才重新將自己視為一個整體,於是理解到,自己的人生始終是完整的,只是先生參與的階段結束了,自己仍擁有很多美好,身旁有兒女、朋友、同事圍繞,以及有很多自己的目標,擁有追求快樂的權利。以前是凡事都追求完美的A型人格,如今懂得將腳步放慢、身段放軟,也不再委屈自己討好他人,好好愛自己、學會和自己和解。更將陪伴喪偶者當成人生志業,「我以前是依附別人的小公主,現在是真正獨立的女人了,可以柔軟、可以堅強,不會只等著要別人來滿足我的需求,學會更尊重自己,勇敢為自己而活。」Info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網址:http://www.singleleaf.org.tw原文:每7位已婚女就有一位喪偶!一葉蘭陳霈瑀:失去另一半,仍有權將人生過得完整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能否再鬆綁 政院官員:續以14天為周期觀察
全國疫情警戒自27日起至8月9日降為二級。政院官員今天表示,疫情決定了鬆綁條件,政府將續以14天為周期觀察,疫情控制越好,在二級內進一步鬆綁等都有可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27日至8月9日全國疫情警戒從三級降為二級,並宣布相關放寬措施,如集會活動室內可至50人、室外100人。政院官員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表示,這回疫情警戒降級仍是以14天為周期做觀察,疫情控制好壞決定了鬆綁條件,疫情控制越好,回復正常生活機率就越高,若疫情嚴峻,當然就會受比較強的管制。官員表示,根據指揮中心過往公布的二級管制措施,原先集會活動是可放寬至室內100人、室外500人,不過目前僅限室內50人、室外100人;也就是說,若疫情持續趨緩、受控,只剩零星感染,管制措施就有更加鬆綁的空間。但官員也說,目前通則仍是持續戴口罩,放寬的部分主要是針對活動人數以及人流管制等。對於基隆市長林右昌質疑降級設期限,恐導致民眾恐猛爆性出遊、餐敘、消費。官員則解釋,目前疫情宣布降級或升級都以兩週為周期,這是參考疫情潛伏期而定,過去雖出現超過14天的周期,但那是為了配合國定假期所做的些微調整。
-
2021-07-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降級不解封風險高 醫點名「最勇敢措施」:想到就頭皮發麻
昨行政院拍板定案7月27日降級不解封,並公佈二級的強化措施包括外出全面戴口罩,室內放寬至五十人、室外一百人,婚宴、公祭可開放。對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發文分析,他也指出「最勇敢的措施」,更直言想到就會頭皮發麻,貼文引起熱議。沈政男在昨(23日)個人FB發文分析疫情警戒降級的配套,直言當中「最勇敢的措施」是開放五十人以下婚宴。他提問若賓客間須保持社交距離,「那麼,圓桌該多大?」他指出若以邊長1.5公尺的十邊形計算,「圓桌的直徑大約是4.5公尺,相當於現有圓桌的三倍大。」他也列出遊覽車上進食的矛盾與風險,為了不違反社交距離規定,「等於一次可以有七個人在車上吃飯,而如果一車有五十人,得分成七次分開用餐。」他提醒台灣遊覽車群聚感染案例仍歷歷在目,「不要忘了,獅子王與葡萄媽媽,是怎麼傳染?傳染給多少人?」沈政男指出幸好雙北尚未開放內用,他認為其他縣市若想開放,恐怕要更仔細思考實際上如何規定。他也贊同雙北晚一點解封,「侯友宜市長今天說,『不會放棄清零』,這是對的。」他直言如果病毒進到一個婚宴會場,或是十人圓桌餐會,「想起來都會頭皮發麻。」沈政男點出目前的清零困境,除了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不足,還有現在確診者多為活動力高的年輕人,「他們南北闖蕩,如入無人之境,實在讓人擔憂。」他點名高雄新增的一例病例,「打了兩劑疫苗,有恃無恐,趴趴走到處開趴」,讓他怒罵「Your fxxking party !」針對疫苗保護力,他說明對於alpha變異株,「兩劑AZ疫苗的保護力是74.5%,而兩劑BNT是93.7%,然後一堆人在說,喔,打得到就是好疫苗。」讓他不禁直問「好在哪裡?」文末他提到奧運在東京開幕,而疫情仍然嚴峻,「a masked Olympic Games held under the shadow of virus,這要怎麼詮釋?」
-
2021-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二級警戒相關規範好多! QA、圖卡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7月27日起至8月9日全國將降為二級警戒,除了飲食外,外出全程配戴口罩,以及開放室內50人、室外100人集會活動,此外,婚宴、公祭及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托嬰中心、失智據點、美容美體業、宗教場所等,符合各部會規定可開放。由於管制措施陸續更新,詳情和最新進展,請查閱疾管署網站( https://www.cdc.gov.tw/ )。●學生可以上安親班、補習班嗎?答:幼兒園:(一)80%以上教師及工作人員完成疫苗接種才可開園;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二)幼兒教室容留人數,以該室內面積扣除固定設施設備後,除以2.25平方公尺計算容留人數。(三)調整課程、遊戲、用餐、午睡分流管制。(四)每日幼兒入園前、用餐前後及離園後清消;師生常接觸,每日至少清消5次;每周1次全園消毒及中央空調。(五)無窗戶、密閉空間、無法保持通風之空間不得開放。(六)交通車接送服務落實防疫措施。兒童課後照顧中心:(一)工作人員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二)以教室面積扣除固定設施設備後,除以2.25平方公尺計算容留人數,於教室外及門口公告。(三)供餐以個人套餐為主,分菜後上餐,用餐前後清消,並使用隔板。(四)每週機構應進行全面清消;無窗戶、密閉空間、無法保持通風之空間不得開放。(五)交通車接送服務落實防疫措施。補習班:(一)工作人員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二)以教室面積扣除固定設施設備後,除以2.25平方公尺計算容留人數,於教室外及門口公告。如因容留人數限制,招收學生之對象或班別由補習班規劃辦理,建議以12歲以下兒童為優先對象。(三)如有用餐需求,應避免飲食中交談,並使用隔板,用餐前後完成清消。(四)每周機構應進行全面清消;無窗戶、密閉空間、無法保持通風之空間不開放為原則。(五)已實施線上教學之補習班,建議仍採線上教學為原則。(六)交通車接送服務落實防疫措施。社會教育機構:(一)人流管控:單一出入口館舍依總活動面積(扣除固定設備)以每2.25平方公尺1人計算管控人流,並應做好分流及動線規劃。(二)社教機構入館採預約制、團體預約參觀不得超過50人;圖書館暫停開放團體申請入館。(三)設有座位、推廣及文教活動,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保持至少1.5公尺距離之做法。(四)互動式或無法保持室內外適當社交距離之活動仍暫停辦理。(五)放映影片之劇院得開放入場(不包括表演類型之劇場),但須比照「電影院防疫管理措施」辦理。機構得自行調整場次及時間。(六)開放定時導覽及館內外教育活動,但需符合社交距離及相關防疫措施。露營或夜宿之教育活動仍暫停辦理。社區大學(秋季班報名):(一)開放社區大學受理秋季班招生報名,實體課程仍暫不開放。(二)工作人員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團隊訓練:(一)學校固定人員返校訓練,人員造冊,禁止跨校訓練,各訓練場所同時段以室內20人、室外40人上限。(二)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訓練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三)工作人員(如教練、防護員)全程佩戴口罩及面罩。(四)不開放住宿。室內外運動場館:(一)室內外運動場館容留人數以最適承載量50%為限。(二)教練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於第1次授課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三)開放室內外運動場館(含保齡球館及撞球場),針對球檯、球道等相關器材、設備,間隔開放使用並符合1.5公尺距離,每球檯及每球道以2人為限,並放置酒精、拋棄式擦拭布,提供使用者清消。(四)個人自備之器具、器材,不得互相借用;如由場館提供時,於轉換使用者前後,應再次消毒手部、器材及器具。(五)團體運動及競賽開放,應符合實聯制及全程佩戴口罩,並依運動場館防疫指引辦理。(六)加強環境、器材之消毒清潔工作,至少每兩小時清潔消毒1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暑期教學活動:開放暑期課業輔導、夏日樂學及學習扶助等等靜態、校內、室內、具固定座位、固定成員之教學活動、及高級中等學校學生返校練習技能檢定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相關工作人員(如授課教師、指導教師等)未施打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提供3日內快篩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且每3-7天需再定期快篩(原則每7天篩檢,應變處置時得縮短為每3天篩檢)。(二)以教室(實習工場)面積,扣除固定設施設備後,除以2.25平方公尺,以計算各空間可容留人數上限。(三)有關學生返校練習技能檢定,屬固定崗位且固定成員,故開放辦理;其使用之設備、器材,於每次輪替共用前,均應先徹底清潔、消毒。(四)不開放暑假住宿及赴校外之活動。●可以出遊嗎?答:國家公園:除山屋及生態保護區仍持續關閉外,將開放戶外遊憩據點及國家公園內露營區,並加強監測人流,進入沙灘需落實人流管制、全程配戴口罩及維持社交距離等防疫作為,如無法全程配戴口罩則不開放;室內場所進行總量管制,上限50人,用餐依衛生福利部規定辦理;停車場調整停車數為原數量的50%,相關管制視各國家公園環境特性,因地制宜滾動調整。國家風景區:(一)封閉型景點(單一出入口之園區、遊客中心):放寬容留量承載人數至50%;入園時間放寬至公告正常營業時間。(二)非封閉型景點:可全程配戴口罩情況開放據點內海邊、沙灘,及操作騎乘器具之水域遊憩活動,但禁止游泳;在非群聚情形、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單人活動及活動前後配戴口罩下,得從事水肺潛水及衝浪。在戶外通風處、開放空間、保持社交距離下可規劃開放戶外用餐區。(三)停車場管理:停車數放寬至50%,採單一時間內總量管制。(四)國家風景區轄管露營場:容留量承載人數放寬至50%;採實聯制、出入口量測體溫、全程戴口罩、及禁止室外100人、室內50人之群聚活動。觀光遊樂業:容留量承載人數放寬至50%;入園免預約;入園時間放寬至正常營業時間;室內表演場館及展覽場館採間隔座,戶外表演劃設管制範圍,並依文化部規範辦理;無法全程配戴口罩之水域遊樂設施禁止,但全程可配戴口罩之設施可開放、設施容留人數50%;設施放寬免預約;在戶外通風處、開放空間、保持社交距離下可規劃開放戶外用餐區。旅行業:旅行團組團人數放寬至不超過50人,並依指揮中心集會活動規範辦理;另交通工具安排旅客座位相間隔;車內不得用餐、麥克風限隨團服務人員說明講解使用,使用後並清消。行程規劃安排仍應符合二級警戒標準所訂之相關防疫指引。●可以看電影或欣賞藝文表演嗎?答:文化部放寬表演場館開放觀眾入場,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的安排;展覽場館每一時段不受100人上限;開放戶外活動、演出及酬神戲;以及劇組放寬已實施快篩、PCR檢測或有疫苗接種紀錄逾14日者,拍攝演出時得不佩戴口罩等管理措施。7月27日起,表演場館開放觀眾入場,座位安排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的安排(同行者得視需要調整並坐),不設搖滾區,第一排觀眾與舞台前緣或表演區最前段距離至少3公尺以上;演職人員動線及各項使用空間應獨立規劃,並與觀眾分流。表演藝術演出(含酬神戲)及影視劇組拍攝部分,已實施快篩、PCR檢測或有疫苗接種紀錄逾14日,且於正式演出、拍攝工作期間每7天定期快篩檢測的演員及表演者,拍攝演出時得不佩戴口罩。在展覽場館部分,仍以預約制為原則,但可彈性開放現場報名,容留人數依1.5公尺社交距離計算,每一時段不受100人上限;同時,開放團體預約,每一團體每一時段以50人為上限;辦理活動時,應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保持適當距離安排,無固定坐位者,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社交距離。此外,增加戶外活動、演出及酬神等管理措施,包含應劃設區域管制範圍及出入口動線,並於入口處設置實聯制登錄機制;有固定座位者,採間隔座、梅花座或其他適當距離的安排,無固定座位者,應維持1公尺社交距離;超過250人戶外活動,防疫計畫應經地方政府核准。●可以舉辦公祭嗎?答:宗教部分,除遶境、進香、遊行等移動式活動及普渡後福宴、平安宴等具聯誼性質餐會仍然禁止辦理外,宗教場所降級後開放民眾參拜,室內最多50人、室外最多100人,也同時開放在廟埕、廣場、各類場館等辦理固定地點的宗教集會活動。自7月27日起,參加公祭的單位採推派代表出席,各地方殯儀館管理單位訂定設施管制總量,並按各廳室大小(室內以每人2.25平方公尺計算容留人數,最多50人)、建築內公共空間及喪禮上下場人流情形等整體考量,公告各廳室管制人數上限。另納骨塔部分,開放民眾進塔祭拜,室內最多50人,室外搭棚祭拜最多100人。倘若納骨塔辦理中元普渡,無法落實人流管制規定,建議由管理單位自行辦理中元祭祀,但不對外開放民眾參與。為避免聚集感染風險,各殯儀館的禮廳、靈堂、火化場、骨灰(骸)存放設施等治喪場所,應隨時加強環境清潔消毒,落實實聯制、量體溫、噴酒精、妥善規劃民眾進出動線、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並實施人流總量管制。
-
2021-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首周末 陳時中:同車出遊符合1條件可車內飲食
今日本土確診數首度來到個位數,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首度鬆口,「以目前的趨勢來看,降級的可能性很高,近來數目字都達到降級標準,下週要從三級到二級的工作,就會陸續進行。」至於本周迎來國內微解封首次周末,他表示,如果民眾自行開車外出,同車為同住家人就可以飲食,若非同住者,仍需要分別戴口罩。(【延伸閱讀】疫苗懶人包/莫德納、AZ 我該怎麼選?副作用有哪些?) 陳時中表示,民眾在三級警戒外出時,這段期間需要遵循全程配戴口罩,但有例外的情況,是在車內可在通風處、保持社交距離飲食。由於微解封狀況下,民眾也會出遊,自行開車同車者為同住家人可以飲食,非同住家人或不認識者還是要分別戴口罩。對於國內未來降級等可能性,他表示「是一個好消息,今天確診病例首度到個位數,解除隔離率是86.3%,期待三級警戒可以降級。」陳時中提醒,控制疫情還是一件重要事情,以目前趨勢來看降級的可能性很高,近來數目字都達到降級標準,下周從三級到二級的工作,就會陸續進行。
-
2021-07-1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準爸爸的神隊友攻略!孕期的4種狀況&建議作法
懷孕時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發育環境,母體承受了兩倍的工作量,再加上荷爾蒙的影響,心情也變得多愁善感,準爸爸無法了解的懷孕心情,本期透過醫生與心理師的說明,讓準爸爸們也能因為理解而貼心照顧辛苦的孕媽咪。身體篇案例一:小青與建安雖然對於懷孕感到十分喜悅,但嚴重的孕吐、低血壓與容易疲累,讓小青感到十分辛苦,尤其當小青不舒服時,看到一如往昔只是在旁收看電視的建安,卻也讓小青感到莫名的煩躁與生氣,起伏的情緒讓建安感到疑惑而不解。醫生怎麼說懷孕時身體為了提供胎兒良好的生長環境,會藉由分泌荷爾蒙、重新分配血液流量與調整心血管功能來協調身體的運作,其中荷爾蒙的分泌是造成孕媽咪孕吐與情緒不穩的原因,而低血壓則是因為體內血管擴張阻力下降以幫助血液順利流動,子宮的血流也會增加到孕前的3.5倍,禾馨婦產科醫療總監林佳慧醫師表示,懷孕時,因為身體的工作量增加,孕媽咪容易感到疲累,加上荷爾蒙的影響讓心情較容易有所起伏,此時建議準爸爸要特別體諒孕媽咪,千萬不要跟著老婆一起生氣,造成不愉快的爭吵。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因為懷孕讓心情受到影響時,生活中原本的樂趣也可能因此打折扣,如:案例中,懷孕前,小青原本也許能與老公愉快的一同欣賞節目,但懷孕後因為身體的不適而失去了一些興致,卻看到老公絲毫沒受影響地欣賞節目,不免覺得有些不平衡,此時,若準爸爸能稍微放下遙控器,為孕媽咪準備一杯水或關心一下她的需求,相信能讓孕媽咪心情有所放鬆。林佳慧醫師提醒,懷孕的辛苦準爸爸也許不容易體會,但多點耐心與諒解,會讓孕媽咪感覺受到重視也比較願意忍耐不適。Tips分泌的荷爾蒙中,幫助胎盤形成與發展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會因為濃度的不斷上升造成孕媽咪的孕吐,作用會在孕期前三個月最為明顯,之後會因身體的調適與濃度下降而讓症狀逐漸緩解;而懷孕末期的孕吐,常見原因為胃部脹氣,因此建議孕媽咪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緩和症狀。 飲食篇案例二:妞妞好不容易度過了食欲不好的孕期前三個月,從第四個月開始便沒忌口的能吃就吃,沒想到最近的一次產檢,被醫生告誡要控制體重,讓她有時只能看著老公大吃大喝,她覺得因為懷孕的影響,先是初期沒食欲,現在後期又要忌口,讓對吃很講究的她心情不免感覺低落。醫生怎麼說懷孕時的飲食,除了初期為了增進食欲需選擇較清淡忌油膩的食物外,懷孕中後期控制體重其實具有許多好處,林佳慧醫生表示,體重若增加太快,身體的關節與肌肉的負荷增加,若平時孕媽咪沒有運動習慣、肌耐力不夠,會很容易感到腰痠背痛,另一方面健康的飲食與控制得宜的體重,除了可幫助順利生產、減少水腫狀況與減輕孕期不適外,對於降低妊娠毒血症與妊娠糖尿病的併發機率也有正面影響。準爸爸怎麼做當孕媽咪為了腹中寶貝認真忌口、挑選食物時,準爸爸若能貼心陪同,且儘量避免在老婆面前大啖她忌口的食物,如此除了較不容易引起孕媽咪的失落感外,也能讓孕媽咪感受準爸爸的共同參與。林佳慧醫生建議,孕期中,除了多攝取營養素多元的健康食物與纖維質高的食物外,應儘量避免油炸、油煎、勾芡類及其他不健康的零食,並且也應該避免吃消夜。而懷孕期間,準爸爸若能經常抽空陪伴孕媽咪散步或踏青,不但能幫助孕媽咪控制體重、減輕不適,老公的陪伴也能讓孕媽咪減少辛苦感、增進夫妻間的感情。Tips懷孕時除了荷爾蒙的變化容易造成孕媽咪心情不佳外,心理層面的影響其實也有交互相關,林佳慧醫生觀察,當孕媽咪心理壓力較大時,同時也會讓原本的身體不適感受更明顯,她以常見的狀況舉例:若在家中孕媽咪與婆婆的相處需要一些磨合時,準爸爸的居中協調會有很大幫助,此時準爸爸的行動不但能讓孕媽咪感受到支持,也能讓孕媽咪的心理負擔沒那麼大。心情篇案例三:小玲到了懷孕後期,肚子下方突然出現大片妊娠紋,她突然不太願意讓老公看到自己的孕肚,並且對於自己皮膚狀況變差感到煩惱,也私自擔心老公看待她的眼光會不會因此改變。醫生怎麼說孕期荷爾蒙的影響會讓身體有些連帶的改變,其中包括黑色素容易沉澱與油脂分泌較多造成青春痘的生成,而妊娠紋的發生則是因為皮膚過度緊繃,造成皮下組織斷裂所引起,林佳慧醫生指出,除了使用乳霜按摩,控制體重是最好避免妊娠紋的方法之一,但若已經生成,產後雖不會完全消失,但會逐漸淡化,無需過於擔心。(延伸閱讀:全職媽媽面對無止盡的疲勞轟炸,老公卻跟單身沒兩樣!當媽媽後才懂,努力停下眼淚很難)準爸爸怎麼做林佳慧醫生建議,懷孕時,孕媽咪常會擔心自己因此不再漂亮,此時準爸爸的支持十分重要,千萬要避免對老婆冷嘲熱諷,畢竟為了孕育彼此的心肝寶貝,孕媽咪身心都承受了許多辛苦,準爸爸言語或行動上的鼓勵與支持,可以讓老婆感覺安心與被受重視,建議準爸爸可以以溫暖的語言來讚美、感謝老婆,讓孕媽咪恢復自信心與好心情。 產檢篇案例四:老公因為工作忙碌,對方萍的產檢不但無法陪同,甚至不聞不問,讓方萍覺得小孩彷彿是自己一個人的,為了這件事,方萍常常與老公爭執,對老公的事不關己感到生氣。醫生怎麼說每個月定期產檢的重要性,在於醫生能夠透過問診與超音波檢查,來掌握孕媽咪與胎兒是否正常發展,十次的產檢中會包含衛教資訊與健保給付的特定檢查,站在醫院立場,會希望準爸爸能夠陪同了解孕媽咪每次的檢查結果,並一同了解衛教資訊,林佳慧醫生表示,準爸爸能透過陪同產檢的實際行動,尤其是超音波影像的掃瞄或是聽到強而有力的胎心音,更能一同感受到胎兒成長的喜悅,也更有實際參與感。另外,有些孕媽咪在懷孕過程中,並不一定能準確傳達讓家人或老公知道每次產檢的結果與檢查紀錄,但若生產時媽咪於產檯上有緊急狀況,而老公或家人一問三不知時,雖然醫護人員仍有辦法做後續處理,但現場狀況就會顯得比較緊張。準爸爸怎麼做一起關心胎兒每月的變化,是孕期中值得期待的事情,尤其是第一次懷孕的孕媽咪,總是會對陌生的懷胎經驗感到不安,或對胎兒是否平安感到擔憂,此時另一半的陪伴與撫慰會有效地減少孕媽咪的不安全感,雖然,準爸爸不一定每次都能陪同準媽媽去產檢,但若準爸爸能夠在每次產檢後關心老婆的狀況與檢查結果,不但能讓她感受共同分享的喜悅,也能藉由協助孕媽咪留意每月的注意事項,讓她感覺貼心與備受重視。Tips主動協助家事的分擔,也是準爸爸可以採取的貼心行動之一,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表示,懷孕時不宜久站、不宜提重物且忌勞累,準爸爸若能協助分擔家務事,不只讓老婆開心,更是幫助孕媽咪輕鬆度過孕期的方法之一。 透過理解來體貼孕媽咪懷孕帶來的不單是媽媽身體上的變化,更影響了整個家庭未來生活重心的改變,面對身體與生活的未知改變,孕媽咪心中的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感會增加,此時準爸爸的支持與陪伴是穩定孕媽咪心情的重要關鍵,呂信慧心理師舉例:有些媽媽因為懷孕而面臨工作上的變動,在新生命即將誕生之時,財務或工作的變化,會讓孕媽咪容易對未來產生擔憂,準爸爸可以藉由傾聽、提供解決方案,與陪同老婆一同規畫未來,增進老婆的安全感。同時,呂信慧心理師也強調,夫妻之間的溝通十分重要,孕媽咪可以藉由溫和的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期望,讓準爸爸知道能夠如何幫忙以減輕孕期不適與不安,而孕期中的辛苦,雖然準爸爸無法親身體會,但多點耐心來傾聽與理解老婆的感受,會讓老婆情緒較安定、家庭氣氛更和諧。Tips 呂信慧心理師建議,懷孕期間夫妻之間培養感情的方式仍儘可能地持續,如結婚紀念日或是彼此的生日皆能抽空安排個小約會,一同吃吃飯、逛逛街或出遊,也可以在準媽媽身體狀態可接受的情形下,彼此愛撫或維持適當的性生活,夫妻兩人感情越好,越能一同迎接新生命來臨的挑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首日遊客回來了?盤點全台開放景點人潮熱不熱
全國三級警戒雖延長至7月26日,但於今天起逐步鬆綁管制「微解封」,規畫降載開放的各景區、遊樂區、博物館均有悶久了的民眾外出遊賞,由於正值暑假,有家長刻意帶著孩子出來「放電」,很開心能在人少安全的平日出遊,只是最大不便是不能邊走邊吃,但顯然仍有疫情顧慮,微解封首日未見人潮,遊客及商家大多保守觀望,期待真正解封日到來。遊客賞鯨 首日迎來抹香鯨花蓮賞鯨豚業者開放遊客搭船出海賞鯨豚,賞鯨公司的總經理呂世明表示,賞鯨船已2個月沒開,今天海上除了看到一群花紋海豚,還遇到大約10頭抹香鯨。幸運地在首航發現目擊率只有2.3%的抹香鯨現身,看到抹香鯨在海上悠遊,噴出水氣、舉尾,船上遊客驚呼連連,用手機、相機記錄海中嬌客的身影。石門水庫管理站前湧近百輛車封園56天的石門水庫園區,今天起適度開放,並實施入園小客車400輛、機車100輛總量管制,因有實名制,上午園區管理站前約有近百輛車子等候入場,略有塞車,園區內人潮並不多,截至中午12點左右,入園小客車有220輛,尚未達管制上限。石門水庫雖然宣布開放,但水庫遊艇業仍決議自主封船,待疫情趨緩再開始營運。合歡山停車場降載僅開放幾滿微解封首日,合歡山指標性景點武嶺亭跟著解封,從清晨至今,上合歡山、清境地區已見車流,降載僅開放4成的停車場幾乎都停滿,但人潮算不上密集,只見遊客脫序行為不斷,有人脫口罩拍照,甚至跨越到欄杆外取景,甚至公然違法炊煮,脫罩開心大啖火鍋,讓人重溫疫前「高山特殊風景」。遊樂園家長帶孩子來放電六福村主題樂園苦撐近2個月,今終於盼到遊客再次上門,雖然園內防疫全部高標準,還加派工作人員巡場宣導防疫,但就是希望提醒遊客防疫不要鬆懈,不過首日入園遊客並不踴躍,甚至不到500人,也出現遊客1人包場遊樂設施的奇景。台中麗寶樂園今天早上9點30分開園,一早6點30分從台北出發的孫姓男子帶二名女兒到樂園玩,此行是他們的環島之旅,利用非假日到樂園很安全,人少好逛。一位住台中的媽媽也帶二名兒子來玩,她說,兒子在家防疫太久,今天樂園第一天開園帶他們來放電,樂園都有完全消毒過,應該最安全。雲林縣劍湖山遊樂園今天早上9點開園,正逢學生放暑假,劍湖山遊樂園售票口有不少親子遊客等候排隊入園,來自台中的遊客今天與太太帶著2名小孩到遊樂園玩,他說,3級警戒至今一家4口幾乎足不出戶,今天才出門透透氣。樂園表示人潮其實還沒完全回溫,飯店當月訂房率僅1成左右,預期8月疫情如有明顯趨緩,可能才有一波出遊人流回升。高雄義大遊樂世界因應三級警戒關閉近2個月,原暑期檔期活動也因此延期,今天盼來微解封,考量部分設施尚無開放,便推出限時優惠票價藉此吸引遊客,上午9時開園後1個多小時,約有10多名遊客前往,入園的遊客低調說,趁微解封出來走走看看。但上午遊客稀落,尚無明顯人潮。電影院熱門片搶手電影院從今天起微解封,每時段有開放人數限制,民眾可以預約看電影,上午11點多第一場次已經有台北民眾迫不及待搶頭香,電影院業者表示,首日預約人數不算多,許多影廳都僅有個位數,不過,明天因有熱門新片上映,部分時段影廳預約非常踴躍,截至今天中午,明天預約人數已七、八成滿。故宮南院首日遊客開心入館嘉義縣故宮南院上午微解封開館開園,預約參觀人數管控,上下午場各限制百人,首日預約只有75人。正值放暑假,許多親子遊客戴口罩搭公車來,開心入場參觀,故宮開放「有蓋可旋緊」液體容器入場,喝水可脫口罩,但只限在開放公共空間喝水,展廳內禁止喝。南投各景點門前冷落車馬稀微解封第一天,似乎遊客並未恢復出遊意願,南投各景點未見人潮,不但日月潭環湖公路一上午車少外,連帶水社、邵達邵碼頭也很冷清,碼頭旁的店家,開張做生意的不多;即使是先前電話不斷的杉林溪,也沒遊客,除了期待周末能夠回升外,也盼早日全面解封,而九族文化村原本期待能夠迎接遊客到來,也未如預期般的回流,不少業者苦笑說,「是不是大家都躲在家裡預約疫苗了!」阿里山冷清 商家閉門民宿住房率不到一成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商店街超過6成關門,中正村長林孝州說,部分店家開門意願低,僅約三分之一開門,入園人數截至中午前145人,今天阿里山區民宿住房率不及1成,本周末也不到2成,業者分析最大原因仍與禁止內用有關。嘉義縣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坤茂表示,推估這個周末住房率可能也不到2成,稍早林務局曾函文各大民宿調查微解封意願,超過8成業者認為應等到7月26號疫情趨緩後再解禁。台南虎頭埤遊客抱怨四下無人不能吃東西微解封第一天,台南有100多年歷史的「第一水庫」新化虎頭埤風景區重新開放,遊客到下午兩點有近200人,不到過去平常日的一半。來自高雄的遊客說,他們過去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全家來虎頭埤一次,但這次進來這麼寬廣遼闊的風景區竟然不能吃東西,即使四下無人,也要窩在自己的車子狹小空間那一起吃飯,真的很不合理。崗山之眼園區等無人攤商不敢營業今天起全台各地微解封,高雄崗山之眼上午8點半開園,接駁車等到10點才有人搭,遊客開園3小時入園遊客不到十人,園區攤商也全數拉上鐵門歇業中。業者說,解封首日遊客很少,園區攤商尚未復業,未來要視疫情與遊客量才決定開店時程,崗山之眼全區屬於戶外開放空間,接駁車也有做好防疫管制,謹慎迎接疫情解封。團遊和平島 戶外野餐行不通三級警戒今天微解封,旅行業可用9人小巴接團,台灣觀巴協會今天率先推出基隆和平島微解封團試水溫,1人1日遊1000元,原本打算讓遊客在和平島野餐,但因園內餐廳賣店只能外帶,不能內用,且園區內不得有用餐等未戴口罩行為,只能改外帶水餃到旅店客房內小歇及用餐。小吃店家廟宇進不去 旅遊業者規畫有難度旅行業今起適度鬆綁政策,可籌組總人數在9人以下的國旅團(含導遊等隨團服務人員),彰化在地旅遊業者邱明憲表示,即便過去以小團深度旅遊為主,但現在小吃店家以及廟宇景點都進不去,遊客能去的地方有限,行程規劃有難度,中央訂定的9人以下國旅團方案僅限於讓一些小巴、導遊、飯店有散客生意,彰化縣雖適度鬆綁,但因無法內用,就連民宿業者也擔心外來遊客,大都選擇停業到月底。目前在地觀光仍靜悄悄。台中校園部分沒解封民眾晨運碰壁台中校園今起「微解封」但有民眾一早跑了兩所學校想晨運卻碰壁,因多數學校選擇暑假施工,另有1/5的學校設快打站,校方決定暫不開放,讓民眾不得其門而入萬般無奈,指政府的「微解封」根本是假解封。新北仍有疫情 緊盯人潮儀表板新北市今日微解封開放相對嚴格,主要以博物館、藝文園區與部分景點戶外風景區為主,市長侯友宜說一早就出動相關局處到風景區做好人、車流掌控,出動公所、警察同仁到場查看人潮儀表板,目前還未有群聚現象傳出,但仍會持續監控。他指出,希望市民再一起努力配合,到26日警戒期限期待能有好結果。墾丁大街夜市急想復業疫情警戒升至三級後,屏東縣各流動商展和夜市停業已近兩個月,攤商叫苦一片,中央宣布微解封,墾丁大街自治管理委員會將向恆春鎮公所提交復業防疫計畫,安排15日預演,希望能在16日晚上復業並成為防疫示範夜市,但鎮公所憂心引發群聚力勸暫緩,等26日降級再復業。澎湖全國唯一開放餐廳內用 但首日無一家審核過關微解封時期,全台唯一開放餐廳有條件內用的澎湖縣,35家申請的餐飲業者昨有6家先做第一波審查,紛紛因隔板寬度高度不足、桌子間距不足1.5公尺等缺失還待改善,因此今天微解封首日在澎湖仍沒有餐廳可內用,縣府表示,會持續輔導有意願開放內用的業者盡快改善。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風景區準備迎客 地方憂破口
觀光與風景區業者、居民對這波「微解封」又愛又怕;南投、新竹山區旅館及露營業者已加強消毒準備迎客,但地方與從業人員擔心疫苗覆蓋率不足恐成破口。南投信義鄉雙龍部落仍反對遊客進入,台東則有五星飯店要求客人長住要提PCR陰性或疫苗證明。南投縣信義雙龍瀑布與吊橋風景區很受歡迎,因進入景點須經過雙龍、地利村,居民強烈反對下暫不開放。新竹縣尖石和五峰鄉也仍在討論,原則上十三日後不再硬性勸離遊客,但村民要求確實做好實聯制與量體溫;五峰鄉居民也擔憂開放營地人流管制是否確實,造成部落族人更大壓力。琉球鄉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博翰說,業者自主歇業「軟封島」近兩個月,大家咬牙苦撐,但微解封後遊客從四面八方來,不免心情忐忑,盼遊客入島快篩與島民普打疫苗。台東縣境內遊樂區超過卅處,台東市區有一家五星飯店基於保護其他客人及飯店人員安全,推出長住入住須出示PCR陰性或疫苗證明。此波微解禁,景點要求容留數降載為百分之四十,多數都願配合,業者認為總比完全沒遊客好。南投是觀光重點區,清境農場、高空步道等都將開放;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也將恢復開園、開館,但要求館內除餐廳外禁止飲食。各大型遊樂區業者都說「總算盼到解禁」,雖只有四成容留量,但不無小補,也可讓從業人員有工作做。台中麗寶樂園、國際賽車場、摩天輪七月十三日將重新開放,業者設置多個「國家級智慧防疫門」把關。屏東恆春半島旅宿業近兩個月住房幾乎掛零,觀光業者雖認為開放幅度不大,但已邁開一步,不過「水域禁令」讓業者傻眼,台灣潛水店總監陳琦恩苦笑質疑,不解戶外風景區、場館與山區都開放,為何空曠沙灘區卻要封?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採申請制的山屋、錐麓古道,已有萬人申請七月十三日到九月六日入山住宿,太魯閣國家管理處副處長陳乾隆表示,微解封後部分步道與據點會開放,哪些步道開放還在討論中。九人可出遊 旅行業認幫助有限【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指揮中心昨拍板七月十三日起微解封,包括原本禁止國旅出團改為可開放九人小型旅行團。不過,旅行業者大多認為有助益,但幫助有限,受惠較多應該會是飯店、餐飲業;民眾則不太領情,認為還不如自己開車出遊來得「安全」又划算。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可「上山」禁「下海」 不准「鬥牛」
三級警戒延長至七月廿六日,但七月十三日起,部分行業及場所「微解封」,指揮中心昨天與六部會公布鬆綁規定,但規範五花八門,標準不一,例如民眾可「上山」卻無法「下海」;戶外運動場所開放,但禁止「三對三鬥牛」。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初步公布鬆綁措施,一定會有尚未設想到的部分,會持續跟主管機關反映,滾動式檢討。指揮中心昨天公布鬆綁細節,但部分標準讓人疑惑。例如戶外運動場所開放,對愛好運動人士是好消息,但指揮中心宣布,禁止「三對三鬥牛」。陳時中表示,室內外運動要避免肢體碰觸,禁止團體競賽,像三對三鬥牛,有五六人同時追逐球,目前仍禁止。許多民眾期盼國內旅遊解封,鬆綁條件祭出「含領隊導遊、司機等人一團最多十人」,但三級警戒應避免室內五人聚會,同團旅遊難免一起食、宿、購、行,指揮中心卻表示並未違反家庭及室內聚會限五人的規定。另外,民眾可「上山」卻無法「下海」,林務局宣布開放自然步道、國家森林遊樂區、平地森林園區、林業文化園區與植物園等戶外場域,但墾丁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及所有的海邊沙灘卻禁止從事水域活動,就連風景區泡溫泉,也不在此次鬆綁範圍內。至於國旅微鬆綁,民眾自駕出遊自由行是否同步鬆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建議」,他指出,旅行社可以協助參團旅客過濾人潮擁擠景點,在旅程中顧前顧後,管控各項防疫措施,對旅客來說多一層保障,若民眾堅持自行出遊、跨區移動,那旅途過程須自律,遵守指揮中心公布防疫原則及各大場所規範。休閒娛樂場所中維持關閉名單中,列出「健身休閒中心」,教育部公布「室內外運動場館」,包含「健身房」卻可以鬆綁。莊人祥指出,健身休閒中心若專設提供指壓、三溫暖等美容瘦身設施,因需要近身接觸且有淋浴相關設施,不在此次鬆綁範圍內。
-
2021-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夜市微解封真的沒問題嗎?招名威點出3隱憂:真的危險!
台灣國內疫情尚未止息,近日又傳出高傳染力的印度變種病毒進入國內,此時夜市的「微解封」到底是否合適引來熱議。中原大學教授/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指出風險,並提醒不論是否有去逛夜市,都應提高警覺。 夜市微解封3大隱憂。招名威:真的很危險。 招名威教授表示,在疫情警戒尚未解除、印度變種病毒又進入國內之際,從科學、醫學的角度來看,夜市微解封是完全沒有益處可言,但危險卻非常高。 招名威教授解釋,即便現在進入夜市、各地方都需掃描QRcode實名制、戴口罩等,強度也還是不足以達到能夠承受人潮群聚所帶來的風險。且以夜市開放1/4的店家而言,等同於分母大幅減少,若同樣是500人進入,如同這500位民眾將可能聚集在這所剩的1/4店家,人潮聚集的密集度恐怕更高,加上需要排隊、長時間逗留、是否人人真能確實保持社交距離也還是一大隱憂。 招名威教授再以病毒的角度切入,以台北市的狀態來說尚未清零在雙位數,且也還有感染源不明的情況,若此時真的不幸印度變種病毒也混在其中,恐將引來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將很有可能持續3級警戒,甚至提升至4級警戒,終將導致攤販生意遙遙無期、民眾得繼續關在家、地方政府被罵到臭頭、各縣市皆被連累的4輸局面,對於民眾而言生活絕對會大受影響。 夜市微解封真的沒問題?招名威:逛之前請三思! 招名威教授呼籲,此時微解封或許有其它健康、醫學以外的考量或壓力,但不論如何對民眾而言以健康安全為優先,逛夜市與否決定在己,逛夜市之前可先想清楚目的為何。 現在也無法安心在店內飲食、在外吃東西,若想吃東西建議可以叫外送,也可以幫助到店家,外送員因自知經常移動為高風險族群,防疫作為也會做的更仔細,注意各個細節,較不容易有疏漏,對民眾而言餐點送到,包裝噴酒精消毒即可,大幅降低外出聚集的風險。若只是想出去走走、透透氣,可做好防疫措施,適度在家附近、人少之處走走即可,大可不必冒著生命危險出去透氣。 夜市微解封已成形,我們能注意什麼? 此時此刻不宜逛夜市,但若是在深思熟慮之後,認為現在真的非得出門去夜市走一趟不可,招名威教授提醒店家以及逛街的民眾皆應確實戴好口罩、遮好口鼻,並且隨時消毒、保持社交距離、避免不必要碰觸,以確保個人自身安全。 也提醒所有民眾,微解封已成形,風險已存在,近日還是應持續提高警覺,時時刻刻做好防疫。若好好逛街、好好做生意是我們共同期盼的,微解封若造成疫情爆發,絕對會離目標越來越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沉住氣,再繼續忍耐、另尋出路,等到真的能夠放心之時再好好來場報復性消費。 《延伸閱讀》 .疫情趨緩能出遊、聚餐嗎?重症醫:趨緩之際更要小心大爆發。 .一圖了解印度變種病毒!小孩也危險?倒垃圾會中?醫指防堵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孤獨死1】隔離中辦親人後事 比孤獨更孤獨的三十五天
編按:大疫之下,上百個被隔離的家庭,無法送別因新冠肺炎猝逝的親人,他們該如何走完這段漫長告別式?記者聯繫上一位溫柔且堅強的家屬,寫下她發現母親離去,從病逝到安葬,三十五天內的種種心情。這位家屬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她一樣,正在面對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也帶給你我度過疫情的力量。「因為見不到最後一面,我在隔離時一直忍不住想:媽媽走得到底順不順利?」五月中旬,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某個傍晚,阿芳(化名)和哥哥下班後,打算送身體不適的獨居母親就醫。兩人一抵達公寓,竟發現母親猝死家中。阿芳立刻報警、聯絡殯葬業者。接體員穿著防護衣進入房間,貼身「背對背」背起遺體下樓。由於死亡現場在民宅內,這位七十多歲老太太也非匡列對象,依規定,她的遺體只能在冰櫃躺上一晚,等待檢察官與法醫完成司法相驗、採檢,才能火化。結果真是新冠確診,此刻老太太已仙逝三天。她是台灣疫情內前五十名死者之一,更可能是第一位不幸在家「孤獨死」的死後確診者。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她一次承受好幾種老太太生前獨居,行動也沒太大問題,甚至倒下前一天,兄妹才探望過她。阿芳回憶,當時媽媽癱在椅上,神情疲憊,原本就患慢性病的她說不出哪裡痛。阿芳本打算送媽媽急診,醫院一得知老太太有接觸史,請她們改叫防疫救護車。等到凌晨兩點,總算收到派車通知,兄妹此時已先各自回家,只能明天處理。▌推薦閱讀>>護送三百位染疫者 抗疫運將的成軍手記沒想到暫別一天,母親獨自在家中斷氣,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但是,喪母之後,兄妹倆也無法送媽媽最後一程,因為他們接觸了疑似確診者,依法必須各自居家隔離。所以,傳統喪家要辦的入殮、辦理死亡證明,甚至法律規定「疑似感染遺體」須盡速火化,兄妹倆都被迫缺席。對母親最後的告別,只能「外包」,請業者代勞。所有程序接踵而來,阿芳的人生突然被按下快轉鍵。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向公司請假、告知親友母親死訊,持續和殯葬業者在線上討論後事,也要在隔離狀態下照顧自己的家庭。還來不及為喪母悲傷,她發現自己也全身痠痛發燒,恐慌自問:「我是不是也中了?」直到母親走後第四天,區公所協助她去醫院PCR篩檢,說是「陰性」,驚慌暫告段落。四十多歲的阿芳說,不久前,母親節一家團聚,老少圍坐餐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怎知這些都成了往事。她和哥哥各有家庭與工作,每一到兩周就會去看看母親,說說話也好,這是他們的日常。阿芳還和失智的父親同住,多年盡力關照著兩老。她至今仍懊悔:「如果那一天,我們陪媽媽等到凌晨救護車來,結果會不同嗎?還是媽媽會在住院後,歷經插管的痛苦,還是會走?」獨自面對自己的隔離期,她找不到答案。母親的遺物 帶領家屬走出傷痛母親離世廿二天,阿芳結束居家隔離。早上出關,下午立刻辦法會。因為防疫規定,現場只有她和哥哥、大嫂向母親送別;親戚隔著螢幕,在直播畫面另一頭泣不成聲。第廿三天,阿芳回到母親住的老公寓整理遺物,鄰居發現她正準備開門,趕緊走避。前來幫忙的死亡清掃人洪生端詳房間,床墊上依稀可見人體微滲分泌物的印子,他連忙找塊布蓋住,不想讓家屬看見。接著吩咐阿芳戴起手套,找找重要物品及要放在靈堂的遺物。▌推薦閱讀>>死亡清掃人: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桌上一支還充著電的手機,像是凍結的時光膠囊。洪生要阿芳把手機放進密封袋裡,別接觸機身。阿芳隔著袋子,硬是解開了螢幕鎖。三周來無人觸碰,即使媽媽走了,它仍記錄下三周的時間流逝。上頭是滿滿的Line群組訊息,還有一通阿芳打來的未接來電,日期停留在五月某日,正是她發現母親失聯、病逝那天。阿芳從通訊錄找到母親生前好友的電話,電話一撥通,阿芳還沒說明母親死訊,對方劈頭說:「我知道(她走了)。」那位好友夢見自己和老太太快樂出遊,直到離別時,老太太和另一位也早已往生的友人,向大夥揮手再見,看起來健健康康、無牽無掛。這樣的夢境,即使虛幻,也給了阿芳真實的安慰。她和母親的朋友分享著回憶,笑談老太太生前糗事,逝者彷彿伸手可觸。她決定留下這支手機,等到疫情結束後,再聯絡母親的朋友們,聚首緬懷記憶中的媽媽。阿芳也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自己一樣,仍在面對著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失去至親後,被迫凍結一個月的人生,終於能再度前行。▌文章未完,繼續閱讀:【完整專題】一段吞聲死別的故事【疫情下的孤獨死2】生者如何與悲傷共處【疫情下的孤獨死3】傳染病加劇長照悲歌▌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台灣難解的雙老困境
-
2021-07-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單腳站不能維持5秒?蹲下會後倒?當心將來長期臥床風險增
全國新冠3級警戒持續,學生已在家學習1個多月,無法出門活動,當然體育活動也幾乎沒有,日本經歷新冠肺炎疫情1年多,許多學齡孩童都歷經多次在家學習,小孩戶外活動減少同時也阻礙肌肉與骨骼發展,未來發生「運動障礙症候群」風險跟著升高,摔倒與骨折機會增加,將來長期臥床危險恐提高。 運動量不足肌肉養成 幼童摔倒骨折機率增 日本埼玉縣春日部中央總和醫院物理治療師菱沼遼表示,在2010年至2013年,針對埼玉縣內幼兒園、小學生、中學生約1,300人調查,發現平衡力或肌力不足孩子大約有4成,僅僅是摔倒發生骨折小孩子也上升;日本幼童的行動障礙症候群,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下開始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籠罩恐加劇。 日本政府因新冠疫情發展下,要求民眾在家不要外出,學校體育活動也無法進行,大多數學生身體最低運動時間都無法達到,如果雙腿肌肉量不足,對於腳底(足弓)發展就會有阻礙,未來要養成運動習慣也就更困難,一旦演變成扁平族,對於膝蓋負擔也會增加,恐長期仰賴足弓墊。 單腳站能不能維持5秒?蹲下會不會後倒? 菱沼遼提醒,如果孩子沒有什麼機會外出遊玩,可以利用幾項簡單測驗,確認孩子身體發展,首先可以讓孩子單腳站立,看能不能維持5秒以上,如果沒有辦法也就是平衡感不好,容易發生跌倒。事實上,不只是年長者摔倒容易骨折,其實孩童摔倒導致骨折事件也不少見,必須特別小心。 再來讓孩子試著蹲下,維持一段時間,腳後跟是否會翹起來,或者甚至會出現往後翻倒的情形;特別是上廁所時,因馬桶越來越普及,不會使用傳統蹲式馬桶的孩子越來越多,導致小腿腓腸肌與阿基里斯肌腱變硬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像是讓孩子雙手向上舉如果沒辦法做到,或腿站直立彎腰,雙手無法碰到地板,都顯示身體柔軟性不足。 3至15歲足弓發展關鍵 運動習慣非常重要 菱沼遼解釋,孩子在3歲時骨骼與關節成長都未完成,骨頭間會有許多空隙,7歲時可以看到骨頭末端有界線,大概在15歲骨骼會成長完成,利用X光觀察孩子足底骨頭成長,3歲時可以說是扁平族,7歲時足弓漸漸形成,15歲時足弓接近完成,關鍵在藉由運動訓練足底,骨頭與肌肉強化後,讓足弓形成出來。 菱沼遼強調,有無運動習慣對足弓發展影響非常大,比較日本在社團或課外活動很積極的孩子,和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孩子,每天都運動足弓發展就很順利,相對學校放學就回家,很少外出不是玩手機就是唸書,足弓形成就受到阻礙,漸漸成為扁平足,從小容易摔倒走路步伐窄,未來也容易出現運動傷害。 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 養成規律習慣家人扮演重要角色 協助孩子足弓形成,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以上,如果家裡小孩運動量不足,比起加強訓練,不如利用能夠高度活動遊戲,其實運動沒有固定型態,就算是投投球,或在站立狀態下,利用身體重量施加在足底也會有效果,但是要維持孩子穩定運動,家人協助不可缺少,大人要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 菱沼遼指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孩子,家人一定要給予幫助,不能期待孩子會為了未來健康,主動開始運動,父母從旁協助養成運動習慣非常重要,決定好每天固定時間,帶著小孩一起運動,慢慢就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未來孩子長大後,也就會有相同作息,慢性病發生機率也就跟著減少。 成年扁平足更難運動 運動習慣從小就養成 成長期如果肌肉不好,不僅腳底足弓無法形成,心肺功能也不佳,成年後也容易感覺到疲倦,運動習慣雖然一開始需要家人協助養成,但能夠從中了解到樂趣,孩子逐漸也能夠自動自發,若能在幼童時期建立起運動的習慣,不論對身心都會有很好幫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實6大好處 ·家裡沒有運動器材怎麼健身? 國健署教「居家運動法」:5法寶輔助
-
2021-07-01 新聞.長期照護
不能出門像斷線 長輩更脆弱
新冠疫情讓人與人的交流,從實體轉為線上,對許多長者就像斷了鏈,憂鬱、焦慮、孤獨感大增,身心每況愈下,對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社會,是一項重大警訊。專家建議替長者安排替代性活動,或以數位設備協助他們與親友交流,增加疫情中的安定感。印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疫情下八成六的長者會明顯情緒低落,八成三的長者難以找到生活意義。台中市前副市長、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主席林依瑩透露,一位達觀部落八十二歲長輩,平常身體狀況雖不好,但可自我行走、到共生基地參加活動,但疫情下無法外出後,身體明顯變差,過幾天就住進加護病房走了。林依瑩說,最近長照群組內回報長者睡不好、這裡痛、那裡痛的訊息,較以往更頻繁。研究老人福利與照護的輔大社工系助理教授王潔媛說,很多長者的規律生活被打亂,不能像以前定時起床爬山、運動、搭遊覽車出遊,慢性病更嚴重後,造成人際孤立感與無用感。「長輩需要延續生活的一致性與穩定性,若不確定性太高,他們會很害怕,加上長者的脆弱性與不可逆性高,少了實體社交活動與人際連結,可能一退化就失智了。」宜蘭縣礁溪鄉德陽社區的藝術家姚玟設計「美學防疫盒」,讓長者在家手作就是一種方式。王潔媛建議長輩的同住家人,可陪他們做簡單運動,或每天「專注地」陪長輩聊天。林依瑩則說,政府可透過電視或廣播開設直播節目,讓長者call-in唱歌,「政府得思考,居家防疫若成生活常態,如何關心長者身心健康就成重要課題。」
-
2021-06-26 養生.人生智慧
江育誠當背包客,拋開職場牽絆 4個熟齡大叔以畫會友北美追楓!
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是江育誠的生活哲學。自嘉裕西服退休後,卸下總經理職銜回歸自我角色,為了驗收學畫一萬個小時的成果,背起畫架去旅行,並號召三位朋友同行。四個熟齡大叔飛越北半球到加拿大追楓,30天的自助旅行換來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合拍旅伴成就最美好的回憶。你曾規畫過兼具學習與旅行的人生壯遊嗎?今年68歲的江育誠,是一位出色的專業經理人,工程師出身,曾參與飛羚汽車的研發設計,擔任過裕隆籃球隊協理,62歲時自嘉裕西服總經理一職退休。人生在66歲時轉了個彎,他嘗試自助旅行,結果第一次當背包客就上手,不僅玩得盡興,也跳脫制式景點動線,在旅途中遇見更好的自己。50歲初拾畫筆 一萬小時圓夢說起熟齡步入菜鳥背包客的契機,他笑說是因為繪畫。「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上播出知名藝術家冉茂芹的示範手繪,決定拜入門下。」江育誠自訂了一萬個小時的圓夢計畫,鞭策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練就信手拈來的畫功。50歲時,初到畫室即許下「成為大師」的夢想,憑著一股執著傻勁重複練習,從初階班晉級到高階班,後來在八里開設免費的社區繪畫課,分享繪畫的喜悅。在學畫過程中,江育誠認識無私交流的同好,培養出亦師亦友般的情誼,「畫室同學臥虎藏龍,大家以畫會友,傾囊相授經驗和技法,惠我良多。」跳脫職場的競爭比較,能在半百之年交到知心好友,實屬難能可貴。江育誠深信,興趣可以讓退休生活更精彩,提早規畫練習自己的嗜好和技能,才不至於失去未來生活重心。繪畫開啟了江育誠藝術創作與鑑賞的潛能,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從事相同興趣,人生因有夢想而充滿動力。嚮往自助旅行 暢遊特色市集江育誠把繪畫當志業般看待,總是充滿熱情和幹勁,經常相約同好外出寫生。2018年10月,與三位畫友結伴,計畫加拿大蒙特婁追楓之旅,一行人分工合作,從財務、交通、旅宿到路線安排,充分享受自由行的樂趣。「以前因為工作因素,只能利用休假空檔出國,最多十來天的歐美團,時間、行程受限制,景點和餐食幾乎千篇一律,遇到喜歡的市集想多停留一會兒也不行。」江育誠十分嚮往自助旅行,不受限制地四處玩,這個想法在心中正巧萌芽。「以前跟團旅遊,經過跳蚤市場或當地特色市集時,腳步只能跟上導遊領隊,心裡滿是遺憾。」江育誠非常喜愛在跳蚤市場間穿梭尋寶,找到一見鍾情的古玩舊貨,走過、路過、錯過,著實扼腕不已。他舉參觀羅浮宮的例子,總是迅速看完「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和「蒙娜麗莎」三大鎮館之寶,接著又開始趕行程,每家旅行社幾乎千篇一律。當有機會自主決定旅遊路線,當然要好好安排心中嚮往的景點、愛停多久就停多久,深入體驗當地生活的各種面貌。 邊畫邊玩上癮 下次目標歐陸從決定到出發,這趟加拿大寫生之旅花了3個月規畫打理,江育誠和郭建疆、傅彥熹、許進風一行四人在2018年10月如期飛往蒙特婁,駕車追著漫天楓紅移動。能與好友結伴一邊畫畫、一邊旅遊,夢寐以求的寫生體驗讓所有人身心靈全然放鬆,盡情沉浸大自然的饗宴。「每天起床,我們就開著廂型車尋覓寫生地點,一整天除了隨興野餐外,其他時間都各自專心畫畫,彼此怡然自得。」江育誠滿足地分享旅遊回憶。浪漫的北國楓紅景象,化為眼前的一方畫布,繽紛色彩讓人忘了戶外低溫,揮筆後就停不下來。江育誠述說四個人的繪畫速度各異,但自己程度較差,常在一天的尾聲被提醒「慢慢來」,但其實就是要你「收了啦!」的意思,大家用詼諧的方式互動,展現風度和幽默。在蒙特婁住了二周後,接著前往魁北克市旅遊三天,最後再南下紐約,整整30天的旅程讓這群畫家們玩上癮,還未踏上歸途,已在計畫著下一趟歐陸寫生之旅。志趣相投拉近彼此距離 放下自己旅伴對了就好玩談起這次北美自助旅行的收穫,江育誠恣意逛遊喜愛的跳蚤市場、看遍博物館和美術館,除了繪畫技巧進步之外,更重要的是增進朋友情誼。「很多人說熟齡難再交到知心朋友,更遑論退休之後?」他很慶幸因為興趣踏入畫室,認識志趣相投的畫友;因為旅遊拉近彼此距離,共度一個月的北美生活再次重溫學生時代的感覺。「我何其幸運能遇到脾氣好、人品好、畫技好的朋友,天天吃住在一起,完全沒吵過架!」江育誠讚賞同行友人的個性,大家都很謙虛讓著他決定事情,彼此相互尊重,凡事以團體利益為考量。包括延伸的紐約行程,也是江育誠的私心,想要造訪古根漢美術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結果幾個熟齡男子像大男孩一般興奮,驅車直呼:「我們要去紐約了!」回到單純玩樂的心,帶著學習的態度、交友的真誠,江育誠認為只要旅伴對了,去哪裡都好玩。這趟北美追楓寫生之旅,開拓了眼界,也讓友誼更親密。江育誠說:「熟齡世代來臨,背包客自由行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愈玩愈年輕。」與友自助遊5提醒1.學習當個服從者,行前盡量表達意見,出發後遵照約定協議。2.備足資料,行前討論分工,出遊期間保持彈性,凡事好商量。3.共同分攤餐費或事先繳公基金,統一分配管理各支出。4.以和諧為主,遇到突發狀況放下個人喜好,配合團體表決。5.評估體力安排景點,出國前可先健檢,了解健康狀況。如何選擇好旅伴?「志同道合」很重要,從日常相處就可知道彼此合不合得來。適合做朋友不一定適合一起旅行,避開NG旅伴才不至於傷了和氣。北美自助之旅解密食:至賣場採買食材,午餐戶外野餐或野炊,晚餐回旅宿開伙或到餐廳吃簡餐。衣:加拿大的成衣很便宜,不帶過多行李,到當地購買或到市集買二手衣物。住:蒙特婁借助同行的友人家,魁北克市下榻普通旅館,紐約則入住只接受藝術家的「布魯克林藝棧」。行:委請旅行社買機票,當地租車載畫具和炊具,開到紐約轉乘地鐵,步行暢遊景點。育:安排想去的美術館、博物館,準備特殊相機拍攝畫作局部細節,學習光影和筆觸。樂:到骨董市場挖寶,尤其是周末假日,四處探險,參加高級住宅拍賣活動。
-
2021-06-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獨/端午連假爬山挨轟不良示範 鄭明典回應了
端午連假防堵疫情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日呼籲民眾「宅在家不要移動」,有「氣象網紅」之稱的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天在臉書發文,指他和女兒去猴山岳健行,引起譁然。逾百則留言罵翻,批評「官員不良示範」,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沒有封城不要道德綁架」。鄭明典受訪時表示,他就住在山腳下,只是走路過去,希望網友不用這麼極端。為避免端午連假期間人流移動造成疫情傳染,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交通部及各地方政府都呼籲減少「不必要外出」,雙鐵因此湧現大量「退票潮」,許多民眾因此取消返鄉出遊行程,雖然是端午連假,但為了配合防疫,願意待在家裡不敢隨意移動。過去一向深受網友喜愛的鄭明典,今天在個人臉書貼出多張他今天到猴山岳爬山的照片,寫「女兒說:周末要運動」。才短短三小時就湧入破百則批評留言,質疑政府要求端午連假減少外出,鄭明典身為官員卻做不良示範,諷刺「雙標」、「不是州官不可以」,怒罵「政府要大家宅在家,非必要不出門,局長卻去爬山」、「乖乖宅在家的百姓作何感想」。網友擔心,若一般民眾看到會覺得「局長可以爬我也去爬沒有關係」,「你可以去但不要PO,只是你是公眾人物」、「如果大家都忍不住看著別人出去、也跟著出門⋯三級的日子只會無限延期」,有網友說「每個人都想去山上,但是疫情不能去,不然山上就像另一個菜市場了」。鄭明典今天上午受訪回應,猴山岳就在他家旁邊,他就住在山腳下,只是走路過去,並沒有搭車或開車離開生活區域,針對網友批評是不良示範,他說「不應該那麼極端」,希望網友保持平常心。也有不少網友幫忙緩頰,「如果可以找到沒什麼人的秘境,出去走走也無妨,不然心裡真的會悶出病來」、「戴好口罩就可以了」、「老實說這個比去市場還健康,市場、好市多有誰保持社交距離」,還說「沒有下令封城,不要道德綁架」、「一堆鍵盤魔人,就不信有人完全沒踏出家門」、「必要防護一定要做,但不代表完全足不出戶」、「最好都別出門,出一張嘴」、「出門爬山犯法嗎?」
-
2021-06-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端午悶壞?醫護人員溫情喊話:答應我連假待在家好嗎
答應我,周末連假,待在家好嗎?童綜合醫院拍影片宣導防疫,以「疫情下的日常」為題,剪輯醫護人員抗疫工作畫面內容,醫護全身防護裝備,脫下時全身衣服濕透,整天戴防護面罩,額頭留下一條深刻印痕。童醫院溫情提醒大家連假不要外出,「疫情前的我們,周末可以出去玩,連假可以去旅行,現在的我們,周末連假待在家裡,卻是最好的選擇」醫院表示,醫護人員的負重前行,是建立在感染的風險與疲憊的汗水之上,「所有的付出,是因為充滿人情味的大家,值得我們去努力」。「一個連假不出遊,往後的未來還有更多的美好生活等著我們去體會,疫情期間好好宅在家,追追劇、吃吃零食,把自己養得胖胖的,疫情過後才有更多體力遊山玩水呀」;童醫院提醒大家,連假都好好待在家,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別人,更能好好的保護醫護人員。
-
2021-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要抹開嗎?招名威:注意2重點,直接這樣噴!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多數民眾也提升了日常的個人防疫,可謂台灣最強的防疫措施。平時除了平常戴好口罩、勤洗手外,不少人現在也都會時時配帶酒精噴霧在身上,以利隨時做消毒。但怎麼噴能有效消毒?來看專家怎麼說! 為何酒精能防武漢肺炎?關鍵在破壞防護罩! 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指出,酒精之所以可以防範武漢肺炎病毒,關鍵在於可使蛋白質變性,破壞病毒的防護罩:生物膜,並更進一步將其消滅,達到消毒的效果。而消滅一般沒有生物膜的細菌、病毒自然更不在話下。 95%高濃度酒精消毒能力更強?專家:並不會。 不過酒精雖然能夠消毒,但也並非所有酒精都能夠達到此效果。除了濃度太低無法達到殺死病毒的能力外,像是95%酒精濃度太高的酒精,不但並不具有更強的消毒能力,反而會讓病毒的防護罩形成凝結,無法做進一步地破壞,形成「封存」病毒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不斷提醒,酒精消毒需用75%的酒精,此為經研究證實能最有效破壞細菌、病毒的濃度。 高粱、威士忌能做體內消毒?專家:頂多「精神消毒」 不少人認為威士忌、高粱等有助於體內消毒,以前述同樣的道理來看便可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些酒精性飲料對病毒並起不了任何作用。另一方面,染疫後武漢肺炎病毒會往肺部移動,是酒精飲料無法到達之處,以此觀點來看體內消毒也不成立。提醒民眾日常飲酒適量為佳,別誤信喝酒能對體內進行消毒,此言論聽聽就好,頂多做到「精神上的消毒」,解解防疫期間大家一同守護台灣無法出遊之愁。 酒精:水=3:1稀釋,95%變75%可消毒! 民眾手邊的若為95%的酒精也不用灰心,招名威教授表示,濃度的較高的酒精雖不具有消毒作用,但可透過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使其也具有消毒的功效。方法很簡單,將酒精和純水以3:1的方式倒在一起即可。不過也提醒,此方法僅能用在濃度較高的酒精上,濃度較低的酒精倒在一起僅是份量增加而已。 酒精怎麼噴最消毒?專家:別省,直接對著噴! 酒精消毒的方式百百種,最常見的就是直接噴手、噴物品,或是噴了酒精之後再以紙巾進行擦拭,或等上數十秒,也有人為了節省物資會先噴個幾滴再抹開,噴在手上時也有不少民眾會向洗手一般搓揉。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酒精噴下的當下就會發揮作用,不需要特別等待,且酒精是會揮發的,揮發後便失去效果。等數十秒,該次恐怕僅消毒被噴灑到的地方。若是噴灑後再用紙巾等物抹開,雖然可能可以將酒精帶到其他位置,但範圍過大也更容易揮發失去效用。而只噴了幾滴,自然更容易揮發,效果也相當有限。至於民眾對手部噴灑酒精後會先搓揉,通常時間並不會太久,幾秒內就完成,範圍也不大,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在揮發時間及擴散範圍間取得平衡,達到完整的手部消毒,但還是提醒量要足夠,一兩滴效果還是有限。 招名威提醒,民眾在購買酒精時,應挑選75%的酒精或自行稀釋。噴酒精時,應直接對著欲消毒的地方進行噴灑,包括手或物品,此消毒方式是最好的。最重要的,防疫不能單靠酒精,平時還是應確實佩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遮好口鼻,並時時勤洗手做好手部清潔。做好防疫,一同度過這次的難關。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網購、收件安全嗎?重症醫:有風險,可先噴酒精或閒置。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23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好難!比爾蓋茲、江宏傑婚姻生變 諮商師教7招面對婚姻關係轉變
近日台、日桌球界CP江宏傑、福原愛夫婦婚變相關新聞報導得沸沸揚揚,讓大眾困惑的是,兩人夢幻童話故事般的異國婚姻,各種曬恩愛行為,好像突然一夕之間成為幻影,戳破大眾的粉紅泡泡。然而婚姻關係的好壞,並不能從外在的親密行為、社群軟體的照片PO文來衡量,同時婚姻關係是不斷變動的,一開始恩愛的夫妻,也可能因衝突最終形同陌路;遇到阻礙而吵鬧不休的夫妻,若能順利處理好衝突,也可能使夫妻關係更加緊密,無論外人與自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重要的是了解到婚姻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婚姻中的兩人都需要不斷的覺察與學習婚姻相處之道,那要如何因應婚姻中的變動,提升婚姻品質? 提升婚姻品質 諮商心理師7建議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調整期待須了解到婚姻狀態是不斷變動,雙方都不可能一直維持在熱戀時期,若持續用熱戀時期的行為來衡量對方的愛,如以前過節對方都會送花吃高級餐廳,現在怎麼對方都沒有準備,一定是不愛我,則會不斷感到失望,開始對婚姻產生不安全感,另一方也會備感壓力,覺得並不是不愛對方,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不論哪一方都需要適時的調整對伴侶的期待,並嘗試溝通,滿足雙方的期待。 2.試圖先改變自己,不是先改變伴侶在婚姻關係中,常聽到其中一方表示如果對改變OOXX,我的情緒就不會受到影響,就會覺得快樂,婚姻就會幸福,當持續有這個思考,或開始計較對方應該先改變時,幸福快樂的掌控權就在對方身上,改變也不一定如自己預期,因此需試著思考自己可以從哪邊改變,非期待對方先改變,較有助於改變婚姻關係。 3.重視並兌現對伴侶的承諾雖然“結婚”是對伴侶最大的承諾,但不代表婚後的其他承諾就變得不重要,不論婚姻關係中,目前是在關係好或壞的狀態,若能夠重視且兌現對伴侶的承諾,都有助於讓雙方的關係更加穩固,也更有信心能夠度過婚姻中的大小難關。 4.協調意見不一致伴侶雙方互動中,一定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小至吵架,嚴重可能導致離婚,並非要去除伴侶與我們不同的意見,或是藉機發洩自己對伴侶不滿的情緒,關鍵是如何能夠利用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嘗試溝通處理,減少未來因類似事件產生衝突,提升雙方互動品質。 5.接納雙方的不同在婚姻關係,可能會有長期無法解決導致衝突不斷的議題,這是很常見的狀況,因此不需要過度堅持非要解決“所有”婚姻中的問題,重要的是伴侶雙方需要試著練習用尊重、寬容的角度去看待對方的不同,即便自己並不認同對方的行為。 6.維持日常生活愛的表現愛的表現能讓伴侶雙方有“連結”的感覺,愛的表現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過節儀式感、睡前聊天時間、親子一同出遊等,藉由這些愛的表現能夠建立起伴侶雙方新的回憶,以及屬於兩人一起的正向時刻,有助於婚姻關係更加穩固。 7.尋求專業業協助關於如何增進婚姻關係,與處理婚姻中的衝突,現在網路有很多相關資訊,或是與親朋好友討論,能從中得到一些大方向的建議,與得到抒發情緒的管道,但有時婚姻中的困難與阻礙,往往不是表面的衝突議題,是背後與伴侶自身的議題(如原生家庭影響等)有關,或是有時難以向親朋好友討論婚姻中深層的議題,上述都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找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深入且個別化的討論婚姻關係中的各種狀況,增進婚姻關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婚姻觸礁如何挽救?是誰殺了婚姻? 諮商心理師列「7點忠告」:別只想改變對方 ·「待你如親女兒」攏係假!?你媽不是我媽?女人為何總是為難女人?再也忍不了!拜託別再當這種婆婆了 
-
2021-05-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照顧老人的守護者 長照裡的「新家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相較於西方社會,我們來自於一個以「家」為中心、群體議和的社會。而傳統的台灣社會,有大家庭、三代同堂,四合院、同住一村互助合作的組合,但是這樣的景象隨著快速的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的改變,每個家戶人口都開始變少,世代共住的情況也起了變化。舉例來說,以2013年與2017年的「老人狀況調查」比較分析,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三代同堂的家庭從38.4%下降到33.6%;兩代的家庭從25.8% 上升到32.8%。另外在同樣年份的比較下,65歲以上人口期待與子女同住的比例,從65.7%下降到 54.3%,而僅與配偶同住的比例從16.0%提升到 26.2%。這些數據顯示,台灣有許多家庭是處於「家人」不同住的狀態,相對的,傳統上子女在身旁的景象與時常心理上認為兒孫滿堂在家含飴弄孫的期待,目前已不存在。因此,每當我到社區與長者互動,或是在醫院的臨床工作,都會聽到看到長者心口矛盾的說到,一方面期待家人多多來訪,又一方面體恤家人忙碌不想成為負擔。於是,當老化的過程產生了變化時,健康的狀況(如患病或疾病控制變得不理想)、住家需求的改變(如修繕或搬遷)、生活關係的改變(如社會參與或親友離異),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家人」,但突然間又發現「家人」不在身邊一種常態,期待「家人同在」的心情卻依然存在。久了之後,對生活造成的身、心以及社會層面的影響,隨著時光的消逝並沒被大家所注意。於是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很多的「新家人」,他們默默在守護著我們。第一類的「新家人」是入家協助維持基本生活的照顧服務人員,例如協助把家裡打理乾淨、確保每天需要的飲食、行動、清潔都顧好顧到。這些「新家人」可說是第一線直接與家人互動,他們的存在直接影響生活的品質與安全維護。第二類的「新家人」負責顧「心」與顧「關係」,他們可能到宅關心聊天,也可能帶家人到附近社區參與活動。家人可以參加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巷弄長照站、樂齡學習、長青學苑、延緩失能的各項活動與課程。不僅如此,中午時間有時還可共食,偶爾相揪出遊,維持了心理與社會互動。第三類的「新家人」是在家戶之外照顧家人的醫療與長照體系,有著醫事人員、長照專業、個管與資源提供者。他們以自己的專業跨域連結,形成一個照顧守護網絡。第四類的「新家人」來自遠方,往往需要飄洋過海來到家人身邊。這些移工看護在台灣已經快要30萬人了,他們擔負起許多家人無法在身旁陪伴安全看護的工作。第五類的「新家人」是另一種靠情感溝通的毛小孩、陪伴機器人。雖然他們和人類有不同的基因組合或組裝配件,但是當家人落入孤寂、憂鬱、認知障礙或是需要肢體復健時,這些「家人」會給予非常重要的非語言溝通與神奇力量!為什麼需要重新定義「家人」與認識「新家人」呢?因為台灣已經快要進入超級老人國(2025年)。當每個家庭都會有家人面對衰老,可能也會面對無預警的狀況,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家庭繼續增加時,每個人都應該開始思考:當社會變遷與人口結構導致家人無法顧及時,平常與「新家人」們建立良好關係並接納他們成為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那整個長照佈建才能進入一個連續並「守護不漏接」的真正功能。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被需要感隨年齡降低 關係營造 別等退休後
「調查結果相當符合目前社會實情。」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對一般人來說,「被需要的關係」建立在「工作」或「家庭」,以60歲為界,愈年長的人愈認為自己不再被需要,主要還是與生命歷程有關,現在60歲以上多已退休,卸下職務,於是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研究證實,孤獨感與老人憂鬱、失智有關。此外,在家庭關係裡,孩子漸漸長大,不再需要父母殷殷照顧,再加上現在家庭規模變小、少子化,60歲以上的民眾「帶孫子」的機會也變少,在在被剝奪許多「被需要感」。蔡佳芬說,近年老年精神醫學熱門題目是「孤獨」,許多研究證實,孤獨與老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有關,若希望老年人健康、有幸福感,就要促進長者社交互動,減少孤獨。而新冠肺炎爆發一年多,長者與他人接觸次數大幅減少,蔡佳芬預估,此時長者擁有「被需要的關係」比率恐再下降。家人是親密伙伴,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指出,退休後與親朋好友的關係是之前的延伸,若希望退休後能有良好的支持系統,「營造關係不能等退休才做。」老夫老妻相伴需要智慧,最好各自保有社交圈。許多夫妻平時相處沒有大問題,但退休後兩個人相處時間拉長,成為關係的考驗。袁瑋說,很多男性或許在外工作職位高,妻子也有工作,但家務主要由妻子負責,不但將家裡打理得好、生活獨立,與老公相處也沒有問題。但退休之後,夫妻相處時間變長,若先生將之前在外工作的狀態帶回家中,矛盾可能一觸即發。「夫妻老了要相伴,很需要智慧。」袁瑋說,除了雙方相處要放鬆,也不能太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好保有自己的社交圈。袁瑋說,女性的社交互動普遍多於男性,老年生活的豐富程度與幸福感也較高,她鼓勵男性適度調整自己,多與他人交朋友,離開職場後的生活品質有機會因此提升。手足相處關鍵在「尊重」,不比較不抱怨,做好照護分工。至於手足,能否相互扶持,關鍵在「尊重」,不要比較收入、職業,也不要比較彼此的小孩或抱怨對方的伴侶等,這樣的關係才會是舒服的;而年齡漸長之後,會遇到照護年邁父母的責任分攤問題,兄弟姊妹間經常會面臨衝突。袁瑋說明,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出力和出錢,彼此可以協調,若平日無法協助照顧父母起居,假日便可讓平日不方便者輪替照顧,或是以協助事項區分,有的人可以協助帶長者看病,有的可以帶家人外出遊玩等,手足間照護分工應明確並早點定案,才能營造良性家庭氛圍。常聽到人說「老頑固」,指人愈老愈難相處,袁瑋說;有同理心、不堅持己見是與人相處的基石,雖然每個人個性不同,但應該讓自己有調整的空間。建議在退休之前發展多元人際關係,多多與他人相處,了解不同的觀點,也可以透過閱讀、聽演講等,開闊自己的視野。調查分析退休五力中 「社會連結」得分最低根據「2020退休力大調查」,國人社會連結僅51.7分,在退休五力中得分最低。在「退休準備指標」中,社會連結分為社會關係與社會參與,社會關係包括與相互扶持、緊密社交和彼此需要的關係,發展關係的對象可以是家人、朋友甚至寵物。但調查發現,各項關係的建立以60歲為分水嶺,60歲之後普遍下降。在相互扶持的關係方面,20歲30有八成認為自己擁有可相互扶持的對象,但到了60歲降至六成五;社交關係幫助我們獲得支持,建立自信,60歲以下認為自己有緊密的社交關係者達七成,但70歲以上僅有六成。至於被需要的關係,在各年齡層回答的比率普遍都較低,但50歲下回答有被需要的關係者達成五成以上,到了75歲卻僅有二成,顯示年紀愈大,認為自己被需要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擴散 專家:北部民眾暫勿出遊
國內昨天暴增十六例本土案例,面臨社區感染嚴峻挑戰,瀕臨第三級防疫警戒階段;專家建議北部民眾勿出遊,同時應擴大篩檢。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認為,不應讓疫情擴散至中南部,雖現階段尚未有封城,但北部民眾要想像自己位於疫情中心點,近一、兩個禮拜內避免至外地出遊。另外,近期應擴大篩檢高風險區民眾,無症狀確診者應避免進入醫療體系。何美鄉建議,指揮中心應另選地區隔離、監測這些無症狀確診者,減緩醫療體系負載量能,相關醫療人員做好萬全準備。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認為應「廣篩」。他說,新北、宜蘭、桃園等三縣市醫院應該加強篩檢,第一線醫師要提高警覺,落實感控措施,只要覺得病人有點不對勁就應「廣篩」,若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為感染者,可能讓疫情在醫院爆發。黃立民說,台灣一直存在不明感染源,現在疫情險峻,民眾自保之道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參加聚會。另外,本土個案不斷冒出,疫苗打氣雖增,但台灣接種人數不到百分之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這是國內防疫最大隱憂,民眾應該踴躍接種疫苗;臨床試驗顯示,兩劑疫苗施打間隔逾八周才能獲得較好保護力,期間如未落實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仍可能感染病毒。台大公衛校友群以美國為例,美國施打至少一劑疫苗比率達百分之四十六,百分之卅三施打兩劑疫苗,但最近整體施打率明顯趨緩,加上變異病毒猖獗,以致美國近期年輕人確診及重症住院人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