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4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便祕
共找到
555
筆 文章
-
-
2023-12-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可輕忽!藥師籲當心高血脂藥物與3類食品可能有交互作用
歲末尾牙、跨年聚餐盛行,民眾在大快朵頤時,應避免攝取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飲食,否則會造成健康上的負擔。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18歲以上民眾高血脂盛行率26%;研究顯示,高血脂病人後續發生中風風險是正常人的1.36倍,發生心臟病風險是1.43倍。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可預防高血脂。因此要戒菸少飲酒,藉由適當的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與腰圍,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指數變化。因過多膽固醇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冠心病、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高三酸甘油脂血症也會增加罹患胰臟炎風險,若無法藉由生活習慣改變來控制血脂,經醫師評估後可能需要服用高血脂治療藥物,才可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史他汀類藥物與3類食品有交互作用常用高血脂藥物種類很多,包括史他汀(Statin)類藥物,不可輕忽食品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1.葡萄柚汁會抑制人體酵素CYP3A4活性,降低Statin類藥物的代謝,導致藥物血中濃度增加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2.如使用含紅麴的健康食品,又服用Statin類藥物,可能造成肌肉病變症狀,像出現深茶色尿、肌肉痠痛與無力,甚至導致橫紋肌溶解症。3.燕麥含水溶性纖維β-聚葡萄醣,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但燕麥內的高纖維會降低腸胃道對於Statin類藥物的吸收率,建議食用燕麥食品應與Statin類藥物間隔2至4小時,避免影響藥效。常用高血脂藥物注意事項Statin類藥物,如Atorvastatin等作用機轉:降低血中總膽固醇及LDL-C、脂肪酸代謝。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肌肉病變,若出現肌肉痠痛、無力,應立即回診。纖維酸鹽衍生物,如Fenofibrate等作用機轉: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脂肪酸代謝。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膽結石、消化不良,嚴重肝、腎病變者小心使用。菸鹼酸及其衍生物,如Nicotinic acid等作用機轉:可能局部抑制脂肪組織釋放脂肪酸,活化脂蛋白酶。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肝毒性、高尿酸,慢性肝病、嚴重痛風者小心使用。膽酸結合劑,如Cholestyramine等作用機轉:促使膽固醇氧化成膽酸,降低LDL-C。注意事項:可能造成便祕、腸胃不適,若須服用其他藥物,至少在服用此類藥物1小時前或4至6小時後。膽固醇腸道吸收抑制劑,如Ezetimibe等作用機轉:作用於小腸抑制膽固醇吸收。注意事項:可能造成腹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4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流失無感?骨折為時已晚!骨本是否存夠關係熟齡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是高齡者「無形又致命」的殺手,在醫界積極的宣導下,民眾大多已知道「骨鬆容易引起骨折」,但多數人會認為,骨折只要手術就會好,嘉義基督教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吳政誼說,如果手術後不會好呢?根據統計,骨鬆骨折治療後半年內再次骨折的機率高,避免骨鬆骨折,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在骨折發生前「不要骨鬆」,術前預防更勝於術後補鈣。「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兩個月內發生三次。骨質疏鬆是高齡化社會重要的議題,人類的骨質密度在30歲達到高峰,35歲以後將逐步流失。在台灣,50歲以上成人,76%有骨質疏鬆,骨鬆本身不可怕,骨質流失人體不會感受到疼痛,要擔心的是骨鬆引起的骨鬆骨折,若以骨鬆引起的髖關節骨折為例,死亡率達15%到22%。一位70多歲的林姓太太,去年因為「打噴嚏」導致骨鬆骨折,全身疼痛緊急手術,術後雖順利恢復,但接下來二個月內,又發生第二次、第三次骨鬆骨折,從腕部骨折,一路到髖部、椎肱骨骨折,每天晚上因為骨折疼痛「半夜唉唉叫」,全家都沒辦法休息,生活也得依賴家人,家人工作嚴重受到影響。吳政誼說,這位患者過去一直都有嚴重骨鬆,卻遲遲未就醫,骨鬆骨折後第一次完成骨水泥灌漿,但其餘骨質依舊鬆軟,即使每一次都給予最好的治療,骨質若無法從「本質」改善,骨折將如同骨牌般,一次又一次接連發生。已開始治療骨鬆的患者,仍有45%機率發生骨折。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看似容易,但人都有「惰性」,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因骨鬆就醫者有11萬8010人,雖然與罹病人數相比,就醫比例極少,但這群已經有病識感,或是因骨鬆骨折開始使用骨鬆藥的患者來說,已開始治療者,後續仍有45%的機率發生骨折。吳政誼說,主因是患者「漏藥」機率高,骨鬆不會痛讓服藥者少了定期服藥的意識。骨鬆不僅得做好「提早察覺」,如果被診斷有骨鬆,也一定要定時服藥,避免骨折。目前要察覺自己是否骨鬆,可透過骨密度檢查確認,骨密度的數值以「T分數」的標準差方式呈現,數值如果在+1.0到-1.0之間屬於正常,介於-1.0到-2.5表示骨密度過低,屬骨質缺乏症;數值在-2.5以下表示有骨質疏鬆,如果-2.5以下又發生過一次骨折,表示有嚴重骨質疏鬆症。骨鬆盛行率高,50歲以上民眾建議自費檢查骨質密度。吳政誼說,如果尚未發生骨鬆骨折,健保不給付骨密度檢查,但為了自身的健康,呼籲50歲以上民眾,盡可能自費檢查骨密度,好制定自己的預防骨鬆計畫。他說,骨鬆盛行率極高,以嘉義基督教醫院連續二年替700位民眾篩檢骨質密度的結果來看,多數骨密度都偏低,且女性骨鬆比率高於男性。骨質如果要優化,必須遵從三大要素,攝取足夠的鈣質提高骨本、規律的負重運動刺激造骨細胞、適當日曬獲取維生素D。吳政誼說,八成的女性都知道自己是骨鬆的高風險群,不少女性都會補充鈣質,但最終仍是骨鬆候選人,主要是沒有選到適合自己的鈣質補充品。每天攝取1000-1200毫克鈣,並補充維生素D。每人每天建議攝取1000到1200毫克的鈣質,傳統的鈣片主要是「碳酸鈣」,吃了容易脹氣、便祕;有些人會改用「乳酸鈣」或是多喝牛奶攝取「牛奶鈣」,只是也會有過敏的問題,特別是亞洲人多數有乳糖不耐症,也容易脹氣。目前市場上有新的選擇為非晶鈣,於大鼠實驗中,骨骼流失預防效果顯著優於碳酸鈣及檸檬酸鈣;臨床研究針對停經後婦女,使用非晶鈣也有較佳的吸收率,且非晶鈣是唯一能促進成骨細胞增生的口服鈣,因此取得用於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認證及與美國NASA合作改善太空人骨質研究計畫。除了補鈣,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鈣質吸收,建議每天攝取800到1000IU,同步做好負重運動,健走、爬山、慢跑、跳繩、韻律舞、太極拳等,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骨密度流失速度。
-
2023-12-21 醫療.消化系統
吃益生菌緩解便祕?先看清楚菌種菌量!藥師提醒也可能跟用藥有關
靠益生菌緩解便祕?藥師提醒:看清楚菌種菌量不少有便祕困擾的人,會食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藥師指出,選購益生菌時,菌種來源、菌量等是否已達建議,應詳細查看標示。不過,益生菌並非緩解便祕的唯一或主要方法。人體腸道內菌相的消長和抵抗力息息相關,有些民眾會服用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有便祕問題也會聯想到使用益生菌。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益生菌有藥品級與食品級的差異,前者須經食藥署核可,作用上可宣稱療效。在選購食品級益生菌時,李懿軒建議,民眾可詳細檢視菌種來源、菌量等數值,有沒有達到建議標示的含量,「益生菌並不是緩解便祕的主要方法」,如便祕已達一定程度,提醒民眾還是尋求醫師或藥師協助,透過藥品達到症狀緩解。李懿軒說,消費者多半會認為,攝取益生菌能夠達到腸胃蠕動、新生菌叢的效果,但除了選用好的產品外,也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得到效果,益生菌不是短期內快速緩解症狀的產品。坊間有些酵素錠會宣稱緩解便祕作用,提醒消費者不要選擇來路不明,或是誇大療效的產品。有民眾會補充含鈣的綜合維他命,李懿軒提醒,要避免攝取超過成人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加上鈣離子的特性,特別容易堆積,且在腸道中對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身體無法吸收,可能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食藥署指出,益生菌包含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最常使用在食品中的是乳酸菌,有「一般公認安全(GRAS)」的特點,且具有胃腸功能改善、免疫調節、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等功效。便秘可能有其他原因:可能吃慢性病用藥又補鈣今年78歲的李伯伯,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服用瀉劑、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後,仍有便秘困擾,藥師詢問後發現,他服用了鈣片、含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不過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一次吃下太多,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建議先停用鈣片並補充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也提醒民眾選購綜合維他命時,要注意標示的鈣含量。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現代人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不少人都有便秘困擾,想靠瀉劑改善,又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常見副作用,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等問題,甚至影響器官功能,建議民眾還是要透過飲食和運動改善便祕問題、建立良好排便習慣、避免長期濫用瀉劑並遵從醫師或藥師建議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提到,78歲的李伯伯長年有便秘困擾,已有服用滲透壓型瀉劑和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與益生菌,便秘情形仍未改善,到藥局詢問有沒有更有效的益生菌或保健食品。李懿軒說,由於李伯伯也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病史,服用3種口服止痛藥與1種外用止痛藥,以及有氫離子阻斷劑的胃藥、含鈣離子阻斷劑的血壓藥,每天早上還會吃2顆600毫克鈣片,以及含有鈣的綜合維他命,等於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除超過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外,加上鈣離子特別容易堆積的特性,在腸道對於鈣質的吸收有限,如果一次吃下太多的鈣質,身體無法吸收,就會堆積在小腸、大腸、肛門口,影響腸道的蠕動。李懿軒表示,鈣質靠胃酸溶解,才比較容易吸收,可是胃酸分泌已經被抑制,所以服用鈣片的溶解率可能不高,加上長期服用鈣片,胃部可能很難維持酸度,會影響蛋白質的吸收,也有腹脹的問題,長期也可能有胃幽門桿菌的問題,建議李伯伯先停用鈣片至少2周,也能補充足量水分並多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並培養上大號的習慣。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表示,常見瀉劑有刺激性瀉劑、鹽類瀉劑、膨脹性瀉劑、高滲透壓瀉劑和濕潤性瀉劑等5大類,要視個人症狀諮詢醫事人員協助。
-
2023-12-13 養生.聰明飲食
麻油雞用「麻油煸薑」恐傷身!譚敦慈:麻油「這時間」再下鍋才安全
市售油品百百種,如何正確用油,可是一門大學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很多人覺得「吃油會產生邪惡」,但不吃油會產生很多問題,皮膚容易老化、暗沉、沒光澤,有研究發現,在減重期間如果沒有吃油的話,情緒較難以控制,且容易便祕,因此適量油脂攝取非常重要,但絕對不要「一油到底」。不同的油脂有不同的發煙點,尤其現在天氣轉涼,許多人喜歡來一碗麻油雞暖身,有些店家煮麻油雞時火光四射,聲光效果十足。譚敦慈坦承,很怕看到麻油雞這樣煮,麻油的發煙點為177℃,烹調在火很大、鍋很熱時用麻油煸薑,不僅會產生油煙,油脂產生變化,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其實只要改變放麻油順序,情況就會不一樣。「麻油煸薑」,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有些人烹煮麻油雞,習慣先熱鍋,然後倒入麻油,等麻油冒出油煙,再把薑丟入鍋煸一下,之後丟雞肉,再倒酒下去,這時鍋中就會出現熊熊火光。譚敦慈指出,麻油不耐高溫,若用這樣的高溫烹調方式,麻油一下就超過發煙點。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哈佛健康」網站資訊,一旦油脂超過發煙點,常會變苦、營養流失,且會產生油煙,當這些油煙進入人體,自然帶來不利影響。為了避免麻油從健康好物劣化成傷身小惡魔,譚敦慈建議,煮麻油雞時,可先用苦茶油、玄米油或葡萄籽油等發煙點較高油脂煸薑,這些油脂發煙點往往超過200℃,油質相對穩定,用油煸薑後,再把雞肉放下去,加水的同時再放麻油,這時鍋中溫度下降至177℃以下,便可保留麻油原味,麻油中的健康營養成分也會充分鎖住、不流失,更重要的是,這樣較不會產生油煙,對健康比較好。選擇健康用油,要注意「這成分」的比例!譚敦慈強調,選擇適用的油品,主要取決於家中烹飪方式,很多油適合涼拌,並不適合高溫烹調,且每種油品的健康成分,也都略有差異。像她煎魚就喜歡選用葡萄籽油,因為發煙點到200℃,煎東西比較剛好。選油的原則,譚敦慈建議,可挑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會讓好的膽固醇上升,像苦茶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達83%、橄欖油達73%,或芥花油約63%,都是很不錯的油品選擇。如果選用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葵花油、大豆油等,會讓好的及壞的膽固醇都上升;含飽和脂肪酸如豬油等,則會讓壞的膽固醇上升,常食用較不利心血管健康。油脂是健康飲食重要一環,對於油脂、脂肪攝取,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每人每天建議攝取3湯匙或9茶匙的脂肪或油脂,且盡量以液態植物油取代椰子油、棕櫚油、動物油等油品,這樣會比較符合健康飲食原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7 養生.抗老養生
來到冬季節氣「大雪」寒流漸多,手腳易冰冷該怎麼辦?把握飲食3原則,幫你驅寒氣、舒筋骨、暖身體
時序進入「大雪」,再3個節氣就要迎新年啦!「大雪」約是農曆11月的節氣,2023年的大雪在12月7日。過了大雪,北方冬天降雪會比「小雪」時日趨頻繁且持久,因此稱為大雪。台灣雖然不容易在平地落雪,通常這節氣前後,開始有寒流襲台,大多數人會趁這時候進行冬令進補,來暖暖身子,驅趕寒意。大雪來到,冬令進補該怎麼吃對身體較好?1.吃黑補腎:冬季古人認為嚴冬,對體質虛寒或年長者的健康都會產生影響,重點在於「養氣補腎」,認為黑色食物在冬季對身體更有好處,營養豐富的黑色食物有:黑芝麻、黑木耳、海帶、黑米等。2.大雪「吃苦」:冬季時空氣會變得乾燥,出現乾冷的現象,容易伴隨有上火的症狀,例如:口腔破洞、口乾舌燥等問題,此時需要能夠降火氣的食材進行調養,通常帶點「苦」味的食物會有不錯的效果,例如:苦瓜、芹菜、窩筍(菜心)和芥菜等。3.冬令進補不畏寒:現代人冬令進補時,建議補充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食材,促進新陳代謝並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冬季畏寒的情況。需要留心的地方,冬季也是容易出現消化問題的季節,飲食上要避免大量難以消化的食材。根據體質判斷自己適不適合進補:●不適合進補:容易口乾舌燥、嘴巴容易破洞、便祕、長青春痘或成人痘、肥胖體質、過敏體質、感冒、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族群。如果仍要進補,建議藥膳中多加蔬菜與白蘿蔔等涼性食材來去油解膩降火。●適宜進補的體質:容易怕冷(畏寒)、手腳冰冷、疲倦乏力、營養不良、面色蒼白的人。進補時也要遵循適性適量,不可過度食用。3穴位按摩,幫助滋陰補腎過好冬按壓以下幾個穴道,可以滋陰補腎好過冬!1.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滋陰補腎直接相關的穴位。2.湧泉穴:把腳趾向下捲起,腳底板的前1/3中央會出現一個凹陷處。按壓可消除疲勞、改善手腳冰冷。3.三里穴:位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和代謝,提升免疫力。大雪節氣諺語•大雪大到:綽號烏有信的烏魚群,約在大雪前後時,會大批湧進台灣海峽。•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中國北部地區如果大雪時不降雪,明年農業收成恐怕會不好。參考資料:24節氣:大雪「大雪」保暖首重頭腳!進補看體質,加這些食材可去油解膩
-
2023-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防動脈硬化、維持皮膚健康...「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有4大功效!吃茼蒿、山茼蒿有差嗎?
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不只肉、丸餃類,不妨吃點當季盛產的「茼蒿」吧!茼蒿盛產季節為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因富含鉀離子、維生素A等營養,可說是營養價值高的蔬菜,也由於茼蒿有幫助胃腸蠕動、預防便祕、降低膽固醇等健康功效,所以在日本也被稱為「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山茼蒿差在哪?茼蒿又名打某菜、皇帝菜,茼蒿的根莖葉都可食用,纖維細嫩,容易消化吸收,獨特的香味則可增進食慾。正因有類似菊花香味的特性,日本的茼蒿也被稱為「春菊」。但茼蒿和山茼蒿有差嗎?日本的茼蒿又是哪種?.小葉茼蒿別名:山茼蒿、細葉茼蒿、日本茼蒿外觀、口感:葉狹薄、香氣濃適合料理:熱炒.大葉茼蒿別名:圓葉茼蒿外觀、口感:葉寬厚、纖維少適合料理:火鍋、鹹湯圓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茼蒿營養含量屬於綠色葉菜類一族的茼蒿與山茼蒿,有著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同時礦物質種類也相當豐富。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茼蒿與山茼蒿有: 茼蒿功效有哪些?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鉀離子等多樣的營養成分,茼蒿(4388)、山茼蒿(6285)的維生素A總量(IU)甚至比南瓜(3681)、黑豆(793)都還要高!究竟茼蒿家族們還有什麼樣的功效?.抗氧化: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富含維生素A,具有抗氧化力,有中和自由基的效果,因此有許多研究其對抗老化與癌症的潛力。.維護視覺、皮膚健康:維生素A能幫助製造視網膜的一種感光物質(視紫質),對夜間視力十分重要,以及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免疫系統運作正常。.幫助減重:當中的纖維和維生素C,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和排毒減重,進一步做好體重控制。.防心血管疾病:充足的鉀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攝取含有富含鉀且鈉含量低的食物,可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維生素A也有助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哪些族群須特別注意食用量?腎病者要少吃:因富含鉀,因此腎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攝取量,腎臟是體內鉀離子主要的排泄器官,若血液中鉀離子超出正常值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肌肉乏力。食用時建議要川燙去除水溶性鉀離子後再食用。另,中醫認為茼蒿屬性性寒,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茼蒿要如何挑選才好吃?以葉面完整不破損,無黃葉枯萎,葉面有粉質狀,葉肉肥厚鮮綠,無水傷腐爛者為佳。雖然茼蒿不耐貯藏應儘速食用,但在購買後,將洗淨的葉片瀝乾水分,再裝進塑膠袋,放入冰箱冷藏,也可延長保存期限。茼蒿怎麼洗才乾淨?茼蒿常隨著農藥殘留的新聞與火鍋一起出現,民眾不免提心吊膽。因此建議在料理這類葉菜時,要記得先經過沖洗、浸泡,將青菜洗乾淨,再開始摘除老葉與切段的作業。切除:近根部的部位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切除。沖洗:由於葉子細嫩,稍用手搓就會破裂,有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仍然無法展開細葉。此時,可加上水盆的輔助,開著水龍頭,以小水流慢慢注入水盆,然後先取三至五片葉的量,手握葉柄部分,將葉面倒置於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沖洗,如果水變得太髒就倒掉,再接水反覆數次,直到洗去上面的泥沙與部分農藥。浸泡:接著把所有的菜放到盆中,將水蓋過青菜浸泡約20分鐘。浸泡時,可以稍微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和浮力清洗表面。建議期間換水數次。茼蒿、山茼蒿怎麼煮?根據「鮮享農YA - 農糧署」貼文顯示,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山茼蒿拌香干】材料:山茼蒿300公克、五香豆腐干8片、蒜末5公克。做法:山茼蒿洗淨後用熱水汆燙,放入冰冷開水中冷卻,撈出瀝乾水分後切碎,備用。=五香豆腐干用熱水汆燙去除豆腥味,瀝乾水分後切碎丁,備用。將切碎的山茼蒿和豆干,拌入10公克麻油、20公克橄欖油和炒香的蒜末,調入少許鹽、糖,即可裝盤。【延伸閱讀】 10個女生有8個都缺鈣!醫師:「●●+鈣片」一起吃,補鈣才有效
-
2023-12-04 焦點.元氣新聞
掌握用餐小技巧 年末聚餐不怕「吃不消」
年尾歲末,應酬一個個來,接二連三的聚餐局容易讓身體「吃不消」,嚴重時不僅會不舒服又囤積過多脂肪,倘若還吃進有害物質,就怕身體毒物累積超標讓健康亮紅燈。有哪些是不經意吃進體內的毒素?這些毒素包括劣質油、重金屬、塑化劑、藥物殘留、化學物質、食品加工劑、環境毒素等。長期都會影響身體體質。那麼,到底該如何在「吃」的時候就做好第一道把關,降低有害物質進入體內的機會又同時調整體質呢?專業藥師說,想要在吃的時候同時調整體質,除了用餐時盡量選擇吃清淡、不油膩的餐點外,還可以在餐前搭配輔助品,幫助身體代謝吃進去的物質。活性碳成份可作為調整體質的小幫手,但要選擇經國際標準認證的嚴格檢驗,確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適合人體食用。活性碳是優秀的吸附劑,屬於小分子活性碳,為一種多孔性物質,藉由物理性吸附力與化學吸附力,可以吸收不良物質。目前市面上有業者引進西班牙大廠生產所製造的小分子活性碳,結合活性碳及9種複方成分可以幫助身體代謝,內含茴香油、薄荷油、大豆油、卵磷脂等成份。茴香油是身體淨化油,薄荷油則常用來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大豆油和卵磷脂利於潤滑,幫助身體代謝力,卵磷脂更是能促進新陳代謝。平日除健康正確飲食外,可妥善運用工具達到事半功倍之效,輕鬆面對應酬飯局,讓日常無負擔。專業藥師也提醒,嚴重便祕者不建議食用,如有食用其他藥物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
-
2023-12-03 醫療.骨科.復健
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 別讓自己變骨鬆預備軍
骨頭的健康與否密切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尤其是老年人若骨質疏鬆,肌肉又不斷流失、缺乏肌力訓練,不僅肌肉乏力容易失去平衡跌倒,一旦跌倒也容易骨折。過了35歲以後,骨質便開始流失;到了65歲,每年更是骨質流失急行軍,要做好骨質保衛戰,必須擁有正確的觀念。聯合報元氣健康講座邀請骨科醫師,面對面與民眾衛教,做好觀念備戰。最怕骨折臥床!骨鬆居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根據國健署統計,骨質疏鬆症已成為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的第四位,千萬不可輕忽。全台將近700萬人口有骨鬆的問題,更多時候自己「並不自知」,直到跌倒、骨折發生後,復原時程漫長,最終演變成需要長期臥床、需要人照料的窘境。元氣健康講座「保骨補鈣有一套骨質優化無煩憂」邀請慈民骨科院長、宏恩醫院骨科、中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盧異光,向民眾說明「骨科學」。盧異光說,每個人的骨骼是透過「成骨細胞」、「破骨細胞」來進行新陳代謝,因此不同部位骨折復原時間都不同,平均手指4周、手腕6周,若是大腿、小腿等大部位骨骼則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復原,全身的骨骼大約3年會「煥然一新」一次。男女一到更年期,成骨細胞居劣勢,骨鬆開始發生。骨骼受損的復原期間並不算短,若要保持健康的骨骼,就更得瞭解到自己的骨密度健康狀況,尤其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其實已經是「骨鬆預備軍」。盧異光指出,成骨細胞會讓骨骼變強壯,但到了30歲左右便開始逐漸走下坡,通常30至35歲成人的骨量最好,後續便以每年0.2%的速度流失骨質;65歲以後更以每年2%至5%速度加速流失,不可不慎。「成骨細胞一旦少於破骨細胞,就容易骨鬆。」盧異光說,女性荷爾蒙有抑制破骨細胞的功效,男性的睪固酮也同樣能夠減少破骨細胞,因此一旦到了更年期,成骨細胞就會逐漸屈居劣勢,骨鬆便容易發生。九成民眾鈣質不足,需長期補充足夠鈣質。除了成骨細胞、破骨細胞的功能外,鈣質攝取對於骨密度影響也是相當重要,但調查顯示,全台其實高達97.6%的國人都鈣質不足,因此,市面上有許多鈣營養補充品,也名列國人最常攝取的保健品第二名。盧異光說,常見大致有幾類,碳酸鈣類吸收率約27%,檸檬酸鈣類吸收率約35%,但碳酸鈣易有脹氣、便祕等副作用,導致民眾無法長期使用,補鈣效益也不顯著。目前市面上有較新型的非晶鈣(ACC),研究顯示溶解度、吸收率都很高,可有效的提供鈣質,讓骨骼利用,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更可同步刺激成骨細胞增生,臨床應用上已有改善骨密度、縮短骨折病患復原期的多起案例。30多歲骨質巔峰建議作檢查,可當日後監測基準。盧異光說,生活中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骨質,長期服用類固醇、更年期後、酗酒、抽菸、熬夜、缺乏運動、營養不均衡都是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父母兄弟姊妹有骨質疏鬆、身高開始變矮、體態明顯愈來愈駝背的人,更是高風險族群。目前骨科中一致認定的「黃金標準」即為「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DEXA)」檢查,放射量很低,符合條件下也有健保給付,建議民眾在30多歲骨質巔峰時,就可以開始檢查骨密度,作為後續監測的基準。預防骨鬆兩大原則1.營養補充要留意,增加鈣質吸收率。影響鈣質吸收的食物、藥品相當多,抗憂鬱劑、碳酸飲料,菠菜由於含有草酸,讓鈣不容易被吸收,建議與鈣片間隔一個小時再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則不建議吃檸檬酸鈣,恐造成腎臟過大負擔。盧異光建議,每天可喝兩大杯牛奶補充鈣量,或是透過營養補充品,每天可曬曬太陽20分鐘取得維生素D。2.骨骼肌肉不可分,要做有效運動。運動對骨質來說至關重要,但重要的是「有效運動」。盧異光說,骨骼跟肌肉密不可分,因為骨骼的強壯得與肌肉在「拮抗作用」中訓練,若是經常臥床的人骨質疏鬆,補充再多營養品也都無法改善,是典型的「失用型骨質疏鬆」。訓練骨質的運動基準要以「肌肉有收縮、拉扯骨頭」且時間不低於30分鐘。平時上班族久坐,則建議每小時做各30秒的「手指、手腕、手肘」轉動,腳部踢一踢、扭一扭,打斷工作的連續性,讓肌肉放鬆一下,避免肌肉問題影響到骨骼健康。
-
2023-12-02 醫療.中醫
冬天進補上火怎麼辦? 中醫師解析「上火5類型&如何降火」:別以為喝青草茶就沒事
人的火氣從何而來?為何五臟六腑都上火?口乾舌燥、嘴破、便祕、眼屎多、長痘痘、口臭、失眠、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全身倦怠,這些火氣大的症狀是如何發生的?這代表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人會上火,究竟什麼是「火」?是食神電影中所說的那把熊熊烈火嗎?還是指一個人的「火爆個性」呢?生病是五臟六腑的火失衡 對應症狀一次看在中醫論點中,五臟相生,因此上火的情形也都會發生在這些所謂的五臟六腑中,包括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胃火,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觀念裡的「心」、「肝」、「腎」、「肺」、「胃」並不是單單指這些臟腑,而是指相對應的系統。中醫師陳潮宗指出,五臟六腑的火是平衡存在,不過有時因為自身的飲食、作息或疾病,導致蘊含體內的火失去平衡,這時就會使身體出現外顯症狀,嚴重者還會併生疾患,不只在治療上耗費時日,更難過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痛苦,因此,平時身體如果出現輕微症狀時,就要有所警惕。 ▲心火心主神明,即心是君主之官,就是統領身體一切系統的將帥。心火旺時主要影響血脈、呼吸及腸胃系統,嚴重者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疾病。心火氣盛主要是因為情緒、壓力所導致。 ‧表現症狀: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煩熱、易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肌膚瘡瘍、便乾尿血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態、控制情緒、減少緊張、減少思慮、避免處理繁雜或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 2.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運動。 3.藥物方面:可服用黃連、蓮子等清心瀉火的藥材。 ▲肺火肺主皮毛,當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熱量高時,體內就容易積熱,而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嚴重時將影響呼吸道、腎臟、肝臟等部位。 ‧表現症狀: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乾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以「呼吸咳嗽洗肺法」清肺,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透過反覆深呼吸、呼氣,盡量排出肺內氣體,並由主動咳嗽的積極性保護性反射動作,來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達到清潔肺部、增強免疫力功用。 2.飲食方面:多吃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水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並多飲水,少吃肉類及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 3.藥物方面:在醫師指導下,如患者為肺熱鬱閉者,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如為陰虛肺熱者,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金果飲等。此外,包括白薇、地骨皮,也是清瀉肺熱的主要中藥材。 ▲胃火跟飲食的量、質與時間關係密切,主要跟濕熱、食滯兩方面有關,嗜酒、嗜吃辛辣食物、過量飲食等都會引起胃熱上火,容易影響到脾、胃、腎、肺等器官。輕微胃火盛的人,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但其實這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當火盛到了某一階段,胃部就會出現發炎現象,反而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 ‧表現症狀: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乾、口臭、大便稀爛、便祕、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多注意口腔衛生。 2.飲食方面: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飲食節致、禁吃過熱、甜膩的食物,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3.藥物方面: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有瀉胃火功效。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很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加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火氣。此外,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好,也是造成肝火上升的原因。當經常熬夜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進行休息和排毒的工作,只能加班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就加重了肝臟負擔,長久以往將不只影響肝臟健康,也會造成心臟方面疾病。 ‧表現症狀:下午頭易脹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暴躁易怒、長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改善急躁個性、睡眠充足、心情放鬆。2.飲食方面:不宜吃辛辣、過油膩及過酸的食物,避免煎炸食物,羊肉、海鮮、肥肉、烏梅等燥熱的食材應能不吃就不吃。3.藥物方面: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合煎飲用,可平息肝火。 ▲腎火從中醫觀點中,腎本身有腎陽及腎陰之分,腎陰負責製造人體津液、體液輸布到全身,幫助人體平靜、降溫;而腎陽是作為腎陰體液等運送的動力,當腎陽過亢時就是腎火上升的現象,女性在更年期時常見症狀如熱潮紅、盜汗等就是腎火上升的症狀,嚴重時也會影響到肝臟和脾臟。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掉髮、齒搖、睡眠不安、煩熱、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生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不熬夜、維持穩定的作息時間。2.食方面:減少冷飲、高熱量、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高纖維、維生素C的食物。3.藥物方面:中醫常用知柏地黃丸來清瀉腎火。 「實火」、「虛火」降火大不同當我們出現口渴、口乾、口臭、口苦、嘴破、口舌生瘡、痤瘡、失眠眼睛乾澀、小便偏黃味道重、耳鳴、頭痛、便祕等症狀時,老一輩的長輩都會輕描淡寫地跟我們說:「你是火氣大啦!多喝青草茶降火氣就好了!」沒錯,這些病徵的確就是上火的綜合症狀,但若是以為上火喝喝青草茶就可以了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上火的種類可分成「實火」、「虛火」,兩種治療之道又有所不同。 【實火】 常受實火侵犯的患者,類型多是喜愛飲食烤、炸或辛辣的的燥熱食物,體質上呈現壯碩體態,脾氣暴躁、易怒的人,在症狀表現上為口渴飲多、口苦、口臭、易口破、舌苔偏黃、舌頭生瘡、舌頭顏色紅、脈衝有力、煩躁易怒。 ‧治療之道:因患者的體質壯碩,可以瀉法調理,例如使用苦寒的方劑,像是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等是中醫師常開立的處方。 【虛火】 與實火相反,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如因熬夜、長時間工作導致體能過度消耗或過勞者。症狀表現上為口乾但喝不多、舌苔薄少、舌頭顏色偏紅、失眠、眼睛乾澀、腰膝痠軟、脈數細且多。 ‧治療之道:因為身體有不同程度的虛損,因此,應以滋潤補養需損的方法治療,中醫師開立玉女煎、清心蓮子飲、知柏地黃丸等處方用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影響食衣住行 專家建議助病友家庭
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腦部黑質神經細胞退化,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不只影響肢體動作,讓巴友出現動作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其它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可能受到影響,產生自律神經障礙姿勢性低血壓、手腳冰冷、便祕等症狀。除了治療方式、調整用藥,其實巴金森病對於生活的影響使全面性的,巴友家庭要面對的疑問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心情調適等各層面,該如何解決,看專家怎麼建議。食:巴金森病友有什麼飲食禁忌?有可以減緩巴金森病程的飲食指南嗎?目前沒有任何針對巴金森病友提出的飲食禁忌,建議藥物與飲食間隔半小時以上以增進藥效的吸收程度。巴友可以透過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達到減緩病程的目的。正常生活作息則是以健康為目的,不熬夜、不要有不良嗜好,如菸酒等。飲食也是採取健康飲食的方針,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主軸,少鹽、少油、少糖。巴金森病被認為是大腦中黑質組織的多巴胺神經細胞不明原因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地中海飲食已被證實對於腦神經系統的退化有一定的助益,雖然目前未有大規模臨床試驗,研究巴金森病與地中海飲食兩者關係。但仍建議巴金森病友可以嘗試採取地中海飲食,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衣:巴金森病友要怎麼選擇服裝、輔具,讓巴友著裝更便利呢?巴金森病友約6 成以典型顫抖症狀為主、4 成以僵硬為主,服用藥物有時仍會受症狀影響生活。特別是巴友到了病程中後期,肢體及精細動作的能力會逐漸受影響,如吃飯、穿衣、走路平衡等等。因此需透過早期治療及積極運動復健,以延緩疾病退化。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日常生活功能日漸退化時,即會面臨到使用生活輔具的情況。以穿衣而言,上衣及褲子可選擇寬鬆好穿脫,鬆緊帶、魔鬼氈取代拉鍊、鈕扣等等,便於穿脫的款式,以降低穿脫難度。穿衣建議先從肢體僵硬的一側開始,脫衣則是先脫肢體較佳的一側。建議巴友及早建立如規則服藥、記錄藥效、規律運動、正確穿脫、上下床等習慣。住:家人罹患巴金森病,家裡環境要怎麼調整或改造呢? 巴金森病分為5 期,若巴友屬於前3 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 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 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 級(含)以上,每3 年可以有4 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行:巴友身體僵硬、容易跌倒,外出時拐杖開始不足以應付,該怎麼選擇輔具?許多長輩在意他人的眼光,會認為使用輔具,等於把自己生病的事暴露在眾人的目光之下。這表示長輩可能尚未接受自己罹病,照顧者協助告知或幫助巴友理解疾病,是很重要的工作。巴友不愛拿輔具,照顧者可以先了解巴友不喜歡的原因,如果是擔心眾人目光,可告知後續跌倒失能的風險,如果是不喜歡款式,則到輔具中心或店家找尋喜歡或適合的款式。有輪子的助行車通常款式較多,也比較日式,深受長者喜愛,但如果巴友是「連站姿都有平衡問題」或「步態容易前衝」,就不適合用有輪子的助行推車。心情調適:家人確診初期情緒低落,很擔心自己會快速惡化,該如何幫助巴友調適心情?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以上內容摘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巴金森病88問》,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台約有8萬個家庭受巴金森病所苦,多數病友疾病歷程很長,症狀與治療方式存在個別差異,《巴金森病88問》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可至電子書平台「琅琅悅讀」免費閱讀全書。📖免費閱讀更多巴友故事與實用建議>>>《巴金森病88問》
-
2023-11-28 養生.營養食譜
青木瓜與紅肉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好處多 飯前或飯後吃有不同效益
木瓜素有「萬壽果」、「百益果王」之稱,營養價值高,維生素A、C含量特別高,熱量低、膳食纖維豐富,更富含木瓜酵素,具有助消化、提升免疫力、護胃、穩定血糖、養顏美容、防乾眼症等功效。木瓜的營養價值有哪些?有哪些保健的效果?秋冬季節盛產的木瓜,味道香甜多汁,不僅是水果,也適合入菜。木瓜屬於番木科,指的是「紅肉」木瓜,又稱為番木瓜、番瓜、萬壽果、乳瓜等,而尚未成熟的木瓜則是「青木瓜」。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木瓜是很特別、很好運用的水果,由於木瓜酵素多,不論是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各具特色,也有益健康。木瓜是維生素A及C含量超高的水果,也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抗氧化作用佳,是水溶性與脂溶性維生素兼具的水果。秋冬季節容易眼睛乾澀,可多食用木瓜補充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具有防乾眼症、黏膜保護、提升免疫力等效果。「紅肉」木瓜與青木瓜的營養差異在哪?青木瓜燉排骨可以豐胸嗎?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尤其紅肉木瓜的維生素C含量比青木瓜還高出二倍之多,只要吃200公克木瓜,即達到人體需求維生素C一天的建議量,抗氧化力強,可促進代謝、助消化、增強抵抗力、抗老、降膽固醇、幫助傷口癒合。劉怡里指出,木瓜的膳食纖維豐富,尤其青木瓜是紅肉木瓜的二倍,木瓜酵素還具有軟便作用,能幫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也可緩解腸胃型感冒的不適症狀。木瓜的鉀含量也高,對於降血壓、降膽固醇、防骨鬆等都有助益。「青木瓜燉排骨真的可以豐胸!」劉怡里解釋,肉類等蛋白質是豐胸的基底原料,青木瓜含有豐富的木瓜酵素,不僅可以軟化豬肉,並可以幫助豬肉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青木瓜燉排骨會有豐胸效果。木瓜酵素有那些好處?常喝木瓜牛奶會有哪些好處?最特別的是,木瓜富含木瓜酵素,又是低GI(低升糖指數)、膳食纖維多的水果,很適合在飯前、入菜料理或飯後吃,運用層面高。在飯前吃有飽足感,讓血糖穩定;木瓜與肉類一起烹煮,木瓜酵素可軟化肉質,有助脂溶性維生素A、β胡蘿蔔素的吸收;在飯後吃木瓜,木瓜酵素可幫助豆類、肉類等蛋白質食物消化吸收,對胃脹、消化不良的人有益。「木瓜牛奶」更是常見的飲品,劉怡里認為,此飲品的維生素C及鈣的含量高,牛奶中的脂肪能幫助木瓜的維生素A吸收,有養顏美容作用,木瓜的維生素C則有助鈣的吸收,幫助牛奶消化。若有便祕困擾的人,建議吃木瓜優格,改善效果不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6 醫療.消化系統
還在為便祕苦惱?一個小動作就能立即改善腸道蠕動助排便順暢
為便祕苦惱?上大號時把坐姿改為蹲姿有助排便,這是很有科學根據的建議。但是,現代化的衛生設備大多是馬桶,要你坐著出恭,如何改為蹲姿?沒關係,搬個矮凳子墊高腳,一樣有效,還能鍛鍊腿力。便祕是任何人,任何年紀都可能碰到的事,長期要改善,只能靠改變生活型態,但是改變排便姿勢,可能有助短期見效。研究指出,一張腳凳,就可減低肌肉緊張,縮短腸道蠕動的時間。多數專家同意,蹲姿是最佳排便姿勢。2019年一篇研究報告說,蹲姿讓腸胃肌肉能夠有效運作,幫助我們「出清」腸內廢棄物。西式馬桶要我們坐著大便,坐姿是效率較差的大便姿勢,因為坐著會讓直腸增加無必要的彎曲,不利腸道蠕動與排便。用矮凳子墊高腳,讓膝蓋超過髖關節高度的蹲姿,就能矯正直腸彎曲的「阻礙排便」作用。把姿勢改為蹲姿,可以減少肌肉的緊張和腸道蠕動的時間,讓你排便更加順暢。除了調整大便姿勢,也可調整生活方式,從根本處降低便祕的機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3 醫療.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怎麼辦?可輕微也恐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
右下腹痛除了腸道問題以外,也還有很多其他器官問題的可能性,也包括男性及女性的特有器官。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留意,若有腹痛以外不尋常的症狀早點檢查,避免延誤。 右下腹痛常見原因?醫:小心闌尾炎,拖延恐致命! 王威傑醫師表示,右下腹不只有腸道,也有不少器官,除了大腸、小腸,也包括腸道其中一段的盲腸(闌尾)。另外女性的卵巢、泌尿道系統的輸尿管也在此處。 引發疼痛的問題,腸道可包括腸炎、便祕、脹氣、憩室炎、疝氣、腸中風等。輸尿管則可能因結石、感染、發炎形成疼痛。婦科問題可包括子宮外孕、卵巢扭結等。男性的性器官睪丸雖然不在腹部,但若是出現睪丸扭結、精索靜脈曲張等,疼痛也常延伸至右下腹。醫師也說明其中幾項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惡化的疾病, 常見卻有致命風險的「闌尾炎」:闌尾炎是右下腹常見的疾病之一,且位置主要就發生在右下腹,常被誤認吃壞肚子,延誤就醫卻有可能喪命。其他典型症狀也包括食慾不振、噁心想吐等。 形容不出疼痛的「腸中風」:缺血性腸道疾病的腸中風,患者會出現形容不出位置的腹痛,也就是感覺到腹痛,卻指不出確切位置,延誤就醫會使腸道壞死、有致命風險。其他症狀也包括脹氣,更嚴重則如發燒、血便。 肚子會凸起一塊的「疝氣」:疝氣男女都可能發生,是一種器官因腹部壓力,進而穿出肌肉層原本就有的孔洞之疾病,男性也可能發生在睪丸。器官穿出肌肉層可看見突起物,若卡在肌肉層形成「嵌入型疝氣」,延誤就醫也可能使器官壞死、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改善,無法緩解早就醫! 禁食、按摩:王威傑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當下,可先嘗試停止進食約4-5小時,或是按摩腹部,看是否可以減輕腸道負擔,改善因輕微腸道疾病所引起的疼痛。 有凸起物可嘗試推回:若是發現腹部凸起一塊則可能為疝氣,可輕輕的嘗試將其推回。但如果推不回去不要硬推,這可能已是「嵌入型疝氣」。 薄荷油、消炎止痛貼布:其他改善方式也可透過薄荷油或消炎止痛藥進行,兩者皆有助緩解疼痛。不過消炎止痛藥建議使用貼布型,範圍較小、較侷限,相較透過血流藥效傳達全身的口服型,更能避免增加腸道或其他身體部位的負擔。 右下腹痛可輕微也可能致命,醫指3情況早檢查不要拖! 較嚴重症狀,盡早檢查:王威傑醫師也提醒,雖然右下腹疼痛最為常見的原因是腸道疾病,但基於常見且可能致命的闌尾炎也會發生在此處,其他也有幾項可能致命的疾病風險,因此若出現腹痛以外不尋常的症狀,例如發燒、血尿等,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 高危族群、特殊情況,盡速就醫:若是無法辨別腹痛、腹痛超過7天、發燒達到3天,或是曾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年紀大於80歲者、曾有泌尿結石者等高危族群,以及近期有發生過車禍或做過腹腔手術,或是懷孕初期或疑似懷孕、更進一步發現陰囊有摸起來像是「小蚯蚓」、陰囊劇痛等,這些族群都應盡速就醫,不宜再繼續觀察。 危險徵兆,即刻就醫:若有發現腹壁僵直、按壓腹部會更痛的反彈性腹痛、冒冷汗、喘、意識不清、脫水、血壓降低、血便、像草莓果醬般的糞便,這些都可視為危險徵兆,應即刻就醫、不可拖延。而有別於其他部位的腹痛,右下腹痛同時又噁心想吐、食慾不振,須注意闌尾炎的可能,為避免風險,也應立即群求醫療協助。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肚痛別忍!位置、疼痛方式...差點是致命疾病!醫教4救命關鍵自我檢測.可割可棄?割闌尾真的是割掉身體「多餘」的部位嗎?.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西化飲食易患大腸癌 飲食「3多3少3去」降風險
國人飲食西化,吃下肚的紅肉愈來愈多,蔬果長期攝取不足,讓大腸癌容易上身。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第2名癌症,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35%死亡率;建議飲食採行「3多3少3去」原則,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享用大餐也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國健署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增1萬6238例,成為國人10大癌症中第2名;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超過6000人死於大腸癌,初步研判與國人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燒烤與紅肉往往是主流餐飲選擇,但很多人缺乏運動或肥胖,且沒有定期篩檢,導致大腸癌罹患速度快速攀升。建議飲食可採行「3多3少3去」原則。3多:多蔬果:挑選當令、顏色豐富蔬果,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多喝水:每天建議飲用6至8杯水,每杯240ml,避免血液黏稠,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多運動:研究指出,21%至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3少:少油鹽:建議選用植物油,當中不飽和脂肪酸可保護心血管,但避免高溫烹煮導致油脂變性。少紅肉:研究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至18%罹患大腸癌風險。少醬料:多嘗食物原味,避免添加過多醬料。3去:去肉皮:肉類的皮,盡可能少吃,降低熱量攝取。去肥油:盡量吃瘦肉,減少食用肥肉。去焦黑:肉片上的焦黑是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建議切除或不食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9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你家有大不出來的孩子嗎?
曾經應邀寫過一本繪本,這是國民健康署因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二十四條「提供兒童具有充分營養價值的食物」,因此請我扣著這個主題寫的故事。在構思故事的主題時,剛好看到一則社會新聞報導小學生便祕事件,後來查了資料,發現這是很普遍的問題,因為許多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只吃炸雞漢堡飲料,父母親似乎也不以為意。因此我就以一個常常為「大不出來」而煩惱的孩子為主角,藉此談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大人可能很難想像,孩子在學校吃營養午餐時,水果都是拿來玩,很少人吃。台北醫學大學曾經調查發現,營養午餐裡的水果,有70%的孩子沒有吃,甚至將近三成的學童沒有每天吃水果,將近四成的學童水果攝取量不足。我很喜歡吃蔬菜水果,尤其台灣的水果種類多又非常好吃,所以很訝異有人不喜歡吃水果。住在台灣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多樣且豐富的蔬菜與水果,可以用非常合理的價格買到。尤其在夏季許多水果盛產時,可以在不心疼荷包的情況下,吃水果吃到飽,簡直奢侈得如同帝王。但是若從整體熱量來源來看,現代人「原型」食物吃的量並不多,因為在各種廣告商業行銷之下,養成吃加工過的各類「食品」的習慣,這些加工品中,除了含有許多對人體健康有疑慮的添加物之外,也缺乏纖維素。長庚兒童醫院的研究發現,到醫院求診的兒童中,四分之一有便祕問題;而且因便祕而求診的兒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體重過輕、生長遲滯或肥胖等生長異常的情況。因此,一個人大不出來,通常也意味著他們的營養狀況出了問題。纖維素主要來自於蔬菜與水果,它本身雖然不是建構我們身體組成的營養成分,但是它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排便,將身體有毒的廢物排泄出,維持腸道的健康。或許也是因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改變,便祕已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因此大腸癌早已取代肝癌成國病。纖維素除了可以幫助消化,讓食物順利通過我們的消化道之外,它還可以減緩葡萄糖的吸收,避免過量飲食,同時帶走多餘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它也可以滋養腸道內數十億對健康有益的好菌,讓這些好的細菌發揮保護我們的功效。養成固定的大便時間也非常重要,尤其在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自然地大腸蠕動會較強,也就是我們感覺到的「便意」,這時候排便效果最好。只可惜很多家庭早餐後都匆匆忙忙趕上學上班,錯失了飯後大號的機會。因此,或許可以在大家忙完一天下班下課回家後、晚餐前,準備全穀類的點心再加上一些水果,然後在輕鬆自在的心情下,養成固定排便的好習慣。孩子的飲食習慣絕對是父母親的責任。只要父母親自己吃健康的食物,也只提供孩子健康的食物,就會形塑孩子的飲食習慣。首先把家裡垃圾食物扔掉,只要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沒有這些我們不希望孩子接觸的東西,那麼他們接觸的機會就會少很多。良好的飲食是生活中最容易做到也最有效益的習慣,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免除往後很多的疾病,也能擁有活躍身體與精神,真的不可忽視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18 養生.聰明飲食
素食者注意!營養師告訴你素食食物的3大好處,及需要補充的2種營養素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的人口吃素,換算下來超過三百萬人!正因為如此,你更該了解素食能帶給人體什麼營養?又該注意哪些事項?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要以營養學的角度,告訴大家素食食物所含的營養,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喔!素食的種類素食其實分為好幾種,依台灣法規規定,素食類別有純素、蛋奶素及植物五辛素等。純素者意即只吃植物性來源,且不含植物五辛(蔥、蒜、韭、蕎、興渠)的食品,也不會使用任何動物性來源的製品,包括動物產出的蛋、奶等;蛋奶素者一樣是吃素,但是他們可以接受食物中含有蛋、奶(蛋素、奶素則為接受其中一種)。最後一個是在台灣比較常聽到的植物五辛素,意思是除了吃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外,也可接受上述提到的植物五辛與奶或蛋製品。素食食物的營養好處素食能帶給人體的營養可不少,素食的蔬果中有許多營養素是肉類食物中吃不到的喔!一起來看看吧!一、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多存在於全榖雜糧、蔬菜及水果中,是肉類食物所沒有的重要營養素。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每人每天都應該攝取約25-35克的膳食纖維來維持健康。膳食纖維具有幫助調節餐後血糖、降低血中膽固醇以維護心血管健康、增加飽足感、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與大腸癌等諸多功能。二、植化素你有聽過彩虹飲食法嗎?彩虹飲食法就是主張攝取各種顏色不同的蔬果食材,就像彩虹一樣多彩。這是因為不同顏色的蔬果中含有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花青素、兒茶素、β-胡蘿蔔素…等,這些蔬果中特有的植化素具有對抗發炎、降低膽固醇、預防癌症、消除自由基、維護眼睛健康…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效果。三、維他命C根據國健署建議,我國成年人維他命C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而蔬果中所含的維他命C遠比肉類豐富!維他命C在維持人體的健康方面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它具備消除自由基對抗氧化、活化免疫系統、抗發炎、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持緊緻肌膚、傷口癒合、促進鐵質吸收改善貧血、荷爾蒙生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素食者需要注意補充的營養素雖然吃素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但有些營養素也是素食者比較容易缺乏的喔!.維他命B12維他命B12多存在於動物性來源,所以素食者的攝取量可能會出現不足!維他命B12可以幫助紅血球順利成長與分化,維持氣色紅潤外,還能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使思緒更加清晰。如果想要攝取到足夠的維他命B12,Sean建議素食者可以選擇以天然來源酵母製成的維他命B群保健食品來補充。.鈣鈣是人體需求量最大的礦物質,是構建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也是調節心律及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凝固的關鍵營養素。雖然有些蔬菜或豆製品如板豆腐、芥藍菜、紫菜中也含有鈣質,但食用量通常要很多才能達到身體的每日所需,且蔬菜中的草酸與植酸也容易影響鈣質吸收,因此素食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落入缺鈣危機中。Sean則建議素食族群也可以考慮以天然植物性來源如海藻鈣等相關保健食品作為每日的鈣質補充。透過今天的文章,你是否對素食有了更多的了解呢?若你還沒嘗試過素食,不妨試著在一周當中吃一天素,體驗一下素食帶給你的神奇魅力吧!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4 養生.營養食譜
飲食宜忌表秋天吃柿子禁忌多?專業營養師透露柿子的5益處與4禁忌
每年的10月到12月是柿子成熟的季節,儘管柿子有高維生素C、幫助消化、促進排便、有助視力保健等好處,提醒大家,將柿子放進嘴裡前,要注意不要空腹吃,也不建議與高蛋白食物,如肉類、雞蛋、豆製品、海鮮等一起吃。柿子5大營養好處「柿柿如意」的柿子,有5大營養好處:1.預防心血管疾病柿子富含果膠,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在腸道裡可以幫助包覆製造膽固醇的原料「膽酸」和致癌物「二級膽酸」,並可將它們排除體外,增加膽固醇的代謝,有助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柿子水分含量高,鉀離子也高,能夠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作用,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2.促進腸道健康柿子的水溶性纖維在腸道裡,有滋潤並軟化糞便的作用,有助腸道蠕動、改善便祕等好處;對於腸道維持正常菌叢生長有極大的作用。3.維生素C對皮膚好處多每顆柿子約含有維生素C 108毫克,是一般水果的兩倍之多,可以對抗體內自由基,消滅癌細胞生長的作用。維生素C也可促進真皮層的膠原蛋白增生,使肌膚有彈性、不容易鬆弛。4.保護視力每100公克的柿子約含1105 I.U.維生素A及640微克β-胡蘿蔔素,維生素A是構成視紫質的主成分之一,可以協助人體維持正常視覺功能,還能預防夜盲症,暗適應更好。有乾眼症的人,可以多食用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含量高的蔬果,因為維生素A可以促進淚液分泌,改善眼睛乾澀與疲勞的作用。5.柿子有助解酒柿子不能與酒共食是個誤會。從中醫傳統的食補觀點來看,柿子甚至被稱為天然的「解酒神器」。因為柿子含有豐富的單寧酸,可以抑制酒精在胃裡的吸收,豐富的維生素C,還能加速酒精排出體外。不過,愈硬的柿子,解酒效果愈好,因為硬柿含的單寧酸較高。雖然柿子能解酒,建議飲酒前吃才有效,且柿子也不是萬能的解酒器,只能抑制酒精吸收,如果喝太多還是會醉。功效:柿子的單寧酸可抑制酒精吸收,牛番茄裡的特殊果糖,能幫助身體裡的酒精分解,達到解酒的效果,讓頭暈感慢慢消失。吃柿4禁忌1.不要空腹吃:柿子含有大量的單寧酸,在胃酸的作用下,會凝結沉澱為單寧酸凝結物,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可能會引發胃痛2.不與蛋白質同吃:若與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牛奶、優酪乳或豆漿一起食用,也容易凝結成塊成單寧酸蛋白的沉澱物,影響消化3.貧血者少吃:單寧酸很容易與鐵結合,會妨礙鐵的吸收,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應該少吃。另外,也會影響其他金屬離子的吸收。4.糖尿病患少吃:成熟的柿子含醣量有17.2%,糖分高,容易導致血糖震盪,糖尿病患者應少吃。【柿子解酒飲】食譜食材:硬柿一顆、檸檬半顆、牛番茄一顆作法:1.柿子去蒂頭切小塊,檸檬去皮切小塊、牛番茄切小塊備用。2.將所有食材置入果汁機攪勻即可。
-
2023-11-13 養生.抗老養生
天氣轉涼口乾舌燥,喝了水還是口渴?中醫建議「1類水果」解燥
隨著天氣開始轉涼,空氣中的濕氣降低,人體容易因缺水而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這就是所謂的「秋燥」。醫師表示,皮膚乾燥的情況可以喝百合枸杞菊花茶緩解,或者攝取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保水;若口乾舌燥就要多喝水,或吃點微酸水果,才能減少秋燥帶來的不適感。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說明,「乾燥傷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身體缺水乾燥的情況出現在秋天,中醫稱為「秋燥」,此時口乾舌燥、皮膚乾癢、便祕、乾咳、甚至流鼻血等情況就紛紛出現,而中醫所說的「津液」,指的是身體內的水分。 延伸閱讀: 體內「無名火」怎麼滅? 中醫教「4招」降火氣:試著泡澡搭配1飲品 皮膚乾癢飲用菊花茶 一名56歲患者為案例之一,患者表示抓傷處又癢又痛,旁人還以為被貓抓傷,其實是睡覺時自己抓傷的。該患者因為很癢,半夢半醒之間為了止癢只能拚命抓,導致身上出現傷口而就醫。 張煒東指出,這類患者好發於秋燥時節,若主要症狀表現在皮膚上,可以採用清熱潤燥的方式,百合枸杞菊花茶就可以輕微緩解;若症狀嚴重的話,建議可以攝取富有膠質或膠原蛋白的食物,例如木耳、蘆薈、雞腳、魚豬皮等,這類食物可以保水,不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口渴舌燥食用微酸水果 張煒東說明,若感到口乾舌燥只要喝水可以解渴者,只需要多喝些水即可;如果喝水無法改善,建議使用能增加唾液,帶點微酸性的食物水果,像是檸檬、金桔、金棗、柑橘、酸梅等微酸性的食物,但記得微酸解燥即可,千萬別吃太多。「秋燥」哪些東西要少吃?張煒東進一步指出,因為乾燥的原因,所以食物中屬性偏乾燥或會刺激的食物都要小心食用,像是餅乾、太乾的麵包、方便脆麵等這類乾燥的食物;此外油炸類、胡椒、辣椒等會加重刺激的食物也盡量別吃。 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隨著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現在氣候的變化形態比以往更加多樣。張煒東表示,「秋燥」的情況依然存在,只是秋末的白天依然炎熱,早晚的溫差更大了,若沒有小心對待,換來的可能是外感風寒的一般性感冒。 他也呼籲,一般人容易在日夜溫差大時著涼,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因應,睡眠時將冷氣定時或調高溫度,電扇則不直接朝身體吹,才不會讓身體著涼。【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04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0 養生.抗老養生
冬令進補 3種體質3種補法!有吃西藥需間隔1到2小時
「立冬」節氣剛過,即將入冬,許多民眾開始冬令進補,大啖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食補藥膳。中醫師提醒,食補要視個人體質,選擇溫補、平補或涼補,常見的羊肉爐、薑母鴨屬於溫補;四神湯、銀耳湯是平補;青草茶、菊花茶則是涼補,不同年齡族群也有不同的藥材選擇。進補看體質 有吃西藥需間隔1到2小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部長陳朝宗表示,進補要按照體質,如有服用西藥者,要間隔1到2小時才能進補。虛寒體質的人會怕冷、手腳冰冷、臉色蒼白、精神不振、大便稀溏、白帶多為清澈水狀,食補建議吃羊肉爐、薑母鴨、十全大補湯、麻油雞等,促進血循、祛寒暖身。燥熱體質燥熱體質的人怕熱、口乾舌燥、容易嘴破、情緒煩躁、便祕難解、白帶多稠且黃綠色,食補建議喝青草茶、菊花茶、洛神花茶等,可清熱解毒、養陰補陰。一般體質一般體質的人可以平補,食用四神湯、銀耳湯、冰糖蓮子湯等,溫和滋補且四季都適合,如果不敢吃豬肚豬腸等,也可以用排骨或豆類替代。長期茹素者具中醫師身分的北市聯醫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簡采汝說,長期茹素者體質偏冷,可用燉煮、慢熬等方式烹調改變蔬菜的寒性,並加入薑或薑黃、肉桂、枸杞、黃耆等補氣血食材;蛋白質可從堅果類、豆腐類、牛奶起司中補充,可用番茄、芹菜、紅棗、醬油、糖、鹽、薑、豆瓣醬、八角、丁香、荳蔻、香椿、月桂葉、高麗菜等熬成紅燒湯底。化療標靶癌患簡采汝指出,如果正在接受化療標靶治療的癌症病患,需要修復黏膜、增強胃氣,可以補充牛蒡、蓮藕、銀耳、山藥等,佐以西洋參、枸杞等烹調,修補化療或標靶副作用,促進造血;慢性腎病、三高患者,進補要避免濃高湯、沙茶,以清湯低脂的「以清為補」為原則。雖蔬食、癌症、慢性病多有禁忌,但仍要看個別體質的寒熱虛實情況選用食物。除了食補外,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張子瑜說,天氣寒冷一定要多注意頸部、背部保暖,可以使用帽子、圍巾,減少感冒、頭痛的機會,避免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下,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機會。也建議可以多用溫水泡腳,或利用中醫療法「三九貼」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陽氣。
-
2023-11-07 醫療.泌尿腎臟
常頻尿、尿急、夜尿的「膀胱過動症」病患有福了,新治療方式「脛神經刺激術」將可大幅協助改善症狀!
常頻尿、尿急、夜尿等排尿症狀的人,恐罹患「膀胱過動症」。根據盛行率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以老年人居多,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尿失禁,更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脛神經刺激術治療膀胱過動症可大幅改善男女病友症狀來自高雄的56歲職業駕駛楊先生,有髙血壓病史,近年出現嚴重頻尿、尿急,常突然尿急而無法專心開車,每小時會發生3次尿急,晚上夜尿至少2次,無法好好休息,影響健康。經口服藥物、肉毒桿菌素膀胱注射等治療,效果不理想,後經4次「脛神經刺激術」治療,頻尿及尿急症狀降低2/3。62歲李女士飽受頻尿困擾多,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更因擔心解尿問題而無法出門旅遊,常為了找不到廁所憋尿,導致下腹部及尿道難受,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但未改善,後確診為膀胱過動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症狀改善有限,且出現口乾、便祕等藥物副作用,於是改採「脛神經刺激術」6次療程、每次30分鐘的經皮電針刺激「足部脛神經」治療,排尿症狀明顯改善。什麼是膀胱過動症?脛神經刺激術如何治療膀胱過動症?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鄒頡龍說,膀胱過動症的治療,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近二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次治療30分鐘,每周一次,6至12次治療後,會有明顯改善效果。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至8000元。膀胱過動症高危險族群●40歲以上的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等。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應用於間質性膀胱炎鄒頡龍也將「脛神經刺激術」用於間質性膀胱炎的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典型症狀,包括頻尿、夜尿、尿急、膀胱疼痛等,排尿症狀與膀胱過動症相當類似,「慢性膀胱疼痛」是其主要不同之處,目前沒有單一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可將脛神經刺激術納入間質性膀胱炎治療組套中的一環,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口服藥物及膀胱水擴張等,效果不錯。鄒頡龍提醒,當持續頻尿伴隨下腹部不舒服時,千萬勿拖延,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或者間質性膀胱炎,再對症治療。膀胱過動症3治療方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30 焦點.健康知識+
久坐就是傷身,以站代坐也沒用!研究建議每天花22分鐘,做「這些活動」抵消久坐死亡風險
我們都知道久坐對健康傷害很大,但多數上班族很難避免就是得一直坐著。但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劇烈運動22分鐘,可以抵消長時間坐著對健康帶來的危害。一天進行22分鐘中強度活動抵消久坐死亡風險現代人的工作型態大多為坐著工作,以一天上班8小時,許多人甚至常態性加班,也就是一天久坐超過8小時。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2小時死亡風險增加38%,但一天進行22分鐘的中度至劇烈運動則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即使沒有完全達到22分鐘的時間,一些中度到劇烈的活動仍然有助降低死亡率。該研究包括分析挪威、瑞典和美國 11,989 名參與者的數據,而雖然研究的參與者均在50歲或以上,但根據《healthline》訪問運動醫學醫師Tracy Zaslow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也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影響。久坐傷身,站著上班可逆轉?而久坐傷身,許多人想到乾脆「站著上班」,甚至許多上班族團購站著上班的辦公桌。但根據2019年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JACC)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顛覆大家的想法,以站代坐並不能抵消傷害,JACC認為只有劇烈運動才能有效彌補久坐損傷。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也有相同見解,簡文仁曾受訪提醒,站著上班一樣傷身,如靜脈曲張、腰痠都會陸續找上門,不論站著或坐著,最怕久滯不動,因為維持同個姿勢不動時,體內受力點固定,血液循環等就會受影響。中度運動與劇烈運動有哪些?那所謂的中度、劇烈運動是指哪些?一般所謂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跑步、球類運動等。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曾受訪表示,一般建議每天至少運動卅分鐘,其實可以打散,加總有卅分鐘也好。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融入更多活動量,例如搭捷運時,選擇走樓梯替代手扶梯。或在工作間歇時、晚上看電視時做深蹲,在家多做家事、園藝活動,很多不同的事情都可以讓自己保持更健康。長時間久坐的健康危害久坐被認為是「慢性自殺」的一種行為,可能導致的健康傷害很多,而且是全身各處都可能受影響,每天長時間久坐可能帶來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便祕、痔瘡、肩頸緊繃、肌肉和肌腱僵硬、肌肉流失、靜脈栓塞、失智症等多種疾病風險。【資料來源】.《healthline》Just 22 Minutes of Activity Offsets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from Prolonged Sitting.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3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易消化卻對腸道健康極重要 一次看懂膳食纖維在體內的作用
何謂膳食纖維?除了可調整腸道環境還有很多生理機能體內消化酵素不易消化掉的「難消化成分」,總稱為膳食纖維。纖維素或果膠等來自植物的膳食纖維,常用來構成細胞壁;而甲殼素或殼聚糖等來自動物的膳食纖維,常見於外殼。膳食纖維除了促進腸道蠕動改善如廁習慣,還有調節生理機能的成分,可讓飯後的中性脂肪穩定上升。因這樣的機能性深受矚目,也被稱為「第六大營養素」,不過,它原是跟醣類一起納入碳水化合物中。膳食纖維可大致分成不溶於水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以及可溶於水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前者可於腸道吸水鼓脹,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於是,致癌物順利排出,可預防大腸癌。而後者於腸道變成果凍狀,穩定醣類的吸收,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此外,也能吸附膽固醇隨糞便排出。何謂咀嚼?咀嚼就是用牙齒咬碎食物再與唾液混合。咀嚼有以下重要功能:①促進唾液分泌,順利消化食物 ②促進唾液分泌,預防齲齒 ③活化大腦,預防認知症等疾病 ④刺激飽食中樞,預防肥胖 ⑤唾液裡的過氧化酶酵素可抑制癌症等疾病。「腸活」與膳食纖維日文中的「腸活」,指的就是調整腸道環境,讓腸道發揮原有的作用。為了達到「腸活」的效果,「飲食」、「運動」、「睡眠」三者均衡十分重要。首先是「飲食」,最重要的是活絡益生菌。所以,要多攝取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或可於腸道成為益生菌食物的「膳食纖維」或「寡醣」。如果是海帶芽味噌湯這類發酵食品結合膳食纖維,或者是香蕉優格這類發酵食品結合寡醣,效果更好。其次是「運動」,最好能活絡腸道蠕動,或者是刺激腹部周遭的肌肉,像是走路、體操、伸展、深蹲等,可按自己的節奏和緩執行的運動。重點在於:雖然簡單也要每天做。早上起床慢慢按摩腹部,有助於排便。最後是「睡眠」,重點在於睡眠品質。必須活絡副交感神經,身體才能放鬆,安穩入眠。平常要有足夠的休息,才能活絡腸道蠕動,調整腸道環境。膳食纖維於體內的作用小腸無法消化的最後進入大腸膳食纖維進入嘴裡咀嚼,因質地較硬,要花時間咀嚼。咀嚼動作能促進唾液分泌,預防齲齒或牙周病,還能刺激飽食中樞,預防肥胖。而進入胃裡的膳食纖維遇水鼓脹,體積增加,容易有飽足感。如果是黏液性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包裹胃裡的食物,延緩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值急速上升。到了小腸,可妨礙其他內容物的移動,延緩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值急速上升。再者,也能吸附膽汁酸或膽固醇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最後進入大腸的膳食纖維,因為富含水分,增加了糞便的重量,蠕動運動更加活絡,可促進排便。加上致癌物於腸道滯留時間變短,還有防癌的效果。此外,膳食纖維還能成為有益人體之腸道菌的食物。像這樣的腸道菌稱為「益生菌」,而可作為益生菌食物的是「益生元」。透過腸道菌讓食物發酵,製造短鏈脂肪酸、氫、甲烷等物質;短鏈脂肪酸被吸收後成為熱量。腦部和腸道息息相關一緊張就肚子痛,可說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經驗,其實這是身體的司令部―腦部狀態影響腸道機能所導致的狀況。近年來已知腸道跟腦一樣,也有可以傳達訊息的神經網絡;就算沒有大腦的指令,腸道能處理感受到的訊息,送往腦部,影響情緒,因此,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由此可知,腦部和腸道息息相關。身處於壓力社會,好好整頓腸道環境,對於心理健康來說非常重要。便祕的形成機制一般都說無法順利排便的狀態是「便祕」,但精準定義的話就是「超過3天沒有排便」或「每天雖有排便,卻有殘便感」。口腔裡的食物經過咀嚼,通過食道進入胃裡,由胃液消化成粥狀送往小腸。這時身體會吸收必要的養分和水分,剩下的殘渣送往大腸。這些殘渣會在大腸停留1天到2天,吸乾水分後形成固態糞便送往直腸。直腸壁受到刺激出現便意,接收腦部指令從肛門排便,這整個過程不順,就很容易便祕。便祕可分為「遲緩型便祕」、「壓力型便祕」和「直腸型便祕」3種。遲緩型便祕起因於大腸功能不佳。如腸道鬆弛或腸道功能不佳,糞便滯留大腸時間變長,水分變少、糞便偏硬,為最常見的便祕型態。壓力型便祕乃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失調,導致腸道緊繃而引起,糞便如羊屎般呈顆粒狀。而直腸型便祕起因於直腸排便功能不佳,糞便已到直腸卻無法排出體外。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常有這類型便祕。雖說便祕成因因人而異,但過度節食導致膳食纖維或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或壓力等,都會造成便祕。跟男性相比,女性的腹肌較無力,排便力道也較弱,比男性容易便祕。想改善便祕困擾,可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其中的纖維素或半纖維素[*]可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再者,喝冰牛奶也能改善便祕;因裡面的乳糖可以刺激胃或大腸,促進排便。※ 本文摘自《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作者:上西一弘, 藤井義晴, 吉田宗弘譯者:高淑珍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15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不再與馬桶纏綿預防便祕的黃金飲食
牙科門診時,偶爾會發現跟診助理阿金「突然」不見了!而且往往「失踪」近半個小時。詢問才知道她經常為便祕所苦,經朋友介紹吃保健食品得以紓解。糟糕的是到腸胃科診療時,醫師告知她吃的保健食品含有瀉藥成分。解決便祕問題當然不能長期靠藥物,靠飲食幫助自然排便,才是最佳的對策。 水果總匯&煙燻鮭魚南瓜沙拉(5人份) 水果纖維排行榜中的冠軍百香果,含有滿滿營養精華,連籽也能咬碎吞下,有助維護心血管健康。水果高纖亞軍的芭樂,熱量低、營養高,維他命C含量更是勇奪第一名。但芭樂籽較堅硬,易造成便祕,不建議食用。再加入高纖低卡的南瓜,而鮭魚含有豐富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更有利排便順暢。食材:芭樂半顆、蘋果1顆、奇異果2顆、火龍果半顆、梨子1/3顆、百香果3顆、煙燻鮭魚150克、南瓜300克、希臘式優格80克、鹽&黑胡椒適量、萵苣、芝麻葉、紅酸模等生菜數片作法:1. 將蒸熟的南瓜與希臘式優格及百香果混合,撒入適量的鹽與黑胡椒調味。2. 以上水果(除了百香果)及煙燻鮭魚,皆切丁或切成適口大小。3. 將作法2與1混合,再加上萵苣生菜擺盤即可。紫地瓜焗烤飯佐味噌香煎雞腿拌蔬菜(3人份)解決便祕的飲食首要,是加強膳食纖維補充。花椰菜與甜椒位居蔬菜類高纖食物排行榜前十名,杏鮑菇更是菇類翹楚。五穀根莖類比蔬菜含有更多膳食纖維,紫地瓜、糙米、燕麥是高纖三大天王,糙米與燕麥還具有鎂離子,有軟便效果。加入富含益生菌的優酪乳,更有助健全腸道健康。紫地瓜焗烤飯:紫地瓜200克、無糖優酪乳200cc、糙米燕麥飯2碗、鮮奶油1大匙香煎雞腿拌蔬菜:雞腿肉2支、杏鮑菇2朵、紅黃甜椒半顆、紫洋蔥半顆、蒜頭2瓣、無調味腰果20克、花椰菜半顆雞腿肉醃醬:鹽&黑胡椒適量、迷迭香1支、味噌1大匙、醬油2小匙、清酒2小匙、水6大匙、太白粉1小匙作法:1. 地瓜焗烤飯:將蒸熟的地瓜、糙米、優酪乳及鮮奶油混合,並壓成泥。撒上白芝麻,放入烤箱,上、下火150度約烤20分鐘。2. 雞腿肉撒上鹽、黑胡椒及迷迭香醃約10分鐘。平底鍋開中小火,放入雞腿肉將表面煎到金黃色後取出,待涼後切小塊備用。3. 接著鍋中放入腰果及蒜頭炒至香味溢出,將以上切好的蔬菜及雞腿肉放入稍微拌炒。4. 將以上調味料全部混合,並倒入作法3鍋中。煮滾後再勾芡,即可熄火。 多穀飯糰&海鮮蔬菜義式茄汁(2人份) 三餐飲食中若能以湯品呈現,不僅可軟化食材易於吞嚥,也可軟化糞便,更有助於排泄。秋葵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除有助於血糖和血脂的控制,還能改善便祕。 以橄欖油清炒多類蔬菜,激發出香氣後再燉煮,湯品清甜卻絲毫不顯油膩,適量的油脂可以增加糞便潤滑度,刺激腸胃蠕動。將高纖食材十穀米揉捏成圓飯糰且煎至金黃色,與茄汁蔬菜共同入口,吃來更有滋有味。食材:十穀米飯2碗、綜合海鮮(蝦子、透抽)共300克、鷹嘴豆罐頭130克、胡蘿蔔半根、芹菜2支、香菇4朵、秋葵6根、洋蔥半顆、蒜頭2瓣、白酒50cc、水500克、水煮番茄或罐頭400克、橄欖油2大匙、鹽&黑胡椒適量、義式香料適量、帕瑪森起司適量 作法:1. 十穀米飯糰:十穀米飯放在塑膠袋內揉成長條狀,並切成小塊放入平底鍋,煎到表面呈金黃色。 2. 鍋中倒入橄欖油,開中小火,將切丁的洋蔥、蒜頭、香菇、胡蘿蔔、芹菜放入鍋內,炒到香味撲鼻。 3. 鍋中倒入白酒,接著放入綜合海鮮稍微翻炒,再放入水、水煮番茄、鷹嘴豆及義式香料。 4. 待水煮滾後就可加入鹽&黑胡椒調整味道,最後加入汆燙的秋葵及帕瑪森起司更增添風味。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9 醫療.骨科.復健
40歲肌肉開始流失,增加肌少症的風險:長輩沒食欲攝取不足,4穴位按出好胃口
● 肌少症是老年殺手,易致運動障礙● 營養不良是肌少症發生原因之一● 按摩穴道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吸收秋高氣爽,天氣轉涼讓人食欲漸漸大開,看著滿桌當季的海鮮佳肴,長輩吃了幾口就不再提起筷子,「我吃不下、沒胃口」。連著幾周,身形明顯消瘦、走路的步伐變慢變小,家人帶去就醫被診斷為「肌少症」,需從飲食和運動下手改善。均衡營養 攝取足夠蛋白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40歲之後,肌肉量會隨年齡增加而減少,流失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若早期發現徵兆,應適當治療,且補充均衡營養、養成規律運動。飲食部分,每天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一般人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0-1.2公克蛋白質,換算60公斤的中壯年,每天需攝取60至72公克蛋白質。若擔心膽固醇過高,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白肉,以及雞蛋、牛奶、豆類製品等食物。規律運動 從每周2次開始有氧運動、肌力健身、平衡協調、緩和伸展等,都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建議先培養運動習慣,從每周2次運動開始,逐漸增加到每周運動3至5天。預防或延緩肌肉流失,除了彈力繩、啞鈴、壺鈴等阻力訓練外,看似動作緩慢的太極拳,經由意念帶動身體各部位,有助於步態平衡穩定、增加下肢力量;還可以透過快走、慢跑、單車、登山、游泳訓練大腿肌肉,維持肌肉功能。改善腸胃 增進食欲助消化林舜穀表示,吃不夠、營養不均衡、蛋白質攝取不足,容易引發肌少症,一定要想辦法刺激食欲,包括改變食材、增加口味變化,按壓穴位也能達到開胃健脾的效果。人體的前臂與小腿上,有相應的二組穴位,平常多按摩,可促進腸胃消化、調理身體內部,避免退化與失能上身。可按摩手部和腳部的二組穴位,分別是上廉穴、下廉穴以及上巨虛、下巨虛。按摩上廉穴可調和腸胃、通經活絡;按摩或針灸下廉穴,可清腸毒、治便祕。按摩對應大腸的上巨虛、對應小腸的下巨虛,能緩解腸胃炎、消化不良,按摩時可坐著微屈膝,輪流輕揉小腿前外側位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02 醫療.消化系統
便祕易增失智風險!吃酵素、益生菌有助排便嗎?5招改善腸胃不順
● 國人普遍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蔬菜≠高纖,多補充全穀類食物● 喝足水分,規律運動助排便順暢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許多人飽受便祕困擾,滿肚子累積了大量毒素,不僅皮膚暗沉粗糙,更讓人心情鬱卒。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便祕問題,腸道被喻為人體「第二大腦」,長期排便不順,容易引發憂鬱,彼此雙向互相調節影響。如果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連續三天以上沒有解便、排便量少(呈顆粒狀)、糞便乾結偏硬,即為便祕。衛福部建議,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應為每日25至35公克,根據統計,九成民眾沒有達到標準,青壯年、老年人都飽受便祕所苦,經常出現腹脹、腹痛、排便時會疼痛等症狀。工作時忽略便意 錯過排便最佳時機徐佳靖表示,年輕族群的便祕原因,主要是工作壓力大、上班時忽略便意,沒有在第一時間如廁,導致排便反應變得遲鈍,錯過排便「最佳良機」,就難再硬擠了。中高齡長輩因身體機能老化,腸胃蠕動緩慢無力,以及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而導致便祕,吃不下也排不出來,容易心情鬱悶,很快陷入憂鬱狀態,帶來失智風險。便祕看似是小症狀,但糞便堆積在腸道好幾天,除了消化不良,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脹氣等,甚至造成體內鉀鈉離子失衡,產生急性譫妄。徐佳靖強調,掌握飲食技巧、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或改善便祕。一般人認為,蔬菜水果富含纖維,屬於高纖食物,徐佳靖說,其實五穀雜糧類也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三餐應適量搭配雜糧饅頭或全麥麵包,光靠吃蔬果不一定能吃進衛福部建議的攝取量。另外,每天要喝足2000cc的水,一方面避免纖維質黏在腸道上,一方面讓糞便夾帶足夠水分,能順利排出。徐佳靖提醒,早晨起床時,空腹喝溫開水或黑咖啡,可刺激腸子開始蠕動,加上按摩腹部,能有效幫助排便。不少民眾詢問:「吃酵素、益生菌能幫助排便嗎?」徐佳靖說,腸道保健食品的作用在於幫助消化、維持腸道健康,且需要持續吃上一段時間才可能改善,並非吃了之後馬上就能清空宿便。自購甘油球灌腸 易依賴失去排便力有些民眾會自行購買甘油球灌腸,徐佳靖表示,雖然立即見效,但會造成濫用問題,且經常性靠藥物刺激腸道,久了產生依賴性,會漸漸失去自己排便的功能。多喝水、多運動、多攝取膳食纖維,才是改善便祕治本之道。如何預防及改善便祕1 每日喝足2000cc的水,幫助身體排毒解便。2 早上起床時,空腹喝溫開水或黑咖啡,喚醒腸胃蠕動。3 運動有助於改善便祕,建議快走、游泳或有氧運動。4 多吃蔬菜水果以及五穀雜糧,讓排便更順暢。5 釋放壓力情緒,避免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吃完柚子,皮別急著丟!柚子皮5妙用,營養師教你自製天然清潔劑
中秋節快到了,最應景的水果就是柚子。不過,吃完的柚子皮可別急著丟,除了做成好玩的柚子帽,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用途。例如柚子的綠皮可以入菜,提煉取出的柚子精油,不但有柚子的清香,還能除臭、抗菌、防蚊等好處;白色如海綿的柚瓢,則能防蟲、除臭。1.養生柚子茶顧吸呼道柚子皮洗刷乾淨,用熱水燙過後,用刨刀刨出柚子的綠(黃)皮,直接放進鍋中煮湯,可以煮出柚皮苷,對呼吸道極好,特別是有久咳不治(帶濃痰的熱咳)、便祕問題的人,更是適合。如果擔心柚子皮有苦味,可以加入些許蜂蜜一起蒸煮,或與茶葉一起泡開,還有解油膩、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好處。2.柚子精油可以驅蟲、防蚊將柚子皮剪成條狀,曬乾後,可以點燃作為蚊香之用,放在門口、窗口,都有防蚊、驅蟲的效果。此外,曬乾的柚子皮用有孔洞的袋子裝好,放在米桶、床邊或是衣櫃角落,還能防蚊蟲。3.柚子皮做成天然清潔劑將柚子綠皮切成小段放進玻璃瓶,倒入75%的酒精,淹過柚子皮,約靜置兩周後,可萃取出柚子皮精油,與椰子油起泡劑混和,就是一款清洗油膩餐具的天然洗碗精。若要拿來清洗身體或臉部也是可以,但建議椰子油起泡劑可換為胺基酸起泡劑,較為溫和。柚子萃取液:椰子油起泡劑(胺基酸起泡劑):水的比例,為1:1:3。4.柚子健康烤肉醬柚子味道酸甜,果皮可去油膩,兩者混在一起,當成中秋烤肉沾醬最適合不過,味道清香又能解油膩。【食譜】烤肉醬食材:柚子果肉三分之一顆、柚瓢三分之一顆、蘋果半顆、檸檬汁半顆、蒜頭三顆、蔥段一段、醬油100毫升、米酒一大匙、香油一匙、香菜少許。作法:1.將所有食材(除了香菜外)全部置入果汁機,攪打均勻即可。2.最後再放入香菜,喜歡吃辣的民眾可以加點辣椒片。5.柚瓢可燉湯燉肉柚子皮白色的部分,稱為柚瓢,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及柚皮苷等成分,不少研究發現,這類營養素有促進胰島素釋放的作用,對血糖控制不穩的人極好。柚瓢的纖維多、吸附油脂的能力好,與油脂含量豐富的肉品一起燉煮,恰好能降低菜餚的脂肪含量,還能起到化解油膩的作用,譬如紅燒肉、滷肉、滷豬蹄膀、燉雞湯等,都很適合與柚瓢一起燉煮,很適合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食譜】柚子白瓢燉五花肉食材:五花肉500克、兩顆柚子的白瓢、蔥段適量、薑片適量、醬油適量、米酒適量。作法:1.先將五花肉洗淨,燙過血水。2.柚子皮去掉綠皮,留下白色部分,切成適口大小。3.取一陶鍋,將五花肉、柚瓢、蔥段、薑片、醬油、米酒置入,加入水淹沒所有食材,進行燉煮直到五花肉軟爛,即可享用。吃柚子「藥」小心柚子含有與葡萄柚類似的「呋喃香豆素」,會抑制小腸及肝臟中的代謝酵素,若服用血壓藥、stain類降血脂藥、抗心律不整藥、免疫抑制劑、部分安眠藥與抗鬱或焦慮等藥物,都需注意不可與柚子或葡萄柚同食。若要食用柚子,儘量與藥物間隔兩小時以上,淺嘗幾瓣即可,以防產生預期外的藥物副作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3 養生.聰明飲食
膳食纖維每天要吃多少才足夠?營養師推薦「纖維4種正確吃法」補足每日所需
現在因外食居多,膳食纖維容易攝取不足,引發腸道問題。膳食纖維是指不會被人體小腸消化的物質,在維護腸胃健康方面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不僅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狀況,還能夠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慾、調節血糖、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血脂以及膽固醇等功能。建議每天攝取3蔬2果。什麼是膳食纖維?每天需要攝取多少?現代人因為飲食西方化的關係,我們的飲食變得越來越傾向高度加工和精緻化,再加上經常外食,導致膳食纖維攝取不易,造成腸道菌相失衡,容易引發便秘、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的情況發生。那麼,究竟什麼是膳食纖維?我們每天需要攝取多少呢?膳食纖維的定義是:人體小腸無法消化與吸收之3個以上單醣聚合之可食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簡單來說,膳食纖維就是無法被人體小腸消化酵素分解的多醣類和木質素。然而,膳食纖維在維護腸胃健康方面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不僅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狀況,還能夠增加飽足感、抑制食慾、調節血糖、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降低血脂以及膽固醇等功能。此外,膳食纖維也能為腸道微生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9成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2013-2016 年」結果顯示,19歲以上族群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為13.5-18.8公克,遠低於建議量25-35公克,攝取量明顯不足。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二種膳食纖維大部分存在於蔬果、全穀類及豆類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包括果膠、植物膠、β-葡聚醣、海藻膠等,而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則歸類於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多項特點:口感柔軟、質地較黏稠、膠質含量高,其吸水膨脹的特性有助提升飽足感,同時調節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避免餐後血糖太高。此外,水溶性膳食纖維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等多種益處。常見於食物包括燕麥、蒟蒻、各種蔬果、洋車前子、昆布和海帶芽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呈現較為粗硬的質地且不具黏性,因其不溶於水,所以在經過消化道時幾乎能維持原本的結構。它具有多種主要功效,包括減輕腸道壓力、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胃蠕動,並縮短食物殘渣在腸道中停留的時間,這有助於預防便秘並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以榖類、豆類及蔬菜居多,像是花椰菜、地瓜葉、竹筍等,都含有較多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每天這樣吃最好1.以全榖雜糧代替精緻澱粉2.每天3份蔬菜(一份蔬菜為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3.每天吃2個拳頭水果,且最好是不同種類4.以高纖飲品代替含糖飲料(例如高纖豆漿、高纖牛奶等等)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養成「3蔬2果」的健康飲食型態,每天應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並選用在地當季、顏色豐富的蔬菜及水果。現在大部分人因外食居多,建議可以在選擇食物時以纖維含量高的為主,並且以高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才能攝取到足夠的膳食纖維。延伸閱讀:.健忘、代謝差、便祕...6大初老症狀你中幾項?營養師曝抗老必吃食物.每天觀察自己的大便!出現4大便是腸胃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種最危險.魚油、葉黃素、鈣能一起吃?營養師曝「6組合保健食品」一起吃恐沒用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飲食決定你的健康!台灣腸癌患者日增,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一日三餐
當一位精力充沛的體育老師突然失去了平常的體魄,你會想到什麼?阿強,五十多歲,平時體格健壯,卻在短短半年內減重了十二公斤。每當他看到帶血的便便,他都認為那是因為火氣太大引起的痔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家人的堅持下,阿強終於去了醫學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震驚了所有人:他患有大腸癌二期。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和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在《讓腸胃動起來》這本書中,不僅談到了這個真實的故事,還深入探討了如何維護腸胃健康。大腸癌全球奪冠,名人如豬哥亮遺憾留世界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多年來在台灣的發生率始終是癌症排行榜的第一名,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會發生原因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遺傳基因、肥胖有極大的關聯。在演藝界或政商界等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汪笨湖皆因罹患大腸癌而離世,可惜的是,他們都是拖到末期,轉移至腹腔、肺臟或是肝臟,最後不幸併發肝衰竭或者是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多元化飲食,成為罹癌致病殺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早已和我們過去小時候不同,有著很大的改變,也因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選擇多元,快速的飽餐一頓遠比均衡飲食來得重要,因此像速食、燒烤、油炸類等飲食便相當盛行,相對的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就經常被忽略,這也是為什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是一年比一年多的,甚至已連續多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便便小改變,大腸癌先知道?大腸癌在早期往往不呈現明顯症狀,但透過某些體徵,如排便習慣的改變、便便的形狀或質地的變化、便血、排便時伴隨黏液、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少等,可以提早識別。而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五十歲以上的男女、曾患有大腸癌或其他特定疾病的人、一等親中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以及生活習慣如經常攝取不健康飲食或嗜菸酒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必須密切注意上述的警示跡象,並針對高危險群的特質進行自我檢視。預防大腸癌發生,應從飲食著手要預防大腸癌,首先要從飲食開始。雖然補充膳食纖維和吃多蔬果被認為是健康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有抗氧化的作用,但僅依靠這些方法並不能保證免於大腸癌。有些長期吃素的患者,身體狀況反而不佳,如免疫力低、經常感冒,甚至嚴重貧血。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腸道細胞長時間缺氧,影響身體對抑制癌細胞的自我檢測機制,使得大腸癌風險增加。此外,流行的生食習慣,特別在女性中,也帶來風險。生食蔬菜不僅可能帶有感染的風險,還可能藏有生物性的危害,如寄生蟲和蟲卵。對於特定群體,如免疫力弱的病人、老人和小孩,生食更是不建議,熟食更為安全。紅蘿蔔是「小人蔘」,菠菜助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對於腸癌患者的飲食,本身以能強健中焦(脾胃)為主,促進腸道的吸收力。蛋白質可以提供能量、紅蘿蔔營養豐富,素有「小人蔘」之稱譽,內β胡蘿蔔素為脂溶性營養素,不怕長時間加熱,營養不流失。菠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鐵和鉀的極佳來源。其中豐富的鐵對腸癌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養血養顏。做成粥品,也符合腸癌患者飲食宜好消化吸收之目的。郭大維推薦中藥粥品:肉蛋健中粥材料:雞蛋一個,紅蘿蔔三分之一根,菠菜一份,米飯一碗,雞肉湯二分之一杯,鹽巴少許,做法:①將紅蘿蔔和菠菜煮熟後並切成碎丁狀,雞蛋打散備用。②將米飯、雞肉湯和切丁的胡蘿蔔及菠菜倒入鍋中同煮。③煮沸之後再放入蛋糊並攪拌均勻,酌加適量鹽巴調味,即可食用。延伸閱讀:.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節錄:《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