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傷口
共找到
1760
筆 文章
-
-
2020-09-17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可能引起動脈栓塞 有三高者應提高警覺
一名75歲男姓長年抽菸,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三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他因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因此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他說,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張育晟說,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張育晟提醒,因周邊動脈栓塞於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17 科別.耳鼻喉
耳內視鏡手術耳膜修補無負擔 嘉義長庚助患者重獲聽力
64歲邱姓婦女長期洗腎,多年雙側中耳炎反覆發作困擾,導致兩側耳膜幾乎全部破裂,耳朵常流出膿性分泌物,聽力變差,經嘉義長庚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邱婦恢復聽力,邱婦中午參加記者會,當面感恩張耕閤醫師說,「我現在看電視可以聽聲音了」。邱婦說,長期受中耳炎所苦,家人需要大聲靠近講話,她才能勉強聽的到,這些症狀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也長期困擾著她家人,「這種手術方式很輕鬆,想不到我這一輩子還能清楚聽到別人講話,真的改善我生活品質很多,非常感謝!」。邱婦求助張耕閤醫師治療,張醫師先控制其中耳炎至穩定後,考慮到病人身體狀態,採用「耳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耳膜修補;術後耳部外觀無傷口,病人很快就返家修養。術後耳膜預後良好,同時也治癒中耳炎;此外,後續追蹤聽力發現,她的聽力大幅改善,家人也不再需要提高聲量與拉近距離,就能很正常的與她輕鬆對談。2年後,病人再次接受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另外一側耳膜」,術後雙耳聽力幾乎恢復至正常狀態,終於完全解決邱婦多年來困擾。張耕閤說,傳統中耳炎手術從耳後切開約5、6公分傷口,再將皮下肌肉切開至骨頭,然後慢慢剝離部份外耳道黏膜直至中耳腔進行耳膜的修補,術後頭部需要包紮大耳包防止傷口出血,對有系統性內科疾病,像糖尿病等病人,較有傷口感染及預後不佳的風險。現在新式技術為使用耳內視鏡外接螢幕,直接從耳道進入修補耳膜,鏡頭就在破裂耳膜前面觀察,能將手術細緻度作大幅度提昇,術後外觀無傷口,疼痛感很輕微,能有效改善病人中耳炎及聽力障礙。用來修補耳膜的素材,是取自病人耳內軟骨上的軟骨膜。
-
2020-09-15 癌症.卵巢.子宮
孕期青梅竹馬老公偷吃 8年後罹子宮頸癌的她最後悔這事
32歲小麗產後8年回診確診子宮頸癌,醫師詢問下,小麗說,產後有被告知施打HPV疫苗,減少感染風險,但夫妻從小青梅竹馬感情ㄧ直很好,認為自己不是風險族群,未施打HPV疫苗,直到發現自己罹患子宮頸癌前高惡度病變,才得知先生在她孕期「凍未條」曾去過聲色場所。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大規模研究發現,在透過性行為傳染的病源中,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最多人感染,遠超過愛滋病毒、披衣菌、淋病等,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換句話說,HPV已成性病冠軍,即使是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成的機率感染HPV。HPV有許多不同型別,低危險型HPV可能導致菜花或輕度子宮頸癌前病變;高危險型可能導致子宮頸癌及其他癌症,包含外陰癌、陰道癌等,多數經由性行為傳染,不論男女,只要發生生殖器接觸的性行為,就可能感染。除建議性活躍的年輕群族接種HPV疫苗,婦女產後也是接種關鍵時機,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解釋,自然產後產道易有小傷口,增加感染HPV風險,除了女性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外,不分男女更應依醫囑接種HPV疫苗,民眾可諮詢醫師,積極討論,遠離HPV感染風險。黃建霈呼籲,預防HPV男女性都該做到三關鍵,包含依照醫囑接種HPV疫苗、安全性行為及女性定期抹片檢查,據國內資料,近年子宮抹片篩檢率達六成。但黃建霈指出,20至29歲年輕女性屬性活躍群族,篩檢率卻偏低僅兩成,若反覆感染HPV,未來恐增加罹癌風險,建議儘早開始定期抹片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提出的台灣本土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是「四癌篩檢」中CP值之首,其降低約七成子宮頸癌死亡率。
-
2020-09-15 科別.一般外科
2鋼筋插身 又見肝癌 手術救回
嘉義縣大林鎮張姓男建築工今年7月初工作時,不慎從高處摔落,遭2條80公分的鋼筋穿過胸腔及臀部,經大林慈濟醫院醫師搶救,順利取出鋼筋,撿回一命,但因張男有肝癌病史,治療過程中發現他的肝臟腫瘤復發,以微創與傳統混合式手術順利切除。該院移植外科主任尹文耀表示,張男當時被兒子抱進急診室時,意識清醒,院方立即啟動外科團隊全力搶救,並由消防隊合力將鋼筋剪短後,電腦斷層影像顯示鋼筋直接穿過左側肺部,且持續出血,造成血胸、氣胸,小腸部位也有破洞、斷掉情況,緊急聯絡開刀房安排手術。院方共花費5小時,才順利取出鋼筋,胸腔外科主任黃重傑表示,由於貫穿肺臟的鋼筋靠近心臟,另一根鋼筋則正好閃過腹腔主動脈,拔除時皆須相當謹慎,一不小心偏離位置,隨時都可能大出血奪走性命。張姓男子術後逐漸康復,回顧病史影像時,發現原本的肝臟腫瘤復發,有3公分大,旁邊還伴著另一顆2公分腫瘤,幸好惡性腫瘤未再轉移,他們以微創器械輔助完成手術,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住院天數縮短,病人也不再因為呼吸而疼痛。院方提醒,若不幸遇到異物刺入身體,千萬不要急著拔除,恐將導致大出血,最好的處理方式為保護傷口及做好固定後送醫。
-
2020-09-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保溫瓶先生」頸椎損傷 體溫失衡疫情當頭常卡關
諮商心理師李克翰又叫「保溫瓶先生」為工作東奔西跑得搭台鐵,疫情以來,他常被測到高燒攝氏38度而被拒於門外。他因頸椎損傷,體溫調控失衡,得自行降溫才能搭車。「保溫瓶先生」李克翰因頸椎損傷以輪椅代步,平常為了服務需要個案常跨縣市工作。他靈活駕駛電動輪椅縱然頸椎以下不能自由活動,行動仍毫不受限。但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當下卻常被拒於門外。因頸椎受傷,李克翰排汗功能受損,體溫調節很不容易。偏偏在疫情當頭,到各類場所或搭台鐵都必須量體溫,他因身體「保溫」,常常量到38度以上高溫。尤其在烈日下,如果在戶外活動超過10分鐘,李克翰體溫就會飆高。有一次他想搭台鐵但體溫太高被「退貨」;但趕時間,只好先搭計程車,拜託司機冷氣全開,讓身體降溫,才順利進站。體溫調控失衡不是李克翰的錯,背後成本卻要他承擔。他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體溫能過關,出門隨身得帶毛巾,進車站前先到廁所用冷水全身擦過一遍;或在室內冷氣送風口前狂吹一陣才能順利過關。幸運的話,李克翰可在室內吹冷氣降溫;運氣差的時候就得在炙陽下烤曬,愈曬體溫愈高。有一次,他到監理所辦事,就因為體溫老是量不過只能在室外等降溫,最後仍降溫失敗,只能改日請人代辦。在疫情最緊張時,李克翰儘管牙痛得要命,也不敢看牙醫;他擔心因體溫調控失衡,可能嚇到牙科醫護或被當成疑似個案通報,寧願忍著牙痛。一直拖到疫情趨緩後才就醫,結果牙爛得更嚴重。最讓李克翰有苦難言的是,體溫調控失衡難以對外人解釋,若說明可能會被冠上「逆時中」之名。有一次他好不容易降溫,把關的人就質疑「是不是作弊,怎麼可以去擦臉降溫。」除了「保溫瓶先生」,脊髓損傷的廣播主持人余秀芷也是「暖暖包小姐」。余秀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出大樓常要量體溫,但悶熱的豔陽烤過身體,她的體溫往往都在「及格」邊緣;有時候超過標準,得在一旁等降溫。有一次,看著其他人可順利通關,她等了20分鐘才降溫。余秀芷曾經跟負責量測體溫警衛說明,因脊損損傷才會高溫;警衛也說,雖知她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但必須奉命行事。也有不少人聽了余秀芷的狀況後,建議她可買涼感衣、用濕紙巾擦,甚至是帶冰塊出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機關、室內場所都需量測體溫,但原則上,量到高溫者應該是經評估風險因子後再決定是否放行。但現在多數場負責量測體溫者都非醫療人員,難有判斷基礎,可能量到高溫就一律拒絕。莊人祥說,對於特殊狀況造成體溫調節失衡,民眾可告知守門人;但因發燒仍是新冠肺炎可能的症狀之一,也不能完全排除相關可能性,實務要判斷並兼顧障礙者需求,確實有難度。也有防疫醫師建議,或許可少用發燒篩檢作為判斷手段,因只有部分確診者會發燒。但發燒可能是身體受感染或不舒服的反應,若有疑似症狀,仍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昀毅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人體排汗功能主要由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控制,交感神經興奮時會促進汗腺分泌排汗、散失體熱。林昀毅說,交感神經由胸椎和腰椎脊髓發出,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部位以下神經受損失去功能。頸椎及高位胸椎脊髓損傷患者因失去大部分交感神經支配造成排汗功能受損,無法正常調降體溫,在炎熱環境下容易有持續性體溫過高。除了脊髓損傷者,林昀毅說,嚴重、大面積燒燙傷者可能因皮膚真皮層汗腺被破壞,且傷口癒合後易產生肥厚性疤痕失去受傷部位排汗功能,太過炎熱環境也可能體溫調節不良。
-
2020-09-10 癌症.食道癌
長期飲酒喉嚨卡卡不適 小心食道癌上身
一名44歲男子每晚總是聚餐跑攤,導致他常狼吞虎嚥加快進食速度,同時對朋友敬酒來者不拒,以致於最近出現劇烈乾咳、喉嚨癢痛症狀,就醫發現喉部多處潰瘍且食道灼傷,醫師提醒,烈酒易灼傷食道及造成胃食道逆流,若不改變飲食習慣,小心食道癌悄悄上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醫師徐俊傑指出,該患者因工作關係經常得熬夜應酬,席間都會喝烈酒助興,日前返家後,發現喉嚨搔癢難耐,早上出門上班即不斷乾咳,原本以為是著涼感冒不以為意,但咳嗽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形容「喉嚨幾乎快咳斷了」,只好趕緊就醫求救。經鼻內視鏡檢查,果然發現喉嚨部位有多處潰瘍,且下咽喉及上食道處明顯有灼傷,深入詢問是否有吃海鮮,患者回答當天吃了多道鮮魚及甲殼類海鮮美食,因此研判可能是狼吞虎嚥過程中,細小卻銳利的魚刺及甲殼劃傷食道產生潰瘍,加上烈酒的豪飲刺激,造成嚴重的下咽喉及上食道處灼傷,所幸傷口沒有明顯出血,開藥後就讓患者回家休息,並囑咐患者短時間勿吃堅硬食物,同時避免刺激性飲品。徐俊傑說,酒精對食道及胃黏膜會產生刺激,引起嘔吐及胃食道逆流。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不自覺,但長期侵蝕下,容易灼傷喉嚨及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傷害,之後又會因喉部癢痛所引起的劇烈咳嗽,導致喉嚨及腹部持續用力,造成胃食道逆流加劇,喉嚨傷口也會逐漸擴大,若未及時治療,症狀會更加嚴重。他提醒,根據研究,若屬於「乙醛去氫酶」基因(ALDH2)缺乏者,長期過量飲酒將使得罹患食道癌、口咽癌、肝癌的風險比例上升為正常人的50倍,即使不飲酒者也較一般人增加21%,由於國人攜帶此缺損基因者比例達47%,高居全球之冠,因此更是上述癌症的高風險群,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徐俊傑建議,若民眾長期接觸酒精、香菸或檳榔等致癌物,一旦發覺口腔黏膜異常病變、吞嚥異常、喉嚨卡卡不適、聲音沙啞甚至咳嗽不停等症狀,都千萬不要輕忽,以免錯失治癒的黃金時機。
-
2020-09-09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移轉肺部 54歲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54歲劉姓女子3年前發現子宮內膜癌第3期,治療後定期在婦產科追蹤,在一次腹部電腦斷層追蹤檢查時 ,醫師發現她右下肺的部位有異狀,特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檢查,確診右下肺有3顆轉移的肺結節,因此轉由胸腔外科協助處理。雖然3顆肺結節位置分散,所幸都位於右下肺葉,因此醫師以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傷口約3公分,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子宮內膜癌轉移肺腫瘤,術後恢復狀況非常良好。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是癌別的第4期,許多病人常覺得消極或無法治療,但病人原本的癌症如果控制良好、體力及身體狀況佳,同時僅單一器官轉移時,是可接受手術治療,且5年存活率與第3期類似。他指出,在這次案例中,因病人原本的子宮內膜癌控制良好,且腫瘤僅單一轉移到肺部,即適合以微創手術方式治療; 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且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盡早回復正常生活。肺腫瘤微創手術適合早期診斷出的腫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健康保肺。
-
2020-09-09 科別.骨科.復健
肚痛急診 竟是骨鬆致胸椎骨折
65歲黃姓男子日前因腹脹劇痛到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掛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胸椎竟有壓迫性骨折,引起背痛、腸胃蠕動變慢,造成骨折原因就是骨質疏鬆。小港醫院表示,黃男長期腸胃道不適,因腹脹疼痛掛急診,原以為是腸阻塞,住院仔細檢查,X光片顯示胸椎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檢查骨密度,發現他因骨質疏鬆引起胸椎骨折,衍生腸胃等病症。神經外科醫師吳東軒為他進行微創椎體成型,在受損的椎體灌入骨水泥增加強度及脊椎穩定性,術後隔天出院,傷口僅1公分。吳東軒說,壓迫性骨折常見於更年期之後,因骨質疏鬆而誘發,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因老化或女性荷爾蒙變化產生,患者以男性老人或更年期女性居多。次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因為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癌症、藥物、遺傳性疾病、胃腸疾病引起骨細胞傷害,導致骨質流失。吳東軒表示,一般骨質疏鬆原因包括性荷爾蒙濃度降低、酗酒或攝取過多咖啡因及飲料,老化、運動少、日照少也是高危險族群,患者通常骨折疼痛才發現問題。建議要有均衡飲食、補充鈣質,並持續運動,適度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才有足夠「骨本」。
-
2020-09-07 科別.一般外科
男子草藥偏方治痔瘡 沒好轉反腫脹像芒果
新竹一名60歲男性長痔瘡,大便腫痛流血已長達10年,因害怕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是失禁等問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草藥偏方,導致痔瘡腫脹成約10公分芒果,甚至表面發生潰爛情形,疼痛難忍才求醫,經醫師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治療,疼痛問題馬上獲得改善,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男子隔天就出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也提到另一個案,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婦血紅素只有3g/dL,低於一般正常女性的12g/dL,若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基於母嬰安全,沈名吟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後,不只解決孕婦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婦貧血和腫瘤2大問題,之後小寶寶也順利健康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變成「玫瑰花盛開」的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且藏在肛門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
2020-09-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針灸可治療身體不適 中醫師教你按穴位緩解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症狀,治療上常會使用止痛藥治療,效果不錯,不過其實以針灸治療頭痛效果也很顯著,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廖述禮指出,中醫臨床上以針灸治療疼痛的方式已被WHO認證。針灸能治療身體上不同的疼痛,而頭痛就是其中之一,廖述禮表示,中醫將頭痛根據發生部位,分成不同類型,並採取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民眾可上網搜尋穴位圖並遵循以下方式按壓緩解症狀,或請專業醫師診治。廖述禮解釋,如頭頂痛,頭頂為厥陰經循行所過,若疼痛部位在頭頂處,可以按壓足背部的太衝穴來緩解;顳側頭痛,則是少陽經所循行的部位,若此處發生疼痛,可藉由按壓耳上率谷穴或手背的中渚穴來減輕頭痛。若是前頭痛,廖述禮說明,頭部前側屬陽明經,疼痛時可按壓手部的合谷穴來減緩;後頭痛則為後太陽所過,大多外感風邪時發生頭痛,或肩頸肌肉緊繃時發生,此時可按壓眉頭的攢竹穴或時後頭部的風池穴來舒緩。廖述禮表示,針灸療程一般為期兩周,約1、2天按壓一次,且建議民眾在治療前不要空腹,至於不適合針灸的對象,包括懷孕的女性、針灸部位如有傷口也不適合。廖述禮說,頭痛是現代人常見的症狀,希望以上的簡便方式,可以幫助需要的人在疼痛時稍做舒緩,但許多疾病通常會伴隨頭痛,了解頭痛所代表的真正意義相當重要,如症狀無法緩解,應到醫療院所做詳細檢查治療。
-
2020-09-05 科別.骨科.復健
館長遭槍擊後,運動表現難恢復?復健科醫師分析真實狀況
網紅「館長」前幾日驚傳遭人槍擊,右手臂有1穿透傷、右大腿粉碎性骨折、右小腿腳踝也中彈,社會各界震驚也紛紛譴責暴力行為。而有網友擔憂,經常重訓的館長是否很難回到健身房?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暨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說明,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牽涉到太多不同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可以回答,但會先維持全身性活動以及心肺功能為主,再配合醫囑以及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還是可以重返榮光。子彈大小、速度、擊中部位 影響傷害嚴重程度子彈在穿透組織的時候會撞擊、穿透組織形成空腔、會形成撕裂傷和周圍組織的拉傷,造成的傷害,會隨著彈頭大小、截面積、子彈速度有所不同。林杏青醫師指出,子彈速度以每秒2000英尺為分水嶺,分為低能量槍傷和高能量槍傷,高速子彈穿透組織,引起的週邊組織結構傷害較小,但可能深入穿透內臟,相對而言低速子彈的能量被組織吸收,對局部破壞較大。擊中的位置如果較少重要血管和神經,引起的傷害較小,他說像是高能量槍傷,容易造成上臂大血管破裂及臂神經叢傷害,可能會引起後續手部活動的功能障礙。組織傷害之外 神經、傷口感染、肢體攣縮要注意不同的槍傷結果手術考量不同,林杏青醫師說,如低能量槍傷若沒有引起上臂骨折明顯位移,可能考慮較保守的治療;但若槍傷傷及肩關節關節面,則要考慮子彈中的重金屬(例如鉛)是否會滲入關節被吸收,必須要清除乾淨,並清理關節面的子彈碎片;如果肩關節極度粉碎,則可能要做人工關節置換。另外,槍傷之後也可能引起後續的傷口感染、神經傷害、臥床太久使軟組織內形成硬骨的異位性骨化、骨癒合失敗、因長期固定引起的肢體攣縮等併發症。粉碎性骨折恢復較慢 以全身活動量及心肺功能為主從國外的文獻經驗看來,上肢的槍傷骨癒合從一個半月到五個月都有,而下肢則是從二到十二個月,林杏青醫師分享,何時可以「承重訓練」因為牽涉到太多因素,很難有一致標準。如果只有單純肌肉傷害,恢復的速度必然比骨折更快,而單純的骨折則比粉碎性骨折或伴隨神經傷害更快;下肢骨折因為需要承重,恢復訓練上也需比上肢更謹慎。初期復建以控制組織水腫、恢復關節活動度避免孿縮、維持全身活動量和心肺功能為主,待受傷組織結構追蹤影像開始穩定,以逐漸承重的方式漸進,等到肌力、肌耐力慢慢建立之後,訓練敏捷及協調性,最後才能繼續訓練專項運動訓練表現。
-
2020-09-0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年紀漸長皮膚保水能力下降 醫師教這樣保養
許多民眾都有腳後跟龜裂的經驗,裂得太深到真皮層,可能會出血、疼痛。皮膚龜裂就像「農田缺水」,因缺水、缺油導致裂開,腳底沒有皮脂腺,水分易流失,便容易龜裂。加上走路時腳底不停摩擦,刺激皮膚角質層為自我保護而不斷增厚,當厚厚的角質層承受不住活動的拉扯力時,就容易在腳底形成裂傷。年紀漸長,走路量大、皮膚保水能力下降,確實比年輕時容易發生腳底龜裂。然而年紀並非唯一因素,有些人可能因為鞋子選擇不當,或「拖著腳」走路造成腳底頻繁摩擦,進而龜裂。另外,若是有免疫失調疾病,如汗皰疹、乾癬等,也容易皮膚乾燥、脫屑,造成龜裂。腳底龜裂時,通常可先擦凡士林或滋潤的乳液,「而且最好一輩子都要保養」。建議睡前擦抹並穿上襪子,讓水分鎖在皮膚上;若龜裂出現傷口,最好先請醫師開立抗生素藥膏,塗抹後再擦保濕產品。選擇合腳、有厚墊的鞋子也非常重要,尤其應改掉不良的走路習慣,避免腳底摩擦,角質不斷增生;也可使用磨腳棒或磨石,將增厚的腳皮磨掉,但必須小心地且頻率不可過高,避免受傷。如果時常保養還是一直發生腳底龜裂的狀況,建議先到皮膚科求診,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病理性原因,如黴菌感染、乾癬、汗皰疹等,治好疾病才能真正改善龜裂的腳跟。(諮詢╱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
-
2020-09-04 科別.泌尿腎臟
健康橘/腎結石也找上年輕人 多喝水可預防
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上者,但近年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了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外,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至於如何預防,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是不二法則。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年輕人則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有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瘻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等。經皮腎造瘻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且術後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要住院約5至7天。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則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優點是沒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
-
2020-09-04 科別.耳鼻喉
反覆喉嚨痛?恐是慢性扁桃腺炎作祟!專家建議治療方案
常常喉嚨痛,以為是身體抵抗力差,吹了冷風、冷氣,就感冒了?!其實,如果反覆喉嚨痛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而且發病頻率頻繁,平均每1至2個月就會發作,嚴重造成生活與心理上的困擾,就必須就醫考慮其他原因導致。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伯軒分享,曾遇過患者因反覆喉痛而困擾,發病時常合併發燒、吞嚥困難等,在診所被診斷為急性扁桃腺發炎,以抗生素與症狀控制藥物治療,卻效果不彰。經他追蹤診斷,才發現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因常常反覆發作,故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吳伯軒指出,傳統慢性扁桃腺手術是使用冷刀器械切除扁桃腺,會在咽門前柱做切口,確認扁桃腺周圍的手術切面後,逐步往扁桃腺下端剝離,到最末端會使用扁桃腺鉗夾住,並將扁桃腺完整移除後,使用綁線確認止血。冷刀手術的缺點是:容易造成術中出血量較多、術中視野不佳、延長手術時間,且縫合後傷口容易感到疼痛。為了改善傳統手術限制,吳伯軒參考國外手術,使用原應用於他類手術中的「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將此工具帶入扁桃腺手術中,發現能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術後疼痛機率。而他分享的臨床案例,即是使用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進行扁桃腺手術。手術過程順利,僅微量出血5毫升,傷口只有稍微疼痛,住院時間也從4天縮短至1天。該患者術後已追蹤超過1個月,傷口恢復情況良好。吳伯軒表示,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已受美國FDA認證能封住直徑7毫米以內的血管,並能承受3倍的正常收縮壓壓力(360毫米汞柱)。對於周邊組織傷害較小、術中出血及術後疼痛情況較少。另外,也能讓手術視野較佳,對主刀醫師判斷手術切面較有利,進而減少周邊組織破壞,以及縮短手術時間。他呼籲,若有慢性扁桃腺炎困擾的人,不必對於手術太驚慌,也不用擔心開刀後喉嚨的疼痛不適,應即早治療,才能擺脫長期反覆的喉嚨疼痛;而此類扁桃腺摘除術對於因肥大扁桃腺阻礙呼吸道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有幫助,建議尋求主治醫師諮詢。諮詢專家/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吳伯軒
-
2020-09-04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一不小心會截肢?這些觀念助預防
吳先生患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由於經常宅在家裡,飲食、運動、用藥、複診不規律,足部起了一個小泡沒有重視,竟逐步發展到足部潰爛變黑,很快出現小趾壞死,血管及肌腱外露……,到醫院就診被告知無法保住小腿,需要截肢!後來輾轉打聽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就診,這時已經下肢缺血嚴重,足部壞疽、疼痛。仔細詢問病史後,該科徐楚江主任醫師團隊採用局部清創結合控制血糖,在清創後採用最新的骨水泥填塞技術+VSD負壓吸引聯合技術進行保肢治療,吳先生的右下肢終於保住了。「糖尿病足」不可小覷,吸菸是幫兇徐楚江介紹,近期在一個星期內還接診了兩位嚴重糖尿病足患者,均是壞疽感染(厭氧性細菌感染)嚴重,已經到了需要截肢的地步。足部的感染會隨著血流導致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危及生命。一旦明確感染無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選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系列足部問題,對於患者最直觀、威脅最大且最難以治療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尤其是合併糖尿病血管病變的足部潰瘍和感染。另外,還有一個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危險因素——吸菸。吸菸加重血管的堵塞,促進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發展、惡化的一大幫兇。徐楚江表示,糖尿病足很可怕,關鍵在於預防,在於防治。預防糖尿病足有三步糖尿病足的預防,首當其衝的就是嚴格控制血糖。如果已經是糖尿病患者,預防足部併發症則需要做到三點。第一,預防足部破損。足部破損可以說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做好足部的保護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對於已經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者,這一點更為關鍵。這類患者很可能已出現破損,但自身毫無感覺。足部的保護工作需注意以下六點:1.做好足部檢查。每日必須仔細檢查腳上是否有細微的損傷,如擦傷、裂傷、水泡等,要特別注意檢查腳趾縫及腳底。2.要穿鬆、寬、軟的布鞋或透氣的皮鞋,避免穿涼鞋或高跟鞋。保持鞋乾燥,可同時幾雙鞋輪換著穿。3.每日用溫水及中性肥皂洗腳,水的溫度不超過40℃。絕對禁忌熱水燙腳!4.保持足部透氣、乾燥,預防腳癬。一旦發現腳癬,第一時間治愈。5.預防凍傷。6.修剪指甲、胼胝等時要嚴防損傷。第二,預防感染。感染是糖尿病足進展的真兇,也是能否保住肢體的關鍵。預防感染需做到:1.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足部衛生和鞋襪的衛生。2.避免甲溝炎、腳氣繼發感染的發生。3.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去沒有證照的場所修腳。4.一旦足部出現損傷,儘早就醫,切忌自行使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潔傷口。第三,預防糖尿病血管病。充足的血液供應是機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關鍵,也是各種傷口得以癒合的基本條件。血管的通暢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療首要關注的焦點。對於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定期檢查下肢動脈。糖尿病一經診斷,即應完善下肢動脈超聲檢查,了解下肢血管情況。如下肢動脈血流通暢,在血糖控制平穩的情況下,建議每年行1~2次血管超聲檢查;必要時可行CT動脈造影或介入動脈造影檢查。2.避免足部組織受壓,要穿寬鬆的鞋子,襪腿不要勒得太緊。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導致足部局部受壓嚴重時,應予矯正。4.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嚴格控制血壓、血脂,明確存在動脈硬化的患者,建議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5.適當的運動在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能保持血管的通暢以及促進側支血管的建立。發現問題務必及時就醫徐楚江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足部問題,都必須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千萬別存僥倖心理,更不要硬扛。一定要接受正規治療,千萬別信偏方。醫生的規範治療包括對皮膚破損的消毒、清潔治療、傷口的動態觀察與評估;感染的局部清創和抗生素的應用;對於血管病變的擴血管藥物治理以及應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療等。根據糖尿病足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選擇各種外科手術方法,採用單一或聯合應用的方案進行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9-03 科別.一般外科
女子甲狀腺腫瘤愛美拒開刀 新型手術不留疤
25歲楊姓女子因頭暈到醫院檢查,意外發現左側甲狀腺有個2.5公分大的腫瘤,經細胞學檢查沒有癌細胞,但她伸展頸部時會有異物感,醫師建議開刀治療,但她擔心手術後頸部會留下傷口不好看,與醫師討論後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恢復良好且體表沒有傷口,她也不用擔心影響外觀,非常滿意。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劉信誠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20至40歲的女性,且女性好發率是男性的4倍,一般會在伸展頸部或健康檢查時發現頸部有腫塊鼓起;80%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但如果會影響氣管、食道功能、結節持續長大或檢查有異常細胞時,建議以手術方式切除。傳統甲狀腺手術會在頸部留下約5公分疤痕,有些病人的傷口甚至會演變成蟹足腫,常讓病人望之卻步,近年甲狀腺手術已發展至以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處理,術後體表沒有傷口,對愛美的民眾來說,不需要再以衣物或領巾遮掩傷口。劉信誠指出,口腔前庭內視鏡手術適合小於5公分的甲狀腺良性腫瘤、腫脹程度較輕微的甲狀腺亢進症,或小於1公分的早期甲狀腺癌;由於手術是從下唇前庭區進行,為避免感染問題,病人手術前需要消毒口腔,術後也要維持良好的口腔清潔;另外,術後下巴部位會有局部的腫脹感,約一周就會改善;提醒民眾,如發現頸部有腫脹或伸展頸部時有異物感,務必盡早到醫院檢查及治療,才不致影響健康。
-
2020-09-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落果還能吃嗎?專家告訴你落果的2個主要風險
昨天(2020-8-30)看到媒體報導,廣西一艘滿載榴槤的船隻翻覆,所以變成海邊漂滿了榴槤的奇異景象,附近村民紛紛扶老攜幼一起出動,打撈榴蓮回家大快朵頤,船主可能因為是走私,所以無法出席反對。只是到了晚上,大量村民因為肚子痛到受不了,因為食物中毒緊急送到醫院急救。雖然確實的原因還有待調查,不過這榴蓮接觸了污染含菌的海水,絕對是最可疑的原因之一。這提醒了我們一件事,韋恩之前常呼籲的,掉到積水裡的落果不能吃,也不要加工作為果醬丶果乾,有食安上的風險。尤其台灣常常因為颱風或豪雨發生落果情況,雖然可惜,但是落果的品質充滿了風險,為了品質安全起見,不要再食用。食品加工安全衛生對原料來源有專業的標準,例如美國FDA訂定果汁的HACCP與管理指引(Guidance for Industry: Juice HACCP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時,柑橘類水果就清楚規定:「原料水果一定要用從樹上採摘的水果,不可以使用落果」。而學者以美國卡翠娜颶風的案例研究發現,風災積水區的農作物很容易有微生物、黴菌毒素及其他物質的汙染,品質堪慮,所以建議農作物都該報廢,這是非常嚴謹的要求。許多落果的表皮看起來還OK,但其實有很多不可見的裂縫,無法從外觀上判斷。所以落果遭受毒素或微生物感染,或果肉可能已遭病菌入侵,必須採取預防性的品質安全管理。這不是用目視或愛心可以解決的。落果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地方:微生物污染與化學物質污染。微生物污染土壤表面或積水裡其實布滿許多微生物,很多屬於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或寄生蟲。如果落果接觸到地面,很快就會被感染。而落果掉落地面時常會出現損傷,造成果實碰傷、出現傷口,此時病菌更容易侵入果實。有的微生物還會產生毒素(如肉毒桿菌),或黴菌產生傷害人體的黴菌毒素,這些毒素更難以後段的加工殺死。像是常見於受傷水果中的「棒麴霉素」(Patulin),其急性、毒性症狀為腸胃道充、出血與潰瘍,長期毒性為肝、腎臟毒性、基因毒性及致畸胎性等作用。而以動物實驗數據來看,不到1毫克的黃麴毒素就可能導致肝癌或其他癌症。1毫克有多少? 2、3粒鹽粒那麼多而已,所以不可不慎。化學物質污染颱風天落果泡的是髒水,果園的水可能泡過雞屎、農藥、黴菌、隔壁鐵工廠漏出來的電鍍液。所以對於環境來的重金屬丶農藥污染也要小心。掉到地上的東西不要亂吃,掉到不乾淨的水裡的水果更要小心,否則食物中毒可划不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9-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肚子悶痛一驗竟是肝腫瘤 禍首是9年前腸癌轉移
一名60歲男子因為肚子痛到腸胃科門診就醫,醫師以腹部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好幾處黑影,因為他害怕開刀,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肝臟穿刺切片檢查,證實男子的肝臟腫瘤竟是九年前罹患的大腸癌所轉移復發。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指出,患者9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在醫學中心手術,便沒有再回診追蹤。直到這次腹痛就醫,安排檢查發現肝臟冒出腫瘤。大腸癌容易轉移至肝臟,但沒有確診就不能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陳筠方表示,癌症轉移至肝臟,與肝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透過肝穿刺檢查後,確診患者的肝腫瘤是大腸癌的癌細胞所擴散侵犯導致。當確認癌細胞來自大腸後,醫師便可針對大腸癌,擬定個別治療計畫,而患者目前正接受標靶治療。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說,當血液及影像檢查接無法確診時,就會考慮安排肝臟穿刺切片來確認病因、腫瘤性質或疾病之嚴重程度。肝臟穿刺切片是使用組織穿刺針,透過超音波進行定位後,從腹部取出一點肝臟組織檢查。肝臟穿刺切片檢查的傷口極小,不會有特別不適的感覺,隔日就能出院,患者可無需透過開刀即可進一步了解病情,幫助醫師診斷,並能夠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癌症早期發現,大部分的患者能獲得有效控制,甚至治癒。但部分患者即便手術切除腫瘤,癌細胞仍會轉移至其他部位。陳筠方提醒罹癌患者在確診後,仍應接受標準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0-09-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5NG行為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刮痧前中後,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刮痧對於台灣人而言相當熟悉,不論是因為夏天所引起的不適、中暑、感冒、頭痛、頭暈、肌肉痠痛等,不少人都會以刮痧的方式來進行改善,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下以刮痧改善的方式更為常見。不過究竟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作法?刮的越用力、瘀血越大塊真的越好嗎?來看中醫師怎麼說!刮痧真的有用嗎?是運用什麼原理?澄明中醫診所洪碩宏中醫師表示,所謂的「痧」是一種厲氣,進入到人體會造成體表疼痛腫脹、經絡阻滯不通進而致病。刮痧是藉由「刮」的外力,對局部組織施壓,造成微血管擴張、皮下充血發紅、或是在體表產生少量出血、瘀血,用適度破壞再重啟新生的手法,調整局部的血液灌流、疏通經絡之氣血,而這些出血點也俗稱為「痧」。中醫理論大多認為氣血不通則產生病痛,若能讓我們的經絡氣血暢行通透,則所需的營養就能疏布道到全身,達到祛除穢氣、病痛趨緩的功效。哪些情況刮痧有助於改善症狀?洪碩宏中醫師指出,刮痧可以廣泛運用在疲勞所造成的頭痛、肩頸僵硬、腰背痠痛等軟組織痛症、或是感冒、中暑所導致的發燒、頭暈、噁心嘔吐、胸悶等功能失常性症候,有預防疾病、改善症狀的功效。但若是器質性問題,像是心臟病、腎臟病、肝病等深層臟腑疾病則效果有限。刮痧非人人適用,這些族群要留意洪碩宏中醫師也表示,刮痧並非人人都適合,有些群體就不宜刮痧,例如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失常、血液疾病患者、癌症病患、糖尿病併傷口癒合不良、孕婦、一歲以下幼童、以及年老體弱的長者等族群就不適合。此外,一般民眾在下列情況下,也不適合刮痧,例如空腹或剛吃飽(飯前飯後半小時)、酒醉、女性月經期間、或是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的人;還有下肢水腫、靜脈曲張過於嚴重時,以及局部皮膚發炎、潰爛、傷口未癒合、或有三個月內的外傷骨折、手術疤痕等部位皆不宜刮痧。因此在刮痧之前,也要先確認自己適合與否,以免還沒改善當前的問題,反倒衍生出其它問題。不是刮得越用力越好,刮痧常見錯誤別再犯!坊間常見許多民眾認為刮痧刮得越就越好、刮越用力越好、刮到整深都是痧甚至瘀血越多越好、或者「都刮了就全身上下都刮一刮吧」等迷思。對此洪碩宏中醫師表示,刮痧力道的輕或重,需要依照被刮痧者的體質、疾病的虛實與輕重,調整力氣的大小;若是用力刮拭仍只有少許發紅,也可能代表病位較深,或是患者氣血較虛弱,此時只需輕柔地刮一刮,少許透出痧點來即可,切勿再加重力道。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恰當,也會可能造成微血管破裂情形嚴重、組織過度損傷,導致恢復時間會相對漫長,非但原先病痛無法緩解,又產生新的傷害。刮痧前、中、後,中醫師教你這樣做!刮痧前,洪碩宏中醫師建議,刮痧前準備除了需先以濃度75%酒精及棉球,在局部做清潔殺菌,還要在患部塗上適量的精油、乳液、凡士林等具有緩衝效果的介質做潤滑,以免皮膚過度摩擦而受損;刮痧的器具選擇邊緣光滑、形狀方便手持的專用刮痧板或刮痧棒。常見有彎月狀、半圓形的瓷性材料或牛角板所製成。刮痧時,一般的情況下每次刮拭的總長度大約在10-15公分即可,每處約15-20下左右,如果需要刮拭的經脈較長,可以採用分段刮拭的方式,由上至下、頭頸往軀幹、再延經脈到四肢遠端。刮痧的部位,最常見於後頸部、肩膀、腰背部,包含手腳內外側都有適宜的經絡及穴道;若是一般民眾想嘗試,建議避開脊椎正中線(督脈),選擇肌肉相對豐厚的膀胱經沿線(脊椎正中線旁開約1.5、3寸)及膽經(風池到肩井穴),即從頭枕下往兩側肩膀、上背部到腰臀部,以及四肢的外側及後側面,可使邪氣從人體的表層透發而出,亦可放鬆肌肉筋膜,達到舒緩筋肉痠痛的作用。刮痧後,由於體表血液灌流增加,溫度散失較快,所以特別要注意保暖、勿著涼,並適量補充溫開水、淡鹽水、黑糖水等飲品,隔日之後,可以在患處以溫熱毛巾熱敷。一般的情況下,輕症者退痧的時間快則2-3天,病情較重者可能需要兩週的時間,而大多數人會在5-7天內消退。而這段期間,應避免生冷、油膩、辛辣厚味的飲食,並且保有充足的睡眠,適度休養生息,才能達到促進疾病改善的效果。最後洪碩宏中醫師也提醒,如果使用正確的方式刮痧過後,病情仍然沒有減輕,甚至是加重,就應當積極就診,尋求醫師的協助。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想留疤,「矽膠凝膠」vs.「矽膠貼片」哪個好?藥師除疤產品迷思大解析
每個人都要肌膚完美無瑕,但人生難免有些跌跌撞撞,甚至可能留下疤痕。此時不少民眾會選購矽膠凝膠來減少疤痕的產生,但市售矽膠凝膠分「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到底如何選擇?矽膠產品迷思大解析 一、市售矽膠凝膠,有什麼差別研究顯示矽膠能避免角質層水分經皮膚蒸發,進而恢復肌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另外更提供疤痕一個封閉的環境,以達「軟化、撫平、淡化」疤痕的效果,這概念與傷口生長的「濕潤療法」理論雷同。臨床上矽膠凝膠幫助提供肌膚一層保護屏障、減少大量水分散失、預防及減緩疤痕增生及淡化疤痕的功效【1】。市售矽膠凝膠成分區分為「直鏈型矽膠」與「環狀矽膠」,直鏈型矽膠凝聚力強且堅固,故質地較為黏稠;環狀型矽膠延展性較高,清爽不黏膩,揮發性佳,故易乾。所以針對比較可能產生蟹足腫的疤痕,可以選用凝聚力較佳的直鏈型矽膠凝膠;若處理疤痕較淺或皮膚較薄的位置,可以考慮延展性較高的環狀矽膠。 另一方面,並非含有Silicone成分的凝膠就具有除疤作用喔!最主要必須看silicone gel乾掉後,是否能形成一個有效厚度的防水薄膜,達到密閉透氣防水保濕的效果。微笑建議民眾挑選具有「醫材許可證字號」的矽膠產品,在除疤的效力上較為明確。二、新一代直鏈矽膠揮發快,易乾以往由於直鏈矽膠凝聚力強,且揮發性較慢,所以民眾接受度偏低,但從實證角度來看,目前矽膠凝膠預防疤痕增生的文獻大多為直鏈矽膠的臨床實證,也廣為醫學中心採用。另一方面,目前新一代的直鏈矽膠所添加的揮發物質比例較高,改善以往不易乾的問題,正確使用情況下,塗抹後3分鐘即形成薄薄的保護膜,化妝時也不會卡妝。如果塗抹後,發現怎麼過了3分鐘,卻還沒有乾,那代表使用量過多,塗太厚重了,建議塗抹薄薄一層即可。三、矽膠凝膠及貼片的迷思大家可能覺得矽膠貼片黏的比較牢,比較能夠產生壓附力,但事實上預防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的「壓力療法」,其壓力需達24-30毫米汞柱的壓力,矽膠貼片根本無法產生這種程度的壓附力,所以這個觀念是不切實際的【2】。甚至有研究評估矽膠凝膠及矽膠貼片用於治療肥後性疤痕,蟹足腫及雷射後淡疤效果的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矽膠凝膠後不論在疤痕大小、發紅、發癢、不適感皆相較於使用矽膠貼片較有明顯改善,且矽膠凝膠使用耐受性也較矽膠貼片高【3】。不過微笑要補充一下,並不是說矽膠凝膠效果矽膠貼片好,選擇上最大的差別,還是看患者使用的耐受性(是否過敏等等)以及疤痕的位置(例如臉上或位於關節彎曲處,就比較不建議使用貼片)。四、疤痕處理黃金原則從組織學的觀點來看,是否會形成疤痕與傷口癒合的過程有關。傷口的癒合3個時期:(1)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當傷口出現後的幾秒鐘內,發炎反應就開始啟動。許多白血球,血小板聚集至傷口處,主要的作用是止血並抵禦因表皮破損後傷口部位所帶來的病菌。(2)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傷口形成後的第2天開始,纖維母細胞開始合成許多膠原蛋白(collagen)並開始堆積在傷口的底部成為以後的真皮層。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堆積修復後,表皮細胞才開從傷口周圍向中央增生,傷口才會癒合。(3)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增生期所增生的膠原蛋白排列是非常凌亂的,所以此時期的疤痕外觀較為肥厚,摸起來硬硬的,看起來紅紅的。傷口形成第3周後,原本排列凌亂的膠原蛋白開始慢慢會重新代謝並重新排列整齊,整個過程約需3-6個月。由上述的傷口癒合機轉來看,真皮層膠原蛋白修復的程度,排列整齊與否,決定了一個傷口癒合後的疤痕明顯與否。所以矽膠除疤凝膠使用的黃金時期約是「傷口產生後7-10天,表面癒合且無組織滲出液」!並且建議連續使用至少3-6個月,使重塑期真皮層膠原蛋白排列整,減少疤痕的形成。1.Evolution of Silicone Therap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car Management. Aesth Plast Surg (2008) 32:82–92 2.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 Aug;110(2):560-71.3.The Efficacy of Topical Silicone Gel Elastomer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Keloid Scars, and Post-Laser Exfoliation Erythema. Aesth.Plast.Surg.31:495-500,2007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矽膠產品的迷思?大解析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延伸閱讀: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然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週瘦3公斤
-
2020-09-03 科別.一般外科
遭水泥預拌斬過 婦人12次手術保住右大腿
62歲王女士年初騎機車時,不幸與水泥預拌車發生擦撞,連人帶車捲進車底,被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就醫,急診醫師穩固生命徵象後會診整形外科。整形外科醫師李京軒表示,由於王女士除骨盆骨折外,更有右側會陰部至右腳的大範圍嚴重撕脫傷,大腿骨外露,皮開肉綻,面臨截肢風險。透過抗生素治療、12次清創及植皮手術,三個月後王女士順利出院,復健養傷,且在半年後,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撕脫傷(degloving injury)是指人體受到外力的劇烈摩擦,造成上層皮膚與脂肪層、骨骼脫離,多是工傷或交通事故等意外導致,另因老年或嬰幼兒皮膚較脆弱,撕脫傷的發生率也較高。李京軒說明,皮膚的血液供應可不同角度通過肌肉、筋膜、皮下脂肪,最後注入到表皮,然而,當撕脫傷造成血流行徑被阻斷,使皮膚缺乏血液時,便會導致組織壞死,極可能面臨截肢。李京軒表示,治療皮膚撕脫傷首要原則為保留皮瓣及保持周邊組織健康,盡可能減少任何感染風險與併發症。通常醫師會觀察傷口的血液循環狀況,以利抗生素能透過血液循環做到良好的感染控制;當創面逐漸長出鮮紅色顆粒狀的肉芽組織時,代表感染控制得當,這時便可進行下一階段的重建。以王女士為例,因傷口橫跨會陰部到整個大腿前側,創面大加上年紀體力受限,會先從感染較嚴重的部位處理,如會陰部、大腿內側及後側等人體易藏汙納垢之處,再觀察傷口有無感染或壞死徵狀,增加清創次數。植皮部分,王女士是以自體左側大腿、小腿和背部為供皮區,並以減少傷口面積為目標,從大腿下端、接近膝蓋位置等相對乾淨的部分先行處理,避免植上去的皮膚再次受到感染。歷經低血容性休克及敗血性休克,執行清創、皮瓣重建及植皮總共十二次的手術後,王女士終於順利出院,免於截肢危機。
-
2020-09-0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關節唇破裂 微創手術復原快
許多人跌倒後髖部會隱隱作痛,有人不以為意、越來越痛,每次身體前彎例如要穿襪穿鞋或走樓梯上樓,髖部深層就痛,找骨科及復健科常被當作單純肌肉拉傷,一直治不好。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運動醫學主治醫師林敬為指出,這有可能是髖關節關節唇破裂。林敬為表示,髖關節常因外傷、運動傷害以及關節先天結構異常,如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等原因造成損傷而疼痛;其中關節唇破裂比率不低,文獻統計約22%,找專業運動醫學醫師診治,及早找出真正病因早治療,關節唇破裂以關節鏡手術修補關節唇效果好,配合復健治療,疼痛症狀多會消失,能盡快恢復健康。過去醫學對髖關節關節唇破裂理解不多,受傷機轉及相關症狀並不清楚,因此常被認為是肌腱炎等其他疾病。另因髖關節位於身體深層,過去要處理髖關節唇損傷,需大範圍關節切開手術才能處理,但是傷口大復原慢,併發症多,效果不佳。林敬為說,近來醫學進步,手術技巧提升、醫療儀器發展,髖關節內視鏡微創手術引進台灣,可藉2到4個約1公分小傷口,置入內視鏡手術器械,完成髖關節唇清創及修補的手術,大大減少髖關節附近組織傷害,因傷口小、復原快,病人滿意度高。再配合後續復健治療,病人可以早日回到過去的健康生活狀態。
-
2020-09-01 科別.骨科.復健
高壓氧治療慢性骨髓炎 七旬婦告別輪椅騎機車代步
彰化縣二林鎮76歲張姓婦人兩年前發生車禍,右小腿腿骨斷好幾節而且有開放性傷口,手術沒接好腿骨還併發慢性骨髓炎,走路需靠輪椅和助行器,她因此意志消沈,家人帶她到衛福部立彰化醫院,申請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10多次,已能行走自如,恢復往日神采。部立彰化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兼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主要原因是細菌深入骨髓,未能及時清除,導致細菌在骨髓的巢狀結構內建立根據地,破壞骨骼血流循環,引發局部缺氧和長出疤痕組織,所以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只能暫時壓抑,無法根除,是很棘手的併發症。張姓婦人兩年多前騎機車撞上電線桿,右小腿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好不容易熬過清創、皮瓣移植、髓內骨釘等手術,卻併發慢性骨髓炎和骨折不癒合,為了治療骨髓炎,她吃了一年抗生素,吃到胃腸不適、精神倦怠及全身消瘦,還需要靠輪椅與助行器才能行走。陳柏辰說,一旦罹患慢性骨髓炎,傷口不癒合、流膿、紅腫熱痛,甚至造成肢體失能,高壓氧能加強側肢循環生成,加速傷口癒合、帶入更多抗生素到達感染周邊,高濃度氧氣也能直接殺菌、加強白血球的殺菌功能,加強抗生素的殺菌力;他為張婦申請健保的高壓氧治療,每周3次、每次1小時,10多次之後,張婦不需步行輔助器,已經可以騎機車到院高壓氧治療,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張婦「歡頭喜面」到院治療,她說,原本沒胃口,吃不下,自從病情好轉,她的食量增加,每餐半碗飯變1碗飯,體重從55公斤增到60公斤,不再整天疲軟無力,精神和體力都變好,雖然還沒健步如飛但已經可以騎機車,最重要的是健保給付高壓氧治療,她不用擔心醫療費。
-
2020-09-01 橘世代.健康橘
幫長輩剪指甲 出現變色、變形當心疾病警訊
李安騏,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將十多來的臨床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她致力申請「手足保健師」及「足科照護師」等相關職業認證,培養一技之長,提昇手足照護專業的產業升級,並在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時代,為被照護者提供與歐美同步的足科中心照護品質。 指甲也會生病、受傷、感染!當身體臟器或皮膚生病時,指甲也會變得病懨懨,彷彿戴在指尖的健康警報器,隨時提醒您注意身體可能出現的問題。尤其年長者腳趾甲較厚實本就不好修剪,視力較弱看不清楚,彎腰修剪腳趾甲更不容易,如果沒有定期或正確修剪指甲則會影響腳趾甲生長與變形,甚至影響行走。本草綱目李時珍云:「爪為筋之餘」,「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是體內的筋延伸到體外的部分。肝主筋,又能藏血,故肝臟與筋和指甲的關係都十分密切。從指甲的堅脆、厚薄、顏色枯萎或潤澤等信號,可以讀出體內肝血的盛衰秘密。 健康指甲模樣甲面:光滑無橫直波紋或凹陷、斑點,指甲根部半月痕明顯。色澤:呈現光澤的粉紅色,指甲邊緣呈白色。質地:雖然硬卻柔韌有彈性哪些疾病對指甲產生影響?皮膚疾病:乾癬、濕疹 ( 富貴手 )、汗皰疹、黴菌感染等。有些屬於職業病,例如常碰水的美髮助理、洗碗工、清潔工、洗衣店員工等容易罹患濕疹,只要不碰水就能緩解症狀。癤子:會在甲床形成疤痕組織影響指甲外觀,長出來的新指甲也受影響。代謝症候群(肥胖):容易造成腳趾捲甲。糖尿病:灰指甲因真菌感染導致,由於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較差,在指甲有外傷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真菌感染,加上高血糖環境有利於真菌繁殖,從而引起灰指甲。糖尿病患者傷口必須得到有效治療,避免皮膚出現糜爛,在往後嚴重到造成腿部潰瘍並導致截肢 。年長者如合併有灰趾甲,會使趾甲變得厚脆脫屑,顏色變黃、白。指甲脆弱也很難修剪,如罹糖尿病,末梢神經循環差,一不小心剪到傷口不易癒合而感染,皆提高修剪趾甲的困難。灰指甲(手、足)「灰指甲」,台語也稱為「臭甲」,是經由黴菌感染導致的指甲疾病,感染後不僅指甲結構與顏色會因之改變,甚至會引發指甲變形、增厚、脫落、分離等狀況,最糟的是黴菌就像壁癌一樣不容易根治,而且還很容易在多個指甲間交叉感染,讓情況更加糟糕。捲甲捲甲,顧名思義就是指甲自左右兩側或單側往內捲,大多發生在大腳趾,若置之不理就會愈捲愈厲害,指腹因此受到壓力,在走路時產生疼痛。 灰捲甲 灰捲甲,顧名思義就是灰指甲與捲甲兩相結合,讓指甲變得又灰又捲!那到底是先灰後捲?還是先捲後灰?就好像蛋生雞、雞生蛋,難以釐清誰為因?誰為果?捲甲容易變成灰指甲的原因,在於指甲變形內捲後形成空隙容易積水,成為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灰指甲患者若體重過重、鞋子挑選不當、指甲修剪不當,或工作型態需要久站、走動、腳部經常受到高衝擊,就很容易讓灰指甲變形成為捲甲。 本文摘自《指甲健康研究室》,墨刻出版 2019/11/02 出版【延伸閱讀】顧好熟齡健康!洗完手烘乾還是擦乾好?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1 橘世代.健康橘
顧好熟齡健康!洗完手烘乾還是擦乾好?
手足指甲保養之道無他,保持手足清潔為最基本要求。但手足要如何清洗才算真正清潔?現在公共廁所大多會提供擦手紙,有些單位基於環保理念或經濟考量而設置烘手機,分為暖風式與強風式兩種,相信大家都親身體驗過。到底洗完手是烘乾好?還是擦乾好?先來看兩份英國的研究報告再說。英國布拉德大學 (University of Bradford) 研究者 Anna Snelling 做了一項實驗,測試者在洗手後隨機使用不同的烘手機,以及在測試使用烘手機時搓手或不搓手。對比各組結果時發現,使用烘手機後手部的細菌數減少,但如果烘手時兩手互搓,就會削弱細菌減少的效果。研究者 Snelling 解釋:使用烘乾機可以把洗手後手上殘留的細菌再吹走 37%,讓手更乾淨些;而在烘乾時搓手則會將毛孔中的細菌帶到皮膚表面,反而使手上的細菌增加。這些細菌是人身體上的常駐細菌,致病力較弱,但對於免疫力下降或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是有較大的威脅。於是,這個研究對於醫院設計正確的洗手程序特別有意義。至於強風式烘手機、一般暖風式烘手機,以及擦手紙的病菌擴散研究報告,發現: 款式 洗手間內擴散距離 強風式烘手機 約300公分(3公尺) 一般烘手機 約75公分 擦手紙 約25公分 另一份由英國里茲大學所做的研究,烘手後 15 秒內周圍細菌量的變化,發現: 款式 烘手後15秒內周圍1公尺細菌量變化 強風式烘手機 增加原先的27倍 一般烘手機 增加原先的6倍 暴增的細菌數量大約經過 15 分鐘才會恢復正常,也就是說要等前一位使用者烘完手 15 分鐘後,待瞬間暴增的細菌量下降後下一位再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方針規定,只用水不適合清洗明顯弄髒的手,必須使用肥皂或洗滌劑,配合沖水。關於肥皂和其他藥劑在減少手上常駐和瞬時菌群的微生物數量方面的效果已經有很多研究。對文獻的研究和回顧得出結論是,影響手部細菌數量的主要因素是使用的洗手液或肥皂以及乾燥方法,乾燥不確實的手更容易傳遞微量微生物。於是看完這些研究報告,使用擦手紙應該是比較安全的選擇,而且紙張纖維虹吸現象可以確實吸乾指縫間的水分,堪稱零死角;擦完後再使用烘手機烘到乾爽程度,這樣更加乾淨。順帶一提,擦手紙盡量選擇螢光劑含量低的品牌會更理想。 手部清潔用乾淨的清水把雙手徹底打濕,洗手要抹上肥皂並且手心、手背、手指互相搓揉起泡至少 20 秒鐘,再打開水徹底沖洗乾淨。如果不是感應式水龍頭,洗完手請捧水將水龍頭沖乾淨再關,以免洗好的手再被汙染。所謂「乾淨」的標準,就是先洗「淨」再擦「乾」。洗「淨」很簡單,只要遵照「洗手正確 5 步驟」 濕、搓、沖、捧、擦,每一步都做到位,就能讓細菌病毒遠離你。液體皂好還是肥皂好? ( 乾洗手、消毒液、酒精等 )肥皂、液體皂、洗手乳,到底哪一種潔淨效果比較好?可依據殺菌、去汙與潔淨三種指標,再視個人職業種類挑選。例如:醫療護理從業人員可使用殺菌力強的產品;機械修理等雙手經常沾滿油汙者,以去汙力強者為首選;一般居家與公共場所則以潔淨力為主。提醒您,長期使用抗菌力、去汙力過強的洗手乳 ( 皂 ),可能會因為過度清潔洗去保護皮膚的油脂,使得指緣過於乾燥出現縫隙,造成皮膚完整性不佳,反而容易遭受黴菌感染,所以洗手皂最好根據自身需求挑選,過猶不及都不好,合適最重要 。本文摘自《指甲健康研究室》,墨刻出版 2019/11/02 出版【延伸閱讀】幫長輩剪指甲 出現變色、變形當心疾病警訊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8-31 科別.骨科.復健
腳趾傾斜超過15度就是拇指外翻 需不需治療看這3關鍵
很多人都有拇指外翻,但大多數不自知,導致症狀越來越嚴重。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雙腳合上,查看大拇指是否向第二腳趾傾斜,如果傾斜超過15度,就是拇指外翻。造成拇指外翻的原因,遺傳占最大比率,包括較大的IMA角度(第一蹠骨間角度)、較長的大拇指、圓形第一蹠骨、拇指往外偏移,遺傳改變腳的形狀和足部結構的穩定狀況,且經過各種因子例如體重、穿的鞋子、性別等推波助瀾下,進而導致拇指外翻的發生。此外,女性拇指外翻比率高於男性,主因為穿太窄的鞋子、高跟鞋;若是常久站久走、韌帶鬆弛、體重過重、扁平足,也易造成拇指外翻。治療拇指外翻,輕微者可以請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協助矯正;中度者除物理治療矯正外,可以搭配鞋墊或是輔具幫助拇指回正;嚴重者可以諮詢醫師是否需要開刀。過去拇指外翻手術耗時長、恢復久,可吸收性骨釘吸收效率難掌握,有些鋼針還會露出來,讓患者卻步,如今有新型手術方式,結合新型的微創骨板,讓患者可以更快回到正常生活。一名50多歲女性患者,因嚴重拇指外翻,多年來只能一年四季穿涼鞋,左腳曾在其他醫院開刀矯正,但術後矯正狀況不佳,恢復時間又長,今年初轉至門診求診,經採用新型的微創骨板方式,只需開小切口,透過微創骨板固定拇指外翻的矯正,並縮小腳板的寬度,術後即可下床,1個多月後就開始長骨頭,恢復狀況良好。另一名女醫師患者,因扁平足關係,少女時期就出現拇指外翻情況,但因當時在發育不適合開刀。後來她迷上馬拉松,體重加上跑步施壓壓力,讓拇指外翻情況更嚴重,最近也透過手術搭配微創骨板方式,找回正常生活。微創骨板手術具備穩定效果佳、傷口小、手術時間短等優點,適合用在骨質疏鬆的病人身上,是拇指外翻病患矯正改善的新選擇。但術後保養不可輕忽,一定要記得穿鞋墊,建議選擇穿五指襪、寬楦鞋,少穿高跟鞋,更不要穿夾腳拖跑步,以免因為內收趾肌的作用,而使得拇指外翻變得更為嚴重。
-
2020-08-30 科別.感染科
健康醫點靈/恙蟲叮咬未治療 死亡率達6成
金門有很多廢棄碉堡、營區,民眾常因誤闖或探險而被恙蟲叮咬,未治療的死亡率可達6成。一位十多歲的學童近日高燒不退,急診驗血發現恙蟲感染數值偏高,超音波發現膽管擴張,且出現黃疸。金門醫院小兒科主任許立航表示,檢查時在背部看到黑色傷口,確定是恙蟲病,對症下藥症狀才改善。恙蟲病又名叢林性斑疹傷寒,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台灣全年都有恙蟲病病例,以花東跟離島地區最多。傳染的潛伏期為6天到21天,平均9天到12天,恙蟎的動物宿主有囓齒類、哺乳類和鳥類等,以囓齒類鼠類為主,所以滅鼠對於預防恙蟲病也有幫助。許立航說,恙蟲病臨床上的病症猝發,會有持續性高燒,約有50%到80%的患者會出現無痛性的焦痂,發燒1周後會出現紅色斑狀丘疹,也可能出現淋巴結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症狀。確定感染恙蟲病後,以四環黴素類抗生素等方案適當治療,康復情況都不錯;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60%。對恙蟲病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暴露在恙蟎孳生的草叢中,最好穿著長袖衣褲、戴手套防護。衣物及皮膚裸露的部位可使用含DEET或者Picaridin的防蚊藥劑。離開草叢後,建議要盡速沐浴、換洗衣物。住家附近有雜草建議剷除。許立航提醒說,如果出現症狀或焦痂等疑似恙蟲病的症狀,務必馬上就醫,並告知旅遊史或曾進入草叢的暴露史,以利醫師診斷治療。
-
2020-08-29 新聞.科普好健康
洗腎患者的福音!「門診植管」僅需半小時且不必住院,腹膜透析更方便
苗栗70歲吳奶奶因末期腎臟病必須洗腎,卻因同時併有低血壓和心臟衰竭,台糖診所院長莊世雅建議她使用腹膜透析,簡稱「腹透」,血液透析恐使血壓起伏過大,身體不堪負擔。但腹透導管必須到醫院手術植入,需全身麻醉且通常須住院一周,吳奶奶行走不便,子女也無法放下工作陪同,全家為此苦惱許久。幸好,亞大醫院近年發展「門診植管」,利用特殊器械搭配超音波影像,讓選擇腹透的腎友在門診就能完成植管。於是,台糖診所與亞大醫院攜手合作,共同替吳奶奶完成門診植管,治療兩年來管路暢通、病況穩定,子女也相當放心。傳統植管 須住院一周 一般來說,正式啟動腹透治療前,必須植入引流用的軟式導管,讓透析液經導管灌入腹腔一段時間後,再把於體內透析後的廢液經導管排出體外。而這根導管,台灣過去習慣由外科醫師動手術放置。亞大醫院內科部部長周哲毅說,傳統開刀植管必需一層層從腹部下切,需要全身麻醉,全程耗一小時。但腹腔灌液後的水壓很大,傷口縫合得再好,肚皮仍會滲水,至少要住院一周並等腹部修復好,才能灌入足量的透析液。儘管腎友也可以選用腹腔鏡植管,速度快、傷口小,但周哲毅說,腹腔鏡手術仍屬於「鑿洞」,除了需要全身麻醉,也是要住院三天等腹部修復。門診植管 疼痛感較小 門診植管像在腹部「鑽孔」,用器械於腹部撐開如導管大小的孔徑後,再快速植管,腹部肌肉自動縮回、包好導管。因疼痛感較小,可局部麻醉,最快半小時完成,也不必等傷口癒合,當天即可透析。雖然門診植管技術早在1980年代的美國即有發展,但直到2017年,才在周哲毅帶頭下正式引進台灣。周哲毅說,該院有30名腎友在門診植管結束後,當天即可返家自我照護,有助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和醫療健保負擔。但腎友仍需每天回醫院做自我居家照護訓練,持續一周;不適應者仍可選擇住院兩到三天,慢慢接受訓練與適應。周哲毅致力推廣門診植管,截至今年七月底,亞大醫院已累積261例門診植管。其中有二成案例為跨院合作,苗栗台糖診所即為亞大醫院技術扶植重點診所,至今完成七例。高雄長庚醫院、新竹國泰醫院與署立基隆醫院也曾赴亞大醫院取經,目前均有提供門診植管服務。適用低血壓、血管不通「以前植管要轉診到大醫院開刀住院,路程遠,對病人是折磨。」莊世雅認為,診所引進門診植管技術,即時又不必等,可快速改善腎友病情,特別適合血管通路不佳、低血壓或麻醉高風險等族群。過去,雖然選居家腹透以年輕人居多,但莊世雅認為,腎友多為高齡共病者、行動不便、且抵抗力差,腹透不必像血透一樣頻繁地往醫療院所跑,在新冠疫情期間能降低到院及交通往返的感染風險,更能提供「居家治療」優勢。周哲毅補充,目前新型腹膜透析還能透過雲端醫療管理,讓照護團隊遠距了解腎友狀況,醫療專業人員更能依據腎友狀況,安排優先次序進行家訪,提升治療品質。【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8-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無須等待開2指 新光推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
「沒辦法幫家長養小孩,但能減少生產的疼痛感增加生二寶的意願」,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新光醫院周一喜迎院內第8萬例「新光寶寶」,從入院就執行無痛分娩,無須等待開二指再執行麻醉,一路到傷口縫合,疼痛指數皆能維持在1分甚至是0分,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產婦焦慮、心肺負擔。我國嬰兒出生人數去年僅有17萬5074人,為近九年來最低,蕭國明表示,造成少子化的原因多元,難以用單一因素討論,但第一胎生產的印象若是不佳,家庭很難再嘗試生第二胎,降低產婦生產的疼痛,能大幅改善生第一胎時的不適感。蕭國明表示,過去皆認為無痛分娩應於子宮頸口開了4公分後再施打,太早施打恐延長產程,或是影響產婦錯誤的用力,必須要剖腹產,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05年的研究顯示,比較子宮頸口開4公分,與子宮頸口尚未開口前施打麻醉止痛,嬰兒出生狀況一開始就施打者,情況較佳,且產程時間也比較快。蕭國明表示,無痛應該從入院待產至生產完及產後疼痛,包括傷口復原的疼痛、子宮收縮復原的產後痛、餵母奶時的痛,皆全面考慮,也增加民眾生子的意願。不過,無痛分娩對於有凝血功能問題,或是骨盆腔曾受傷、變形,或是血小板指數低於10萬者,則不建議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