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冠狀病毒
共找到
1771
筆 文章
-
-
2020-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檢視羥氯奎寧抗疫安全性 結果預計6月中出爐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承諾會快馬加鞭審視羥氯奎寧資訊,可能6月中旬作出最後決定。世衛昨天以這種抗瘧疾藥物有安全顧慮為由,暫停將其用為2019冠狀病毒疾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的研究發現,隨機給予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死亡率上升,出現心律不整的頻率也增加。世衛因此宣布暫停名為「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的羥氯奎寧研究。美國總統川普等人一再提倡以羥氯奎寧作為可能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藥物。世衛表示,資料安全性監測委員會(Data SafetyMonitoring Board)檢視相關證據之後,就會針對羥氯奎寧的利弊做出最後決定。世衛指出,評估資料將出自「團結試驗」和其他仍在進行中的試驗,也包括迄今發表過的所有證據,預計於6月中旬會做出最後決定。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6月7日起防疫措施大鬆綁 全台開放狀況一次看懂
隨疫情降溫,全台防疫措施將於6月7日起擴大解禁,看電影、看棒球雖要戴口罩,但可不受人數限制且可飲食,多個縣市也將開放校園戶外空間並受理酒店、舞廳復業申請,持續評估復辦各類活動。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降溫,國內已連續44天無本土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6月7日起,藝文、餐飲、休閒活動場所不受人流限制,雙鐵也將開放飲食及販售自由座,但捷運人多複雜,還是要戴口罩。陳時中今天上午接受電台專訪時進一步指出,6月7日起,餐廳只要桌與桌之間距離夠大可不設隔板,但若距離近又是不特定人士,仍要設置隔板;雙鐵可開放自由座、不用梅花座,也可飲食,但若開放站票須有配套,現階段不贊成。陳時中說,未來看音樂會、看電影、看棒球可以不再實施梅花座,可以飲食,座位也可以全部坐滿,不過若是距離近仍要戴口罩。為加強防疫,台大校總區自3月30日起實施門禁管制,僅保留7處出入口並設管制站,教職員工和學生須憑證入校。因應疫情趨緩,台大校方宣布,6月起解除校總區入口管制,100人以上課程、會議及活動等得以實體方式進行。各地政府解禁部分,台北市政府表示,6月1日起北市場館幾乎都已解封,戶外活動人數也從500人放寬為1000人、室內從100人放寬為250人,但若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就要戴口罩,並採實名制、不共餐原則,基本上活動或課程等都可以辦,換言之,台北市場館幾乎全數開放,未來只會公告不開放的場館。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在防疫會議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6月7日解封後,新北防疫措施會視疫情狀況逐步鬆綁,也會檢討校園、酒店和舞廳是否開放,但大眾運輸工具、人潮密集場所和密閉空間因難以保持社交距離,仍須戴口罩。桃園市政府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市民活動中心、原住民文化會館及集會所、16個環境教育場所、社區大學及樂齡學習中心課程6月起將恢復辦理,市立國中、高中和小學的室內外空間借用和校園也都開放,至於酒店和舞廳今天起也受理復業申請。此外,詹賀舜說,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人文康活動中心、長青學苑、婦幼館、市民活動中心、社區各類班隊及社區觀摩活動6月起也恢復辦理,但不開放共餐、共食、卡拉OK或打麻將等群聚活動,市府也會隨疫情滾動式調整。新竹縣政府與13鄉鎮市公所6月1日起不再分流辦公,但仍維持量體溫等防疫措施;縣立國中小校園也會逐步開放,6月1日起至7月15日,假日開放學校操場供民眾運動,平日不對外開放,新竹縣內各級學校畢業典禮恢復正常辦理。新竹市東區、北區和香山區親子館從3月底休館,日前重新開館並採限制人數,且入館須實名登記,6月起將陸續恢復親子課程;至於畢業典禮開放狀況,則視各校情形辦理。苗栗縣政府方面,校園戶外空間自30日起解禁,民眾在假日及非上課時間可到縣內國中小學校運動、散步,但仍應留意社交距離與校園安全維護,畢業典禮及畢業旅行在遵守防疫規定下,也可正常舉辦。基隆市政府表示,在中央防疫指引下朝恢復正常生活方向前進;宜蘭縣政府指出,相關場所防疫解禁一切配合中央政策調整。台中市政府表示,酒店及舞廳25日起受理業者提出復業申請,最快6月1日可營業;平日放學後及假日開放高中職以下學校戶外場地;開放學校辦畢業典禮及畢業旅行等戶外教學;演藝場館即日起全面開演;戶外景點人數管制放寬。南投縣衛生局長黃昭郎說,縣內衛生所6月1日起例假日不賣口罩,讓衛生所人員有時間回歸公共衛生事務,但上班日仍有賣口罩,以及仁愛鄉、信義鄉共15個巡迴醫療點上班日仍賣口罩;縣府表示,有關解封等措施一切依照中央指示辦理。雲林縣長張麗善今天宣布,6月1日起只要保持安全距離,室內外都不用戴口罩;教育處長邱孝文說,只要遵守防疫規範,雲林縣各級學校可辦畢業典禮、校外教學、畢業旅行;縣府則指出,公共場館開放一切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辦理。嘉義市政府表示,文化局圖書館與閱覽室已裝設隔板,預計6月1日開放,恢復正常入館人數,總館開放時間也將恢復為圖書館到晚上8時、閱覽室到晚上9時。高雄市政府指出,區公所所屬各活動中心已於25日起對外開放租借,室內運動場館26日起解封開放,高市教育局所屬市立社教館則於6月1日起解封開放,但校園是否開放則將於明天開會討論;不過,高雄市文化中心演藝廳入場仍設限,進場人數不得超過半場人數。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原先配合停業的舞廳、酒店已在16日起陸續恢復營業,並針對6月7日解封進行預備部署,包括因疫情停辦的古都馬拉松、台灣國際蘭展、自行車、產業文化活動,都將拿出來盤點、檢討是否復辦。屏東縣政府表示,一切依照中央規定,至於在疫情期間,取消多項活動的演藝廳,由於仍在整修,將於7月1日開放。花蓮縣政府指出,花蓮境內沒有登記舞廳,僅1家登記酒店,將配合中央規定鬆綁;衛生局、縣警局等單位會配合鬆綁規定,加強對業者宣導。台東縣政府已於22日宣布學校學生畢業典禮、縣內交流、學校活動回歸正常,縣外交流、教學活動,以及畢業旅行可專案報准。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6月7日起防疫解禁 陳時中:看電影免梅花座可飲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6月7日起防疫解禁,搭高鐵、看電影或看棒球不再需要梅花座,位置也能坐滿、能吃東西,但還是要戴口罩,強調落實個人防護是台灣開放的本錢。國內連續44天無本土病例,行政院昨天召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解禁會議,決議以「邊境風險嚴管、國內鬆綁」為原則,預計6月7日大規模解禁,不再限制各項社會活動人數。陳時中今天上午接受電台專訪時表示,一般來說,連續28天(2個14日潛伏期)沒有本土病例,社區就算是安全,但因各界擔心新冠肺炎和以往的傳染病不同,可能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低症狀感染者、負陽等個案,為了避免有漏網之魚,才會讓他們在社區「多走一下」。陳時中說,指揮中心早在4月30日就訂出最後目標,因此當時先行宣布啟動「防疫新生活運動」,作為解禁前的試金石,希望在總量管制之下,讓民眾慢慢將個人防護、戴口罩等習慣內化,同時讓社會動起來,確保仍沒有本土病例後,才會決定在6月7日擴大開放。陳時中指出,6月7日起,藝文、餐飲、休閒活動場所不受人流限制。餐廳方面,只要桌與桌之間距離夠大,可不設隔板,但若距離近、又是不特定人士,仍要設置隔板,至少要有疫苗或藥物才可能不再使用隔板。高鐵方面,陳時中說,6月7日後雙鐵可開放自由座、不用梅花座,在車上飲食他也不反對,但如果座位都坐滿了,代表站票空間不大,因此他對此仍表示反對。藝文活動部分,6月7日以後除了音樂會、看電影、看棒球可以不再實施梅花坐,不過若是距離近仍要戴口罩,但吃點小東西是沒問題的。台灣是仰賴貿易的國家,邊境不可能一直管制,必然要做某種程度開放,因此必須思考台灣開放的本錢是什麼,有些國家的本錢是大家都得過病,但台灣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得病,每個人都落實個人防護就是台灣的本錢。陳時中說,邊境開放後,效益、風險隨之而來,不可能無限制承擔,因此只要個人防疫做好,即便有外國人來台也能阻斷病毒傳播鏈,就算有零星個案也在,醫療量能也夠用。他強調,只要個人防疫做好,台灣就能和世界往來更多,成為有更多經貿潛力的國家,復甦速度有賴防疫新生活的落實。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商務人士來台何時放寬 陳時中:邊境風險嚴管
對於商業人士入境規劃,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邊境風險要嚴管,因此放寬商務人士還在討論中,目前仍維持居家檢疫14天,特殊情況者,將使用國與國的認證,再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考量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低,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規劃於6月7日後鬆綁民眾生活防疫措施。有關商業人士入境規劃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中表示,不論是外籍人士入境或者商務人士入境上,都還在討論中,初步規劃仍要維持跟國人一樣居家檢疫14天,但考慮特殊情況,會採用相互認證,也就是以區域劃分,有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認證確保有效性,並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在身分別部分,陳時中說,先後順序有人道方面的放鬆、經貿往來的放鬆,還有國際醫療部分的放鬆。陳時中指出,國際醫療上,原本就曾來台灣進行相關治療,但尚未完成後續醫療程序的會列在優先名單內,緊急無法等候的緊急醫療,也考慮撥出一部分的隔離病房,用確診者的規格進行醫療處理並加以採檢,以確保國內醫護安全跟病人即時就醫的可能。至於解封的國家,陳時中說,目前沒有確定要開放的國家,日前提到的紐西蘭及越南都只是舉例說明,會針對不同情況來討論解封順序。他也說,歐洲國家之間互相解封,主因是當地的疫情狀況較為一致,所以解封邊境壓力較低,而台灣情況不同,需要特別慎重。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小兒科學會:2歲以下戴口罩恐增窒息風險
日本小兒科學會(JPS)警告,2歲以下嬰幼兒戴口罩,恐造成呼吸困難與增加窒息風險。路透社報導,日本小兒科學會警告,嬰幼兒配戴口罩的風險太高。日本小兒科學會表示:「由於嬰幼兒呼吸道比較狹窄,戴口罩會讓嬰幼兒呼吸費力」,這會增加他們心臟的負擔;另外,口罩也增加嬰幼兒熱中暑的風險。學會在官網一份文件中建議:「別讓兩歲以下孩子使用口罩。」根據日本小兒科學會,截至目前,兒童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嚴重病例非常罕見,且多數兒童是被家人傳染,學校或托嬰中心幾乎未傳出疫情。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也表示,兩歲以下嬰幼兒不應使用布口罩。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羥氯奎寧抗疫有疑慮 世衛中止試驗巴西照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宣布暫停羥氯奎寧用於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試驗。美國和巴西官方都提倡拿這種藥抗疫,即使世衛宣布暫停試驗,巴西衛生部仍執意使用。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在視訊記者會表示,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上週刊登一項研究結果,指羥氯奎寧(hydroxychloriquine)可能增加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死亡風險。他說,這項聯合臨床試驗的行政團隊已暫停使用羥氯奎寧作為預防藥物。這項大規模的聯合試驗,有全球數百所醫院招募患者,測試數種可能的療法。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提到,這項隨機試驗於3月展開,對象包括至少17國的3500名患者,研究包括羥氯奎寧在內的4種藥物。譚德塞表示,4種藥物裡羥氯奎寧試驗暫停,其他部分則繼續。世衛官員估計,試驗會暫停一到兩週,與此同時,數據安全監控小組將檢視這項研究及其他現行研究的資料,以判斷繼續羥氯奎寧試驗是否安全。羥氯奎寧通常用來治療關節炎,但美國總統川普等部分公眾人物卻力挺用它來治新型冠狀病毒,以致部分政府大量購買。川普上週曾說,他正服用羥氯奎寧當預防措施,後來24日在辛克萊廣播集團(Sinclair Broadcasting)播出的訪問中說,他已完成服用療程。他當時說:「(療程)結束了,剛結束,而且我還在這,我清楚地很,就是好端端地在這兒。」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數據,確診人數超過166萬人、病故人數累計9萬8000人均為全球最多。巴西衛生部長上週也建議使用羥氯奎寧及抗瘧疾用的氯奎寧來治療COVID-19,包括輕症。即使世衛決定暫停試驗,巴西衛生部今天仍表示,不改變採用羥氯奎寧治療的建議。根據這項建議,巴西公衛體系的醫師可以開羥氯奎寧或氯奎寧給COVID-19患者。巴西是全球病例數次多的國家,累計近37萬5000例,超過2萬3000人死亡。「刺胳針」刊登的研究檢視上百所醫院、約9萬6000名患者的病例,發現這兩種藥物都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尤其是心律不整;且兩種藥物都未對住院患者起效。不過譚德塞說,一般來說,這兩種藥物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及瘧疾患者來說仍安全。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估算解封指數 小於1可逐步開放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表示,疫情造成各國經濟很大衝擊,大家都在想出路,透過確診人數、康復人數和致死率等數據可估算解封指數,解封指數小於1就可逐步開放。台大公衛學院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說明會,邀請學者分析最新疫情發展,連江縣長劉增應也透過視訊分享馬祖防疫成果。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全世界各國都用很多手段圍堵疫情,但也造成很大的經濟衝擊,尤其是仰賴外貿、旅遊的國家,因此現在各國都在想出路,預估6月中旬可能會出現邊境管制、社交距離等具體或詳細的指引。詹長權提到,國際邊境大部分還沒解封,傳播多在內部,因此診斷測試很重要,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核酸檢測,搭配個案足跡,能快速針對接觸者疫調;藉由血清學調查,可知社會中有多少人感染,群體免疫至少要5、6成,才能將社交距離等限制做較多放鬆,血清抗體檢測是解封必須做的。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目前全球累計近560萬確診者,但康復人數已突破40%,中南美洲疫情目前尚未控制住,俄羅斯、印度疫情也持續,都還不適合解封;義大利、法國等國因疫情受控制,已陸續解封,但仍出現小波群聚流行。在評估各國狀況時,陳秀熙提到,可用確診人數、康復人數、致死率等數據來估算解封指數,當解封指數小於1時,就可以解封,目前美國紐約州、巴西、俄羅斯、印度、秘魯等國的解封指數都仍偏高,而義大利、澳洲、南韓、台灣的解封指數都小於1。劉增應表示,馬祖小三通自2月10日停航,為加強防疫,馬祖也暫時禁止漁船赴中國大陸及接觸陸船,並暫緩僱用大陸漁工;目前雖是馬祖觀光旺季,但受疫情影響,空中及海上交通流量大幅降低,對外交通流量只剩下原來的5、6成。劉增應提到,兩岸小三通何時能解封,除了兩岸關係,還要考量很多因素,例如有疫苗或有效抗病毒藥物出現或是中國疫情是否趨於緩和,以及國內監視系統(如邊境檢測、快篩試劑)是否完備等,這樣屆時開放兩岸小三通後,仍可守住防疫成果。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維他命D和新冠研究:真正的糟糕和不可原諒的糟糕
昨天(2020-5-24)一位很久沒有聯絡的朋友寄來電郵:今天在Mercury News 看到這篇文章。https://www.mercurynews.com/2020/05/24/coronavirus-research-stanford-scientists-accused-of-hyping-covid-19-antibody-study/林兄一個月前就很不客氣的批評Stanford的報導。當時我還持保留態度,因為Stanford畢竟是有它的reputation.。看了Mercury News的報導,不得不對林兄的見解肅然起敬。這位朋友所說的《林兄一個月前就很不客氣的批評Stanford的報導》,是我在2020-4-20發表的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而它的第一段是:兩個多禮拜前就看到新聞報導說史丹佛大學正在做新冠抗體調查,然後最近幾天就幾乎天天都會看到某某教授在電視新聞裡洋洋得意地說《真正的感染率是比實際多出幾十倍》。我心裡真是感觸萬千:一個人人嚮往的一流學府竟然也會淪落到如此地步,需要把未經證實的研究結果先在媒體公佈,藉以爭名奪寵。科學研究所應恪守的嚴謹態度,已經蕩然無存。這位朋友所說的《Mercury News的報導》是Stanford coronavirus research: Did politically-motivated scientists hype their speedy study?(史丹佛冠狀病毒研究:具有政治動機的科學家是否大肆宣傳他們的快速研究?)。(註:Mercury News是舊金山灣區極具影響力的報紙)。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在跟新冠病毒的作戰中,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傳播研究的信息。但是,這種新方法已經觸動了科學誠信的核心,更將大眾生命置之於險境。這種對科學行為的質疑,沒有一個是比針對史丹佛大學的更大聲。在該大學,有三位研究人員被指控故意用錯誤的分析來證明新冠病毒並不是像大眾所認為的那麼可怕。史丹佛大學現在也在調查這幾位教授的研究是否已經觸犯了誠信原則。新冠疫情可能永遠改變了科學家的工作方式。他們在面對壓倒性醫療緊迫感的情況下,利用預印版平台來快速地向大眾提出大膽且未經審查的主張。根據東北大學兩位研究人員(Aleszu Bajak和Jeff Howe)的分析,自1月份以來已經發表了一萬多篇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論文。相比之下,在2003年沙士疫情期間僅有29篇論文。但是,太多的研究難免就會缺乏嚴格性和責任感。研究的方法沒有做解釋;統計分析並不透明。在違反常規方案的情況下,直接進行人體研究。治療試驗所使用的策略有缺陷。半生半熟的主張被媒體放大,然後被左翼和右翼激進分子抓住,助長了陰謀論的陳述。維他命D真的可以對抗新冠嗎?流行病學家Gideon Meyerowitz-Katz說:「有關維他命D的數十項研究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真正的糟糕,另一類是不可原諒的糟糕。」(註:的確有好幾篇論文聲稱維他命D可以預防新冠,而有好幾位讀者也因此來函徵詢我的意見或挑戰我反維他命的立場)川普總統背書的羥氯喹有幫助嗎?至少有18個臨床試驗招募了超過75,000名患者。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證明有效。(註:有關奎寧之被吹捧和打臉,請看我發表的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和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當史丹佛大學的團隊 – Dr. Jayanta Bhattacharya,John Ioannidis和Eran Bendavid – 發布他們基於聖克拉拉縣的預印本初稿時,這一消息令人震驚。這是美國國內第一個這類型的研究,而它發現新冠的流行率是比假定的高出驚人的50到85倍,但這也意味著死亡率是低得多。但是,該研究從一開始就令人起疑。加州大學伯克來分校統計系的助理教授Will Fithian說,該研究未能描述關鍵的計算,並至少犯了五個重大錯誤。表格中的人口加權間隔計算錯誤。 作者將錯誤的間隔插入公式中。他們在執行該公式時犯了兩個數學錯誤。而且,由於誤讀了測試試劑盒的製造商說明書,他們使用了錯誤的數字來表示抗體測試的特異性。即使Fithian和其他外部專家在該論文發布後的兩天內就提醒該團隊需要注意錯誤,研究人員仍在從國家公共電台到福斯新聞的國家媒體上推銷他們的發現。共同作者Andrew Bogan還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質疑社交隔離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對於該研究團隊的行為,史丹佛大學的著名醫學和科學倫理學專家Hank Greely批評說:「將科學公然注入政治鬥爭中,是讓他們的研究被武器化,從而確保研究結果將被扭曲。」更加重罪行的一件事是,有一匿名吹哨人向史丹佛大學舉報,稱執行該團隊化驗的微生物學家Taia Wang拒絕成為該論文的作者,因為她不信任他們的測試。備受尊敬的史丹佛大學病理學家Scott Boyd也測試了他們的樣本,然後就不敢再繼續參與試驗工作。哥倫比亞大學統計與應用科學教授Andrew Gelman預言,史丹佛大學的聲譽將會為這項研究付出代價,因為人們會記住一個有問題的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曾被大肆宣傳。史丹佛大學表示正在審查該團隊的研究,並堅稱史丹佛大學醫學研究的完整性是使命的核心。史丹佛大學發言人Julie Greicius說:「當我們接到如此關切時,我們是極度重視。」—————————————————————————–我在的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這篇文章的結尾說:「這項史丹佛的研究,從兩個多禮拜前,也就是實驗都還沒有開始進行之前,就極力爭取媒體曝光,一直到今天,天天大肆吹噓。這就是新冠戰國時代醜惡的寫照。」原文:史丹佛,維他命D,新冠研究:真正的糟糕和不可原諒的糟糕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羥氯奎寧治病毒安全堪慮 世衛暫停臨床試驗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現已「暫停」在一些國家將羥氯奎寧(hydroxychloriquine)用作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網路記者會說, 作出這項決定之前,上週期的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對染疫病患施用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譚德塞並說,世衛支持下的羥氯奎寧臨床試驗「暫停,以進行安全檢討」。
-
2020-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各行業防疫 指揮中心:距離口罩隔板至少擇一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民進黨籍立委蘇巧慧今天關心生活解封標準。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保持安全距離、戴口罩、有隔板3措施,至少須做到一項,各行各業可依風險決定。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上午邀衛福部及外交部進行有關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專案報告。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蘇巧慧質詢時提出4種情境,分別是戶外場域、上限人數2000人、實名制、可有限度飲食(職棒);室內空間、最多只能賣5成座位、全程戴口罩、不能飲食(藝文展演);沒有人數限制也沒有實名制、全程戴口罩、不能飲食(捷運);密閉空間、不限人數、不用戴口罩、可以飲食(餐飲空間)。蘇巧慧說,各行各業防疫標準不一,如藝文活動只能賣5成票,辦了就是虧錢;學校雖然可以辦畢業典禮,但要求梅花座,禮堂沒這麼大,難道要分上下場舉辦,以及電影節能不能用穿戴式的視聽裝置,民眾和主辦單位會有困惑,如果要恢復正常生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該給予指引和標準。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薛瑞元答詢時表示,在台灣社區是安全的,但是不能太過放鬆,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境外移入或其他的可能性。薛瑞元說,防疫開始鬆綁有幾個原則,第一維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第二戴口罩、第三是阻隔(隔板)。在這種場合,這3種方案怎麼用,取其中之一是最基本,最安全就是3個都做。薛瑞元表示,各行各業可以自行評估、發展,參考能不能實名制、人跟人之間距離、互動的頻率,如果互動頻率高,就要用安全的方法。以頻律高低跟相處時間長短分別判斷,如搭乘公車可能10或20分鐘,時間短;但演唱會等藝文表演動輒1、2小時,各行各業可以設計安全防疫的措施。
-
2020-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病毒啟示/科技愈發達,站在病毒面前的我們,更安全了嗎?
在科技更加發達的今天,站在病毒面前的我們,更安全了嗎?答案可能恰恰相反。2018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健康與安全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報告─《應對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的技術》。報告的作者之一、該中心傳染病學專家阿米什‧阿達加說,人類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事件頻發的時期。這個判斷不斷被印證。2019年9月,由世界銀行和世衛組織共同召集建立的全球防範工作監測委員會發布《一個危機四伏的世界:全球突發衛生事件防範工作年度報告》(下稱《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1年至2018年,世衛組織在172個國家和地區追蹤了1483次傳染病事件,包括「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伊波拉、茲卡病毒等。「這些疾病預示著高影響力、潛在快速傳播疾病的新時代的來臨。這類疾病更加頻繁地暴發並且越來越難以控制。」《年度報告》認為,世界正處於地區或全球災難性傳染病及大流行病暴發的高危之中,如果暴發,不僅會造成生命損失,還可能顛覆經濟秩序,造成社會混亂。作為高風險病原,病毒尤其值得關注。如果說病毒的進化就像在積攢火藥,需要導火線才能引爆,那麼在現代社會,無論是人口增長、環境惡化,還是人口頻繁流動、技術濫用風險增高…導火線變得越來越多。更快、更擠、更危險800萬年前,非洲,一隻黑猩猩由於捕食紅頂白眉猴和大白鼻長尾猴,感染了猴子身上的一種病毒,很快,病毒開始在黑猩猩之間傳播。幾個世紀以來,喀麥隆的獵人捕食黑猩猩,也不時會被這種病毒感染。但在20世紀以前,這些獵人遠離人群,病毒沒能感染更多人。20世紀初,非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部原本疏落的聚居地迅速發展成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們從村莊大批遷移到城鎮,同時帶去的還有病毒。在人口稠密的貧民窟,它們迅速傳播。20世紀中葉,這種致命病毒已經走出喀麥隆,降臨剛果。隨後,被感染者沿河流和鐵路向非洲中部其他城市遷移,到1960年,病毒的腳步已經橫貫整個非洲大陸。隨著剛果獨立,在剛果工作的海地人重返祖國,病毒也傳播到海地。到20世紀70年代,海地移民和美國遊客把這位「殺手」帶到了美國。當科學家終於在1981年發現這種病毒時,它已潛伏於全球,繼續感染了6000萬人,並讓其中一半人失去生命。這就是造成愛滋病的HIV病毒。在全球化起步階段,愛滋病病毒從喀麥隆傳遍全球歷經了半個世紀。而在全球化、城鎮化加速的今天,病毒的擴散、感染隨時都有可能發生。20世紀末,國際社會已經形成共識:傳染病造成的危險,是單個國家無法應對的。美國公共衛生問題專家勞里‧加勒特在《逼近的瘟疫》一書中寫道,「非典」疫情預示著一個新時期─傳染性致病微生物全球流行時期的到來。如今的世界,人口更密集,交通更迅捷,也可能更不安全。地球上的人口在過去的50年間翻了一倍,人口密集的城鎮大量湧現,汙水、垃圾…汙染滋生著病菌。一旦發生傳染病,將有更多人被迅速傳染。地理隔離曾是防止傳染病擴散最古老、有效的方法,也一度在傳染病出現的早期賦予了人類寶貴的「寬限期」,可以及時防堵。但從波音747飛機打破洲際隔離開始,地理隔離逐漸因為高速交通系統的發展被打破。人流高效轉移的同時,病毒也在迅速傳播。「非典」暴發的2003年,中國春運期間的全國旅客運量為18.19億人次。隨著「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逐步完善、「村村通」硬化路的大量修建,2019年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達29.9億人次。研究者認為,更龐大的春運客流和更稠密的交通網絡,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使新冠肺炎疫情比「非典」更容易滲透到全國。曾被山海阻隔在世界另一端的新興病毒,如今離我們只有一班飛機的距離。上萬機場和每年46億人次的全球航空客運量,讓病毒可以降落到世界任何一角,且最長不超過36小時。2017年,安哥拉和巴西黃熱病流行,黃熱病毒被一名從安哥拉回國的工人帶入中國;幾乎同時,裂谷熱病毒被另一名歸國人員帶入中國…這些事件的發生說明,人類越來越難預料下一次新發和再發傳染性疾病的暴發,以及病原的身分種類、出現的時間和地點。150萬種風險來自黑猩猩的愛滋病病毒、來自禽類的禽流感病毒、蝙蝠帶來的冠狀病毒,無一不在提醒我們,大多數惡性病毒傳染病都是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跨界」傳染給人類的。《自然》雜誌曾在2008年做過統計,新出現的傳染病中,有60%是人畜共患,其中72%又是以動物為宿主的病原體引起的。隨著野生動物棲息地被人類不斷侵占,人類與帶病毒動物間的物理距離正在縮小,病毒從動物到人的「溢出效應」正在加速。曾在委內瑞拉西北部暴發的出血熱,原宿主就是當地叢林中的棉鼠和藤鼠。由於當地居民大規模開發農田,牠們失去棲息地,被迫在新建的農村社區中與人類接觸,很快將隨身攜帶的沙粒病毒傳染給人類。在馬來西亞,人類的活動範圍加速擴張,當地人把養豬場建在了蝙蝠的棲息地旁。蝙蝠吃水果,水果被蝙蝠攜帶的尼帕病毒汙染後掉到豬圈,豬吃後染病,最終把病毒傳染給了人。據研究者估算,大約還有150萬種未被發現的病毒在野生動物中流行傳播。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血疫》一書寫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與對自然的大規模開發,我們似乎闖入了一個神祕黑暗的禁地,那些原本與人類相安無事的病毒,由於其原本的動物宿主被消滅,或者被當作人類維繫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物資源,因此,選擇了人類作為新的宿主。警惕「殺手」復活2017年,加拿大亞伯達省的一家實驗室中,一個科學團隊將重疊性DNA片段拚接在一起,人工合成了一種病毒,隨後發表論文對製作方法進行了介紹。沒想到,這引起了軒然大波。被合成的馬痘病毒,與在1980年宣布已被根除的致命性天花病毒存在親緣關係。一種擔憂縈繞人心,科研人員製造這種病毒並附帶「說明書」的行為,是否可能降低其他人製造天花病毒的門檻,讓「殺手」復活?高風險傳染病的病原體,並非一定來自自然。《年度報告》認為,隨著科技特別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在實驗室中被研發和製造出來。例如「功能獲得性研究」,就是通過在實驗室中人為增加病原體的毒力、易傳播性或宿主範圍,以研究病毒特性或評估新興傳染病。這類「雙刃劍」研究,一直伴隨著科學倫理和風險的爭論。甚至一些病毒並不需要被特意製造。就在20世紀世衛組織宣布人類已消滅天花的同時,多個實驗室裡仍儲備著用以研究的天花病毒,一旦有人將病毒釋放,局面會再次反轉。特別是,人們現在已經不再接種天花疫苗,對這種病毒的免疫力正在減弱。此後,世衛組織要求所有天花病毒都要送到其批准的兩所實驗室中。但就在2014年,並非上述兩所實驗室的美國馬里蘭州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在打包一間實驗室的物品時,發現了6只20世紀50年代遺留的小瓶子,裡面竟裝著天花病毒。在世衛組織的天花清掃中,它們被忽視了。人們意識到,病毒失控甚至可能不需要複雜的過程。《年度報告》認為,傳染性微生物有可能偶然泄漏,其後果等同於自然流行病暴發,甚至更嚴重。而微生物被故意釋放則將使疫情防範工作複雜化。「新發或再發傳染性疾病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背景下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小理等人撰文指出。社會和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等因素使我們離病毒越來越近,而國家安全、公共政策設計等問題,也帶來類似風險。例如,2019年,日本政府以加強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生物安保、開發診斷試劑為由,首次引入伊波拉病毒和其他4種致命病毒。世界做好準備了嗎「面對快速變化的致命的呼吸道病原體大流行病,世界並沒有做好準備。」《年度報告》說。2019年10月,來自2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撰寫了一份題為《全球健康安全指數》的報告(下稱《指數報告》)。《指數報告》根據預防、疾病監測和報告、快速反應、醫療系統、國際規則承諾、環境危險度6個類別,評估了195個國家預防、發現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66.7分以上即被認定具有較強危機應對能力的標準下,這195個國家的平均得分僅為40.2分,其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分也只有51.9分。「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為重大傳染病或流行病的暴發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指數報告》寫道,各國預防、發現和應對這類重大疾病暴發的能力存在嚴重缺陷。在這個全新的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失守,都可能帶來世界範圍的連鎖反應。從資金支援來看,《指數報告》顯示,儘管86%的國家將地方財政或捐助資金投入健康安全建設,但少有國家從國家預算中撥款,用於整體評估、解決健康安全漏洞並制訂行動計畫。從生物安全來看,《指數報告》指出,至少75%的國家在應對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相關指標上得分較低,最薄弱的地方之一是,忽視對可能增加知識但也可能損害公眾健康和安全的「雙刃劍」研究的監督。從技術水平來看,「目前國際社會尚不具備在數月內研製針對新型病原體的疫苗與藥物的能力。此外,以微生物法醫學的發展現狀,尚難以可靠地將傳染病大流行回溯和歸因,這表明了當前防範性質的科技發展的滯後性。」王小理指出。從政治、經濟方面來看,王小理等人認為,圍繞先進生物技術的國家間地緣經濟競爭,加劇了建立可在全球範圍內實施的國際準則的挑戰。例如,自《遺傳資源的獲取與公平公正地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議定書》實施以來,對疾病的監測和應對至關重要的生物樣本的國際分享系統卻在弱化。從防範體系來看,《年度報告》指出,國家和地方疫情防範計畫工作往往缺乏有效的「全政府」和「全社會」方針;疫情防範工作中社區參與嚴重不足;國家衛生應急預案協調機制尚不完善,應急機制應擴大到衛生系統以外的部門,但197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口單位中,只有4個設在衛生部以外…《年度報告》寫道:「長期以來,在大流行病方面,我們任由恐慌和忽視循環往復─當存在嚴重威脅時,我們加大努力;當威脅減弱時,我們很快將其拋諸腦後。早就該採取行動了。」(本文摘錄自2020年出版《讀者》五月號)
-
2020-05-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義大利媒體專訪駐處代表 盼借鏡台灣抗疫經驗
義大利疫情趨緩逐步解封,義大利電視第四台(Rete 4)昨晚播出專訪中華民國駐義代表李新穎,盼借鏡台灣的成功抗疫經驗,並探討中國涉嫌隱匿疫情造成的全球危機。義大利第四台深度報導節目「第四審」(QuartoGrado)昨晚播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專題,主持人維耶里(Alessandra Vieri)特別到中華民國駐義代表處專訪李新穎,暢談台灣如何採取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以及運用各種科技、大數據方式掌握病例足跡。第四台隸屬義大利前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Berlusconi)的媒體集團Mediaset,每週五晚間黃金時段播出200分鐘的深度報導節目「第四審」,收視率高達500萬人次觀看。隨著追究中國隱匿疫情的全球呼聲漸高,不少義大利媒體也希望借鏡台灣長期與中國交手的經驗,釐清事實真相。「真相」雜誌(La Verita)21日也報導,台灣此次能抗疫有成,正是因為未相信中國提供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訊。真相雜誌專訪李新穎指出,2019年底,台灣專業防疫醫生在網路論壇讀到中國大陸醫生談到疫情的資訊,談到可能有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存在,這名醫生立刻通報政府。雖然中國聲明一切都在掌控中,但台灣政府已懷疑該病毒可以人傳人,決定立刻採取防護隔離措施。李新穎表示,台灣從1月初開始採取邊境管制和入出境檢疫措施,對所有出現肺炎症狀的乘客檢疫,並早在1月2日起就對來自武漢的班機隔離檢疫。李新穎指出,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與北京的連結眾所皆知。譚德塞2017年當選歸功於中國的支持,當時中國也大量投資譚德塞的祖國衣索比亞,這樣建立起的友誼也算真誠,譚德塞因此相信中國有關疫情的保證,亦是合理推論。李新穎表示,中國在世衛對台灣的種種打壓令人不悅,世衛助理秘書長艾沃德(Bruce Aylward)迴避記者提問有關台灣的問題,更清楚展現世衛目前的尷尬處境。李新穎強調,世衛不將台灣納入是非常不智之舉,台灣是對抗這波疫情最有效的國家之一,有很多經驗可供全球借鏡,排除台灣等於將政治問題置於人類健康之上,也凸顯中國對世衛的政治影響力。對於全球100多國聯合提案要求世衛調查疫情源頭,李新穎表示,在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尋求真理才能確保公民的自由和安全,因此台灣非常認同國際追究疫情起源的行動,且認為中國與世衛應該對此負責。李新穎表示,台灣面對此波疫情沒有信任世衛確實是有益的,台灣起初曾試圖和世衛分享有關疫情的疑慮,但沒有被採納,因此台灣只好根據自身經驗獨立行動、超前部署,「時間證明我們是正確的」。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呼籲全球以團結抗疫取代指控中國,李新穎說,團結很重要,但不是要求有不同意見的人噤聲,或不讓人說出真相。被問到台灣是否擔憂中國對義大利發動「口罩外交」,李新穎表示無須擔心,互相援助是外交關係重要一環,台灣也向義大利等多國捐助口罩和防護衣,但最終還是建議義大利睜大眼睛,以避免變成有心人宣傳的工具。
-
2020-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南美洲已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中心
南美洲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數激增,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指出,這個區域已成為此種致命流行病的「新中心」。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美洲已成為這種疾病新的中心。我們已見到許多南美國家的染疫數量增加。」他說:「很明確地,許多南美國家(疫情)令人憂心,不過顯然感染情形最嚴重的是在巴西。」截至21日,巴西衛生部通報,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死亡人數已超過2萬。巴西單日染疫死亡人數達1188人,創新高紀錄,病故總數達2萬47人。巴西感染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逾31萬例,但專家表示,在缺乏檢測裝備下,實際染疫情形可能更嚴重許多。
-
2020-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科學家:抗疫別靠疫苗 最好追蹤隔離勤洗手
美國科學家海瑟廷(William Haseltine)在癌症、愛滋病及人類基因組研究上具有開創性建樹,他認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不應指望疫苗,最好的方法還是追蹤、隔離、勤洗手等。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隨著確診病例在拉丁美洲暴增,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者突破500萬人,例如巴西昨天就通報單日新增逼近2萬起病例。海瑟廷在此時表示,大眾不應指望疫苗很快就研發出來。他說,最好的抗疫方法還是透過嚴密追蹤病例,並在病毒傳播伊始就採取嚴格隔離措施來控制疾病。他表示,疫苗是可以研發出來,但「我不會指望它」,他呼籲大眾戴口罩、勤洗手、清潔物體表面,並保持距離。海瑟廷提醒:「不要聽信那些說『等我連任我們就會有疫苗』的政治人物。我們可能會有疫苗,(但)我只是要說,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簡單的事…因為過去每次有人想研發疫苗,從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到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實際上都沒什麼保護力。」他說,過去為其他種類冠狀病毒研發出來的疫苗都未能保護鼻腔黏膜,也就是這種病毒通常入侵人體的地方。海瑟廷還指出,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強制隔離暴露於病毒的群體上都力有未逮,但他讚許中國、韓國及台灣遏止疫情的努力。他說,美國、俄羅斯及巴西是抗疫成果最糟糕的國家。目前這3國依序是全球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前3名。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截至台灣時間22日13時,巴西確診病例達31萬87例,若疫情趨勢不止,很快就會超越俄羅斯的31萬7554例,而美國感染病例累計157萬7287例。
-
2020-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85分鐘檢驗出新冠病毒 陳時中接受廠商贈檢測儀
瑞基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經衛福部食藥署專案核准,製造新冠病毒檢測儀器「自動化核酸分析儀」,今天在衛福部澎湖醫院,捐贈5台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由衛福部長陳時中代表受贈,將配置離島醫院,85分鐘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檢驗。衛福部受贈後,預計把這5台儀器放置在衛福部澎湖醫院、衛福部金門醫院、連江縣立醫院、蘭嶼衛生所及綠島衛生所等5單位,提升國家防疫量能。衛福部長陳時中致詞表示,疫情從非常緊張到現在,台灣疫情將趨緩,到今天沒有傳出本土的案例,不過他說,雖然都沒有,還是要有備無患,念茲在茲;防疫就是跟時間作戰、賽跑,愈早把相關可疑的人找出來,隔離開來,好好治療,疫情就不可能往外再擴散。陳時中說,未來疫情趨緩的時候, 要建立起個人健康行為,也就是防疫新生活,要從最基本的生活型態和健康行為養成,「說簡單很簡單,說難也很難」,不過在離島有這樣方便的儀器,很快就可以檢驗,大家就會更安心,這算起來是「國產之光」,檢測很快,85分鐘就可以完成,程序也簡單,可發揮最好的效果。瑞基海洋公司表示,生產「瑞基新型冠狀病毒(orf 1ab)檢測試劑」及「瑞基自動化核酸分析儀」,今年4月30日取得食藥署專案製造核准,利用自動化核酸萃取及分析儀器,醫護人員採檢後只需將檢體放入儀器就可自動得到檢測結果,檢測時間約85分鐘,且體積小較便利。
-
2020-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洗餐具用量暴增5成 指揮中心籲回歸環保餐具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免洗餐具使用估計多5成。近期國內疫情趨緩,呼籲民眾回歸正常生活,外食放心使用重複清洗餐具,不會有染疫疑慮。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下午在疫情記者會表示,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餐飲業者擔心消費者不想使用重複清洗的餐具,而改用免洗餐具,預期將提高廢紙免洗餐具數量達50%。沈志修說,用後即丟的免洗餐具除了造成資源浪費,回收處理時也會造成環境負擔。大眾因應疫情最好的作法是用餐前肥皂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減少使用免洗餐具,這樣才是真正的防疫撇步。指揮中心開始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呼籲民眾回歸正常生活,外食放心使用可重複清洗餐具,少用免洗餐具;餐飲業者清洗餐具應遵循「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並搭配環境清潔及消毒,能保障民眾在疫情期間外食用餐的安全衛生。指揮官陳時中則說,新冠肺炎導致世界各類活動都降低,也有報導顯示地球變乾淨、污染變少,但仍有相關環保隱憂,就是免洗餐具,很多人認為免洗餐具可以避免接觸病毒,但實際上重複使用餐具好好清洗,也能很安全。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適當使用清潔劑搓揉清洗餐具,就可消除病原體。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啟動防疫新生活 高鐵假期推快閃專案
疫情指揮中心積極推動防疫新生活。台灣高鐵也趁勢宣布推出從今天起限時7天的快閃專案,旅客預購任一高鐵假期指定行程,並在6月到8月出發,可享第2人半價。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台灣今天無新增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已連續13天零確診、連38天無本土病例,目前累計維持440例。指揮中心近期也積極推動防疫新生活,台灣高鐵則宣布於今天起至26日推出一週限定的高鐵假期「快閃專案」,旅客於期間內預購任一高鐵假期12條指定行程,並於6月1日至8月31日出發者,不但可享第2人半價,購買時若具有TGo會員身分,還可再獲贈高鐵票5折電子優惠券。台灣高鐵表示,高鐵假期「快閃專案」12條指定行程搭配住宿涵蓋區域包括:台北、台中、南投、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知名飯店,以平日兩人成行、台北出發且入住和逸飯店.高雄中山館為例,高鐵假期原價每人新台幣3050元,快閃專案價平均每人只要2250元,比來回高鐵票還便宜。台灣高鐵提醒,旅行期間仍需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指引,在休閒的同時,仍需落實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應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則應配戴口罩,以能兼顧防疫、安心出遊。
-
2020-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體檢測差異大:丹麥僅1%有抗體 斯德哥爾摩20%
根據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只有約1%的丹麥人感染冠狀病毒,專家擔憂丹麥容易受到新疫情襲擊。而同為北歐國家的瑞典表示,斯德哥爾摩有超過20%民眾據信有抗體。法新社報導,隨機挑選的2600名丹麥人中,有1071人同意檢測是否有抗體,只有12人呈陽性反應,相當於約1.1%。丹麥衛生部負責監控傳染病的國家血清研究所(SSI)提醒,這項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由於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很難說明是否可以反映丹麥全體人民的狀況。此外,他們只有在5個地點進行檢測,代表只有那些城市或附近地區的居民受檢。專家接受丹麥廣播公司(DR)訪問時說,得出這樣的研究結果令人擔心,表示如果病毒再度快速擴散,丹麥容易受到襲擊。丹麥大型醫院哥本哈根大學附設醫院(Rigshospitalet)傳染病教授隆格蘭(Jens Lundgren)向丹麥廣播公司表示:「集體而言,我們沒有對抗疫情的韌性,代表疫情可能再度擴散。」丹麥今天通報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累計1萬1117例,死亡病例達554例。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丹麥鄰國瑞典採取較寬鬆的防疫措施,因而引發議論。瑞典公共衛生局(PublicHealth Agency)今天表示,斯德哥爾摩有超過20%民眾據信已有抗體。瑞典公共衛生局仍在進行的研究顯示,在斯德哥爾摩隨機挑選的樣本中,有7.3%在4月最後一週驗出有抗體。瑞典公共衛生局發表聲明說:「這些數據反映4月初的疫情狀況,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需要好幾週才會發展出抗體。」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抗體檢測時,瑞典流行病學家蒂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他認為斯德哥爾摩迄今已有「略超過20%」的民眾可能感染病毒。瑞典今天通報確診病例累計3萬1523例,斯德哥爾摩是重災區,占了超過1/3,全境死亡病例為3831例。這項研究分析了1104個樣本。在瑞典其他地區,驗出抗體反應的人數更低,南部為4.2%,第二大城哥特堡(Goteborg)附近地區為3.7%。研究結果也顯示,20到64歲的感染率較高,有6.7%有抗體,而65歲以上民眾只有2.7%有抗體。同時,0到19歲民眾約有4.7%有抗體,蒂格內爾說,這反映「我們一直再說的情況,即沒有看到病毒大規模擴散」。瑞典沒有實施如歐洲各國的封鎖措施,但敦促民眾遵守衛生與社交距離建議並自我約束,這樣的作法遭到國內外批評,尤其是瑞典的死亡病例遠超過北歐鄰國,而那些國家都實施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
-
2020-05-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明燈」!100歲二戰老兵用雙腳募款11億 獲封爵
英國一名二戰老兵發下宏願要在100歲生日前繞花園走100圈,替慈善機構募款。他的感人挑戰募得11億台幣鉅額善款後,首相強生今天大讚老兵是抗疫「明燈」,宣布女王將正式授爵。法新社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退役上尉摩爾(Tom Moore)先前立下在4月百歲大壽前繞行自家花園100圈的目標,希望替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Health Service, NHS)募得1000英鎊(約新台幣3萬7000元),表達他在罹癌和摔傷臀部期間受到醫護照顧的滿滿感謝。在全球因新冠肺炎進入衛生緊急狀態之際,摩爾的挑戰算是難得的正面新聞,迅速傳遍全國之餘,也在國際間贏得關注。一時間,善款大量湧進,最後摩爾竟募得了3200萬英鎊(約新台幣11億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摩爾曾在印度和緬甸服役,退役時是上尉,先前獲軍方晉升為榮譽上校。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今天宣布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將為摩爾封爵的消息:「摩爾上校驚人的募款打破紀錄,鼓舞全國上下,也是帶領大家穿越冠狀病毒迷霧的一盞明燈。」「我謹代表受他了不起故事鼓舞的各位,對他致上大大的感謝,他真是國家的瑰寶。」摩爾的善舉讓他家喻戶曉,一列高速列車以他為名,皇家空軍也在摩爾4月30日生日當天安排戰機飛越住家上空,向他致敬。摩爾更和英國歌手麥可波爾(Michael Ball)以及NHS合唱團一同演唱經典歌曲「你永遠不會獨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一舉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UK Singles Chart)冠軍,讓他多了個年紀最長的冠軍歌手頭銜。麥可波爾得知摩爾封爵消息後推文說:「向摩爾爵士致敬!!!我實在太感動,太驕傲了。」「英國英雄之名他當之無愧,實至名歸,太了不起了。幹得好,謝謝您所做的一切。」在野黨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也向摩爾致敬。施凱爾發布聲明說:「值此國家艱困時刻,湯姆(摩爾)鼓舞數以百萬計人,幫大家向NHS了不起的成就致敬。」「湯姆在戰時為國家服務,現在又告訴我們,今天的英雄,是前線的NHS和照護工作者。」「湯姆以行動體現了國家經歷這場危機益發茁壯的團結,也讓大家看到人人都能為了更美好的未來盡一份心力。」摩爾現在是兩項紀錄的保持人:一是個人慈善健走募得最多款項紀錄,二是英國最老的單曲冠軍歌手。
-
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大阪城開放入館 新幹線行李新制如期上路
日本疫情暫趨緩,閉館約3個月的大阪城天守閣今天重新開放民眾入館參觀;另一方面,雖然東京奧運延後舉辦、疫情造成旅客銳減,但新幹線針對「特大行李」的新制今天如期上路。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而在2月底閉館的大阪城天守閣,時隔約3個月在今天重新開放入館參觀。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大阪城人員除了為旅客量測體溫,也登記入館民眾的姓名與電話等資訊,以備一旦發生群聚感染所需。為了不讓參觀民眾太過靠近,大阪城人員也在瞭望台地上貼上間隔貼紙,方便民眾保持適當距離。大阪城天守閣館長北川央說,沒想到休館時間會這麼長,終於可以重新開放;雖然希望很多民眾可以再度造訪,但現階段還是希望能在不造成密集群聚的情況下,來親近大阪歷史。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大阪城天守閣從2月29日起共休館81天,扣除「平成大規模整修」等改建工程外,是二次大戰後首度這麼長時間休館。日本共同社報導,東海道、山陽及九州新幹線今天新制上路,只要旅客攜帶長寬高加總長度超過160公分的「特大行李」,雖然不用另外付費,但有必要事先預約車廂最後方附有專用擺放空間的指定席。這項新制主要是針對快速成長的訪日觀光客,為了不讓大型行李妨礙其他旅客在車廂內部通行而推出,至於當初決定今天上路,主要是為了原訂7月底舉辦的東京奧運。雖然目前日本新幹線受到疫情影響旅客銳減,但營運新幹線的公司仍決定新制依預定在今天上路。新幹線各車站在驗票閘門附近,都設置測量行李尺寸的設備。
-
2020-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市4原則允八大行業復業 違者複查未過停業1個月
考量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趨緩,高雄市今天起恢復八大行業營業,要求業者落實4原則,違反者以傳染病防治法裁處,如複查未改善,將被裁處停業1個月。高市府衛生局長林立人今天於「防疫暨紓困振興」記者會後針對八大行業復業及管理做上述表示並指出,未嚴格要求梅花座。他指出,上午8時起恢復八大行業營業,籲業者防疫不放鬆,配合保持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等,如果不配合將予開罰。他要求業者落實4個防疫原則,即量測體溫、實名制、保持社交距離及清潔消毒等。被問到業者是否要採梅花座,林立人說,基本上不必戴口罩,如果無法達到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才要戴,所以不嚴格限制一定要梅花座或設隔板等。他表示,經發局製作查檢表要求業者配合並接受查檢,如果業者無法達防疫4原則就會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6條及70條等裁罰;如複查未改善,違反情節重大,經發局會裁處停業1個月。
-
2020-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團體演奏染疫可能性 維也納愛樂:保持距離不怕
有關管弦樂演奏者在團體表演時,呼吸換氣之間所散發的飛沫可傳到多遠的問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今天說,研究顯示,他們在團體演奏時,並無傳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額外風險。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c Orchestra)團員們參加了一項實驗,將測量儀器放入鼻腔中,讓他們呼吸時產生的細微霧氣可供觀測。樂團今天寄給法新社的聲明指出,實驗結論顯示,「演奏者呼出的氣息,不會飄到80公分以外的距離」。這是管笛演奏者噴出的飛沫最遠可達距離;而弦樂器演奏者的氣息微沫在演奏中及休息時分別可以相傳多遠,則未觀察到明顯差異。研究結論指出,只要演奏者彼此間保持至少1公尺的距離,則他們在團體演奏時,風險不會比較高。隨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放緩之際,奧地利自4月中旬已放鬆舞台的防疫管制;自5月底起,劇院與音樂廳也准許容納最多100名觀眾。自7月1日起,則開放多達250人;另外,電影院也將恢復營業。8月1日起,各種活動的參加人數可達至500人;如籌辦單位的安全措施符合政府核准的規定,則活動規模可多達1000人。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季高溫能否遏止疫情 美研究: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半球夏天腳步近了,氣溫節節攀升,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今天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報告說,夏季高溫不大可能顯著遏止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法新社報導,過去幾個月來的多項統計研究顯示,氣候與新型冠狀病毒之間的關聯微乎其微,在較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病毒較不可能擴散的情況幾乎不存在。不過,這些研究仍在初步階段,氣候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之間的確切關係大多還不明朗。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並未徹底排除兩者之間的關聯,但得出的結論是,氣候對病毒傳播的影響「微不足道」。報告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氣候較潮濕的地區可能爆發嚴重疫情,而夏季天氣不會大幅遏止疾病大流行。」普林斯頓大學環境研究所(PEI)博士後研究員貝克(Rachel Baker)說:「我們推斷,在疫情大流行初期,較溫暖或潮濕的氣候不會減緩病毒的傳播速度。」儘管氣候、特別是濕度在其他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研究顯示,更重要的因子是,人們普遍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缺乏免疫力。貝克說:「我們的確看見氣候對大流行病的規模和時間存在若干影響力,但一般而言,由於大眾非常容易感染,因此無論氣候條件如何,疫情都會迅速傳播。」貝克說,疫情在巴西、厄瓜多和澳洲等國家擴散,顯示較溫暖的氣候條件對遏止這種大流行病幾乎沒有發揮作用。研究人員說,若沒有強有力的防控措施或疫苗,這種冠狀病毒恐持續感染全球眾多人口,「在未受感染的宿主數量減少後」,將演變成季節性疾病。
-
2020-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肺部嚴重感染 恐致免疫系統暫時停擺
澳洲及法國研究員今天表示,患有嚴重肺部感染後康復的患者會出現抑制身體免疫反應、提高肺炎感染風險的「免疫疤痕」。許多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患者正是因為肺炎而殞命。這項針對人體及老鼠進行的研究顯示,身體免疫反應會在一些嚴重感染後暫時停擺,使得患者更容易被新的細菌或病毒疾病侵襲。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彼得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Peter Doherty Institute for Infection andImmunity)及法國南特大學醫院(UniversityHospital of Nantes)組成研究團隊,發現構成免疫系統第一道防線的細胞,又稱巨噬細胞,在嚴重感染後會「陷入癱瘓」。巨噬細胞能消滅細菌、發出警報,讓體內派遣免疫細胞前往感染患部。消除威脅後,巨噬細胞就會收工,身體恢復正常運作。但研究員分析有多次嚴重感染的患者血液樣本後發現,患者的巨噬細胞已停止作用,這讓患者在院內罹患肺炎等其他致命感染的風險更高。光是在歐洲,每年就有約50萬名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其中約10%喪命。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於去年12月出現以來,已在全球造成約480萬人感染、31萬8000人病故。研究員還發現重新喚醒巨噬細胞的觸發器或開關,是一種名為SIRP-alpha的受體,可將巨噬細胞復原到「全盛狀態」。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可左右未來處理院內感染的方式,包括省思使用抗生素的慣例,畢竟超級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愈來愈強。這項研究報告刊登在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reImmunology)中。主要撰稿人、多哈堤傳染及免疫研究所的維亞當戈斯(Jose Villadangos)說:「我們相信另一種方法是重新讓免疫系統充滿能量,讓免疫系統脫離癱瘓狀態,也就是先一步預防陷入癱瘓,這樣患者就可以不靠抗生素也能保護自己不受其他感染。」
-
2020-05-19 醫聲.數位健康
病患需求.困境/台大公衛學院:未來防疫 恐臨8隱憂4不足
台灣防疫有成,一個多月沒有本土病例,不過,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表示,可別高興地太早,新冠病毒耐高溫,預計「持續傳播」,台灣仍面臨八大隱憂、四大不足之處,須做好準備,才能面對秋冬季節的另一次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昨舉行說明會,金傳春以「下一波流行的防疫整體戰」為題,發表專題演說,認為同為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的MERS,可以存活在沙漠五十度高溫環境中,新冠病毒恐「持續傳播」,特別是高人口密度的國家與地區。台灣雖是防疫模範生,金傳春認為,仍有些環節較弱,包括長照機構感染控制,以及負責採檢和通報及核查作業的專責人員仍未全部到位;另在,慢性病領藥方式、遠距醫療等部分,均可再加強注意。金傳春指出,台灣防疫仍有八大隱憂,分別為,未感染的易感染者人數眾多、中國大陸疫情變數大,至今檢測量能仍然不足,以及台灣尚無敏感度高、特異性強、正預測值高的快篩法;因確診者人數較少,以致臨床與診療經驗有限,再者,秋冬可能仍無國產疫苗,進入冬季後,恐面臨人、禽流感與新冠病毒三挑戰、台灣科技研發起步晚、與未由「全球傳染病」整體觀協助他國齊心防疫。對未來防疫,金傳春建議,境外移入者採兩採檢且用不同法檢測。醫療院所與長照機構感控評鑑須加強、各縣市宜有防疫諮委會且須以「區」單位社區防疫力,並盡速擬定未來施打疫苗優先順序,才能打贏這場全球疫仗。立法院厚生會昨也舉行「新冠肺炎政策對談」討論會,學者除呼籲盡快擴大檢驗能量,掌握疫情情況,以有效決定國家解封時機點,也強調國家防疫政策未來要有一致性。另外,外媒報導,我國將與美國史丹佛醫學院共同合作一項國外旅客檢疫和檢測計畫,提供重啟國際旅遊新規章。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有這計畫。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憂疫情怕就醫 心臟病患未按時拿藥導致心肌梗塞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人視醫院為畏途,衛福部苗栗醫院今天指出,臨床上遇到數名心臟病患因未按時回診拿藥,反導致心肌梗塞,險些喪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台灣連續11天零確診、連36天無本土病例。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急診室主任蔡昌宏表示,過去疫情嚴峻時,希望民眾小病別跑大醫院,但現在更要呼籲「若身體不適千萬別硬撐,尤其是年長、心血管病史等高風險者,身體有異狀應立刻就醫」。蔡昌宏指出,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年初時來勢洶洶,醫院被視為病毒多的高風險區,許多民眾因為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臨床經驗中有幾個心臟病案例,因為藥物吃完,不敢回診拿藥未按時服藥,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緊急做心導管手術搶救,情況一度危急。他表示,醫院急診、門診出入動線嚴格分流管制,落實各項防疫措施,每天定時環境消毒,其實很安全,可以安心就醫,如果因過度擔憂疫情而不敢就醫,恐導致病情延遲而惡化,反而增加風險。醫師提醒,若有出現意識變差、呼吸急促、胸悶盜汗、發燒不退、厲害咳嗽、嚴重腹痛、劇烈嘔吐、口齒不清、突然肢體無力、頭胸腹部挫傷等危急症狀者,一定要立刻就醫,以免延誤而危害性命。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陸研究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抗體
中和抗體可能是對抗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抗病毒藥。中國大陸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複製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據報,中國科研團隊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身上分離出4種人源單複製抗體,其中B38和H4這兩種抗體尤其具有潛力。實驗顯示,這4種抗體對新型冠狀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別被稱為B38和H4的兩種抗體能夠阻斷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與其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結合。一項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療研究證實,這些抗體可以降低受感染肺部的病毒量。RBD-B38的複雜結構表明,表位上的大部分殘基與RBD-ACE2結合界面重疊,說明了阻斷作用和中和能力。這一研究結果顯示出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前景,並為合理的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
2020-05-17 養生.聰明飲食
長期喝牛奶會提早死亡?教授破解「不建議喝牛奶」的醫學證據
讀者CH13在 2020-5-9在我發表的兩篇文章(再談牛奶致癌,牛奶致病的真相)的回應欄裡詢問:那這個呢?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https://lovingclinic.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_8.html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7年發表在《環境急診室》的文章,而標題就是《「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我從這個網站的目錄欄裡又尋線找到「蛋」不建議吃的最新醫學證據以及「全素食」的飲食模式比「蛋奶素」更健康。所以,非常明顯地,這個網站就是在倡導連雞蛋和牛奶都不吃的全素食。事實上,網站的站長陳惟華醫師有註明他是醫界蔬食聯盟發起人之一,而他這個網站的文章當然也就是為了推行蔬食而寫。除了這個網站之外,陳惟華醫師也在他的臉書發表文章,而讓我最感震驚的是他在2020-3-23發表的《豌豆有助阻斷新冠狀病毒的感染》。由於這篇文章是關係到當下的新冠疫情,所以我只好趕在禮拜天(2020-5-10)匆匆發表了豌豆有助阻斷新冠病毒感染?,希望能盡可能減少會被它誤導的人數。不管如何,從這篇文章就可看出,陳惟華醫師為了推行蔬食,可以說是非常用心賣力,竟然連《豌豆可以幫助阻斷新冠病毒》這種違反基本醫學常識的謬論都說得出口。在《「牛奶」不建議喝的醫學證據》這篇文章裡,陳惟華醫師做了一個圖表來列舉不建議喝牛奶的醫學證據。它的第一項是《長期喝牛奶反而增加提早死亡、和死於心臟病及死於癌症的風險》,而它所提供的證據是《哈佛大學前瞻性研究61,433位婦女和45,339位男性,分別追蹤超過20年和11年》,而它所提供的參考文獻是《BMJ 2014;349:g6015》。所以,我就把《BMJ 2014;349:g6015》輸入谷歌搜索,果然看到一篇2014-10-28發表的論文,標題是Milk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and fractures in women and men: cohort studies(男女隊列研究:牛奶攝入量和男女死亡和骨折風險)。可是呢,這篇論文的作者全都屬於一個瑞典的研究團隊,也就是說連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都沒有。所以,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陳惟華醫師會說《哈佛大學前瞻性研究》。還有,這項研究是用問卷調查來詢問受訪人喝牛奶的習慣,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研究 – 如果受訪人記憶不清,或說的不準,那研究所得的數據就會有所偏差。不管怎麼樣,這篇論文發表之後不到一個月(2014-11-26),在同一期刊裡就發表了兩篇質疑的文章。第一篇的標題是Statistical problems with study on milk intake and mortality and fractures(研究牛奶攝入量,死亡率和骨折的統計問題)。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那項研究是有統計學上的問題。第二篇的標題是Unaccounted sex differences undermine association between milk intake and risk of mortality and fractures(無法解釋的性別差異破壞了牛奶攝入與死亡和骨折風險之間的聯繫)。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那項研究無法解釋性別上的差異,而這就讓人難以相信它所建立的相關性。還有,一篇2017年發表的論文也質疑那項瑞典研究的可靠性。請看Higher milk intake increases fracture risk: confounding or true association?(較高的牛奶攝入量會增加骨折風險:是混雜的還是真實的關聯?)。陳惟華醫師所做的那個圖表裡多次引用《哈佛大學研究》,而哈佛大學的確有一位極力反對喝牛奶的教授。他就是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裡提到的Walter Willett。此人也是一生致力於推廣全素食,而由於他是這所世界頂級大學營養系的系主任,所以他所提倡的牛奶有害健康論,當然是擲地有聲。他在今年二月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一篇綜述論文Milk and Health(牛奶與健康)。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它是一篇總覽牛奶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權威性論文。在有關死亡率方面,它是這麽說:在一項包含29項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牛奶(總脂肪,高脂和低脂)的攝入量或乳製品的總攝入量與總體死亡率無關。所以,縱然是一位一輩子致力於證明牛奶有害健康的名校教授,也在這篇論文裡說牛奶與死亡率無關。事實上,陳惟華醫師那個圖表裡所列舉的種種所謂的牛奶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和心臟病),幾乎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或根本就是違反科學證據。所以,讀者CH13,實在很抱歉,讓您失望了。附註:我在牛奶致病的真相以及最近發表的牛奶與糖尿病的形成有關?,都有提到我自己是不喝牛奶的,而我不喝的原因是(1)怕營養過剩,(2)不忍乳牛被圈養的命運。原文:長期喝牛奶提早死亡?
-
2020-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何推測染疫輕重?研究:嗅覺喪失程度可當作依據
新冠肺炎過去幾個月橫掃全球,數百萬人確診,但新冠疫情似乎人人看來都不相同,是否有方法知道感染多嚴重。瑞士一份醫學研究最近指出,嗅覺喪失的嚴重性,與其他新冠症狀的嚴重性有關聯。瑞士阿勞(Aarau)市調查立市醫院「Kantonsspital Aarau」的新冠患者,成果發表在5日出刊的《耳鼻喉學—頭頸外科》(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期刊。論文中指出,患者失去嗅覺的程度,與他們其他新冠症狀如呼吸急促、發燒及咳嗽等的嚴重性有關連。研究主持人、辛辛那提醫學院副教授塞德加特(Ahmad Sedaghat)書面聲明表示,受訪的新冠病人中,61%自陳喪失嗅覺;「與其他自述的症狀相比,研究人員可以得出某些結論。」塞德加特指出,假如病人嗅覺愈來愈差,自述呼吸短促、發燒、咳嗽等症狀就更嚴重。失去嗅覺或可幫忙醫生判定病人已感染新冠病毒多久,而那對決定如何治療,是有用資訊。塞德加特說,假如病人嗅覺變差,醫生們就知道他感染在一個星期之內,還有一到兩個星期要等。據塞德加特表示,早期查知病情可望增加抗病毒藥「瑞德西韋」(remdesivir)治好新冠肺炎的機率。馬里蘭大學化學及生化學教授凱薩琳‧謝莉—瑞德特(Katherine Seley-Radtke)說,瑞德西韋能管用,靠的是阻斷冠狀病毒的核糖核酸聚合,該聚合是病毒要自行複製基因物質、於人體內增生的關鍵酵素。但塞德加特指出,失去嗅覺既不是新冠病情唯一、也不是可斷定罹病的症狀。有些確診病患並沒經歷喪失嗅覺。他強調,嚴重的新冠症狀包括呼吸短促、呼吸困難,碰到這些就真該有所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