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全聯
共找到
433
筆 文章
-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認同準備3月備用量…口罩搶購潮再起
擔心疫情再起,民眾再掀口罩搶購潮,連鎖通路「八分鐘搶光五萬盒」,許多人抱怨跑了許多家藥局,仍買不到實名制口罩,中央流行疫情中心統計,本期(七月卅日至八月十二日)每日平均銷售量為五五二萬片,比上期(七月十六日至七月廿九日)三五一萬片,等於每天增加兩百萬片。彰化市一家連鎖通路昨天上午五點半就有人前往排隊等買口罩,還有人坐著輪椅、帶著小孩、牽著狗到場排隊,居民還自備椅子等待;有人說,需要盒裝口罩寄給國外親友,也有人表明想囤些貨以備不時之需。社區藥局藥師柯明道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稱家戶最好準備三個月的口罩備用量,新聞傳散後,實名制口罩賣得相當好,而盒裝口罩更是被掃光,許多人到超商、藥妝店、量販店等狂搶口罩。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則表示,上個月民眾買盒裝口罩時,常指定花色、顏色,實名制口罩嚴重滯銷;但最近一周以來,購買盒裝口罩,已經不管花色,只要有現貨就買,每天兩百人次實名制口罩全都「賣光光」。黃彥儒表示,目前盒裝口罩大缺貨,建議民眾至原本販售口罩的藥局試試手氣,因為存貨較充裕,至於新通路因為剛申請販售許可證,並無固定進貨廠商,較容易斷貨。彰化張姓藥師指出,六月開始,實名制口罩需求量減少,一天的供給量有時三天才賣得完,口罩廠商也陸續釋出盒裝口罩讓藥局等通路銷售,他一天約賣五、六盒。但這兩周以來,實名制口罩成人二百份天天都賣光;在彰化工作的比利時工程師染疫後,當天進貨的四十盒口罩全數賣完,現在盒裝口罩又斷貨。
-
2020-08-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擔心中藥中毒?粉狀散劑色偏紅 用後四肢麻木建議送驗
台中市中藥材導致鉛中毒案越滾越大,全案檢調已介入調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宣布與消基會合作,民眾若對中藥粉有疑慮,可委託消基會檢驗是否含鉛、汞、鎘重金屬,中醫師公會將補助50%的費用,最高可補助新台幣1750元。中藥品質政策執行委員會主委張景堯表示,民眾就醫不論健保或自費藥材,都要請中醫師釋出處方箋;中醫師不可以「秘方」為由不提供,且藥單上面最好註明適應症狀,若未註明則可請教中醫師。若是再不放心,可將拿到的藥物送驗。張景堯表示,除了衛生局協助檢驗,中醫師公會也委託消基會,民眾只要將中藥粉(散劑),附上醫療院所藥袋影本或就診收據影本,送至消基會總會(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0樓之3)協助檢驗,由中醫師公會提供50%費用補助,補助自新台幣600元到新台幣1750元。民眾至中醫院所看病拿的藥是否需要通通送驗?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施純全表示,濃縮科學中藥或中藥材皆經過把關,若健保處方則完全不須擔心;若自費藥物,因「硃砂忌火」,通常中藥水煎劑不會摻有硃砂,也可初步排除,至於粉狀散劑若是顏色偏紅,且服用後有四肢麻木等不舒服症狀,則建議送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這次出問題遭點名的五寶散、天王補心丹等中藥處方,都非GMP的科學中藥製劑,而是醫師個人私下違法添加,截至目前五寶散有6張合法藥證、天王補心丹有185張,皆不含硃砂。他也強調,這次風波是極少數醫師的違法行為,令人難過、憤怒,讓其他中醫師聲譽受損,甚至面對民眾質疑,是「尊嚴的侮辱」。柯富揚表示,已解除涉案醫師的理事職位,呼籲相關單位對涉案醫師「從重量刑決不寬貸」,同時簽署「用藥安全自律公約」自清,「請全國民眾再給中醫師一個機會」。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盒裝醫療口罩買嘸?19間通路預購時間、價格品牌整理包
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台灣人民也繃緊神經,口罩搶購潮再次掀起。先前14天9片的「口罩實名制」仍會持續進行到年底,然而除了先前規定的通路之外,超商、美妝店、超市及網購平台也早已解禁,都可以買到口罩啦!甚至有許多店商平台紛紛推出「特殊色」口罩,吸引民眾的目光。而可以購買或預購醫療口罩的通路一共有19家,現在就來看看吧!一、超市、大賣場1.全聯:全聯的「防疫雙寶」口罩酒精組近日強勢回歸,組合包括一盒30片的藍歐兒醫用口罩(水藍),及500ml的必麗淨75%酒精清潔液,組合價199元,換算起來一片口罩只要4元。須注意的是,全聯以「一套」為單位購買,口罩不提供單獨販售;每人不限購買量,全台限量4萬組,售完為止。2.美廉社:8月13日至8月25日開放預購南六盒裝口罩,每盒50片裝,售價259元,每人最多限購5盒,訂購完成後5日可至原門市取貨,全台限量5萬盒。造成今天清晨各家美廉社大排隊,美廉社在官網宣布5萬盒在8分鐘內已全數搶光。3.家樂福:目前每週大約能供應4千至5千盒裝口罩到全台家樂福據點,品牌包含摩戴舒成人口罩,每盒50片,依照性能不同,售價350元至750元(活性碳醫療四層口罩);還有台灣康匠成人與兒童口罩,每盒50片,依照性能,售價250元至300元,每人限購一盒。二、藥妝店1.寶雅:自6月初起,寶雅開賣萊潔的盒裝口罩,每盒50片,售價349元,廠商出貨時間不一定,建議民眾到店前先打電話詢問門市是否有存貨,以免白跑一趟。( 門市資訊查詢)2.屈臣氏:屈臣氏門市自8月10起販售摩戴舒醫療級口罩(碧湖綠),一盒50片,售價350元。同時也門市和官網也都有販售多種顏色的中衛醫療盒裝口罩,一盒50片,售價300元。3.康是美:不定期在門市開賣口罩,官網也有販賣中衛、恒大等品牌口罩,進貨狀況視廠商而定,民眾可定期到官網上查詢上架狀況。4.大樹藥局8月13日(四)晚上七點起,在限定門市開賣盒裝的「萊潔彩色成人醫用口罩」,有絕美的薰衣紫、丹寧玫瑰2色,一盒50入,每盒價格為349元,每人每日單店限購1盒,每店限量40盒。三、便利超商1.萊爾富:8月19日早上7點開放LAITEST萊潔「淡橙橘」口罩預購!。此次共釋出15000盒,一盒50片裝,預購特價349元(原價399元),每個手機門號限購一盒,至萊爾富Life-ET機台預購,8月31日後再回原購買門市進行取貨。2.7-11、全家、OK:6月份也開始販售口罩,因進貨量有限,第一波口罩已銷售完畢,是否會再加開第二波的販售,須待各大超商的消息,之後有消息會陸續更新。四、網路通路1.Yahoo奇摩購物:每天上午11至12點之間開放成人口罩購買,包含匠心、中衛、加利、MOTEX摩戴舒等品牌。每人限購一盒,一盒30片至50片,價格從250元至760元都有。2.蝦皮24h:每天下午五點蝦皮24h賣場開賣福德醫療口罩,顏色包含雲彩紫、櫻花粉、水漾藍等彩色口罩,每盒50片,售價350元,每人限購2盒。3.墊腳石網路商店:8月12日晚上6點開放購買中衛口罩,黑X櫻桃紅,一盒30片,售價260元;櫻花粉,一盒50片,售價300元;其他顏色(軍綠、深單寧、酷黑)則是隨機出貨,一盒50片,售價300元。目前已經銷售一空,等待之後公布新的販賣訊息。4.PChome24h:每天都會在官網公布預購時間,目前有多種品牌,包含中衛、匠心、日本IRIS、摩戴舒、友你Uneed等,每人限購1盒。5.淘寶台灣8月13起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1點限量開賣口罩國家隊「善存醫用成人平面口罩」(未滅菌)50入盒裝+Bypera廣效抗菌液125ml組合,每組售價380元,淘寶台灣新用戶還可現折100元,單次購買最多以5組為限。6.生活市集生活市集8月13日起至8月18日每天下午6點限量獨家開賣「艾可兒成人平面醫用口罩」,每天上架300盒,單盒白色款50片裝,最多可買2盒。另外還有「威欣利手術用醫療級口罩」、「MIT醫療級高防護口罩」、「醫療級防護外科口罩」等。五、其他通路1.台灣中油:自六月中旬起,全台有606家直營加油站取得「販賣業藥商許可執照」,開始販賣成人與兒童醫療級口罩。每盒50片,成人一盒售價300元,兒童450元,數量有限,售完為止,最新消息請搜尋中油官網。2.永猷口罩永猷口罩為國家口罩隊的成員,以自產自銷的方式,在臉書官方粉絲專頁上開放民眾團購。8月14日10點準時開團預購9月份的口罩,詳情將於14日公布於臉書。
-
2020-08-11 新聞.食安拉警報
洋雞肉標屠宰日期試辦不如預期 傾向不修法?
聯合報系去年獨家披露進口雞肉標示不清問題,進口雞肉與國產雞肉為兩套管理標準,引發國內白肉雞養雞業反彈。為維護國人食品安全,衛福部食藥署在國內八家賣場試辦進口雞肉標示屠宰日期,從2019年12月1日開始試辦半年,根據了解,由於試辦結果不如預期,標示進口雞肉屠宰日期一事,傾向不列入修正食安法。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表示,相關議題之後還會進行跨部會討論,屆時再對外說明。由於現行法令僅規範進口雞肉須標示「冷藏肉」或「解凍肉」,由進口業者自行標示肉品有效期限;國內白肉雞業者去年開始,要求應進一步規範標示屠宰日期和包裝日期,讓國人採購時,可輕易辨別。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統計,今年進口雞肉的市占率已達六成,已遠超過國產雞肉,但記者走訪各大賣場,業者大多也只標示「有效日期」,也就是賞味期限;農委會今天邀集養雞業者、養雞協會,召開「研商雞肉標示事項政策推動會議」,針對雞肉標示問題進行溝通。農委會畜牧處處長張經緯表示,食藥署進行為期半年的試辦計畫,在八家賣場試辦半年標示標示屠宰日期,但結果發現,當雞肉標示屠宰日期,消費者一看到日期為五天、一周前,反倒是不買了,由於消費者對於生鮮肉品的概念,可能認為這是昨天屠宰的,或者是今天屠宰的,清楚的標示出屠宰日期,雖然仍在賞味期限內,消費者反倒是縮手卻步。張經緯表示,參與試辦計畫包括裕毛屋、全聯等賣場都出現這樣的現象;進一步實際訪問採購的消費者們,確實有這樣的疑慮,由於標示屠宰日期對於銷售幫助有限,消費者無從分辨冰了七天、十天的差別,就變成一個有效期的概念,因此食藥署希望仍維持標示「有效期限」。他表示,進口雞肉到台灣,通常都是整隻雞,到了台灣後才進行分切與分裝,因此會有多個時間點;同樣國產雞肉也有同樣的問題,若沒有當天屠宰完就分切,也需要冷凍,這樣也是會有好幾個時間點需要標示,他認為肉品標示,應該力求國產與進口雞肉管理的一致性,隨著保存方式不同制定有效期限,明確的讓消費者得以分辨進口與國產的肉品,因此與養雞協會和國內養雞業者溝通討論。
-
2020-08-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鉛超標害中毒!外行人必知中藥材選購5守則
日前,媒體報導台中市前議長一家四口疑似使用中藥相關製劑或產品而造成鉛中毒事件,目前相關產品化驗結果出爐,其中鉛含量超標的中藥材生粉,將進一步溯源追查。藥師公會全聯會強調,社區藥局內所販賣之中藥成藥相關產品,皆為GMP優良藥廠製造,在藥廠端對中藥材來源管理及中藥材相關之檢驗,皆有駐廠藥師為民眾做最好的把關,請民眾安心使用。牢記選用中藥材5原則 確保用藥健康安全秉持著「用藥安全、藥師把關」與照護全體國人之健康安全的信念,藥師公會全聯會呼籲,在選用中藥材或中藥製劑時,應謹記以下原則:1、「停」止不當看病;不服用、不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材與相關製劑產品。2、「看」病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3、「聽」藥師專業指示說明、使用中藥。4、「選」購中西藥局所販售之合格、安全、有效中藥藥品。5、「用」中藥時應遵醫囑,若有任何使用中藥相關問題,可詢問藥師,以保障自身用藥安全。中藥、西藥皆是藥,用藥安全更是藥師最重視的一塊。藥師公會全聯期望主管機關能痛定思痛,儘快將中藥材藥品分級制度建立,將使用風險較高之中藥材列為處方藥品管理,並將中藥材入關規格建立,擴充中藥材邊境查驗之品項及檢驗要求,以此確保民眾用藥的品質與用藥的安全。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三七」就是「川七」? 別搞混!一個是藥材一個是食材
-
2020-08-07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開快車其實是自我壓抑?駕駛座心理學,從11種開車方式看隱藏性格
從多年搭人便車與自己開車的經驗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是什麼牌子的車子,都像一部X光機一樣,會把那個坐在駕駛座上、手握方向盤的人的真實面目照得一清二楚。不過,由於照出來的本性,與原來所認識的那個人的樣子相差太多,往往需要再認識一次這個朋友。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奇妙經驗,譬如,搭某個同事的便車時,突然發現,平常看他做事慢條斯理,甚至有點拖拖拉拉的,但開起車來卻橫衝直撞,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也有的人剛好相反,平常做事勇往直前,開起車來卻四平八穩。到底開車時會出現哪些小動作?和個性之間又有什麼關聯?下次有機會搭朋友的便車時,不妨做個細心的觀察家,把他的各種言行舉止記在腦海中,相信會更進一步認識對方的人格特質。充滿侵略性的「路怒族」在很多手機影片及電視新聞上,常常會看到暴躁易怒的駕駛人,只因被別人按個喇叭提醒,或是別人超車讓他不爽,就衝動到攔車爆打、砸車洩憤。有人稱這群人為「路怒族」,開車不愉快就會轉成侵略性的駕車行為(Aggressive driving)。開車時何以特別容易引發「路怒族」的情緒?有些「路怒族」是把車子當成自己的私有領土,一旦感覺私領域被侵犯,就會立刻採取激烈的防衛措施。也有些「路怒族」會把別人「超車」跟「按喇叭」的行為解讀成挑釁、敵意的意思,於是二話不說,立刻不分青紅皂白下車報復對方。還有些「路怒族」是因日常生活中累積大量不滿的情緒,以至於看什麼事情都不順眼,任何小事都會讓他們大暴走。另外,氣溫高低也跟情緒息息相關。研究發現,炎熱夏天暴力犯罪的比率也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濕熱難耐的時候,很容易引發開車衝突。還有若開車駕駛剛好處於「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躁鬱症)的狂躁期,也很容易生氣失控,變成不可理喻的「路怒族」。邊開車邊演說的人邊開車邊演說的人也很常見,不管原本從事什麼工作,只要一上了車,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聲音宏亮的政治演說家,特別是碰到交通混亂的塞車時刻,他更是口若懸河地講個沒完沒了,從交通問題一路批評到國家大事。政府官員在他眼中都是笨蛋,學者專家均是蠢才,沒有人比他更具有智慧了。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思想又較為偏激的話,那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便很容易遭遇挫折。惡性循環的結果,往往會讓他們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什麼都不如意,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性別歧視的人抱持性別歧視的人,在他們眼中,女人多半不如男人,所以,只要一看到開車速度比較慢、倒車入庫不甚靈光的車子時,便會立刻以非常輕視的口吻強調:「這一定是女人開的車。」如果事實證明開車者的確是女性時,他更會得意洋洋地笑說:「你們女人根本就不會開車,還要出來跟男人爭道。」對有性別歧視的人來說,女性最好乖乖待在家裡,才是最好的歸屬。緊急煞車、橫衝直撞的人喜歡緊急煞車的人往往情緒也較為焦躁,性格常會處於不安定的狀況,因此開起車來會毫無預警地來個緊急煞車,讓全車的人越坐越緊張。橫衝直撞的人和緊急煞車的人頗為相似,大多是個性急躁且缺乏耐性的人。他們會為了求快而採取非常的手段,譬如,開車時會抄捷徑或不斷地變換車道,結果反倒欲速而不達,這時他的火氣會直衝腦門,動不動就遷怒他人。追求速度的人喜歡追求速度來紓壓的人,通常都有自我壓抑的傾向,會刻意隱藏自己的本性及喜好。所以,當他碰到不喜歡的事物時,常會勉強自己假裝喜歡;或是明明很討厭某個人,但表面上依然笑臉迎人;或是心裡不想做的事,卻不懂得如何拒絕。而當他實在受不了外在人情世故的壓力時,往往會以出走、失蹤、飆車等冒險行為,來平衡內外失調、表裡不一的情緒感受。烏龜慢跑的人開車像烏龜一樣慢的人,可能是年紀大了反應變慢,也可能是個性較為溫吞的慢郎中,他們無論為人或處事都比較小心謹慎,非常重視安全,寧可慢一點也不要發生意外。自言自語的人或許是經常一個人開車上路,身旁缺乏一個講話聊天的伴,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而當他們一旦習慣成自然後,以後即使有人坐在他的身邊,他也會旁若無人地喃喃自語起來。有自言自語習慣的人通常朋友都不會太多,沒事時他們喜歡做做白日夢,讓思緒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所以,音樂對他們來說,就如同陽光、空氣和水般的重要,他們不但一上車便立刻扭開音樂,還要邊聽邊唱,流露出一副沉醉不已的模樣。至於聽音樂的動機,有些人是為了提神,以免長途開車會睡著;也有些人則是趁機練歌,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演出的機會,通常他們亦有某種程度的自戀傾向,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只敢開曾經走過的路線,不只個性較為謹慎保守,也較為膽小害怕,只要是從沒去過的地方,他都會卻步,即使有人自告奮勇要帶路,他也會想辦法拒絕對方的好意。在現實生活中,從不開發新路線的人既不敢嘗試新奇事物,連做個決定都猶豫不決,最好世界靜止不變,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畫路線圖的人每次在出門辦事前,畫路線圖的人會先依照地點的遠近和方向來規畫開車路線圖,然後按圖行事,不會想到什麼做什麼,徒然浪費時間在往返奔波上。一般而言,行前喜歡畫路線圖的人都有「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同時也會為自己的生涯訂定近程、中程、遠程的目標,具有不錯的組織力,思考方面也頗為縝密周到。不守規則的人開車不遵守規則的人通常不把交通規則看在眼裡,無論是違規停車或是闖紅燈、黃燈、超速、超車,他都覺得理所當然。除了開車不守規則外,他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也可能會鑽法律的漏洞或是走後門,舉例來說,從事投資事業時傾向操作短線,不太有耐心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事情。奉公守法的人奉公守法的人行事作風和不守規則型的人完全相反,他們不但遵守所有的交通規則,做起事來更是認真實在,絕對不會動歪腦筋或走後門。雖然和奉公守法的人相處既有安全感也很有保障,不過,由於他們的言行舉止一點也不踰矩,所以相對的也比較不會營造生活情趣,既不會甜言蜜語也不懂得羅曼蒂克,需要靠自己製造浪漫情調。在自己還不會開車以前,我很好奇:為什麼一個人「開車前」與「開車後」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究竟是哪雙看不見的手,在暗中為他們的個性做整形手術呢?等到自己也成為駕駛者後才知道,原來人在開車的時候經常是處於「無意識狀態」,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制約的反應,難怪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為人知的本性來。此外,人與人相處時需要應酬客套、做做表面功夫,以免得罪他人;可是,人與物相處時哪還需要如此客氣,反正機器是死的也不會有感覺。於是,各式各樣的小動作、小尾巴便統統露出來了。經由開車去印證一個人的個性,可以觀察的訊息實在太多了,不僅從「價值觀」到「獨特性」都能一窺究竟,還能進入對方的潛意識,看到隱藏性的自動化反應,可說是最豐富的觀察旅程,有時甚至還會解開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底。書籍介紹書名: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作者:林萃芬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4/14作者簡介/林萃芬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延伸閱讀: 拜託~別再這樣抬腳了!中醫師點名:3個常見錯誤姿勢,傷膝又傷腰呀
-
2020-08-06 新聞.長期照護
醫師至長照機構看診 達標有獎勵金
疫情逐漸升溫,因應下一波疫情來襲,為避免住宿式機構出現「院內感染」,衛福部長照司宣布,從8月起,鼓勵醫師至住宿機構看診,若半年內能達成降低住民外出就診率等三大指摽,每位醫師可領取12萬獎勵金,從8月起申請,最快明年1月檢視指標並核發獎勵金。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主任秘書林忠劭表示,醫界樂觀其成,不過,醫師至住宿型機構看診,不只帶著醫療知識,還需要具備基本的儀器與裝備,長輩常有多種慢性病,加上抵抗力差,疾病複雜度高,必要時還得請醫事人員陪同。若是每半年達到三大指標有一定的獎勵金,的確是誘因,但如何方便執行,不會影響原本醫院業務,才是醫師會優先考慮的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指出,自疫情爆發後,健保署提高醫療院所至照顧機構診療服務的時段上限,原本每周3個時段會有醫師到照顧機構協助看診,提高到5個時段,300人以上的大型身障機構,從原本每周6個時段提高至10個時段,有效減少住民外出就診機率。周道君表示,照顧機構的住民多有慢性疾病,定期要外出看診,但機構住民大多行動不便,外出看診得花錢叫救護車,或是找人陪伴就醫,種種都是一大工程。周道君期盼,願意赴機構看診的醫師能連帶照顧住民健康,檢視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教導慢性病控制等,避免慢性病沒控制好,突然就醫,醫師的角色像是住民的專責醫師。公告內容是一位醫師照顧50位住民,每半年檢視績效,達到三大指標:建立照顧機構專責管理制度、管理住民平均就醫次數、若為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要小於8.5%。三者同時達標半年可領12萬,若僅達標一項也有獎勵金。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疫情未歇 藥局口罩買氣增
國際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疫情依然嚴峻,但我國境內解禁後戴口罩比率降低,因此指揮中心今宣布,即起民眾出入八大處所務必配戴口罩。不過根據社區藥局觀察,從上周前副總統陳建仁呼籲家戶備齊三個月口罩後,買氣明顯上升。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表示國際上第一波疫情還沒結束,國內必會有第二波疫情;加上秋冬流感會一起出現,恐使防疫更加艱難,呼籲家戶應備足三個月口罩。今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於記者會宣布,從即日起出入八大場所,包括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補習班等教育學習場所、音樂廳等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KTV等娛樂場所以及教會遶境等活動,因人潮擁擠或屬密閉場所,「務必」戴上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然而近日包括泰籍移工和比利時籍工程師確診,卻找不到明確感染源,也讓口罩購買率明顯發酵。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多家藥局近日無論實名制或盒裝口罩的銷售量皆明顯上升、幾乎都賣光光。以他本身執業的藥局來說,這兩天實名制口罩的購買量較上周多了一倍;自由購買的盒裝口罩,前幾周民眾還會挑選顏色,近日則都「不挑色」全掃光。社區藥局藥師柯明道也說,每天進貨近廿盒盒裝口罩都被掃光,與之前開放超商口罩實名制預購後,到藥局買口罩的人變少、即便讓民眾挑色還有剩相比,現在根本是「榮景再現」。而且許多社區民眾最近來買口罩時,也都會提起鄰近的香港、日本疫情再起,擔心台灣疫情也有一波高峰,先買起來備著「卡安心」。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
-
2020-07-19 科別.精神.身心
三浦春馬逝世粉絲淚崩 心理師:鐵粉別把情緒藏起來
日本男星三浦春馬今驚傳在自家住宅身亡,根據日媒報導,初步判定他是輕生,消息一出讓許多喜愛他的粉絲難過到崩潰,短期要不傷心很困難,心理師提醒,鐵粉不要把情緒藏起來,建議傷心的粉絲們可以在粉絲團共同回憶偶像的好,讓情緒透明化,接納自己的難過,調適心理。面對最喜愛的偶像突如其來的噩耗,每個人都一定會難過,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暖心建議,不要一個人孤單承受情緒,建議傷心的紛絲可在同好團體中,發起紀念活動,回憶喜愛偶像的原因,如演技、公益或對粉絲好,抒發情緒。羅惠群說,在偶像驟然離世後,消息越少越好,有時深入了解輕生原因後,粉絲可能會更加難過,雖不建議粉絲刻意去找過多資訊,但有時粉絲還是需要一些答案,「找答案時,一定要有人陪著。」另外,粉絲也可以在臉書上可以向偶像寫一封告別的信,都能讓情緒慢慢沈澱。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臧汝芬說,粉絲一定會難過,尤其擔心一些情緒本就在低潮期的人,可能將偶像是為英雄崇拜,在偶像輕生後,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甚至產生模仿效應。臧汝芬表示,在網路時代中,有些人雖一直生活得不快樂,但表面卻非常風光,最怕年輕人躲在網路中,只跟網路互動,錯過尋求專家幫助的時機,提醒身邊親友應在察覺對方心裡有傷或壓力,就即時給予幫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質偏寒偏熱都適用!中醫建議選擇這些食物排除濕氣
「環境需要除濕,身體也需要除濕。」除了運動流汗是排出濕氣的方式外,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也可透過「利濕排水」的食材,讓濕氣排出體外。濕上加濕 狂灌冰水大NG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由於脾主運化水濕,因此若脾腎陽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就會生痰濕;而「濕」也就是循環代謝不順暢,積聚在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表示,由於油炸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容易導致發炎,使得循環代謝不佳,因而容易引發濕邪生痰。另外,常吃冰冷的食物,循環變差,積聚在體內不容易排出。但為何有些人喝冰水沒事,但有些人卻會讓濕氣積聚在體內?柯富揚表示,這和每個人的體質有關。從中醫的觀點,「脾虛濕盛」,有些人天生脾胃差,如果還拚命喝冰水、吃寒性食物,就更容易把濕氣留在身體裡。尤其許多人夏天口渴會一直灌冰開水,但這只是嘴巴感到冰涼,卻讓身體的濕氣無法排除,代謝變差,喝進體內的水反而無法好好被吸收、利用,無法真正「解身體的渴」。寒濕者 瓜果別在晚上吃因此在排濕之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體質究竟屬於「寒濕」還是「濕熱」。「寒濕者」要避免吃瓜類、椰子、筍子、白蘿蔔等屬於寒性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喝啤酒,避免濕氣凍在體內。天氣熱,有些人想吃些瓜果類清熱消暑無可厚非,且水果富含許多維生素,是人體不可或缺,難道寒濕之人就得完全禁止嗎?楊宗翰表示,一天當中也有陰陽之分,如果要吃水果,可以選擇白天食用,避免晚上(陰)的時候又吃偏冷的水果,使濕氣無法散發。楊宗翰建議,寒濕者可用生薑泡壺薑茶,由於生薑屬性辛溫,加些紅茶或是搭配黑糖,可以發汗又能溫脾胃。若是氣比較虛的人,下午容易感到疲累,則可以加入一些黃耆,溫中補虛,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濕熱者 油炸食物大禁忌至於「濕熱者」則不適合再吃溫熱的食物,反讓身體發炎狀況更嚴重,使得代謝循環更差,因此要避免食用油炸類食物、炒花生、麻油、辣椒、花椒、芥末、龍眼等。建議可以煮碗綠豆湯、冬瓜茶或是冬瓜蛤蜊湯來清熱解毒,若怕太寒,可加點生薑作為中和,但盡量不要使用過於強烈的乾薑,且若有冒痘痘或是出油的狀況,則減少生薑使用量。不知體質 黑豆、四神是利器若不確定自己究竟是偏寒還是偏熱的體質,楊宗翰建議可以煮些薏仁湯或是黑豆茶,幫助排濕。柯富揚說,四神湯是常見又不錯的排濕利器,裡頭的山藥、芡實、薏仁、蓮子都能健脾利濕,不論寒濕、濕熱都適合。他解釋,由於脾主運化,脾健則不生濕,而茯苓藥性平和,能利水又能健脾,不但能治標也能標本。芡實、蓮子和山藥則是都能「甘味入脾」,因此可以幫助運化,去除濕邪,因此四神湯可以加強腸胃的消化功能外,也能改善夏日濕重導致的沉重無力。適量辛香料 利尿也利濕另外,有些辛香料,如豆蔻、黑胡椒、白胡椒、薑黃等,也可以幫助發汗,有助於除濕。因此煮菜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辛香料,一方面幫助調味,一方面也能幫助利尿、利濕。而現代人工作繁忙,柯富揚也推薦方便攜帶的茶飲幫助袪濕。例如決明子本身不但利濕,也有清熱的效果,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可用水壺泡決明子茶隨身帶著走;另外,菊花、玫瑰花不但聞起來芳香,也有利濕的效果。但柯富揚提醒,由於決明子、玫瑰花等清熱的食物吃多了,可能反讓身體越來越寒,因此可以在茶飲中加兩、三片薑,或是加些紅棗中和,且最好溫熱喝、不要加糖,排濕效果比做成冰涼的冷飲更佳。中醫推薦排濕食譜玉米鬚茶作法:選擇無毒玉米筍,取適量玉米鬚剝下、稍微清洗,接著鍋裡裝水,將玉米鬚入鍋煮開,煮滾後悶一下。濃淡皆宜,不需加糖。冬瓜生薑湯作法:1. 冬瓜洗乾淨,去皮去籽,切塊備用。2. 將薑切成薑絲備用。3.薑絲放入沸水中滾5分鐘後,再將切塊的冬瓜放入,滾至熟爛後熄火。4. 加入適量的鹽,健康美味的冬瓜薑絲湯即完成。綠豆薏仁湯作法:15克綠豆、15克薏仁洗淨,加水煮成湯。夏天可酌加冰糖(性味微涼),寒性體質或經期可酌加黑糖(溫性)。資料提供╱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認識體內濕氣/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小心濕氣纏上你
「你的體質,濕氣很重喔!」尋求中醫調整體質,常會聽到這句話。天氣悶熱、潮濕,就中醫來看,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頭重腳輕、倦怠乏力等狀況。中醫指的濕氣是什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在體內累積濕氣?會造成哪些問題?今天我們請來中醫師問診,針對濕熱體質提出解方。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表示,濕氣簡單來說,可說是身體代謝的產物,若無法好好排出體外,就會儲存在體內。而濕氣可分為外濕和內濕,與先天體質、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有關係。重油又重鹹 濕氣排不掉康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楊宗翰解釋,「外濕」主要是環境潮濕,因此若是居住在海邊、深山或地下室等濕氣重的地方,也會讓體內的濕氣變重。而台灣屬亞熱帶海島型氣候,潮濕悶熱,更使得民眾體質偏濕。「內濕」則是體內水分無法被好好利用,或是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泄。而中醫裡說「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胃有關,若是常吃重油、重鹽、重糖等重口味的食物,對脾胃消化功能形成很大的負擔,連帶使得代謝變差,累積久了造成「濕氣過重」,成了慢性發炎的狀態。身體多乏力 便便多黏膩為何常說夏天是身體最容易產生濕氣的季節呢?柯富揚說,除了因為外在環境潮濕悶熱外,因為夏天暑氣重,民眾喜歡待在冷氣房裡,加上喜歡吃冰冷的食物,無疑是將水分「冰在冰箱」無法化掉,濕氣也就無法順利代謝。中醫師吳正一指出,倘若空氣中的濕氣重,就容易透過體表滲入體內,尤其是夏天跟雨季時,濕氣特別重。當濕氣滲入體內,就可能會感到頭重腳輕、倦怠乏力、難以專注、食欲不振、容易脹氣等症狀。另外,濕氣與每天攝取水量的概念不同,喝水是為了調節體溫幫助新陳代謝,但濕氣是來自氣候等外在環境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身體在濕熱的環境下吸收過多的水分後,導致體內濕氣重,也會讓毛細孔難以散熱,此時體感溫度就會提高,身體也會開始感到黏膩不舒服,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其他症狀。除了透過身體不適症狀察覺體內濕氣重之外,也可透過觀察糞便是否較黏膩,若糞便無法成形,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也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所致。皮膚易起疹 消化功能差楊宗翰說,濕氣致病可分為三階段:濕氣、痰濕、痰瘀。一開始是循環代謝不順暢,「濕氣」無法排出;接著是體內廢物持續堆積,形成黏稠的「痰濕」,開始出現濃痰、白帶、三高等狀況;最後則是形成「痰瘀」,此時循環受到阻礙,可能出現血栓、脂肪肝等症狀。談到濕氣重出現的症狀,從中醫角度,濕氣重的人通常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排便稀軟黏滯,且容易感到頭腦昏沉,「像毛巾裹在頭上」。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柯富揚則表示,脾胃、皮膚方面的問題,例如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或是濕疹、汗皰疹,甚至小朋友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也都和濕氣重有關。另外,有些人常關節痠痛,也和濕氣有關,便是中醫說的「風濕」。寒濕舌苔偏白 濕熱舌苔偏黃柯富揚表示,濕在體內放久也會夾雜寒、夾雜熱,形成「寒濕」和「濕熱」兩種。通常「寒濕」的表現,同樣是舌苔厚,但舌苔會偏白色,也容易怕冷或感到手腳冰冷,女性則白帶較多;「濕熱」的表現則是舌苔偏黃色,大便偏軟、質黏,皮膚容易長痘痘、濕疹,容易出油,女性白帶多但偏黃。濕氣除了本身造成的症狀外,柯富揚說,還會加重體質的「寒」、「熱」表現,而濕氣只要去除,體內的「寒熱」自然就會減輕。因此居住環境最好保持通風、陽光可照進屋內,若是環境過於潮濕,最好使用除濕機,消除「外濕」。除了環境除濕,體內也要「除濕」。楊宗翰建議,每天一定要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而多運動、多流汗是排出濕氣最好的方式,但額頭一層薄汗、微微發汗最好,若是變成汗流不止,則可能氣太虛,反需使用補氣藥將水分收束在體內。另外,不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睡眠時若真的太熱,可開一兩個小時的冷氣,讓自己好入睡,但千萬不要開太久,也不要將風口對著自己吹,以免影響濕氣排出。身體濕氣重常見症狀● 起床時四肢沉重無力。● 吞口水痰多,舌苔較厚。● 關節痠痛。● 排便稀軟黏滯,不易在沖馬桶時沖洗乾淨。● 容易感到頭腦昏沉、頭重腳輕、倦怠乏力。● 女性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 腸胃消化功能不好,常覺得脹氣。● 常長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
共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