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人權
共找到
213
筆 文章
-
-
2020-09-0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萬芳醫院院長陳大樑:試辦半區域總額,讓病人獲得受感動的醫療
麻醉學界重量級學者陳大樑去年二月接下萬芳醫院院長,這是他再度回鍋。早在1998年,萬芳醫院成立第二年,他離開一路求學和執業的台大,接下萬芳的麻醉科主任,可說是創院元老之一。院長室桌上右前方,擺著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的著作「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陳大樑說,當年到萬芳,就相當關注病人權益和以病人為中心的議題。不只是冰冷的手術室裡,乃至於全醫院,他都希望能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曾見18歲女大學生手術麻醉前,護理師要在她前胸貼心電圖的電極貼片,女學生拉著胸口衣服大聲說「妳扯我衣服做什麼?」還有做腹腔鏡檢查的女病患,麻醉前醫師照例詢問是否曾麻醉過,卻因患者不願家人知道她曾做過人工流產,滿意度調查給了零分。讓麻醉從二線科變一線病人的憤怒,讓陳大樑感受到醫病間的極大落差。他說,那一刻,病人著眼的不是醫療,是個人隱私,「若不能理解這落差,和病人溝通說明時,病人不僅無法理解、抗拒,甚至可能深惡痛絕。」陳大樑認為,以病人為中心,說比做來得容易,「這不只是行為,而是價值觀問題,不單是行動,還有文化。」陳大樑2004年擔任麻醉科醫學會理事長時,推動全面性麻醉後訪視,遭遇到大反彈,如今早已成為醫療常規。他說,這讓麻醉專業從傳統醫療服務的二線科,變成一線科,提高在病人、家屬心中的價值,更可檢視麻醉流程有哪裡要改進,社會認同感也是從這裡來。就醫行為無管制帶來浪費對於健保制度改革,陳大樑也有自己一套想法。醫界前輩曾建議,從論量計酬變成論人計酬,他曾向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區域總額制度」試辦計畫,以文山區為例,近28萬的居民,2017年健保消耗總額約是91億元,萬芳和區域內85家醫療院所申請31億元,其餘60億元都是跨區就醫費用。「全無管制下的就醫行為,肯定會帶來不必要浪費。」陳大樑說,區域總額的意思,就是區域聯盟、分級醫療。若以91億元為總額,在區域裡做大部分的就醫限制,患者未經過家庭醫師、基層醫療院所,小病不能直衝醫學中心,否則要自費。他表示,國家預算要適當分潤,省下的醫療費用,不是收回政府口袋,而是做社區健康管理、更新醫學中心設備和水準,及保障基層診所點值,醫療院所才願意配合。和診所建立半封閉型轉診15年前,陳大樑攻讀台大EMBA時,就把他的想法寫成碩士論文「台灣健保制度新解—區域總額預算與轉診制度之研究」。他不諱言,健保制度翻新難度非常高,政府若要討好選民,跟醫療院所做政治妥協就辦不到。因此,陳大樑上任後,去年八月萬芳推出試辦計畫,和在地43間診所建立半封閉型轉診醫療,除和診所電腦建立連線,還協助改造醫令,並將健保署鼓勵轉診的兩百元,讓利給基層診所,病人出院後即轉回診所,建立循環式的照護圈。勉新進關注核心醫療能力在醫界長達30多年,對於新進的年輕醫師,陳大樑建議,面對醫療生涯的起頭,要關注核心醫療能力,不要畢業第一天就衝去賺錢,這不代表他不重視財務,而是人生的先後順序,擁有核心醫療能力,名利自會跟著來。面對病人,「讓病人獲得受感動的醫療」,是他給年輕醫師的建議,有溫度、同理心的醫療,讓病人可以對醫者有很大的認同感和尊敬,這應是年輕時就要建立的素養。陳大樑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圍術醫學、臨床麻醉學、麻醉藥理學、醫院管理現職:萬芳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圍術醫學講座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珍愛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健康,在乎自己的就醫行為,才會有療效;就醫時,除了在乎自身權益,也要有就醫素養,尊重別人和就醫紀律。
-
2020-09-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威脅這些族群最慘 慢性病及高齡死亡率高10到15倍
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所主持的跨領域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今由陳秀熙分析弱勢族群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指出種族和社經地位的不平等已經被證實是疫情持續傳播、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則指出,慢性病患及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健康年輕人的10到15倍。陳秀熙表示,美國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發生率和死亡率,非白人都高於於白人,其中又以非裔人士差距最大,其死亡率是白人的2.4倍。最新美國醫學期刊報告顯示,家戶收入低、家戶內擁擠程度高、建物規模小、失業率高、平均地價低,孕婦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越高。緬甸現在爆發本土疫情,也可以發現當中沒有國籍的難民,羅興亞人,其人權和醫療照護的既有困境,都因疫情雪上加霜。另有研究分析美國工作場所群聚感染也發現,以西班牙裔與非白人為主的第一線工人佔73%,而且58%工作場所群聚感染發生於製造、批發貿易、建築業,男性比例明顯較高。在美國,參與瑞德西韋藥物臨床試驗的弱勢族群比例也偏低,未來即使有機會發展出有效治療藥物,弱勢族群取得藥物的機會和可近性也比較低。陳秀熙指出,在南美亞馬遜流域原住民現在也深受疫情所害,沿河城市城鎮人均死亡率最高,是全國平均的三倍以上。亞馬遜河航跨八個南美國家,掌握三千萬居民重要命脈,船隻供應貨品及人的運輸。原住民特性是基因純性高、缺乏免疫力、醫療資源與知識缺乏,今年三月有英國遊客去亞馬遜州首府旅遊確診,河流傳播病毒,加上脆弱的醫療體系、非法礦工等隱憂,偏僻村莊深受其害。透過船隻運送救護車,必須航行數小時能救到一個人,即便用飛機,也有許多病患在飛機運送過程中喪命。張金堅根據中國疾病防控中心研究指出,4萬4600個確診病例,雖然不到半數有潛在疾病,但結果發現,沒有健康問題者死亡率只有0.6%,但有慢性病者死亡率明顯較高。前五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0.5%)、糖尿病(7.3%)、慢性呼吸器官疾病(6%)、高血壓(6%)、癌症(5.6%)。以年齡層分,年紀越大死亡率也越高,80歲以上死亡率高達14.8%,70到79歲死亡率8%,60到69歲死亡率3.6%,50到59歲死亡率1.3%,49歲以下各年齡層死亡率都不到1%。陳秀熙強調,疫情的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必須要納入女性、孕婦、兒童與青少年、失能者、難民、老人、重大疾病者、需要人道關懷者、少數民族、愛滋病患、性別少數。從法律地位、歧視、語言障礙、財務困難、難以自理、社會隔離、醫療資源及資訊進用困難等多方條件上給予支持,包括提供多種溝通形式、提升翻譯系統、提供非歧視性的使用權等方式,使其具有行動力。張金堅也提醒,居家檢疫或隔離會造成嚴重的心理衝擊,弱勢族群、確診者、年幼兒童、年長老人、第一線醫護人員所承受的心理影響比正常人更嚴重。成年人面對兒童要保持冷靜,讓孩子有安全感,要有同理心,不迴避談論目前狀況,但當疫情擴大時要限制他們看電視報導。張金堅強調,重點是,要讓兒童感覺自己也能保持自己的健康,保持正常作息,提供正確訊息給孩子。對居家隔離的孩子,可以鼓勵班上同學輪流打電話關心問候關懷,而不是嘲笑躲避。如果發現兒童身心狀況情況惡化,也要尋求小兒心智科專業協助。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