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中高齡
共找到
189
筆 文章
-
-
2020-04-07 橘世代.愛玩橘
友善熟齡膝關節,台南鋪好「無障礙」慢旅行
4月天,春意濃,出遊踏青趁此時,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近日重新盤點,針對銀髮族推薦適合旅遊路線,同時還設有無障礙設施,方便行動不便者長輩們出外透氣。市府觀旅局認為,中高齡旅客更能享受「慢活」生活步調,一些旅遊設施、動線、景點安排,宜更具友善、實用感,也因此可檢視現有旅遊景點重新組合。例如,將關子嶺風景區結合烏山頭風景區,提供不一樣旅遊體驗。到關子嶺,火山碧雲寺絕對不能錯過,為佛、道兼祀市定古蹟古剎,依山綿延而建,氣勢磅礡,殿堂莊嚴清靜且古樸雅緻。全寺設有無障礙坡道,輪椅族可入內到正殿參拜,也可驅車直達上方三寶殿誦經。寺方新建的電梯即將完工,可直通三寶殿,方便訪遊。關子嶺風景區的嶺頂公園也值得一遊;嶺頂公園位於上溫泉區,公園內綠樹環繞,適合乘涼。園內桂花飄香,風景優美,桂花隧道因而得名。晚間有燈飾點綴,為關子嶺夜遊新景點。公園對街是關子嶺餐廳街,可以享用香菇茶葉蛋、關子嶺桶子雞等在地美食。另外,還有曾列台灣7景之一的水火同源,其崖壁間同時有天然氣和泉水湧出,形成水與火共生奧妙景觀,輪椅族可近距離與水火同源拍照留影。無障礙廁所位於購物街的對街下坡處,建議由陪伴者陪同前往。來烏山頭風景區,建議可先前往大門旁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參觀,此紀念園區建築是在民國98年翻修,民國100年正式啟用,過程中並赴八田與一故鄉-日本石川縣做為建築依據,並引進日本木匠技術來建造此園區。園區總共分為4棟,分別為田中及市川宅、八田宅、赤堀宅、阿部宅,每一棟都發散著濃濃日本味,建造工程心思縝密,令人彷彿踏入八田與一生活一樣,品味其中建築意義,細細體驗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的生活。進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除可徜徉在大片綠地,也可近距離遠眺烏山頭水庫湖光山色之美或來搭乘太陽能遊艇來趟遊遊湖體驗,風景區內無障礙廁所設置於旅客服務中心旁,更提供輪椅出借。觀旅局也推薦多條無障礙旅遊,涵蓋原台南縣區與府城市區,相關路線景點如下:「山區知性博物館探索無障礙旅遊景點」南瀛天文館→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鎮化石園區→中餐(新化老街)→瓜瓜園地瓜生態故事館→虎頭埤風景區「西濱宗教漁鹽巡禮無障礙旅遊景點」七股鹽山→台灣鹽博物館→中餐(七股區海產街)→康那香不織布創意王國(觀光工廠)→南鯤鯓代天府→北門遊客中心→井仔腳瓦盤鹽田(賞夕陽)「台南藝文之旅友善無障礙旅遊景點」十鼓仁糖文創園區→中餐(十鼓仁糖文創園區或奇美博物館)→奇美博物館→觀光工廠(奇美食品幸福工廠/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安平老街巡禮+府城歷史散步友善旅遊路線」米其林三星之旅:安平老街巡禮+府城歷史散步安平樹屋→夕遊出張所→安平老街→台南孔廟→國立台灣文學館→吳園(原台南公會堂)→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吳萬春香舖(百年老店)、光彩繡莊更多無障礙及樂齡旅遊推薦台南旅遊網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愛玩橘/文化輕旅行↘↘↘】。預約體驗1日原民!認識太巴塱,大啖「部落寶石」。屏東七彩秘境 霧台「哈尤溪」月月客滿!。漫遊客家小鎮 桃園龍潭「新亮點」四季玩不停!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4-07 科別.腦部.神經
多運動不怕肺炎病毒上身 醫師:這四項是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傳播力遠遠高於當年的SARS,且在無症狀時期也具有傳染力,其中重症或死亡者,通常為中高齡或有多重慢性病、共病症者,因此除了勤洗手是基本保護外,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提醒,可透過運動強化體適能,增進自身抵抗力與免疫力,其中身體組成(體脂率)、柔軟度、肌肉適能(肌力與肌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為體適能重要關鍵。吳政哲指出,透過做伸展運動,可增進柔軟度並提高身體協調性、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如可做坐姿體前彎,針對背部及大腿作靜態的伸展運動,吳政哲也提醒,伸展的程度大約是略為緊繃、稍微不適,但又不會引起疼痛為原則,每個動作維持10至20秒,重複3至5回合為1次,每周至少3次。另外,可以用啞鈴或槓鈴作為訓練肌力之工具,增進肌肉適能,從輕的重量做起。以訓練肱二頭肌為例,可從1磅開始,每個動作做10至15下,重複3回合,若做完後不會覺得肌肉疲憊,可以慢慢增加重量,每周至少兩次、最多兩天一次,注意施力時不要閉氣,以避免產生暈眩不適。吳政哲表示,心肺耐力則為體適能最重要的指標,也是整體健康狀況最佳指標之一,指的是身體肺部吸入氧氣後,心臟血管循環系統攜帶氧氣與肌肉利用氧氣產生能量的綜合能力,可採行有氧運動訓練,前提是時間夠長,但強度不能太強,較可以維持。吳政哲建議,有氧運動可採節奏性、全身性、使用大肌肉群的運動模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強度則是「有點累又不太累」,以跑步為例,大約是可以跟同伴聊天,但又不會喘不過氣的程度,運動的時間需維持20到30分鐘以上,運動前後要各有至少5分鐘的熱身或緩和,每周以至少運動3次為原則。
-
2020-03-29 橘世代.健康橘
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日許多人常往戶外跑,登山健行是許多退休族的日常休閒,省錢又健身。衛服部旗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書樊說,登山之前要做暖身運動,收操拉筋不可少,另善用護具與登山輔具,若要攀爬3千公尺百岳,記得要加強肌力與肺活量。台灣有200多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近年政府高喊「山林解禁」,進入管制區無須再申請入山證。無論是3千公尺高山或者中級山,各地熱門登山路線常見中高齡人士身影,只要帶上小背包隨時可與三、五好友相約運動。旗山醫院骨科醫師林書樊建議,出發前的暖身運動與結束後的收操拉筋可避免運動傷害,郊山路線通常有階梯,可以腳跟在步道階梯往上提,這樣可以伸展小腿後面肌群,或雙手支撐在牆壁伸展膝蓋後方,充分熱身之後再啟程。在山徑中,常看見山友雙手各拿一隻登山杖輔助行進,山友最怕膝蓋不聽使喚。林書樊說,中高齡登山族常被骨質疏鬆與退化性關節炎兩大疾病所苦,尤其年逾50歲熟女停經後更容易受骨鬆困擾,若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可能出現膝蓋內側疼痛與後膝窩緊繃感。山友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有些人因下山膝蓋疼痛,所以習慣「倒退嚕」下山,藉此減輕膝蓋負擔,不過這樣反而會有視線不良導致摔倒,林書樊不建議這樣做。林書樊說,膝蓋兩邊的側韌帶與中間十字韌帶建構出膝蓋整體穩定度,大部分老年人十字韌帶比較鬆、膝蓋不穩定,退化的痛加上膝蓋鬆脫的痛,會讓上年紀的人爬山時不舒服,甚至下山時感覺更痛,因為爬山是緩慢上升過程,可靠肌耐力來彌補關節的穩定度,下山時全身重量往前擠壓膝關節軟組織導致疼痛感出現。林書樊建議,運動族要對症下藥,先知道自己是膝蓋還是腳踝有問題,之後選用適合的護具來使用。以醫療用護膝來說,它會產生擠壓作用,上下坡卡到膝蓋的情形降低,可以舒緩疼痛,另搭配使用登山杖,對需要跨大步的山徑也很有幫助。此外,運動完不要馬上喝冰涼飲品,要慢慢讓筋放鬆。若要挑戰大山的話,肌力與肺活量都要加強。林書樊說,隨著海拔攀升,氧氣濃度下降,身體愈容易堆積乳酸,乳酸代謝需要時間,若肌肉量少的話,1、2千公尺乳酸就堆積差不多,後面就沒辦法繼續堅持下去。前十年國人宣導骨質疏鬆,後十年開始重視肌少症問題,骨頭猶如摩天大樓地基,肌肉則是大樓鋼筋,兩者相輔相成,就可以承受高難度挑戰。要爬高山的人可嘗試加強肌肉重訓,考慮攜帶威爾剛或適度補充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BCAA)來因應高海拔登山行程。【健康橘精選延伸特輯↘↘↘】。熟齡族要自由 這個關鍵力絕不可少。聽過「肌少症」嗎? 愛窩沙發追劇的人要注意了。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1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亂跳,休息一下就好?引起心悸5原因,這種千萬別不理
心臟小鹿亂撞是喜事的先兆?張執行長年過50,有喜事該也只是賺大錢,平常除了偶爾吃高血壓藥之外,也沒什麼大起大落之事,但最近老是覺得心臟蹦蹦跳,難道是真的要中獎了不成?……心悸的定義心悸是指我們自己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跳過速、心跳偶爾停止,或者是心跳不規律的不適現象,有時會伴有眩暈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跳不正常的經驗,但是如果這種現象經常出現時,那就有可能意味著身體的某個部位已經出現了異常。通常我們的心跳是不容易感覺到的,但如果心臟跳動的速率突然間有了變化,心搏速率增加,或是心臟收縮增強,我們就比較容易在頸部與胸部感覺到心跳。如果是運動時,身體的新陳代謝速率上升,氧的需要量增加,導致心臟收縮增強與心臟搏動加快,讓我們感覺到心跳加快,這是正常現象;但在發燒、焦慮、甲狀腺機能亢進、罹患嗜鉻細胞瘤等情況下,則因為刺激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過度,會使心臟搏動增加與心臟收縮增強,而造成心悸的現象。引起心悸的原因(一)精神疾病的症狀表現例如焦慮症、失眠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慮病症等的病人,常常有心悸的現象。(二)心臟疾病的表現心律不整、高血壓、鬱血性心臟衰竭、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瓣膜性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等,常會出現心悸。(三)生理的反應當我們受到驚嚇、憤怒、從事劇烈運動,或是女性懷孕的時候,也都會有心悸的表現,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四)對藥物或飲料的反應例如有的人在吸菸、喝咖啡、喝茶、喝酒之後,會有心悸的情形發生;有的人在使用一些藥物,例如腎上腺素、麻黃素、阿托平、毛地黃、甲狀腺藥物、胰島素、MAO抑制劑、長效型組織胺、氣喘用藥(例如Aminophylline)、抗生素(例如Macrolides、Ketoconazole、Itraconazole等),也可能會引起心悸。(五)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例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貧血、低血鈣症、出血、低血糖症、姿勢性低血壓、更年期症候群、發燒、嗜鉻細胞瘤等病人,也可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心悸的檢查怎麼樣去分辨這些心悸的原因?通常醫師會從病史詢問開始。詢問有無吸菸、喝酒等習慣、有無食物過敏史,以及過去是否有高血壓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病史、心臟瓣膜性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糖尿病、高血脂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腎臟病、貧血、過敏性疾病等之病況,以及目前使用治療藥物的情形。是否有裝置心律調節器或人工心臟瓣膜、心臟病的家族史,以及家族是否有猝死的病例、過去是否有精神方面疾病,或服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都是很重要的訊息。理學檢查除了量血壓、體溫、脈搏、呼吸速率等生命徵候外,還有觀察精神狀態、結膜是否蒼白、有沒有突眼、甲狀腺是否腫大、心肺有無異常、肢體有無水腫,或者有無壓痛的現象等,都有助於釐清心悸的可能病源,也是安排進一步檢查的依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血球檢驗、血糖、甲狀腺素、肝腎功能與電解質等。如果有使用毛地黃治療的病人,就要檢查毛地黃濃度,以協助判斷是否為毛地黃中毒。在懷疑心悸的原因為心律不整時,則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檢查,因為症狀不一定會在白天發生。醫師小叮嚀如果心悸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或是呈現生命危急的徵候時,應立刻送急診。若是肇因於驚嚇、憤怒或劇烈運動後的心悸,只要靜下來休息,應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大多數非心臟病引起的心悸患者,經由適切的治療、追蹤和調適,都可以獲得改善。心悸與某些疾病有關,中高齡朋友發生心悸現象時,千萬要謹慎以待,不宜自認為喜事要來,或只是緊張而已,休息一下就好。一定要找醫師做詳細檢查,否則會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老年人的高血壓一般人在55歲之後,有的人會出現單獨收縮性高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大於或等於140毫米汞柱,但是舒張壓小於90毫米汞柱)。一般而言,收縮壓可能會隨著年紀而逐年上升,但舒張壓在55歲以前逐年上升,到了55歲以後,有的人會稍微下降。所以,常常看到老年人有收縮壓遠高於舒張壓的情形。老年人的血壓調節接受器功能比較差,所以在服用高血壓藥物之後,有的也會發生姿勢性低血壓,要非常小心。治療老年人的高血壓與一般年輕人沒有太大差別,要同時兼顧飲食、運動(多走路)、休息(不要失眠),包括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鹽分攝取(但也不宜過度,以免造成血鈉或血鉀過低)。必要時,應按醫師建議使用藥物治療,選擇客製化(依是否有其他共病情形來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模式。一般的治療目標是放在收縮壓在110至130毫米汞柱之間,舒張壓小於85毫米汞柱,這樣子,發生中風的機率最少。量血壓的方式可依醫師建議,因為有心律不整的人,尤其是罹患心房顫抖的人,用電子血壓計常常量不到正確的血壓值,而會誤以為血壓太低自行停藥,相當危險。(本文選自三民書局出版《中高齡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暢銷修訂版)》)
-
2020-03-08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
最近「生不如死」這個成語很夯,不過新的解釋是指在今(2020)年台灣的出生人數將會小於死亡人數,亦即在今年台灣的人口要正式邁入負成長。也因為這樣,高齡化議題便經常被拿出來討論,不過,大家在討論這個議題時,通常都是以負面的角度切入,例如:勞動力不足、消費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或老人照護需求升高,扶養老人的支出及人力不足將拖垮家庭與社會等。看起來,高齡社會的問題真大,不過,我想講的是「高齡化」不是問題,「少子化」才是問題。聽起來高齡化與少子化像一體的兩面,事實上,「高齡化」是果,真正的因是「少子化」。所謂高齡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數14%的社會。但是,分子的數目在65年前便已決定,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讓分母增大,這個比例才會下降。所以政府應該做的是盡一切努力鼓勵生育,降低養育小孩的負擔,未來才有足夠的勞動力去養活這個社會。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善用高齡人力,給予適當的保母訓練,以年長者對於小朋友的愛心與耐心,應該可以降低育兒成本及減少虐兒案件,讓年輕的夫妻比較願意生兒育女。事實上,放學時去國小校門口看一下,會發現許多小朋友是阿公阿嬤來接。北歐一些國家讓年長者在幼兒園裡照顧陪伴小朋友,不僅節省了照護人力,同時也讓老人家覺得有所貢獻,而生活得更有尊嚴。在陪伴小朋友的過程中,老人家更因此而感受到生命活力,反而激起其注重健康的意識。老人,對於少子化,是答案,不是問題!針對高齡者退出職場而產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何引導中高齡人力重回職場應該是一個要努力推動的選項。台灣勞工平均退休年齡為61.3歲,無論在經驗或體力上應該都還可勝任工作,讓這些退休人士在正值顛峰時離開職場,真的太可惜。我一直認為老人家是「資產」,只是長久以來社會缺乏比較好的管道來「活化」這些資產,我們的思維都是老有所「養」而非老有所「為」,我們將資產閒置而不好好利用。相對於日韓等鄰近國家,台灣高齡者的勞參率偏低。不過,現在「中高齡就業法」已通過,希望能讓中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以填補因少子化產生的人力缺口。老人,對於勞動力不足,是答案,不是問題。日本在過去幾十年因為高齡化的消費緊縮造成經濟停滯現象,有可能會在台灣複製。事實上,相對於年輕族群,高齡者掌握了許多資產,只是擔心坐吃山空因此節儉度日。政府應思考如何鼓勵高齡者消費來活絡經濟。而要讓高齡者安心消費,有些配套措施要綜合考量規畫。如前段所提,高齡者如能順利重回職場有固定收入,比較不會擔心現金快速流失的問題。另外,針對有房產的高齡者,積極推動「以房養老」也能活化資產,讓老人家有錢可以消費。高齡者若擔心未來長照支出準備不足,因此不敢消費,則可以推動民間長照保險來化解。如何讓老人家安心花錢,是應該思索的課題,若能找到解方,則對於經濟發展,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不過,在發展銀光經濟時,現在的主流論述常將老人當成問題,設計出來的產品常設定在老人失能問題的解決上,如:可以感應臥床者心跳或偵測離床的「智慧床墊」、可以讓失智者被找到的「GPS定位器」,或者讓牙口不好的長者可以輕易進食的泥狀食品……這些商品不是不好,但是市場的回應有限,尤其對於未來20年的銀光經濟主體––嬰兒潮世代而言,這些可能都是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產品。若要打動他們,請開始思考把他們當成答案,而不是問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更有想像力的創意老齡生活,而不是悲慘的臥床失能生活。
-
2020-02-13 橘世代.健康橘
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
「變老」,不只是個人生命的自然歷程,更是家庭所有成員共同經驗的過程,面對家中高齡長輩,中年兒女該如何突破下半場人生的考驗?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的蔡惠芳,帶領大家走進家庭,以全方位視角正向迎接生命中的衰、老、病、死。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專家推估2026年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且因少子化現象,未來能共同分擔照顧壓力的對象亦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家有高齡父母的中年子女該如何照顧父母呢?而面對逐漸上了年紀的事實,年長者又該如何看待變老這件事呢?看待變老前,我們應該先問自己:「我要過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多數熟齡族在即將退休,且意識到身體老化之際,方才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未來藍圖,擁有多年社會工作經驗,既是社工師,也是心理諮商師的蔡惠芳則表示,老後生活必須從年輕開始經營,經營的基礎則以自主概念為主,此可從健康、經濟、生活等面向而論。老後健康、經濟、生活 掌握3點銜接退休現代的社會大家愈來愈重視健康,舉凡飲食、健身,都是在做好健康管理。除此之外,在病痛來襲之前,提早一步思考「生病時,我可以如何安排自己」,適時地敞開心胸,與家人共同討論,清楚表明自己的期待與想要,醫療自主便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我們生病到一個重症的階段時,可以依自己的意願來選擇醫療的介入程度,也可以避免家人在醫療現場的天人交戰。目前政策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便是可用來協助民眾提升醫療自主的概念。至於經濟自主,是影響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蔡惠芳建議,中年世代的理財觀念不要只放眼投資,也應該有避險觀念,隨著現今醫療環境與資源,花費愈趨高漲,保險便是簡單避險的投資。檢視生活可能的風險與所需照護,譬如家庭支持系統薄弱者,可依自我經濟能力規劃與照顧人力相關之險種,與其期待養兒防老,不如主動提早預備,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正確態度。生活自主主要建構在健康、經濟之下,銀髮之後的生活多數建立在中年時的觀念與興趣,蔡惠芳說:「一旦退休後才開始,常常會落入突然失去社會關係的連結,進入另一種失落與憂鬱。提前安排、規劃未來生活方向與模式很重要,不論是投入志工、學習新興趣等,皆可在退休前先行了解、接觸,而後方能順利銜接退休生活。」從容面對父母衰老 子女要能敏感性預備當父母慢慢邁向衰老時,照顧課題隨時說來就來,此時考驗的便是子女對老的敏感度與正確認知。除了身體疾病,多數長者更常見的是生理功能的退化,蔡惠芳舉例,對長輩而言,取得資訊的能力已漸不活絡,對文字理解與訊息接觸的周全性亦可能不比以前靈光,所以容易出現記性差、反應慢等現象,此時,身為子女或陪伴者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從事件的細節提醒長輩。而關節退化、牙口不好,也都是絕大多數長者易有的狀況,子女可以從平日的外出與用餐中觀察,倘若父母大晴天拄著雨傘、食量減少時,主動簡單的問候,適時給予協助、調整,甚至敏感地聽出父母話語裡的弦外之音。從生活小細節覺察長輩的需要,建構世代溝通、保持較緊密的互動關係,便能避免雙方因不理解而摩擦,甚至忽略了父母其實正在變老的訊息。至於察覺父母變老了,能怎麼做?蔡惠芳認為,應實際開始去了解。隨著時間流逝,衰老伴隨而來多半是疾病,多數家庭往往在沒有任何知識基礎概念下承接了照護之責,衝突與壓力以致生活失衡,因此主動性是一個態度、能力、也是行動力,如果事情發生後才等著別人給答案,那麼將永遠坐困愁城。在還來得及準備前,透過坊間講座、網絡資訊、書籍等開始建立對長期照護、照顧技巧、福利資源等相關概念,一旦有了基本知識,至少事情發生的當下可以以較從容的態度面對,在整個照護過程也能更加周全與妥善。喘息細水長流 照顧者自我照顧照顧是一條漫漫長路,在醫療的工作場域裡,蔡惠芳常看見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必須犧牲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日夜照顧父母。身心俱疲下,久病床前的悲歌比比皆是。她特別指出,照護者也需要自我照顧,此包含生理與心理2層面。諸多照護技巧得靠雙手,消耗照顧者大量體力,隨著科技發達,善用各式輔具能幫助照顧更省力,同時避免長期照護的工作傷害;另外,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照顧與被照顧的互動間無時不交雜著各式複雜微妙的情緒糾結。所以,固定的喘息有其必要,台灣目前可透過機構臨托、居家照服等方式協助喘息照顧,幫助照顧者暫時脫離角色、宣洩壓力情緒。蔡惠芳補充道,唯有照顧者好,才能夠好好照顧病人,在身心狀態平衡下,照顧者能更注意到病者細微的異樣,在小狀況時快速察覺,防範更大的衝突,或是身體更大的變化。此外,多參加家屬支持團體與講座,是照顧者幫自己「增能」的一個最佳方法。透過團體心情分享,可以吐露沒辦法跟病人達到一致默契的心聲,讓原本的壓力變成一種「原來你跟我一樣」的默契,這樣的默契是照顧者彼此支撐的力量;而相關疾病概念的座談,足以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整個疾病的脈絡與階段性歷程,幫助照顧者更知道如何因應疾病。其實,照顧者是需要培養與被照顧的,從知識概念到照顧自己的身心與觀念,放下「非我不可」的執念,讓彼此的照護生活都能喘一口氣。針對步入高齡準備,從個人出發,如自我成長、自我療癒、自我善終等面向討論的資訊很多;但蔡惠芳指出,台灣社會在面臨許多醫療決策時,其實是以家為單位,老後照顧勢必回歸家庭。於是,她將自身在醫療場域裡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專業態度、不同視角撰寫《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一書,不偏頗地呈現照顧經驗,包括兒女家屬的委屈、父母長輩的體貼,透過家庭看見生命的整體面向,她分享道︰「生命歷程不是只有個人,而是整個家庭一起面對。家是有生命的,世代交替其實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蔡惠芳認為,老,不是一個人的事,走向善終也不再只是個人的價值觀念,是家人共同的陪伴與承擔。當我們出生開始,其實便已進入了生命歷程的循環當中,既然脫離不開家庭,那麼,就必須時刻對家保有敏銳的互動、討論與看見,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很多的情緒、決定、附和,甚至是失落與哀傷,即使走到最後筋疲力盡,也不要失去對家的信心。因為家庭就是一股力量,重大事件過後,生命的韌性會再度開展出另外一段新的旅程。「平安就是福」這句老套的平常說詞,卻是當父母老後,子女心中最想望,也是人生最難得的好生活。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1月號(NO.94)》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0 橘世代.時尚橘
自「煮」熟齡與廚房一起慢慢變老
在超過三萬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參與的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中,吃得營養健康名列第二大困擾(30.8 %),僅次於生活自理(34.6%)。中高齡族群有6%認為眾多生活麻煩中,「年紀大反應變慢,在廚房煮飯變得比較危險」是最主要痛點之一,主責料理的女性族群,與年事已高仍在下廚的長者群特別明顯。調查數據也顯示,50~64歲受訪民眾已有部分人群開始在意烹飪風險。換個角度,從熟齡對未來的焦慮與渴望看需求的變化。龍吟研論曾針對兩岸319位熟齡先驅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試想未來15年後,年紀漸長的生活需要哪些科技輔助?總計蒐集到超過1000個老後生活的科技概念,四成台灣受訪者談及「廚房烹調協助」,是需求最高的類目(表一),大陸也有34%的受訪者提及。顯見,友善長者的烹調智慧化設備尚未被高度重視和實現,卻是兩岸熟齡消費者已在思索的老後困擾。安心、安全的料理環境考量飲食安全與健康所需,多數先驅者在退休後,希望儘量自己烹煮餐食,一方面可精選食材來源,一方面可採少油清淡的烹調方式。做飯是生活自主的表徵之一,食材管理、備料程序與清潔善後最好都能自動化,唯獨「煮」這個動作想要盡量自己來。烹飪是在短時間內進行一連串講究先後次序的精細動作,洗、切、醃、炒、燉、燙等歷經多道程序,過程中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和靈敏的身體反應。熟齡先驅者在周遭老長輩的日常經歷中認清,這些動作會因為生理的日漸老化,如:手腳不靈活、拿不動東西、反應遲緩、記憶力變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一個考慮各方生理弱化條件而設計的多功能廚房,是他們共同的夢想。縮時、順暢的烹調設計當煮飯成為只是一個每日必做的家事、待在悶熱廚房找不到樂趣、家人習以為常,忘對掌廚者表達感謝,在在助長了熟齡者對重複性事務的心理厭煩感。再加上年紀增長,下廚煮飯不但花時間,彎腰洗切、爬高蹲低取物,難免腰酸背痛,縮短時間的烹煮協助成為重要的需求缺口。自動備料與料理設備的遠端設定、預約烹調、多工同步、生理辨識控制,都在熟齡消費者的欲望清單中。然而,舒適、效率兼具的動線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移動與多工並進的手眼流暢,才是他們待在廚房環境中最關心的縮時設計核心。54歲、家住台中的陳大姐目前一半外食、一半自煮,「退休之後,在家用餐時間更多,待廚房時間會很長,一個很舒服的環境,減輕重力或提升做菜輕鬆度的器具都很重要。」此外,單身獨居長者需要一人化的合宜材料包與烹飪設備,但年輕單身族適用的食材組合與小家電,不完全適合。一起慢慢變老的廚房有些熟齡先驅者想得更遠一點,56歲、預計60歲退休後進行居家翻修的黃大姊說:「現在廚房比較亂一點,我會一直煮到不能煮為止,別人煮給我吃是造成人家的麻煩。」63歲、女兒在海外工作的單親張媽媽提到,「即使坐在輪椅上,只要碰一下就能打開的水龍頭,即便到老,至少我還有能力為自己煮一餐飯。」烹飪,是長者表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活動,一步到位的全自動化並非長者所願,反倒是順應生理衰弱的階段性變化,改造成漸進式的智慧烹調環境,陪著他們一起變老的終身自煮廚房,才是長者所需。台灣熟齡族全程參與現代化的演進,適應一波波科技引發的生活變革,也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經驗。在辛苦打拚數十年後,這群消費者樂意付費換取對自己有功用、滿足心理感受、打造終身自主生活的創新商品與服務,烹飪環境改造是一個智慧居家的機會接口。※本文摘自《安可人生》官方網站
-
2020-02-02 橘世代.好學橘
阿吉船長捨棄自尊 65歲重拾陸地生活
年逾70歲的阿吉在高雄一間水產公司當夜間保全已兩年多,每天下午4點從住處步行約10分鐘到公司,掃地、掃廁所、燒開水,接著在守衛室值班,隔天早上7點下班回家。阿吉原本是位擁有30多年資歷的船長,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我年紀大了,大錢也賺過了」,現在生活簡單自在,他覺得快樂、踏實。幾年前還是船長的阿吉,因船公司業務緊縮失業了,大半輩子都在船上生活,人生首次回到陸地找工作,卻因年紀已超過65歲,只有國小學歷的他求職四處碰壁。阿吉多年來因跑船與家人關係疏離,不僅離婚了,子女不在身邊,沒多少存款又舉目無親;面對生命重大改變,他難以放下身段,甚至一度想以自殺了結生命。在里長協助下,阿吉輾轉由勞工局前鎮就業服務站安排到大樓擔任保全工作,但因無法放下當船長的自尊,2個月後就離職,期間有船公司以月薪8萬多元聘他回去當船長,阿吉開心上任,然而8個月後又再度失業,經濟上的困境更讓他心情跌入谷底,只好再回到就服站求助,在個管員金美珠積極媒合下,終於找到一個「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阿吉也欣然上工。阿吉回憶,他30歲就當上船長,當時沒衛星定位技術,看星象、海圖都靠自己,還會說4、5國語言,每個月賺很多錢,但也花得快,「我愛賭,錢都輸光光」,沒存什麼錢,老婆也抱怨他,最後離婚收場。當船長要管船、還要管船員打架,壓力很大,到工廠當保全後,有船公司又來找他當船長,他想想現在生活也很好,乾脆拒絕,不再戀棧船上生活。金美珠表示,阿吉因過去當過船長的歷練,應對談吐佳,對人也謙和有禮,雇主認為他負責任、穩定度高,足以勝任這個工作,阿吉也因此重新找回了自信心,「老闆很喜歡我,今年還說要給我2個月年終獎金!」金美珠說,65歲以上長輩脫離職場有段時間,或受限於體力與技能,能選擇的工作機會不多,她輔導的個案中,高齡者約占兩成,但僅有一%最後順利找到工作。「比起年輕人,中高齡者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獲得肯定」,金美珠觀察,近年來許多長輩因經濟問題,被迫找工作養活自己,但一下腰痛、一下腳走不動,實在不忍心媒合基層清潔或服務工作給他們。「身體沒顧好,想賺錢也沒機會」,金美珠認為,現代年輕人自顧不暇,多數無力奉養長輩晚年,65歲以上的求職者未來只會愈來愈多,放下身段才能有更多適合的工作機會,更要認清現實,除及早培養技能,也要維持良好作息和運動習慣,才有足夠體力在銀髮職涯中游刃有餘。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何啟聖表示,國發會推估台灣2026年步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銀髮族中健康、有經驗,可以工作的人力,如無法重返職場,的確形成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政府除以法令提高中高齡人士勞動參與率外,更建議仿效日本,設計出適合銀髮族的工作機會,才能真正治本。何啟聖認為,因應銀髮浪潮,日本早在20年前,就著手開發適合銀髮族的職務,如民宿房務人員多數晉用媽媽桑,另也發展出失憶餐廳,晉用失憶症長者當服務員,即使他們接受點餐時送錯餐,都成為一種溫情的幽默。何啟聖說,晉用中高齡者主要是敬重其經驗,在職場中成為「價值」,日本已經做了20年,但台灣尚未起步。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