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3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僵硬
共找到
750
筆 文章
-
-
2020-06-28 科別.骨科.復健
衛福部核淮 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長輩的夢魘,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退化性關節炎的盛行率也逐年增加,衛福部統計,我國每6.5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衛福部前年9月通過特管辦法後,開放細胞療法,如今細胞療法也能用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亞東醫院與長庚醫院先後通過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改善疼痛。林口長庚骨科部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會愈高,50歲以上發生率為二到三成,70歲以上就會增加到七成,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會讓患者不願外出,且也會增加跌倒骨折的機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紀的因素以外,其餘像是過胖、經常要搬運重物導致關節長期負重,或常常要屈膝的工作,曾骨折或脫臼等都會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張毓翰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步會採取肌力訓練,加強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受損的機率,不過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通常都是「痛到受不了」才來就醫,改善疼痛感往往是患者的重點訴求。一般改善疼痛的方式是開立消炎止痛藥,有些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接受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或是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注射(PRP),張毓翰說,不同的治療方式都有優劣,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對腸胃道會有傷害,而玻尿酸或PRP的效果則是因人而異。隨著細胞療法的開放,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也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但缺點是要價不菲,一個關節20萬元以上。張毓翰說,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建議是「非」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使用,嚴重到若要置換人工關節者,此方法不建議使用。張毓翰說,細胞治療目前仍屬於「高端醫療」,初步認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效果比PRP顯著,根據研究八成患者使用後有改善疼痛感,但價格實在太高,主要貴在實驗室培養幹細胞的費用,也期待未來成本降低,使用人數可以更加普及。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爬樓梯減重 小心膝蓋先痛
45歲楊姓男子因覺得體重增加,便以爬樓梯當運動來減重,不料一段時間後,雙膝在晨間出現僵硬情形,久坐不動膝蓋會有緊緊、卡卡的不舒服感,原本靠復健可緩解,但他不小心拐到腳後,膝蓋出現明顯疼痛和嚴重的緊繃僵硬感。醫師檢查後,確認他為髕骨股骨症候群及膝關節早期退化現象,在接受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後,大幅改善膝蓋緊痛的問題。苗栗市大千醫療體系福苗診所復健科醫師李明珊說,爬樓梯雖可增加心肺功能及消耗熱量,但過程中膝蓋必須承受比平常多4倍的重量,對膝關節前端的髕骨部位和半月板等軟組織都會造成傷害,以此當運動反而得不償失。她指出,楊姓男子已超過40歲,膝關節有早期退化情形,多次爬樓梯運動後,對膝蓋磨損更嚴重,幸好經診斷後仍可以葡萄糖增生療法來緩解症狀。此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溶液注射至受損退化的組織中,誘發自我修復的反應來強化結構、減輕症狀、恢復功能,主要針對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筋膜等有慢性退化性勞損的部位與疾病,例如肩頸慢性疼痛、下背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李明珊提醒,運動雖有助於健康,但選擇適合的運動、運動前的暖身,還有考量體力和能力都是必須注意的事項,別因過度或錯誤的運動造成身體損傷,運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2020-06-24 科別.腦部.神經
影/9歲男童中邪?上課不自覺漫步膜拜 原來是癲癇發作
台中市一名九歲男童上課時經常不自覺地站立漫步,搖頭晃腦兩眼無神,口中唸唸有詞,蹲在地上狀似膜拜,家人懷疑中邪而帶去收驚無效,後經班導師警覺,提醒家長帶男童就醫,經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洪宣羽醫師診治,確診為腦瘤引起的特殊型癲癇「自動症」,男童經開刀後便不再發作,恢復正常生活。男童家長表示,一年前,老師經常反應孩子上課的時候不自主地站起來並無來由地開始漫步,雙眼無神搖頭晃腦,甚至蹲在地上對著空氣說著聽不懂的話並舉手膜拜,與平時乖巧的表現判若兩人,引起老師的警覺,上網收集相關資料後,提醒他們注意,建議帶去就醫。家長指出,剛開始,家人因為沒有在家裡出現異狀,因此對老師的提醒不以為意,直到近二個月,家人才發現男童「中邪」情況頻繁,甚至在住家發作,帶去民俗療法收驚也未見好轉,於是接受老師的建議,到兒童神經科就診。洪宣羽說,男童就診時應答正常,醫師執行神經學檢查也沒有特殊發現,男童對這些奇怪行為完全沒有印象,看完被錄下的發作影片,也顯得相當訝異。由於男童主述正常時與不正常發作時的表現,懷疑可能是癲癇。洪宣羽指出,經安排腦波檢查發現男童右側顳葉頻繁放電異常,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男童腦部右側顳葉靠近額葉處發現一個3.6X3.4公分大小的少見腦瘤,這類怪異行徑是腦瘤引起的癲癇發作,與一般常見的強直型癲癇發作—突然倒地、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硬非常不同。洪宣羽說明,自動症是一種特殊型癲癇發作,表現為無目的性、定型的和重複性的行為,通常伴隨著局部性意識障礙,患者清醒後通常對這些行為失去記憶。由於男童顳葉受到長大腦瘤的壓迫,使症狀越來越頻繁,為避免影響上課學習的成效與發作時受傷的風險,經與家長溝通後,建議切除腫瘤,目前已完全恢復,不再出現怪異行為。洪宣羽提醒家長,特殊型癲癇「自動症」的發作在家中不易察覺,上課時便會因為無法控制而發作。因此,孩子若出現不尋常的行為舉動,最好是拿起手機錄下發作時的影像,再至兒童神經科就診,讓兒童神經科醫師作出正確的判斷。
-
2020-06-23 科別.感染科
高雄6旬翁意識混亂加護病房搶救 原來是日本腦炎惹禍
繼上周六一口氣出現首3例日本腦炎病例,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一例日本腦炎確診個案,也是高雄市今年首例個案,個案已轉出加護病房,現於一般病房治療,但意識仍稍為混亂。疾管署提醒,日腦死亡率高達2至3成,籲民眾提高警覺,落實疫苗接種、防蚊措施。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個案為居住高雄市鳳山區60多歲男性,近期無旅遊史,平時活動地包括鳳山區居住地及小港區鳳鼻頭漁港。個案6月13日因發燒、頸部僵硬至診所就醫,症狀未改善14日就醫收治住院,16日出現意識改變轉收治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於今日確診。林詠青近一步說明,該男一度意識混亂,並非失去意識,而是對人、事、時、地出現混淆,最常見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或正處於何處,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僅小於1%會出現症狀,甚至3至5成患者康復,仍會出現語言障礙、性格改變、肌肉無力等後遺症。個案前往小港區鳳鼻頭漁港時常途經小港區親友住處,漁港及親友住處周邊發現有水稻田與養豬場,並於親友住處附近水稻田查獲三斑家蚊幼蟲,初步研判個案於小港區或鳳鼻頭漁港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同住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活動地周邊進行捕蚊燈懸掛措施。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4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2例、台南市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6至2019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7、9、20及12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提醒,日本腦炎疫情正值流行高峰,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幼兒接種日本腦炎疫苗,住家或活動地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的民眾,請做好防蚊措施,如自覺有感染風險,可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0-06-21 科別.兒科
台南109年首例日本腦炎 患者插管治療
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患者9日發病,13日急診就醫,目前插管治療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發布新聞稿指出,台南市首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是家住台南市歸仁區的40多歲男子,9日出現反覆高燒、頭痛、倦怠等症狀,13日因意識改變至成大醫院急診就醫,觀察後轉入加護病房插管治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綜合研判是日本腦炎。衛生局調查,這名男子平時活動地點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住家附近1公里內有豬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感染地可能是居住地附近;衛生局已前往懸掛捕蚊燈,展開誘捕病媒蚊等防治措施,並加強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疾病管制署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6月至7月是流行高峰期。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是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是黃昏與黎明時段,豬則是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感染日本腦炎可能會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包括發燒、頭痛、意識障礙、嘔吐、頸部僵硬、抽筋、肌張力異常、腦膜刺激症狀及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等,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致死率20%至30%。感染日本腦炎容易遺留嚴重的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目前無治療藥物,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6-19 科別.指甲.足部
穿起來很舒服的軟鞋子,其實很傷腳!物理治療師教你5招正確挑對鞋
造成腳趾變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挑鞋子與穿鞋子的方式。膝蓋痛或腰痛的患者以及老人家,多半會穿著比自己的腳大一點的鞋子,或是軟趴趴、似乎對腳很好的鞋子。這些鞋子穿起來比較舒適、輕鬆吧?但是,這些乍看之下對腰腿很好的鞋子,其實對腳一點好處都沒有。不僅如此,還會讓你的腳逐漸變成「無法走路的腳」!如果穿著尺寸比腳大的鞋子、或材質柔軟的鞋子走路,在鞋子中的腳就會往前滑動,使得腳跟的部分變得不穩定,走起路來啪噠啪噠的。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腳趾就會用力縮起來。事實上,這就是腳趾變形的原因。腳趾彎曲與捲曲趾,也是鞋子中的腳為了避免滑動,而下意識做出抓地動作所引起的。換句話說,腳趾變形是腳試圖在穿著不適當鞋子的狀態下,努力站穩所造成的結果。穿上有鞋帶的鞋子,症狀就會顯著改善!防止腳趾變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固定腳跟。如果腳跟確實保持筆直的狀態,鞋子中的腳就能維持穩定,不會滑動。這是發生於我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時的事情,也是在我發現腳趾變形是萬病根源之前的故事。那時,我建議因為腰腿不好而來做復健的患者,改穿容易穿脫的「護理鞋」(穿脫容易、材質柔軟的鞋子,經常用在看護上)。但是,他的症狀一味惡化。走路愈來愈困難。當時的我,完全搞不清楚患者為什麼會惡化。直到某一天,我試穿患者的護理鞋,結果發現鞋子裡的腳會滑動,非常難走。我心想「這樣不太妙」,於是改讓患者穿上有鞋帶的鞋子。於是,患者的症狀不可思議地改善了。當時我對於固定腳跟的重要性,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但後來看了許多病例,逐漸確信「鞋子本身就是造成疼痛的元凶」。5大重點,挑選不會讓腳變形的鞋子只要鞋子中的腳趾不滑動、鞋子不扭曲,腳就不會變形。挑選不會讓腳變形的鞋子,有5大重點。①綁帶鞋最好以不反折的魔鬼氈或拉鍊固定的鞋子、不需要綁鞋帶的皮鞋或懶人鞋等,都不是很推薦。尤其是腰腿疼痛的人在挑選鞋子時,與其穿讓腳變得不穩定的鞋子,還不如穿可以確實固定的綁帶鞋更適合。其中,以有5排以上鞋帶孔的鞋子最理想。不過,童鞋很少有綁鞋帶的款式吧?這時候,請選擇魔鬼氈需要反折的鞋子。如果反折的時候可以拉緊,就足以將腳固定。②鞋帶以「扁形」為佳鞋帶大致可分為圓形與扁形2種。扁形鞋帶能夠以整個帶面收緊,所以穩定性較高,也能降低腳在鞋子中滑動的風險。附帶一提,鞋帶的材質分成純棉與化學纖維,我較推薦伸縮性低,不容易滑脫的純棉鞋帶。③最好挑選後跟牢固的鞋子皮鞋、帆布鞋、高跟鞋,這些鞋子的後跟都軟趴趴的,無法固定鞋子中的腳跟。請選擇有「鞋跟杯」,且其中心長度較長、較堅硬的鞋子。④選擇不能簡單扭轉的鞋子腳趾無法抓地的人,如果穿著柔軟的鞋子走路,腳會彎曲,容易使身體變得歪斜。鞋底內藏「鐵心」這種鐵製或塑膠製硬心的鞋子,就不會輕易扭轉。⑤在鞋子中的腳趾要能活動就像抓東西或握東西能讓夠鍛鍊手指的握力一樣,活動腳趾能讓腳長出肌肉。如果鞋子的腳尖部分完全沒有腳趾活動的空間,就無法做出抓地、踢蹬之類的基本動作,腳底的肌肉也會逐漸消失。不僅如此,這也會造成拇趾外翻或扁平足、開張足。換句話說,鞋子太鬆或太緊都不行。因此,「鞋尖部分是否保留少許空間」是挑選鞋子的重點。只要有一根手指(1~1.5公分左右)的空間,腳趾就能伸展開來,自由活動。挑選鞋子時,可以先把裡面的鞋墊拿出來,實際把腳放到鞋墊上看看。如果拇趾到小趾都能放在鞋墊上,腳尖還有保留了一根手指的空間就沒問題。相反地,如果腳趾超出鞋墊,就是空間不足的證據。趁此機會,重新測量腳的尺寸吧!自己一直以為的尺寸,往往與實際尺寸不同,有時左右腳尺寸也會不同。挑選鞋子時,留意前面介紹的這5點,腳就不會在鞋子裡滑動,也能適當地活動腳趾。事實上,來我診所的患者中,也有很多人只不過把軟趴趴的鞋子換成後跟牢固的綁帶鞋,就改善了膝蓋疼痛,或者不再需要柺杖。話雖如此,我想大家有時候也會想穿時髦的鞋子,或是因為工作必須穿規定的鞋子吧?這樣的人,請先準備好滿足前述5個條件的「保養鞋」,以便在回家之後,保養疲勞的雙腳。只要花5分鐘的時間穿著保養鞋走路,再做「腳趾伸展操」,就能在穿喜歡的鞋子的同時,防止腳趾變形。挑選滿足重點的鞋子,改變「腳」的習慣吧!書籍簡介按壓腳趾頭,告別疼痛與側彎:肩頸僵硬、腰痛、關節痛、O形腿、脊椎側彎、拇趾外翻……都能改善作者:湯淺慶朗 譯者:林詠純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6/06/01書籍簡介/湯淺慶朗物理治療師、未來診所足部護理中心長原本在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從事高齡者復健。在醫院看到患者只能「維持現狀」,或是「一點一點的惡化」,開始懷疑現代醫療的存在價值,最後懷著「即使臥床的人,也不希望他放棄走路!」的想法離開醫院,開始研究「姿勢」與「腳趾」的關係。有一位願意當實驗品的妻子,是最重要的轉捩點。妻子只不過矯正了腳趾,困擾多年的O形腿就在一週內伸直了。透過這樣的機緣,終於確信「只要改變腳趾,就能改變身體」,並研發出「腳趾伸展操」,只要跟著做,就能打造一輩子都能健步行走的身體。在《西日本新聞》的連載專欄「茶水間的學問‧你的腳趾伸直了嗎~」廣受歡迎。NHK的節目《未來趨勢》中也對「足育」進行報導,並獲得相當大的迴響,很快就決定重播。目前的願望是「腳趾伸展操成為全民體操」。除了在足部護理中心接受腰腿問題的諮詢,也以牙醫等專家及一般人、學生、兒童等為對象舉行演講活動。除了日本,也飛往紐約、曼谷等世界各地展開巡迴活動。延伸閱讀: 明明沒撞到,身上卻出現「不明瘀青」?中醫師:這3種部位,小心是癌症前兆!
-
2020-06-18 橘世代.愛玩橘
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從年初新冠肺炎延燒,100多天來歷經各項禁令後,我國因八周無本土病例,終於在6月7日宣布「境內解禁」。而隨著解封,許多待在家好幾個月的叔伯婆媽們也開始「報復性出遊」,相約到各地走走。但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一段時間沒運動,還是要依照體力漸進式活動,可先從散步健行開始,避免受傷。新冠肺炎延燒,不僅要求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需戴口罩,雙鐵車上也禁止飲食,甚至連假時政府還針對某些旅遊景點發布細胞簡訊,讓許多人乾脆「乖乖躲在家裡哪都不去」。簡文仁非常鼓勵大家解封後出遊,但前一段時間,許多中老年人既沒有運動,連到醫院做復健的頻率都變少,想必筋骨和體力都退化不少。因此解禁後出遊,必須視自身狀況調整強度。例如車程不要拉得太遠、走路也不要走太久,建議以半天的行程為宜。除了時間之外,活動類型也可先以緩步健行為主,簡文仁以台北市為例,可先在河濱公園、大安森林公園或是青年公園等先散步,等到體力、肌力逐漸恢復後,也可到郊山,例如虎、豹、獅、象四獸山、內湖的碧山巖以及陽明山公園等,增加肌力。但若是膝蓋會不舒服,簡文仁建議可以帶個護膝,或是斟酌使用登山杖分攤體重,可以走久一點。至於有些人會選擇到外地旅遊,簡文仁則建議,如果車程較長,一定要在休息站稍作休息,下車活動活動筋骨,以免一直限制在車內、坐太久,反造成筋骨僵硬、疼痛,敗壞遊興。【熟齡延伸精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疫情後的我們,是否能具備當初的心肺能力?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6-17 養生.抗老養生
20歲後身體開始衰老! 治療師列出九個每天必做運動
運動與長壽之間存在著正相關。英國研究發現,運動可以保持我們免疫系統的年輕和效率。在規律運動的老人中,產生免疫性T細胞的胸腺明顯大於無運動的老年人,甚至與年輕人相當,但是老後才開始運動嗎?答案是錯的,在20多歲後,胸腺開始縮小,因此培養終身運動習慣很重要!老人運動的好處有健全免疫系統、堅固骨骼、使平衡更好、活化大腦連結,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南投醫院陳怡君物理治療師指出,運動分四類,重要性相等,分別為有氧運動主要在訓練整體健康和耐力;肌力訓練能強化肌肉和骨骼,平衡運動可增強維持平衡的肌肉,預防跌倒;柔軟度運動則能增加活動角度減少僵硬。 陳怡君物理治療師分享,下列為治療師建議年長者適合的九大運動項目: 1.快走(有氧運動):與慢跑相比,是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提高心率和肌肉使用。對膝蓋或腳踝無力的人,快走是更佳選擇。2.固定式自行車(有氧運動):是有氧運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不會對關節產生傷害。3.游泳(有氧運動):受水浮力支撐,對於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者,是很好的運動,水提供的阻力會有肌力訓練效果,即使不會游泳,也可以在水中活動。4.深蹲(肌力及平衡訓練)5.太極拳(平衡、靈活度訓練)6.手臂舉重(肌力訓練):增強上背部和肩膀肌力。7.健身體操(肌力平衡訓練)8.伸展:伸展所有肌肉保持靈活度,防止關節僵硬。9.瑜伽(柔軟度,平衡性,力量訓練)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迷上虛擬健身,要小心運動傷害嗎? 沒運動卻有翹臀是天生麗質? 當心是「這病」產生的錯覺 
-
2020-06-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自體免疫「網內互打」 小心肝受牽連!
醫生:「你有自體免疫病!」病人:「什麼叫自體免疫?」醫生:「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器官,簡單說,就是網內互打!」網內互打的自體免疫疾病,好像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醫療診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不知何因,也許與環境、或飲食方式、或現代人壓力大有關。自體免疫疾病中,最為惡名昭彰的就是紅斑性狼瘡,這種疾病會攻擊全身器官,尤其是腎臟、心臟、肺部,在以前無特殊藥物治療,許多病人只能靠長期服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因此重症病人一定每個人都是月亮臉,久了還會引起骨質疏鬆、胃出血、肥胖等併發症,到後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往往抑制不了,病人因而往生。類風濕性關節炎會有莫名其妙的引起關節痛,關節發炎.例如有些人早上起來手指僵硬、腫脹,如沒治療,久而久之,指關節變形,此外,其他各部關節也會相繼受波及。以攻擊腺體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乾燥症,引起眼乾、口乾、舌燥,這種病人可能要隨身攜帶人工淚液,或要時常多喝水,才能減輕症狀,必要時還需服用抗自體免疫藥物治療。在肝臟方面,這種疾病也會攻擊肝臟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或攻擊肝臟的膽管,引起膽汁性肝硬化。有不少病友,肝指數升高卻一直找不到原因,其中一部份就是因自己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肝細胞,「網內互打」之故。看病猶如算命,但算命有點玄,但看病就要有各種學理依據,為醫者要能明察秋毫,視病猶親,才能為病人做正確診斷,解決其痛苦。●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13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會成癮! 當心惡化成腦鳴
在耳鳴門診中,常會聽見患者說:「現在耳鳴已經跟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耳鳴只有一邊,現在變成兩邊,也不知道是哪一邊?」、「以前耳鳴還好,可以和平共存,現在變得更大聲,好想死!」、「以前是耳鳴,現在好像變成腦鳴了!」等等。耳鳴和腦鳴 易混淆耳鳴是內耳耳蝸或聽神經,在沒有外界聲波訊息傳入的情況下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原本的聽覺變弱,例如外耳炎、中耳炎、噪音性聽損等,耳蝸及聽神經啟動了代償機制,聽毛細胞加強擺動或聽神經加強傳導,設法去強化變弱的聽覺,患者反而聽到「缺損」的聲音,通常會有明確且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腦鳴是腦部聽覺神經路徑或大腦聽覺皮質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睡眠不足,當腦部聽覺神經路徑處於失調狀態,或是偏頭痛或癲癇發作,大腦聽覺皮質發生電位波動;通常沒有明確或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多半會影響認知、情緒和記憶。三原因 耳鳴變腦鳴耳鳴和腦鳴是不同的,那為什麼耳鳴久了會出現腦鳴?原因一:伏隔核功能失調當耳疾持續,始終無法恢復聽力時,神經代償機制啟動愈來愈多,逐漸從內耳、聽神經,進展到腦幹或大腦,就好比地方政府持續救災,連中央政府也加入,最後連國際人士也加入。是否需要啟動腦部代償機制的關鍵,就在大腦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一般來說,耳鳴愈久,愈有機會出現腦鳴。原因二:耳鳴成癮症候群如果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及孤單轉嫁於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再繼續轉嫁於耳鳴,儼然成為「耳鳴成癮」,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迴路愈來愈強大,最後突破伏隔核的抑制門檻,產生腦鳴。原因三:聲源頸部反射過度當聽力不良時,我們會反射性地調整頸部姿勢,去搜尋缺陷的聲音訊息,或是專注於耳鳴,稱之為「聲源頸部反射」,久而久之,頸部肌肉發生過勞與僵硬,刺激到位於肌膜內的本體感覺受器(感受頭部位置),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地從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進入後方腦幹,傳進鄰近的聽覺神經路徑,產生腦鳴。治耳鳴 破成癮迴路 我們在診治耳鳴時,會先找出聽力受損之因,加以治療,會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安排物理治療,教育患者不要低頭操作3C產品,避免頸部肌肉群過勞。平常應有規律且「有點忙碌」的工作與作息,不要把精神都聚焦於耳鳴,避免耳鳴成癮。一旦形成腦鳴,應即時接受藥物治療例如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壓制過度活躍的腦部神經活性,避免腦鳴擴散,視狀況接受心理治療,打破耳鳴成癮迴路,最後使腦鳴變回耳鳴。
-
2020-06-10 科別.腦部.神經
C肝放著不治療 長庚研究:罹患帕金森氏症機率恐增4成
近年國外田野調查發現C肝患者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分析10年近8萬名名C肝患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及早接受治療的C肝患者,比沒有治療的患者相比,減少4成帕金森氏症罹患機率,該研究也在去年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神經醫學(JAMA Neurology)中。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各種退化疾病患者增加,其中神經退化疾病更是大宗,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多,其次為帕金森氏症。林口長庚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於50歲到70歲,常見症狀為顫抖、動作遲緩、僵硬等症狀,困擾日常的生活作習,也常伴隨疲倦、無力感、失智及憂鬱等問題。陳柔賢表示,誘發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至今全世界仍無解,但可能的原因有三,基因、神經發炎、外在環境有害物質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黃英儒表示,到目前為止,帕金森氏症僅10%的病人其發病確定和基因遺傳有關,其他大部份病人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因此在缺乏發病原因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使得帕金森氏症缺乏有效的預防方式。陳柔賢表示,神經發炎被認為是除了基因以外,最大宗可能的致病原因。近年不少間接證據指出,C肝病毒是造成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之一,國外透過動物實驗也證實C肝病毒會侵襲腦部,特別是腦幹使其神經發炎。為了證實各種推論與證據,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從2003至2013年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中,找到24萬多位曾得到C型肝炎的病患,再以最嚴謹的方式從中分出各項條件匹配的兩組各3萬多人:一組是曾經接受干擾素治療;另一組是未曾治療過的,再追蹤這10年間各組的帕金森氏症的發生率。陳柔賢表示,結果發現曾接受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發生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為千分之4.06,明顯低於未曾治療的病人發生機率為千分之5.51,而且兩組的差異隨時間的增長而遞增,第5年的差距比約30%,第10年則為36%。換句話說,經過干擾素清除C型肝炎病毒的病人,得到帕金森氏症的機會,明顯低於未治療而體內仍有病毒的病人。這結果更進一步證實了C型肝炎和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性。黃英儒表示,這項研究的成就是距離預防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再向前進了一大步,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的了解其機轉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共通點,同時呼籲為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機率,罹患C肝的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
-
2020-06-10 新聞.健康知識+
電風扇吹整晚傷身體?小心風邪入侵引發這幾種症狀
夏天夜晚悶熱,許多人習慣會開著電風扇睡覺,不過有中醫師指出長期下來恐怕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電風扇的風對著人吹整晚,容易將粉塵吹進呼吸道內,引發過敏、鼻竇乾燥、肌肉僵硬痠痛等症狀,因此最好做好避風措施。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表示,中醫普遍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尤其睡著後身體裡的正氣也會跟著休息,電風扇對著身體吹容易導致風邪趁虛而入,許多年長者容易在半夜小腿抽筋或是下肢痠痛,就有可能是「風邪」導致的。電風扇的風除了會加速身體水分的流失之外,也可能會使房間內常見的過敏原,如灰塵、塵蟎、花粉、寵物的毛等吹進鼻子裡,如果是原本就患有哮喘、花粉症或一般過敏的人,會使得過敏症狀更加劇烈。因此最好定期清潔電風扇,並保持房間內的整潔,以減少過敏機率。另外,如果整個晚上吹電風扇睡覺,容易造成眼睛、鼻道及口腔乾燥不適,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身體出現過多的黏液,試圖修補乾燥的情況,因此有些人起床後容易鼻塞、頭痛,甚至出現肌肉痠痛、頸部僵硬的狀況,所以盡量不要讓電風扇近距離的直接吹身體喔!醫師也特別提醒,雖然天氣漸漸變得炎熱,但冷氣或電風扇都盡量不要對著人吹,可以選擇穿透氣涼爽的睡衣,搭配較薄的涼被,做好避風措施才是養生之道。而除了吹整晚的風導致的傷害,電風扇還有其他隱藏的風險,不可不注意!常被忽略的火災原因之一前陣子火災頻傳,一般家中如果電器使用不慎或是沒有做好維護,也會不小心變成火災意外!依據彰化縣消防局的統計,4~7月發生電風扇火警的案件最多,是常常被忽略的火災原因。消防局研判是因為電風扇在這個時期使用率提升,再加上閒置一個冬天後容易積灰塵,如果沒有好好清潔就會導致馬達故障受損。而為了避免這類型的火災再發生,彰化縣消防局整理出一般常見電風扇火災的起火原因,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電風扇故障時發出的警訊。1.馬達線圈過熱多年長期使用下來的老舊電風扇,可能會發生軸承運轉不順的問題,如果持續使用會導致電風扇卡住不轉,進而引起馬達線圈過熱起火。如果發現風扇啟動時緩慢,後又突然加速,或停止時是戛然而止,那有可能是旋轉軸缺油,應避免使用,平時也要記得定期清潔電風扇及潤滑軸承。2.電容器故障一般電容器有運轉壽命,如果發現啟動後扇葉不轉,但用手撥能正常轉動或電動機發出嗡嗡聲,那就有可能是故障,恐會發生冒煙甚至起火的危險。3.內部配線短路電風扇內部的配線可能因為拉扯摩擦造成線路外皮破損,容易引起短路起火。4.電源線短路電風扇因為常常搬動,容易造成電源線因拉扯導致鬆脫、接觸不良,或電源線遭重物擠壓而半斷線,就有可能會電線短路而發生起火災害。5.無限制使用延長線許多人會因為家中插座不夠而連接延長線,不過若延長線上電器過多,或使用多個延長線連接時,延長線會超過負載起火的危險性會大幅增加,品質不佳、線路磨損或被鼠類嚙咬的延長線也會增加火災發生的風險。參考資料:彰化縣消防局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2 橘世代.健康橘
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簡單七步驟學「呼吸肌伸展操」
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跟朋友歡唱就你氣不足?報告時上氣不接下氣?本書作者本間生夫博士分享,藉由伸展呼吸肌訓練肺活量,透過伸展運動,還能解除惱人的肩膀酸痛。有興趣就跟著本間教授一起練習看看吧!※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跟著達人一起做:呼吸肌伸展操】那麼,就馬上從「呼吸肌伸展操」介紹起吧。首先要從基本做起。前面也提到,呼吸訓練的重點是在做的時候要改善姿勢。就如圖所示,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筆直站立。還有,伸展操中的呼吸基本上是從鼻子慢慢吸氣,從嘴巴慢慢吐氣。尤其是在吐氣時,請花上比吸氣時多一倍的時間來吐氣。【步驟1:肩膀上下擺動】次數:3~6次現在要開始做呼吸肌伸展操。「步驟1」是要進行「肩膀上下擺動」舒緩肩部。肩膀上下擺動的用意是做呼吸肌伸展操的準備運動。呼吸肌伸展操會經常活動上半身,需要事先將肩膀變柔軟。所以要舒緩肩胛骨,讓胸部容易擴張。呼吸不好的人多半雙肩前傾,肩膀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緊繃,也就是俗稱的偏屈肩。請搭配緩慢呼吸來做伸展操,舒緩這些部位。呼吸時吸氣和吐氣的時機請効法「步驟1」。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從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抬起雙肩。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雙肩放下來。另外,雖然光是肩膀上下擺動也可以練習掌握呼吸的時機,但可以的話,慢慢往前後轉動就會很有效。肩膀從前面轉動的同時抬起來,再在往後轉的同時放下來。這樣肩膀酸痛也會一掃而空。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妨特別認真去做。● 肩膀上下擺動(吸氣肌)1. 慢慢吸氣,同時抬起肩膀。2. 慢慢吐氣,同時將肩膀往後轉再放下來。【步驟2:頸部伸展操】 次數:3~6次「步驟2」是要軟化頸部的肌肉,讓吸氣更容易的伸展操。一旦頸部的肌肉收縮,肩膀就會抬起來,鎖骨就會往上提。還有論文指出,即使是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麻痺而無法呼吸的患者,也可以藉由鎖骨上下擺動來換氣。這也就是說,假如在跑馬拉松或做其他運動時覺得難受,就以肩膀呼吸和喘氣。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邊慢慢吸氣邊將頭部往旁邊歪。同時將頸部伸展側的手臂伸往下方,做出用手掌按壓空氣的姿勢。伸出手臂後頸部的肌肉就會伸展得更厲害。接著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頸部的肌肉是用來吸氣的肌肉,要在吸氣的同時做伸展操。另外,頸部肌肉酸痛也是肩膀酸痛的原因。要時常消除肌肉的緊張,讓肌肉變得柔軟。● 頸部伸展操(吸氣肌)1. 慢慢吸氣,同時將頭部往旁邊歪。2. 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左右兩邊都要做【步驟3:胸部伸展操】 次數:3~6次「步驟3」是擴張胸廓,讓吸氣吐氣變得容易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抵住胸口上半部,再從嘴巴慢慢吐氣。接著請各位伸直背脊,稍微抬起下巴,頭部稍微往後提,同時慢慢從鼻子吸氣。這時抵在胸口上的手要施力,將鼓起的胸口往下壓。再來就是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放鬆手的力道,回到開頭的姿勢。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只要習慣做這個伸展操之後,很快就能在呼吸時大幅擴張胸廓。只不過,要是在吸氣時身體往後彎過頭,胸部的空間反而會變窄,得不到充分的效果,請各位小心。● 胸部伸展操(吸氣肌)1. 雙手抵住胸口上半部再慢慢吐氣。2. 慢慢吸氣,同時用手將鼓起的胸口往下壓。接著再慢慢吐氣,同時放鬆力道, 回到原本的姿勢。【步驟4:軀幹伸展操】 次數:3~6次吐氣時會使用位在胸部下半部的軀幹肌肉。〈步驟4〉就是要取得身體的平衡,同時放鬆軀幹肌肉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在頭後,慢慢從鼻子吸氣。其次要慢慢從嘴巴吐氣,同時舉起手臂,做出伸懶腰的動作。這時交叉的雙手掌心不要翻面,手背朝上。伸懶腰時腳後跟要保持著地。然後放下手臂,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只不過,有空的人也可以再加一道伸展操步驟。當舉起手臂做出伸懶腰的動作時,就把手臂往後拉,同時從嘴巴吐氣。只要持續做下去,吐氣的「呼氣肌」就會變得柔軟,吸氣吐氣就能更輕鬆。注:肩膀動不了的人請跳過舉起手臂的動作,不要勉強● 軀幹伸展操(呼氣肌)1. 雙手交叉在頭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舉起手臂, 做出伸懶腰的動作。回到原本的姿勢,再慢慢呼吸。【步驟5:背部、胸部伸展操】 次數:3~6次「吸氣肌」是吸氣時使用的肌肉,〈步驟5〉就是提升其柔軟度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在胸前。過程當中要慢慢從鼻子吸氣,慢慢從嘴巴吐氣。接著要邊從鼻子吸氣邊將手臂緩緩往前伸,同時拱起背部。請在慢慢吸氣的同時盡量拱起背部,直到吸完氣為止。另外,拱起背部時要記得做出抱著大球的姿勢。只要重心放在腳後跟,膝蓋微微彎曲,應該就可以拱好而不破壞身體的平衡。等到拱得夠彎之後,就從嘴巴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這個伸展操會伸展背部和胸部上半部,提升吸氣的功能。既然是效果高超的伸展操,請一定要好好做。注:拱起背部時別忘了吸氣● 背部、胸部伸展操(吸氣肌)1. 雙手交叉在胸前,慢慢呼吸。要在慢慢吸氣的同時拱起背部,將手臂往前伸。2. 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步驟6:腹部、體側伸展操】 次數:3~6次吐氣時使用的肌肉「呼氣肌」,也長在胸側到側腹之間。〈步驟6〉就是鍛鍊這些體側肌肉的速成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單手抵在頭後,另一手搭在腰上,從鼻子慢慢吸氣。其次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抵住頭部那隻手要舉起手肘伸展上半身。伸展身體的側面時,手肘到腳後跟要呈一直線。等到吐光空氣後,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另外,做這個伸展操時記得上半身要挺直,不要彎腰或扭動身體。胸側到側腹之間要好好伸展,讓「呼氣肌」舒緩及軟化。● 腹部、體側伸展操(呼氣肌)1. 單手抵在頭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舉起手肘,伸展身體的側面。*左右兩邊都要做【步驟7:胸壁伸展操】 次數:3~6次「步驟7」是要舒緩及軟化胸壁呼氣肌。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輕輕交叉在腰後並放鬆。要在這個狀態下從鼻子慢慢吸氣。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交叉的兩手往下伸。做的時候請挺胸,將背部的肩胛骨往中間靠攏。等到吐光足夠的空氣後,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尤其是很難挺胸的人,肩胛骨僵硬很難活動的人,請認真做做看。以上就是呼吸肌伸展操的所有做法。呼吸肌伸展操隨時做都可以,一天做幾次也沒關係,做的時候要勤勞。我也建議大家養成習慣。這種伸展操也可以早晚來做。我們一定要養成每天的習慣,好好強化呼吸肌。● 胸壁伸展操(呼氣肌)1. 雙手交叉在腰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將兩隻手臂往下伸。回到原本的姿勢,慢慢呼吸。※作者介紹本間生夫博士:一九四八年出生,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日本生理學會常任幹事、日本生理學會副會長、日本體力醫學會理事、厚生省特定疾患調查研究評估委員長、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學校法人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學術會議合作會員、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第八部會會長,以及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會長等職。另外還兼任昭和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情緒學會理事長、NPO法人平穩呼吸專案理事,以及日本體力醫學會健康科學顧問。本文摘自《最強呼吸法》,健行文化 2020/04/29出版【延伸閱讀↘↘↘】。拉筋越痛越有效?楊定一:守住溫和原則,自然帶來舒暢健康的伸展。鬼手武醫圖解教你按摩紓壓 輕鬆擺脫媽媽手、五十肩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5-31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感恩身體的功課: 讓身心徹底整合的運動
現代社會的分工既細緻又多元,每一個人隨時都要上緊發條,扮演多重的角色。為了追求生活的效率,我們可以說是把自己、把最忠實的身體完全交給頭腦來指揮。而且,只要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一天下來如果會覺得累,主要是心累。我們不光是身體忙不完,頭腦裡的思緒、種種煩惱、顧慮、擔心、盤算是怎麼也停不下來。可以這麼說,現代人好像都過著「煩惱優先」的生活。雖然有這個身體,但我們卻完全以念頭為主。而只要身體還可以運作,我們也就可以忘記它的存在。我們會以極大的毅力久坐不動,來處理種種「重要」的煩惱,直到這個身體不那麼好用了──僵硬、痠痛、腫脹、渾身不對勁,才會去注意它。無形中,我們好像跟身體有了隔閡。而重新和身體親近、和自己親近,也成了現代人好需要的一堂功課。正因如此,無論遇到的朋友所面對的是疾病、心裡的糾結或人生的難關,我過去總是把握任何機會鼓勵他們投入運動。即使再忙碌,還是至少抽出10分鐘、15分鐘的空檔來運動,而讓重心從頭腦落回身體。是這樣,除了最早在《真原醫》歸納出有氧、健身、拉伸三個原則,對運動作全方位說明外,後來我也進一步帶出螺旋舞和結構調整運動的作品,希望解開長期因為姿勢不良,加上重力和老化的影響,而在脊椎和結構累積的過多壓力。在這些項目中,結構調整的運動可說是最簡單、最溫和的,坐著、躺著都能做。藉由四肢在不同角度反轉、停留和共振,放鬆連結全身的筋膜組織,自然也就可以把壓力解開,而讓結構回復平衡。最重要的是,結構調整運動,只要做,就會得到效果。許多朋友也告訴我,透過這麼簡單的運動,就連其他慢性的不舒服都得到改善。然而,我後來也體會到現代人的煩惱太重、久坐不動的習慣太深,需要更多協助才能夠規律地投入。於是,我又請同仁完成一套「感恩身體的功課」,希望邀請大家帶著感恩而享受的心情,順著旁白的引導和國內音樂家原創的音樂,跟著影片的示範,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每天的結構調整運動。運動會帶來好心情,而記得這個好心情,也自然會讓我們愛運動。我常提醒身邊的朋友,面對困難,不需要硬碰硬。一樣地,面對身體的不舒服,更不需要用煩惱、壓力和緊張去面對。正向、輕鬆、不費力,才是我們培養任何健康習慣最重要的關鍵。舉例來說,透過「感恩身體的功課」來做結構調整,並不是針對不對勁的部位著手,只是輕輕鬆鬆從其他部位把身體累積的壓力挪開。給它一個空間,身體本來就有的智慧和療癒力反而能幫助自己恢復、調整,重新做徹底的整合。我在《真原醫》強調的重點,也都是從身心整合出發。規律的生活和均衡飲食、運動、睡眠、感恩心、服務心,都是為了回到身心的均衡,讓身體和意識同步共振。身心一致,念頭和行為一致,從能量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運作是最不費力的,而自然反映生命的快樂。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其實都可以做感恩的功課,很誠懇地帶上一個感恩的念頭,讓它成為一個動態的靜心和祈禱。我們全身心投入,這樣的靜心和祈禱自然也就成為一種享受。熟練了,生命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光,自然成為我們最美的窗口──讓我們誠懇面對自己、面對身體、面對生命,不費力地體會內在的和諧與神聖。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為何有人膝蓋壞得快、有人用很久?5個膝蓋常見問題
Q 我們都知道活動量太大時,會增加關節磨損;但活動量變少時,關節會發生什麼狀況?A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蕭敬樺指出,膝關節能正常活動,仰賴關節周邊的肌肉力量,尤其以「股四頭肌」為主,適當運動可以使股四頭肌強壯有力,關節活動度靈活順暢,保養出健康的膝關節。當活動量甚多、膝蓋負重增強就會造成磨損;當活動太少,首先影響肌肉力量下降,甚至萎縮,會感到腳無力,以及關節活動力下降,導致僵硬、容易發生關節內積水的情況。76歲老先生來門診求助,描述他過去每天都會到學校走操場,卻因疫情校園關閉,都待在家裡,多數時間坐著看電視,偶爾起身在家裡走動,防疫期間平均運動量不到以前的1/4。最近校園重新開放,恢復運動的他卻感覺雙腳無力,原本走10圈操場沒問題,現在走2圈就軟腳,因此趕忙就醫。另名67歲婦人因社區排舞班重新開課,一晚跳下來覺得膝關節卡卡,隔天關節腫脹不適而來看診。蕭敬樺解釋,老先生和婦人都因長時間沒有活動,造成膝蓋不適,但兩人不同的是,老先生主要因股四頭肌肌肉力量下降,婦人則是關節活動度出了問題,倘若兩人都未即時妥當治療和保健,放任症狀反覆發作,就可能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開端。蕭敬樺提醒,適當運動可使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強壯,且可維持關節活動度。當一段時間活動度驟減,運動量及品質過度變少時,就會讓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肌力變弱,增加關節負擔、加速膝蓋退化,進而膝關節僵硬活動不良,持續惡性循環就會讓整組膝蓋壞了了。Q 膝蓋退化跟遺傳有關嗎?為什麼有人壞得快、有人用很久?A 膝蓋退化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蕭敬樺指出,原發性為老化,軟骨退化、磨損的過程;續發性則是其他先天的關節病變、發育不全、創傷、風濕免疫等慢性疾病所致,家族遺傳史和先天關節病變或慢性疾病可能有關,但遺傳並非退化的全部成因。高達七至八成以上的關節退化成因,還是原發性的老化造成,只要適當做護膝運動,有助延長膝蓋使用。目前國內民眾面臨原發性膝蓋退化問題,女性平均年齡約55至60歲,或在更年期停經後3至5年內;男性則約65歲,但從事高負荷的勞力工作者,膝蓋退化可能提早發生,體重越重、膝蓋退化也可能愈早發生。Q 日行萬步保健康,對每個人都適用嗎?有些醫師主張七千步左右就可以,多了有害無益?A 蕭敬樺舉例,最常見的散步、走路,有助於維持關節活動順暢度。但走平地訓練肌肉力量有限,且需不需要走到萬步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假使民眾走到萬步,卻出現膝蓋腫脹痠痛,甚至積水就醫等情形,對於膝蓋保健反而沒有正面幫助。每個人都該有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可採漸進方式,測試自己可承受、但不會對膝蓋造成負擔的平衡步數。蕭敬樺強調,走路不是最有效的保膝運動,真正有效的護膝運動可分成不同等級。對膝蓋訓練強度最好的運動包括平抬腿運動、高抬腿運動、核心肌群訓練、負重抬腿或是適當的貼牆蹲踞練習等,這些運動都可直接訓練到膝蓋周邊肌肉肌力。次之常見的保膝運動為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健康操、有氧舞蹈和太極拳或快走等,效果雖不如重訓,但對膝蓋靈活有不錯幫助。傷膝蓋的運動則要避免,像是爬山、爬坡,雖然有助體適能訓練,但對膝蓋來說並不是好運動,還有上下樓梯、負擔重物等,都會加深膝蓋磨損。Q 走路姿勢和穿什麼鞋子,會影響關節健康嗎?A 想要保養好膝蓋不是只要照顧膝關節,蕭敬樺提醒,除了照顧膝蓋,正確的走路姿勢,與腰、脊椎、髖關節及膝關節都高度相關。若是脊椎、髖關節疾患致走路姿勢異常,會對膝關節有負面影響,因此鞋子應盡量挑選有緩衝、避震效果的軟墊或氣墊。Q 適合退化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有哪些?A 適合一般民眾及膝關節退化病患的日常護膝運動如下,一日3次,每次每組運動做3個循環。1.股四頭肌強化運動:身體坐正,右腳伸直、腳板朝上,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2.抱膝運動:身體坐正,將右膝靠進身體抱膝,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3.壓膝運動:將右腳打直,雙手輕壓膝蓋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4.臥姿平抬腿運動:身體平躺,將右腳上舉約30度,維持5秒鐘,換左腳。5秒鐘為一組循環。
-
2020-05-30 科別.腦部.神經
進展很快?有藥醫嗎?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與五大疑問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要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個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原文:
-
2020-05-29 養生.運動天地
爬樓梯好喘、歡唱總是氣不足?簡單七步驟學「呼吸肌伸展操」
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跟朋友歡唱就你氣不足?報告時上氣不接下氣?本書作者本間生夫醫生分享,藉由伸展呼吸肌訓練肺活量,平日透過伸展運動,還能解除惱人的肩膀酸痛。跟著本間教授一起練習看看吧!※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跟著達人一起做:呼吸肌伸展操】那麼,就馬上從「呼吸肌伸展操」介紹起吧。首先要從基本做起。前面也提到,呼吸訓練的重點是在做的時候要改善姿勢。就如左圖所示,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筆直站立。還有,伸展操中的呼吸基本上是從鼻子慢慢吸氣,從嘴巴慢慢吐氣。尤其是在吐氣時,請花上比吸氣時多一倍的時間來吐氣。【步驟1:肩膀上下擺動】 次數:3~6次現在要開始做呼吸肌伸展操。「步驟1」是要進行「肩膀上下擺動」舒緩肩部。肩膀上下擺動的用意是做呼吸肌伸展操的準備運動。呼吸肌伸展操會經常活動上半身,需要事先將肩膀變柔軟。所以要舒緩肩胛骨,讓胸部容易擴張。呼吸不好的人多半雙肩前傾,肩膀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緊繃,也就是俗稱的偏屈肩。請搭配緩慢呼吸來做伸展操,舒緩這些部位。呼吸時吸氣和吐氣的時機請効法「步驟1」。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從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抬起雙肩。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雙肩放下來。另外,雖然光是肩膀上下擺動也可以練習掌握呼吸的時機,但可以的話,慢慢往前後轉動就會很有效。肩膀從前面轉動的同時抬起來,再在往後轉的同時放下來。這樣肩膀酸痛也會一掃而空。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妨特別認真去做。● 肩膀上下擺動(吸氣肌)1. 慢慢吸氣,同時抬起肩膀。2. 慢慢吐氣,同時將肩膀往後轉再放下來。【步驟2:頸部伸展操】次數:3~6次「步驟2」是要軟化頸部的肌肉,讓吸氣更容易的伸展操。一旦頸部的肌肉收縮,肩膀就會抬起來,鎖骨就會往上提。還有論文指出,即使是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麻痺而無法呼吸的患者,也可以藉由鎖骨上下擺動來換氣。這也就是說,假如在跑馬拉松或做其他運動時覺得難受,就以肩膀呼吸和喘氣。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邊慢慢吸氣邊將頭部往旁邊歪。同時將頸部伸展側的手臂伸往下方,做出用手掌按壓空氣的姿勢。伸出手臂後頸部的肌肉就會伸展得更厲害。接著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頸部的肌肉是用來吸氣的肌肉,要在吸氣的同時做伸展操。另外,頸部肌肉酸痛也是肩膀酸痛的原因。要時常消除肌肉的緊張,讓肌肉變得柔軟。● 頸部伸展操(吸氣肌)1. 慢慢吸氣,同時將頭部往旁邊歪。2. 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左右兩邊都要做【步驟3:胸部伸展操】 次數:3~6次「步驟3」是擴張胸廓,讓吸氣吐氣變得容易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抵住胸口上半部,再從嘴巴慢慢吐氣。接著請各位伸直背脊,稍微抬起下巴,頭部稍微往後提,同時慢慢從鼻子吸氣。這時抵在胸口上的手要施力,將鼓起的胸口往下壓。再來就是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放鬆手的力道,回到開頭的姿勢。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只要習慣做這個伸展操之後,很快就能在呼吸時大幅擴張胸廓。只不過,要是在吸氣時身體往後彎過頭,胸部的空間反而會變窄,得不到充分的效果,請各位小心。● 胸部伸展操(吸氣肌)1. 雙手抵住胸口上半部再慢慢吐氣。2. 慢慢吸氣,同時用手將鼓起的胸口往下壓。接著再慢慢吐氣,同時放鬆力道, 回到原本的姿勢。【步驟4:軀幹伸展操】 次數:3~6次吐氣時會使用位在胸部下半部的軀幹肌肉。〈步驟4〉就是要取得身體的平衡,同時放鬆軀幹肌肉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在頭後,慢慢從鼻子吸氣。其次要慢慢從嘴巴吐氣,同時舉起手臂,做出伸懶腰的動作。這時交叉的雙手掌心不要翻面,手背朝上。伸懶腰時腳後跟要保持著地。然後放下手臂,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只不過,有空的人也可以再加一道伸展操步驟。當舉起手臂做出伸懶腰的動作時,就把手臂往後拉,同時從嘴巴吐氣。只要持續做下去,吐氣的「呼氣肌」就會變得柔軟,吸氣吐氣就能更輕鬆。(注:肩膀動不了的人請跳過舉起手臂的動作,不要勉強)● 軀幹伸展操(呼氣肌)1. 雙手交叉在頭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舉起手臂, 做出伸懶腰的動作。回到原本的姿勢,再慢慢呼吸。【步驟5:背部、胸部伸展操】 次數:3~6次「吸氣肌」是吸氣時使用的肌肉,〈步驟5〉就是提升其柔軟度的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交叉在胸前。過程當中要慢慢從鼻子吸氣,慢慢從嘴巴吐氣。接著要邊從鼻子吸氣邊將手臂緩緩往前伸,同時拱起背部。請在慢慢吸氣的同時盡量拱起背部,直到吸完氣為止。另外,拱起背部時要記得做出抱著大球的姿勢。只要重心放在腳後跟,膝蓋微微彎曲,應該就可以拱好而不破壞身體的平衡。等到拱得夠彎之後,就從嘴巴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這個伸展操會伸展背部和胸部上半部,提升吸氣的功能。既然是效果高超的伸展操,請一定要好好做。(注:拱起背部時別忘了吸氣)● 背部、胸部伸展操(吸氣肌)1. 雙手交叉在胸前,慢慢呼吸。要在慢慢吸氣的同時拱起背部,將手臂往前伸。2. 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步驟6:腹部、體側伸展操】 次數:3~6次吐氣時使用的肌肉「呼氣肌」,也長在胸側到側腹之間。〈步驟6〉就是鍛鍊這些體側肌肉的速成伸展操。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單手抵在頭後,另一手搭在腰上,從鼻子慢慢吸氣。其次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抵住頭部那隻手要舉起手肘伸展上半身。伸展身體的側面時,手肘到腳後跟要呈一直線。等到吐光空氣後,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另外,做這個伸展操時記得上半身要挺直,不要彎腰或扭動身體。胸側到側腹之間要好好伸展,讓「呼氣肌」舒緩及軟化。● 腹部、體側伸展操(呼氣肌)1. 單手抵在頭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舉起手肘,伸展身體的側面。*左右兩邊都要做【步驟7:胸壁伸展操】 次數:3~6次「步驟7」是要舒緩及軟化胸壁呼氣肌。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雙手輕輕交叉在腰後並放鬆。要在這個狀態下從鼻子慢慢吸氣。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交叉的兩手往下伸。做的時候請挺胸,將背部的肩胛骨往中間靠攏。等到吐光足夠的空氣後,回到開頭的姿勢就完成一輪了。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尤其是很難挺胸的人,肩胛骨僵硬很難活動的人,請認真做做看。以上就是呼吸肌伸展操的所有做法。呼吸肌伸展操隨時做都可以,一天做幾次也沒關係,做的時候要勤勞。我也建議大家養成習慣。這種伸展操也可以早晚來做。我們一定要養成每天的習慣,好好強化呼吸肌。● 胸壁伸展操(呼氣肌)1. 雙手交叉在腰後,慢慢吸氣。2. 慢慢吐氣,同時將兩隻手臂往下伸。回到原本的姿勢,慢慢呼吸。※作者介紹本間生夫博士:一九四八年出生,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日本生理學會常任幹事、日本生理學會副會長、日本體力醫學會理事、厚生省特定疾患調查研究評估委員長、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學校法人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學術會議合作會員、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第八部會會長,以及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會長等職。另外還兼任昭和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情緒學會理事長、NPO法人平穩呼吸專案理事,以及日本體力醫學會健康科學顧問。【以上摘文段落選自:《最強呼吸法》、作者:本間生夫、譯者:李友君、圖文:健行文化提供】
-
2020-05-27 科別.腦部.神經
不自覺手抖?小心巴金森氏症
許多人有手抖的困擾,特別是拿筷子、寫字的時候,更有人會不自覺的手抖。嚴重的手抖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也常造成社交時的尷尬場面。而老年人出現手抖,是身體健康出了什麼問題?手部顫抖的原因有很多種,巴金森氏症是其中一種常見造成手部顫抖的神經退化疾病。其實顫抖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在醫院門診也經常遇到這類困擾的病患來諮詢,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問題造成的。顫抖 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巴金森氏症大多數病人於五十至六十歲之間發病,不過,也有少數有家族遺傳的病人在年輕時就發病。此疾病的特色,包含手腳會不由自主地顫抖、肢體僵硬、面部較無表情、行動變得緩慢、走路變得不穩、平衡變差容易跌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靜止時就會有顫抖的情形,而且通常從單側肢體開始出現。會造成這些症狀,是因為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導致大腦中缺乏多巴胺,也就造成肢體顫抖,身體僵直、行動緩慢的症狀。而隨著神經退化的數量越多,症狀也越嚴重,但目前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的真正機轉仍不清楚。藥物治療 後期易生副作用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胺藥物為主,以彌補神經退化所減少的分泌量。在疾病初期藥物通常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的進展,症狀會越來越明顯,所需使用的藥量也會增加,便容易產生藥物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幻覺、惡心、腸胃不適,甚至全身不自主的肢體異動症等。後期 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在巴金森氏症疾病後期,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佳,或是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改善病患之生活品質。這類的治療,主要包含傳統的腦部燒灼術,以及後續發展出的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其中腦部深層刺激器植入手術,可將微小電極植入蒼白球、視丘及視丘下核等區域,電極通電後可調控局部神經細胞的功能,以達到症狀改善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口服藥物的用量。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巴金森氏症有越來越多治療的選擇,要有正面的心態,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及衛教,可以大幅改善病友的生活品質。若民眾有手抖的困擾或是上述提到的其他情況,應盡快尋找合格的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
2020-05-25 科別.腦部.神經
這種發燒會傷害腦部!致命腦膜炎,早期症狀像流感
過去你可能會聽長輩說過,某個街坊鄰居的小孩發燒之後,就「燒壞腦袋」,從此智力停留在四五歲,或是有些地方動的不好!遇過這些狀況後,大家聽到「發燒」總會很緊張。然而,其實問題不是那個燒直接把腦袋燒到壞掉,而是造成發燒的原因 – 通常是「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讓環繞著腦部組織和脊髓組織的「腦膜」發炎感染,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腦膜炎」。腦膜是包覆腦組織與脊髓的細緻構造,腦膜炎則代表腦膜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感染發炎。腦膜炎容易發生於年紀很小(小於5歲)的小孩身上,十幾歲的青少年到25歲以前的年輕人也會,再來就是超過60歲以上的長者。如果本身有些慢性病,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沒有脾臟(像是曾經車禍脾臟破裂出血而移除脾臟者),也比較容易罹患腦膜炎。(關於腦膜,可以看「顱內出血有四種,每一種都很要命」這篇,了解腦膜分層與不同的顱內出血)病毒感染造成的腦膜炎比較常見,但通常比較沒有細菌性腦膜炎那麼嚴重。我們常聽到的「腸病毒」可能導致腦膜炎,另外,單純皰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也是可能的致病病毒。 細菌性的腦膜炎是很嚴重的,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幾天內患者就死亡了。通常是細菌跑進血液裡,然後侵犯腦部和脊髓導致細菌性腦膜炎。耳朵或鼻竇的感染則會讓細菌直接侵犯腦膜引發感染。以下三個細菌一定要認識:● 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b型流感嗜血桿菌曾經是小孩細菌性腦膜炎的最常見原因,現在小嬰兒有接受疫苗注射後,罹患這種腦膜炎的機會就大幅減少。腦膜炎的早期症狀和流感很像,患者可能會突然發高燒,頸部變得僵硬,如果已經是能表達的年紀,會抱怨頭非常痛,且與過去的頭痛感覺不同、伴隨噁心嘔吐,變得對光敏感,沒辦法專心,意識變得模糊或混亂,或根本很嗜睡,幾乎難以被旁人叫醒,食慾變得很差,有這些狀況一定要非常小心,趕緊就醫。接下來我們專門來看看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感染,這個腦膜炎會很嚴重,即使接受治療,每一百個患者中還是有10到15人會因此死亡,很容易影響十幾歲的青少年。近年來美國大專學校有幾次的疫情爆發。有些患者即使後來康復,仍留有永久性的神經損傷,腦部受損、耳朵聽不到、肢體動作變差。腦膜炎雙球菌平常會出現在哪呢?其實有些人是腦膜炎雙球菌的健康帶原者,鼻腔、喉嚨裡就長著腦膜炎雙球菌,但不會造成這個人有什麼症狀,這些沒有症狀的帶原者可以透過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口水來傳播細菌給他人。腦膜炎雙球菌會通常會需要較親密和長時間的接觸,像是親吻、咳嗽、使用同一個杯子,比較容易傳播。 因此,如果處在密集的生活型態,像住在宿舍這樣的機構,會讓腦膜炎雙球菌更容易傳播,因此大學剛開始住宿的新鮮人,剛進去訓練的新兵,監獄的囚犯、長期照護中心的居住者,都屬於較容易染上腦膜炎雙球菌的族群。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潛伏期約為3到4天,患者會開始出現上述的腦膜炎症狀。我們可以根據抗原性和莢膜化學組成,分成腦膜炎雙球菌不同的血清型。其中六個血清型,分別是A,B,C,W,X,Y,會有造成流行感染的潛力。想要減少感染機會的話,最好要打疫苗。目前台灣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價結合型疫苗或4價多醣體疫苗,可以預防四個亞型(A,C,W,Y),接種疫苗的7到10天後就可以產生保護力,建議本身有脾臟缺損、補體缺損、或準備去高風險地區(非洲)旅行的話,最好要先施打疫苗。而剛提到美國的大專院校曾發生過幾次腦膜炎流行,主要是亞型B的腦膜炎雙球菌,現在美國有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台灣沒有。如果要去美國念書,年紀介於16到23歲之間,建議要到美國打疫苗。原文:
-
2020-05-23 醫療.骨科.復健
挫傷是什麼?完整瞭解挫傷症狀、處理原則和藥物治療
「挫傷」(Contusion)是指鈍性直接打擊於身體所導致的非開放性傷害,如撞擊、棒打、腳踢…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挫傷其實是沒有傷口的,受力於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脂肪、肌肉、肌膜、肌腱、神經、血管等)導致局部腫脹瘀青。軟組織的挫傷一般不會危及生命,但嚴重的多處挫傷(又稱多發性挫傷)後肌肉出現壞死,會危及生命。一般臨床上挫傷的處置,初期首重止炎消腫去瘀,其次則必須特別注意大肌肉挫傷所留下的深層疤痕組織,若沒有適當的處理,可能會因沾粘導致組織纖維化與鈣化的現象(觸摸到硬塊),影響到肌肉的延展性與功能性,長期下來演變成慢性疼痛。挫傷急性症狀:紅(不一定淤血)、腫、熱、痛;挫傷發生後,受傷部位一般沒有皮膚的破損,或只在表皮的輕度擦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又或者是出現瘀斑,壓痛明顯。嚴重的挫傷會出現肌肉的部分撕裂,局部血腫,或是受傷部位無法自如活動等。一般人常常認為挫傷後馬上用紅花油或其他跌打油來揉搓患部可以「活血化瘀」,實際上揉搓會增加出血,導致局部腫脹加重,不利於挫傷恢復。在挫傷之初,不要用所謂的跌打損傷油進行揉搓。挫傷的處理原則挫傷的處理原則可運用運動傷害處理的原則,就是:R(Rse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最重要的是休息,一般來說休息不夠或過早活動勞動,導致受傷加劇,復原延後。再來要冰敷,目的是減輕發炎,進而減少腫脹、疼痛,而受傷後24小時內冰敷效果較佳,一次約冰敷20分鐘,時間太短效果不彰,時間太長則易凍傷。加壓也可減少腫脹,用繃帶纏繞患肢患處,也有固定的作用。至於抬高患肢患處,可避免姿勢性水腫,以免讓挫傷腫脹加劇。挫傷時的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上,挫傷臨床時醫生常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緩解症狀。止痛藥依強度弱到強可分為: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NSAIDs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Opioid analgesics(鴉片類止痛藥),這類藥物有時會影響胃腸道。1.臨床常用挫傷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此類藥品具有消炎及止痛效果,也有解熱的功能,常用於受傷引起的肌肉發炎、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坐骨神經痛等。第一代 NSAIDs:Acemetacin、Diclofenac、Indomethacin、Ibuprofen、Naproxen、Tiaprofenic acid、Meloxicam、Nabumetone。第二代 NSAIDs:Celecoxib與 Etoricoxib。腸胃道潰瘍的副作用比第一代小。Acetaminophen與NSAIDs一般建議以口服給藥,若無法口服可改以直腸塞劑或靜脈注射。2.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肌肉鬆弛劑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緊張及痙攣,以及因肌肉緊張、痙攣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及不適,有時也會藉由其所產生的嗜睡感,來幫助緩解因肌肉緊張所導致的失眠。本類藥品常用來減輕關節炎或運動傷害所引起的疼痛及不適。臨床常用挫傷的肌肉鬆弛劑的藥品作用及個別注意事項說明如下: 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5-14 橘世代.健康橘
鬼手武醫圖解教你按摩紓壓 輕鬆擺脫媽媽手、五十肩
每天老是覺得肩頸僵硬又卡卡?抱寶寶或胖嘟嘟的寵物、長時間滑手機手超痠?透過達人的超詳盡圖解示範,再輔以自主伸展動作與適當的重量訓練,可有效改善惱人痠痛。【常見困擾1:肩頸痠痛】肩頸痠痛是指從耳垂下方至肩峰的部分,會感到緊繃甚至痠痛。對一般人來說,最常見的情況是落枕,或長時間背負過重的背包;對愛好騎彎把自行車的人來說,也容易有肩頸痠痛的狀況。此外,整天待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往往也會不自主地聳肩,或因精神過於集中造成肩頸緊繃,產生肩頸痠痛的症狀。肩頸痠痛是因為上、中斜方肌的肌筋膜過於緊繃而造成的。無論症狀是肩頸緊繃,或肩頸痠中帶痛、痛中帶痠,甚至是已經痛到日常活動受阻的狀況,上、中斜方肌都是首先必須被施作的肌肉。●對應肌肉上/中斜方肌斜方肌分上、中、下3部分,是覆蓋在上背部最大的一片肌肉,從頸椎的枕骨開始,橫向延伸到鎖骨外側及頸胸椎的棘突,往下到胸椎的第12椎。肩頸痠痛時,首要處理部位為上、中斜方肌。起端:枕外隆凸、項上線、項韌帶、第7頸椎和胸椎1~7椎的棘突止端:鎖骨外側1/3處、肩胛崗、肩峰●痠痛解證1.被施作者採坐姿。施作者用手刀以逆時針方向旋揉的方式,由上往下從起端(項上線)慢慢揉至肩胛骨。每個定點壓揉3~6次後,即可移到下個位置。2.再以同樣方式由內往外揉至止端(肩峰)3.步驟1~2過程中如果觸摸到密度特別高或較隆起之處,皆是痠痛點。此時以食指指腹針對痠痛點先輕輕按壓3~6次。建議:除了指壓,也可以肘壓方式壓揉痠痛點。先以手肘針對痠痛點下壓,再以逆時針方向慢慢壓揉。4.接著以拇指深壓,並以逆時針方向慢慢壓揉3次。施作完,若痠痛部位無緩解,則重複以上步驟;如有緩解,即可移到下個痠痛點施作。●自主伸展肩頸痠痛在整復解證之後,還必須透過聳肩、再放鬆的復健方式,讓斜方肌伸展和收縮,將沾黏的氣血排出,使其代謝。如果需要再加強,可雙手握住啞鈴,做聳肩、放下的動作,讓肌肉恢復彈性。1.採站姿。吸氣,同時上抬雙肩。2.吐氣,肩膀往下放鬆。步驟1~2為1次,6~12次為1組,每回做1~3組。重點:用鼻子吸氣吐氣時,嘴巴要閉上。●重訓加強全身放鬆後,吸氣,同時上抬雙肩。吐氣,肩膀往下放鬆。步驟1~2為1次,6次為1組,每回做1~3組。注意:手肘須垂直,不可彎曲。1.重訓次數可依個人狀況調整。2.啞鈴可以裝滿水的寶特瓶代替。【常見困擾2:手臂疼痛—滑手機、維持抱嬰兒或寵物之姿勢】現在是人手一機的瘋狂上網時代,尤其搭乘捷運時,沒有拿手機好像是異類,更有甚者一掌可以拿3支手機。其實這樣的動作,最容易傷到我們的肱二頭肌,也就是我們俗稱有小老鼠的這條,前上臂的肌肉。除了拿手機,抱嬰兒或寵物、提重物、拿起子在栓螺絲感覺非常吃力時,也是肱二頭肌出了問題。肱二頭肌負責的動作是上臂的提起,跟它互動作用的是肱三頭肌,也就是後上臂的肌肉,它們倆一個收縮,一個伸展,互動地把手臂提起放下。●對應肌肉1.三角肌起端:鎖骨外側1/3前緣、肩峰、肩胛崗下緣止端:肱骨中央外側三角肌粗隆2.肱二頭肌起端:長頭─肩胛骨的盂上結節、上盂唇處短頭─肩胛骨喙狀突止端:橈骨粗隆、肱二頭肌腱膜●痠痛解證肱二頭肌被覆蓋在三角肌下方,第一層肌肉要放鬆才能觸證到第二層,因此整復時必須先從三角肌著手。●三角肌的按摩1.整【前三角肌】時,被施作者側臥。施作者先找出被施作者的鎖骨,再觸診三角肌的起止端。2.被施作者的手肘往胸後上方抬起。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被施作者的鎖骨往內揉按,直至外側1/3下緣處。重點:肌肉較大片者,以手刀施作。3.整【後三角肌】時,被施作者的手往胸前放鬆掛下,讓肩胛崗與側三角肌後側線呈一條直線。4.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其肩胛崗下緣,由內往外揉按。5.整【側三角肌】時,被施作者的手往大轉子方向自然垂下,置於側身。施作者用指腹或手刀沿著被施作者的肩膀往上臂的方向按揉。6.三角肌施作結束後,施作者可用指腹或手肘沿著頸椎第3椎往下按摩至頸椎第7椎,效果會更好。●肱二頭肌的按摩肱二頭肌協同到的肌肉有胸大小肌及旋轉肌。如果肱二頭肌的氣滯血瘀較嚴重時,可能會擴及到其他的協同肌,所以如有併發的痠痛也必須同時處理。1.被施作者採側躺,小臂舉起15~45度。施作者觸診肱二頭肌的起止端,並觸找痠痛點。2.按【外側】:被施作者的手肘往下彎曲。施作者用指腹橫撥或手刀旋揉的方式,慢慢地從肩膀揉至手肘。3.按【內側】:被施作者的手肘往上彎曲。施作者一手扶著其手腕,一手用指腹橫撥或手刀旋揉的方式,慢慢地從肩膀揉至手肘。●自主伸展1.腳與肩同寬,雙手十指交叉互扣,提肘,雙臂如抱球,緩緩抬起,再慢慢吸氣,雙手高度不過肩。吸足氣後,把氣下沉到肚臍下方的中極穴。2.雙掌往內翻,掌心朝下,肩肘放鬆,雙手自然往下垂,吐氣。雙手垂放到底,掌根按住,縮小腹,背挺直,停氣9秒。重點:用鼻子吸氣吐氣時,嘴巴要閉上。3.雙手仍扣住,沿著身體中線往上走,吸氣。當雙手過肩時,掌心往外翻,雙手往上伸直3次,把身線拉到最長,眼睛看手背。掌根按住,肩肘放鬆,屏氣9秒。4.雙手放鬆,掌心朝前,手肘放鬆,慢慢地往下畫大圓,吐氣。※作者介紹:張振澤,中華民族損傷協會第4屆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六合精武協會創會理事長,曾獲選為國術會亞洲盃、世界盃徒手擂台賽的國家隊選手,因傷開啟研究之路;洪肇欽,陸軍專科學校助理教授,國家級角力教練兼講師、國武術教練兼講師,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氣功按摩暨民俗療法培訓班講師、正骨整復師培訓班講師。※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伸展紓壓等經驗分享,僅供參考,請依照個人情況斟酌,如有不適切勿勉強進行。本文摘自《鬼手武醫的對證徒手療法》,蘋果屋出版社 2020/03/12出版【延伸閱讀↘↘↘】。拉筋越痛越有效?楊定一:守住溫和原則,自然帶來舒暢健康的伸展。圖解居家運動操/4個步驟跟著做,有椅子就能運動!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1 養生.運動天地
身體第二個心臟!專家:伸展小腿肚讓全身浮腫都消失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鬆筋解痛の最強瑜伽伸展式》,作者Kaz(森 和世)】下犬式伸展運動對於解決浮腫問題非常有效。之所以會造成浮腫的原因,就在於血液循環不好。身體中多餘的水分無法被血液回收,而囤積在體內的組織裡,因此臉部看起來就會浮腫、或者一到傍晚就覺得鞋子很緊穿起來不舒服。讓浮腫消失的訣竅就是要徹底伸展被稱為第二心臟的小腿肚。小腿肚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叫做「擠乳作用」(milking action) ,可以反重力幫助血液流動順暢。再細說的話,就是「擠乳作用」會讓小腿肚的肌肉在血液周圍如同擠牛奶般的律動,也就是將血液送回心臟的功能。藉由刺激小腿肚的肌肉幫助「擠乳作用」充分運作,血液循環就會變順暢,連帶著全身的浮腫也跟著消失了。相對來說,運動不足和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的人,很容易因為小腿肚的肌力變差和肌肉僵硬而身體浮腫。此外,透過下犬式伸展運動讓頭部的位置低於心臟,可以促進臉部血液循環達到消除浮腫的效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動作時要記得反覆深呼吸,如果屏住呼吸反而會導致血流停滯喔!利用小腿肚的幫浦機能讓血液循環變好
-
2020-05-10 養生.運動天地
防疫在家自我鍛鍊?專家提醒特別容易發生的13個錯誤
有人擔心到健身房受感染,轉向利用YouTube或IG上的運動影片,在家自我鍛鍊。專家提醒,運動很好,但絕不能忽視鍛鍊不當可能造成的傷害,這類情況在家中特別容易發生。以下是運動專家列舉出的常見錯誤,建議在進行鍛鍊之前,先花點時間建立正確觀念。1.信任每個在網路上發布運動影片的人要記住,並非每段網路上的運動影片,都出自經過專業訓練的教練。有些示範者並未經專業培訓,且背後可能隱藏某些行銷手法。擁有醫學和體育表演博士學位的專家Beatriz Crespo進一步說明:「就像有些人不是醫師,卻用行銷手法將自己定位為健康專家,聲稱可以治癒某些疾病。」這些經過包裝的手法,通常很容易執行,特別吸引觀者未經考慮、毫無質疑的遵循。2.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以求更好的效果Crespo說,很多人相信,如果運動不累、第二天沒有感到僵硬,或每天不進行高強度運動,就表示沒有進步、達不到效果。「不痛苦就沒有收穫」他認為是運動行業最大的神話和謊言。3.認為流很多汗就能減重流汗過多會導致身體脫水,這也是為何不該穿很多衣服或在溫度過高的環境運動。西班牙健身教練Santiago Marchante提醒,運動過度時身體會脫水,不但達不到運動效果,也讓身體陷入險境。4.水分不足或只喝運動飲料訓練員Verónica Costa說,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水必須在你身邊,以保持足夠水分,你並不需要含糖運動飲料。「除非是有氧運動,並持續很長一段時間(70-75分鐘),否則沒必要喝運動飲料。」私人健身教練Pedro Ruiz說,許多運動飲料是高滲透性,比水吸收得慢,並且含糖量高,可能引起腸胃不適。5.一遍又一遍重複相同的練習不斷重複相同的鍛鍊,並不會讓身體變得更好,可能適得其反。「運動的多樣性對於避免身體勞損很重要。」Crespo說明,我們需要透過四個基本支柱(肌力訓練、阻力訓練、靈活性和速度)提供不同的刺激,來彌補平時久坐的傷害。馬德里物理治療師專業協會的FranciscoGarcía-Muro指出另一個問題,專注於訓練某部位的肌肉,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失衡。6.做到身體抖動,覺得效果很好剛開始鍛鍊時千萬別過度,否則容易受傷。Crespo說,在進行棒式運動時(Plank),做到身體不斷抖動又鼓勵自己繼續撐下去,是不健康的。此外,把每個動作快速做完,或把自己搞得很累,都不是好的訓練模式。7.超越自己的能力需要靠過儀器測量,才能知道自己的上下限在哪裡。如果希望能達到運動效果,理療師Pablo Olab建議配戴能測量心律的運動裝置,然後依自己的年齡和健康狀況計算出目標心率,並努力在該範圍內進行鍛鍊。8.盲目跟隨,不注意姿勢正確否在家運動不會有健身教練糾正姿勢,你必須當那個找出自己錯誤的人。建議別光盯著3C螢幕專注練習,如果能在鏡子前運動最佳,即使因為注意姿勢正確與否而錯過幾拍或幾個動作,也別介意,畢竟正確的動作才能避免運動傷害。9.不休息也不傾聽身體的聲音Crespo說,休息是訓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體才能在運動後再生組織並改善骨骼質量。如果不懂得傾聽身體需要休息的聲音,第二天又繼續訓練或提高難度,最終的結果就是受傷。Olabe建議三種運動頻率,依照自己的狀況執行:a.沒有規律運動的人:輕度活動一天,休息一天,活動一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b.身體狀況良好:運動兩天,休息一天,運動兩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c.定期運動的人:運動三到四天,休息一天,運動三到四天,休息一天。依此重複。10.不熱身就開始鍛鍊花個10分鐘熱身,不但可以減少運動傷害,也能發揮最大的鍛鍊效果。即使你只打算運動半小時,也不能跳過熱身程序。11.硬要完成作不來的動作如果影片裡的某個動作,讓你感到疼痛或做不來,你應該立刻停止,並繼續進行下一個動作。如果硬要完成可能會造成傷害。12.運動時邊看電視或手機運動時最好別讓電視或手機干擾。「如果專注一件事情,必然無法專注另一件事。」VIP培訓師Olalla Eiriz說。13.或許你不適合在家鍛鍊YouTube或Instagram課程很好,但是如果身體狀況有問題或已有運動傷害的人,請務必謹慎。Costa說:「有潛在問題,腰痠背痛,受傷或懷孕的人都應該報名參加特定的課程並接受指導性訓練。」
-
2020-05-09 科別.骨科.復健
僵直性脊椎炎、運動傷害差在哪? 醫師教你辨別
一名40多歲退役軍人深受下背僵硬疼痛困擾多年,由於平時愛好打高爾夫,一開始誤以為只是運動傷害,而且疼痛在運動時感到舒緩,也就漸漸地不以為意。不料,他的症狀持續惡化,甚至連腳踝也出現嚴重紅腫疼痛,持續復健也未見改善,日常行動受限,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在復健科醫師的建議下,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才驚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積極治療後,症狀終於得到改善,也讓他不禁感嘆「總算知道什麼叫不痛!」。收治上述患者的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背痛和足底筋膜炎,而且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度不同,長期的不適可能讓患者習慣疼痛,增加自我評估病況的難度。此外,根據統計僵直脊椎炎病患平均延誤診斷為5-7年,也因此錯過治療良機。預防脊椎粘連是僵直性脊椎炎重要的治療目標,黃文男主任指出,脊椎粘連可怕的地方在於無法恢復,長期的發炎會導致一節節的關節互相粘連,造成患者駝背、軀幹僵硬如竹竿,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只有傷害脊椎,也可能產生關節外的症狀,最常出現的共病為虹彩炎,少數患者甚至會影響腎臟、肺臟和心臟的功能,呼籲民眾切勿輕忽不尋常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對於症狀較輕微的患者會給予抗發炎藥物,若病況嚴重,現階段也有生物製劑做為治療選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發炎因子,緩解症狀並提升生活品質。然而現行健保制度對生物製劑的給付門檻較高,許多患者即便病況嚴重,仍欠缺一兩點條件才能受到健保的照護。黃文男主任分析,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多為年輕族群,是台灣重要的潛在資產,根據現行的生物製劑事審規範,僅有不到10%患者能接受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治療,接受完整照護的比例仍舊偏低,期盼未來能放寬給付條件,讓更多患者受惠。 及早發現及早就醫是僵直性脊椎炎的也是治療關鍵,黃文男主任說明,僵直性脊椎炎和運動傷害最大的差異在於疼痛類型的不同,運動傷害通常是機械性疼痛,患部會愈動愈痛;至於僵直性脊椎炎則屬於發炎性疼痛,反而能透過運動獲得改善;因此造成患者在剛起床時最為僵硬不適,經過日常活動後,中午時便與正常人無異。呼籲民眾不要太過輕忽身體的病痛,尤其年輕男性,若發生起床下背僵硬疼痛卻找不到病因,或肌腱炎類似症狀久未改善,持續超過六個星期,應儘快至免疫風濕科尋求協助,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下背痛別忍了! 4大特徵看你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0-05-08 科別.骨科.復健
影/右膝化膿治療4個月復工 水果媽媽:最棒母親節禮物
67歲周媽媽年輕時就靠著在市場賣水果拉拔4個孩子長大,因長期久站導致右膝罹退化性關節炎,忍痛多年,直到今年初因右膝痛到受不了,手術換人工關節,沒想到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應用3D列印模具製造含抗生素活動型骨水泥治療,待感染改善後,拆掉活動型骨水泥,並裝上新的人工關節,前後治療4個月,順利回到工作崗位,讓周媽媽開心地說「這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醫師林宗立說,退化性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主要表現為膝蓋軟骨磨損出現疼痛,若經藥物治療、輔具矯治、針劑治療等無效,嚴重需換人工膝關,其中約2%患者(多為慢性病或免疫不全患者)會發生手術後感染。林宗立指出,周媽媽是家裡生計支柱,每天至少站12小時,加上體重逾90公斤,右膝蓋很快就退化,今年初,右膝痛到受不了換人工關節,後因傷口感染、化膿2個多月,接受清創、抗生素治療仍未改善,經轉診到中國附醫,確診為慢性人工關節感染,合併金屬鬆脫,必須以兩階段手術進行治療。林宗立說明,第一階段手術為拔除舊有人工關節,徹底清創,再置入含抗生素骨水泥,幫忙殺菌,待感染獲得控制,約3個月後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抗生素骨水泥,並且置換新的人工膝關節。周媽媽在接受第一階段手術,置入3D列印模具製造的活動型骨水泥後,不須依賴輔具,膝關節可活動角度約0至90度,能自行使用助行器步行,三個月後,感染獲得控制,即接受第二階段膝關節重建手術,術後一個月恢復良好,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林宗立說,傳統的活動型骨水泥多為醫師手作或翻模,表面粗糙、結構不穩,易破裂鬆脫或關節移位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變差、療程延長、增加再重建手術的困難度,病人需再次接受手術。 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有助於控制感染,且膝蓋能自由活動,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因此有利於第二階段的手術重建。林宗立指出,他和院內3D列印中心團隊共同研發3D列印模具,藉由3D列印技術改善傳統活動型骨水泥的缺點,達到關節平滑、結構強化、精準量化,且尺寸個人化,已獲得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國際期刊發表。有效幫助患者控制感染,改善膝關節功能並增加其活動角度,減少併發症發生,對患者真的是一大福音。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