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人工膝關節置換
共找到
23
筆 文章
-
-
2023-11-13 焦點.杏林.診間
視病如親的問候如沐春風 骨科醫師蔡俊灝讓我重拾健步如飛
年輕時,喜歡從事登山、網球、長跑、羽球等運動,但都是高強度運動;中年過後,我加入球隊,下班後幾乎都在球場上奔馳,運動量增加,食量也隨之加倍,熱量轉換為脂肪儲存在體內,就變成大腹翁。隨著逐日增加的體重,加上運動過量,雙腳膝蓋逐漸不勝負荷,導致軟骨嚴重磨損,寸步難行。很長一段時間,嘗試做過各種食療和傳統的骨損傷治療,後來打了玻尿酸、微創手術、PRP,仍然無法減輕疼痛,折磨了很多年。最後認識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蔡俊灝,他詳細分析病情,建議我雙腳應該置換人工膝關節。於是我兩腳同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時間較長,又有高血壓,家人擔心不已,我信賴蔡醫師的醫德醫術,所以一點也不害怕。術後,蔡醫師親自檢視傷口和換藥,耐心向病患解釋病情,讓我由衷感激。回診時,視病如親的問候,溫暖如春風。蔡醫師年輕上進,追求新知,出國進修,醫術高超,經他治療的病人,皆讚佩不已。他建議做人工膝關節後,可以做適度運動,避免體重過重,也可減輕關節承受的壓力,膝蓋保養得宜,使用年限才會更長久。看我健步如飛,有人問:「你幾歲了?」春去秋來,80寒暑已過,感謝蔡俊灝醫師,我才能大步走路,過著行動自如的生活,真是幸福。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3 醫療.骨科.復健
90歲婦膝蓋痛到不能走!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7習慣一次看
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平時也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90歲婦膝蓋痛10分鐘都不能走 靠人工膝關節置換改善北部一名90歲的陳姓婦人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表示,透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三天就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他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以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透過攝取營養、曬太陽及活動增加骨質密度。陳姓婦人就醫後,洪碩穗發現婦人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O型腿,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原考量婦人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先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仍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原因之一北慈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至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人工膝關節可維持10至15年洪碩穗說明,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至15年就可能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患太年輕就接受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對高齡病患來說,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洪碩穗提到,在裝置人工膝關節時,除了要特別注意人工關節置入的位置及角度之外,也會針對膝蓋附近過緊的軟組織調整,讓前、後、左、右的軟組織鬆緊度達到平衡,幫助術後的行動及復原狀況。像這次陳姓婦人還患有骨質疏鬆,所以手術過程中須格外小心,以免因施力不當造成骨折。術後張阿嬤每天搭配復健運動,很快地在術後第三天就能出院,幾周後已能行走自如,無需助行器,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 日常生活這樣做洪碩穗建議,為避免年老時關節退化,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年長者也需留意骨質疏鬆,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延伸閱讀:‧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膝蓋好痛走不出家門,跟著物理治療師做5運動,天天能走超過1萬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09-12 醫療.骨科.復健
天生O型腿膝蓋痛到要吃止痛藥 截骨矯正解她痛苦又增高
1名51歲婦人有天生雙腳O型腿,從來不敢穿短裙,近年走路時膝蓋都痛到舉步維艱,只能靠吃止痛藥緩解。後來接受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後,不但雙腳都挺直,還增高了兩公分,這才穿起短裙,快樂工作。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醫師王稚暉說,婦人因天生雙腳嚴重膝內翻O型腿,且工作又得長時間走路與站立,身體重心由膝蓋「內側」承受,久而久之因膝蓋受力不平均,造成膝蓋內側磨損發炎,受疼痛困擾多年,最怕下樓梯,最近更嚴重到連走平地都困難。他說,患者接受過復健治療、關節內玻尿酸注射等,都未有明顯效果,但X光檢查發現膝關節外側是健康的,於是建議她接受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無需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她才鼓起勇氣接受此新技術的手術治療。王稚暉說,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首先透過電腦斷層,模擬患者膝蓋上下肢的真實樣貌,經由最新電腦技術計算,精準量測出需要矯正的角度,再藉由3D列印技術,把校準的模板打印出來,於手術中透過模板精準切割,透過力線的改變,把下肢承重重心轉移至健康側。在骨頭缺損處,填上人工骨及骨頭生長因子,最後再用鋼板做支撐。他說,天生膝內翻或膝外翻,因為走路姿態的長期影響,很有可能到中年時會造成膝蓋的磨損,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嚴重時恐需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所幸目前已醫術已發展到可進行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術,對患者來說,可保留下完整的膝蓋。尤其,對年紀較輕又是雙膝關節內翻的患者,並不建議太早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位婦人在接受保膝矯正手術後,經減重、復健一段時間後回診,她刻意穿著短裙走進診間,在診間來回走了幾次,秀出她挺直的雙腳,看起來完全沒有O型腿情形。
-
2022-09-04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好痛走不出家門,跟著物理治療師做5運動,天天能走超過1萬步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提供5種下肢復健運動,適合關節手術後居家復健,幫助強化下肢肌力,促進關節活動度,早日恢復正常的日常活動。1.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膝蓋下壓、膝窩貼近床面;一腳平放,另一腳後側墊毛巾,足背弓起,使股四頭肌出力至緊繃,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不要憋氣,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蔡世瑩說明,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時,維持肌肉長度不變,有持續出力的狀態且撐住不動,但是角度沒有改變,能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 2.直腿抬高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腳板翹起;一腳屈膝,另一腳膝蓋伸直,並往身體方向抬高,最高不要超過45度,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收縮,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腰椎必需緊貼於床面,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可使用護膝保護膝關節來進行。蔡世瑩說明,直腿抬高運動可以訓練股四頭肌,維持腿部肌肉力量,同時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重建。 3.腳後跟滑行運動身體平躺於床上,將雙腿往前伸直,一腳輕鬆擺放,另一腳的腳尖平貼於床上,腳跟沿著床面往臀部方向彎曲,至膝蓋彎曲120度,最多不要超過80至90度,來回重複5至15次,記得緩慢平順操作。蔡世瑩說明,腳後跟滑行運動可以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坐在床面進行可減少摩擦力,適合沒有膝關節彎曲禁忌者,若是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則不適合。 4.坐姿膝伸直運動身體坐於床緣或椅子上,一腳輕鬆擺放,另一腳的膝下放小枕頭,小腿向上伸直,並往身體方向抬高,最高不要超過45度,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收縮,維持5秒鐘後放鬆,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可使用護膝保護膝關節進行。蔡世瑩說明,這是直腿抬高運動的進階版,強化股四頭肌的效果較佳,維持腿部肌肉力量,同時促進膝關節活動度及重建下肢血液循環。但膝關節內壓力大者較不適合,例如:膝關節韌帶受傷、關節軟骨修補、髕骨肌腱修補。 5.坐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身體坐於床緣或椅子上,一腳自然擺放,另一腳往前伸直離開地面,使膝蓋儘量伸直,感覺大腿前側肌肉用力,維持5秒鐘後放鬆,記得不要憋氣,重複5次,再換腳操作。蔡世瑩說明,坐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為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的進階版,強化股四頭肌的效果更大。延伸閱讀: 。膝蓋卡卡走不遠,關節痛到吋步難行,做對了讓你能屈能伸 。爬樓梯卡卡,膝蓋隱隱作痛,掌握「4原則」讓關節永保年輕,少吃「1食物」關節炎風險降2倍
-
2022-04-13 新聞.元氣新聞
致力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北榮院長首度親赴花蓮示範手術
根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北北基地區將近7000多家醫療院所,花蓮卻只有284家。為了縮短城鄉醫療差距,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今前往花蓮,親自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玉里、台東、鳳林分院的骨科醫師都到現場學習,期望未來幫助花蓮居民不需舟車勞頓到台北,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的技術和醫療服務。陳威明為台灣骨腫瘤及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權威,行醫30年已完成超過3萬例手術,他今天親赴花蓮主持榮總玉里分院新任院長胡宗明的就職布達典禮,並於會後示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是首度有台北榮總院長親自至玉里分院施行手術。這次幸運接受骨科權威執刀的83歲林老先生,深受左腿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對於自己不需北上就能由總院長執刀,當地又有玉里分院醫療團隊細心照護,林老先生表達由衷誠摯感謝。陳威明曾在花蓮鳳林分院服務兩年,偏鄉醫療資源不足,面臨的限制與挑戰,他都相當了解,也因此更尊敬偏鄉醫師,也希望加強總院與分院的人才技術交流,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陳威明鼓勵年輕醫師有機會能下鄉服務,體察偏鄉醫療困境,可以學到不同的經驗和人生體會。新任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取得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歷經精神科主治醫師、老人精神科主任、精神部主任、副院長等,曾任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推動小組委員、社團法人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無給職理事、健保署政策專業諮詢專家等。胡宗明推動精神科專業領域貢獻卓著,109年以玉里分院職能治療社區職業復健「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榮獲國家品質標章認證(SNQ)。
-
2022-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一次手術完成雙膝關節置換 82歲老翁恢復生活品質
82歲雷姓老翁多年來飽受膝關節退化變形的困擾,除了痠痛,身體重心不穩走路歪一邊,需常停下來休息,也無法久站,他上個月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接受治療,副院長骨科醫師王芳英以微創手術一次完成兩側人工膝關節置換,幫老翁「扶正」,他重拾生活品質。老翁的術前影像檢查顯示,兩腿關節已經歪斜變形,左腳內翻11度,右腳外翻14度,身體歪向左邊。王芳英醫師為他做雙膝全人工膝關節置換微創手術,一次做好兩支腳,手術、麻醉、住院都只要一次,病人減少麻醉的風險,縮短住院的時間、花費,及家屬的照護,術後恢復與復健時間也縮短,而且不會有長短腳的問題。王芳英醫師表示,過去國內臨床與文獻記錄,一次做兩腳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都是設定在75歲以下,這次他採用微創手術幫82歲老翁一次開好兩支腳的雙膝關節置換,突破了年齡的限制,是顛覆傳統的新里程。老翁術後第二天就已經下床走路不必拿助行器,第4天能爬樓梯,手術良好,日前他回診,高興掀起褲管指著兩腳膝蓋,說現在走路和活動都沒有問題,等完全康復後還要繼續幹活和當義工,對手術結果很滿意。王芳英醫師說,很多病人因為第一次手術疼痛而心生畏懼,不願再開第二次刀,結果只治療一支腳反而造成長短腳,時間一久,原本治療好的腳也受影響,長短腳影響外觀,還會造成腰椎問題引發各種痠痛。老翁之前曾試過玻尿酸注射治療,但效果有限且不持續,王芳英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勞永逸,但是仍應依病人情況來進行,由於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多重內科疾病,術前需要做完整的專業評估。大甲李綜合醫院整合骨科、心臟科、胸腔科、腎臟科、麻醉科,跨科醫療團隊合作,降低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機率,也是此次手術順利成功的重要關鍵,王芳英提醒,保養膝蓋要從年輕做起,注意飲食均衡,留意鈣質與蛋白質的營養攝取,並且要適度運動,保持正確姿勢,膝蓋應有充足休息不過度使用,太胖會增加膝蓋負擔加速耗損。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
-
2021-06-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走路隱隱作痛,膝關節可能已「蛀洞」!醫教日常保養膝關節4方法
65歲的宋太太,半年前跌倒後走路和爬樓梯時,右側膝關節總是隱隱作痛,使用玻尿酸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等保守療法,都未見改善,每天走路痛不欲生,症狀嚴重到日常生活都需要拐杖輔助。 後來到嘉義長庚醫院骨科求診,發現是罹患「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也就是俗稱的膝關節蛀洞,經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手術當天即可下床走路,3天後出院,終於擺脫膝蓋疼痛與杵拐杖走路的黑暗人生。 嘉義長庚醫院關節重建科主任黃贊文表示,膝關節骨壞死的發生率不像髖關節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那麼高,所以很容易被忽略,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服用類固醇或酗酒導致,也有原因不明的,被稱為「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 65歲以上發生率近1成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發生率,女性、男性比率約3:1,主要發生的位置是膝關節股骨內髁,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3.4%,65歲以上就升高到9.4%。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在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有明顯變化,常需要核磁共振或核醫骨頭掃描檢查才能確認,不過隨著病情進展,在後期X光可看到明顯的關節軟骨下的空洞(蛀洞) ,晚期X光會出現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等情況。 在早期X光上未看到空洞時,醫師會建議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姿勢,減少蹲、跪、上下樓梯和負重,來減輕關節的壓力和負擔,並透過強化大腿肌肉力量,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改善症狀。 保養膝關節的4個方法 1、改善日常生活、工作姿勢2、減少蹲、跪、上下樓梯3、減少負重4、強化大腿肌肉力量 出現明顯空洞就須手術 但在X光出現明顯空洞時,就須考慮核心減壓手術、骨軟骨移植手術或自體軟骨細胞移植手術等方式,進入到晚期,X光看到關節軟骨下的空洞塌陷合併關節炎,則可採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自發性膝關節骨壞死的治療與病程息息相關,早期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遺症,建議若發生膝關節嚴重疼痛,且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明顯改善時,應再做進一步評估,才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4-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換人工膝關節後想及早復原 治療師建議這3招
老人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常態,但有人擔心術後亂動,可能影響傷口癒合,專業物理治療師黃富明表示,接受手術的患者術後就開始運動,反而才能及早復原。有名70歲阿公接受醫院指導的三招躺著做的運動,大幅降低水腫,也恢復肌力與活動度,復原更快。黃富明表示,這名阿公因右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疼痛且變形,經保守治療沒改善,才決定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但術後他卻擔心影響傷口癒合,不敢活動。黃富明說,需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民眾以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主。此外,肥胖、長期負重、運動員或曾車禍的民眾,因為膝蓋磨損,關節損害,嚴重影響行動與生活,也是需考慮動手術的族群。三招運動助復原其實,換人工膝關節的民眾,經醫師評估,術後能開始做運動,他建議三招躺著就可以做的運動,第一招「腳踝幫浦」動作,患者在患肢小腿墊上毛巾(或較硬質枕頭),腳踝往上勾、之後往下壓,每回做30到40下。可幫助血液打回心臟,降低術後水腫。第二招「股四頭肌收縮」,在患肢膝窩墊上毛巾,膝蓋往下頂,每次撐5秒,一次做10到15下,可增加大腿肌力,避免術後肌力下降。第三招「下肢滑行」躺著或坐著做都可以,患肢的腳跟往後滑行,角度維持在膝蓋不疼痛的範圍,每次做15到20下,維持關節活動度。黃富明說,這三招運動每天做三回,有助置換膝關節的患者及早復原。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軟骨修復一次搞定!他開心重返球場、重拾騎車樂趣
台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醫師張捷凱求學時打籃球時意外受傷,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後接受台中榮總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如今重回球場打球,從事機械業單車族愛好者因為膝痛放棄騎單車,經接受手術後重拾騎車樂趣,另一名加油站男員工因膝痛差點工作不保,術後二周後復工。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陳超平說,三名患者接受自體軟骨修復微創手術,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擷取病患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周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陳超平說,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軟骨受損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陳超平指出,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他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
2020-12-25 科別.骨科.復健
七旬婦換人工膝關節解痛 竟鬧到急診室抽關節積血
72歲的李女士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原想透過換人工膝關節解決問題,沒想到右膝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卻發生反覆關節積血與疼痛。李女士已接受保守治療如抬高患側、休息、或壓迫患側等方式,但症狀未曾緩解,甚至需要到急診室抽關節積血。李女士曾詢問手術治療方式,但未能下定決心再次開刀。最後李女士接受醫師提議新式栓塞治療,治療後兩個月內僅發生一次輕微關節積水且快速消散,與治療前狀況差異甚大。其實李女士的經歷並不少見,隨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增至15%,衛福部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雖動刀置換人工膝關節成功率高達9成,但國內每年超過2萬人必須動刀,使得原本發生率不到1%的併發症「反覆膝關節積血及疼痛」,也變得屢見不顯。三總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許一智說,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的反覆關節積血與疼痛可能在開完刀後2星期到18年後發生都有可能。造成反覆關節積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膝關節滑液膜不正常增生血管最為常見。許一智表示,雖然保守治療例如抬高患側、休息、或壓迫患側,能使一小部分病患症狀得到緩解,再手術仍然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只是病患如果還沒辦法下定決心再一次開刀,還有一個全新微創治療的選擇-微細血管栓塞治療。許一智介紹,這種栓塞治療手術必須住院,如同心導管手術一樣,以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再將微小導管從鼠蹊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再注射特殊栓塞藥物,去除異常新生血管。
-
2020-12-2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人膝關節卡卡!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治療新選擇
高雄47歲夏小姐因為雙膝外側盤狀半月軟骨,廿幾年來在醫院接受過10次關節鏡清創及部分切除手術,但還是疼痛;16歲徐妹妹左膝因盤狀外側半月板破裂,也是疼痛數年。兩個病患後來到高雄榮總進行了「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高榮已完成8例,術後病患皆恢復正常,無併發症發生。高雄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表示,「半月軟骨」俗稱半月板,是膝關節中介於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間的兩片C形緩衝軟骨墊片,分內側及外側,作用彷彿車子的避震器,可以減少膝關節面軟骨的受力及磨損。當半月板因意外像是車禍、運動傷害而導致破損時,絕大情況可經由關節鏡手術行縫合修補或碎片移除,但如破損範圍過大,超過原本三分之二且程度過於粉碎而無法修補縫時,受損的半月軟骨往往會被大小腿骨夾擠於關節內,造成膝關節「卡卡的」,為改善病人關節的疼痛,半月軟骨可能被迫行大範圍切除。林冠宇說,少了半月軟骨的緩衝作用,患者的膝關節疼痛和關節軟骨的磨損將會持續惡化,形成所謂關節退化。對於許多患有此病變的老年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可能是較佳選擇;但對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因運動量及工作上對膝關節的負重需求較高,在關節軟骨尚未嚴重磨損退化前,「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可能會是較適當的選擇。林冠宇指出,就像心臟及腎臟等器官移植,捐贈者與受捐者所需的半月軟骨,也要進行大小配對,經特殊消毒處理後,才可植入膝關節內代替嚴重受損的半月板。所移植的異體半月軟骨,為美國專業組織銀行處理過,無菌真空包裝至台,目前健保無給付。「異體半月軟骨移植手術」較適合的對象,是年齡小於50歲,半月軟骨全部切除或近全切除,膝關節無嚴重退化者,或膝關節疼痛處同半月軟骨缺損側。較不適用的對象是:膝關節已嚴重退化、感染過的關節、下肢解剖軸線偏移的O型腿、X型腿者。
-
2020-12-21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日扛米袋上下樓 不到50歲退化性關節炎
「跤頭趺(膝關節)硬硬的,彎不下去也站不直」,若出現這種症狀,恐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劉冠麟表示,老化、體重過重或長期過度使用等因素,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但別以為老人家才會有,最近就有一名不到50歲患者,若有關節痛、僵硬,甚至嘎吱作響,一定要立刻就醫。劉冠麟說,一名經營壽司店的黃先生,長年每天扛沉重的米袋,在1樓店面與3樓倉庫間上下階梯,儘管年齡不到50歲,卻因膝蓋痛得受不了求診。劉冠麟表示,除了年齡、體重、過度使用外,新陳代謝、免疫疾病、關節曾有外傷或感染等,也都是退化性關節炎主因。花蓮門諾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郭惟致說,早晨起床膝關節僵硬、疼痛、無力,走路時咯咯作響,上下樓梯或上廁所蹲下、起立有困難等,都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徵兆,中老年尤其女性好發的五十肩,也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一種。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多,非手術有口服藥物、玻尿酸關節注射、葡萄糖胺等,手術類則有關節清創、高位脛骨截骨術及股骨遠端截骨、單踝人工膝關節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細胞治療也能應用在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預防勝於治療,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生活多注意,過重者最好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避免反覆蹲跪及衝擊性運動。醫師指出,不要動就不會痛是錯誤觀念,建議從事靜態或動態腳踏車、游泳、有氧運動、橢圓機等運動,若是慢跑愛好者,則可選擇較鬆軟跑道,正確運動才可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對膝關節能有更好保護。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7-21 科別.骨科.復健
大齡停經女、中老年素食者、僧尼 骨質疏鬆症頭多
63歲高雄黃女士出家修行齋戒茹素30幾年, 5年前因膝關節嚴重磨損、退化,導致嚴重關節炎,左右兩腿已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去年又因後下背疼痛難耐而求診。阮綜合骨科醫師洪誠聰診斷為壓迫性骨折,作骨質密度BMD檢查發現骨質密度T評分為-3,為嚴重骨質疏鬆,進行微創骨水泥椎體復位強化術後,腰酸背痛獲得改善。洪誠聰表示,骨質密度T評分(T-Score),T值大於-1是正常;介於-1與-2.5之間,屬骨量減少;T值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了。82歲張簡阿嬤為了「健康」吃素10幾年,今年初因彎腰撿東西,造成嚴重下背疼痛,痛到無法自理,做什麼都需要60的歲女兒協助。就醫檢查骨質密度為-3.8,診斷是第三腰椎壓迫性骨折,經過微創骨水泥椎體氣球復位強化術及藥物治療後,現可自行活動。「骨質疏鬆簡單說就是骨頭老化,俗語所稱『老倒縮』。」洪誠聰說,骨質疏鬆不僅身高變矮,急性發作時疼痛難耐,嚴重影響生活機能。骨質疏鬆會出現脊椎痠痛的症狀,就算服用止痛藥也難緩解,並且容易骨折,包括腕骨、股骨骨折與下背脊椎壓迫性骨折等。下背壓迫性骨折的疼痛,甚至有時會讓患者難過到不想活了。洪誠聰表示,骨鬆症好發在中老年人,早發性更年期因為失去女性賀爾蒙保護,容易骨質流失,尤其是在停經後,所以骨鬆被歸類為停經後症候群,但是可以藉補充雌激素改善狀況。不過骨鬆也不是女人專利,男性也會,只是比女性低。骨鬆症的高危險群包括:洗腎患者、營養不良、有骨鬆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者、有抽菸喝酒習慣、少運動及曬太陽、「酗」咖啡因飲品,以及體格特別瘦小的人。洪誠聰指出,西方就飲食與骨骼的關係對近千人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骨骼密度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5%,連奶蛋素都不吃的人,骨骼密度要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6%。就臨床上看到長期素食的出家眾,尤其年長的因平日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又較少在戶外活動,受骨鬆威脅更明顯。另外還有年輕人因生活作息和飲食不正常,導致骨鬆,特別是愛嗑火鍋者,因為鍋物湯底含有大量的鈉,攝取過多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鈣濃度降低,也不可輕忽。針對骨質疏鬆合併脊椎或股骨骨折的病患,健保已給予治療給付。醫師建議 停經後婦女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已出現嚴重骨質疏鬆症狀,可接受藥物或針劑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營養及活動力有關,民眾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適度的補充鈣質、維生素D和動物性蛋白質,趁早保骨本。
-
2020-06-30 科別.骨科.復健
中度膝關節退化 微創手術能改善
58歲的林先生很愛跑步,半年前膝蓋開始莫名疼痛及反覆腫脹,尤其在上下樓梯或從椅子起身時特別明顯。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右膝軟骨有局部壞死合併半月板的部分破損,有膝關節退化的情形。林先生原以為可能得置換人工關節了,但經醫師評估後接受了「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及自體軟骨移植」,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如今恢復行動自如,又可以從事喜愛的活動。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逐漸下降,長年的使用會漸漸造成軟骨結構改變、脆弱,進而磨損、變形及疼痛。尤其現今高齡化的社會,合併民眾體重增長的普遍問題,使退化性關節炎愈來愈普遍。研究發現,九成的膝關節磨損都由內側開始,嚴重還可能導致內翻形成O型腿,讓內側磨損加速惡化,使患者疼痛感加劇、行動不便,生活品質下降。然而,每位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針對輕度退化,可使用消炎藥物、減壓鞋墊、疼痛神經阻斷術及自體血小板或玻尿酸注射等。若是中度退化,則可考慮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此手術是先用微創方式將關節軟骨壞死部分清除,之後在小腿脛骨上截出一段缺口以矯正脛骨角度,並用骨板固定,以期使內側關節壓力減低。近期更發展出一次性的自體軟骨移植技術,使軟骨修復能力更上一層樓。經由清創、矯正內翻變形及自體軟骨的移植,使得膝關節內側的壓力降低,並促進關節軟骨重新再生,讓病人有機會再次擁有青春的膝蓋。針對嚴重磨損變形的退化性關節炎,還是建議考慮採部分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臨床發現,大部分患者就醫時已屬重度的膝關節退化,此時接受「關節鏡清創併脛骨截骨矯正術」療效會相當有限。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膝蓋疼痛持續兩至三周,合併腫脹緊繃時,應及早就醫接受詳細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
2020-06-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工關節術後金屬過敏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願景是創造一個可以讓醫療團隊、病人、家屬在平起平坐的環境,雙方透過討論、了解、包容,而達到互相尊重與信任。非常感謝這位病人願與大家分享其「疾病」與「病痛」,我們也難得能夠邀請到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骨科專科醫師在百忙之中與大家分享他們專業的看法。希望病人能透過這兩位醫師的說明,增加對自己病情的了解。雖然「醫病平台」無法扮演誰事誰非的公斷,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醫學上罕見的問題一旦發生在病人身上,卻是真實的苦痛,因此醫病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病人透過專科醫師客觀的論述,可以同理「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也能避免過度反應,而讓病人雪上加霜。81歲的王奶奶,過去沒有任何藥物或是食物過敏的病史,因為雙側膝關節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先後在同一家醫院接受左右兩側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改善很多,門診追蹤關節的功能及X光片的檢查,也都恢復得很好。然而就在術後六個月左右,慢慢的在身上及四肢開始出現奇癢無比的癢疹(如附圖),起初以為是藥物或食物過敏,因此求助皮膚科及免疫科醫師。然而經過皮膚科醫師及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初步排除這兩種過敏的可能,推測王奶奶極有可能是對人工關節中的金屬過敏所致。人工關節置換的原理,主要是將磨損的關節面切除適量骨頭後,將金屬的人工關節,像牙齒換牙套一樣的方式,包覆固定在切除的骨頭表面,用以取代磨損切除的關節面,而磨損的軟骨則由高分子聚乙烯塑膠墊片來取代。因此其成分包含金屬及非金屬的部分。以現在的人工膝關節為例,股骨元件的部分主要是鈷鉻鉬合金所組成,脛骨主要是鈦合金的成分,位於兩者之間的脛骨墊片以及髕骨元件則為高分子聚乙烯墊片。至於人工關節材質過敏的情況,臨床上確實不常見。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關節金屬成份中的鈷(cobalt)、鉻(chromium)或是鎳離子(nickel)釋出,誘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造成全身皮膚起類似蕁麻疹的疹塊。病患臨床上的表現,通常會有局部搔癢的情況,國外甚至也有文獻報告,病患接受人工膝關節術兩年後狂掉頭髮的案例報告,至於關節本身也可能會有疼痛或是腫脹僵硬的情況。因為這種過敏反應是屬於所謂延遲性免疫反應,跟我們認知的藥物或食物過敏不一樣,通常不會在手術後就馬上發生,而常常在術後半年到兩年左右開始出現症狀。因為發生的機會很低,文獻上大多是零星的病例報告,因此對於真正發生的機會有多少不得而知;對於其診斷的方法,則必須仰賴臨床醫師的警覺性及詳細的評估才能確診。如果要證實是否有金屬過敏的情形,可以安排病患至臨床毒物科,透過抽血、驗尿或是採集關節液中的金屬離子成分,看看是否高於標準值。一旦確認是金屬過敏,其治療方式,症狀較輕者,可以採取症狀治療,例如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塗抹患部,同時搭配口服抗組織胺類的止癢藥物;而較嚴重者,可以在醫師的處方下給予適當的免疫抑制劑,不過必須要小心的是,當免疫被抑制後,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危險。如果人工關節的部分,因為過敏反應而有鬆脫或是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上述方式無法改善症狀,在與骨科醫師充分討論下,關節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或是原來的人工關節必須先移除,等免疫反應過去後,再重新置換新的關節,才能解決問題。當然,不能再重新置換的時候,就不能再置入相同金屬成份的人工關節,而必須考慮另外使用較為特別的材質,例如在人工關節金屬表面塗層黑晶瓷(Oxinium),不會讓這些金屬離子直接接觸人體或是逸出,即可避免發生金屬過敏的情況。雖然說預防重於治療,然而,臨床上人工關節術後發生金屬過敏的機會其實很低很低。一般而言,民眾在接受關節手術前,倒是不需要常規做金屬敏感性測試。但是如果曾經有過金屬過敏病史,特別是對鎳、鉻等金屬製品過敏的病人,術前應該主動告知骨科醫師,透過共享決策(Share-Decision Making,SDM)的方式,先會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也可以安排做金屬皮膚貼片測試(Skin-Patch test)或是抽血做淋巴球遷移抑制測試(Lymphokine migration inhibition test)等檢查;如果結果高度懷疑有金屬過敏的現象,才考慮去使用這類特殊材質的人工關節。不過這類特別塗層處理的人工關節,價格不菲,目前健保也不給付。 除了人工關節外,其實很多金屬的植入物,例如用來固定骨折的鋼釘鋼板,都有可能會發生所謂金屬過敏的現象。文獻報告這類金屬過敏的情況,發生在固定物鬆動或是功能不佳、磨損嚴重的病人身上的比例,較一般人來的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血液中金屬離子濃度有關。發生的機會不高,因此診斷必須依靠臨床警覺性,重要的是必須與感染來做鑑別診斷。
-
2020-05-23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打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炎! 先搞清楚是不是這6原因引起的症狀
-
2020-05-05 科別.骨科.復健
七旬婦換膝怕痛 醫師一招讓她術後當天就下床走
南投縣七旬宋姓婦人雙膝疼痛多年,近半年痠軟無力,無法久站,還出現喀喀聲,經診因退化性關節炎致膝蓋變形,膝關節軟骨也磨損殆盡,但她憂術後疼痛抗拒動刀,醫師因此以微創關節置換手術搭配雞尾酒療法,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主要為關節過度使用、磨損、肥胖、外傷等因素, 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晚期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變形等症狀,宋姓婦人就是出現上述狀況,因此求診就醫,並接受治療。而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多為藥物、針劑及手術治療,不少年長者擔憂術後疼痛,部分家屬不捨長輩動刀,也怕損及日後行動靈活度,因此抗拒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寧可忍痛拖延,反而因長期疼痛導致憂鬱、社交退縮,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國軍台中總醫院支援南投醫院骨科醫師陳建甫說,宋婦就是怕術後疼痛一再推遲手術,因痛到寸步難行,診出其膝蓋外觀變形,雙腿膝關節的軟骨均磨損殆盡,無法再忽視,經過討論以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加上雞尾酒療法,改善疼痛狀況。其中,雞尾酒止痛療法就是置換人工膝關節後,將調配好的雞尾酒止痛藥物注入關節周邊,達到止痛、消炎等效果,大幅降低疼痛感;並以股神經注射麻醉,達到預防和緩解術後疼痛,宋因此術後當日就能下床走路、復健,也縮短住院時間。院方表示,使用雞尾酒止痛療法可減輕患者術後疼痛,復原快能早點下床活動,縮短復健時程,更減少傷口腫痛、血液栓塞風險,並加速肌肉修復,因此建議患者面對退化性關節炎應與骨科醫師共同討論、評估全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治療方式。陳建甫也提醒,經專業醫療評估,醫師會針對不同的退化程度,給予個別適合的治療方式,而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最好的方法,除了平時應控制體重,別進行超過負荷的運動,並適當休息才能有效避免關節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