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停經
共找到
457
筆 文章
-
-
2020-05-29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會要命? 顧骨從這1招開始!
WHO將骨質疏鬆症列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但因檢測不便,導致發生率高,篩檢率卻偏低;加上骨鬆症無聲無息,大多數病人發生骨折後,才知道骨質早已默默流失,失去提早預防的機會。誰是骨鬆高危險群?骨質疏鬆症是因骨質合成變慢或加速流失,輔大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骨鬆症高危險群以65歲以上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為主,另因長期用藥(如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化療藥物等),或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亢進等的民眾,也需注意骨質流失問題。「要趁年輕存骨本」澄清醫院中港分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榮泰表示,骨量約在30歲時達巔峰,之後以每年平均0.3~0.5%速率減少,50歲以後骨質加速流失,更年期女性更加速為2~3%。黃榮泰強調,台灣屬高齡社會,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耗用骨本的時間也越長,民眾應及早補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治骨折要先防骨鬆!「骨折不僅影響活動力,也會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黃榮泰及張書豪皆強調,骨折手術成功不代表真正的康復,應配合復健、營養補充,積極治療骨質疏鬆症,預防再次骨折。老年人若發生髖關節骨折,可能就此臥床不起,手術後一年內致死率達20%。根據臨床經驗,骨鬆性骨折病人中,超過一半未能持續追蹤,以為治療好骨折就沒事,忽略骨鬆問題,往往1、2年內就再度骨折。值得注意的是,鈣是合成骨質的重要原料,黃榮泰表示:「即使已開始藥物治療,只用藥不補鈣,也會影響延緩骨鬆的效率,而治療效果不好,更容易降低病人的信心、放棄治療,形成惡性循環。」最好能在骨折發生前預防,並延緩骨鬆嚴重程度。張書豪建議,50歲以上及停經後女性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度檢查,若已有骨質流失、疏鬆現象,就應開始補鈣。聰明顧骨要選對鈣坊間鈣片選擇多,醫護人員普遍使用磷酸鈣,因近似人體骨骼成分,吸收好、副作用少,選擇添加維生素D3的鈣片可幫助吸收;同要注意劑量並不是越高越好,鈣片劑量乘上含鈣比例才是能被人體吸收的有效鈣,而腸道每次僅能吸收約500毫克有效鈣,故建議於飯後分次攝取,以免無法吸收而流失。另外,選擇醫療級鈣片原料來源及製程規範較有保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高鈣飲食或補充鈣片,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黃榮泰也特別提醒愛喝茶的台灣人,要與高鈣飲食錯開時間,以免茶鹼影響鈣質吸收。預防骨鬆是保障高齡行動力的關鍵,補鈣強建骨質,越早開始越好!★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 喉嚨沙啞,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治病關鍵在於免疫機能!專家傳授提升免疫力的最佳方案 講話燒聲愛注意,恐是罹患此癌!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50歲以上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高 醫師:高鈣飲食預防
在醫院門診時經常可看到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測身高時,發現比年輕時少好幾公分,站立時頭部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為骨質疏鬆症,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者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骨質密度下降,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近期研究也發現,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1名,全世界第9名。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有50%患者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不只會伴隨著急性疼痛、增加住院臥床機率、需要長期復健等,也會增加死亡風險,還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 800至1000國際單位(IU)。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規律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預防與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減少骨折,若有家族史、危險因子或是擔心自己有骨質疏鬆的狀況,可以到醫院檢查骨質密度。
-
2020-05-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更年期不分男女 女中醫調理助改善推薦3種舒緩飲品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淑媚表示,更年期是男女必經的階段,只是女性症狀較男性相對明顯。女性大約在停經前後開始出現更年期症狀,這段期間因為卵巢的機能衰退、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而導致各種生、心理變化;男性則是因為睪固酮的濃度降低而產生更年期症狀。張淑媚表示,中醫的保健飲品能舒緩更年期症狀,有助改善體質,她提供日常飲食配方供民眾來參考,包括百合銀耳蓮子甜湯、黑豆山藥排骨湯、酸棗仁飲。她說,西醫的更年期治療雖可用荷爾蒙藥物來減輕症狀,但也同時提高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或攝護腺癌的風險,通常療程約2至3個月更年期症狀減輕後,就不建議再繼續服用。有民眾尋求輔助中藥調理,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後,針對個人的體質和症狀給予適合的方藥,再另外搭配針灸、食療、推拿按摩或運動等方法,都可看見更年期生活品質的改善,但切記勿迷信偏方或服用來歷不明的中成藥。更年期如調理合宜,症狀大多可以緩解或消失;除中、西醫合併調理外,民眾也應儘量保持心情愉快、飲食有度、養成運動習慣和生活規律以求身心健康。張淑媚指出,中醫的保健飲品能舒緩更年期症狀,有助改善體質,並且提供日常飲食配方供民眾來參考,但提醒民眾要注意,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若同時有服用其他藥物或症狀較嚴重,建議應諮詢專業中醫師後再飲用較為妥當。●百合銀耳蓮子甜湯材料:百合10克、銀耳10克、蓮子30克、紅棗30克、枸杞10克、冰糖適量作法:百合、銀耳、蓮子、紅棗、枸杞加水泡發,將銀耳、蓮子放入鍋中煮30分鐘後,加入百合、紅棗、枸杞和冰糖,再以中小火煮至銀耳濃稠即可●黑豆山藥排骨湯材料:排骨500克、黑豆50克、山藥50克、鹽少許作法:黑豆洗淨後浸泡4小時;將排骨、山藥、黑豆放入鍋中以大火煮沸後,小火繼續燉煮2至3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酸棗仁飲材料:炒酸棗仁15克、茯神15克、枸杞15克、生甘草2片、紅棗5個作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一同放入鍋中,加1000C.C.的水以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至水量約剩700至800 C.C.後,熄火悶10分鐘,去渣取汁後即可當茶飲用
-
2020-05-27 科別.骨科.復健
年長女性靠牆站 檢測骨質疏鬆
瘦弱又駝背的年長女性若發現比起年輕時少了好幾公分,站立時頭可能無法靠牆貼緊,可能已經罹患骨質疏鬆症,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安婷指出,防骨質疏鬆症,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攝取足夠的鈣、維生素D3和規律運動等。根據台灣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9%,女性為38.3%,50歲以上男性平均約4人就有一人為骨質疏鬆症,50歲以上女性平均約3人就有1人罹患,女性在停經後的骨質流失速度更快。李安婷表示,人體骨骼的骨量約在30歲前達到高峰,之後骨質會隨著年齡慢慢流失,如果年輕時沒有顧好骨本,或是骨質流失過多,骨骼結構中的孔隙變大,變得疏鬆且脆弱,就是骨質疏鬆症,骨折機率也會明顯增加。李安婷建議,防止骨質酥鬆,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鈣質1200毫克與維生素D3,高鈣飲食包括乳酪類、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海藻、香菇和小魚乾等,必要時可服用鈣片補充,維生素D3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或者補充劑。另外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與肌力,特別是抗阻力運動,改善生活及平衡功能,減少將來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若有骨質酥鬆家族史或擔心骨質疏鬆,可以到醫院檢查,了解骨骼狀況。
-
2020-05-26 科別.骨科.復健
防骨鬆 補鈣+D防跌增肌力
骨質疏鬆是國內年長者和停經後婦女的沉默殺手,常完全沒有症狀,直到患者跌倒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症。本報健康版本月徵文以骨鬆為題,從來稿歸納出預防骨鬆三撇步:身型矮小、駝背長者需注意;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居家防跌、防滑不能少。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李安婷說,診間很多身型瘦小的長者,嚴重駝背,甚至有些長者肌少症,因為力量不夠或失去平衡而容易跌倒,一摔跤可能造成骨折,通常在送醫檢查後才發現有骨鬆,但為時已晚。建議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等應接受骨密度檢查,若確診骨鬆應接受治療。對於網路流傳喝咖啡易導致骨鬆的迷思,李安婷認為,目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兩者有明顯關聯,建議攝取不要過量就好,一日兩杯為限,生活習慣應戒菸酒,且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和維生素D,居家環境也盡量設置防跌和止滑設施,避免跌倒。因骨鬆患者多數為年長者,可能合併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免疫疾病、肝腎病和肌少症等慢性病,骨鬆常伴隨多重共病,李安婷提醒,民眾治療上需更加謹慎。李安婷舉例,有些慢性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之一可能為骨鬆;有些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會導致鈣過度流失或吸收異常,增加罹患骨鬆風險。不過,依照現行健保給付標準,骨鬆者需要合併骨折等特定條件,藥物治療才能有健保給付,導致很多骨鬆者暫時不考慮自費藥物治療,加上對骨鬆沒有警覺性,或擔心長期用藥會有副作用,遲遲未接受治療,一旦骨鬆骨折,恐造成更嚴重後遺症及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目前骨鬆治療常見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和單株抗體類等,使用藥物前應適度檢查血中鈣磷濃度及評估腎功能。傳統的雙磷酸鹽類有口服和針劑等方式;單株抗體類藥物為皮下注射方式。極少部分病人會有顎骨壞死風險,建議接受此藥物治療前,先找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使用藥物期間避開顎骨侵入性的治療。不管是使用哪一種骨鬆藥物,李安婷建議,病患應持續治療至少一年以上,並定期檢查追蹤,由醫師評估是否持續用藥,每日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並視個人體能,多做負重、肌力和平衡運動,強化骨骼與肌力,減少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了解更多關於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26 醫療.婦產科
子宮內膜太厚怎麼辦?增生原因、症狀和飲食禁忌一次看
王小姐最近月經量特別多,不到1小時就要換1次衛生棉,她覺得不太對勁,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醫師說她的子宮內膜太厚,最好再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檢查。近年越來越多女性得子宮內膜癌,她很擔心,子宮內膜太厚跟癌症有關嗎? 子宮內膜是讓受精卵著床的地方,它的功能就是準備懷孕。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有變化: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排出,即是月經,此時子宮內膜最薄,約只有0.5公分;濾泡期時,雌激素增加,內膜組織開始變厚,排卵時約增厚到0.8公分,準備讓受精卵著床;排卵後,黃體素上升,讓內膜保持在0.8~1.5公分左右,不再持續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它就會剝落,如此周而復始。子宮內膜超過1.8公分又異常出血 需進一步檢查子宮內膜隨著排卵周期而有厚薄變化是正常的,但如果變得太厚,可能是有病變、長息肉或荷爾蒙不平衡。要了解子宮內膜的厚度,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即可得知。超音波分陰道超音波和腹部超音波兩種。已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做陰道超音波,比較能清楚看到子宮內膜。至於多少是厚?多少是薄?通常會參考以下標準: 停經前月經快來時,子宮內膜增厚到1.5公分左右都算正常。月經有沒有異常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增厚到1.8公分,特別是還伴隨月經量多、非經期出血等症狀,就會建議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將子宮內膜細胞取出來化驗是否有惡性病變,比如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可算是子宮內膜癌零期)或子宮內膜癌;如果沒有症狀,就比較不用擔心,持續追蹤就好。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但如果子宮內膜厚達2公分以上,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一點,做子宮鏡或用子宮內膜搔刮術取子宮內膜細胞出來化驗,因為有時可能是病人忽略了月經量多及不正常出血,不是真的沒有症狀。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通常荷爾蒙需要服用3個月,之後停藥,看看荷爾蒙分泌是否恢復規律。荷爾蒙失調可能跟作息不規律、壓力、過胖都有關,因此除了用荷爾蒙調理,也需要調整生活。停用荷爾蒙後,子宮內膜過厚可能再度發生,但只要沒有經血過多或不正常出血,通常沒有大礙。此外,乳癌病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也可能會讓子宮內膜變厚,需要定期追蹤。如果沒有經血量多、非經期異常出血,一樣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調整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才建議做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但內膜如果持續變厚,達2公分,即使沒有症狀,最好還是進一步檢查。停經後如果婦女因更年期症狀等問題有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會增厚,月經也會來;如果沒有再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的厚度應該不到0.5公分,若比0.5公分厚,就要小心病變。子宮內膜如果有長息肉,也會讓子宮內膜看起來較厚,但不是真的讓內膜變厚,因為超音波下看不清是內膜還是息肉。子宮內膜息肉多數是良性的,但如果造成月經量多、不正常出血等症狀,或者大到讓受精卵難以著床,影響懷孕,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子宮內膜增厚 需化驗了解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增厚和子宮內膜增生是不一樣的,後者需透過病理化驗才能得知。如果醫師從超音波看到病人子宮內膜增厚,又有不正常出血症狀,就會建議進一步做病理檢查,用子宮內膜抽吸管(在門診即可進行,不用麻醉)或子宮內膜搔刮術(須進開刀房,要麻醉)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化驗,以了解是否有增生,無法只靠超音波判斷。子宮內膜增生又分成好幾類,其中「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沒有懷孕需求的女性,建議最好切除子宮;如果仍有強烈懷孕需求,可先考慮用藥物治療,但因復發率很高,生產後仍建議切除子宮。如果不治療,內膜細胞持續增生,變成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提高,5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癌症。子宮內膜增生也會有月經量過多、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跟子宮內膜過厚的症狀很像,所以不能單從症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盡量避免高脂肪食物、含雌激素保健食品要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病變呢?女性不論是否已經停經,最好避免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因為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也不建議吃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月見草油,以免雌激素過多,可能刺激子宮內膜發生病變。子宮內膜太薄? 恐難懷孕對育齡期女性來說,子宮內膜隨著雌激素分泌而變厚,是正常且必要的;如果子宮內膜太薄,受精卵難以著床,會不容易懷孕,此時也需服用荷爾蒙調理。子宮內膜太薄通常跟之前動過手術有關,比如流產手術,多少會傷到內膜底部細胞,或發生術後沾黏,細胞不易生長,內膜就會太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共
1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