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5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搜尋
健忘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4-11-08 活動.健康小測驗
「健腦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元氣網-失智小測驗提供簡易的大腦健康評估測驗和健腦小遊戲幫你延緩退化、預防失智症。● 照片修復師 腦力動一動● 什麼不見了 挑戰你的記憶力● 顏色順序大考驗 彩虹顏色塔● 顏色方向大考驗 健腦防失智● 加減算算看 激活腦力防失智● 眼腦動起來!顏色邏輯大考驗● 眼腦動起來!指出魚兒往哪游?● 激活大腦防失智!找出哪裡不一樣?● 健腦動起來 顏色大作戰!請比出字內顏色的方向●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穿搭好爸氣 識別力大挑戰請透過分割後的照片線索,去猜出原本的物品為何?利用識別力和計算力,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視知覺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對照左右兩圖,找出哪樣物品不見了?利用識別物品,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順序,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大腦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方向,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如何預防失智症?不妨來玩算數推理,透過簡單的加減法,訓練大腦的邏輯力,預防失智症找上門。▲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不同顏色的圖案,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邏輯判斷力。▲回到工具列表▲以視知覺、專注力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多數魚往哪一個方向游,並且點出那個方向,很適合長輩訓練視覺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左右邊哪一組數字不一樣?能訓練專注力和分辨力,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比出字體顏色的方向,但不要被字體的字義影響,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記憶出現衰退、語言、認知功能下降,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立即檢測!▲回到工具列表▲邊玩邊幫大腦「健身」!算數小遊戲通過計算物品數量、每件物品的價格,鍛鍊腦力又能訓練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相同顏色款式的帽子、褲子、皮帶等,利用識別顏色、款式,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
-
2024-11-06 醫療.精神.身心
老年憂鬱6警訊 延誤治療易失智
家中長輩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胃口不佳,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了!小心這是「老年憂鬱」的警訊,如果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演變成失智症。振興醫院身心科醫師蔡佳芬表示,不少研究已證實,「當志工」可減少孤獨感,也提高自我價值和自信心。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5%老年人曾感到社交孤立;國健署「111年老人狀況調查」也發現,65歲以上長者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比率為4.39%。多項研究證實,寂寞孤獨對身心健康、生活品質及壽命有嚴重影響,成為全球健康問題。2022年發表於「老年社會工作期刊」的研究指出,從事志工服務,不僅讓人覺得人生有意義,還可以減少孤獨感,特別是每年從事志工服務超過100小時。蔡佳芬表示,中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可顯著延緩老化,尤其是志願服務,與人群連結可紓緩孤獨感,包括增加與人連結的機會,在產生利他的過程中,成就感及價值感更高;透過與他人互動,「一起」互動能產生歸屬感,增進心理健康,包括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會與外界脫節。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年長者因周邊事物變少,或退休後與他人互動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機率比其他年齡層高。面對高齡孤獨,不妨多參加社大或樂齡中心開辦的多元課程,並學習LINE、fb 等網路社群維繫及擴展社交關係。葉雅馨提醒,長者晚期感到孤獨最大的原因,可能來自另一半離開。許多長輩在喪偶後變得鬱鬱寡歡,注意力和記憶力也跟著衰退,更需要子女陪伴。老年憂鬱別忌諱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能回復生活常軌,否則當症狀逐漸惡化,腦部神經也會受到損傷。老年憂鬱警訊1.常抱怨身體疼痛:檢查不出確切原因。2.情緒低落:常悶悶不樂,易怒、易焦慮。3.不想出門:提不起勁,不想外出社交或與親友互動。4.忘東忘西:對健忘感到不安,強調想不起來。5.體重減輕:不想吃東西,若體重一個月內減輕5%要注意。6.感到悲觀:覺得自己沒用,有時候會把「不想活」掛在嘴邊。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腦補腦恐增腦中風、血管性失智風險!12種補腦食物一次公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確診者康復後也容易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適量攝取補腦食物有助於大腦運作。 銀髮族遵循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那年輕人健忘可以吃哪些補腦食物呢?對此,高敏敏營養師表示,以下12種補腦食物可以物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12種補腦食物助大腦變年輕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果膠及葡萄糖,可幫助緩釋給大腦能量的補給。2.綠色蔬菜:蔬菜富含植化素及各種營養素,可以保護腦細胞讓思緒更敏銳,建議可多吃各顏色蔬菜以攝取到各種營養素。3.奇異果:每100公克的奇異果含有73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壓力也能合成腦神經傳導物質。4.雞蛋:蛋黃含有的卵磷脂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5.燕麥:富含β-聚葡萄糖、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腦袋混屯,因此又被稱為「大腦的糧食」。6.深海魚: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記憶衰退,建議多吃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魚。7.咖哩:咖哩含有的薑黃素改善注意力,整體認知和記憶。8.莓果: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和黑醋栗等莓果含有花青素、維生素A、C、E、K及多酚等抗氧化營養,可以減少自由基破壞,有助於延緩腦衰老速度。9.南瓜: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礦物質鋅等營養,皆具有幫助腦部運轉作用。10.優酪乳、優格:優酪乳及優格中除了富含好菌,還有蛋白質、鈣質、色氨酸,可以幫助補充健腦所需的營養。11.綠茶:綠茶富含植化素能有效抗老化,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2.堅果、核桃類: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有助於補腦,與上述健腦食材搭配在一起,如:莓果優酪乳、黑芝麻牛奶。莓果優酪乳除了能補腦也可以幫助腸胃順暢、補充鈣質;黑芝麻屬於高鈣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對於舒緩腦神經緊繃有助益,建議每天吃小匙黑芝麻或將其撒一點到飯上或牛奶中。補腦保健成分怎麼選?許多保健成分如銀杏、魚油、抗氧化劑、卵磷脂等等,對於改善記憶力可能有幫助。不過,微笑藥師廖偉呈建議,應先了解大腦退化的原因後釐清自身狀況再選擇補腦產品,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抗氧化劑:維生素C、E、茄紅素及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等抗氧化劑,可減少自由基攻擊細胞,進而降低神經細胞萎縮及神經髓鞘的損失之作用,適合處於高度生活壓力及抽菸、糖尿病、常發炎者等細胞氧化壓力大者。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可減少發炎而引起的細胞傷害,年輕族群有記憶力下降之困擾,可選擇補充魚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食物。膽鹼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PC)、磷脂絲胺酸(PS)為腦細胞膜與神經髓鞘的成分之一,因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而導致記憶力下降之年長者,可適量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絲胺酸有助於修補受損的細胞膜使其新陳代謝正常。銀杏:若腦力已衰退,此時補充銀杏的效果通常不佳,而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沒有貧血但時常覺得頭昏昏時,則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補充銀杏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發炎體質、糖尿病、血液循環差者可先諮詢醫師後再服用,除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風險。吃腦補腦有用嗎?5個健腦好習慣許多長輩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腦補腦、吃心補心。不過, 豬腦等動物腦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反而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應適量食用或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建議後再斟酌用量。除了飲食之外,以下5方法也有助健腦補腦,提高認知能力、改善記憶。1.咀嚼: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於《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指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透過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建議適當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2.大腦訓練:美國神經科醫師瑞斯塔克於《記憶強化全攻略》提及,記憶力就像肌肉一樣,時常訓練才不會退化,也才有機會降低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的風險,玩數獨、煮菜、看小說等大腦訓練皆對大腦有益。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改善記憶力集中問題,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也有於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適當的午休小睡對於提升工作效率及認知也有幫助。4.戒菸戒酒:酒精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並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而抽菸,國健署表示,根據追蹤研究發現,吸菸會加速腦部皮質層變薄,相較非吸菸者,吸菸者在5年之內記憶力衰退了1.9倍,且認知功能也有下降,而戒菸後會使其逐漸回復「正常年齡」的狀態。5.控制體重及三高疾病:家醫專科醫師黃乙絜說明,有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者的大腦執行能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有下降的情形,另外,2016年一篇英國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減重對於專注力、執行功能、記憶力改善都會有幫助。而控制三高疾病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參考資料: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高敏敏營養師、哈佛健康雜誌、國泰醫院 延伸閱讀: 颱風天,氣密窗為什麼聽得到「咻咻咻」的風嘯聲?達人揭3大漏風真相 「這樣跳」分泌「天然鎮定劑」血清素,預防失眠、憂鬱症!日本整骨專家的「獨門跳跳法」還改善五十肩、腰痛
-
2024-10-20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行醫30年教會我的事
最近醫院頒給我「滿30年資深教師」的獎狀。看著自己剛當主治醫師的照片,那眺向遠方,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的樣子,不勝唏噓。也來談談,我希望有人在30年前就告訴我的事情:第一,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我們被要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醫師。成長使人幻滅,會有越來越多無言以對的時分,或許追求做一個「夠好」的醫師就行。處處誌之,試著向懂得較多的人學習,與比較不懂的人分享。第二,心理健康比業績更重要。醫學生從小就對分數執迷,追求完美。到了醫院,追逐KPI感覺像是生死攸關,永遠有下一個標的,倦怠悄悄上身。並不是所有可以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計算。第三,善待自己。年輕時吃苦當吃補,相信「睡眠只適合弱者」。其實36小時不睡覺不會使你更堅強,反而變得更暴躁,健忘,容易犯錯,不如安心閉眼休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病人。第四,你無法治癒所有人。年輕時曾照顧一位患有末期心臟衰竭的老婦人。我按照師長的指導和教科書上的準則做了一切,卻無法挽回她的生命。我傷心重溫每一步,想知道我哪裡出錯了。現在我知道:病人的死,不總是我的錯,不要讓挫敗的情緒壓垮,越早學會接受這一點越好。第五,尊重護理師,並向他們學習,做事會順遂許多。他們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比你多,病人出現問題時他們是第一個注意到。半夜值班,如果護理師喊醒你說:「這個病人看起來不太對勁。」務必要提高警覺。第六,醫學是一段狂野不可預測的旅程。病人像座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也像瞬間移動的光影,隨時換位。醫學這一行,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什麼也不確定」。事情不會永遠朝你所期望的發展,我們無法控制醫院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可以謙卑以對。幸福就是稍微放棄對理想的期待,坦然承受它原本的樣子。第七,注意培養「非醫學」的軟技能。你懂得診斷罕見的疾病,掌握複雜的病情,卻不知道如何和焦慮的病人與家屬交談。醫學常被簡單的瑣事絆倒。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眼神的交流,在危難之間,都成為穩定病人情緒的神奇藥物。第八,要感激你的病人。當病人是一份全職工作,令人精疲力竭。他們就像無家可歸的遊魂,一直在等你,從幾個小時到幾周。你的「在場」比任何處方都撫慰人心。他們把自己一團糟的生命當教材,向你展示堅韌、勇氣以及人生意義。與你最糾結的病人教你最多的東西,所以無論你有多忙,都要充分關注他們。第九,你不只是醫師。在醫院外,你是人子、朋友、伴侶、藝術家、跑步者……與親人共度時光,追求愛好,不要讓醫學定義你的整個存在,全面的生活會讓您成為更好的醫師。畢竟,沒有醫師會在臨終前說:「我真希望能在醫院多值一點班」。第十,享受這段旅程。行醫途中有高潮有低谷,有勝利也有絕望。你被邀請進入人們最脆弱的時刻,見證最真摯的情感,你的決策將深遠影響病人。當醫師是最大的特權,難以置信的榮幸,沿途風景令人心碎又無比美麗。30年前,我緊張興奮,匍匐前進,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今在戰壕裡奮鬥30年後,我仍與病人並肩作戰,重塑自己。我將持續這個偉大的冒險,無怨無悔。
-
2024-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老年憂鬱不是正常老化 年長者陷入憂鬱小心更容易失智
上了年紀,常抱怨身體疼痛、心情煩悶、看什麼都不順眼、做任何事也不感興趣,恐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美國JAMA Network Open的最新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有高度關聯。專家提醒,老年憂鬱症易造成假性失智,常讓長輩對於健忘感到不安,陷入鬱鬱寡歡的負面情緒,若錯過關鍵治療期,最後可能會真的失智。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民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缺乏正確識能、病識感不足,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以致高齡者就醫率不高,子女也沒有危機意識。因此,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且有年紀愈大、自殺死亡率愈高的趨勢。葉雅馨提醒,家中有年長者,可多留意長輩的生活狀況,是否吃過多或過少、嗜睡或睡得少、對原來喜歡做的事情提不起勁,這些狀況與長輩過去表現相較是否有差異。雖然長輩生理活動會隨著年齡改變,在睡眠、食量及活動量漸漸減少,但如果是憂鬱症或疾病而導致,應該在2周到1個月左右會明顯察覺。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指出,人類在應對壓力時會分泌皮質醇,適量分泌對身體有益,但若持續分泌過量恐會傷害大腦,造成海馬迴、前額葉萎縮,進而影響記憶,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不同症狀。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會導致失智症。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減緩記憶力衰退,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這些久坐無人際溝通的模式無法增加反應度及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沒有助益。失智症和老年憂鬱症有何分別?.失智症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狀:近期的記憶力會出現障礙,東西忘了放哪、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嚴重者有被偷妄想、忌妒妄想、視幻覺與情緒不穩定等。.老年憂鬱症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及一些與老化相關的事件等。症狀:比平常沒精神、常抱怨身體病痛、不想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醫療.精神.身心
家中長輩開始會說「別人卡好命」,可能是老年憂鬱!一張「老年憂鬱症量表」馬上測
隨著少子化、超高齡的社會來臨,越來越多「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的長輩,老年憂鬱症將成為社會一大隱憂。到底什麼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和一般人的憂鬱有差嗎?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級主治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景瑞醫師為大家解析:什麼是老年憂鬱?長輩出現行動遲緩、冷漠等情況,家屬可能會擔心是否是失智症的症狀,但竟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長者行動遲緩、不理睬家人、甚至對重大事件無感,這些症狀其實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之一。憂鬱症的冷漠與失智症有著類似之處,因此鑑別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家屬應該留意長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求助醫生,透過治療,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改善。馬上檢測!老年憂鬱量表和年輕型憂鬱有什麼差?憂鬱症在長輩的表現和年輕人有所不同,當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症狀時,通常會表現出「情緒低落、哭泣」等情況,而老年人的憂鬱症則可能呈現出「冷漠、冷淡」的特徵。 另外,一些老年人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焦慮情緒,會有覺得「自己快死了」、到處看病拿藥等慮病想法與行為,這也是老年憂鬱症的一種表現。此外,部分老年人也可能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與失智症相似。為何老年憂鬱較年輕型憂鬱症更難治療?老年憂鬱症較失智症的治療效果要好,只要患者願意接受治療,就有機會改善病情。但,老年憂鬱症的病人往往比失智症更難帶來就診,特別是那些極端焦慮或冷漠型的患者。建議家屬可以找患者比較熟悉的醫生(如家庭醫生、老年科醫生或內科醫生等)尋求幫助。有些地方的醫師可能會直接開立抗憂鬱劑給患者,先改善心情,一旦開始治療並看到改善,他們通常會更願意接受後續的治療,這也能給家屬和患者帶來一絲希望。 老年憂鬱症在治療上較年輕型憂鬱症困難的原因有三: 一、長輩痼疾多:老年人通常有多種身體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可能會與憂鬱症的治療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憂鬱症常見的身體症狀之一是便秘,而很多老年人恰巧也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因為便秘而緊張,不敢吃太多食物,甚至會擔心到處看醫生。然而,很多藥物本身也會引起便秘,導致老年人更加不舒服。治療老年憂鬱時,醫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選擇合適的藥物,這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二、營養不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腦軸線」」腸道健康與大腦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保持腸道健康對於治療憂鬱症至關重要。然而,許多老年人可能由於擔心腸胃不適而不敢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這種情況下,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三、沒體力活動:綜上因素,身體疾病再加上營養不良,讓體力差上加差,便秘狀況為更嚴重。而且,也導致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越來越退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治療老年憂鬱症不能僅僅依靠藥物,還需要包括營養補充和適量的運動。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需要理解並認識到這些困難,並在治療過程中加以應對。 延伸閱讀失智症分4種,有一種叫巴金森失智症,和巴金森式症有何不同?醫師公開4種失智症的差異胃口差、痠痛、健忘 長輩憂鬱風暴來襲!不治療可能導致身體疾病惡化、提高失智症風險「年紀大了」就應該無欲無求?誤解大了!精神科醫師:預防「老年憂鬱」的2關鍵觀念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2 養生.聰明飲食
劉怡里推薦10大健腦食物!可護腦、降低阿茲海默風險 5種不健康食物要減少攝取頻率
現代人多處於高壓生活中,容易導致血壓、血糖飆升,代謝性疾病的人愈來愈多,也影響腦部健康,可能出現記憶力退化、專注力不足、健忘等現象。營養師劉怡里建議,可以採行「MIND(麥得)飲食」,並推薦10大健腦食物,將有助於健腦護腦,減少心血管疾病、降低中風機率,更能顯著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的風險。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 7大飲食重點劉怡里在臉書粉專中指出,MIND(麥得)飲食是一種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飲食型態,有以下7大飲食重點:1.日常烹調用油,建議使用橄欖油。2.每天至少「3份」全穀類,約8分滿的糙米飯,或是燕麥9湯匙。3.選擇「綠色」蔬菜,一周至少6份、約3至4碗,例如地瓜葉、綠花椰菜、菠菜、芥藍菜、羽衣甘藍都是不錯的選擇。4.水果要吃「漿果類」,例如藍莓、草莓、覆盆子等,一周至少2碗。5.蛋白質來源,以豆類、雞鴨鵝火雞、魚類為主。6.堅果一周至少5份,約5湯匙。7.有喝酒習慣的人,紅酒一天不要超過一杯240cc。「MIND(麥得) 飲食富含纖維、維生素A、E、K、B群、礦物質、優質蛋白質和植化素,可以提高身體抗氧化功能、降低發炎反應。」劉怡里強調,將這些護腦食物放進自己日常的餐盤中,可讓腦袋健康、思緒清晰,專注力及反應力都會上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劉怡里也提醒,奶油與人造奶油、起司、糕餅甜食、油炸與速食、紅肉等5種不健康食物,大家要減少攝取頻率。10大健腦食物1.全類(主食):1天至少3份2.非綠色蔬菜:1天至少1份3.綠色蔬菜:1周至少6份4.家禽:1周至少2份5.魚類:1周至少1份6.紅酒:1天1杯7.堅果:1周至少5份8.豆類:1周至少3份9.漿果類:1周至少2份10.橄欖油:1天1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回到家後才發現把東西忘在飯店保險箱?空姐用「1奇招」提醒自己
多數人可能都遇過這樣的情況,即使是最有條理的旅行者也不例外,那就是到達機場後、或更糟的是回到家後,才發現把東西忘在酒店或Airbnb出租的民宿;或許是在昏昏欲睡時把電子閱讀器塞進床頭抽屜,亦或是把一件正式的襯衫掛在衣櫃裡,或者將護照與家中鑰匙留在酒店的保險箱。旅遊網站Explore報導,除非是輕裝出遊,或是打著赤腳,否則出門至少會帶一兩雙鞋;一位經驗豐富的空姐史都洛絲(Esther Sturrus)在社群平台TikTok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小竅門,可確保旅遊時不會忘記放在酒店保險箱裡的貴重物品。史都洛絲說,只需將一隻鞋放入保險箱即可。這一招可行的理由是:把一隻鞋連同護照或鑰匙一起放進保險箱,在收拾行李時很快就會發現少了一隻鞋;這樣一來,就不太可能忘記其他東西了。這一招對絕大多數旅客來說就足夠了,因為會忘記找另一隻鞋的機率微乎其微。不過,Explore也提醒,對於經常趕時間或十分健忘者來說,放隻鞋子這招可能不管用;如果屬於這種人,不需難為情,只需換個方法即可。他們的建議是,不要把任何東西放進酒店的保險箱裡,或是放在一個看不見、不會想到的地方。在幾天或一周內,都只能靠行李箱過日子,固然讓人有些惱火,但不得不返回酒店取回自己的物品,或花錢讓酒店寄回,同樣令人不快。Explore指出,有個更安全的選擇、也是確保再也不會遺忘任何東西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如果擔心護照或其他貴重物品無人看管,可在行李箱加裝一把鎖,並確保離開房間時將它鎖上。(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6-11 失智.大腦健康
促血液循環助防失智症 5穴位保養術改善不利大腦健康危險因子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恐造成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等。想護腦健腦,林舜穀表示,應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可先從5項關鍵因素著手,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預防失智症。1.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疲勞常伴隨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狀。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時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按摩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減輕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2.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造成計畫、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按摩穴位: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處,具清熱止痛作用。刺激腦空穴可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3.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按摩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也提高情緒穩定性。4.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按摩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神門穴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5.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炎症不僅會損害海馬體,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功能、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按摩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按摩腦清穴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7 醫療.中醫
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中醫師分享保養穴位
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小心是「大腦老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出現正常的老化徵兆,包括輕微健忘、容易分心、動作變慢等,但如果持續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就要注意可能是不正常的腦部退化,易造成失智症。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不良習慣會加速大腦衰退,腦部退化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用眼過度、長期壓力、血壓不穩、無法安睡、腦部發炎。想護腦,先從這五項關鍵因素著手,林舜穀表示,避免讓大腦長期處於不利健康的環境,另可針對危險因子找到相對應的穴位刺激按摩,增加血液循環,有效幫助預防失智症。一、用眼過度長期用眼過度,可能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林舜穀提到,視覺疲勞和眼睛疲勞會干擾大腦處理視覺信息的效率,進而影響記憶力和注意力。視覺上的疲勞感常伴隨著頭痛、眼部疼痛,無法集中注意力。此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特別是夜間)會降低睡眠質量,因為藍光干擾人體生物鐘,易損害記憶力、注意力和決策能力。建議穴位:腦戶穴位於頭枕部正中線後,約髮際上2.5寸處,是傳統中醫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刺激腦戶穴可緩解用眼疲勞,透過減輕眼睛疲勞和視覺壓力,改善整體的精神狀態。二、長期壓力長期壓力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林舜穀強調,持續的壓力會讓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在高濃度下會損害海馬體,導致記憶力減退及學習能力下降。長期壓力也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個區域負責計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壓力會降低專注力和工作效率,另引發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建議穴位:腦空穴功效在於清熱止痛,腦空穴位於後頭部枕骨外側隆凸處旁開2.25寸,刺激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皮質醇的分泌,進而減輕壓力對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損害。三、血壓不穩血壓劇烈波動會對大腦血管造成傷害,增加腦血管病變風險,例如:中風和小血管病變,進一步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導致腦細胞缺氧。高血壓會加速動脈硬化、降低血管彈性,影響大腦各區域的正常血流;低血壓則可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起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和反應遲鈍;血壓不穩還會對心臟和腎臟造成負擔。建議穴位:通天穴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有穩定血壓的作用。刺激通天穴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壓。林舜穀表示,穩定的血壓有助於保持大腦供血充足;通天穴的刺激還能提高情緒穩定性。四、無法安睡持續睡眠不足會讓大腦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和修復,直接影響到記憶力、學習能力。長期失眠還會引發焦慮、抑鬱,以及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損害整體健康狀況。建議穴位:神門穴位於手腕處,腕掌橫紋上、小指一側的按壓凹陷處。這個穴位可以放鬆神經系統,減少焦慮和壓力,從而改善失眠問題。有了足夠睡眠,可讓大腦進行修復和記憶鞏固,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認知功能。五、腦部發炎當大腦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時,免疫系統會不斷釋放炎性細胞因子,損傷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導致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首先,炎症會損害海馬體;其次,慢性炎症會影響前額葉皮層的功能;慢性炎症也會促進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展,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病,這些疾病會進一步加劇認知功能的下降。建議穴位:腦清穴位在解溪穴上二橫指,脛骨外緣。可使大腦清醒,故名「腦清」。按摩這個穴位有助於改善腦部慢性發炎症狀,並減少神經細胞的損傷和死亡,從而保護大腦結構和功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高雄藥師黃芬民 送藥到府需防被獼猴劫走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芬民年齡:57歲執業地點:弘興藥局(高雄市鼓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照護好自己的健康,平時做好準備,遇到事情不要恐慌,要聽從指揮,避免一窩蜂造成物資供應緊縮。新冠肺炎初期,人人害怕確診,高市鼓山區弘興藥局的藥師黃芬民坦言,藥局就是第一線防疫單位,「很擔心成為確診者」,但她與同為藥師的丈夫曾雅聘沒有退卻,一起面對搶購口罩人潮,送藥給居家隔離者時,遭豪宅大樓管理員刁難,還要小心不讓裝有藥品的塑膠袋被獼猴搶走。3年疫情期像在打仗 但「藥師好像是健忘的」3年疫情期間天天忙到像在打仗,黃芬民笑說,「藥師好像是健忘的」,當時的忙碌與辛苦,現在都覺得還好。黃芬民就讀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及藥學研究所,畢業後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藥局擔任藥師11年,才回到公公開的弘興藥局工作。黃芬民說,她回來藥局第一年就遇到SARS爆發,但當年因孩子還小,沒接手處理店面第一線的事情,也因為已經離開醫院,「對SARS的印象反而沒有新冠肺炎時來得深刻。」黃芬民表示,疫情期間,藥局是第一線防疫單位,一開始協助政府執行口罩實名制,之後開啟確診者的居家送藥服務,當時對確診者有嚴格規範,藥師不會在第一時間接觸到確診者,但為了防止感染,「我們自己也是戴上口罩」,平時也勤洗手,藥局打烊後全面用酒精消毒,小心應對之下,黃芬民與曾雅聘在一線工作至今,尚未確診新冠肺炎。黃芬民說,藥局從門口到進來領藥的地方,會用塑膠布幕圍起來隔開,門口也有偵測體溫的溫度計,如果遇到發燒的民眾,會請他先留在門口,詢問發燒多久、家人有無症狀、有沒有共餐者,如果高度懷疑可確診,就請客人到診所就醫。黃芬民表示,口罩實名制期間,每天早上藥局一開門,門口就會排滿人,發號碼牌最多時曾發到300個,當時不允許代為排隊,「家人也是一樣」,有次有人先離開再回來,引起排在後方的民眾抱怨,轄區內惟派出所獲報後3分鐘就抵達,把人帶走,「之後沒人敢這樣」。送藥到府 送到什麼地方都不必太驚訝黃芬民回憶,疫情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都與送藥給居家隔離者有關連。「要送到什麼地方,都不必太驚訝。」黃芬民說,曾遇過民眾指定要放在進門的那張佛桌,「可能比較有保佑吧」,也有人指定放在鐵窗邊,還遇過從樓上用繩子綁住提袋,垂降下來,要求把藥放進去,再拉上去。弘興藥局位於高雄市鼓山三路,鄰近柴山,經常有野生獼猴跑到社區。黃芬民說,送藥時為了防止被別人誤拿,會把藥裝進塑膠袋裡面,塑膠袋也可以很方便掛在居家隔離者住處的門把上,但猴子看到塑膠袋就很興奮,雖然不會直接「搶劫」,但會拿走掛在門把上的塑膠袋,讓人防不勝防,曾有猴子拿到後,發現塑膠袋裡面沒有食物,立刻丟下塑膠袋,「猴子也是很聰明」。黃芬民說,送藥時騎機車是最便捷的方式,但當時美術館區的豪宅大樓,只要有住戶隔離,管理員都會很緊張,甚至不允許送藥的藥師把機車騎上車道,有次曾雅聘雨天騎車送藥到豪宅,保全仍不許機車騎上大樓車道。當時因為趕時間送藥,曾雅聘不想起爭執,只能停好機車,走上車道後卻滑跤摔到腿流血,但仍忍痛把所有的藥都送完,回來藥局才處理傷口;送藥也常在巷子遇到狗,「本來很安靜,狗突然衝過來吠叫,很可怕」。黃芬民表示,居家送藥前會用電話與居家隔離者聯絡,確認何時送到、送到哪裡,藥物送達後,還要打電話或用line的語音通話衛教,有時送藥第二天、第三天接獲民眾來電諮詢,吃藥以後發生什麼狀況,想知道是病情變化,還是與藥物有關,「當時就是有打不完的電話」。黃芬民說,對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藥物很特別,分發下來高雄時需要有一個核心藥局,類似指揮中心的概念,會先送到高雄的兩家倉庫,「我們家的藥局是其中之一」,抗病毒藥物很貴,1盒要兩萬多元,1箱96盒,一次下來就是全高雄的量,「一車的藥來到我們藥局,價值高達兩千多萬元,這個壓力也很大」。疫情過去 藥師回歸居家醫療與社區照護黃芬民表示,疫情期間壓力很大,「就是不得不」,每天民眾有什麼需要、確診者有什麼需要,政策有什麼變化,藥師每天都是追著跟疫情相關的事情,疫情過去了,藥局的業務不像之前那麼繁忙,她又有時間開始做居家醫療、藥事照護或到社區作用藥安全宣導,「現在就回到最初,藥師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
2024-05-29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鄭文柏:當您需「藥」我們都在
藥師小檔案姓名:鄭文柏年齡:36歲執業地點:柏愛藥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當您需「藥」我們都在。指揮中心去年五月正式解編,台灣走進後疫情時代,與新冠病毒持續共存,經歷疫情的三個年頭,社區藥局藥師扮演重要的角色,在面對未知的病毒傳播速率與明確方式時,肩負起發放口罩、調度酒精、送藥等責任,時至今日,最後一道強制佩戴的口罩令已於五月十九日起解除,回憶這段過往,柏愛藥局執行長、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鄭文柏說:「辛苦,但為了國人的健康很值得」。與民眾的距離從關係密切到被迫拉遠疫情爆發初期,國人瘋搶口罩,各通路的貨源幾乎被搶光,無力搶口罩的民眾,在這場疫情之下儼然是「防疫弱勢」,政府在2020年2月6日宣布口罩實名制上路,藥師公會全聯會一聲令下,串連全台8000多家藥局,承攬起發放口罩的重責大任。鄭文柏說,一開始全聯會替社區藥局攬下這個業務時,很多社區藥師不滿,一是擔心疫情傳染、二是發放口罩時得處理民眾複雜的情緒,甚至多次發生插隊引起的衝突事件,回憶起疫情前幾年,發放口罩不只身體感到勞累,承受極高的情緒勞務。社區藥局過去與民眾關係密切,但疫情期間「人與人的距離」被迫拉遠,特別Omicon疫情爆發時,無論是調劑處方箋或販售口罩實名制,藥局對外僅剩一塊不到30乘以30公分的窗口,其餘都用玻璃遮蔽,曾有藥局周邊的居民說「沒辦法多聊兩句的藥局,不會再來光顧了」。不過科技的力量則稍稍改善距離限制,甚至現在也幫助了調劑慢箋的便利性。鄭文柏說,與社區民眾建立LINE群組,大概是疫情期間最重要的產物,為了降低接觸,民眾看完病,拿到慢箋會立刻透過LINE傳送內容,告知醫師開立的藥物,讓藥局提早準備,久而久之藥局還延伸出「提醒功能」,幫助提醒健忘的民眾,記得準時領藥。疫情之前,柏愛藥局就有「送藥服務」,鄭文柏記得,某次幫90多歲且視力僅剩三分之一的奶奶送藥時,順道問「奶奶,妳有打疫苗嗎?」奶奶搖頭,無奈地說長照陪伴服務額度用完了,沒人帶她去打。他當天馬上抓了空檔,聯繫醫療院所,開車載奶奶打完疫苗才完成送藥程序。鄭文柏說,還好當天有帶奶奶去打,因為過幾周奶奶就確診了,如果當時沒打疫苗,可能淪為重症案例。鄭文柏:後疫情時代藥師的專業重新被看見鄭文柏說,藥局提供送藥服務幅員廣大,最遠送到貢寮,送藥之後,需花費時間與長輩說明用藥方法,有時候長輩雖然有聽,但沒有懂。但也因為疫情建立起群組,以及提供視訊或電話諮詢,可以再和長輩確認用藥方式,也讓服藥遵從性變高,很多慢性病患也懂得用LINE問藥師問題,關係變得更親近。走過為期三年的疫情,鄭文柏一度是「天選之人」,但工作繁忙使免疫力變差,前年自天選之人名單被除名,呼吸道嚴重不適,喉嚨如同刀割,休息大約二周之後,症狀才轉好。他後續重回職場開始送藥時,更能理解罹病的不舒服,解釋藥物使用時更有耐心也更仔細告訴長輩,用藥的必要性。如今已是後疫情時代,鄭文柏說,疫情前會來藥局聊天,投資自身健康的民眾不僅回籠,還帶了更多人來,不少是口罩實名制時建立的好交情,還有更多以前鮮少看見的年輕人面孔。他最高興的是以前年輕人一踏進藥局,都會稱藥師為「老闆」,把藥師當作商人,疫情之後,紛紛都改口稱「藥師」,他很高與,這是藥師專業受到肯定。
-
2024-05-08 失智.大腦健康
轉頭就忘,該怎麼辦?生醫教授王惠民推4大補腦營養素
「啊!怎麼又忘記了!」明明上一秒還記得,轉個身就腦袋空空?明明還不到熟齡年紀,健忘怎麼越來越頻繁?後疫情時代恢復繁忙生活腳步,排山倒海般的壓力加上長新冠腦霧狀況,注意力、記憶力明顯下降,思緒不再像以往精明靈活,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王惠民教授,以生醫工程概論與分子生物學見長,建議除了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也可以從飲食開始調整。提升思緒清晰的關鍵營養素,王惠民教授首推這4種思考不靈敏令人沮喪?王惠民教授挑選四大關鍵營養素,,給予大腦正向健康支持,思緒清晰、精明靈活:1、蕈菇(含有麥角硫因):過去有相關文獻提到游離型的蝦紅素具備延緩老化,在自然界中蘑菇、酵母和某些類型的細菌中,含有麥角硫因 (L-Ergothioneine,EGT)。麥角硫因有助於提升語言學習能力,是一種稀有含硫的氨基酸天然抗氧化物,但人體只能由外部攝取,無法自行合成,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含量會越來越低。麥角硫因具有保護DNA及蛋白質,避免受氧化作用的傷害,進而有延緩老化並能改善認知。2、綠色蔬果 – 花椰菜、菠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提供腦部良好的養分。花椰菜可以說是好助手,可是常駐健康排行榜的超級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能幫助提升抗氧化力;菠菜有「蔬菜之王」的稱號,除了鐵質含量高,更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減少氧化壓力。3、綠茶:綠茶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對腦部健康有益。茶多酚可保護神經細胞,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咖啡因刺激神經元,提高警覺性和認知功能。這些成分使綠茶成為維護腦部健康的理想選擇,有助於提升思考能力和記憶力,並降低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4、黑巧克力: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類黃酮,這些成分有助於避免神經細胞受氧化損傷。此外,深色巧克力中的咖啡因和生物鹼能夠提高警覺性和注意力。可可中的鎂則有助於促進神經傳導,有利於維持正常的腦部功能。四大族群趁早準備,維持思緒清晰、精明專注力1、上班族:朝九晚五,工作壓力堆積,身為上班族的你是不是有時會感到專注力渙散、身體昏沉疲勞?壓力、過勞都會加速大腦老化,提早開始保養自己的大腦,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保持思緒清晰成為職場菁英!2、學生:每次學習完一部份,就又忘記剛剛學習了甚麼內容嗎?明明很認真,學習成效仍然不理想?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升學壓力,學生族群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大腦的學習力以及增強記憶力,學齡時期開始保養大腦,有助於維持學習讀書時的靈光思緒。3、長期使用電腦的人:長期使用電腦也是讓大腦退化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你是工程師、電競玩家……等等,需要敏捷的反應力以及清晰邏輯的人,大腦健康對你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強化大腦健康有助於降低工作帶來的風險。4、銀髮族:隨著年紀增長,避免不了的是記憶力和反應力開始衰退,健忘、反應遲鈍的情況越來越常出現,因此銀髮族更應該開始保養大腦,延緩老化,讓大腦變年輕。強化大腦健康是現代人高壓生活的必需,我們可以透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保健食品的輔助,讓身體的機能日益年輕。
-
2024-04-25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不是健忘也無法治癒 醫師建議掌握黃金治療期延緩進程
失智症不只影響記憶力,空間感、語言功能、情緒都會受到影響,但失智症無法治癒,只能透過早期發現、延緩疾病進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輕度認知障礙為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是治療黃金期,此時若能診斷出來,把握時機給予藥物,並改變飲食與生活型態,就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高齡長者,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有1位失智者,年紀愈大發生比率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達7%至13%。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顏佐樺說,人腦能夠概念化思考的容量有限,忘記某些事情均屬正常,但若長者出現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或是描述想像中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應提高警覺。顏佐樺指出,失智症分為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前者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受到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所致,因此腦中風患者、血管病變者、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較高。另外,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等是高危險因子,其他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等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飲食、運動可改善大腦退化,顏佐樺建議,可採麥得飲食(MIND),增加天然莓果類、葉菜類的攝取,選擇能夠抗發炎的食材,如好油脂、薑黃等,並避開紅肉等動物性食品,少吃紅肉等動物性食品,能夠延緩阿茲海默症進展。每年約有1成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疾病會進展惡化為失智症。顏佐樺表示,臨床上,醫療機構會透過問卷、量表搭配心理師檢測、影像分析來判斷有無失智症與嚴重程度;預防醫學的角度,則是透過腦部年齡檢測、基因檢測、問診評估等分析是否有罹患失智症風險。以腦部年齡檢測為例,透過磁振造影,計算出腦部生理年齡與同年齡層比較,同步評量腦部退化程度;腦年齡與實際年齡差5歲為正常範圍,若超過則建議進一步檢查。
-
2024-04-24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與健忘不同!走不穩且講話顛三倒四症狀要當心,提早發現1症狀是治療黃金期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成重要議題,醫師提醒,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若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應及早就醫治療助延緩。愈高齡失智比例愈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就有1名失智者,愈高齡比例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可達7到13%。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儘管目前醫學無法治癒這種近乎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介入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失智與健忘不同 許多面向都受影響不少人認為失智就是健忘,顏佐樺解釋,其實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記憶力,包括空間感、語言功能、抽象思考能力、認知能力、情緒都會受影響。顏佐樺舉例,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健忘,但如果忘記有沒有吃飯、不知道現在到底幾點,可能就不是單純健忘,而是失智症狀;若長者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該有所警覺恐是失智症,並及早就醫尋求治療。造成失智症原因、高危險因子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顏佐樺表示,大致可分為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最為常見,前者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是受到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而導致的失智症。此外,不良生活習慣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提早發現1症狀 是治療黃金期顏佐樺強調,腦部退化不容易逆轉,早期發現格外重要,輕度認知障礙是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是治療黃金期,建議幫腦部做健檢外,適當健康飲食、多運動等,都有機會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4 名人.劉秀枝
長期記憶比短期記憶更不容易遺忘?名醫答案可能讓人出乎意料
和多年不見的老友小嵐聯絡上,50年前我們還是住院醫師時,住同一宿舍。一年後她赴美,第二年我前往美國東岸擔任住院醫師,先到洛杉磯她的住處留宿,她開車帶著我去迪士尼樂園大開眼界。但最近見面時,她不記得我曾到過她的洛杉磯住處,卻說我到美國的隔年,邀她到波士頓住幾天,我和室友還開車帶她去體驗滑雪。我只記得曾與室友嘗試滑雪,卻忘了有她,這下子我們扯平了,但都非常驚訝,長期記憶不是最不容易遺忘嗎?難道我們的記憶出了問題?遙遠的記憶,不見得是長期記憶。臨床上,我們把記憶分為三個層次,先是專注(立即記憶),其次編碼,把訊息存在大腦的海馬迴,成為短期記憶,接著加以鞏固,儲存在大腦皮層,成為長期記憶,再檢索或提取。每提取一次,就多鞏固一次,例如常寫自己的名字和身分證號碼,就牢牢記住了。記憶很重要,但複雜多變甚至不可靠,例如朋友聚餐,事後每個人記住的菜餚與對話內容常相差甚多。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於1999年的論文指出人類的記憶有7項缺失(記憶七罪):短暫、心不在焉、空白、錯誤歸屬、暗示、偏頗和持久糾纏,還真有道理。年輕人的記性好,部分原因是其經歷的事情還不多,例如小學生只要專心求學,記住功課就好。人老了,記性本來就不如從前,再加上人生歷程豐富,要記的事情太多,難免會不記得。但幸好老年人會自行選擇,把記憶剪裁、整理,只記住特殊、重要、有意義、快樂或不幸的事件,才不會讓大腦被枝節瑣事負荷過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艾倫‧卡斯特(Alan D. Castel)教授,發表於2024年2月《心理學新觀點》的一篇綜論「老年人的選擇性記憶」,很值得參考。主要是抓重點:有個實驗,讓一群20歲的正常年輕人與一群70歲的正常老年人,記住12個不相關的名詞,並在每個名詞後面加個數字(從1到12),例如「小屋」是1分,「臉頰」是12分。之後請他們回想,分數愈多表示愈好。結果雖然老年人記住名詞的機率比年輕人低,但記住最高分數的3項(分別是10、11、12分)的機率則與年輕人相同。表示老年人會選擇記住重要事項,有如準備考試時抓重點學習。其他包括覺得好奇、有趣、快樂或得意的事件也比較容易記住,但如果一再覆述,如數家珍,愈來愈鮮明,不免會出現「過去的日子多美好」或「今不如昔」的感嘆。所以,雖然老來多健忘,但有方法可代償,除了上述的抓重點,把不重要的事件篩除,猶如目前流行的「減法生活」,並且把事件與興趣或情緒連結以加深印象外,還可用記事本或手機軟體記錄行程和通訊錄等。當年我剛到美國到處都覺得新奇,小嵐則對初次體驗滑雪的印象深刻,所以兩人的記憶落差大。如果小嵐與我當年留下行事曆,就不會如此的撲朔迷離了,不過也可見醫療專業才是我們當年的重點。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4 失智.名人專家
「我也得了失智症!」失智症專科醫師公開坦承罹病有目的!
長谷川和夫醫師,是日本失智症醫療界的巨人。他自40歲專研失智症,醫療臨床工作近半世紀之久,更是廣泛用於失智症檢測的「長谷川式失智症量表」的創始人,也是參與日本政府將「痴呆」正名為「認知症」的討論委員會成員。這位治療過上百、上千名患者的專科醫師,在2017年的一場講座中,公開自己也罹患了失智症(嗜銀顆粒性失智症)。「確定性」不再 好奇怪。以前去過的地方,照理來說應該可以順利抵達,但我怎麼走也到不了。也不記得今天是幾月幾號,安排了哪些預定行程。我開始懷疑自己罹患失智症,大約是在二〇一六年左右。 對於自己過往經歷的事,我不再那麼有把握。我無法確定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做了,還是沒做。例如外出時,即使擔心門沒鎖好,但只要心裡能確定自己已鎖門,我通常就會直接出門。或者,如果真的很擔心,只要折返確認門鎖,就能屏除心中的疑慮,安心外出。這些都是正常時候的反應。然而,當這份「確定性」不再時,我即使回家確認過門鎖,不久後記憶又會變得模糊,始終無法堅信。 我也記不清今天是幾月幾號,到底是星期幾。所以,我家的廚房除了掛有一本大幅的月曆以外,旁邊還擺了一本小型日曆,方便我每天早上查看。但是,我明明才剛確認過日曆,一轉頭就又忘記日期。 如果問太太,她會回我:「你怎麼又問這問題。」這時候,我會去翻閱桌上的報紙。早報和晚報的每一面都附有日期,所以很方便確認。當我發現自己「確定性」不再,忘記約定的情況與日俱增時,根據多年的診療經驗,我判斷「這不是年紀大造成的健忘,很可能是失智症」。 二〇一五年十月的日記裡,記述了以下這段文字 :演講。主題是「大家一起思考失智症照護」。我講了大約一小時,但有時我突然想不起來自己要講什麼內容,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三次。後來我設法敷衍過去,結束演講……真教人捏了一把冷汗。公開坦承患病 二〇一七年十月,神奈川縣川崎市內舉辦了一場有關失智症議題的小型講座,我以專科醫師身分受邀出席,提供失智症照護的專業建議。 我在台上面對家屬, 提醒照護時的重點, 分享看診時與病患之間的回憶,接著脫口說出以下這段話: 「當著大家的面講,(對主辦單位)也許會造成困擾,但其實我患有失智症。」 這些話很自然地從我的口中說了出來。自從意識到自己患有失智症以來,我便一心渴望與人們分享我的感悟:失智症是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但即使患病,也不會改變我們身為「人」的事實;在這個長壽的年代,這是每個人都要與之面對並共存的疾病;還有,即使罹患失智症,維持普通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講座中演講時,突然興起了一個念頭,希望告訴在場的每一個人:「我也一如往常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座聽眾凝神專注聽著我的分享,溫暖地包容了我的一切。 那一年,我八十八歲。在日本,像我這樣長壽的人越來越多。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二〇一八年日本人平均壽命,男性八十一‧二五歲,女性八十七‧三二歲,兩者皆創歷史新高。平均壽命是指某一年出生的零歲嬰兒,平均能活到幾歲的預測數值。綜觀平成時代這三十年來,男女的平均壽命皆延長約五歲。預測顯示,平均壽命未來將持續延長。根據日本未來人口預測(平成二十九年預估)公布的結果,二〇二五年男性平均壽命為八十一‧八九歲,女性為八十八‧二一歲。女性又更為長壽,預估二〇四五年,女性平均壽命將超過九十歲(九十‧〇三歲)。 壽命延長,長壽人數也隨之增加。截至二〇一九年九月十五日,百歲以上人瑞人數達七萬一千二百七十四人(其中女性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人),連續四十九年創下新高,首次突破七萬人。一九六三年剛制定老人福祉法,國家代為表揚向百歲人瑞致敬時,全國僅有一百五十三人。如此一想,恍如隔世。據政府預估,未來這數字將持續增長,預計最高將達七十一萬七千人(二〇七四年)。 人們越來越長壽,「人生百年時代」一詞也漸漸普及。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倫敦商學院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與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兩位教授所提出。有鑑於全球人口長壽化現象急速增長,他們提倡人們需要不同以往的人生規劃。「學習、工作、安度餘生」這種傳統的人生規劃三部曲,在一個活到百歲已成為常態的社會中,年齡已不再是明確的分界線。人們可以工作一陣子之後再回頭學習,人生的選擇變得更多元且面向更寬廣。他們的著作“THE 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Bloomsbury Information Ltd,二〇一六年出版)在全球擁有廣大讀者[日文版《LIFE SHIFT 100年時代の人生戦略》(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中文版《100歲的人生戰略》(商業周刊出版)]。 日本在大約同一時期,以小泉進次郎為首的自民黨年輕議員,提出放眼「人生百年時代」的政策,加上政府於二〇一七年舉辦的會議也使用了相同名稱(「人生百年時代構想會議」),使得「人生百年時代」一詞開始在日本社會中廣為普及。 此外,林達‧葛瑞騰與安德魯‧史考特兩位教授在書中指出,二〇〇七年出生的日本人,約有一半可能活到一百零七歲。 隨著年齡增長,八、九十歲以後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逐漸增加,若說「大多數百歲人瑞都可能罹患失智症 」,一點也不為過。所以,我不認為自己患有失智症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 當然,也有人完全不受影響,到了晚年依舊活力充沛,但那只是極少數。我認為這些人隨著年齡增長,衰老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失智症絕對不是「與己無關的事」。 根據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調查顯示,截至二〇一二年,高齡者中約四百六十二萬人罹患失智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罹病率約十五%)。這相當於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平均約每七人就有一人患有失智症。並推估,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壽命延長,失智症人口會持續增長。當二〇二五年所有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都屆滿七十五歲以上,失智高齡者人口約七百萬人(罹病率二十%),在高齡者中,實際上可能每五人便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
2024-03-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詹鼎正/長者常常忘東忘西,是得了失智症嗎?
前陣子好萊塢動作影星布魯斯威利傳出「額顳葉失智症」(FTD)惡化,令人心疼。根據統計,台灣失智症患者也不斷增加,大約每30分鐘就新增1名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失智症的盛行率愈高,65歲以上老人中,每13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老人中,每5人就有1位患者。失智症對社會的衝擊不容小覷,及早預防十分重要。如何區別失智症與正常老化?首先,了解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很重要。年長者大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功能可能減退,神經元數量雖未顯著減少,但神經元間通訊減弱,導致反應時間變長,若是突然忘記某件事,或突然想不起某人的名字,但事後會再想起來,這是正常的老化。如果記憶力或是認知功能的變化開始影響生活,例如完全忘記既定行程、無法執行熟悉的動作、自理生活能力下降、判斷力異常,甚至出現妄想或性情大變,這就可能是非正常老化現象,需要透過評估、診斷,來確認是否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10項失智症警訊,如果出現時,需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診斷。門診檢查常使用「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作為評估工具,有30道題目來評估患者對人事時地物的認知、注意力、計算能力、記憶力、語言及空間建構能力,作答無時間限制,滿分是30分,分數愈高代表認知愈好。失智是腦功能慢性的損壞,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而是藉由家人察覺不對勁求診。但也不乏有正常長者會因為老化產生的健忘或反應慢,而憂心忡忡以為自己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種類有哪些?有方法可減低日後失智的風險?失智症主要分退化性和血管性兩種,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屬於退化性失智。除了遺傳因素外,心血管危險因子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常見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頭部外傷、菸酒、憂鬱、聽力損失、肥胖、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空氣汙染等,控制這些危險因子對於避免失智症很重要,不僅要關注先天基因影響,也要注意後天身體健康及環境條件。失智症絕大多數是不可逆的,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但經常運動、愛動腦,例如閱讀、玩牌、玩數獨,以及喜歡社交互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失智症,而增加健腦訓練,也在失智症發生初期有幫助。研究顯示,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50分鐘以上的老人,比起沒運動的老人更不容易得到失智症。儘管失智症無法治癒,但藉由藥物可以延緩惡化速度。對於失智症患者及照護者,適時地尋求醫療專業的介入、保持樂觀態度,將能減輕彼此身心負擔。●10項失智症警訊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出現困難。6. 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汪小菲指控大小S濫用的「使蒂諾斯」是什麼?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
汪小菲和大S離婚後風波不斷,昨天晚間再衝警局控大小S濫用藥物。兩年前,汪小菲的母親張蘭也曾指控小S每天吃20顆「思諾思」。思諾思即是「Stilnox」,台灣稱作「使蒂諾斯」,是治療失眠的短效藥物,上市時是號稱不容易產生依賴,因此被很高的期待,但上市後使用發現,仍可能成癮且有戒斷症狀,有人使用後還會失憶。「使蒂諾斯」是什麼?「使蒂諾斯(Stilnox)」主要成分為ZOLPIDEM TARTRATE,是一種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雖然在臨床經常使用,但必須有醫師處方,在國內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並不容易取得。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過去認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比較不會成癮,但上市後的臨床經驗發現,並非如此。張家銘說明,早年使用的安眠藥是巴比妥類,因為副作用強,現在已經不再用於治療失眠。近年較最常被使用的鎮靜安眠藥物是苯二氮平類(BZD),安全有效,也可以用來治療焦慮、恐慌等,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依賴性、耐受性,不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是短效安眠藥,同時也快速發揮藥效,張家銘說,過去的安眠藥必須服用後廿到卅分才發揮藥效,吃了之後,「要等一陣子」才會睡著。但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不同,服用後很快就入眠,加上又是短效,可以不用每天吃,也不容易產生依賴和戒斷症狀,一開始被認為是理想的安眠藥。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 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不過,根據藥品上市後資料,發現有人服用後還是產生了依賴性,張家銘說明,因為速效,所以大腦很快就關機,有人對這種馬上就能夠入睡的感覺產生了依賴;再加上藥效短,大約一至三小時,有人睡醒之後又吃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愈吃多愈多顆。還有人睡到一半起來吃東西,打電話找朋友、回信電郵,甚至夢遊,但自己完全不記得,出現失憶症狀。有人醒來發現床邊怎麼有吃了一半的食物,有人被朋友告知半夜曾經通過電話。張家銘說,後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張家銘表示,考量患者使用安全,經過精神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多次研商,目前臨床醫師開立使蒂諾斯有所限制,每位患者每天用量最多不能超過兩顆,醫師如果想開更多的量,醫院電腦隨即跳出警示,醫師就算想多開都不行;也無法重覆拿藥,如果在A醫院已經拿到藥物,到B醫院就無法再取得藥物。張家銘指出,國內醫療院所對管制藥品管理嚴格,使蒂諾斯屬第四級管制藥品,取得不易。網路上有人以Stilnox為名販賣「藥品」,但根據我國法令,藥品不得在網路販售,更別說是制藥品,民眾切勿購買,以免購買成分不明的藥物,不但沒有藥效,還可能傷身。根據食藥署「食藥好文網」,說明鎮靜安眠藥物依藥效時間可以分為短效、中效、長效型三大類,每個人需要的安眠藥類型都不同。很難入睡,但睡著後可以一覺到天亮的人,適合服用短效安眠藥;若是夜裡多次醒來或者太早醒來,無法維持正常的睡眠長度,比較適合使用中效或長效型安眠藥。安眠藥種類短效安眠藥・功能:發揮作用時間快、藥效短,適合用來幫助入睡困難的人提前入睡。・商品名舉例:使蒂諾斯(Stilnox)・作用時間:服用後約0.5小時發揮作用,半衰期約2.4小時。・副作用:夢遊、健忘。・注意事項:(1)部分使用者會在服藥後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例如吃東西、打電話,甚至出門遊蕩,但是隔天清醒後卻完全記不得。基於安全考量,應於臨睡前坐在床上服藥,並確保之後7至8小時的睡眠期間不受干擾。(2)不宜長期使用。(3)禁用對象: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者、嚴重肝功能不全者等。參考資料:藥物百科/使蒂諾斯、食藥好文網「安眠藥這樣吃,有效又不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1-19 活動.健康小測驗
花枝、芭樂咬不動!咀嚼影響進食能力 快速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吃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但想大啖美味的花枝、芭樂、烤魷魚和炸雞時,卻發現家中的長輩或自己咬不動?小心可能是咀嚼能力退化或有異常,若再加上常嗆咳,將來插上鼻胃管的機率還會大增。馬上進行咀嚼功能自我評估👇●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
2024-01-11 醫療.精神.身心
焦慮、易怒...選舉前後當心「選舉症候群」找上門!7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
總統大選暨立委選舉如火如荼進行中,相關的訊息鋪天蓋地,可以說佔據了台灣人民一大部分的生活。選舉終有落幕之時,結果肯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此時除了候選人外,民眾也容易出現生理、心理的狀況,例如:焦慮、易怒、憂鬱…等,此時,請小心自己是不是出現了「選舉症候群」。什麼是「選舉症候群」「選舉症候群」其實非精神科正式的疾病診斷,而是指「選舉」這個壓力,影響到我們的身心狀態。選舉前,人們因為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大多處於興奮、激昂的狀態,充滿正面的動力、對結果充滿期待。但也有人在此時就出現身心症狀,例如焦慮、易怒甚至躁症發作等。下一階段則是選舉結束後,當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結果不如預期,出現失落、悲傷、擔憂、甚至憤怒激躁等,更曾出現暴力、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案例。為什麼會出現「選舉症候群」選舉過程中,有些人會投注精力,因此勝選壓力反應在其生理、心理狀態。除了主動投入的族群外,一般民眾仍接受著選舉的「壓力」。例如新聞媒體不間斷地播報相關訊息,民調、弊案、候選人攻防等讓人不得不注目;政論名嘴或候選人以災難化、煽動性的言論加溫選情、催票,讓選民陷入不安狀態;親朋好友熱絡討論對於候選人的看法,政治氛圍瀰漫四處;也有些人掛心國家未來的發展,密集追蹤公共議題的新進度。以上狀況,讓即使不是候選人的我們逃離不了選舉的壓力,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誰會出現「選舉症候群」身處選舉熱潮的你我,都有可能出現選舉症候群。美國心理學會針對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相關研究指出,超過2/3的成年人表示選舉對他們的生活是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由此可見比例相當高。對政治議題投入越深者、自身與政治相關性較高者、較依賴新聞媒體者、支持的對象未如願當選時,都容易出現選舉症候群。另外需注意的是,曾經或目前具精神科診斷的病人也更容易受到影響。而被認為對政治較冷感的年輕人,有研究指出同樣會被選舉影響出現心理困擾。「選舉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臨床上,經常看到選舉造成身心不適的病人,而不少研究也證實這樣的觀察。選舉前民眾的憂鬱焦慮程度漸升,選舉結束後將逐漸緩解,亦有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帶來的焦慮憂鬱更甚於2019年COVID-19疫情。常見選舉症候群的症狀包含:.無法控制的焦慮、擔憂.憂鬱、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易怒、暴躁.異常亢奮.坐立難安.疲倦、提不起勁.失眠.食慾變化.絕望感.恐慌發作.肌肉緊繃.身體不適但找不到明顯病因,如:疼痛、腸胃道不適、胸悶心悸等極端的壓力更可能影響到生命安危壓力不容小覷,臨床上有一種「心碎症候群」,是壓力影響心血管功能的壓力性心肌病變。主要是身體經歷了極端的情緒和壓力變化,產生過量的興奮性內分泌激素,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嚴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險。七大心法遠離選舉症候群1.增加生活可控感,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維持規律生活、工作,在選舉日到來前,不過度、反覆猜想可能的壞結果。2.減少花費在媒體的時間,不過度攝取相關訊息。3.若遇上選舉相關的談話,不必說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且練習簡單的話語結束對話。4.參與對自身有益的事情如舒壓活動。或將壓力轉化為有意義的活動,如擬定投票計畫。5.保持與家人朋友聯繫。6.保持活躍、運動減壓。7.避免使用酒精、毒品或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來處理壓力。若以上方式仍無法減緩不適時,請尋求專業協助。尋求協助可能需要鼓起勇氣、跨出自尊心的門檻,也很需要親友的鼓勵,不過正視自身的問題並解決,才能讓身心的不適獲得舒緩。精神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我們評估身心的狀態和生活功能受影響的程度,給予治療,例如認知調整、心理衛教,需要時使用藥物治療。民眾參與公民政治、關心選舉時,同時要注意自身身心變化,若出現情緒困擾、人際關係、工作狀態變化等狀況,請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8 失智.大腦健康
針灸或按摩可紓壓助眠防失智!一圖看改善健忘、健腦穴位對照
● 穴位對應大腦各功能區,對症下藥● 針灸或按摩可以紓壓助眠每個人都會經歷老化過程,身體各器官也會出現變化,其中,心血管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最大,而當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易造成認知減退、失智症。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失智是指痰濕阻遏氣血運行,改善血管阻塞是治療重點,傳統上可採穴位針灸療法,具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按摩促進血液流動 預防大腦退化高羿宸說,大腦皮層有四個主要區域,涵括控制語言、認知、運動、視覺等功能,頭皮扎針或穴位按摩可以針對各部位調節氣血,讓血液流動速度變快、清掉大腦毒素。當血液循環變好,身體的代謝能力、免疫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同時增加血管的彈性,避免硬化、阻塞,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能預防大腦退化、延緩失智惡化。古代文獻並無「失智」記載,而以「痰」、「瘀」、「虛」描述表現在腦部功能衰退的病理,因此失智指的是大腦有廢棄物堆積,高羿宸指出,經由針灸及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認知與記憶。針灸改善睡眠障礙、語言不協調根據研究,針灸治療確實能改善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不僅可以預防失智,對於輕度失智症階段可增強腦細胞活力、中度失智症治療可緩和情緒波動、重度失智症則降低併發症機率。高羿宸分享,目前診間患者最能立即見效的,主要是語言不協調、睡眠障礙、吞嚥困難等病患,針灸能讓下巴肌肉更有力、紓壓解鬱、好入睡。治療失智症最常用的穴位,包括頭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率谷穴、風池穴、安眠穴;四肢部位則是「四關穴」,也就是上肢末端雙手手掌虎口的合谷穴、下肢末端雙腳腳背大拇趾與第二趾間的太沖穴,共四穴。穴位按摩注意事項1.以不受傷為前提,每個穴位按摩3至5分鐘,力道柔和有節奏,並不是愈痛愈有效,有痠脹感即可2.要特別注意的是,老人家皮膚薄,力道過大、按摩太久,可能會不慎磨破皮外傷,小心適得其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9 活動.健康小測驗
長輩進食常嗆到?可能是吞嚥困難前兆!1分鐘測出你的吞嚥能力
元氣網-吞嚥檢測提供簡易的吞嚥健康評估,透過簡單10題問題,0-4分的評分方式,讓填答者能夠以最簡易的方式評估吞嚥困難症狀、臨床特點、心理狀況和社交影響。●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
2023-12-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40歲開始老化 醫師教你按圖索驥按摩不同穴位預防失智症
過了40歲,明顯出現健忘、記憶力和行動力變差,身體各器官會逐漸老化。根據「人類器官的老化時間表」,腦部功能約40歲左右開始老化,想要提升腦部功能,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來暢通氣血循環,尤其推薦提神又醒腦的穴位針灸。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環冬季手腳總是「冷吱吱」,當血液循環不好時,四肢末梢就特別容易冰冷,因為熱量無法有效運送到全身。若是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容易損傷大腦功能,漸漸出現認知功能退化,最後演變成失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刺激穴位能讓血流順暢,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惡化,針灸搭配按摩會有更好的效果。「醒腦開竅」穴位,包含印堂、內關、三陰交、百會、風池、完骨、天柱,針灸或是經常用手指指腹點按,可幫助保持頭腦清醒。位於頭頂正中間的「百會穴」是全身氣血、經脈交匯之處,被譽為「萬能穴位」,亦是治療失智症常用的穴道,當精神無法集中時,多按壓有提神功效。穴位按摩有機會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除了百會穴,四神聰、通天、絡卻、承光、前頂、後頂等頭皮上的穴位也可以經常按壓,林舜穀表示,頭部最上方的大腦頂葉負責整合各種感覺資訊,包括來自四肢和軀幹的觸覺訊息、有關身體姿勢和空間位置,以及控制身體運動功能,下達各種複雜的動作、手勢等指令。按摩不同部位刺激身體針對特定區域的腦部退化,也可以按摩不同部位來刺激身體,例如小腿外側的光明穴,臉上的攢竹穴、後腦的風池穴、手上的合谷穴和腳背上的太衝穴,在針灸後可以增加枕葉的活動訊號。若出現環境改變、疾病疼痛、藥物服用等情形,容易導致失智症患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在判斷個案的額葉功能出現問題時,可選擇合適的穴位達到緩解功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ADHD——從家長觀點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想看本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想看本文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所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Hyperactivity Deficit Disorder, ADHD)是指孩子的注意力、過動和抑制力無法得到控制,並達到一定程度的生活或行為互動上的困擾進而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及行為或情緒控制等。帶來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因為要改善這些症狀,所以才會讓家長思考是否需要用藥,但是,用藥對於父母來說是個嚴肅並掙扎的課題,而且是心理上很大的困惑。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為何會需要用藥?在臺灣的傳統觀念中,孩子生病了,才需要用藥。ADHD過動症的孩子是否真的生病了?用藥真的會好嗎?藥物可以給孩子的協助到底有多少呢?我相信這個問題困惑了所有過動症孩子的家長。我的孩子在小二時診斷出ADHD中的亞型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師看完診就開出「利他能」半顆開始吃,說實話在用藥的過程中,我真的看不出孩子有任何改變,還是一樣的迷糊、健忘、做事不完善等等。當時身為母親的我,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可進步、人際關係溝通改善、改變健忘、不注意細節」等等的特質。但是,藥物也不是完全沒有幫助,我們使用「利他能」甚至後來用的長效型「專司達」之後,只要我專心地陪伴他寫功課、講解課業、引導閱讀等確實都有些許幫助,只要孩子不是睡眠不足或過度疲累的狀況下,都可以達到很好的藥物協助作用下的改善,當然學習成效及人際互動也可以慢慢看到預期的效果。在學校,因為老師一位要帶著班上將近30位左右的孩子並不容易,老師往往為了管理班級秩序,訂定班規、交代回家課業、班級打掃清潔等,有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無法做得到位,因為身邊沒辦法有個專責的小秘書在旁隨時提點與協助,所以老師的班級管理狀況連連,同學的告狀也不時的發生,造成老師帶班的困擾,也間接引發我注意到孩子及老師都需要協助,但是具體該怎麼協助也成為當時重要的課題。為了讓孩子可以在校順利學習,身為主要照顧者的我,必須努力尋找可以協助的資源,並且得到適當教養教育或用藥等知識的增長。只要有關於ADHD研習課程,其中包含情緒行為問題協助,老師的知能引導等,都必須積極涉略,幫助周圍的人理解與諒解ADHD的正常行為,都是我們需要去努力學習的目標,只要找到一點方向就要去認真嘗試,嘗試過程中孩子能得到協助並獲得改善,我就會認為這是個好方法。 說道就醫,我們看醫生,不就是為了幫助ADHD改善現狀,所以醫療可以提供的協助,應該是除了用藥的安全,還有其他生理上或是心理上所可以給予的幫助。比如如何讓家長給予孩子適當的心理上或是生理上的協助,該如何建立友善的家庭環境,紓解照顧者的壓力,手足及同儕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等,對於隔代的教養,該如何告知阿公、阿嬷正確的知識及行為知能來協助引領孩子。使其在不同的情境中,讓不合理或不是故意所產生的行為,得到體諒與諒解,不致讓大家對於ADHD錯誤印象一直蔓延,理解到ADHD並非不行而是不能。我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抓住他表現好的時機,給予正面的關注並大方的鼓勵讚美,增加ADHD的自信,積極增加他可以把事做對的機率,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延伸閱讀:12/11-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12/13-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
2023-12-11 失智.大腦健康
開始健忘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徵兆?醫揭判別基準及改善方法
.輕度認知障礙是失智「前驅期」.多運動、保持社交可以鍛練大腦.及早介入有機會逆轉病態性老化家中長輩最近行為出現異常,早上忘了吃藥、出門忘記帶鑰匙、想不起來到超市要買哪些菜,健忘情形愈來愈頻繁,因此心情相當鬱悶。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逐漸退步,除了是正常老化現象,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影響日常生活 是判別基準許多人對記憶衰退感到恐慌,擔心是不是得了失智症?陳亮宇表示,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的差別,主要是「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能力雖然部分損害,但仍可以照顧自己、有獨立自理能力,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做事情的流暢度跟以往大不同。因此,容易情緒挫折,後續出現憂鬱、失眠、暴躁等症狀。失智症除了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忘記的事情經提醒也完全沒印象,會用否認或以自己的方式來述說事件過程,其生活能力會持續下降。輕度認知障礙被喻為「失智前驅期」,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7.8%、輕度認知障礙約18.8%,每年約有10至15%的輕度認知障礙個案會轉變成失智症,一旦確診則無法逆轉。及早介入 有機會恢復正常輕度認知障礙介於正常老化與罹患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因各項表現不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常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易錯失早期治療黃金期。陳亮宇建議,多關心家中長輩,細心留意精神狀態、異常反應,輕度認知障礙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可先以「失智症十大警訊」自我檢測,搭配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使用,或是就醫進行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陳亮宇提醒,早期介入輕度認知障礙,有機會恢復正常認知功能,或是延緩進入失智症病程。在預防及改善方面,可透過學習新事物多鍛鍊大腦,例如參與據點活動、參加社區大學課程等。人際互動也相當重要,社交行為能夠刺激大腦;另要多運動,促進血氧含量、腦部血液循環,避免昏昏沉沉想睡覺,落入作息不正常的惡性循環。正常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的差異.正常老化:常常忘東忘西,經旁人提醒可想起來,日常生活自理沒問題。.輕度認知障礙:自己會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經過治療可恢復,忽略不理則會演變成失智症。.失智症:記憶及各項認知功能嚴重退化,無法自我照顧,忘記的事情經提醒會否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5方法1.保持學習力:防止或延緩腦部老化。2.多強化社交:人際互動能降低孤獨感。3.規律運動:促進全身及腦部血液循環。4.均衡飲食:強調食材原態的「麥得飲食」。5.正常作息:避免日夜顛倒混亂,規畫日程安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4 焦點.元氣新聞
52歲科技主管拚過頭失智被迫離職! 透過「職務再設計」重返職場找回人生價值
「失智也能重回職場!」雲林縣52歲陳姓男子曾是意氣風發的科技主管,手下多名員工由他指揮,工作拚得有聲有色,是大家眼中前途無量的科技男,不料去年出現失憶併發重度憂鬱,被迫離開20多年職場,今年初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1年多,最近在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下重回職場,從高科技變成毛巾廠的操作員,「我要守住老公的價值!」妻子一句話讓他眼眶泛紅,化為重新出發的動力。52歲陳姓男子罹年輕型失智症 休養後重返職場去年還是知名科技公司高階主管的陳男,投入科技業20多年,原準備迎接美好退休生活,不料,去年卻出現記憶減退併發重度憂鬱,被迫提早離職,今年3月更被鑑定罹患年輕型失智症,在家休養一段時間後,今年9月虎尾就業中心協助他到毛巾工廠上班,重返職場。「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我一定要守護他的價值」,他的太太不忍老公從原本的高階工作,轉換成現今揮汗的基層工作,但她堅持把老公回推回職場,就是希望藉由工作減緩智力退化,老婆一番話,在旁的他聽了不忍眼眶泛淚。「加油!我也會陪你走下去」,好心老闆一句話,讓他笑開懷,老闆說,比剛來時進步很多,甚至下了班還能跟太太一起去夾娃娃。陳的主治醫師說,上班工作對失智症而言有如兩面刃,過度工作或壓力太大,或者不上班缺乏社交互動,兩者都可能造成加速病情惡化,所以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對失智者變得相對重要。因此,虎尾就業中心與其家人、雇主多次溝通、評估後,運用「職場學習及再適應計畫」及「僱用獎助措施」,幫他安排毛巾打包整理工作;新環境和新工作起先也曾讓他焦慮,但經過2個多月學習適應,如今已駕輕就熟,問他累不累,「還好啦!肖年頭家對我很好!」他抹去汗珠慶幸自己遇到好老闆。「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虎尾就業中心說,陳的工作雖單純但難免偶而出現健忘,為讓他適應,就業中心延長了職場學習時間並引入「職務再設計」資源,透過「工作清單」與「圖像卡」協助他完成任務;尤其老闆經常從旁鼓勵,讓他安心且愈加進步。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長劉邦棟表示,醫學統計全球每3秒就有1人罹失智症;國內失智人口也有增加之勢,衛福部資料顯示,失智症人口中年輕型失智(65歲前)約占9%,有時因未退休即失智造成家庭衝擊,因此,勞動部推動職務再設計,協助失智者就業。劉邦棟說,大家普遍認為失智就無法再工作,其實輕度失智只要經過認知功能治療或訓練,還是可重回職場,適當的工作也有助於延緩病況;勞動部希望透過多方合作破除企業對失智者的刻板印象,提供更多、更精準的職業,相關資訊洽詢虎尾就業中心(05)6330422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31 醫療.皮膚
白頭髮可以拔嗎?怎樣才能變回黑髮?中西醫教你正確的白頭髮預防之道
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可以預防白髮。早上梳頭髮的時候發現多了幾根白頭髮,不免感嘆自己又變老,也覺得不太好看,糾結著該不該拔掉⋯⋯白頭髮該怎麼辦?為什麼突然開始出現白頭髮了?可以吃什麼改善呢?以下就從中西醫的觀點來了解,到底該如何處理惱人的白頭髮吧!白頭髮可以拔嗎?聽說白頭髮會越拔越多?錯!白髮根本不會越拔越多。會有所謂「拔一根長三根」的印象,捷靚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提到,主要是因為頭髮老化、黑色素減少,導致其它毛囊長出來的頭髮呈現白色,所以才會有「越拔長越多」的錯覺。但徐常捷補充,「拔」這個動作會損傷毛囊,加上拔太多也會漸漸變稀疏,而且白髮拔了也不可能再長出黑髮,所以還是放著自然生長、掉落就好。為什麼我會長白頭髮?我是「少年白」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在《好健康》第28期中提到,頭髮變灰、變白是因為黑色素細胞減少或黑色素幹細胞消失,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徐常捷補充,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在35歲會開始長白髮,50歲後白髮量就會特別多,而有研究發現60歲時,約有一半以上的人會長白髮。毛爵生髮診所劉怡坊醫師進一步補充,東方人較常見以鬢角到顳部、後枕部的順序出現白頭髮。不過有些人年紀輕輕就長白髮,除了遺傳,壓力、睡眠品質差、飲食不均等也是原因。這有救嗎?徐常捷表示,基本上遺傳性白髮很難改善,但可以透過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飲食均衡、少用眼和少用腦過度延緩白髮生成。中醫古書《諸病源候論》曾提及「足少陰腎之經也,腎主骨髓,其華在髮。若血氣盛,則腎氣強,腎氣強,則骨髓充滿,故髮潤而黑;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髮變白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趙品諭便指出,中醫的角度認為老化的過程和腎有關,但此「腎」是種臟象。至於網路傳言曾說肝血不足、熬夜會導致長白頭髮,當中肝血屬於「陰」的運作範疇,又跟「腎」有關,因此從中醫理論可以解釋:肝腎會影響頭髮變白,而熬夜會「損陰」、損傷「腎」的狀況,和長白頭髮也有關。臻品中醫院長陳勇利提到, 臨床上早生白髮常見有四種體質:腎精虛損型:除了髮早白、髮質焦枯、容易脫落之外,還有腰痠、容易疲倦、面色蒼白、頭暈的情形,常見於體力過支、年老的患者。心火上炎型:容易口乾、嘴破,經常熬夜、失眠,甚至有小便赤熱、便秘的情形,這類型則不建議使用補藥,以免越補火氣越大、頭髮越白。肝氣鬱結型:需要應酬、喝酒,壓力大且不易排解。血瘀型: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偏高,容易疲倦、睡不飽。中西醫的白頭髮預防之道一、飲食可多吃富含維生素B群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糙米、小麥胚芽、青菜、雞肉、牛肉、肝臟等等。由於頭髮是由胺基酸組成,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在《保養,從肌本做起:跟著皮膚科醫師打造動人美肌》強調,蛋白質一定要補充足夠,例如瘦肉和魚肉,以及富含鋅、銅、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他也推薦能讓頭髮烏黑亮麗的海帶,不過別食用過多以免甲狀腺機能亢進。另外,徐常捷特別提醒要吃「瘦肉」別吃肥肉,否則肥肉油脂過高,細胞就會老化凋零。其他可預防白髮或掉髮的食材還有黑豆、胡蘿蔔、菠菜、韭菜、香菇、黑木耳和烏骨雞,以及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昆布、髮菜…等。當然,黑髮聖品不能不提黑芝麻,它富含頭髮發育的必需元素,也含有很多的亞麻仁油酸,可以增加頭髮和肌膚的光澤。水果類則有黑棗、柿子、桑椹、桂圓、荔枝等。二、食療陳勇利點出平時頭髮的保健方法之一,就是飲食的補充,他也介紹三種粥品:黑芝麻粥:黑芝麻2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何首烏粥:何首烏30公克、糯米50公克,煮熟,每日早餐服用,有通便去淤的效果。山藥粥:山藥20公克、黑芝麻30公克、枸杞子10公克、核桃少許、一般米50公克,煮熟,當晚餐或宵夜使用,有滋腎養陰的功效。香港中醫師呂兆陞則分享「桑椹杞子粥」,將桑椹子、枸杞子各15克,米50克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成粥,也有補腎明目、補血烏髮的功效。三、按摩或許你曾聽說過,常梳頭髮促進血液循環,可以增加髮量和減緩白髮生成,對此徐常捷破除迷思,指出目前尚未有研究證實。不過他介紹一種養好頭皮的按摩術,還能順便放鬆心情:「先將左、右手放在頭頂中線上會合,由中往外像剝橘子那樣,用10隻手指頭的指腹下壓按摩頭皮,每壓一次後再左右各移1公分。」上鼎中醫診所也針對頭皮按摩術補充,將雙手指腹放在頭皮上,以不痛的力道按壓,尤其浮腫處更需要,接著像要把頭皮抓起來一樣輕輕捏起,指腹不動,以不會感到疼痛的力道前後左右移動頭皮。(移動困難的地方代表血液循環不良,可重點加強。)四、其他專家也提醒,保持心情舒暢,消除壓力,飲食睡眠充足、作息正常都很重要。特別是把握黃金睡眠時間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因為睡覺會釋放生長激素,熬夜的話頭髮自然會不健康。除了飲食、按摩等方法,也有瑜伽老師分享預防白髮的「美髮瑜珈」: 同場加映:我有可能一夜變白髮嗎?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林頌然解釋,一夜白髮通常是指短時間內頭髮變白的情形,不見得是在一夜之間,但現實生活中一夜頭髮全變白的病例很少,長出白頭髮通常是漸進式的。現代醫學認為,雖然有人會覺得「頭髮白了又黑回來」,其實那是逐漸變灰的錯覺,再過一段時間或幾年之後仍會變白。景升診所醫美中心院長邱正宏就直言,染髮是找回黑髮最快也最不得已的方法,長效型或短效型的染髮則要依照需求來取捨。因此我們不妨把白髮當做是歲月的禮物,盡量保持平常心看待吧!資料來源: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第28期〈牽一髮而動全身— 皮毛學問大〉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部分錯誤】網傳「每天睡前吃一點它(桑葚、核桃),不出一周白髮不見了」?》白髮才不會越拔越多!皮膚科醫師:但是亂拔的後果很可怕...白髮與黑髮的戰爭「早生華髮」── 中醫看白髮問題【邱正宏醫師Q&A】白頭髮真惱人!該怎麼辦?延伸閱讀: 失智、健忘、腦霧怎麼分?如何判斷家中長輩可能失智?失智症名醫分享失智症的「10大警訊」 只是腸胃炎掛急診…為什麼孩子卻「站著走進來,躺著推出去」?一個兒科醫師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