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搜尋
人權
共找到
220
筆 文章
-
-
2020-07-31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叛逆很正常 醫生:小孩持不同意見才能獨立
暑假期間,親子相處時間比平時多一些,如果遇到孩子叛逆期,容易導致親子衝突,不過叛逆並非不好,聯新國際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博表示,「叛逆」指人類在小孩時期有相反意見的行為,也是大自然的定律讓小孩有不同的想法,一個家庭中有不同的想法與意見,才能表達真正的愛。林博說,假如一家人都是一言堂,這是一個災難,萬一決策錯誤可能就導致全家毀滅,而猶太人常說他們的家庭是最團結的,因為「小孩可以反對父母」,林博想跟家長說,想想看小孩待在家若可以持不同意見,又不會被趕出門,就不需要再跑去外面找其他地方排解心中不快,但現在大多數父母都不願意或沒時間聆聽小孩想要說的話,才會導致小孩常常往外跑。如果孩子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有叛逆行為,林博鼓勵家長,當遇到孩子叛逆時,父母要面對叛逆,並接受、鼓勵,不要打壓,把這種叛逆放在父母的包容底下,會讓整個家庭感情更好,別動不動就以拋棄小孩等話語來恐嚇小孩,「父母心胸有多大,孩子成就就有多大」。當遇到親子遇到衝突時,林博建議,試圖將衝突轉為「正向衝突」,即雙方吵架時,可以互相不爽,但過後彼此還是一家人;林博表示,這也適用於職場關係或男女交往關係,口出惡言只會造成彼此傷害,吵架也是一種智慧,並保持社交距離吵架,情緒不會太過強烈,也是一種方法,透過練習不會互相翻臉,才是有意義的吵架。林博也觀察到,很多父母很少關注或支持孩子的人權,因為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尊重小孩,他們常說為了小孩好而拼命賺錢,卻沒讓小孩獲得父母足夠的愛,所以將過去經驗集結成冊,出版《青春期的叛逆教養:以正向的親子衝突,杜絕媽寶養成,培養獨立負責、自主思考的孩子》一書,想告訴父母,在孩子18歲成年離家以前,很需要父母的愛,這時機過後,孩子與父母將很難再培養出良好關係。
-
2020-07-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手談「醫病溝通」藉由醫病關係的建立 幫助病人更省力達到理想生活
【編者按】今年四月我們曾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刊載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娓娓道出病人所受到的委屈,想不到因此引起一位關心這議題的學者霍教授幾個月後的回應,因此我們再度以「醫病關係」為主題,除了刊登這篇回應以外,也登載一位醫學生最近在門診實習後分享他對「醫病溝通」的深度反思,同時也轉載醫病平台一周年時,於「民報」所發表的「介紹『醫生』這幅名畫」。希望這星期透過這三篇由不同角度探討醫病關係,可以使大家對這重要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臨床實習有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跟著醫師看門診,在門診中可以看到許多疾病初期的表現,以及學習醫師如何跟病人解釋病情及討論治療計畫。在跟過不少老師的門診之後我自己也開始思考,有一天我會有自己的門診,我應該要怎麼樣面對病人?這其實真的是一門藝術,有些醫生對病人非常兇,非常專斷,但是他可以很有效率的幫病人作決定,降低病人做出對自己不利決策的可能,但是這種「父權主義」(paternalism)」在現今強調病人自主及共享決策的社會已經漸漸不受到認同,但是在門診那樣短短的時間要如何在體諒病人情緒的同時,盡可能地將重要的醫學資訊傳達,然後幫助病人做出最好的決策,這是非常困難的。這讓我想到Eric Fromm非常有名的一本書「逃避自由」,裡面提到:「因為個體相信透過權威的秩序或是經由權威管理,可以取消自由選擇的內心衝突,以減緩本體上的焦慮不安。個體透過納入自動性機械模仿的團體規範,以減除自由選擇的焦慮,或生成群眾服從的新權威主義代理人模式,以逃避自由的不確定感,或是透過自我貶抑的低度自尊與自我詆毀的方式來逃避自由。」在我們不斷強調「自由」跟「病人自主」的同時,我們很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恐懼,那個恐懼就是「自由」本身,我們藉由提供了病人「自由」反而更加創造了他們轉而依賴權威的驅力。醫生都自認為已經完整的解釋了各項方案的利弊,但是病人真的了解嗎?病人真的有辦法作決定嗎?我們要怎麼消除病人忍不住想要把這個選擇權交給權威的衝動(不管是神、懂醫學的親戚或是醫生)?我自己的答案是在給予任何所謂的「自由」之前,非常關鍵的一步是要先營造出一個沒有顯著權力落差的溝通環境,醫生的確擁有較多專業知識,但病人擁有自己身體至高的自主權,在這樣的關係之下最理想的互動應該像是同事或夥伴一樣,彼此協助完成一個目標。要創造出這樣的氛圍(ambience)可以從兩個方向著手,第一個是「賦權」(empowerment),這件事在東方社會尤其困難,我們的文化崇尚團體,崇尚「為了家奉獻」,我們把個人權益擺在很後面,在這樣的文化框架下面病人看似自己做的決定,真的是對病人自己好嗎?在我們沒有完全的讓病人覺得被賦予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力之前,我自己覺得交付任何選擇給他們都是不負責任的。但是這樣的賦權非常困難,我們要怎麼樣真的讓病人知道他道德跟實務上都有責任、有權力作一個完全對自己著想的決定呢?我自己也沒有很好的答案。第二個方向是「資訊的不平等」,只要有任何的未知就會創造出不確定感,而人類最討厭不確定與未知的事物,因此人們常常會想要保持現狀,因為現狀對我們來說是最熟悉的。我常常覺得醫生花了非常多時間解釋疾病跟治療的利弊,但是很少很少有醫生問病人一個簡單的問題:「您能不能跟我重述一遍我剛剛跟您講的話?」或是「您可不可以跟我說說看,如果您回去要轉達我剛剛講的給您的家人聽,您要怎麼說?」我自己在跟幾個病人解釋過以後都試著問了這個問題,結局是我發現病人真的能夠理解的頂多就是五六成(而我們往往以為病人說他們聽懂了就是八九成懂了)。對於學習來說,真正理解一個觀念的判準並不是選擇題會選或是老師問有沒有問題說沒有,而是能夠用自己的話轉達給別人聽,或是把另外一個人教懂。我們太習慣跟醫學專業,或是學測指考非常高分的人相處,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的語言跟一般人相去多遠,不過當我真的聽到病人重述了自己的理解之後,我就比較能知道他們的理解與背景知識,讓我能夠進一步的補充,或是根據他的回應想一個比較能夠契合他們生活的例子。坦白說以上這兩點真正能夠構築出有意義的醫病互動關係的要件在門診的條件之下非常困難,醫生可能也沒有足夠的誘因與時間去訓練自己怎麼樣把一個困難的疾病解釋到一個小學生都能聽得懂,如果成為一個獨立的醫師之後,我自覺可以勉力做到的就只有一小部分的賦權了,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向病人傳達出我是來幫忙的,而病人握有他生命、身體、及生活的最終決定權,我的職責就是當個顧問,建議他如果要達成這樣的目標,站在我的角度我覺得怎麼作比較好。曾經我覺得醫生是個「修復者(fixer) 」,藉由權威跟專業知識將病人「推向正軌」,後來我覺得醫生是個「療傷者(healer) 」,藉由醫病關係的建立,療癒病人,但漸漸的我覺得醫生可能就只是個「推進者 (facilitator) 」,藉由我們的幫忙,讓病人能夠更舒服、更省力的到達他理想的生活,僅此而已,而光把這件事情做好我認為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了。
-
2020-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陳時中:開放國際醫療會保護第一線醫護
今天針對8月1號即將開放國際醫療,讓外國人士入境台灣,引發基層醫護不滿,認為將增加感染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開放國際醫療是基於人權的考量,而且是以以前曾經在台灣看病的病人為主,由各家醫院提出申請,衛福部將根據其重要性、急迫性等方面審查,會同時兼顧病人的醫療人權與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陳時中下午南下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參加醫院日照中心的啟用儀式,他表示日照中心設立在醫院裡,可以即時提供醫療的協助,養護合一,這樣可以提高日照中心的服務品質。而針對中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案459是在賴索托工作,染疫後返國,患者並向媒體爆料,指台商在賴索托開設的成衣廠,許多員工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台幹也都感染,但是廠方卻沒有防疫的積極作為,除非員工發燒到很嚴重,才能夠請病假,許多台幹非常害怕,只能自己想辦法返國,希望政府給予協助。對此陳時中表示,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控制與管理不好,不管是台商或台幹要返回台灣,都非常歡迎,但是在機場要做好檢疫,而台商在國外的情況,將請駐外人員了解,如果有需要的話將給予協助。他也提到防疫津貼發放的問題,表示1-3月的津貼已經在今天發放,4-6月的部分,月底也將先發放8成,會比較晚發放最主要是津貼是根據班表來發放,有些醫院的申報重複或者是記錄不清,所以要求醫院重報,在勾稽上需要時間,所以4-6月將先不勾稽,先發放8成,以鼓舞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士氣。至於有醫護跟媒體爆料只拿到150元的津貼,金額少的可憐,陳時中也表示,每個人的時數不同所以領到的津貼也不一樣,個案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衛福部反映。
-
2020-07-24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女性居多…是歧視女性還是歧視男性?其實是歧視這件事
「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根據統計,目前台灣的家庭照顧者中,超過八成都是女性,其中還不包括蠟燭兩頭燒的「隱形照顧者」。我們在訪問的過程中還發現,辛苦的台灣女人們擔任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往往被家人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甚至連自己也認為:「誰叫自己身為女人。」 社會對於性別的刻板標籤,還是如此深遠地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但誰該是照顧家人的第一順位,是她還是他,或是「我們」一起照顧。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微笑地說:「雖然大部分的家庭照顧者都是女性,但不只是在照顧領域,台灣的女性自覺和性別平等,還有好長的一條路要走。」 話鋒一轉,覃玉蓉指出:「目前台灣的長期照顧者,如果感到處境堪憐,充滿層層疊疊的不安和壓力,主要是來兩個原因,一個是台灣勞動條件落差大;一個是台灣根本不重視照顧工作。」台灣對照顧者的勞動環境,一直都不太友善。 ▍ 不平等讓女性成了照顧弱勢 長期忽視更成了弱勢中的弱勢「台灣女性在職場上同工不同酬,薪資普遍只有男性的八成,回到家庭後,又需滿足家庭中對女性的期待角色;而台灣照顧者的人權太低,無論是本勞或是外籍勞工,其實都是都吃力不討好,有苦無處說的困境。所以當女性成為照顧者後,在勞動條件上的不平等,加上照顧勞動的不平等,容易變成『弱勢中的弱勢』。」女性容易擔任主要照顧者,其實符合了目前社會家庭對女性的期待,尤其是對於奉行傳統孝道的家庭,女性的相對剝奪感較低。但只因為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度較低,所以必須辭職照顧父母;只因為單身沒有嫁出去,就必須照顧父母;只因為你是媳婦,所以下班後還是得照顧公婆……每個因為的背後,都有脈絡可循;只不過許多照顧者長期照顧到最後,都會發出怒吼:「我受不了。」表面是損失了薪資、消耗了體力;看不見的長期損失更為嚴重。不只是犧牲了長期的職涯發展,甚至是磨損了健康、耽誤了健康,照顧者的重要時光與被照顧者綁在一起,如果沒有其他力量從中協助喘息,照顧者無形中累積的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是非常可怕的,也難怪許多媒體以「長照悲歌」詮釋照顧者的現況。 ▍ 照顧本身不可怕 是社會讓這件事變得可怕覃玉蓉表示,社會在專業上,會認定照護工作應該是高工時、高專業,卻又在職業上,認為它是低成就、低報酬的工作-「因為照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所以我不要碰它。」那麼,到了最後,誰願意擔任照顧者呢?再來,一旦接下這個角色,似乎就注定了要為責任而「犧牲」。因為它的責任重,其他人不想做;因為它的專業,其他人做不來;家裡總要選個人來做,那就讓家裡薪資水準較低的人來做吧!仔細盤算一下,是不是發現其中許多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呢?需要照顧者,卻又不協助他;需要照顧者,卻又看不起他。所以覃玉蓉堅定地指出:「是社會促成血淚照顧者,是社會讓照顧這件事情變得可怕。」 ▍ 男性有脆弱的權利 性別平等其實讓男性較沒壓力在台灣,不管是女性或是男性,同樣能感受到在長期照顧上的孤立無援。除了女性權益還須長期抗戰、努力爭取外,更重要的是爭取「照顧者的權益」。許多女性因傳統觀念束縛、相對剝奪感不強,還能辛苦努力地過每一天,但對於台灣許多男性而言,剝奪感和自尊心都是十分強烈的,加上從小不熟悉與不了解照顧工作,讓照顧的每一天都苦不堪言,所以家總才指出「男性照顧者是高風險者」。「傳統的男性教養是不能哭、不能喊累,要堅強、要承擔,諸此總總,讓男性不願意向外求救,或是不懂得如何向外求救。當他們逼不得已成為了照顧者,容易比女性有更多的挫折感,也更不容易對外尋求資源。每天起床,要面對地還是漫漫不知盡期的照顧歲月,身、心、錢都不斷地被消耗,所以才說男性是高風險照顧者。」婦女新知基金會推動性別平等,也是讓男性有了解和接受自己各種情緒的機會,真正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出他人期待中的自己。 ▍ 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 應該是讓照顧變成一件普通的事「如果社會能改變對『照顧』的既定印象,政府能建構完整的長照政策和公共照顧體系,讓照顧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或是個人的事,並能尊重照顧者、重視照顧事,那麼照顧這件事才不會變得可怕;接受它是高齡社會中一件正常、普通的事。」一個成熟進步的社會,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沒有誰該成為受害者,或誰就該平白犧牲,這首「長照悲歌」已經悲情太久了,也該換個曲調彈了。如果你不希望今天發生在別人家庭的事,明天發生在你身上,請與愛長照一起分享長照資訊,讓更多的人關心長照議題,促進公共照護體系的完善;甚至可以再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健康老化。社會由眾人組成,沒有人可以完全脫離社會獨立生存,眾人之間是休戚與共,想要怎樣的未來,需要靠眾人來決定。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擬放寬台灣入境限制 陳時中:恐帶來壓力
日本政府宣布,將與12個國家就鬆綁境管措施展開協商,其中包括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外國願開放代表對台灣防疫有信心,但也坦言將對防疫帶來壓力。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台灣防疫成果全球有目共睹,陸續有國家將台灣納入境管措施鬆綁國家名單。日本昨天也宣布擬將台灣在內的12國納入鬆綁入境限制的名單,彼此先承認商務人士的往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被問到此事時表示,有其他國家願對台灣開放,代表對台灣防疫有信心,當然值得高興,但也坦言將對台灣的防疫形成另一種壓力。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職責就在於守住國內這條防疫防線,因此未來若真的有台灣商務客赴日,回台後仍須謹守居家檢疫14天的規定。指揮中心昨天宣布8月1日開放外籍人士申請來台國際醫療,不排除中國、港澳人士,卻被網友質疑太早開放。陳時中指出,這項開放也涵蓋醫療人權的意義,也許有人認為太早,但對於以往就在台灣治療,且需要延續性治療的患者而言,真的已經等很久了。
-
2020-07-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不平等和疾病的過去與未來
【編者按】這星期以「醫療的不平等」為主題,由三位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由不同角度闡述台灣目前兒童醫療整體資源流失和區域不平衡的危機,呼籲政府在全民健保給付改革的過程中,重視保護兒童保健預防與醫療的優先順位。這波武漢肺炎在美國的流行,突顯出的醫療不平等。統計結果顯示出非裔和拉丁美洲裔的病患得病後的死亡率比其他族裔顯著較高。近日警察暴力又在美國激發了新的種族緊張,醫療人權的不平等其實是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台灣其實經歷三波傳染,死傷慘重。丁崑健教授根據當時(日治大正時代)的總督府統計年報人口統計,新聞報導和台灣醫學會雜誌的會議報告等資料拼湊推估,1918-1920期間,全台366萬人口約1/4感染患病,死亡人數4萬4千多人,約佔病患人數的1.22%。那次H1N1流感可能是日本軍人將病毒帶到台灣,從城市傳播到全台各行政區。雖然日本人是最早得病的一群人,但本島人和原住民死亡率卻是日本人殖民者的3倍。各行政區病患死亡率最高的則是後山的花蓮。這個百年前瘟疫的慘痛經驗也顯現出醫療不平等對區域族群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傷害。一百年前如此,現在也一樣。疾病的蔓延不分人的膚色種族信仰,因醫療不平等而受害的是整個社會。從各國防疫的經驗來看,醫療資源越不平等,疾病就越難控制。針對兒科醫療的區域分派現況,我們統計了首都圈與高雄二大都會及其他四個直轄市的數目與台灣其他地區的兒科醫師照顧兒童數比較,發現這個區域不均的現象很明顯,而且越是急重難罕的專科越嚴重。比較所有兒科醫師的照顧兒童數我們發現台北市每一位兒科醫師照顧862名兒童,而台南市則為每一個兒科醫師照顧1,216名兒童,相差約50%。在屏東縣和台東縣每一個兒科醫師須照顧約2,000名兒童,相距不可謂不大。但這個分布差距在比較以專科醫師照顧人口數為代表的重症照顧資源分布後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以照顧癌症病童的兒癌醫師為例,在台北市每17,788名兒童就有一位兒癌醫師照顧,在台南市每77,224名兒童才有一個兒癌醫師照顧。差距達4倍以上。在屏東和台東兩縣則連一位兒癌專科醫師都沒有。同樣的趨勢在兒童免疫、新生兒、兒童消化專科醫療的分布上也有相同的趨勢。這個醫療資源的巨大差異顯示出來的是:後疫情時代各國所必須誠實面對的醫療不平等問題在台灣並沒有比較容易處理。而且除了區域不平等之外台灣還有對兒童醫療輕忽所造成的世代不平。忽視這個明顯的健康著力點將替未來的台灣帶來許多本來可以預防的疾病。親身在第一線感受到這個危機壓力的兒科醫療和研究同仁,在凝聚共識後,進入提出了以下的呼籲來解決這個後疫情時代迫在眉睫的問題。1.呼籲召開以保障全國所有兒童健康權利為目標的兒童醫療前瞻會議,制定周延進步的兒童健康政策,優先改善兒童醫療整體資源流失和區域不平衡的危機。2.在全民健保給付改革的過程中,應重視保護兒童保健預防與醫療的優先順位。超前部署避免醫療資源重分配剝奪急重難罕急病嬰幼兒及兒童的健康生存權。3.主張政府立法行政部門注重預防醫學。速修法保障疫苗注射,改正健保法將預防接種排除在健保以外而造成疊床架屋的不合理規定。4.鑒於少子化的持續惡化是嚴重的國安問題,我們呼籲儘速規劃學齡前兒童醫療和托育的人口政策,由國家編列公務預算負擔。台灣的醫療是每個國民引以為傲的亮點。今天的嬰幼兒和青少年就是未來的主流世代,他們將判斷台灣醫界是只打了半場好球,還是善用了主場優勢將醫療資源做最有前瞻性的配置。怎樣努力化解世代不平等和區域不平衡的危機,將是台灣社會未來幾年最有意義的挑戰。
-
2020-07-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小小明可以回家了 小明仍卡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宣布,今日起二歲以下持我國居留證陸籍子女可入境,預估一百名「小小明」可返台與家人團圓。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表示,這類人是國人在大陸地區生的小孩中最年幼者,之後會陸續放寬。今年二月,陳時中一句,「(小明)自己選擇的國籍,現在小孩的父母就要承擔」,讓約兩千名無我國籍的「小明」們被迫滯留中國大陸至今。「因為他們(小小明)到台灣後,未來有可能是我們的國人。」陳時中昨天說,二歲以下陸籍子女尚未選擇國籍,是決定開放作為第一批開放入境對象原因之一,此外,中國疫情不明,但「小小明」年紀較小,有優先入境必要。不過,二歲以上的小明仍達一千八百多人,還是有家歸不得,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的郭云曼說,今年國三的女兒好不容易取得台灣高中錄取資格,若無法如期回台,將喪失就學機會,「求求政府理解一位媽媽的焦急,快點讓孩子返台。」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會長鍾錦明表示,陸配團體對政府宣布的決策仍感到遺憾,他們最關心的是小明的受教權。在國小、國、高中、甚至大學就讀的小明已經一個學期沒辦法回台念書,希望政府趕緊讓他們返台,不要中斷他們的學業。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質疑,只開放兩歲以下的子女回來蔡政府是政治凌駕專業,難道兩歲到十八歲孩子的人權就不是人權嗎?蔡總統提名陳菊未來掌國家人權委員會,但她有替「小明的人權」講話嗎?據指揮中心規定,「小小明」返台得由父母親陪同,登機前無須提供三日內PCR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後不集中檢疫,但陸籍子女及陪同者都須依規定完成十四天居家檢疫,二歲以下陸籍子女需要照顧,照顧者可同住一室,執行細節將由移民署與相關單位處理。陳時中說,後續將觀察實施情形及中國大陸疫情發展等,再進一步評估是否有調整空間,他說,「我們會先看首批小小明入境後,是否遵守我國居家檢疫規範」。陸委會指出,防疫與人倫兼顧很難做到兩全其美,這是政策鬆綁的第一步,後續會觀察實施情形,再進一步評估調整放寬。
-
2020-07-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性戀都可以結婚了,我還是對同志一無所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同志是什麼?這幾年,台灣民眾很常聽到「同志」、「同性戀」、「同性婚姻」這些名詞,但大部分的人仍對同志一知半解,甚至受到網路謠言的誤導,而將同志視為毒蛇猛獸、破壞家庭倫常的異類。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專門諮詢同志因為社會壓力、污名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我常到各個醫療院所、醫學年會演講,主題經常是多元性別以及性別友善醫療,因此也發現仍有許多醫療人員對於同志存在著誤解。現代醫學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疾病、不是異常,而是人類多樣性的正常展現。但究竟同志包含了哪些族群呢?在傳統觀念當中,對於人往往僅限於男女兩種性別的刻板想像,但性與性別的豐富與多樣絕不僅於此。很多人以為同志就只有同性戀,但事實上,同志的定義隨著社會演進也逐漸變化當中,在華語地區,當代「同志」的範圍已逐漸擴充至泛指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ntersex),意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或翻譯為間性人),進一步包括非異性戀、非二元性別的所有性/別少數者。原來不同性傾向的人有這麼多同志族群中,大眾最常聽到依然是男、女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男女同性戀者喜歡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異性戀者喜歡相異性別的人、雙性戀者則可能喜歡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除此之外,性傾向還有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他各種可能性。那麼,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性戀、雙性戀呢?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是我國第一個有系統地蒐集國人性傾向資料的大型學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自陳為異性戀,1.7%自陳為雙性戀,而僅有0.2%自陳為同性戀,不確定、不知道與拒答者共占4%(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由於性少數的受訪者可能對於調查過程中「出櫃」的風險感到顧慮,不見得願意回答真實的性傾向,且此數據中同性戀比例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大型研究結果,因此普遍認為該調查可能低估了性少數者的比例。楊文山與李怡芳(2016)則利用了2011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北部24至29歲年輕人口中,有2.85%的男性自我認定是同性戀、女性則有5.21%自我認定是同性戀,且有8.86%的男性和27.65%的女性自我認定「不是異性戀」。不論在性慾望、性行為或性傾向認同等層面,女性同性戀傾向的人口百分比皆較男性多,此與西方研究結果相似。當代醫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任意選擇、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2016年發布之〈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與性行為之立場聲明〉強調:「性傾向是與生俱來,並由生物、心理、發展與社會因素等所決定。」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之第64屆世界醫師會大會也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強調「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性傾向的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傾向都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在2016年12月26日公開發表〈支持多元性別/性傾向族群權益平等和同性婚姻平權之立場聲明〉,文中強調:「台灣精神醫學會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包括醫療照護、反霸凌、反歧視、合法而完整的婚姻等權益,並給予多元性別家庭在生養、領養、撫育小孩上有完整的法律義務及權利,這將對同志家庭中的孩子提供重要的保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在2014年和2015年兩度刊出文章支持同性婚姻,文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降低社會汙名的直接做法,能有效改善同志族群的身心健康。」台灣也在2019年5月24日實施《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醫療人員對於同志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觀念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與衛教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因此,醫療人員應該理解多元性別,當為性少數個案(例如同雙性戀、跨性別者)進行醫療及心理照護時,應以肯定式態度做為基本立場,避免對於性少數個體存有誤解、歧視,或落於性別刻板印象。在行政、立法或司法單位,決策過程中也應考量人民健康促進之面向,納入醫療實證,重視弱勢族群(包括婦女、性少數、兒少、經濟弱勢、以及被體制排拒於外之族群)的基本醫療權益,以符合憲法中平等權之核心價值。至於在醫療院所當中,也必然會有多元性別的員工,也應該照顧到同志員工的權益,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員工,都能在醫療體系中自在地貢獻所學,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醫療領域應該與時俱進之處。
-
2020-07-12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除罪連署達標 提案者:推倒歧視高牆避免獵巫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20年前成立至今爭議多,民團日前認為U=U「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條例恐淪為恐嚇病患籌碼;日前有提案者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愛滋除罪化,在近兩個月連署、及聯合報記者一個月前專題報導下,此提案於五天前達標。對此,提案者對連署達標表示感動,除靜待疾管署正式回應外,並希望推倒歧視高牆、感染者人權獲得保障,避免獵巫。該提案於昨日截止時,通過5000份門檻,共獲得5220份民眾附議,相關機關得於9月7日前回應。疾管署日前初步表示,在7月已行文向法務及司法單位人員宣達說明「感染者維持病毒量測不到可預防透過性行為傳染HIV」內涵。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希望法官了解病毒測不到即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非蓄意傳染行為,應納為其審查或裁量愛滋相關案件參考。記者專訪該連署的提案者,愛滋工作網絡社群經營者、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研究員葉柏岑,他表示,不論何種疾病,汙名、獵巫是造就疾病治療與防疫不易的重要因素,而愛滋傳染條例第21條部分條文:「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其中未遂而罰之就是一個汙名疾病、獵巫病人的典型,沒有造成任何傷害,證據不足的狀況,就可將人定罪,更是侵害人權。葉柏岑說,只要有人出面說自己曾跟感染者交往或發生過性行為,訴訟就會成案、罪刑就會推定,法律成為脅迫病患的工具,其所造成的冰山效應,加深隱匿病情與不願就診,因爲未確診者不在「第21條」的規範範圍內,只要不去確診就能避免法律規範,如此恐導致延誤治療、錯失治療與照護機會、更造成疾病防治的困難。他說,透過這次公共連署,也向社會大眾傳答愛滋醫療現況,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雞尾酒療法的誕生、單顆藥物的普及,現今研究已指出: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病患穩定服藥將有效防堵疾病擴散。而從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看,也讓民眾知道疾病回歸一般、去除污名的重要性。唯有眾人齊心,推倒歧視高牆,讓病患願意積極接受治療,對於疾病治療與防治才有真正幫助、對整體社會才是最大的福祉。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