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克沙奇
共找到
167
筆 文章
-
-
2021-08-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國內持續拚疫苗施打覆蓋率,疫苗當中mRNA的莫德納和BNT疫苗,與「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關聯受到關注,成了不少民眾施打疫苗前的考量。 不過其實不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兩者皆並非僅有疫苗才會引起,提醒民眾關注疫苗之餘,日常也需多留意防範,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mRNA疫苗易引心肌炎?醫:極為罕見,留意即可。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根據歐洲藥管局結至7月10日分析,BNT接種1.77億劑當中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莫德納在接種2000萬劑當中出現19例心肌炎、19例心包膜炎。mRNA所發生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接種第二劑的時候,發病的時間約為一周至28天發生。雖然主要發生於男性,但並不代表僅有男性會發生,任何年齡、性別都應留意。 不過施奕仲醫師也表示,因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計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且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了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都可以康復。因此從整體的公衛角度來看,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日常相關風險也要注意!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並非只有疫苗才會引起,日常也有許多風險因子需多加留意,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導致嚴重的後果。 心肌炎成因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施奕仲醫師說明,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組織發炎,臨床上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包括了腸病毒,上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等感染,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若病毒進入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即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另也有一部份的心肌炎原因不明,推測與免疫失調或異常有關,例如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mRNA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也推測可能為免疫異常所致。而文獻上也曾有報導過因細菌性或寄生蟲所引起,不過此情況極為罕見。 施奕仲醫師表示,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疾病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心肌炎,症狀非常多變且難以發現,提醒民眾若感冒症狀遲遲未好、病程異常延長、身體逐漸虛弱就應提高警覺。除此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胸痛、易喘、疲勞、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症狀出現。而情況嚴重的猛爆性心肌炎,恐會使人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若有出現相似情況應盡早就醫,以利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防範心肌炎發生,除了在疫苗上的選擇外,平時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平時應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也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並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以利預防病毒性心肌炎。 心包膜炎成因廣,預防、控制慢性病是重點! 至於心包膜炎,施奕仲醫師表示發病原因與心肌炎相似,主要為病毒感染,其他也包括了結核菌感染、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等。 心包膜炎的症狀,常見為中央或左側的胸痛,特別是在呼吸時會更加不適,在躺下時也可能會合併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嘔吐等症狀。若造成心包膜填塞,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病人有死亡的風險。 因心包膜炎的形成的原因眾多,醫師建議預防心包膜炎主要著重在提升免疫力,以及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日常應均衡飲食、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強健身體、並積極地控制三高。 《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2 科別.心臟血管
發燒、咳嗽別以為是無害的感冒!出現「4大症狀」很致命
隨著冬季來臨,流感病毒又開始蠢蠢欲動,除重視流感外,也不可忽視恐致命的疾病「心肌炎」,其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嘔吐、腹瀉、疲倦乏力等容易與流感、感冒或腸胃炎相混,因此經常被民眾忽略,往往病情轉趨嚴重,出現胸痛、心律不整,甚至休克、心臟衰竭時,病人已面臨死亡威脅。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任勗龍醫師表示,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多數心肌炎的發生成因為病毒感染、毒素以及自身免疫問題而引起。然而,根據研究顯示,天花疫苗是唯一也可能引起心肌炎的疫苗,其餘非活性的疫苗因不具活性,安全性相對高且臨床上並無證據會誘發心肌炎。初期症狀似感冒 若影響到心臟功能恐休克、猝死根據《新英格蘭雜誌》的分析,40歲以下成年人不明原因死亡中,約有20%的致病因是急性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說明,心肌炎初期症狀不明顯且不易區分,症狀似感冒、上呼吸道發炎、腸胃炎等。然而,當影響到心臟肌肉時,心臟功能就會出現變化,像是傳導系統受到破壞會導致心律不整、心室顫動、心室頻脈等。這些突如其來的心臟功能變化,恐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如猝死、心因性休克。任勗龍醫師表示,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肌炎,在臨床上從小朋友到年長的病患都有,但像是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嬰幼兒、癌症治療的患者或是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相對為心肌炎好發的高風險族群。除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問題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肌炎的主因分為兩大類型: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其中感染性因素包含:病毒性、細菌性以及寄生蟲性心肌炎,非感染性因素則為毒素與自我免疫問題相關。任勗龍醫師說明,在台灣最常見的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例如: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腺病毒、伊科病毒、人類疱疹性病毒等。這些病菌易在心肌處大量繁殖,造成心肌細胞受傷、損壞,甚至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嚴重者需透過葉克膜或電擊等方式來搶救。然而,引起心肌炎的另一成因與自體免疫問題也息息相關。任勗龍醫師進一步說明,自體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因本身免疫系統已受到破壞,無法正確判定攻擊的對象是正常的細胞或不正常的細胞。因此,患者異常的免疫反應容易把心臟錯認為要攻擊的地方,誤傷了心肌細胞與心臟的功能,導致心肌炎的發生。心肌炎病程又快又猛烈 若有症狀切勿延誤就醫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天花疫苗在少數的狀況下可能引起心肌炎,任勗龍醫師表示,此疫苗在台灣臨床已經許久未使用。目前民眾所施打的流感疫苗已是支成熟與時間久遠的疫苗,且不具活性與不含會加強免疫反應的佐劑。因此,在安全性上是可以放心的。最後任勗龍醫師呼籲,心肌炎雖不是常見疾病,但在流行感冒期間盛行的季節裡要格外小心,且心肌炎的病程通常又快又猛烈,醫師特別提醒,別再以為發燒、咳嗽和腹瀉等症狀僅是無害的感冒或腸胃炎,一旦發生疑似心肌炎症狀,切勿延誤,應盡早就醫!
-
2020-12-0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疫情緩升 乾洗手無法預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說,腸病毒疫情仍在低點,但近期疫情緩升,社區也有腸病毒71型活動。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乾洗手無法防腸病毒,建議以肥皂濕洗手。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1月29日到12月5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5956人次,較前一週(5516人次)上升,近期疫情呈緩升。郭宏偉表示,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腸病毒71型活動。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公元2017年到2019年)同期分別為18例、35例與6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傳染力強,除嬰幼兒,青少年甚至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只是症狀大多輕微,易與一般感冒混淆。酒精乾洗手等對腸病毒抑制較無效果,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林詠青說,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應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與室內兒童樂園等人員互動頻繁場所、返家或進食前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正確洗手;如果身體不適,應在家休息。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果發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到大醫院治療。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個種類還可分多種型別,共數十種以上,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5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延伸推薦:不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還要小心染上這些疾病…共同點「發燒」病重致死!
-
2020-06-26 科別.兒科
親子共食好嗎?當心感染常見5疾病
1歲的萱萱正坐在餐桌上等著大人餵食給她,原本媽媽一口一口餵著粥好好的,但後來中間空檔,阿嬤也想餵食,就隨意夾起桌上的雞肉,自己咬過之後再餵給萱萱。過了4、5天,萱萱開始發高燒,口內也起水泡,嘴唇周圍更起紅疹,媽媽趕緊帶她去看醫生,一檢查才知道是感染了「疱疹性齒齦炎」,原來是因為前幾天晚上阿嬤將口中食物嚼碎餵給萱萱,才使她得了此病。親子共食容易傳染的疾病這次阿包醫生就要來提醒大家,別再親子共食,以免感染以下常見傳染病:1. 疱疹性齒齦炎經共食易引起的疾病以疱疹性齒齦炎為大宗,傳染途徑以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黏液,該病毒潛伏期約7天,症狀包括發高燒、口腔周圍起紅疹、口內起水泡、流口水,嚴重者甚至舌頭和嘴唇周圍會潰爛。2. EB病毒EB病毒主要經由唾液和飛沫傳染,感染該病毒時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少數幼童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疲倦、食慾不振的情形,嚴重時扁桃腺會出現化膿性腫脹。3. 流行性感冒流感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會侵入呼吸道系統,包括口腔、鼻腔等,且症狀來得又急又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等,嚴重者可能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疾病。4. 一般感冒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高達上百種,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從口腔、鼻腔等呼吸系統侵入,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等,嚴重者可能併發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5. 腸病毒腸病毒是小兒常見疾病,它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主要經由腸胃道(例如:糞口、水、食物汙染)、呼吸道(例如:飛沫、咳嗽、噴嚏)傳染,症狀包括口腔內潰瘍、發燒、手掌、腳掌起疹子等。 避免感染疾病5撇步想要避免感染上述傳染病仍需從個人衛生清潔做起,包括以下撇步,才能降低感染機率喔!1. 勤洗手2. 定期清潔與消毒3. 使用獨立餐具4. 不嚼碎食物餵孩子5. 不過度親吻孩子※本文由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0-04-20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來亂 寶貝不吃飯
三歲的小智(化名)某日突然食慾不振,過去總讓他食指大動的番茄炒蛋與丸子湯在眼前都無法激起他的食慾,一直嚷著「就是吃不下」,令爸爸媽媽好頭疼。不久他發燒了,被媽媽帶往小兒科就診。醫師檢查看見,小智的咽喉深處、扁桃腺周邊發生潰瘍,經研判應該是感染腸病毒造成的「皰疹性咽峽炎」。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表示,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種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計有數十種病毒。經由糞口、飛沫傳染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傳染,也可能經由飛沫傳染,因此感染往往源於沒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感染後可能引發如同小智的皰疹性咽峽炎,外顯症狀包括會發燒、咽部出現水泡或潰瘍,「臨床上看到幼童發燒與咽喉深處破,就知道大概是腸病毒了」。另外,腸病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外顯症狀包括發燒、口腔內、手足關節、手腳、臀部或生殖器出現小水泡。症狀治療 無特效藥林應然說,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由於幼童不善口語表達,因此當患童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或口腔潰瘍難耐時,經常以食不下嚥作為表現,也難怪小智不斷嚷著「就是吃不下」。年齡更小的嬰幼兒還可能因為疼痛不想吞口水,而以流口水作為表現。由於腸病毒無特效藥,臨床上僅開立解熱鎮痛劑進行症狀治療,林應然說,他也會建議家長讓孩子吃點冰淇淋、冰涼飲料,以讓發炎位置稍稍舒緩,「這應是患者病程中的小確幸」。他說,不過,感染腸病毒有低機率可能併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患者返家後,如果持續發燒不退、倦怠無力、臉色蒼白、心跳加速、意識昏迷、頸部僵硬、手腳抽搐等,應立即警覺與就醫。不怕酒精 要勤洗手每年4月起,腸病毒漸漸活躍,於夏季最盛行。然而,林應然說,他臨床觀察,今年截至目前的病例似乎未比往年多,之後流行情形也很有可能持續低於以往,這是因為國人因應新冠肺炎紛紛戴起口罩、強化洗手等個人衛生清潔,連帶降低腸病毒在內的多種腸胃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不過,他說,新冠肺炎怕酒精,腸病毒卻不怕,因此清潔手部仍要以肥皂落實濕、搓、沖、捧、擦等洗手五步驟,才有效。
-
2020-04-08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流行 留意手足口症狀
新冠肺炎是當前最受矚目的疾病,四月起也是腸病毒開始流行的季節,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親,新冠肺炎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是一樣的,在觀察孩子是否有症狀時,也要多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症狀,別因為太擔心新冠肺炎而忽略了更常見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發病初期,也會有上呼吸道症狀,要與新冠肺炎區隔,重點在於觀察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出疹,口腔潰瘍等症狀。一般來說,腸病毒疫情在四月屬低點,但隨時間慢慢增加,七、八月會達到高峰,十月左右又回到低點,提醒家長注意。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較容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病毒在社區活動。3月29日至4月4日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數較前幾周略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過去三年同期重症分別為1例、5例、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傳染期長,從發病前幾天到痊癒後都可能傳染。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落實洗手,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病徵,請盡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
2020-04-08 科別.一般內科
腸病毒緩步進入流行期 今年累計已五例重症
新冠肺炎是現在最受矚目的疾病,不過衛福部疾管署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四月也是腸病毒開始流行的季節,提醒家長,新冠肺炎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是一樣的,觀察孩子症狀時也要多留意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口症狀,別因為太擔心新冠肺炎而忽略了更常見的腸病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腸病毒發病初期,也會有上呼吸道症狀,要與新冠肺炎區隔,重點是觀察腸病毒特有的手足出疹,口腔潰瘍等症狀。 一般來說,腸病毒疫情在四月屬低點,但隨時間慢慢增加,七、八月達高峰,十月左右又回到低點,提醒家長注意。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仍有較容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病毒在社區活動。3月29日至4月4日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通報數較前幾周略升,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過去三年同期重症分別為1例、5例、7例。林詠青表示,腸病毒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相同,但需特別注意的是,腸病毒傳染期長,從發病前幾天到痊癒後都可能傳染。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高,痊癒後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孩子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落實洗手,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即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
2020-02-18 該看哪科.兒科
首例年紀最大腸病毒重症 下周開學疾管署籲做好消毒
腸病毒一般發生於春夏之際,國內現在雖不是腸病毒流行期,但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其中一位北部15歲少年為今年最年長個案,因感染腸病毒71型而併發腦炎、脊髓炎,所幸住院治療後已康復。疾管署提醒,下周各級學校就要開學,應落實個人衛生及校園環境清潔消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15歲少年1月7日出現高燒、雙手顫抖與持續頸肩疼痛等症狀,發病後第三天持續嘔吐、頭痛且出現不太不穩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感染且併發腦炎、脊髓炎。住院治療兩周後,健康狀況穩定,但肢體無力等情形仍在持續復健中。林詠青表示,雖然腸病毒重症主要高危險群為5歲以下嬰幼兒,但過去也有年紀較長的「大小孩」併發重症,去年最年長個案為17歲。另一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東部6歲女童,她在1月17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腳紅疹及嗜睡等症狀,18日因嘔吐、意識模糊等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診,住院治療一周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兩名個案的家人都未有腸病毒症狀,但同班同學中皆有確診案例,不排除為放寒假前校園內交叉感染。因此提醒,下周即將開學,因此校園須特別注意腸病毒防範,尤其是否的有嗜睡、意識不清等併發重症。若是生病則盡量不上學、呼吸道症狀應戴上口罩,學校也須將學童常接觸手把、扶手等使用消毒水消毒。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處於低點,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群為主,惟腸病毒71型仍持續活動。今(2020)年累計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均感染腸病毒71型;近3年(2017至2019)同期分別為0例、3例(克沙奇A4型1例、克沙奇B1型2例)、3例(克沙奇A10型、腸病毒71型及腸病毒D68型各1例)。
-
2019-11-27 該看哪科.兒科
未出現口足手症、以為小感冒…3歲童腸病毒亡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腸病毒疫情正式脫離流行期,但上周仍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一例死亡。死亡患者為南部三歲男童,一開始只是發燒、流鼻水,家人、同學都無腸病毒病例,以為只是小感冒,不料症狀惡化,住院三天後出現腦炎症狀,才驚覺是感染腸病毒,發病後20天仍不幸喪命。這是今年第二例因腸病毒死亡的孩童,皆是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未出現口足手症等腸病毒典型症狀,反而類似感冒,即使多次就醫也難以確診,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直到出現意識改變等腦炎症狀,才確診感染腸病毒,陸續出現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雖經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仍不幸於11月中旬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林詠青指出,該男童身邊無腸病毒確診個案,研判是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到底該如何避免孩子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進而造成重症、死亡風險?林詠青建議,腸病毒流行期可每周以10公升的清水加100c.c.含氯漂白水作為消毒水,殺光腸病毒;另我國全年均有感染腸病毒個案,建議家長返家就應換衣服,也可降低感染風險。其他三例重症個案中,17歲個案與今年六月公布的17歲個案同為今年年紀最大病例。患者與北部13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因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北部九個月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今年累計已經有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兩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的49例為多,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7945人次,就診人次連續兩周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全國腸病毒疫情雖脫離流行期,但宜花及雙北地區疫情偏高,提醒師長不可掉以輕心。 編輯推薦 平地的、高山的就是有差!好吃高麗菜這樣挑 洗手台陳年黃垢難除?不用買清潔劑,一個生活用品就搞定
-
2019-11-2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71型再奪命 發燒、流鼻水至惡化腦炎才確診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我國腸病毒疫情正式脫離流行期,但上周仍新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包含一例死亡。該個案只是發燒、流鼻水,家人、同學都沒有腸病毒病人,原以為只是小感冒,不料症狀惡化,住院三天後出現腦炎症狀,才驚覺是感染腸病毒,發病後20天不幸喪命。這也是今年第二例因腸病毒死亡的孩童,同樣都是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不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家住南部的3歲男童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未出現口足手症等腸病毒典型症狀,反而類似感冒,多次就醫也難以確診,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直到出現腦炎才發現是腸病毒,並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在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仍不幸於11月中旬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林詠青坦言,該男童身邊也無腸病毒確診個案,真的非常難將感冒症狀與腸病毒聯想在一起,研判是遭無症狀感染者傳染。要避免孩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林詠青建議,腸病毒流行期可每周以10公升的清水加100c.c.含氯漂白水作為消毒水,殺光腸病毒。另我國全年均有感染腸病毒個案,建議家長返家就應換衣服,也可降低感染風險。其他三例重症個案中,17歲個案與今年6月公布的17歲個案都是今年年紀最大病例,與北部13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因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北部9個月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今年累計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2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的49例為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7945人次,近期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下降且連續2周低於10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全國腸病毒疫情雖脫離流行期,但宜花及雙北地區疫情偏高,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
2019-11-2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增四例 台南三歲男童染71型死亡
腸病毒疫情雖下降,但本周出現合併重症死亡病例,民眾勿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本周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年齡從九個月大至17歲青少年都有,其中家住台南的三歲男童,於10月24日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中間更住進加護病房,但仍因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而不幸死亡。此也為今年第二例腸病毒併重症死亡病例。由於除本周兩例外,日前也有青少年染腸病毒併重症,可見非幼兒專利。疾管署今表示,腸病毒除幼兒外,青少年甚至是成人仍有感染可能,只是大多症狀較輕微,與感冒不易區分;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並特別留意五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抽躍等症狀,務必立即送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17日至23日國內腸病毒急門診就診計7945人次,較上周9971人次減少兩成,且已連續兩周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脫離腸病毒流行期,不過宜花等地區仍須再觀察;而遺憾的是,本周仍出現四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且有一例因71型死亡,而今年以71型較為流行,民眾不可忽視。羅一鈞說,四例重症病例分別為新竹九個月大男嬰,新北市13歲與17歲少年,及台南三歲男童,發病日介於10月底至11月中之間。其中新竹九個月大男嬰,因發燒、嘔吐、肌抽躍、意識改變等症狀收治住院,經檢驗確診為克沙奇A6型感染併發腦炎;新北市13歲與17歲個案,初期均有發燒、口腔潰瘍症狀,另出現肢體無力情形收治住院,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以上3人經治療後均已出院。而台南三歲男童,則於10月24日發病,發病初期以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為主,後續因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收治住院,並於11月4日至13日住進加護病房積極救治,但因出現意識改變、呼吸困難、心肺衰竭及休克情形,仍不幸於11月13日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腦幹腦炎。疾管署表示,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雖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今年累計6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兩例死亡)中,仍以感染腸病毒71型49例為多,且往年腸病毒也曾有延續到年底到隔年一月的情形,民眾仍需注意。
-
2019-11-1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 仍有兩女童感染併重症
天氣明顯轉冷,腸病毒疫情也持續下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表示新增兩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分別為住桃園市三歲女童跟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雖曾有高燒、手腳無力、步態不穩等情形,經治療後一人出院、一人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同時,上周全台急就診人次已跌破萬人、低於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之兩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桃園市三歲女童及新北市九個月大女嬰。三歲女童於10月21日發燒就醫診斷為腸病毒,10月29日因高燒且伴有手腳麻痺、面癱、步態不穩等情形再度就醫,經審查確診感染克沙奇A6型且併發腦幹受影響。至於九月大女嬰則於10月25至27日陸續出現發燒、四肢僵硬、手腳無力等症狀並四度就醫,檢驗後確診為腸病毒71型及併發急性脊髓炎。兩個案經治療後,三歲女童已出院,九月大女嬰意識清楚,但仍需觀察,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10日至16日國內腸病毒急門診就診計9971人次,較前一週1萬1409人次下降13%且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顯示腸病毒已脫離流行期。而今年截至目前累計5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1例死亡,而感染型別以腸病毒71型46例為多。
-
2019-11-12 該看哪科.兒科
姊姊得腸病毒後跟著發病 高雄9月大男嬰確診重症
高雄市今天公布一例腸病毒71型重症確診個案,為住在仁武區的9個月大男嬰,10月24日發燒診斷為腸病毒,26日病情轉趨嚴重住院,所幸11月6日已康復出院,8日由疾管署判定為腸病毒重症個案。衛生局調查,男嬰平日由外婆照顧,4歲姊姊在10月21日感染腸病毒,3天後男童也發病,提醒家有幼兒的家長,應避免讓感染腸病毒孩子與健康幼兒接觸,以免造成交叉感染。衛生局表示,該名男嬰在10月24日因反覆發燒就醫,26日則持續高燒,四肢及軀幹出現紅疹,食慾及活動力也下降,再次就醫後轉診並收治住院,住院期間開始有嘔吐、盜汗、心搏過速及驚嚇反射等症狀,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心肌炎,29日由醫院通報,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疾管署監測,上周(11月3日到9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萬1409人次(預警值1萬500人次),高市1311人次(預警值1100人次),病毒型主要以克沙奇A群居多,疫情有持續下降趨勢,但腸病毒71型仍持續在社區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全國有5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高雄則有7例。衛生局疾管處表示,腸病毒是經由接觸或飛沫方式傳播,易透過玩具在家庭內及教育機構等處散播,造成幼兒感染,尤其是帶毛玩具,因容易接觸到幼兒口嘴,造成大量病毒感染而發病,呼籲教托育機構應配置完善洗手設備,加強教室通風、整潔與消毒,並警覺幼童身體狀況依規定通報,避免疫情擴散。
-
2019-11-0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重症 1歲童一個月才痊癒
腸病毒疫情連六周下降,預估最快11月中旬脫離流行期,但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不排除是被同住家人及同班同發病者感染,其中一名一歲女童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家屬忽略就醫,病程罕見地拖延了一個月才痊癒。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兩名重症個案為東部一歲女童及北部五歲男童,其中東部一歲女童於八月十二日發燒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病,但九月十二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不靈活等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並採檢,因為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研判,女童八月發病時可能就有步態不穩的重症跡象,但由於年紀太小,本就不太會走路,家長難以判斷,並未積極就醫,所幸女童症狀輕微,目前恢復良好。一般而言,腸病毒病程約一至兩周痊癒,拖延至一個月,確實少見。另外,北部五歲男童於十月四日至六日因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八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即收治住院並通報,症狀逐漸嚴重,影響語言及吞嚥能力,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目前個案已出院返家,但仍需接受復健治療。疾管署監測顯示,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1499人次,較前一周下降;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多,共44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依疫情趨勢,最快下周可脫離流行期,目前社區疫情趨緩,但家中或校園傳染風險仍不容小覷。五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民眾一旦發現感染腸病毒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送大醫院治療。
-
2019-11-05 新聞.元氣新聞
腹瀉感染就診疫情 創3年同期新高
季節交替,衛福部疾管署提醒留意腹瀉感染。疾管署統計,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及群聚通報件數是近三年同期新高,全國近四周就有36起腹瀉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民眾應注意個人的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為12萬6558人次,略高於2017及去年同期。累計近四周共接獲55起腹瀉群聚通報,也比9月上升,其中36起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他提醒,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建議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上班上學,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外,疾管署今也公布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但疾管署預估,腸病毒下周脫離流行期。兩名重症個案為台東一歲女童及苗栗五歲男童,其中女童檢出克沙奇A5,目前恢復良好。另一名苗栗男童曾三度就醫,還一度併發腦炎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出院返家,但後續需再復健。羅一鈞表示,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一例死亡);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共1萬1499人次,已連續多周下降,預計下周就會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脫離流行期。
-
2019-11-05 該看哪科.兒科
國內增2腸病毒重症 1歲女娃拖一個月才確診重症
我國腸病毒疫情連6周下降,預估最快有望在11月中旬宣布脫離流行期。但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不排除是被同住家人及同班同發病者感染,其中一名1歲女童更是少見地發病拖延一個月未痊癒,又出現行動不便情形,就醫確定是演變成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2名重症個案為東部1歲女童及北部5歲男童,其中東部1歲女童8月12日發燒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病,9月12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活動不靈活等情形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並採檢,因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林詠青研判,女童可能8月發病時就有步態不穩的重症跡象,但由於女童年紀太小,本就還不太會走路,家長難以判斷,所幸女童症狀輕微,個案於門診追蹤未住院,目前恢復良好。但一般而言,腸病毒病程約1至2周就會痊癒,拖延至一個月確實較少見。另外,北部5歲男童10月4日至10月6日間因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嘔吐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三度就醫,10月8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即收治住院並通報,症狀逐漸嚴重,影響語言及吞嚥能力,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目前個案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但仍需接受復健治療。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1499人次,較前一周下降;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44例為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依疫情趨勢最快可能下周門急診就診人次就會低於流行閾值,只要連續低於流行閾值兩周即可宣布脫離流行期,雖社區疫情已趨緩,但家中或校園傳染風險仍不容小覷。5歲以下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民眾一旦發現家中感染腸病毒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
2019-11-05 該看哪科.兒科
腹瀉創三年新高 腸病毒增兩個案
季節轉換,民眾除須留意家中小孩腸病毒併重症外,也得留意腹瀉感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表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逾12萬人次,高於2017及18年同期外,全國近四周就有36起腹瀉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呼籲民眾應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此外,疾管署今也公布新增兩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台東與苗栗男女童,雖都已出院,但其中苗栗五歲男童病情較嚴重曾三度就醫,因行動力較差,後續還得再回診復健,並預估腸病毒下周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為12萬6558人次,略高於2017及18年同期,近四週共接獲55起腹瀉群聚通報,也比9月份上升;其中36起為校園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民眾若有腹瀉情形,建議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外,兩名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台東一歲女童及苗栗五歲男童,其中一歲女童8月曾發燒就醫,9月12日因步態不穩及下肢活動不靈活等情形而再次就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採檢,因檢出克沙奇A5而通報為腸病毒重症,目前恢復良好。而苗栗男童則在10月4日至6日間陸續出現四肢紅疹、高燒、呼吸急促等症狀而三度就醫,10月8日因持續肌抽躍再度就醫,經檢驗而確認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並於10月9日至19日住進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已出院返家,但後續需再復健。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5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而上周10月27日至11月2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1499人次,已連續多周下降,預計下周就會低於1萬500人次的流行閾值,脫離流行期。
-
2019-11-05 科別.感染科
林俊傑得手足口病「嘴巴長70多顆潰瘍」 別再以為成人不會得腸病毒!
歌手林俊傑之前在江蘇舉辦演唱會,因感冒前往醫院打點滴,傳出使用過的醫療器具被拿去販售的事情。而林俊傑於2日重慶的場次上表示,原本高燒一開始以為只是一般感冒,後來確診竟然得了5歲以下小朋友才會得的「手足口症」,嘴巴裡面長了70多顆潰瘍。手足口症其實是腸病毒所引發的諸多症狀之一。根據疾管署腸病毒疾病介紹指出,腸病毒可能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等。疾管署指出,腸病毒型別相當多,手足口病主要是由A型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腸病毒主要還是以5歲以下幼兒為高風險族群,不過不代表此病只有幼兒才會得,今年7月疾管署就發布一名14歲男性國中生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實成人也會感染腸病毒,只是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易被忽略,但仍具高度傳染力。重症最需提防發生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致命併發症。預防之道就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
2019-10-2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病重症增四例 兩例疑似親友傳染
腸病毒併重症疫情雖趨緩,但本周仍有新個案。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三例腸病毒71型及一例克沙奇A2型,71型為北部七個月大男嬰、三歲男童及南部九歲女童,克沙奇A2型為中部1歲女童;其中的兩例71型因家中手足也感染腸病毒,不排除為親友間傳染。疾管署呼籲民眾,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及教導幼兒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71型三個案為北部七個月大男嬰、三歲男童及南部九歲女童,發病日介於9月25日至10月7日間,分別出現高燒、紅疹、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抽搐、肢體無力等症狀,經通報檢驗均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分別併發腦炎及急性無力脊髓炎。其中北部七個月大男嬰的表姐提早五天、三歲男童的妹妹提早三天感染腸病毒,不排除為手足傳染,不過目前三人均返家照護及復健追蹤。另一例克沙奇A2型個案,為中部一歲女童,10月10日個案因發燒、咽喉潰瘍、嗜睡等症狀就醫,住院期間有下肢無力情形,無法正常走路,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已出院。羅一鈞說,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已為連續第五週下降,惟近幾週仍以71型個案數仍多,今年累計5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一例死亡)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43例為多,其他為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二例,克沙奇A2型、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一例。
-
2019-10-29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重症北中南增4例 2例疑親友傳染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上午公布國內新增四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包含三例腸病毒71型及一例克沙奇A2型,71型為北部七個月大男嬰、三歲男童及南部九歲女童,克沙奇A2型為中部一歲女童。其中兩例71型,因家中手足也感染腸病毒,不排除為親友間傳染。疾管署說,民眾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物品及玩具,及教導幼兒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71型三個案,為北部七個月大男嬰、三歲男童及南部九歲女童,發病日介於9月25日至10月7日間,分別出現高燒、紅疹、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抽搐、肢體無力等症狀,經通報檢驗,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分別併發腦炎及急性無力脊髓炎。其中北部七個月大男嬰的表姊提早五天,三歲男童的妹妹提早三天感染腸病毒,不排除為手足傳染,目前三人均返家照護及復健追蹤。另一例克沙奇A2型個案,為中部一歲女童,10月10日個案因發燒、咽喉潰瘍、嗜睡等症狀就醫,住院期間有下肢無力情形,無法正常走路,經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已出院。
-
2019-10-22 該看哪科.兒科
隔三年首見腸病毒71型死亡病例 一歲男童發病三天不治
我國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死亡病例,更是隔三年首見腸病毒71型死亡病例,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我國上周新增一例腸病毒重症死亡案例,南部一歲男童感染腸病毒71型,短短三天內引發心肺衰竭不治。疾管署提醒,雖國內腸病毒疫情已過高峰,但想擺脫流行期恐要等到11月中旬。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沒有特殊病史,9月26日發病反覆發燒及嘔吐至診所就醫,其後出現嗜睡情形,28日因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凌晨送急診,發現有肺水腫、呼吸衰竭、心肌炎及休克,緊急住院,仍因病情急遽惡化不幸於當日死亡,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心肺衰竭。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但已明顯下降。林詠青表示,男童的哥哥在9月5日有出現腸病毒症狀,就讀學校也有因腸病毒停課班級,但由於事隔三周男童才發病,無法證實兩者有直接關係,不排除男童是在這段期間於公共場所遭感染。事隔三年,我國再度出現腸病毒71型死亡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最近一次的71型死亡個案是在2016年,當時個案是一名北部兩歲女童,發病兩周死亡。近年我國腸病毒死亡個案幾乎都是ㄧ至兩例,去年共8例死亡個案,羅一鈞說,主要是因去年流行的是對新生兒威脅極大的伊科病毒11型,新生兒一半感染,近5成個案都會喪命。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約16400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仍處流行期。今年累計50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占40例最多,其中1例死亡,其他分別是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以及克沙奇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羅一鈞提醒,今年腸病毒是事隔7年較大疫情,雖疫情連四周下降,但幅度趨緩,要降至流行閥值以下,恐需等到11月中旬,5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由於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病程變化快速,應留意幼兒感染後一周內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務必立即送大醫院。
-
2019-10-22 該看哪科.兒科
今年腸病毒死亡首例 高雄1歲男童發病三天離世
腸病毒今出現死亡案病例。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住高雄地區一歲男童,9月26日起出現反覆發燒、嘔吐等症狀,雖三度就醫,但仍因病情惡化於三天內死亡,經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心肺衰竭。疾管署呼籲民眾,腸病毒疫情與急就診人數每周雖下降、但比預期慢,預估最快11月中旬才會脫離流行期,民眾應留意家中五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該個案從發病至死亡僅三天。家屬發現男童出現反覆發燒及嘔吐症狀,分別於9月26、27日帶至診所就醫,但情況未好轉並出現嗜睡情形,28日時更因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而於凌晨兩點送醫院急診。醫師發現男童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心肌炎及休克情形,雖緊急住院治療,但男童仍因病情急遽惡化、不幸於當日死亡。後經檢驗審查,確認男童為腸病毒71型感染,並引發心肺衰竭。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0月13日至19日國內腸病毒門急就診計1萬6400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羅一鈞說,近期疫情雖每周以6至7%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預估要到11月中才會低於1萬500人次以下的流行閾值。而今年已累計50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40例最多,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二例,克沙奇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一例。羅一鈞表示,民眾勿輕忽腸病毒威脅,加強落實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務必留意其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降低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
-
2019-10-16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重症再增 又見大孩子感染
腸病毒疫情連三周下降,仍不可掉以輕心,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上周再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又見11歲「高齡」重症個案。今年49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中,4名超過10歲,分別為17歲、14歲、11歲及10歲,皆是男生,疾管署提醒家長,5歲以上孩子感染也可能出現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4例重症個案均是男童,為北部2歲、中部2歲、3歲及11歲,3人檢出腸病毒71型、1人檢出克沙奇A4型,分別併發腦炎或腦脊髓炎。四人症狀為發燒、嘔吐、口腔潰瘍、活動力下降、雙腳無力、肌抽躍及意識不清等,均確診為腸病毒併發重症。針對新增11歲「高齡」腸病毒重症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71型多年未大流行,多數大小孩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未曾感染,一旦大流行,這些沒有保護力的大孩子就容易感染,甚至變成重症。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共計1萬7570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2%,羅一鈞研判,遇國慶連假,醫療院所多休診,上周就醫人次恐低估,目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仍持續活動。疾管署昨天也公布國內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為雲林縣虎尾鎮30多歲男性,患者就醫治療三周,但口語表達能力受損,僅能單字發音,復健中。截至目前,日本腦炎病例共21例,往年9月後仍有零星個案,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呼籲,腸病毒傳染力強,請注意居家、學習環境清潔,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落實肥皂洗手至少20秒等習慣;家中幼童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留意重症前兆病徵。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提醒帶家中15個月以上嬰幼兒完成接種,避免感染。 編輯推薦 醫師退休隔天就胸痛病逝!5大高風險群趕緊做健檢 白內障「熟了」再手術? 許多患者因而失明 名醫籲勿信
-
2019-10-15 該看哪科.兒科
連假增4例腸病毒重症 又見大孩子染病重症
我國腸病毒疫情連三周下降,但仍不可掉以輕心,目前單周就醫人次仍與夏季疫情最高峰並駕齊驅,衛福部疾管署今更公布,上周再增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又見11歲「高齡」重症個案。籲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應加強手部及環境衛生,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4例重症個案分別為北部2歲男童、中部2歲男童、3歲男童及11歲男童,其中3人檢出腸病毒71型、1人檢出克沙奇A4型,且分別併發腦炎或腦脊髓炎。四人症狀包括發燒、嘔吐、口腔潰瘍、活動力下降、雙腳無力、肌抽躍及意識不清等,經就醫通報,均確診為腸病毒併發重症,所幸所有個案經治療後,病況穩定並皆已出院。針對本次新增的11歲「高齡」腸病毒重症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71型已多年未大流行,多數大小孩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未曾感染過腸病毒71型,一旦遇到大流行,這些沒有保護力的大孩子就容易感染,甚至演變成重症。今年4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中,4名為超過10歲者,分別年齡為17歲、14歲、11歲及10歲,皆是男生。羅一鈞提醒,5歲以下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但腸病毒流行期超過5歲者也可能出現重症。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7570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2%,羅一鈞研判,遇國慶四天連假,醫療院所多休診,上周就醫人次恐低估,目前仍處流行期。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但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疾管署再次呼籲,腸病毒傳染力強,請加強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清潔,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且大人小孩皆需落實時常以肥皂洗手至少20秒等正確洗手習慣;家中幼童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請留意重症前兆病徵。
-
2019-10-09 科別.感染科
疑姊姊傳染 4歲童腸病毒重症
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國內上周新增三例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個案,患者家中都有疑似感染腸病毒的手足,一名北部四歲男童,疑被家中讀大學的廿歲姊姊傳染。疾管署指出,孩子或青少年感染腸病毒後,症狀雖輕微,但傳染力高,若家中有五歲以下幼童,容易引起重症。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重症個案為北部四歲男童、中部六歲男童及南部兩歲男童,三人分別出現發燒、嘔吐、嗜睡、步態不穩、肌抽躍、肢體無力、意識改變、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均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分別併發腦炎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經治療後,病況穩定且均已出院。林詠青表示,中部六歲男童的弟弟日前發病、南部兩歲男童及姊姊則是同天發病,尤其北部四歲男童家中,出現就讀大學的廿歲大姊及讀國中的16歲二姐均有疑似腸病毒輕症。避免腸病毒在家中造成第二波感染,疑似感染者應與其他孩童保持距離,落實手部衛生,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一般來說,幼時感染過腸病毒,青少年幾乎不會再感染。但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腸病毒71型已多年未大流行,多數大小孩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未曾感染,一旦病毒流行,這些沒有保護力的大孩子就容易感染,今年腸病毒71型疫情是近六至七年來較大疫情,最近一次大流行是2012年,當年造成148例重症。國內腸病毒疫情量續兩周下降,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萬8834人次,已過高峰,但仍在流行期,疾管署預估仍須到十月底才可能脫離疫情。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上周仍有245個因腸病毒停課班級,提醒師長不可輕忽腸病毒威脅,落實孩子生病就在家休息。
-
2019-10-08 該看哪科.兒科
北部4歲男童染腸病毒71型重症 疑被大學親姐傳染
疾管署今公布,國內上周新增3例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個案,三例個案家中都有其他疑似感染腸病毒症狀的手足,甚至其中一例北部4歲男童,疑似是被家中就讀大學的20歲姊姊傳染,提醒家中若已出現疑似症狀的孩子,應與其他孩童保持距離,落實手部衛生,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重症個案為北部4歲男童、中部6歲男童及南部2歲男童,3人分別出現發燒、嘔吐、嗜睡、步態不穩、肌抽躍、肢體無力、意識改變、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均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分別併發腦炎或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3人經治療後,目前病況穩定且均已出院。林詠青表示,中部6歲男童的弟弟以日前發病、南部2歲男童及姊姊則是同天發病,尤其北部4歲男童家中,則是少見出現就讀大學20歲大姐及就讀國中16歲二姐日前都有疑似腸病毒輕症情形。雖大孩子或青少年感染腸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傳染力高,容易造成家戶內第二波感染,若家中有五歲以下幼童,就容易造成引起重症。幼兒時感染過腸病毒,青少年時期幾乎就不會再得病。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但腸病毒71型已多年未大流行,多數大小孩或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未曾感染過腸病毒71型,一旦遇到大流行,這些沒有保護力的大孩子就容易感染,今年腸病毒71型疫情是近六至七年來較大疫情,最近一次大流行是2012年,當年造成148例重症。雖國內腸病毒疫情量續兩周下降,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8834人次,已過高峰,但仍在流行期,目前疾管署預估仍須等到十月底才可能脫離疫情。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上周仍有245個因腸病毒停課班級,再次提醒師長不可輕忽腸病毒威脅,落實生病在家休息。
-
2019-10-08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增3個案 北中南男童染71型 家人也感染
民眾留意!腸病毒雖趨緩,但仍在流行期,且大人也會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佈新增3例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個案,北中南地區各1例且皆為6歲以下男童;特別的是,此3個案的家人都有感染腸病毒,不過為輕症,不排除為家人傳染。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腸病毒併重症3個案,分別為新北市4歲男童、彰化縣6歲男童及雲林縣2歲男童,發病日介於9月12至18日間,分別出現發燒、嘔吐、嗜睡、步態不穩、肌抽躍、肢體無力、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經就醫通報,均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其中雲林、彰化男童併發腦炎,新北男童另出現意識改變、亂說話、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不過3童經治療後病況穩定,目前均已出院。羅一鈞說,此次個案特別的是,3男童的家人都有感染腸病毒,如新北男童的2位就讀國中、大學的姐姐,分別於9月13、16日感染腸病毒但輕症,而男童則是9月16日發病,推估為家人傳染;而像9月12日發病的彰化男童,其胞弟於9月9日染腸病毒輕症;雲林男童則跟12歲染輕症的姐姐在9月18日同天發病。而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9月29日至10月5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8834人次,較前一週下降 10.6%。羅一鈞說,疫情雖已連兩周下降,但仍在流行期,預估要到10月底才會過高峰。而今年已累計45例腸病毒併重症病例,以腸病毒71型36例最多,其他分別為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羅一鈞呼籲,家中成員若感染腸病毒,應充分休息並避免與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機會外,若家中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醫,以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
2019-10-01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反轉師長別放鬆 南部2歲重症童加護病房搶救
腸病毒反轉,就診人次連5周攀升,上周終於下降,但仍高達兩萬多人次,甚至有264班停課,創單周新高,持續有重症個案。疾管署今公布,上周新增2例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今年累計42例腸病毒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33例居冠,籲師長仍不可掉以輕心,應持續加強手部衛生及環境消毒,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免造成交叉感染。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為北部5歲女童及南部2歲男童,症狀包括發燒、嗜睡、嘔吐、疱疹性咽峽炎、肌抽躍等,經通報檢驗均確診為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北部5歲女童住院後病況順利好轉,住院8日已康復出院,但南部2歲男童住院後,併發腦幹腦炎、心肺衰竭,目前生命跡象穩定,仍在加護病房住院治療中。近四周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腸病毒71型持續活動;今年累計333例腸病毒71型個案,創四年同期新高。據疾管署資料,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0980人次,較前一周下降7.7%。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高峰期,以中南部下降較明顯,北部和東部則持平。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研判疫情會持續下降,預估於10月中旬脫離流行期。疾管署再次提醒,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由於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程變化快速,家中如有孩童感染腸病毒,在感染後的一周內,務必留意其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大醫院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期。
-
2019-09-25 該看哪科.兒科
腸病毒防疫 肥皂搓手超過20秒才算數
國內腸病毒、流感疫情持續上升,疾管署昨天公布,上周新增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個案,全台有258個班級因此停課;重症個案中,一名南部7個月大男嬰同時檢出腸病毒71型及克沙奇病毒A6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腸病毒流行高峰恐延至十月中旬,師長應提高警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增3名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為南部7個月大男嬰、北部9歲女童及南部8歲男童,其中南部7個月大男嬰同時檢出腸病毒71型及克沙奇病毒A6型,經審查確認為腸病毒感染併發急性無力肢體麻痺,北部9歲女童及南部8歲男童則為腸病毒71型感染併發腦炎;所幸3人住院治療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林詠青說,據統計,同時合併感染兩種以上腸病毒型別者,重症及死亡率與一種病毒型別無差異;上周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22662人次,近期就診人次持續上升,疫情處流行高峰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門急診人次逐漸持平,疫情可望在十月中旬下降。另外,疾管署推出中英文防疫雙語繪本「CHELSEA AND FRIENDS小喜與朋友們」,時尚媽咪Melody應邀擔任防疫大使。育有兩女的Melody說,在家總將用肥皂洗手這句話掛嘴上,但兩個孩子常偷懶只用清水沖手,她必須化身糾察隊,聞寶貝們的手有沒有香味,確認落實洗手步驟。Melody也和疾管署長周志浩一同提醒家長,除熟悉的洗手五字訣「濕、搓、沖、捧、擦」,肥皂搓手超過20秒才算數外,師長也要提醒孩子們洗手有5大時機,包含進食前吃飯後、跟別人抱抱前、上廁所後、咳嗽打噴嚏後、看醫生後,才能更有效保護自己。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達86,018人次,較前一周上升5.1%,近期呈緩慢上升趨勢,就診率以0至4歲增加較明顯;上周校園流感群聚共計16起,較前一週減少,分別為國中及高中各5起,幼兒園3起、國小2起、大專1起,以A型流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