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冰凍肩
共找到
24
筆 文章
-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有做有效、沒做沒效,復健要一直做下去嗎?常見復健治療疑問一次看
Q:哪些疼痛警訊不該忍耐?疼痛是代表身體某個部位發生了傷害,基本上都不該忍耐。當身體有疼痛的感覺,建議觀察三個訊號:1. 是否疼痛部位有撞到或受傷?2. 是否因運動或過勞造成肌肉痠痛?3. 有沒有急性傷害如落枕、閃到腰、扭傷等情況?一般下背痛指的是從腰部到雙臀之間,因肌肉、肌腱、韌帶、關節、軟骨、骨骼、神經或血管問題,引起的痠痛麻脹等不舒服的感覺,有時也會延伸到下肢,甚至影響排尿功能。例如大掃除引發的下背痛、頭頸部痠痛、手臂痠痛,就是因短時間內、同一姿勢動作不斷反覆,造成不適感覺。Q:腰痠背痛該看哪一科?看病前應準備什麼,讓就診更順利?腰痠背痛一般建議可以看骨科或復健科。要讓醫師知道今天看診的目的(或原因),醫師才能進行適切的評估及檢查。如果敘述比較模擬兩可,如好像有點痛又不太痛,疼痛跑來跑去不知道哪裡痛。醫師比較無法做出適切的診斷及開立適當的治療建議。Q:就醫時該如何對醫師說明疼痛狀況,讓醫師正確判斷?不論是急性傷害,或是慢性累積型的肌肉痠痛,需要知道明確的受傷時間(或疼痛持續時間)及部位,跟醫師描述病情及症狀。看診時要明確告訴醫師疼痛的部位、持續時間、哪些姿勢或動作會讓疼痛加劇或減緩。疼痛是按壓得到,還是深層的?疼痛的類型是屬於麻、刺、鈍痛哪一種?疼痛的範圍是在哪?描述愈清楚愈能有助於醫師判斷。Q:復健完會痛,甚至更痛,正常嗎?儀器治療(電熱療項目)在治療的過程或完成後,一般不會有疼痛加劇的狀況,如果在電熱療的過程有不舒服的狀況,應立即告訴治療師,並停止治療。因儀器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有任何不適症狀會立即顯現,如電療開太強、熱療太熱等。另外,如果在治療前或返家後(當下不會不舒服,隔了很久才有不舒服的感覺),有無法緩解的疼痛問題,建議掛號請醫師評估狀況。Q:很多患者覺得,復健有做有效,沒做沒效?難道要一直做下去嗎?復健(物理治療)分運動治療和儀器治療(一般的電熱療和牽引等),一般單純的腰痠背痛,會建議在初期的時候先做儀器治療,目的是放鬆肌肉及止痛。在疼痛減緩或肌肉相對較不緊繃的時候,建議要加上適當的運動,讓我們身體的肌肉學習正確的出力,來維持好的生活功能。所以要讓痠痛得到適當的緩解,並回復好的肌肉功能,除了儀器治療外,也要進行正確的運動來輔助。Q:為什麼做了十幾次復健,效果仍不明顯?還要繼續做下去嗎?如果是急性傷害造成的疼痛(僅限於骨骼肌肉系統相關的問題,如扭、拉傷,落枕、挫傷),十幾次的儀器治療是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疼痛緩解。但如果是疲勞性的傷害,如肌肉緊繃、筋膜炎等,可能儀器治療的次數和頻率要相對較長,但會建議合併正確的運動及伸展,效果會較好。一般診所或物理治療所都會有自費的運動治療,治療師會針對個案的狀況進行評估及給予治療建議,如被動按摩、被動伸展、姿勢調整及核心訓練等。如果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在接受健保的儀器治療之餘,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運動指導。Q:為何不到50歲就有「五十肩」,常常肩頸痠痛?沾黏性肩關節腔炎也可稱為「冰凍肩」,好發於50歲前後的年齡層而得名,但求診民眾不乏3、40歲或6、70歲族群。症狀多是肩關節囊發炎而產生沾黏,或是肩關節處肌腱炎、肩關節周圍曾經骨折、長時間過度使用,慢慢產生疼痛,導致肩關節活動被局限,久而久之就產生肩關節周圍肌力下降、活動受限,得由骨科、復健科醫師治療。一般民眾做家事要避免長時間勞動,建議勞動30分鐘,休息5到10分鐘,擦拭物品時,長時間抬頭或雙手高舉過肩,容易壓迫頸椎,造成肩頸痠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5 醫療.骨科.復健
有五十肩怎麼辦?會自己好?醫師:「這檢查」可找出關節沾黏部位,積極治療不用忍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高的關節之一,可以使我們順利進行功能性的任務。但如果發生「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往往使患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不只疼痛會造成睡眠或生活的困擾,關節不順也使患者在活動上「心有餘而力不足」。三階段症狀 表現五花八門五十肩是一種關節囊發炎造成沾黏的疾病,起初發炎時會造成疼痛,逐漸地慢慢產生關節活動限制,因此同樣一個疾病,患者不同時期的表現就會五花八門。五十肩的初期屬「疼痛期」,主要症狀是疼痛,常見患者晚上睡覺側身壓到肩膀就會痛、晾衣服高舉手時疼痛、開車伸手拿後方東西時疼痛、揮拍或丟球展臂時會痛,或解內衣的動作做不出來。早期關節沾黏比率較少時,活動角度幾乎看不出受限,但是疼痛總是在關節活動到底時迅速增加,因此早期五十肩與其他肌腱或肌肉疾病不易區分;不少患者心想「我只是動作做過頭會不舒服,那就不要做這麼大幅度的動作就好」,所以常常疼痛一拖再拖,直到關節沾黏愈趨明顯才就醫。中期的五十肩屬於「沾黏期」,除了疼痛外,關節的沾黏跟受限會更明顯,可以自我簡單檢測,以雙手舉高,看出雙手高舉後兩邊高度的差異。可以注意到,由於肩關節的沾粘,患者要刻意做出與健側手相同高度時,會用聳肩來代償沾粘住的肩關節,因此五十肩患者常會抱怨脖子附近肌肉緊繃造成痠痛。後期的五十肩屬於「緩解期」,輕度的沾粘可能會自行緩解,但研究發現,其病程可能好幾年,並且多數人都會留存殘餘的沾粘而無法完全解決,因此臨床上常看到肩膀痛好幾年的患者。超音波檢查 多管齊下治療五十肩如此多樣跟多變表現,結局各自不同,有些經過治療可輕鬆解決,有些卻要反覆與之糾纏。其實現在利用超音波檢查,可以找到關節囊增厚或沾黏的部位,利用關節內外同時治療解決五十肩的問題。關節內治療,是以關節擴張鬆解術由內部分開沾黏的關節囊;關節外治療,則是利用徒手筋膜治療及關節鬆動,改善緊繃的肌肉跟不協調的肩關節活動,並搭配居家的拉筋跟伸展,如此鉗形攻勢進行數個療程,可以解決多年的苦痛。五十肩並不是一個慢性病,需要的是積極面對這個小關卡。五十肩3階段症狀疼痛期●肩膀漸進性疼痛●痛點模糊,按不到明確痛點●疼痛往肩膀向下延伸到上臂外側●日常活動時或睡眠會疼痛沾黏期●疼痛逐漸緩解,但是肩膀活動明顯受限,特別是肩膀外旋的動作緩解期●關節活動改善,殘餘局部活動受限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5 醫療.中醫
肩膀卡卡抬手會痛是五十肩?中醫師教你「3招運動」紓緩
你有五十肩困擾嗎?是否會手臂舉不高且抬起來就痛?中醫師授3招紓緩五十肩。了解五十肩五十肩正式的醫學名稱是『冰凍肩』或稱為『粘黏性關節囊炎』,它是一種不明原因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受限的疾病,是肩部軟組織及關節囊腔等受損之通稱,主要決定症候是肩關節的"被動"與主動的活動範圍的喪失,類似關節被冰凍之後無法活動自如一般。因為它好發生於五十歲左右的病人,因而得名。肩帶是非常複雜的三度空間關節,也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可能因某次用力過猛或動作失當,因而引起內部組織受傷、粘連,日積月累,終於造成整個關節囊都受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受限,日常生活活動困難(如梳頭、拉拉鍊等),甚至晚上睡覺亦感困擾,經常因壓到患側肩膀而痛醒。治療時必須配合適當的肩部運動。五十肩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原發性的五十肩,一種是次發性的五十肩。►原發性的五十肩:原因通常不明,大多與關節的直接受傷”無關”。►次發性的五十肩:與關節的直接傷害有關,如骨折、旋轉肌破裂受傷、肩部附近手術(胸部、心臟手術)。臨床上兩種形式的五十肩常同時發生。而原發性的五十肩占多數,所以坊間關於五十肩的描述以原發性為多。原發性五十肩,臨床病程分為三個時期•冷凝期或疼痛期疾病初期,不管肩膀怎麼動都痛,甚至不動或睡覺壓到也會痛,夜間疼痛會加劇,患者通常因為疼痛而睡眠品質不佳。肩部活動會逐漸受限,此期約2-9個月,最長可延續一年。•冰凍期或僵硬期疼痛會逐漸減輕,但肩部活動會因為關節沾黏攣縮受限,無法完成是常生活的諸多動作,如梳頭髮,穿衣服,穿內衣等。此期平均約9個月,之後活動限制慢慢解除進入解凍期。•解凍期疼痛減到最輕,甚至不痛,活動的限制慢慢解除,但約只有10分之一不到的患者可以恢復到未發病前的9成活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活動受限都是五十肩,例如:常見的肩部肌腱炎,因為肌腱疼痛發炎導致關節某些方向會有疼痛現象,並有主動的肩部活動受限,但被動活動受限幾乎沒有。此外,慢性肩關節後脫臼,創傷後之關節僵直,旋轉肌套破裂,肩關節腫瘤與關節撞擊症候,都可能造成肩部活動受限,須詳細詢問病史,與進一步理學或影像檢查來鑑別診斷。五十肩 中醫治療五十肩中醫又稱為「露肩風」,多為過度勞累,風寒邪氣趁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風寒侵襲經脈,導致氣血阻滯,經脈凝滯而形成肩痛,固又稱為「肩凝症、凍結肩」等,屬中醫痺症。中醫認為,人過中年陽氣虛弱,正氣漸損,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遇有風濕寒邪外侵,易使氣血凝滯,脈絡不通故發本病。針灸:活血化瘀,搭配內服外敷藥效果更佳中醫對於五十肩治療,其一是中藥內服採用分期辨證論治,可以縮短療程,加速五十肩的痊癒;其二是針灸治療可疏經活絡,通調氣血,減輕疼痛,加速組織的修復及關節正常活動,常以「肩三針」和「條口透承山」等特效穴為主。若是不敢針灸的患者,亦可以單獨採用中醫傷科治療。五十肩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在外觀上也看不出來,平時不動則已,但只要牽動肩膀,往往會引起疼痛與動作困難,不但影響病患日常活動,也造成生活起居上很大困擾,因此千萬不要拖延治療時機,提早接受治療是上策。自我運動,可以增加肩關節與肩胛骨的活動度重點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頻率,一開始不妨輕一點,多做一點,有空就做,然後慢慢增加其強度。每天四~六次,每次10~15 分,為減少運動時之疼痛,可事先以電熱毯或熱水袋作熱敷15分鐘。►鐘擺運動:弓箭步(前腳彎,曲後腳略彎),彎腰,令患側上肢自然下垂,然後做前後、左右、順逆時鐘的甩動,動作由小漸,大若疼痛厲害,可只做前後甩動,要領是肌肉要放輕鬆,亦可手持重物(罐頭或保特瓶),可提高效果。 ►手臂爬牆運動:正面(或側面)向牆,以手指爬牆,並將身體貼近牆壁,可在牆上做記號,看看是否一天比一天進步。 ►拉毛巾運動:肩關節運動-訓練肩關節內轉及外轉的運動,改善沾黏情況,增加肩關節活動的角度1. 雙手各執毛巾分別抓住長毛巾的上下兩端,毛巾垂下,在背後,兩手一上下2. 使用健康側,緩慢將患側手,朝關節活動受限的方向伸展,直到有緊實感。3. 維持10秒再放鬆,上下拉動毛巾10次,每天四~六次※要領是要以持續穩定的力量牽引,切忌突然猛力硬拉。※動作時不可彎腰或駝背。※要維持就要經常性且有耐性的進行復健運動。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維持良好的姿勢,注意肩關節的正常活動,避免因過度使用,而造成肩關節的傷害,並可減輕肌肉及關節的張力,若有任何酸痛無力的毛病,必須經由醫師詳細的檢查才能得到最安全及正確的治療。※本文由
-
2022-05-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旬婦家務勞動致五十肩 中醫理筋推拿緩解疼痛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忙家務,近來右肩關節抬舉時常有痠痛現象,且症狀越來越嚴重,經中醫師診治,確認為俗稱的五十肩,以理筋推拿、拔罐等中醫傷科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這名婦人痠痛症狀時好時壞;用右手往後搔癢、穿脫內衣時更顯困難,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就診時,中醫師陳建閔詢問其疼痛發作特性、引發姿勢,判斷為五十肩。陳建閔指出,肩關節活動角度受到限制時,都可稱為冰凍肩或五十肩(即手臂上舉、平舉或向後摸臀部或背部困難);成因多是職業勞動、家事勞作,或是肩關節長期發炎導致,並不是只是好發在50歲,姿勢不良造成身體兩側軟組織不平衡,也有可能造成此一慢性痠痛。他指出,雖然病灶是在肩關節,但經由調整胸椎、髖關節或手腕關節都有可能改善此類症狀。陳建閔說,中醫傷科應用在治療五十肩已有相當療效,中醫師可依靠觸診來判斷患者骨架是否平衡、肌肉張力是否對稱,來決定正骨、理筋手法來剝離沾黏組織;或是利用拔罐以放鬆周圍肌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肩關節活動角度能持續增大。他提醒,五十肩發生原因多是因過度勞損造成,除門診中醫師幫忙剝離沾黏組織,患者在家還是可以少量活動自己肩關節;如靠近牆壁用患側手爬牆壁,或是嘗試用手摸門框上緣等,讓肩關節活動角度能再增大。
-
2022-04-17 名人.林頌凱
五十肩與肩旋轉肌病變怎麼分?名醫林頌凱揭2疾病能否治癒的關鍵
肩關節是人類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但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五十肩和肩旋轉肌病變是造成肩關節疼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臨床上,這兩個問題常同時發生在一位病人身上,治療上也因此困難且耗時。肩膀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肩旋轉肌病變和五十肩。前者發生的機率遠大於後者,很多時候是因為肩旋轉肌病變沒有治好才導致五十肩。肩旋轉肌病變包含肌腱炎、肌腱撕裂與斷裂。生活中包含外傷、肩關節過度使用、動作不當、運動姿勢不良都會導致肩旋轉肌病變。年輕人主要是因為工作或運動受傷,中老年人多是因為肌腱退化所導致。五十肩又叫做冰凍肩,醫學名稱是「沾黏性滑囊炎」,就是肩關節囊沾黏導致疼痛和活動角度受限。造成的原因包括肩關節缺乏活動(常常是因為怕痛不敢動)、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頸椎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接受心導管手術後、乳癌手術切除後、關節脫臼或骨折的病患。 這兩種疾病很常見,但容易被混為一談,甚至連醫師也容易混淆,臨床上常見因為認知落差讓醫病溝通產生問題。例如病人實際上是肩旋轉肌病變,卻一直找醫師治療五十肩;或者是醫師認定是肌腱炎,卻沒有注意到五十肩的存在,結果病人吃了幾個月的消炎止痛藥,但肩膀越來越僵硬,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間。病人在看診時若能清楚表達疼痛症狀,醫師結合身體檢查、影像診斷、甚至之前所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不管是肩旋轉肌病變或五十肩,治療的首要原則就是減輕疼痛。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可以有效減輕疼痛,類固醇注射很有效但不能多打,物理治療儀器治療也有效果,雖然耗時間但至少沒有藥物或手術的後遺症。運動治療是兩個疾病是否可以治癒的關鍵。肩旋轉肌病變的運動強調的是伸展與肌力訓練,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尋求專業運動醫學團隊做一對一指導。五十肩的運動重點則在關節角度的改善,可以先由物理治療師做徒手治療,再加上自己可以做的伸展和毛巾操。運動前可先熱敷讓關節與軟組織鬆弛,在運動後則是用冰敷降低可能的發炎與疼痛。近年來增生注射治療掀起這類疾病治療的革命,對沒有時間或沒有耐性做復健的人可說是一大福音。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肩旋轉肌病變特別有效,而關節囊擴張注射或玻尿酸可以撐開沾黏的關節囊與潤滑關節,效果快又有效,甚至可以比傳統復健省下三到六個月的復健黑暗期。保守性治療對於肩關節疼痛的患者治癒率可以達到95%以上。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病人是不是願意積極配合治療和運動,因為完整的療程往往是三個月起跳,病人一定要有足夠耐心。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2-10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肩膀好痛怎麼辦?3個動作減緩五十肩
肩膀太痛手都舉不起來嗎?肩膀疼痛原因第1名的「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主要是肩關節囊因發炎而導致粘連,一動到肩膀就會疼痛不已。今天讓「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教大家3個動作,把肩膀沾黏拉開!在影片中提到五十肩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肩膀開始大範圍發炎的結凍期,到後來肩膀僵硬的冰凍期,以及最後開始緩解的解凍期,五十肩整個的發炎到緩解時間非常長一拖就是好幾年,不及早改善,對於生活影響很大。「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教的3個動作,較適合在冰凍期的病患,能夠有效的拉筋,加快復原速度。如果肩膀太疼痛,還是要先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以免受傷!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你全身不痛痛!原始影片「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YT「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FB延伸閱讀手麻超痛苦!教你7招放鬆上肢肌肉緊繃躺著也可以練核心!一個動作有效改善腰痠背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中風病患8成肩膀疼痛 應注意肩部保護避免受傷
8成腦中風患者有肩膀疼痛困擾,常見症狀有疼痛、僵硬、攣縮、活動困難、腫脹、手臂無力、麻或刺痛、肩關節明顯錯位,肩痛患者會因此減少活動,除了影響復健的進行,也影響了生活品質。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說,肌肉張力來自大腦控制,當大腦因中風而受損時,肌肉張力會因信號過度活動或活動不足而發生變化,導致痙攣或鬆弛。由於肌肉張力的變化,許多患者經常會遇到肩部併發症。造成中風後肩痛的四個常見原因為肩部半脫位、肩部夾擠、痙攣及冷凍肩。肩部半脫位因支撐和穩定肩關節的肌肉無力和活動不足,沒有力量將手臂固定在正確的位置,手臂的側面、前面及頭頂上面的動作會對肩關節的穩定性施加額外的壓力,並可能導致半脫位或部分脫位,因肩部肌肉無力,手臂的重力也會導致肩關節半脫位引發疼痛。肩部夾擠則是當肩部和背部的肌肉在中風後變得無力時,肩胛骨在手臂抬起時無法正確旋轉,導致通過肩部肌腱受到擠壓。痙攣是因為肌肉張力會使肩部肌肉緊繃,導致僵硬和疼痛也會限制活動能力和運動範圍。冰凍肩的部分則是由於痙攣導致手臂和肩關節的活動減少,肩部的韌帶和關節囊變硬,形成沾黏性關節囊炎,肩關節中的結締組織變厚和緊繃,限制運動範圍並導致手臂運動疼痛。陳怡君說,治療會針對患者個別的狀況來安排,常見的治療方式有消炎止痛藥物、肉毒桿菌注射、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拉筋運動、軟組織鬆動、製作副木、擺位、肌內效貼布、主動被動關節活動練習、肌力訓練以恢復日常活動。她提醒中風者應該注意肩部保護,坐下或躺下時盡量使手臂和肩膀有支撐且在正確的姿勢。在協助中風患者上下床、站立和行走時,照顧者不應拉扯或抓住患側的手臂或肩膀,以防止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因中風後肩部的穩定性下降而導致的撕裂或肩部脫位。早期治療對於中風復原非常關鍵。如果不及時治療,肩部併發症會嚴重惡化,使手臂的活動困難。如果出現肩部症狀,如疼痛、運動困難,應盡快就醫治療。
-
2021-10-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熟女「卡卡」難梳頭、扣內衣?就醫讓肩膀「解凍了」
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台中市一名40多歲婦女前陣子因右肩疼痛、「卡卡」的,連梳頭髮、扣內衣等動作難以順利完成,甚至睡覺壓到右肩而痛醒,經向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麟求診,確診為冰凍肩,即俗稱的「五十肩」,在接受一系列的復健療程後,肩膀終於「解凍」,重拾昔日的生活品質與歡樂。醫師李麟說,五十肩並非只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臨床上40歲左右女性並不少見,醫學上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即肩部關節囊慢性發炎,產生囊壁的增厚沾黏,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伴隨程度不一的疼痛,舉凡手高舉拿物品、梳頭、扣內衣、洗澡等變得困難重重。李麟指出,五十肩的發生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原發性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第二類次發性五十肩,通常是因為旋轉肌腱撕裂、肩部外傷等原因所間接導致。治療主要是以止痛消炎,通常以口服藥物搭配物理復健治療,如電療、熱療、低能量雷射光療等,促進局部循環並增強組織的修復來達到症狀緩解。此外,物理治療中的徒手治療也可以藉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協助將患側肩部關節囊的沾黏以活動拉開,讓筋膜能夠放鬆而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可以接受肩關節內注射治療,或是到骨科接受關節鏡的手術治療。李麟呼籲,若有肩膀活動受限,甚至疼痛的民眾,建議要及早就醫評估。另外,五十肩的患者也要注意日常生活的保養並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才能避免惡化及復發。
-
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不是50歲專利 物理治療師教4招防肩痛
● 五十肩又稱「冰凍肩」,好發於40、50歲● 女性居多,尤其是更年期後婦女● 多做伸展、擴胸和側舉,緩解肩部不適你曾有過一覺醒來,脖子、肩膀嚴重痠痛或是手臂不舉的狀況嗎?小心得了五十肩!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慢慢下降,器官或組織若過度操勞,會發出痠痛警告。「三十腕、四十肘、五十肩」這句話,說明每個年齡階段好發的痠痛問題,現代人長期打電腦、滑手機,五十肩不再是年過半百人的專利。WaCare專家、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林立峯解說五十肩致病原因,主要是肩關節囊發生沾黏,原本活動自如的關節被卡住,伸展角度有限,導致一動就痛。除了運動傷害、外力創傷、代謝疾病,長期過度與重複使用都會造成肩部慢性勞損,累積成疾外,常做家務的女性,加上更年期荷爾蒙變化,軟組織變得較僵硬緊縮,罹患五十肩的機率也比男性高出許多。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將七大類實體課程轉型為線上「全銀運動」,提供長者居家也能參與線上體適能,讓大家一起運動更有動力,同時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共規畫146堂免費課程,邀請運動教練、物理治療師、中醫師等各領域專家線上開講,並且動一動。肩部伸展 告別疼痛卡卡林立峯提醒,若發生肩膀僵硬無法舉高、身體轉動時肩關節周圍隱隱作痛、睡覺翻身時被痛醒等症狀,應趕緊尋求診斷及治療,千萬不要拖到肩膀關節嚴重沾黏才就醫。一般治療五十肩,多使用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局部超音波導引注射低劑量類固醇、物理儀器加速修復等,平時可透過運動來預防保養,日常生活則要避免提重物、過度抬肩動作。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時手該叉腰還是自然下垂?專家曝正確姿勢
「來,捲起袖子,我們打疫苗去」。疫苗陸續到貨,不論是AZ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還是將來的台積電及鴻海的輝瑞疫苗,其列出來的可能副作用通通都有「注射部位疼痛」這檔事,而且還可能是其副作用中最多比例的項目之一。然而,打疫苗手叉腰還是自然下垂?打疫苗會傷害橈神經?打完疫苗千萬不能揉?這些網路謠言是真的嗎?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 少數人須手術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說,所謂的「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RVA)就是指在打完疫苗後,注射肩膀處所出現的不適,包括紅、腫、熱、痛,甚至活動不良;有的很輕微,但還是會有極少數人是會痛到無法動彈無法工作的,國外甚至有報告需要住院打針及手術來治療才好的。(推薦閱讀:打疫苗後為什麼會出現「新冠手臂」? 會好嗎? 專家解析「皮膚5副作用」:mRNA疫苗最常見)9成24小時內出現症狀 多數幾日內可緩解「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通常就是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據統計約有九成的病患是24小時之內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三天才出現肩膀問題的。而診斷標準第一個就是要排除感染,幸運的是,這種「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絕大部份都在症狀持續了幾日後自然就痊癒了,無需任何的治療,而也有少部份人得吃藥打針或復健才能緩解症狀,然而,也如前所述是有極少的人是需要骨科來收治住院才得以痊癒的。(推薦閱讀:打疫苗前先吃普拿疼、抗組織胺防副作用? 小心造成1大影響)推測注射位置太高所致 坐著手叉腰注射可避免到底「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是傷害到了什麼?有沒有辦法避免?根據2010年Atanasoff等學者研究13位病患,並創造「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IRVA這個病名,指的是打完疫苗後出現肩峰下的滑囊炎、肌腱炎、肩袖斷裂、三角肌積液、肩關節囊粘連(俗稱冰凍肩),而這些也是「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中最常見的情況,推測其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注射位置太高,而沒有將疫苗注入三角肌肌肉內,反而注入肩峰下組織,因此引起相關被注射組織發炎。要避免這類情形,除了注射位置不要太高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請病患記得手叉腰、手臂外展,讓肩峰下的滑囊、肌腱、肩袖、肩關節囊等組織縮回去肩膀內,避免被針打到;所以,「請病患坐著手叉腰再行肩膀肌肉注射」幾乎是世界各國做肩膀肌肉注射的標準動作。(推薦閱讀: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肌肉注射針頭不能太短 揉不影響肌肉組織結構2018年Bancsi等學者亦整理了「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並給出幾個肌肉注射建議,其中的建議亦經世界各國學者及護理專家引用做為肌肉注射指引,他點出了若注射在肩膀太低的位置是有可能傷到橈神經,而注射在肩膀太後外側的位置是有可能傷到腋神經。除了注射位置,Bansci亦指出針頭太長也是有可能傷到神經;雖然神經傷害的報告是少之又少,而且目前多採用1 CC的小針具較不可能傷到,但考量到要實行肌肉注射針頭也不能太短,對某些很瘦的民眾還是得小心注射。陳信彰表示,看了那麼多的「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文獻,並沒有看到能不能揉的問題,不過有沒有揉應該也不會影響肌肉組織結構。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有哪些副作用?我適合接種嗎? 打疫苗前必知「6大注意事項」 ·打完疫苗猛喝水緩解副作用? 2類人小心引肺積水
-
2021-06-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膀疼痛是五十肩?醫教簡單測試,2招伸展助改善!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時不時會出現各種疼痛,五十肩就是其中最常見的症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明明什麼也沒做卻一樣得五十肩,究竟是為什麼?又該如何改善? 沒50歲會得五十肩!退化、動多、動少都會得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五十肩如其名,主要發生在五十歲前後的族群,前後十歲都可能發作,越接近五十歲越容易得。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原發性,沒有特殊原因,推測與年齡、退化有關,時間到了自然就會發作。第二類為次發性,常見因為各種損傷、疾病導致肩關節沾黏,如車禍等撞擊受傷、動太多造成運動拉傷等,特別是因為在受傷之後長時間無法動彈、不敢活動等族群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患者會納悶「我明明沒什麼在動,為什麼還會得五十肩?」的原因,關鍵就是太少動導致關節沾黏。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也在次發性族群當中,且特別容易出現。肩膀疼痛就是五十肩嗎?簡單「投降」做測試五十肩最基本的症狀就是肩膀疼痛、難以活動,因此又被稱為冰凍肩,會出現屈曲、外展、外轉三個角度受限,約1~3個月為疼痛期,4~6個月進入關節角度受限最大的冰凍期,7~12個月進入活動空間慢慢進步的解凍期。不過,肩膀疼痛未必就是五十肩,侯鐘堡醫師表示,若有出現肩膀疼痛的情況,可以自行適度的做個肢體延伸測試。測試方法很簡單,就是做出投降姿勢,將整手慢慢的往耳朵的方向上舉,即便有些疼痛,但若可以順利與耳朵平行,可能為其他肩關節、筋膜問題,如肌腱發炎、旋轉肌發炎、肌腱鈣化、駝背引起的筋膜發炎等;若無法,有很高的機率就是五十肩。 改善五十肩,治療、伸展都很重要!檢查發現自己得了五十肩後,在治療方面常見包括了使用消炎止痛劑的藥物治療;雷射、熱敷、電療、超音波、短波等物理治療,在治療後馬上運動有助將沾黏拉開,效果更好。而震波治療則有助減緩肩膀疼痛、快速增加活動角度。徒手、運動治療可訓練肩頰骨的活動角度,一般而言治療師一對一的牽拉運動會比自己運動效果還要更好。若前述治療效果都不佳的族群,又或是需要快速改善疼痛、關節角度的族群,在排除肌腱撕裂、鈣化等問題後,可使用肩關節擴張注射治療,有助達消炎、撐開沾黏效果。另一方面,患者平時也可做保養伸展,侯鐘堡醫師推薦兩種非常簡單的伸展方式給大家參考,包括了手指爬牆運動以及垂手鐘擺運動。 手指爬牆運動患者首先面對牆壁,將手指自然貼上於牆,做出手指在牆壁上行走的動作,將手慢慢的往上帶,到達最高點後再將手慢慢往下爬到最低點,以可忍受為前提約做4~5分鐘,並可在牆上用鉛筆畫線簡單紀錄活動角度,了解自己進步的程度。此動作有助慢慢伸展開肩關節沾黏,除了正面執行外,也可以從側面執行。 垂手鐘擺運動患者首先可先側面向一張高度適中的桌子,一手趴在桌上,疼痛手自然垂放,將手臂自然的前後左右慢慢晃動。這樣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上也有助於拉開沾黏的肩關節,有助改善五十肩的問題,且是目前最普遍認為有效的運動方式,視情況也可以拿個裝水的水壺增加效果。五十肩可能出現後遺症,盡早檢查治療為上策侯鐘堡醫師表示,五十肩是個相當不可思議的問題,不僅來的莫名其妙,且各項治療的效果也因人而異,而不治療自行改善者,通常約有90%經過一兩年的時間會好轉,但也有少部分的族群在康復後會留下後遺症,出現長期肩膀痠痛,或是肩膀活動角度減少的情況。因此也建議大家,不論是為了在康復之前減少不適,或是降低留下後遺症的可能性,出現五十肩的情況還是別忍,盡早尋求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協助,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為佳。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罹患五十肩 穿衣、睡覺都疼痛
一名65歲婦人近半年左側肩膀疼痛,穿衣,睡覺都得避開左肩疼痛處,甚至揮手角度幾乎只能平舉,醫師檢查發現她罹患關節沾黏及滑囊炎合併五十肩,所幸透過「關節囊擴張合併關節鬆動術」 才獲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最初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旋轉肌袖受損、鈣化,雖接受復健、中醫、體外震波等保守治療半年,但改善程度並不明顯,尤其手臂活動角度有限,如手臂朝前平舉向上僅稍微超過90度、前臂內轉60度、外轉30度,使左手活動度嚴重受限,幾乎無法自理生活。他說,婦人輾轉到骨科門診檢查後,確診為五十肩合併滑囊炎;五十肩又稱冰凍肩,醫學上稱「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長期需使用肩關節勞力、反覆肩部疼痛發炎、肩部骨折或曾接受肩部手術後的病人。另外,甲狀腺機能異常、帕金森氏症及糖尿病,也有可能引起五十肩。五十肩主要是因肩關節囊內沾黏,使得原本可以活動自如的關節,猶如被膠水黏住一般,進而出現手臂向前向上舉角度有限、睡覺壓到肩膀會痛、天冷時肩膀不舒服、女性穿脫內衣有困難等,使得許多患者愈怕痛,愈不敢活動,導致肩部沾黏更嚴重。林琮凱建議,五十肩患者若接受復健、藥物、中醫等保守治療後卻無明顯改善時,可考慮藉由非傳統開刀且無傷口的「關節囊擴張合併新式關節鬆動術」治療,醫師會先讓患者熟睡,經局部施打藥液將肩關節囊沾黏處撐開,再以特殊手法鬆動肩關節,拉開沾黏的軟組織,術後配合復健治療維持括動度。
-
2020-07-10 科別.骨科.復健
我的經驗/手臂舉不起來 才知罹患五十肩
一直以為,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重複某個姿勢太多次太久才會發生(如老師之舉手板書),從沒預期有一天,冰凍肩會找上門。熱敷電療三個月未改善常用左手牽著媽媽做復健走路,不覺得有問題。去年11月某天伸出左手按公車鈴,一陣刺痛;又某天遇一老婆婆在斑馬線上問路,下意識橫向伸出左手去攙扶,不料又出現觸電般疼痛。左手側面平舉愈來愈難,某些角度也受到限制,驚覺有異後開始求醫。剛開始去骨科診所,照了X光確定骨頭沒事,但原因不明,醫師解釋「操勞了50年,總是該進廠維修」。開始吃NSAID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並在肩頭痛點局部注射類固醇。復健科醫師同學說,這症狀像「夾擠症候群」,建議可用震波治療;但骨科醫師回說,因為痛點不明確,無法用震波治療。熱敷電療持續了三個月,症狀似乎改善,也因過年就停止前往復健。後來由專業教練帶領著持續運動,訓練身體肌力後,發現左手本來易如反掌的上舉動作都無法做到,進而連背後拉拉鏈、洗頭等角度都遙不可及,才驚覺冰凍肩找上門了。開始前往復健中心接受治療。徒手治療忍耐拉肌之痛徒手治療的過程,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復健物理治療師拉的時候,整條肌肉的痛楚難以形容,大概有八、九分的疼痛,還好遇到循序漸進且解說明確的蔡老師,會事先預告,「忍耐一下喔,再拉一點就好了」,否則要踏進治療室那道門,真讓人躊躇。回家積極操練趕進度第一次徒手復健時,蔡老師說,妳這麼能忍痛,應該很快就好了;第二次往上拉時,喀啦一聲,有關節內某種沾黏被解開的聯想。沒想到轉眼已經快三個月,還是在進兩步退一步的狀態。檢討起來,應該是自己回家太懶惰,沒有積極操練做功課之故。現在開始要努力趕上,最後的十里路。希望天道能酬勤。本來雙手可在背後對掌合十,但現在兩手還有著滿遠的距離。漫漫的冰凍肩復健之路,已然處在第解凍階段,希能夠盡快擺脫此困擾,不再時刻感覺肩頭承受重擔。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困擾 她半年痛到睡不著
許多中高齡民眾都有五十肩困擾。一名45歲施姓婦人半年前開車離開停車場時,竟然難以抬起左手臂投入代幣,出現疼痛、舉不高等五十肩症狀,連梳頭髮和穿脫內衣也很難做到,晚上更是痛到睡不著,導致白天精神不好,因此尋求民俗療法治療,但疼痛症狀無法緩解,她轉至衛福部立彰化醫院接受治療。彰化醫院以「新式關節授動術」治療患者手臂,術後不到半天,病人已能高舉左手,反手摸後背,原本無法手叉腰的動作也可以做到,當天晚上住院一夜好眠。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柏辰表示,五十肩又被稱作冰凍肩,醫學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五十肩是肩關節發生了沾黏,引起程度不一的疼痛,會造成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大部分患者是單側手臂發作,約10%患者會兩側手臂同時發作。陳柏辰表示,施姓婦人沾黏情況嚴重,實施新式關節授動術,經關節攝影確認沾黏位置後,打進擴張溶液,鬆開沾黏的關節,接著在麻醉醫師的監控下做靜脈麻醉,以骨科特殊手法鬆開沾黏的關節囊,再注射關節內止痛與防沾黏的藥物,減少治療後的疼痛與再次沾黏。陳柏辰表示,新式關節授動術耗時15分鐘完成,術後僅有小於0.1公分的針孔,嚴重沾黏者術後住院1天,較輕微者不用住院,在家自行復健即可,通常術後1天就可恢復原手臂的七至八成功能,1至2周恢復九成功能。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間,也有人30多歲就發生,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者較易罹患,大部分病人自發性發生,原因不明,少數是開刀或受傷後引發,若不治療,久了易導致肌肉萎縮,慢性疼痛易引起抑鬱,醫學研究指出會造成腦萎縮。陳柏辰提醒,若出現肩部疼痛,經適當休息逾兩周依然疼痛時,應及早就醫以釐清病因並接受治療;若確診發炎,需要適當休息,避免反覆刺激;如果手術治療,應遵照醫囑活動、復健,避免再次沾黏。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3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困擾半年睡不好 手術鬆開沾黏關節囊換得好眠
五十肩困擾許多中高齡民眾,衛福部立彰化醫院以「新式關節授動術」治療患者手臂,術後不到半天,病人已能高舉左手,反手摸後背,原本無法手叉腰的動作也可以做到,當天晚上住院一夜好眠。接受手術的45歲施姓病人今天表示,約半年前她開車離開停車場時,竟然難以抬起左手臂投入代幣,後來陸續出現疼痛、舉不高等症狀,連簡單的梳頭髮和穿脫內衣也很難做到,晚上更是痛到睡不著,導致白天精神不好,她尋求民俗療法,被認為是五十肩,或被認是退化及筋拉傷,經過治療仍無法緩解。施姓病人經人介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診,骨科醫師陳柏辰確診為五十肩。陳柏辰表示,五十肩又被稱作冰凍肩,醫學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是肩關節發生沾黏,引起程度不一的疼痛,造成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大部分是單側手臂,約10%會兩側手臂同時發作。陳柏辰說,施姓病人沾黏情況嚴重,實施新式關節授動術,經關節攝影確認沾黏位置後,打進擴張溶液,鬆開沾黏的關節,接著在麻醉醫師的監控下做靜脈麻醉,以骨科特殊手法鬆開沾黏的關節囊,再注射關節內止痛與防沾黏的藥物,減少治療後疼痛與再次沾黏。陳柏辰表示,「新式關節授動術」15分鐘完成,術後僅有小於0.1公分的針孔,嚴重沾黏者術後住院1天,醫師觀察情況,較輕微者不用住院,在家自行復健即可,通常術後1天就可恢復原手臂的七至八成功能,1至2周恢復九成功能。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也有人30多歲就發生,糖尿病及甲狀腺疾病者較易發生,大部分病人自發性發生,原因不明,少數是開刀或受傷後引發,若不治療,久了易導致肌肉萎縮,慢性疼痛易導致抑鬱,醫學研究指出會造成腦萎縮。若出現肩部疼痛,經適當休息逾兩周依然疼痛,要及早就醫以釐清病因並治療,若確診發炎,需要適當休息,避免反覆刺激,如果手術治療,遵照醫囑活動、復健,避免再次沾黏。
-
2020-06-19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半夜睡覺被痛醒 三合一療法解肩痛
一位中年男子習慣打高爾夫球,偶爾肩膀痠痛卻不以為意,有一晚睡覺竟被肩痛痛醒,如廁後、更衣時手也舉不起來,經前往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五十肩」,「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雖先接受復健,肩痛反而加劇,因此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肩關節囊鬆動術」,術後再接受震波及徒手物理治療,「三合一」治療讓他在短短一個月對不痛及能活動很有感,大幅縮短以往至少須一年的復原療程。收治病例的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因肩膀痠痛肌腱發炎,疏忽積極治療,慢慢地擴散到整個關節,引起肩關節囊發炎,罹患了粘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他不僅半夜睡覺壓到肩膀時會被痛醒,肩膀上舉、外展及內轉還小於60度,穿脫衣或如廁後清潔,都受到很大困難,需要家人協助,活動嚴重受限。雖然患者先接受近兩個月復健治療,不僅沒好,症狀反而更加劇。面對這類嚴重五十肩患者,王振華醫師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性的手術方式治療,也就是在靜脈全身麻醉下,接受肩關節囊鬆動術,將嚴重沾黏的組織分離,沒有留下任何傷口,手術過程亦僅需15分鐘,手術很簡便,但卻能有效解決患者痛苦。王振華醫師進一步指出,為加速修復組織,建議患者術後接受3次體外震波。加上每周3次、共6次徒手物理治療,將已經分離的肩部沾黏組織被動式鬆開,避免再沾黏回去。經過兩周後,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指數已大幅下降八成,活動角度則增加了七成。王振華醫師說,這類嚴重五十肩的患者,一般均需要至少一年的復原病程,採用「三合一」治療之下,患者的復原時程大幅縮短至一個月。由於是沒有傷口的手術治療方式,病患的接受度高,對治療效果也非常滿意。半夜不再被痛醒,影響睡眠,穿脫衣服及如廁後清理,都能不假他人,大大改善生活品質。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肩痛到如廁後沒法自己擦屁股!三合一療法解肩痛
一位中年男子常打高爾夫球運動,偶爾肩膀痠痛但不以為意,有晚睡覺竟被肩痛痛醒,更衣時手舉不起來、如廁後連屁股也無法擦,前往就醫發現是「五十肩」。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雖先接受復健,肩痛反而加劇,因此建議他接受非侵入性的「肩關節囊鬆動術」,術後再接受震波及徒手物理治療,「三合一」治療讓患者在短短一個月對不痛及能活動很有感,大幅縮短復原療程。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表示,患者因肩膀痠痛肌腱發炎,疏忽積極治療,慢慢地擴散到整個關節,引起肩關節囊發炎,罹患了粘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或冰凍肩。他不僅半夜睡覺壓到肩膀時會被痛醒,肩膀上舉、外展及內轉還小於60度,穿脫衣或如廁後清潔,都受到很大困難,需要家人協助,活動嚴重受限。這名患者先接受近兩個月復健治療,但症狀反而更加劇。面對這類嚴重五十肩患者,王振華醫師建議患者接受非侵入性的手術方式治療,也就是在靜脈全身麻醉下,接受肩關節囊鬆動術,將嚴重沾黏的組織分離,沒有留下任何傷口,手術過程大概15分鐘。王振華說,為加速修復組織,建議患者術後接受3次體外震波。加上每周3次、共6次徒手物理治療,將已經分離的肩部沾黏組織被動式鬆開,避免再沾黏回去。經過兩周後,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指數已大幅下降八成,活動角度則增加了七成。王振華表示,這類嚴重五十肩的患者,一般均需要至少1年的復原病程,採用「三合一」治療之下,患者的復原時程大幅縮短至1個月。由於是沒有傷口的手術治療方式,病患的接受度高,半夜不再被痛醒影響睡眠,穿脫衣服及上廁所擦屁股的生活瑣事,也都能自己來,身體和心理都輕鬆很多。
-
2020-06-11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醫師告訴你那些部位較易骨折
「肩膀也會骨質疏鬆?」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你沒聽錯,肩膀也會骨鬆,只是比例比較少而已。肩膀雖然不是骨質疏鬆最常見的部位,卻是人們可能忽略的關鍵位置。一般而言,骨質會不會容易流失而疏鬆,通常取決於骨頭的結構和功能。骨頭結構分為兩層,外面硬的那層是皮質骨,又稱為緻密骨;比較深層的是髓質骨,也稱作海綿骨,由無數根的骨小樑所構成的。兩者比例影響著骨頭的強度。 如果說,你的皮質骨(緻密骨)比較厚,代表骨頭對抗壓力的能力比較好;反之,若是髓質骨(海綿骨)比例偏高,那麼就要特別留意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好比鴕鳥蛋和一般雞蛋,蛋殼越厚越細密,就越不容易敲破。身體各部位的骨頭,皮質骨和髓質骨構成比例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皮質骨比例高,有的地方髓質骨比例高。皮質骨越厚,越不易骨鬆?「唉唷,我的肩膀受傷了!」今年剛滿七十歲的王太太,因為不小心在廁所滑了一跤,來不及用手掌阻擋跌倒,使得肩膀直接撞擊地面,造成上臂肱骨粉碎性骨折。透過X光檢查之後,發現肩膀早有嚴重的骨質疏鬆,這次跌倒只是把問題凸顯出來而已。從結構上來看,是否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骨頭的髓質骨比例,像是先天上髓質骨比例高的脊椎,外殼硬的皮質骨就比較薄弱,會大大提升骨折風險。再以功能上來看,儘管皮質骨和髓質骨的比例適中,某些骨頭也還是會因為跌倒後容易撞擊而受傷,就會把這些骨頭列入骨質疏鬆好發的位置。舉例來說,髖關節主要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當臀部跌坐在地板上時,就會造成髖骨的傷害;或是跌倒時直接用雙手撐地,也會造成手腕的骨折。髖關節、手腕等處的皮質骨比例高於脊椎,但為何仍容易發生骨折?主要因素就是跌倒後,這兩處的骨頭是容易受到撞擊的地方。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肩膀的髓質骨比例其實比手腕更高,理論上肩膀的抵抗力應該小於手腕,那麼為什麼手腕卻比較常發生骨折?就是因為手腕代替肩膀受罪。年輕人跌倒,通常會用手腕撐地,順勢跳起來就沒事了;但老人家就不同了,一旦跌倒時,手腕撐地,骨頭就會應聲斷裂。當然,若是老人家的肩膀直接撞擊地面,肩膀也會受傷骨折。只是就整體統計而言,手腕骨折比例還是高於肩膀,其中原因就是跟跌倒的姿勢有關。骨鬆引發骨折,排名前四名部位「石醫師,我爸爸平時都好好的,怎麼一摔倒,就爬不起來了?」究其原因,在於年紀越大,骨質流失越厲害,也就容易造成粉碎性或壓迫性骨折。隨著人口老化,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發生率都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中,骨折正是骨質疏鬆相伴而來的「隱形殺手」,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只要跌了一跤之後,即便接受手術治療,可能從此再也就站不起來了,甚至為此跌掉了性命。以下,就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因為骨質疏鬆症而導致身體好發骨折的地方。●骨折好發第一名──胸腰椎胸腰椎交界處的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的地方,這四節最容易發生壓迫性骨折。除了骨頭組成有較高比例的髓質骨(結構問題)之外,也因容易跌倒時而受傷(意外撞擊),於是成為骨折好發率的第一名。●骨折好發第二名──髖關節髖關節是支撐身體的大關節,皮質骨與髓質骨的比例也很好,照理說來,應該不容易因骨質疏鬆症。然而,發生跌倒的當下,若是老人家手腕來不及反應撐地緩衝,造成臀部直接撞擊地面,可能就會使髖骨受傷骨折了。●骨折好發第三名──手腕五、六十歲的人發生跌倒的瞬間,大都會反射性的使用手腕用來撐地阻擋。肩關節、髖關節和腰椎,也就有了代罪羔羊的保護了。所以儘管手腕的骨頭組成比例不錯,可是當骨質開始流失、抵抗力下降的時候,一次強力的撞擊,仍會導致手腕骨折。●骨折好發第四名──肩膀肩膀的骨質結構類似脊椎,特別是皮質骨很薄、髓質骨比例又高,因此極其容易造成骨質疏鬆。但是因為肩膀比手腕較不易受傷,所以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肩膀的骨鬆問題,尤其是跌倒時,手腕或是臀部已經先著地,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相對地保護到肩膀免其受傷。根據統計,手腕骨折大多好發在五、六十歲的中年婦女;而髖關節及脊椎的骨折則好發在七、八十歲。這就說明了,七、八十歲老年人的上肢反應力已經很差了,所以一滑跤時,通常已經跌坐在地上了。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骨質疏鬆症並沒有明顯症狀,不像糖尿病會透過疲倦、口渴、多尿,或是體重減輕來示警,頂多感到些許的腰痠背痛。然而,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和老人家又不同。美國有份統計資料,高達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曾發生過腰痠背痛,因此很難用此評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除此之外,駝背、身高變矮等症狀,就相對有意義許多,可能是脊椎發生變化或受傷,骨質有所流失,導致哪一節的脊椎骨受到壓迫或是塌陷的情形。可怕的「隱形殺手」,不會告訴你,它已經悄悄來到你的身邊,骨質疏鬆在於沒有明顯症狀,有時候直到發生骨折才有所驚覺,原來自己已成骨鬆一族!(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3-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折、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自己也走上復健路
我是復健科醫師,六年前的一次追跑跌倒意外,我的左肩鎖骨骨折了,後來還出現了五十肩的症頭,萬萬沒想到,我也會走上復健之路,真實的體驗了病人飽受疼痛折磨與復健的艱辛。鎖骨斷了術後手舉不起來事發當時,我是去追在操場裡跑的女兒,不慎跌倒撞到磚頭,左肩鎖骨立即鼓了起來,很痛。我還以為是脫臼了,一照X光才發現,鎖骨竟然骨折斷了,必須開刀,並以三角巾包著左肩左手固定。術後一個半月,拆除了三角巾,左手稍微能動了,卻發現手舉不起來、不能動,有了五十肩的症狀,造成生活起居上相當大的痛苦與困擾。直到現在,我仍然忘不了當時骨折的疼痛、手抬不起來的傷痛。穿衣、洗澡都很辛苦,左手無法勾到身體的後方;睡覺更痛苦,一平躺就會痛,必須半斜躺方式才能入睡。我的睡眠、體力因此都變得很差。拆掉骨釘每逢變天還是痛在骨折手術時左肩鎖骨有打上骨釘,開刀後一個半月能動時,我的左肩老是「卡卡的」、牽扯的痛,很多事都沒辦法做,懷疑是骨釘卡住了,希望能早日將骨釘取出,骨科醫師說至少半年後才能取出,但因為我的堅持,四個月後就將骨釘取出了。拆掉骨釘後,為避免肩關節肌肉沾黏會限制活動,我積極的復健一個月,即便復健過程難免疼痛,但仍持續的密集復健,每天雙手必做「往上、往後、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六個復健動作,「關關難過關關過」,很快地,受傷部位恢復了活動度及功能。目前唯有在做左手平衡動作時仍會感到些許疼痛;當天氣變化下雨時,左肩就像氣象台般會隱隱作痛。將心比心鼓勵病人早復健走過骨折復健之路,在門診中,若看到有膝關節、肩關節骨折的病人,我都會建議開刀半年後就應該將骨板、骨釘拿掉,以免關節活動受限,肌肉會沾黏,並且應早點開始做復健治療,才不會骨質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問題。我更常以自身骨折、五十肩的復健經歷,鼓勵看診的病人要有信心,積極做復健治療,也示範標準的復健動作,讓病人學會回家跟著做。最近三年我愛上打羽毛球的運動,每周打二次羽毛球,讓我更有體力與活力,保持著年輕狀態,身材也維持得不錯,但卻有網球肘、足底肌膜炎的運動傷害發生,還好我是復健科醫師,懂得如何保養與復健治療。除了是復健科醫師外,我也是減重門診的醫師,對復健治療的病人來說,「吃對食物很重要」,必須好好控制體重、不能變胖,因此,「練肉」很重要,務必要吃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同時也要做肌力運動。我現在的飲食是「吃菜配飯」,只吃少量的白米飯,並以吃清淡的菜色為主,肉類更要吃得夠;我每天早晚還會各做五十下「深蹲」肌力運動。此外,建議復健治療病人可多從事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可以增強肌力,並且預防骨質疏鬆。醫學辭典/五十肩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是肩關節沾黏,以致活動範圍受到限制,患者會有疼痛感,但並不是非常疼痛。五十肩發生時,視肩關節沾粘的程度,肩膀活動範圍也因此受到限制。由於好發於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所以稱為五十肩。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加注意治療,未來就很可能會嚴重到變成五十肩。劉燦宏小檔案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兼醫學系主任、復健學科教授●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專長:●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運動傷害復健治療●肥胖症診斷預防及治療經歷:●台北醫學大學代謝與肥胖科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復健醫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