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光米
五穀與澱粉類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白粳米,混合均勻磨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白粳米,混合均勻磨碎
*數值單位均為每 100g可食部分之含量
熱量(kcal)
340
水分(g)
17.8
蛋白質(g)
7.6
脂肪(g)
1
碳水化合物(g)
73.3
鈉(mg)
1
膳食纖維(g)
0.9
膽固醇(mg)
0
2024-12-30 04:58:13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的高低跟飲食有很大的關聯,理想情況下,總膽固醇值應該是每分升200毫克(mg/dL)或更低。但專家們最擔心的是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積聚在動脈壁上,引發炎症物質的釋放,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哈佛大學附屬Brigham婦女醫院預防心臟病學主任Jorge Plutzky博士說:「為了預防心臟病,低密度脂蛋白應該是100 mg/dL或更低。」但許多美國人的低密度脂蛋白值低於最佳值(100至129 mg/dL)或高到邊緣(130至159 mg/dL)。如果你屬於這兩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可以通過改變你的飲食來將你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一個更健康的水平,特別是如果你目前的飲食需要一些改善。然而Plutzky博士說,大多數LDL值較高的人可能還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比如他汀類藥物。飲食指導避免高膽固醇的食物並不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最好方法。你的整體飲食——尤其是你吃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對你的血液膽固醇值影響最大。Brigham婦女醫院營養部主任Kathy McManus說:「正如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的那樣,減少飽和脂肪,並用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你會得到最大的回報。」這意味著要避免吃肉、奶酪和其他高脂肪的乳製品,如奶油和冰淇淋。同樣重要的是,用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如植物油、酪梨和多脂魚中的脂肪)代替這些卡路里,而不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意大利麵和白米飯。與健康脂肪不同,這些澱粉類食物不是很飽腹,而且會導致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精緻碳水化合物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它們的纖維含量低得可憐,而纖維有助於將膽固醇排出體外。纖維因素身體不能分解纖維,所以纖維通過身體未被消化。它有兩種:不溶性和可溶性。含纖維的食物通常是兩者的混合。不溶性纖維不溶於水,雖然它不能直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但這種形式的纖維能填飽你的肚子,把其他升高膽固醇的食物擠出你的飲食,有助於促進減肥。可溶性纖維溶於水,形成凝膠,這種凝膠會困住體內的一些膽固醇,所以它會作為廢物被排出,而不是進入你的動脈。可溶性纖維還與膽汁酸結合,膽汁酸將脂肪從小腸運送到大腸並排出體外。這會促使你的肝臟產生更多的膽汁酸——這個過程需要膽固醇。如果肝臟沒有足夠的膽固醇,它就會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膽固醇,從而降低你循環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後,某些可溶性纖維在腸道中發酵成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也可以抑制膽固醇的產生。以下11種食物是纖維或不飽和脂肪(或兩者都有)的良好來源,大多數粗糧、蔬菜和水果都是很好的纖維來源,而大多數堅果和種子(以及由它們製成的油)提供單不飽和或多不飽和脂肪。1.燕麥片。這種全穀物是可溶性纖維的最佳來源之一,用一碗鋼切或老式燕麥片開始你的一天,上面放上新鮮或乾果,以增加一點額外的纖維。2.白腎豆。也被稱為海軍豆、白腰豆,這種品種的纖維含量最高。嘗試不同種類的豆類,如黑豆、鷹嘴豆或菜豆,可以把它們加到沙拉、湯或辣椒中。但要避免準備好的烤豆,因為它們是放在調味料罐裝的,其中添加了大量的糖。3.酪梨。酪梨奶油般的綠色果肉不僅富含單一不飽和脂肪,還含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纖維。享受這種水果切片沙拉和沾醬,或搗碎塗在一片全麥吐司。4.茄子。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這些深紫色的蔬菜是可溶性纖維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可以把整株茄子放在烤箱里烤到變軟,然後把茄肉放在一種叫做babaghanoush的中東醬料裡。5.胡蘿蔔。生胡蘿蔔是一種既美味又方便的零食,它們還能給你提供相當劑量的不溶性纖維。6. 杏仁。在堅果中杏仁的纖維含量最高,其他受歡迎的品種如開心果和山核桃緊隨其後,核桃的另一個優點是富含多不飽和植物性Omega-3脂肪酸。7.奇異果。不需要剝這些毛茸茸的棕色水果,但為了不吃到果皮,可以把一個切成兩半,用湯匙挖出裡面的部分,是一種簡單、富含纖維的甜食。8.漿果。因為這些水果充滿了微小的種子,它們的纖維含量比大多數其他水果都高。覆盆子和黑莓提供最多,但草莓和藍莓也是很好的來源。9.花椰菜。這種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提供纖維,還可以作為白米的替代品。只要把它切成絲或在食品處理機裡攪拌,直到它像米飯一樣,然後用一點橄欖油煸炒直到變軟。10.大豆。吃大豆和由大豆製成的食物,如豆漿、豆腐和豆豉,大豆曾被吹捧為低膽固醇的有效方法,但最近的分析顯示這種影響很有限。盡管如此,富含蛋白質的大豆食品比漢堡或其他紅肉要健康得多。11.鮭魚。每周吃兩次冷水魚,如鮭魚,可以透過代替肉類和提供健康的Omega-3脂肪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其他不錯的魚類選擇包括金槍魚罐頭和沙丁魚罐頭。資料來源/health.harvard.edu
2024-12-24 06:03:15 焦點.健康知識+
我們常常輕視便秘問題,但便秘可不是小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時感到脹氣和痛苦。每天用力排便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如痔瘡甚至直腸脫垂。哈佛醫學院介紹便秘的各種成因,以及如何靠食物以及生活習慣讓排便順暢。大約40%到60%的老年人經常面對便秘問題,儘管衰老本身並不是根本原因,便秘通常伴隨衰老發生,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體活動減少,這會影響腸道的正常蠕動。此外,許多老年人服用的藥物也可能是誘因。便秘的原因飲食是便秘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吃高纖維的食物,如生鮮蔬果和全穀物,有助於保持正常排便。充足的水分攝入也非常重要,纖維能夠幫助腸道吸水,使糞便更柔軟,便於排出。如果你已經攝入足夠的纖維和水分,但仍然不規律排便,可能是以下原因在作祟:‧藥物影響:如麻醉性止痛藥、抗憂鬱藥、含鋁的抗酸藥、高血壓藥、帕金森症藥物以及鐵補充劑‧缺乏運動‧經常忽視排便的衝動‧疾病影響:如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減退如何恢復正常排便雖然瀉藥看似最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但不建議首先使用刺激性瀉藥,因為長期依賴這些藥物可能導致身體對其產生依賴。在考慮使用任何瀉藥之前,可以嘗試以下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緩解便秘:‧保持水分充足。每天至少飲用四到六杯液體。水和果汁是預防便秘的最佳選擇。盡量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如汽水和咖啡, 因為這些飲料會導致身體排出更多水分。‧增加纖維攝入。每天從飲食中攝取至少25克纖維。好的食物來源包括抱子甘藍、蘋果、無花果、麩皮麥片和黑豆。‧建立規律的排便習慣。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越長,越容易變硬,排便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非常重要。由於排便反射在進餐後最為有效,養成餐後上廁所的習慣可能會幫助你產生便意。‧盡量避免用力排便。用力排便可能會導致痔瘡、肛裂或直腸脫垂。可以通過增加膳食中的纖維和水分, 或嘗試使用軟便劑來緩解排便困難。如果實在無法排便且想嘗試瀉藥,建議先使用滲透性瀉藥(如MiraLAX或Geri Care)。滲透性瀉藥較為安全,它們透過將水分引入腸道,使糞便變軟,便於排出。如果嘗試了所有方法仍然沒有改善便秘,請及時就醫,醫生可以評估是否存在其他健康問題。如果你出現腹痛、嘔吐、腹部膨脹或完全無法排便等症狀,請立即聯系醫生,可能是腸梗阻的跡象。富含纖維的9種超級食物資料來源/Harvard Health
2024-12-22 10:27:52 養生.聰明飲食
很多人每天外食,經常無法吃到蔬果等膳食纖維,長久下來,恐引起便祕、腸道慢性發炎,甚至可能致癌。膳食纖維不僅有助腸道蠕動,還能修復腸粘膜,更重要的是讓腸道好菌生長,尤其是近年熱門的益生菌,也需要膳食纖維來維持腸道菌叢及數量,營養師提醒,平常應多吃蔬果等食物,不足的則可透過額外補充營養品補足,確保腸道健康。什麼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又稱為第六營養素,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種,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宜群表示,多數蔬果、五穀雜糧中均含有水溶性、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不過,兩者在某些食物中含量較多,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水溶性膳食纖維:秋葵、木耳、蒟蒻等均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讓糞便較軟。此外,還能調整血糖、血脂,並幫助增加腸道益生菌的種類及數量。●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例如五穀雜糧、蔬果、豆類中,均含有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吸收水分,讓腸道的糞便體積變大,有助解便。膳食纖維對人體的三大好處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多數為外食族,飲食普遍高油、高鹽、高糖,且蔬果常攝取不足,導致腸道好菌無法存活。營養師何慧真表示,膳食纖維對人體有三大好處:1. 幫助腸道蠕動周宜群說,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容易便祕,如此一來,不僅是腹脹、腹痛等問題,因為糞便含有細菌、有毒物質,如果長期留在腸道中,會引起慢性發炎、憩室,甚至大腸癌等。2. 幫助修復腸粘膜何慧真也說,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缺乏足夠纖維,除了益菌無法生長,壞菌也會不斷增加,甚至啃食腸粘膜,也會有腹瀉問題。此外,腸道健康,毒素不會累積在腸道中,皮膚也會比較好,且纖維會讓人有飽足感,對減重也有幫助。3. 幫助腸道好菌生長近年來,相當熱門的益生菌也攸關腸道健康,膳食纖維足夠,腸道的好菌才能繼續生長。周宜群說,腸道如同人類的第二個大腦,因腸道有非常多的神經細胞,具有獨立的神經系統,僅次於大腦,因此,當腸道的益生菌種類、數量夠多,不僅腸道健康,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而膳食纖維的攝取,則有助腸道益生菌叢增加。國人膳食纖維普遍攝取不足,根據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在膳食纖維攝取方面,男性平均每天僅攝取13.7公克,女性僅14公克,為維持腸道健康,衛福部建議每天攝取25-35公克膳食纖維。何慧真說,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比例偏高,因此,提醒民眾多食用這類食物,不僅得到膳食纖維的好處,還能有其他豐富的營養元素。菊苣纖維有致癌風險?菊苣纖維屬於水溶性纖維,曾有媒體報導,這類膳食纖維在腸道裡促使梭狀芽胞桿菌和變形桿菌增生,細菌會將初級膽汁酸轉化成次級膽汁酸,且次級膽汁酸會在肝臟淤積,引發肝細胞病變導致肝癌。何慧真說,這項報導的基礎是菊苣纖維經過一連串的加工提煉與處理方式,但通常保健食品為熱水萃取,相當安全。此外,國外的老鼠實驗發現,每天食用5%-10%的菊苣纖維,不會導致任何腫瘤發生,若以19歲女性每天攝取1900大卡熱量換算,每天食用20公克菊苣纖維,大約含2.1%的菊苣纖維,因此可安心食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將菊苣纖維列為公認安全食品原料,且在食品中無特定用量限制,例如洋蔥、香蕉等食物中都有,健康成人一天食用40-70克菊苣纖維均無不良反應,可以長期安心食用。延伸閱讀 : 吃B群還是睡不好、沒精神?醫師教你這樣吃,效果翻倍!3C用太久 葉黃素護眼 減緩黃斑部傷害掉髮、指甲裂、易疲累 可能缺乏維生素B7
2024-12-22 07:40:27 養生.聰明飲食
糙米或多穀米往往被認為吃起來口感不好、沒有白米好吃,營養師說,只要掌握烹調技巧,就可以讓全穀類的口感更軟、也更容易烹調,提升民眾的接受度。加一小搓鹽巴 可抑制米糠特殊氣味1.洗米:快速用指尖淘洗因糙米含有完整米糠、胚乳及胚芽,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E與植化素,所以在清洗時需注意洗米的速度與次數,快速用指尖淘洗,避免米的外殼受損,才能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2.米和水的比例許多人難以接受糙米等全穀物,是因為太硬、口感不如白米,要怎麼煮才好吃?一般白米與水的建議比例為1比0.9,或1比1,但由於糙米含有完整米糠、胚乳及胚芽,建議糙米與水的比例約為1比1.3至1比1.5,並根據選擇的品種及個人喜好、口感來調整。3.浸泡再煮口感更軟至於「糙米是否需要浸泡?」其實取決於個人偏好和是否有時間,通常浸泡糙米可以縮短烹飪時間,因為在浸泡期間,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更容易烹煮熟透。但浸泡可以讓糙米變得更軟,提供更好的口感,咀嚼時也不會那麼硬。洗完糙米後,浸泡時間約30分鐘以上,如果趕時間,也可以使用溫水浸泡,能縮短浸泡時間。若不喜歡米糠特殊的味道,建議在下鍋煮之前,抓一小搓鹽巴進去,可有效抑制此氣味。4.烹調方法鍋中放入糙米,糙米與水的比例為1比1.3至1比1.5。蓋上鍋蓋,使用電鍋或飯鍋將糙米煮至全熟。煮熟後將糙米飯拌勻翻鬆後,再燜個10分鐘以上,可幫助米飯均勻吸收熱氣,使口感偏軟Q潤。1:2全穀混搭白米 漸進習慣全穀口感祕訣1:增加水分或浸泡時間,口感大升級。糙米等全穀類食物,吸收水分後再蒸煮口感會更好,建議可拉長浸泡時間,充分吸收水分,讓口感軟Q濕潤,也更容易煮熟。初期可採1(全穀雜糧食物):2(白米飯)比例搭配,不僅達到營養訴求,也更容易適應。食用一段時間後,可以漸漸把全穀比例拉高,讓營養更豐富。其次,可加入少許食用油,攪拌均勻蒸出來的米飯,香滑軟糯,粒粒分明。但此方式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且為了避免熱量攝取過多,要注意添加的比例,建議先諮詢營養師。祕訣2:好吃的關鍵,再續悶10分鐘。電鍋跳起後,別急著馬上開蓋享用,建議再繼續悶10分鐘,這步驟讓蒸氣逐漸散佈在米飯的表面,並且幫助米飯均勻吸收熱氣,讓米粒更加蓬鬆,口感會變得更加飽滿Q潤。祕訣3:換個口味做成小點心。全穀雜糧類不只有糙米、黑米等,還包含根莖類和乾豆類等,這些不只可作為主食,也可搭配做成點心、濃湯等各種口感。平時可蒸熟玉米作為小點心,兒童的接受度高,吃其原型較佳。甜點類則可做紅豆、綠豆薏仁湯、南瓜濃湯等,這都是全穀雜糧類的食物應用,增加民眾吃原型食物的誘因,不過製作時會添加一些糖分,還是得注意熱量的攝取。全榖類食物推薦食譜高纖地瓜烤蔬溫沙拉食材:紅肉甘藷1個、玉米筍50公克、黃秋葵50公克、羽衣甘藍80公克、紅色小番茄6至7顆、雞胸肉60公克、堅果10公克調味料:鹽1公克、橄欖油 10毫升作法:1.地瓜洗淨削皮後,切小塊以電鍋蒸熟。2.玉米筍、黃秋葵洗淨後汆燙,並切小塊備用。3.小番茄橫切對半。4.將羽衣甘藍洗淨、剝片鋪於盤中。5.上述所有食材混合放置於羽衣甘藍上。6.撒上堅果,最後淋上橄欖油(與鹽巴混勻)即完成。燕麥堅果餅乾食材:熟香蕉1根、牛奶60毫升、雞蛋1顆、蜂蜜1湯匙、燕麥片80公克、南瓜籽30公克、葡萄乾30公克調味料:鹽少許作法:1.香蕉用湯匙或叉子壓成泥後,加入牛奶、全蛋、蜂蜜拌勻。2.加燕麥片、南瓜籽、葡萄乾、鹽拌勻。3.用湯匙將材料整成圓餅鋪平於烤盤。4.烤箱以180度烤15分鐘,放涼後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22 05:53:19 養生.聰明飲食
六大類飲食中的「全穀雜糧類」,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許多人每餐一定要吃到飯或麵才有飽足感,但多數人卻沒吃對。現代人偏好白米、白麵條和白麵包等精製飲食,除去外層的穀物營養價值與「全穀物」差異甚大。精製後的穀物與雜糧,纖維質和其他維生素大大減少,更存在讓血糖飆升的危機。你知道全穀物的定義嗎?未精製雜糧又有哪些?如何分辨全穀物製品的真偽?全穀的定義穀物主要指禾本科糧食作物及其種子,而全穀的定義,則是包含麩皮、胚芽及胚乳的穀物。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表示,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有明確訂定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產品所含全穀成分占配方總重量百分比51%以上,才能稱為全穀產品或全麥、全蕎麥等穀物名稱。而整顆穀物經過破碎、粉碎、磨成細粉及切成片狀等,仍保有與原來穀物相同比例的麩皮、胚芽及胚乳,也能稱為全穀類。以市售白米為例,已經去掉麩皮及胚芽,僅留下胚乳,屬於精製穀類;糙米、全小麥、全燕麥、全蕎麥、黑米等,在碾製過程中保留了完整結構,被歸為全穀類。全穀物的營養價值全穀物營養價值高,施純光說,麩皮及胚芽富有膳食纖維、油脂、維生素、礦物質;胚乳含有澱粉、蛋白質、熱量,全穀物提供了多種營養物質。施純光說,穀物有將近九成的營養,都在麩皮、胚芽中;在加工過程中,去掉胚芽、麩皮只保留胚乳,僅剩下精製穀物,營養成分比較單一。.礦物質:鋅、鐵、鎂和錳等,維持骨骼健康、正常代謝以及免疫系統功能。.維生素:重要的維生素B1、菸鹼素、B6和維生素E等,有助於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膳食纖維也能減緩葡萄糖的吸收,穩定血糖。施純光表示,白米飯吃起來香Q、軟嫩,是因為僅剩胚乳;糙米、全小麥、全燕麥的精製程度最低,但保存了最完整的營養,口感較硬、需要咀嚼。未精製雜糧的營養價值雜糧指的是除了米、小麥、玉米等五穀類以外的雜食,包括澱粉豆類、甘藷、薏仁等農產作物都稱為雜糧。國健署每日飲食指南的六大類食物中,「全穀雜糧類」被歸在一起。未精製雜糧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型態食物,例如帶皮的甘藷、南瓜等,同樣富含膳食纖維,還有維生素B1、鉀、鎂、植化素等,保留大部分的營養。建議用「全穀雜糧」取代精製白米的比例,長期食用有助穩定血糖、改善腸道健康。吃全穀物的好處市面上販售不同品種的全穀物,對身體健康帶來莫大好處,包含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控制血脂等,還能預防便祕問題。國健署也在「每日飲食指南」中推廣正確攝取食物,強調全穀類食物的重要性。.控制體重:全穀物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攝食量。.穩定血糖:因為糖分吸收較慢,屬於低GI(升糖指數)食物,協助血糖控制。.控制血脂: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利於血脂控制、減少動脈硬化。當民眾在挑選主食時,往往以白米飯、白麵條為優先選擇,但其實比起這些食物,「全穀雜糧類」的營養價值更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鼓勵民眾用未精製全穀雜糧取代部分白米飯,營養素更為豐富。Q1:如何在一日三餐加入未精製的全穀雜糧?建議每日主食應有1/3以上包含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一天三餐主食中,至少有一餐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建議--飯跟蔬菜一樣多,也就是每餐的全穀雜糧份量略大於一顆拳頭,成年男性約一碗,成年女性約半碗至3/4碗,且其中建議至少要有1/3(約比1/3個拳頭多一點)來自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此外,也可利用一些食材的特性,與糙米一起烹煮,讓口感更有變化,如地瓜、燕麥、小米、南瓜、芋頭、玉米、紫米等。這些未精緻的雜糧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將這些食材與其他五大類食物相互搭配,來達到均衡飲食,如地瓜粥、南瓜濃湯、芋頭米粉、玉米炒蛋、紅豆紫米粥等。此外,若想要更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可上食藥署製作的網站「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有助於了解食物的組成,吃得更加健康營養。Q2: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就算是吃全穀?一般人吃全穀,就是把白米換糙米、白吐司換全麥吐司,事實上全穀雜糧類還有很多選擇,陳宛伶說明,全穀類食物不是只有燕麥、小麥、小米、藜麥等,根莖類食物如地瓜、南瓜、山藥,或乾豆類如紅豆、綠豆、皇帝豆等,都是非常好的全穀雜糧類,民眾可多加攝取。Q3:五穀米、十穀米,種類越多越好嗎?食物有不同的營養素,相異的食物帶來的營養價值就不同,從此立場來看,這些食物間有互補作用,因此,食用越多且不同種類的穀物,營養素的攝取會更全面。Q4:哪些人要少吃或不適合吃全穀類?1.五穀雜糧內含有磷等物質,會加重代謝負擔,腎臟病患者不建議食用。2.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攝取,即使吃五穀雜糧較健康,也要控制份量。3.腸胃功能不好的人,食用過量恐造成脹氣。Q5:全穀物如糙米保有較多麩皮,需考慮農藥殘留問題嗎?為保障民眾飲食安全,食藥署針對米類訂有農藥殘留容許量、重金屬限量及真菌毒素限量等標準,也可看產品是否符合SGS農藥殘留檢驗報告。全穀物雜糧類選購注意1.觀察店家的環境衛生、商品陳列方式,選擇整潔、乾燥、通風、無陽光直射環境的店家,防止全穀雜糧發芽變質、發霉、劣變。2.糙米、全燕麥、玉米、全大麥、全蕎麥、全高粱、全藜麥等,選擇時要注意顆粒完整、飽滿均勻、顏色有光澤的全穀粒,是否有雜質或穀粒破碎。聞聞是否有油耗味,表皮沒有粉狀物等。3.南瓜、山藥、甘藷等,注意是否有發芽狀況。4.燕麥片、蓮子、紅豆等,應挑選「包裝食品」,從標示確保食品新鮮度。5.挑選有「產銷履歷」的產品,多一層保障,可以掃描包裝上的QR code來獲得商品生產者、第三方驗證機構、生產紀錄、包裝日期等完整資訊。全穀物雜糧類保存方式.根莖類如地瓜、馬鈴薯、南瓜、蓮藕、芋頭等,保存前不用特別清洗,建議放在避開日曬、乾燥的環境下,避免潮濕發芽,室溫可保存幾天至數周。.米多選擇小包裝或真空包裝為優先,並存放在陰涼避光處,開封後可放於冰箱中冷藏低溫儲藏,以避免米蟲的生長,並建議在有效期限內食用完畢。.雜糧類如紅豆、綠豆、薏仁等,建議選擇完整包裝且需注意包裝是否破損。拆開密封包裝後,建議置於密閉容器中,減少與空氣、水氣的接觸,並且存放於陰涼的環境。如遇到夏天氣溫及濕度高時,也可將全穀雜糧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如馬鈴薯約保存於7℃較不易發芽),低溫可以抑制植物發芽及黴菌的生長,既防止食物中毒,也延長了保存期限。諮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陳宛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陳芃君、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22 05:36:11 養生.聰明飲食
麵包出爐時間,烘焙坊瀰漫著小麥香氣,各式麵包整齊排列,主打無油、無糖的全麥麵包,真的是「全麥」嗎?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全穀製品的全穀含量,至少要占產品含量達51%以上,有些業者會用一般白麵粉,再加上些許麩皮粒,讓外表看起來有麩皮粒,製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褐色斑點可能是麵粉加麩皮,不算全穀製品。麵包有褐色斑點,就是全穀?陳姿吟說,這是消費者最大的迷思,「全麥麵包一定是褐色的,但褐色的麵包未必是全麥麵包!」褐色可能是添加食品色素,或是白麵粉混合麩皮粉做出來的麵包,外觀雖與全麥粉類似,卻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陳姿吟指出,市售標榜「全麥」的製品,都要符合衛福部的食品標示法規,平常在麵包店看到的全麥麵包,很可能不符合規定。全穀必須具有完整穀粒的每一部分,即使經由碾製、壓碎等處理過程,仍要保有穀物原有的麩皮、胚芽及胚乳。全麥麵包、全麥饅頭等全穀製品,也是成分需占總重量的51%以上,才能用「全」來宣稱,包含全蕎麥、全燕麥。真全麥麵包口感較粗糙,注意有無額外添加油、糖。坊間常看到標榜「高纖全麥」、「全麥胚芽」的麵包,陳姿吟說,民眾看到高纖、全麥、胚芽、雜糧等,以為跟健康畫上等號,但如果沒有使用到「全麥粉」,而是小麥粉、麥粉、麵粉,並不是真的全麥。國人喜愛又香又軟的台式麵包,但純的「全麥粉」因為纖維量較高,口感較粗糙,會影響麵團發酵的蓬鬆度,因此有些店家在製作全麥雜糧麵包時,為了增加嗜口性,會加入較多的油脂、糖分,原以為標榜全麥、雜糧的麵包較健康,卻反而因此隱藏熱量陷阱,失去原來的「健康」本意。真全麥有穀香,可肉眼觀察穀粒和粗糙程度。陳姿吟說,市面上有幾家標榜製作健康麵包的烘焙坊,確實使用純的全麥粉,加上獨特的天然酵母發酵,完整保留全穀物的五穀雜糧,也詳細標明出內容成分。但因為一般的全麥粉筋性不足,也有些業者會再拌入高筋麵粉。至於真全麥和假全麥該如何分辨?她說,可用肉眼觀察穀粒的含量以及粗糙程度,全麥麵包的味道通常比較濃郁,帶有穀物天然香氣。精製過的雜糧非全穀,去除麩皮或胚芽,營養大不同。另外,標榜「雜糧」也不一定是全穀,可能參雜了其他精碾或加工過的穀物。例如,紅薏仁是全穀,但是去掉麩皮後,就變成白薏仁;有些穀物為了口感,也是去掉麩皮甚至胚芽,成為「精製澱粉」或「精製型穀物」,營養大不同。一般來說,消費者很難分辨真正的全穀類,看到「有機、天然、多穀」,就以為比較健康,但有許多是經過精製後的成品,營養價值少了許多,和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不能混為一談。多穀不等於全穀,五穀粉、十穀粉可能含多種精製穀物。有些人會泡多穀粉來喝,覺得比較健康,陳姿吟提醒,仔細看標示,包裝上會寫「多穀」,是因為添加了非穀物的製品,所以依法不能稱為「全穀」。她強調,「多穀」不等於「全穀」,有些號稱多穀的食品,有可能是多種精緻澱粉或精緻型穀物製成。現行法令規定,產品若僅含單一穀物,可以該穀物名稱為產品命名,例如全麥麵包、蕎麥麵條、燕麥片等;而產品混合了二、三種穀物的全穀粉,則稱之「全穀食品」。雖然「多穀」還是比單一精製澱粉好,但要注意成分標示,是否有麥芽糊精、糖等添加物。要特別注意的是,強調健康養生的多穀粉,含有豐富鉀、磷成分,且五穀雜糧磨成粉後,膳食纖維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醣類,吃多了可能變胖,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也不適合飲用,避免造成身體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21 12:54:03 養生.聰明飲食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煮麵水滾時,很容易煮到整鍋都是白色泡沫,如果沒有即時把火關小,很可能就會要溢出來了。其實有些方法可以避免煮成滿鍋的泡沫,例如先滴一些油到水裡、把湯匙放入水中一起煮等,都能減少泡沫。為什麼煮麵會一直冒泡泡?常在家下廚的人可能都曾遇過一情況,煮麵水滾,一下子鍋子裡就會冒出氣泡,煮到整鍋都是白色泡沫溢出,整個瓦斯爐台也會變得黏稠。而你有沒有發現,煮麵條及煮水餃時,特別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澱粉遇水,加熱的過程中,溶解於水的澱粉糊化所產生的澱粉泡沫,稱為「撲鍋」。網路上許多專家及網友都有提供方法,最快的就是趕快將火關小、鍋蓋打開,但有時候就是來不及,或是走開一下沒注意,就整鍋泡沫了。或是你可嘗試以下幾個方法:1.加點油在沸水中加入1~2茶匙油,可以大幅減少泡沫。2.加點鹽在煮麵水中加一點鹽進去,能抑制澱粉糊化來降低麵條黏度。此外也可增加麵條嚼勁,一舉數得。3.加入冷水看到沸騰開始冒泡時,倒入一些冷水,煮的過程適時加2-3次水,可以讓泡泡消去。另,加水也可以保持麵條彈性。4.把湯匙放入水中一起煮有網友分享,可以放一支湯匙進去一起煮,看似搞笑,其實可破壞澱粉泡沫的結構,不會大量冒泡泡。煮麵黏在一起怎麼辦?也因為澱粉糊化的關係,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煮出來的麵糊糊的,到底麵條怎麼煮才不會黏在一起?1.建議不要在水還沒有滾開時就放入麵條,溫度不足麵條就容易黏在一起。2.煮的過程適時加水。還有上述的加水的方法也可避免。3.麵條煮熟後撈起來過水,也能把糊糊的澱粉沖掉。4.撈上來後馬上拌入一點點油,讓麵條不會黏在一起。參考資訊.《grape》.《食力》.《無毒農》.聯合報系資料庫
2024-12-20 05:41:41 養生.聰明飲食
養生飲食當道,「蔬食」成為新飲食文化,但不吃肉沒關係嗎?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多吃黃豆製品,蛋白質補充就沒問題,這些是蔬食者的優質營養來源。研究顯示,吃蔬食可有效降低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張斯蘭說,蔬果的營養價值,除了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還有各種有機硫化物、類黃酮素、多酚類等天然化合物,稱為「植化素」,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吃原型食物 避加工食品「蔬食」與「素食」有什麼不同?張斯蘭指出,素食分為蛋奶素、五辛素、全素等;蔬食除了不吃肉外,可食用蛋奶製品及蔥、薑、蒜、韭菜、洋蔥等五辛。蔬食強調以原型食物為主的新鮮蔬果,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避開攝取動物性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長期吃蔬食的人,比較不會吃進動物性脂肪,減少對心血管有害的物質。蔬果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體重控制,但要少用油炸、醬油滷製等烹煮方式,雖然吃蔬菜有益健康,若多了高油、高鹽、高糖,同樣傷身。全素者缺奶蛋 可能貧血民眾對於蔬食常有「營養不均衡」疑慮,張斯蘭說,只要遵守國健署「我的餐盤」原則,三餐以全穀為主食,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豆類,並不會造成營養失衡,還能降血壓、顧心臟、穩定血糖。不過,純素者少了奶蛋富含的維生素B2、B12,可能會出現貧血症狀。黃晨祐強調,維生素B12來源食物為肉類,尤其是動物內臟,蔬食者如果感覺虛弱、疲勞、情緒不穩等,應抽血檢查是否有紅血球生成障礙。若貧血可遵循醫囑服用鐵劑改善,也多吃豆類、蘑菇、堅果、全穀類等含鐵質食物。張斯蘭提醒,牛、羊、豬含較高的鐵、鋅、維生素B12,雖然植物性食物也能攝入這些營養素,但吸收利用率較差,除了吃更多的量補足,也可多吃維生素C促進鐵、鈣的吸收。而屬於「好脂肪」的Omega-3脂肪酸,堅果、酪梨、亞麻仁、印加果等植物油脂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不吃肉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嗎?張斯蘭說,不挑食的人不用。營養素應該從天然食物中取得,只要每天吃足多樣化的蔬果種類,以及蛋白質、五穀雜糧類,一樣能吃得健康又均衡。吃蔬食4個好處1.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2.植化素幫助抗氧化、減少體內發炎,預防癌症。3.高纖維可減緩糖分吸收,穩定血糖。4.減少攝入飽和脂肪酸,有助心臟健康。
2024-12-16 04:27:51 焦點.元氣新聞
如果票選大家最害怕的疾病,失智症一定名列前茅。如果太晚知道罹患失智症,將難以逆轉,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全新網路節目「健康早知道」,邀請台大醫學院教授曾文毅談如何逆轉腦齡,並請到林口長庚護理師譚敦慈分享自己預防失智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及早知道,如何與頭腦共存到老。譚敦慈說非常害怕自己日後失智,因為這輩子遇到非常多好男人,例如爸爸、先生,還有兩個兒子,「我很害怕我忘了他們」,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失智。她分享自己為了不失智所做的努力,一是控制三高,健檢報告都沒有紅字;第二個是記得流感跟肺炎鏈球菌疫苗。譚敦慈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打了這些疫苗可以降低將近四成的這個失智風險。所以譚敦慈每年一到10月1日,她就趕快去打疫苗。再來她分享,有一些研究蠻有趣的,就是「不要生氣」,生氣會增加三倍失智風險,「所以我現在其實真的還不大會生氣。」另外有一個很重要,就是不要說人壞話,如果能夠做到,也可以降低三成風險。研究發現,說別人壞話,腦細胞會凋零,也會增加三倍的失智風險。譚敦慈說,很多研究顯示,超級加工食品增加失智風險,所以她很少吃,「我喜歡吃原型食物」,可以控制三高,避免腦中風,腦中風患者將近有一半面臨失智風險。另外就是要做認知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第一個可以預防失智,便是要參加社交活動;還有聽力要維護好,如果聽不到40分貝,失智風險就增加兩倍。譚敦慈分享她自己做的一些預防失智運動,一個是左右手做不同的動作刺激大腦,她自己在家會常念百科全書,而且靠牆半蹲時,就念一篇文章,還建議大家「念一些比較艱深的」,例如化學式,就大聲的念出來,重複多唸幾次,有些化學式非常繞口,但念的過程隔,「我都覺得好像有點變聰明了。」如果想要動腦,譚敦慈有一個好方法是去傳統市場,因為買菜其實是要動腦的,比如要算菜一斤多少錢,有一次兒子陪他去市場,忍不住驚嘆,「媽,妳知道嗎?菜市場阿嬤的數學比我好太多。」譚敦慈說,總之,就是盡量讓自己動腦。在日常飲食方面,原型食物應該怎麼吃?譚敦慈說,很多人以為她家的孩子很可憐,一定很多食物都不能吃。她說,「我們家其實很簡單」,把該吃的先吃了,其餘「愛吃啥就吃啥」。什麼叫該吃的?每天一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無論是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都沒有關係;通常另外一碗是白色的蔬菜,白蘿蔔、白花菜、菇類、筊白筍、竹筍都可以,有時候可以替換成茄子,或青椒、紅椒,一天就是吃兩碗的青菜。譚敦慈還會吃兩個拳頭的水果,而且是早上吃,她說自己現在年紀大了,雖然血糖正常,但我希望血糖波動不要太大,早上先吃水果,中午之後不吃,因為最近有一些研究發現,晚上吃水果比較容易脂肪肝。另外,還會吃4顆核桃或者12顆開心果,為什麼定量這麼嚴格?因為堅果熱量,而且要選沒有調味的堅果。至於蛋白質,譚敦慈讓自己每天吃到公斤體重一點二公克,而且特別推薦吃魚。國健署也建議大家每周吃兩次魚,他們家是天天都有魚,而且特別推薦鯖魚、秋刀魚,不吃鮪魚、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簡單來說,譚敦慈的健康餐盤就是要有兩碗蔬菜,兩個拳頭的水果、一些堅果,然後就是蛋白質,建議吃魚。另外,現在很多人不吃飯,力行低碳飲食,認為無碳飲食就是健康,譚敦慈並不贊同,「我是飯的愛好者」。統計顯示,目前我們每人每天平均一年吃80公斤左右的肉,但吃飯只有40公斤,「我們家是吃80公斤的米。」因為她覺得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能不吃飯,吃飯時加一些五穀雜糧,或煮地瓜飯也很好;至於吃飯的順序,譚敦慈建議先吃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飯,對樣吃也有助於體重控制。洪素卿歸納譚敦慈預防失智的五個重點:1.控制三高、體重2.預防頭部外傷3.社交活動4.維護聽力5.均衡飲食「健康早知道」由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每周邀請各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等專家,暢談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健康故事,並分享知識,介紹自我保健秘訣與養生方式,每周五上午十一時首播。第一集「失智竟然可以逆轉?抗老養腦秘招報你知」,除了譚敦慈的分享,如果進一步想知道如何逆轉腦齡,歡迎上網收看。●《健康早知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2024-12-15 05:36:16 養生.聰明飲食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大量需求的營養素,提供能量、促進消化和控制血糖。許多食物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包括水果、穀物、豆類和蔬菜。碳水化合物有不同類型,其中複合碳水化合物優於簡單碳水化合物,兩者的差異為何?紐約註冊營養師Jillian Kubala解說碳水化合物的組成,並建議民眾把多種複合碳水化合物加入日常飲食。簡單碳水化合物:單糖與雙糖所有碳水化合物均由醣類組成,依複雜程度又分為僅由一種或兩種醣組成的簡單碳水化合物,和由多種醣類組成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單醣(monosaccharides)是最簡單、最小的醣類,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三種;雙醣(disaccharides)由兩個單糖組合而成,主要有三種:蔗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葡萄糖+葡萄糖)和乳糖(葡萄糖+半乳糖)。許多健康的食物都含有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等單糖;而許多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則含大量單糖,如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單糖容易被身體消化,導致血糖迅速升高,這類簡單碳水化合物如糖果、汽水、含糖烘焙食品,除了熱量高,纖維、蛋白質及維生素等含量極低。因此食用過多簡單碳水化合物,會增加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健康問題。複雜碳水化合物:多醣複雜碳水化合物由三種以上醣類組成,使得身體更難以分解,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血糖上升較緩慢。多醣(polysaccharides)主要有三種:澱粉、肝醣和纖維。澱粉和纖維是存在食物中的多醣,而肝醣只存在體內,是人類和動物將碳水化合物儲存在體內的形式,我們會利用儲存在肌肉和肝臟中的肝醣來獲取能量。澱粉集中在水果、蔬菜、豆類和穀物等食物中,與澱粉不同,纖維不會被人體消化,但它們是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更能幫助排便順暢。與食用大量簡單碳水化合物的人相比,常食用富含纖維的複雜碳水化合物的人,罹患心臟病和結直腸癌的機率較低。而纖維也能讓人有飽足感,因此攝取高纖飲食的人,體內脂肪往往比低纖飲食的人低。以下是營養師推薦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全穀物:藜麥、燕麥、糙米、藜麥、蕎麥、小米等。全穀物是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之完整穀粒,這些部位含有重要的營養物質,如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一旦去除就變成精製穀物,大大降低營養價值。.豆類:黑豆、黃豆、扁豆、鷹嘴豆、豌豆、花豆等。研究證實富含豆類的飲食,可以預防某些癌症、第二型糖尿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等。.澱粉類蔬菜(根莖類):番薯、馬鈴薯、南瓜、玉米、甜菜等。所有蔬菜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有些蔬菜的澱粉含量高於其他蔬菜,這些在台灣歸類為根莖類。.水果:藍莓、蘋果、橘子、香蕉、桃子、芒果、草莓等。水果不僅甜,而且富含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合物。但營養師提醒,過量的水果也會對血糖產生影響。減少或避免食用 簡單碳水化合物檢視自己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是否多為簡單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麵包和添加糖的食品,過度攝取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含有大量添加糖的食品,如各種飲料、汽水、糖果和含糖穀物,危害尤其嚴重。高添加糖攝取量與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酯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都有關聯。三餐避免吃過多精製穀物,雖然偶爾吃簡單碳水化合物不會對健康產生嚴重影響,但飲食中的大部分碳水化合物應該來自複合碳水化合物。責任編輯:辜子桓
2024-12-12 06:13:18 養生.聰明飲食
先前TikTok上出現一個健康相關的流行話題標籤#icehack,有人指出喝冰水有助於減掉體內脂肪,而且無須改變任何飲食和運動習慣,簡單的作法聽起來很誘人。後來這段病毒影片被證實是由某食品補充劑營銷活動的一環,這個美國的業者宣稱該產品能幫助燃燒卡路里。撇開這個補充劑的廣告目的不談,喝冰水真的能幫助燃燒脂肪嗎?喝冰水效果不彰 不如身體泡冷水根據一項2003年的研究,喝500毫升的常溫水每小時能增加卡路里消耗30%,原因是身體會消耗能量將水溫提升到攝氏37度。但這個說法遭到挑戰,認為測量熱量消耗的方法有問題。2006年另一項更嚴謹的研究發現,喝冰水(3°C)僅能增加5%的能量消耗,等於每杯只會燃燒4大卡,換句話說,即使每天喝八杯冰水,也無法明顯減掉脂肪。後來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泡在冷水中比喝冰水還有效,像是洗冷水澡以及冬天游泳。浸泡在冷水中的好處可釋放快樂荷爾蒙提振情緒,還會將脂肪轉化為能夠產熱的棕色脂肪,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影響。還有一些研究指出,經常接觸冷水可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有助調整血糖水平。雖然喝冰水無法顯著促進代謝,但適當的補水對身體的正常新陳代謝至關重要,每天最好喝到2000毫升的水,所有非酒精類飲料都算,但最好還是直接喝無糖的白開水,建議以常溫飲用,運動後若喝冷水能有效為身體降溫。其他促進代謝的三種方法一、多吃蛋白質為了保持飽腹感並增加肌肉量,應選擇富含蛋白質的早餐。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早餐往往是蛋白質最缺乏的一餐。 所以應該多加關注早餐的內容。二、增加全食物(WHOLE FOOD)攝取量研究指出,每天吃三份全穀物的人患代謝疾病的風險較低,若是晚餐有剩餘的穀物,可加到第二天午餐的沙拉中。三、調整飲食節奏進食會向身體的生理時鐘發出信號並調節新陳代謝,小心不要在不規律的時間或深夜進食,因為會擾亂生理時鐘並對消化產生不良影響。資料來源/Women's Health
2024-12-11 01:16:19 養生.運動健身
增長肌肉是許多人運動的目標,肌肉不只能增強你的力量和速度,還有助於減少衰老過程中跌倒或受傷的風險。如果你一直在努力增肌,但沒有看到明顯的成果,可能是有些做法影響了你實現肌肉增長的能力。專家指出,增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事實上,增肌並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因為它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你的飲食、運動方式和基因。以下是可能阻礙肌肉生長的最常見錯誤營養攝取方式及改善方法:1.蛋白質攝取不足攝取蛋白質,例如瘦肉、乳製品和海鮮,或者豆類和植物性蛋白,對於肌肉的修復和增長至關重要。如果你攝取的蛋白質不足,身體將無法增長新的肌肉。一般而言,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大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蛋白質。但你有固定運動習慣,你需要的蛋白質量還要更高,可能需要每天每公斤體重1.2至1.7公克的蛋白質,尤其當你想增加自身肌肉量時更是如此。【延伸閱讀:每天該吃多少蛋白質?獲取蛋白質等於多吃肉嗎?吃太多會傷腎嗎?】專家提醒,身體在一次性攝取蛋白質時,對於肌肉蛋白合成的有效利用是有限的。因此,建議將蛋白質的攝取均勻分配到整個一天中,每餐攝取約20至30克高品質的蛋白質。2.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吃太少肌肉需要熱量盈餘來增長。專家表示,如果你的身體處於熱量赤字狀態,增肌的能力將會受到限制。熱量攝取不足會造成能量赤字,迫使身體將肌肉用作能量,而不是用於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需要攝取比消耗更多的熱量。其中,尤以碳水化合物是身體在高強度運動中的主要能量來源。如果攝取不足,可能會降低你的運動表現並延緩恢復。專家建議,在飲食中加入各種全穀物和最低限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藜麥、糙米、馬鈴薯、地瓜和燕麥。3.水分喝不夠水分對於所有身體功能都至關重要,包括肌肉收縮和修復。脫水會引起肌肉痙攣、疲勞和運動表現下降等症狀。【延伸閱讀:喝太多水會怎麼樣?水中毒會有什麼感覺?一招判斷水喝夠不夠】為了防止脫水,應該在一天中持續小口飲水,尤其是在運動前、中和後。專家補充,含水量高的食物例如某些水果,也可以幫助你達到每日的水分攝取目標。4.忽略健康脂肪如果你的飲食中沒有攝取足夠的健康脂肪,身體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激素,例如睾固酮來支持肌肉增長。專家建議在飲食中加入更多健康脂肪,例如酪梨、堅果、種子、油性魚(如鮭魚和鯖魚)以及橄欖油。一般而言,應優先選擇均衡的全食物飲食,而非補充品。5.運動後未補充營養專家指出,運動後為身體處於最佳狀態來吸收營養並開始肌肉修復和增長的過程。如果在運動後沒有給身體提供營養,可能會導致肌肉增長變慢,並增加疲勞感。因此,在運動後應攝取一餐均衡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運動後無法回家,建議攜帶一餐包含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餐點來補充能量。【資料來源】.6 Nutrition Mistakes That Might Be Holding Back Your Muscle G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