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8 癌症.乳癌
搜尋
健保
共找到
3633
筆 文章
-
-
2021-02-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南韓AZ疫苗接種排除高齡族群 我將視各國報告決策
我國可望近期內從COVAX取得AZ疫苗,相較韓國預計自二月廿六日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但首批AZ疫苗接種名單排除六十五歲以上高齡族群。對此,陳時中表示,各國不同策略,我國尚未開打,等到施打時,將根據各國報告及科學資料,由專家做出建議。另外,印度「經濟時報」十六日報導,南非一周前暫停採用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疫苗後,現已要求生產這款AZ疫苗的印度血清研究所回收該公司二月初配送的一百萬劑。不過,發出這篇報導之際,世界衛生組織已批准AZ疫苗緊急使用。各國陸續施打疫苗,以色列接種速度最快,全國約四成人口已接種,據外媒解析認為,這歸功於「軍事化」方式分配疫苗。陳時中說,「不清楚以色列是什麼方式」,猜測以色列兩大保險公司後續追蹤管理,事實上,我國正準備「資訊化」方式,增加施打效率,利用健保卡辨別身分,例如,不同年齡層,接種不同的疫苗,由健保資料庫直接判別施打疫苗的品牌和間隔施打的時間等,現正積極整合健保卡和疾管署施打疫苗系統。至於疫苗施打成效,陳時中表示,以色列開打後,疫情嚴重度從原本前二、三名退到第六名,以每百萬人新增案例來看,近十四天新增七萬八千人左右,近七日則新增三萬三七六五人,確診病例減少中,「還要看一陣子才能清楚曲線變化」。
-
2021-02-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批准AZ疫苗 首批月底配送各國
世界衛生組織(WHO)十五日批准緊急使用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Z)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意味可開始將AZ疫苗配發給亟需疫苗抗疫的國家。許多國家透過世衛主導的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排隊取得疫苗。COVAX本月三日公布第一批配送名單,台灣也在其中,預計本月底啟動首波配送,陸續送出各國疫苗。我國自COVAX第一波名單中取得廿多萬劑AZ疫苗,如今世衛批准使用許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指出,未來將整合健保卡和疾管署的施打疫苗系統,加速疫苗接種。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目前COVAX還未提供二月底預計發送給台灣的疫苗確切數目,但已聯繫我國,待我國完成填寫相關文件後,就可以配送疫苗。COVAX首波疫苗配送預定在本月底展開,首批三點三七億劑疫苗幾乎都是由印度和南韓生產的AZ疫苗,包括二點四億劑由印度製造、九千六百萬劑由南韓製造;另外還有一二○萬劑輝瑞疫苗。兩款疫苗都須打兩劑。世衛在聲明中說,世衛將兩種版本的AZ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授權名單,同意全球透過COVAX開始使用這些疫苗。兩種版本是指由印度血清研究所和南韓SKBio所生產的AZ疫苗,雖然兩地生產的疫苗相同,但每個製程都須個別審查。世衛助理秘書長席馬歐表示:「至今無法取得疫苗的國家,終於將能開始為醫護人員和高風險群體接種,有助COVAX設施達成疫苗公平分配的目標。」席馬歐說:「我們必須持續施壓,滿足各地優先群體的需求,並促進全球取得疫苗。為達此目標,我們必須做到兩件事,包括提高生產能力,以及研發商盡早將疫苗提交世衛審查。」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在記者會上也強調這兩點。阿斯特捷利康在另一項宣布AZ疫苗獲准的聲明中說:「在二○二一年上半年,希望能有三億多劑疫苗透過COVAX配送給一四五國,供應和作業上的挑戰待解決。」AZ疫苗是第二支獲得世衛批准的新冠疫苗,第一支獲世衛批准的是美國輝瑞疫苗。世衛預計到今年年中,參與COVAX的經濟體,將會收到足供合計百分之三點三人口施打的疫苗數量。
-
2021-0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以色列打疫苗「軍事化」 陳時中:我擬資訊化方式施打
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問世並獲得緊急授權,各國也開始施打疫苗,其中以色列施打最快,施打超過40%的人口,而《美國有線電視網》(CNN)解析認為,以色列能有此成績,歸功於以「軍事化」方式分配疫苗。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清楚以色列是什麼方式」,但我國也在準備資訊化的方式增加施打效率。陳時中指出,以色列施打最快,應該是有兩大保險公司做後續追蹤管理,報告也是從這兩個單位出來最多。我國也在準備資訊化的方式,用資料做適當分配,例如多運用健保卡在原有幾個系統可以直接看身分、需要打的疫苗,集中判別不同年齡層可能有不同的疫苗考慮,以及間隔時間,希望增加效率。至於施打成效,陳時中表示,除了以色列,阿拉伯大公國也打得多,雖然以色列病例減少中,但阿拉伯大公國則沒有太大進展。美國則打不到一成人口,疫苗影響較小,社區影響較大,因此疫苗和公衛措施的影響需要時間觀察。陳時中則表示,「有些人對(中國疫苗)有興趣可以跟我們推薦」,當時六到八月有中國文獻發表,但後來就沒有更新的報告,2月3日則是比較近期,我國也會注意。
-
2021-02-13 科別.精神.身心
看書視線模糊開會就睡著 原來是猝睡症
小華高中時只要打開書本看字,就會視線模糊、昏昏欲睡,還因此被同學誤認裝病而遭罷凌;出社會工作後連開會也會睡著,就醫才發現是猝睡症,經治療已恢復正常生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監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患有猝睡症的人口比率每10萬人為25至50人;按此比例,台灣可能有6000至1萬1000名猝睡症患者。但從台灣健保就醫資料分析,長期接受診療的猝睡症病患卻少於千人,此結果可能代表高達8成個案並未得到適切的診斷和治療。黃玉書說,猝睡症發病的高峰是在11至15歲、20至30歲兩個族群,易被診斷為鈣質缺乏、癲癇或精神病。此疾與自體免疫有關,缺乏醫療照護,對病患的身心會造成極大影響。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猝睡症患者一般大部分時間都會很想睡覺,且若遇到情緒比較緊張、興奮等高張狀態,可能會突然睡著,很可能因為突然路倒發生意外。李信謙說,猝睡症可能對生活造成不便,臨床看到很多病人,到了30幾歲才確診,病人過去學業也沒有完成、工作也不穩定,常被譏笑嗜睡等,如果早點治療,生活品質會大幅改善。國外研究也發現,猝睡症患者可能因生活節率失調,身體健康會比一般人來的差。要診斷猝睡症必須到睡眠中心接受正式睡眠檢查,所有病人必須經過一整晚的睡眠檢查及白天多次入睡睡眠檢查,有時還需要輔以抽血檢測,或腦脊髓液檢驗,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但過去健保並未將多次入睡睡眠檢查從睡眠檢查中獨立出來。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昆達說,多次入睡睡眠檢查非常耗費時間與人力設備成本,針對疑似的個案,施行5次,每次間隔2小時的入睡測試。測試過程中,利用精密的睡眠檢查儀器進行監控。如果病患很快就進入睡眠並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就極有可能是猝睡症,需要進一步診治。周昆達表示,過去因為健保沒有將這個成本高昂的檢測項目從一般睡眠檢查中獨立出來,許多睡眠中心都是基於服務病人的理念賠本在做,執行數量有所限制。經過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多年的努力爭取及其他專科學會的鼎力支持,終於獲得健保署同意,在守護民眾健康以及病人權益的前提下通過健保給付的修正,相信可以讓更多受嗜睡及猝睡症狀所苦的病人,得到適切的診療。黃玉書表示,目前針對猝睡症,已經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若確診也有健保給付。呼籲猝睡症患者應接受正確檢查與治療,才是解決猝睡問題的關鍵。
-
2021-02-09 該看哪科.婦產科
增免費產檢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 最快111年上路
國健署今天證實,孕婦產檢將有變革,現行10次免費產檢可能增為14次,超音波檢查也從1次增為3次;並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及加做貧血檢查。但還需爭取預算,最快明年才會上路。國健署副署長吳昭軍晚間受訪時表示,國健署在今年1月底邀集專家及醫學會召開「產檢項目及支付費用檢討專家諮詢會議」,會中達到5點共識,將增加多項產檢項目,在少子女化情況下,減輕孕婦迎接新生的負擔。吳昭軍表示,現行孕婦免費產檢為10次,根據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檢應8次以上,但品質較好的先進國家,如日本產檢有16次、芬蘭也有17次。台灣僅10次確實次數偏少,因此決定提高到14次,讓孕婦不用擔心產檢還要自費。此外,妊娠糖尿病是孕婦應注意的狀況,但現行篩檢必須自費;國健署和專家會議也決定,將補助妊娠糖尿病篩檢,且將現行1次的抽血驗貧血增加為2次,更有利追蹤孕婦的身體狀況。吳昭軍表示,超音波檢查也將從1次增為3次,且將產檢醫師診察費及檢驗費用支付額度,調高到與健保給付一致。吳昭軍說,這5大共識還需提報衛福部、行政院,並爭取預算支持,估計如果順利,最快明年可以上路。
-
2021-0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部桃院內關鍵期7天傳3波 陳時中:月底報告精進方向
昨日指揮中心宣布部桃院內感染風險警戒解除,今再公布該院群聚事件結案報告,報告指出,院內傳染關鍵期為1月7日至14日,竟在7天內傳3波,傳播速度快。為預防發生下次院內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預計月底將精進方向訂定成標準作業流程,月底再跟大家報告。另明日社區感染會到一個觀察期,明日會再對外說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初步危機解除,未來會通盤檢討,為預防發生下次院內感染,要加強感控、做好分艙分流、專責集中收治(安排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優先等);另社區有大規模居家隔離,也會精進衛生局執行面的作法。未來針對醫療網社區聯防也會納入檢討方向。他指出,此次事件爆發後,有些非緊急的手術都第一時間降載和減壓,讓醫護人員不用擔心,「及早降載減壓」會再持續。對此,陳時中表示,預計月底將精進方向訂定成標準作業流程,幫助醫院做準則,月底會再跟大家報告。另明天社區感染會到一個觀察期,明天會再對外說明。因應部桃事件,指揮中心祭出多項應變措施,羅一鈞指出,1月12日起,採取院內管制措施包括1人1室、擴大採檢、專家進駐等,並將院內劃分不同等級的紅黃綠風險區、做分艙分流、擴大居家隔離範圍。羅一鈞表示,後來高風險紅區擴大,啟動清空計畫,進一步減壓降載,隔離更多員工,成立指揮所,開始回溯專案。1月30日前進指揮所開始進駐,和指揮中心規劃執行清零計畫,一二階段都完成或陸續進行中。針對部桃醫療應變措施,羅一鈞表示,針對門診和住院降載清空,為了提醒其他醫療院所風險,針對部桃人員有健保卡註記,還有自主健康管理者的註記;為了幫助收治的醫師人員安心,也有特別預算給津貼,啟動清空管制,部桃也可以申請補償。這次比較特別的醫療應變方案是「啟動遠距醫療平台」,減少民眾外出就醫的需求。針對部桃社區應變措施,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實施大規模回溯專案,回溯居家隔離有4000多位民眾,包括住院者陪病者;為了因應大規模隔離和期滿採檢,首度啟動部立彰化醫院的貨櫃採檢屋,分南站、北站,於北桃園及南桃園各啟動1站,由衛生局調度醫院支援採檢人力及實驗室檢驗,截至2月7日止,已採檢2418人。
-
2021-0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變異疫苗恐失效? 張上淳:恐需連續接種多價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透過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拿到AZ疫苗20幾萬劑。但AZ疫苗傳出對南非變種病毒株,僅有「最低程度」的保護力,南非已宣布暫停這支疫苗接種計畫。至於AZ疫苗對英國變種病毒株的防護效力是否也較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未來可能需要連續接種兩、三價的疫苗,都在專家腦海腦量中,須持續關注。張上淳表示,目前AZ疫苗對英國變種病毒株的防護力目前顯示還好,但病毒突刺蛋白上的E848K突變會不會影響疫苗效益值得觀察。加上疫苗使用時若加強一些力道,可能也會幫助病毒突變,專家也都在觀察,並且持續看疫苗是否會漸漸失效。張上淳說,許多疫苗雖通過緊急使用授權,但各疫苗廠也都繼續準備新的疫苗,用新的S蛋白序列追著突變腳步研發新一代疫苗。或是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一樣,每年有新的病毒株就必須使用新的疫苗,未來也可能不只一價疫苗,而會有兩價、三價或連續接種,這些都在專家腦海中考量。他也提到,國內疫苗廠和國外都面臨同樣的狀況,第一代開發出來的基因或蛋白序列會受到持續突變的影響,相信國內疫苗廠也都已在考量這些事情,只是資訊沒有對外說明。至於指揮中心將舉行「疫苗諮詢委員會議」 討論新冠肺炎接種相關議題,有何方向?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相關會議開過很多次,主要是要跟著疫苗科學證據,即時地做相關訂定。本次會議主要是要建立施打疫苗後的整體資訊系統,因為和以往不同,有不同類的優先族群,且有第一劑、第二劑,必須確保他們可施打到,且不能混打,都要很精確。原本健保署和疾管署都有很好的系統,但為了讓第一線施打人員困擾減到最低,錯誤率減到最少,還有不良反應也要即時反應,以及如何介接讓效率更高,都是這兩天在討論、磨合的。
-
2021-02-07 癌症.頭頸癌
醫盼頭頸癌治療與國際接軌 許癌友新希望頭頸癌復發 免疫治療盼見曙光
11年前,年僅40歲的王先生口腔癌四期,經治療後康復,近兩年不幸復發,臉頰長出比嘴巴更大的腫瘤,甚至轉移肺部。雖評估適合免疫新藥,礙於健保規範,面對單月十幾萬藥費,他萬念俱灰放棄治療,還好有機會加入臨床試驗,經過兩次治療,腫瘤已明顯縮小,生活品質也大大改善。好發年齡層低,患者多為家庭支柱。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感慨,若沒有遇到免疫新藥臨床試驗,王先生復發半年就會面臨死亡。抽菸、喝酒、吃檳榔是頭頸癌風險因子,我國好發年齡層低,患者大多僅50歲,甚至多達五成晚期患者五年內會復發,這些人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更是家庭經濟支柱。一線使用免疫新藥,延長存活期。頭頸癌不僅造成明顯外觀改變,同時說話、吞嚥、呼吸功能亦會受損,生活品質差、吃不下也會造成營養不良,療程副作用大,患者服從度降低。過去藥物選擇少,以往標靶藥物是復發後唯一選擇。免疫新藥的出現,不僅副作用更少,且具長尾效應,療效比標靶或化療效果更持久。陽明交通大學校務長兼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過去頭頸癌患者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三年存活率僅10%;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病人三年存活可增為22.6%,足足上升一倍。免疫新藥改善過去數十年頭頸癌治療窘境,然在門診中,看過非常多頭頸癌患者,明明適合免疫新藥,卻礙於給付條件,天天愁眉苦臉,深陷到底要押注畢生積蓄接受治療,還是要把財產留給孩子的兩難。免疫治療及早用,嘉惠癌友助新生。楊慕華解釋,免疫新藥目前仍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無法與其他藥物合併治療。舉例來說,僅二線病患能符合申請條件或用過標靶就不能用免疫治療、且僅兩成患者符合生物標記染色標準,連臨床醫師都稍感力不從心。楊慕華感嘆說,他參考美國腫瘤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治療列入一線,希冀台灣醫療接軌國際頭頸癌治療趨勢,以期嘉惠更多台灣頭頸癌癌友。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走出診間 看見需要 社區醫療打造台灣的溫柔堡壘
落實分級醫療,「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邁入第18年,已有900多個社區醫療群深入全台各區,參與診所數與醫師數占比超過30%,收案人數預估今年可破600萬人次,這些基礎不但是這一波新冠肺炎守住社區的關鍵,走出診所的醫師們把專業關懷送到病人家裡,替台灣醫療打造出溫柔堡壘。社區醫療群三階段,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早期,大部分醫師都沒辦法了解,為甚麼要離開診所去社區關心這麼多事情?」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台灣醫師長期訓練重視專科醫療,鮮少理解,器官其實是長在「人」身上、人是長在家庭、家庭依附社區。自從健保開始推動分級醫療,基層診所動起來,才開始有家庭醫學、社區醫學領域,也才讓醫學院訓練思維、生態慢慢轉變。所謂「社區醫療群」,是指民國92年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家以上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希望透過在地群體力量提供民眾全人整合照護。第一階段:解決偏鄉無醫狀態邱泰源表示,先進國家發展社區醫療過程,大多是因為擔心醫療走到專科時,沒辦法以人為本來進行整體照顧,而台灣第一波社區醫療革命在民國72年。當時,衛生署試辦「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希望解決偏鄉地區無醫狀態提高醫療可近性,邱泰源就是在民國77年被台大派去金山,擔任群醫中心主任。第二階段:921地震深入鹿谷救災第二階段是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邱泰源回憶,當時「路都斷了」,台大醫學院教授謝博生早有推動社區醫療念頭,投入家醫科的邱泰源就帶著台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後來又透過教學幫助當地建立社區醫療,持續三年共去了近兩百次,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累積,成了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竹山鹿谷也成為健保署推動社區醫療群制度的原型濫觴。第三階段:SARS防疫工作帶進社區民國92年爆發SARS,可說是社區醫療群在台灣第三階段的功能擴大。邱泰源說,這些深入基層的醫師與當地民眾連結深,把防疫帶到社區落實起來更快,藉著分級分工,診所可以先擋住第一線病患,又有後送醫學中心做後盾,大大打破醫學中心與診所之間的競合藩籬。而散布在各地的社區醫療群也依據當地生活型態各有特色,「北有北投、南有岡山」,有些還加強自殺防治、家暴防治與當地衛生局共建社區安全網。走出診間30年,至今仍為防疫第一線把關。邱泰源口中的「北有北投」,指的是開業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30多年前他就走出診間,並在2004年透過「厝邊好醫師聯誼會」替北投社區醫療群奠定基礎,先後與振興醫院、北榮合作,至今已有61位社區醫師加入,共照顧4萬8731位在地民眾健康。洪德仁分享,2020年農曆年後,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開始緊張,一位20多歲年輕人不舒服發燒來到診所就醫,他一看有山東旅遊史,馬上向1922通報,立刻後送合作醫院讓疫調、轉診同時並行,為台灣防疫做好第一線把關。後來也有一位居家隔離的天母民眾,因眩暈先通報衛生局,經評估後聯繫洪德仁以「通信醫療」問診判定為梅尼爾氏症,再請對方的家人拿健保卡到診所領藥,讓居隔者也能獲得醫療服務,減輕現場就醫負擔。社區醫療應擴大到健康促進,提升生活品質。然而,洪德仁認為,台灣社區醫療不該只是醫療這麼單純的層次,若要走長走遠,應把健康照護擴大到健康促進,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目標。自己也是北投人的洪德仁,對這片生長地的古蹟、文化保存相當關心。至今,他帶領團隊陸續參與過北投藝術節、推廣社區大學、農民市集、發起公共論壇、推動樂齡學堂,透過行動與當地居民產生健康生活的各種連結,賦予社區醫療全新更廣大的定義。
-
2021-02-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基層院所門診腰斬 鄭文燦爭取健保署先撥2月健保費
部桃群聚感染影響,民眾減少就醫導致桃園地區門診量下降5、6成,桃園市長鄭文燦今主持防疫會議表示,桃園有1500多家醫療院所受影響,他已向中央健康保險署建議,2月先用暫付款方式讓醫療院所領到健保費,可以支應年終或年前其他費用,之後再做結算。鄭文燦說,近期門診量降低,很多人改買成藥、避免到醫院,因1、2月所有醫療院所健保給付下降,桃園1500家醫療院所受影響,門診量估計下降5至6成,2月適逢過年,很多要準備年終或其他費用。為了讓醫療院所有足夠資金過年,他建議健保署比照去年2月健保費,用暫付款方式提供給醫療院所,2月的健保費先行撥付之後再結算,目前已經談妥,預計下周開始執行,至於整體給付下降問題,盼中央能採取一定額度,讓桃園度過困難。鄭文燦說,部桃群聚回溯到1月6日,至今已連續兩個14天,很多國人非常擔心,最近每天下午2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都是部長陳時中親自說明,大家每天2點等待好消息或擔心壞消息,國人同心抗疫,而部桃醫療、社區感染一共20件,中央與地方防疫團隊都致力把風險降低。他說,部桃有700床,平均過年有400床,會由其他院所承擔過年照護責任,下周一(8日)下午3點,會和11家責任醫院開聯防會議討論。
-
2021-02-06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醫盼頭頸癌治療與國際接軌 許癌友新希望 頭頸癌復發 免疫治療盼見曙光
十一年前,年僅40歲的王先生口腔癌四期,經治療後康復,近兩年不幸復發,臉頰長出比嘴巴更大的腫瘤,甚至轉移肺部。雖評估適合免疫新藥,礙於健保規範,面對單月十幾萬藥費,他萬念俱灰放棄治療,還好有機會加入臨床試驗,經過兩次治療,腫瘤已明顯縮小,生活品質也大大改善。●好發年齡層低,患者多為家庭支柱。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感慨,若沒有遇到免疫新藥臨床試驗,王先生復發半年就會面臨死亡。抽菸、喝酒、吃檳榔是頭頸癌風險因子,我國好發年齡層低,患者大多僅50歲,甚至多達五成晚期患者五年內會復發,這些人正值生產力最高的時期,更是家庭經濟支柱。頭頸癌不僅造成明顯外觀改變,同時說話、吞嚥、呼吸功能亦會受損,生活品質差、吃不下也會造成營養不良,療程副作用大,患者服從度降低。過去藥物選擇少,以往標靶藥物是復發後唯一選擇。免疫新藥的出現,不僅副作用更少,且具長尾效應,療效比標靶或化療效果更持久。●一線使用免疫新藥,延長存活期。陽明交通大學校務長兼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過去頭頸癌患者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三年存活率僅10%;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病人三年存活可增為22.6%,足足上升一倍。免疫新藥改善過去數十年頭頸癌治療窘境,然在門診中,看過非常多頭頸癌患者,明明適合免疫新藥,卻礙於給付條件,天天愁眉苦臉,深陷到底要押注畢生積蓄接受治療,還是要把財產留給孩子的兩難。●免疫治療及早用,嘉惠癌友助新生。楊慕華解釋,免疫新藥目前仍受限於健保給付條件,無法與其他藥物合併治療。舉例來說,僅二線病患能符合申請條件或用過標靶就不能用免疫治療、且僅兩成患者符合生物標記染色標準,連臨床醫師都稍感力不從心。楊慕華感嘆說,他參考美國腫瘤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治療列入一線,希冀台灣醫療接軌國際頭頸癌治療趨勢,以期嘉惠更多台灣頭頸癌癌友。
-
2021-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處方箋領藥日在過年怎麼辦? 千萬別斷藥!落在「此區間」先提前拿
迎接辛丑年春節,長達七天假期,應景食衣住行需求要備齊外,慢性病人藥物要準備好!配合健保署規定,慢性病人上次給藥天數最後一天,也就是藥吃完的日期,落在二月十日至二月十六日春節期間,可提前於一月廿九日起到醫院領藥備用。 擅自停藥恐影響病情 長假被藥不能忘 臺中慈濟醫院藥學部藥師謝蕙霞表示,過去經驗,常有慢性病人在農曆春節前,忙到忘記提前領藥,臨時無「藥」可吃,被迫停藥,影響病情控制。所以,健保署將二月十日小年夜到十六日年初五領藥期間的慢性處方箋,提早到一月廿九日開放領藥,家裡有慢性病人,一定要注意春節假期的備藥,吃藥千萬別放假。 外出備藥 保命急救藥物不能忽略 從假期時間長短研判,應該有許多家庭安排出遊,慢性病人長時間在外遊玩,不如居家方便,因此長備慢性病用藥外,保命急救藥物也不能忽略。謝蕙霞舉例,如心臟病人減緩心絞痛使用的硝化甘油舌下錠,或氣喘病人在發作時需要的支氣管擴張劑,務必隨身攜帶,以備緊急情況使用。 忘記吃藥 把握「時間切半」原則 萬一因為車程或行程延誤應該吃藥的時間,謝蕙霞建議,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舉例來說,醫囑指示4小時吃一次藥,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在下次正常時間服用藥物即可,千萬不要為了補吃藥,而服用雙倍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喝藥配水最正確 充足睡眠過好年 出遊備藥齊全,也要注意服用細節,謝蕙霞提醒,妥善保存藥物外,也不要因為出門在外,隨意搭配茶、咖啡、牛奶等飲料服用藥品,務必謹慎搭配溫、涼開水服藥才是正確方法;只要維持正常用藥、注意均衡飲食與假期間的充足睡眠,慢性病人就能健康快樂過好年。 延伸閱讀: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藥放冰箱才不會壞? 藥師解析NG保存方式…分裝也不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張啟仁:先測基因再用藥療效最佳 應給付罕見基因
國內的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在健保財務困難情況下,成本效益分析成為不可不考量的環節。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及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研究發現,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標靶治療的癌症病患,不論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治療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治療病患。張啟仁針對「次世代定序檢測-健保給付成本效益分析」指出,基因檢測的方法很多,包括單一基因檢測、熱點基因檢測、CGP,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檢測方法,「適如其用」的使用,可以做為制定政策的思考方向。根據國外的臨床實驗分析,使用基因檢測之後再選擇用藥的癌症病患,31%對於藥物有明顯的反應,優於原本的11%;無病存活期將近六個月,優於原本的三個月;存活月數達十四個月,優於原本的八個月,三個數字都具有統計意義,顯示基因檢測確實有助於癌症病患的治療選擇。但是,他也指出,基因檢測的經濟效益評估不比新藥經濟效益評估單純,無法只用二種藥物,比較增加的健康人年,需要增加多少花費來評估。因為評估基因檢測的方法、有無配對標靶藥物可供治療等都會影響效益,必須列入考慮。現有基因檢測方法之一,「單一基因檢測」可以很快地篩檢出是否帶有該基因,進而馬上使用標靶治療;但若是沒有篩檢出該基因,則必須對下一個可能的基因持續的檢測下去。這種基因檢測法,必須一次一次的採取檢體,及檢視這個檢體的可使用狀況來決定是否繼續檢測。另一種方法是「熱點式基因檢驗」,一次可以檢查二到三個基因來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同樣的,若沒有篩檢到該基因、則必須一再採取檢體篩檢。第三種就是「全基因篩檢」,它是把所有基因用次世代定序檢測的技術,只要一次篩檢樣本,就有機會找到致病基因與配對標靶藥,且更準確,錯誤機會低,然而費用比較高。國內的健保資源,甚至是病患未能及時用對藥物,其中可能造成更多的醫療支出,所以應有不同的給付思維。張啟仁的研究團隊,對以上三種基因檢驗方法,以台灣的非小細胞肺癌本土資料,適當合理的假設條件,及均一的標靶治療成效,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初步結果顯示,雖然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較高,但也更可能檢驗到較多病人的致病基因,減少治療費用,同時增加病人存活的人年,遞增成本效果比值是具有成本效益的。在台灣即將進入基因檢測給付的關卡,張啟仁建議,國家應該思考「在較多可能致癌基因且有相對的標靶藥物中,要迅速找到可以找到的;在沒有找到常見的好發致病基因後,不論是否有標靶藥物,應協助病人找到其他所有基因。」張啟仁說,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五成多的肺癌病患都可能是EGFR基因突變導致的肺癌,使用單一基因檢測就有一半的機會驗出陽性,檢測費用僅為數千元,該費用可以由藥廠支應,或是病患自費,不至於造成太大負擔。但若是一般單一基因檢測,或熱點基因檢測無法找出致病基因的癌症病友,就應該給付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讓病人有機會使用到其他的標靶藥物,或由醫師協助尋找可以加入的臨床試驗,求得一線生機。他建議,應該將珍貴的健保資源用以支應「罕見疾病的致癌基因」檢測,當癌症病患篩了一、兩種常見的致癌基因,都排除後,才考慮由健保支付多重基因檢測,為資源更為稀薄的罕見癌症找到存活的機會。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梁逸歆:NGS涵蓋範圍越廣泛 愈能和國際接軌
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癌症精準治療前的重要檢測方式,不過到底一次要驗多少基因、驗哪些基因,都牽涉到經費問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KRAS或MET等,此外有些基因,如NTRK和MSI-H雖然很罕見,但是在各癌別都有,而且對選擇藥物的預測效果很好,如果照現今臨床實務,並不會常規檢測,那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如果NGS可納入更多的基因,癌患就越有機會找出問題基因,即便有些突變目前無健保藥物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藥物,若剛好是對應到的基因,台灣患者就能立刻搶到入場票和國際接軌,不但有一線生機,也不會花費健保。梁逸歆指出,肺癌幾乎所有基因變異都有特殊針對的藥物,而且都頗有效,但臨床目前並不會常規檢測所有的基因變異,例如特殊的MSI-H,是跨多種癌別都有的基因,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等,它是免疫治療的預測因子,帶有此基因者使用免疫治療有四到五成的效果;另外還有NTRK基因不管在什麼癌都很罕見、但是所有癌可能都有,雖然發生機率僅千分之二,但對藥物效果反應很好,若依照目前檢測指引,這些基因被納入NGS的機會就不高。他認為,檢測基因數應該一開始就越多越好,如果選用較少基因數的模組,以肺癌每年新增1~2個新型基因變異為例,每年的模組是否要再擴增?今年驗的人明年要不要再重驗新的模組?這些都是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此外,以成本效益來說,依照現有模式並不見得划算,他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佔了百分之50,剩下的百分之50再接著驗ROS-1與BRAF V600E等其他可能的基因突變,層層檢驗看似節省成本,但事實上可能面臨檢體不足而需要再採檢、以及侵入性再採檢的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最終所花的成本甚至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至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10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而在個資安全部分,梁逸歆認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曾嶔元:NGS納健保 應至少選擇有藥用的基因
癌症治療必須精準,才能減少錯誤投藥、精準投放在有效治療上,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靠精準檢測,NGS就是一個好的選項。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表示,NGS檢測是包場的概念,機器一上機就有固定成本,不管做1個還是20個都是相同費用,所以越多人分攤價格就越低,目前患者都是自費,價格從數萬元到十多萬元都有,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自然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也影響價格,一次檢測300多種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20種的模組。目前有對應用藥的癌症基因總數約20個,不管選擇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20個基因,讓所有癌患驗完後有藥可用。曾嶔元強調,健保給付會有個限度,不可能漫天開價,而且檢測的正確性很重要,所以除了優先涵蓋臨床已有藥的基因,還要以健保給付手段促使業者提供信度效度數據,因為NGS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偽陰性是指,有癌症基因卻沒驗到,這樣的結果會讓患者錯失正確用藥的機會,偽陽性則是沒有癌症基因卻被驗出來,反而讓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療、耽誤時間,而目前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認證,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一旦發現業者有造假行為,就終生出局、不予給付。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楊志新:多基因檢測應建立模組 進行試辦計畫
癌症進入精準醫療年代,基因檢測會是所有癌症病患治療方向的明燈嗎?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認為,各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需視癌症有無驅動基因而定,品質把關上,需要有檢測準確度的資訊、即偽陽性及偽陰性,國家應成立檢測標準,協助病友把關。在NGS(次世代定序)即將納入健保給付時,建議健保署建立模式,進行試辦計畫,並蒐集病人治療結果比對。楊志新是國際知名的腫瘤內科肺癌專家,日前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針對癌症病患需要什麼樣的基因檢測,以及檢測品質如何把關,發表建言。目前癌症治療中,以肺癌、血液腫瘤、腸胃道基質瘤最常使用基因檢測,因為有明確的驅動基因,例如肺腺癌只要檢測到EGFR或ALK突變,就代表幾乎這病人所有的癌細胞有同一個突變,給予標靶藥物治療的效果自然顯著。其他常見癌症如乳癌、大腸癌則往往驅動細胞生長的訊號多元,標靶治療可輔助醫師選擇藥物,但是單一標靶治療往往效果有限、必須再加化學治療增強功效。楊志新說,各種癌症的生物特性不同,基因檢測對選擇治療的貢獻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肺腺癌需依基因檢測分類,才給予最正確又有效的第一線處方,產生抗藥性時需要進行第二次基因檢測尋找抗藥機轉。大腸癌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適合使用免疫治療的病人,或是不適合使用EGFR標靶治療的病人(KRas突變)。大多數癌症做基因檢測,都可能找到如NTRK等很罕見的基因突變,可給予有效標靶治療。但這類的突變往往只占千分之幾,是否有經費讓每個病人都做,必須事先規劃。 至於如何挑選基因檢測單位?楊志新說,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非常複雜且專業,例如EGFR有二十多個外因子片段,每家檢測公司檢驗的片段多寡不一,有些小片段發生突變的機率極少,或者以前沒有資料,檢測公司可能就不會去檢測,因而錯過驗出機會。因為驗愈多基因片段,費用就愈貴,而且腫瘤細胞的基因異質性高,各個腫瘤細胞,突變基因有可能不一樣,而且在取一塊組織檢測時,可能七八成都是正常細胞,如果次世代定序檢測次數(深度)不夠多,敏感性不足,驗出來的結果就不夠準確。在基因檢測的現場,經常出現「忽陰忽陽」的結果。楊志新指出,NGS的準確性與檢驗深度有直接相關,對同一個檢體進行350次到1000次的檢測,深度才夠,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就會提高,如果以較少的檢驗次數降低成本,品質就會受到考驗,進而影響臨床選擇用藥的準確度。楊志新坦言,NGS的檢測細節非常複雜,不僅是病人無法判斷,恐怕連醫師也無法得知品質如何,基因檢測的品質需要國家介入認證。國外已有病友團體發起研究,以自身的力量監督品質,盼國內病友展現力量。長年擔任國際臨床實驗主持人,建立許多晚期肺癌治療指引的楊志新,也以研究的角度切入,他說,國內的基因檢測受限於經費,風氣不盛,已影響國家治療及研究癌症的競爭力。他舉例,最近國際藥廠正針對肺癌HER—2突變基因的患者進行臨床實驗,但台灣並沒有針對肺癌病人進行常規性的HER—2突變檢查,現在要找病人就如同大海撈針,使病患錯失加入新藥臨床實驗的機會。其他競爭的國家因普遍使用次世代定序,早就知道哪些肺腺癌病人有HER2突變,自然很快地就把可參加的名額占滿了。他說,參加臨床試驗也是節省醫療費的方法之一,病患使用研發中的藥物、恩慈療法,不論是檢查費用、癌症藥物費用都由藥廠吸收,藥物不僅幫助病人延長生命二到三年,國內健保署又不必付費,數年來至少替健保署省了數十億元。他舉例具體說明,如2013年和台灣各醫學中心開始參與肺癌標靶藥物泰格沙的第一期到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是全球最早讓病人使用到此新藥的醫師,當時都是免費的,而且藥物可以供給到對病人沒效為止。現在泰格沙已有健保給付,每個病人每年要用掉將近兩百萬,因此,只要患者能參加臨床試驗,就可以讓病人及早使用到有效藥物,也能幫政府省下非常多錢。楊志新建議,目前健保已給付單基因檢驗,現在要建立多基因檢測給付,可進行試辦計畫,再從試辦計畫的結果來做調整,也考慮讓病人部份負擔,或許是比較快的方式。至於基因檢測會不會有個資保護的隱憂,楊志新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況且基因檢測只是驗腫瘤基因突變,並非體基因檢測,因此不須過度擔心。他提醒,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蔡麗娟:5成癌友願自費1~3萬元 進行基因檢測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調查,發現七成七的人沒聽過NGS,但若醫師覺得有檢測需求,在健保無法完全給付的狀況下,有五成三的人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檢測,經濟因素是患者是否接受NGS的關鍵。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網路調查,並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公佈,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治療完成者佔六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雖然有高達七成七的人沒聽過NGS,但在有聽過的人當中,多數是從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從醫師端得知;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在醫師建議、價格也負擔得起的狀況下,願意自費檢測。在健保無法全額給付下,也有六成的人願意在可負擔的狀況下自費,部份負擔的比例有四成五的人可以接受自費百分之二十,有半數以上可接受自費一到三萬元。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後雖有對應的藥物,但健保卻不給付。另外,病人對於檢測的精準度也很重視,檢測單位的選擇以醫師推薦以及檢測單位是否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要考量,蔡麗娟認為,日本為了防堵基因檢測報告錯誤,成立了「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CCAT),匯整和管理全國基因體醫學的相關資訊,並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進行檢驗報告的判讀,有完整的管理機制,可成為台灣的借鏡。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賴俊良:使用現有模組 給付價不變最划算
NGS納入健保給付後到底需要驗多少基因才符合成本效益?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那是最好。他也指出,醫學進步快速,2年就多了很多基因,如果一開始用的是數量較少的模組,未來還要擴充、更改模組,對病患來說,癌症治療有急迫性,錯過一次機會可能就沒了,因此還是希望一開始就驗較多的基因。此外,NGS可檢測多種癌症突變或驅動基因,但檢測結果恐涉及個人隱私,賴俊良認為,個資保護可以從醫院、檢測公司和商業保險三方面著手,醫院的部分因為個資法、病歷保密,照目前規範走可以不必擔心,檢測公司若要納入健保,也應要求它依循醫院方式進行保密,至於商業保險公司,因為屬於給付單位,拿到原始資料後,可能針對檢測結果調高保費,或影響到個案家族成員的保費,這部分就需要政府特別保護。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健保署擬給付NGS 近期廣徵意見
精準治癌時代,NGS基因檢測成為「治療前偷看答案」的方法,健保署目前正在積極擬定給付策略,並指出,基因種類、基因數、上機滿載數將影響給付成本,都是考量的要點,檢測信度與效度需要被認證,此外,部分負擔也成為一大議題。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所舉辦的「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針對癌症的基因檢測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財務永遠是一個痛,但是NGS的給付絕對是未來精準醫療非常重要的工具,健保署正在研擬給付策略,以達到具有前瞻性與精準度,讓癌症藥物治療效率達到最佳化,提供癌症病患最佳治療,近期內將廣徵各界的給付意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進一步解釋,NGS的給付成本受兩方面影響,一個是檢測的基因數,檢驗的基因需要具有強烈證據顯示是致癌基因,此外是要針對已經取得藥證的癌症藥物,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檢測才給予給付,或是進入臨床實驗的癌症藥物所對應的基因,也給予檢測給付,這樣的方式則會讓給付策略具有未來性。另一個則是上機的滿載度也會影響健保給付成本,該類癌症的可用藥病人數,或是該驅動基因所導致的癌症病人數,都會影響可以接受治療的病人數,因此需要腫瘤、病理各方面的專家一起做通盤的考量。對於檢驗的精準度要如何確認,健保署也會從信度、效度考量。戴雪詠指出,將採用現行法規的最高標準,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需要通過TFDA的核准,並跟國際接軌,「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s)在實驗室硬體部份,要有美國病理學會(CAT),或是台灣病理學會的認證,相關品質把關需要跟醫事司與TFDA接軌,並由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李伯璋指出,健保需要用續經營,提供病患最好的照顧與治療,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要給,能省就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對於檢驗是否會開放部分負擔,對此,元鼎診所院長暨專家會議主持人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費用為六萬元,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國內的給付找出一個方向。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多人平均分攤 費用可望降低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表示,一次檢測三百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二十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愈早做愈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有利病人加入國際臨床試驗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愈多對患者愈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楊志新說,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政府監督業者 把關檢測品質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八十個基因或三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實例:現有檢測遇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台癌調查:77%病友不知NGS 憂心經濟負擔重
「精準醫療」這四個字,是這幾年癌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因為從檢測到治療可能都要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小型的初步調查,發現有七成七沒聽過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而經濟負擔則是病人最大的考量,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調查,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完成治療者占六成。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七的病友不曾聽過NGS,曾經聽過的人當中,資訊多數是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醫師;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除了對NGS認知度不高外,經濟負擔也是重要考量,許多人擔心負擔不起檢測費用,以及後續對應藥物的治療費用,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在檢測費用上,如果健保沒辦法全額給付,在醫師建議且價格可負擔的情況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願意自費,其中四到五成願意部分負擔的費用比例為百分之二十,金額則落在一到三萬元間。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對自己最佳的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出來有相對應的藥物,健保卻沒有給付。另外,病人也很重視檢測精準度,希望以醫師推薦、檢測單位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選。蔡麗娟也提到,日本在二○一九年六月,國家醫療保險通過全方位基因檢測的給付,病人負擔百分之三十,對象為實體腫瘤病患,且限於接受完「標準治療」者。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 3方面加強保密保資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檢測多種癌症突變或驅動基因,但檢測結果恐涉及個人隱私。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認為,個資保護可以從醫院、檢測公司和商業保險三方面著手。賴俊良指出,醫院因為個資法、病歷保密,照目前規範走可以不必擔心;檢測公司若要納入健保,也應要求它依循醫院方式進行保密。但商業保險公司因為屬於給付單位,拿到原始資料後,可能針對檢測結果調高保費,或影響到個案家族成員的保費,這部分就需要特別保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也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但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則表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有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的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的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經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照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並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過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健保擬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關鍵在準確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元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就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的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說,一次檢測300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20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越早做越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越多對患者越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80個基因或3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經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檢測基因 經濟負擔是病人最大考量
「精準醫療」這四個字,是這幾年癌友最熟悉的陌生名詞,因為從檢測到治療可能都要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針對癌友及家屬進行小型的初步調查,發現有七成七沒聽過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而經濟負擔則是病人最大的考量,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台癌針對「癌友對癌症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認知和期待」在病友團體間進行調查,共有一百四十四份問卷,其中女性佔八成,以乳癌患者最多,其次為肝癌及肺癌,完成治療者占六成。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七的病友不曾聽過NGS,曾經聽過的人當中,資訊多數是網路搜尋而來,其次才是醫師;台癌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除了對NGS認知度不高外,經濟負擔也是重要考量,許多人擔心負擔不起檢測費用,以及後續對應藥物的治療費用,期待能有健保給付。在檢測費用上,如果健保沒辦法全額給付,在醫師建議且價格可負擔的情況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願意自費,其中四到五成願意部分負擔的費用比例為百分之二十,金額則落在一到三萬元間。蔡麗娟也指出,病友們對於檢測結果的期待,八成都希望趕快找到對自己最佳的治療方式,但也同時擔心檢測出來有相對應的藥物,健保卻沒有給付。另外,病人也很重視檢測精準度,希望以醫師推薦、檢測單位有國家或國際認證為主選。蔡麗娟也提到,日本在二○一九年六月,國家醫療保險通過全方位基因檢測的給付,病人負擔百分之三十,對象為實體腫瘤病患,且限於接受完「標準治療」者。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署: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等新藥納健保給付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日宣布,包括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等之新成分新藥納入給付,以及抗黴菌劑、用於抗藥性細菌治療之抗生素新藥納入給付。健保署於去年1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上述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指出,有關黑色素瘤,BRAF為皮膚黑色素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oncogene)之一,且臨床資料顯示臺灣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高達八成以上為V600E突變。這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將治療BRAF V600突變之雙標靶藥物dabrafenib/trametin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及惡性黑色素瘤病人術後輔助治療。BRAF發生致癌性突變會促使RAS/RAF/MEK/ERK途徑發生持續性活化;dabrafenib是一種RAF激酶抑制劑,而另一成分trametinib為MEK激酶抑制劑。由於dabrafenib和trametinib能抑制此路徑上的兩種激酶RAF及MEK,因此合併使用能有共同抑制的作用。此藥納入給付後五年內,預計每年約有30多至60多位病患受惠。有關三陰性乳癌,健保署指出,本次會議同意將第二個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BRCA1/2基因突變之接受化療失敗之三陰性乳癌。此藥納入給付後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此外,健保署這次會議亦同意其他多種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摘述如下:一、治療「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及「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含apalutamide新成分新藥,對於「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治療為新藥理機轉之用藥,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400多至800多名病患受惠。二、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之含siponimod新成分新藥,為口服劑型可提升病人使用治療之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三、用於預防成人偏頭痛之含galcanezumab新成分新藥,為新的治療機轉,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0多至900多名病患受惠。四、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之含isavuconazole新成分新藥,特別是在治療麴菌感染方面,在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較現有治療藥品小。五、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之含ceftolozane/tazobacctam成分抗菌劑,可減少carbapenems類抗生素使用,進而可能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散布,對於抗藥性細菌之治療具臨床重要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1,000多至4,000多名病患受惠。六、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之含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新成分新藥,在台灣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預計每年約有500多名病患受惠。健保署表示,近年致力於合理分配有限之醫療資源,期盼健保給付於最有效益的治療,未來亦將持續與藥物共擬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疲勞、預防偏頭痛 多款高價新藥最快三月納給付
健保署今宣布已通過給付多款新藥,癌藥部分有四款,包括黑色素瘤的雙標靶藥、三陰性乳癌PARP抑制劑標靶藥、前列腺癌新成分口服藥、癌因性疲憊症的注射劑更是台灣自行開發、領先全球上市,一劑要價1萬2650元。可預防偏頭痛的單株抗體一針要價1萬1226元,也有給付,另也將給付多發性硬化症新藥,以及治療黴菌新藥、延緩抗藥性的抗生素。上述八種新藥最快三月起給付,未來五年大約2581人受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常出現在癌症末期病人,不論透過休息等各種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體力,使人沒有辦法工作、照顧家庭。這次納入給付的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用藥(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台灣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突破,由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主持,以科學技術萃取傳統藥材、製成針劑並證實有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指出,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這款新成分藥物對於乳癌患者效果較明顯,因此首波開放第四期乳癌患者使用,未來將根據更新試驗報告研議是否提供其他癌症。目前一劑給付1萬2650元,未來五年大約有1582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1.2約億元。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偏頭痛主要與基因、環境、壓力相關,難以預防,是導致五十歲以下年輕人失能的首要非癌疾病。慢性偏頭痛的定義則是每個月頭痛15天,其中8天是嚴重的偏頭痛,並且持續三個月。這是非常痛苦的,加上患者正值具勞動生產力、需要育兒的年紀,疾病將衍生很大的社會損失。王署君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慢性偏頭痛發作時,患者體內的CGRP神經胜肽會上升,若以單株抗體或受體拮抗劑減少這個神經胜肽,可以有效預防發作,就是這次納入給付新藥(galcanezumab)的原理。現有藥物雖然療效不錯,但總有一兩成患者沒效,需要嘗試昂貴的新藥,健保能給付,對病人是很好的消息。黃兆杰表示,這款預防偏頭痛的新藥是注射劑,每個月打一次,一劑給付1萬1226元,預估五年內大約930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4870萬元。台灣黑色素瘤病人常見V600E突變,這次也同意給付雙標靶藥(dabrafenib/trametinib),預估五年內60位患者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9380萬元。王正旭表示,台灣的黑色素瘤患者特性與歐美不同,雙標靶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臨床處理上更具優勢。這次納入給付的三陰性乳癌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以及治療兩種類型前列腺癌的新藥理機轉藥物(apalutamide),預計五年內共近千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大約5.4億元。黃兆杰表示,免疫較差的病人可能會有被麴菌、黴菌感染、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的新藥(isavuconazole)也納入給付,對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比現有藥品小。注射一劑9883元,膠囊一粒1325元,五年財務影響約1810萬元。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的抗菌劑(ceftolozane/tazobacctam),則可減少其他抗生素使用,進而減緩抗藥性散布,臨床重要性,一劑1792元,預計五年內約4000多名患者受惠,財務影響大約0.8億元。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的新藥(siponimod)為口服劑型,可提升使用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有50多名病患受惠,財務影響約4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