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葱
蔬果類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鮮,去頭部及外皮,混合均勻打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食品狀態或料理方式
生鮮,去頭部及外皮,混合均勻打碎
*數值單位均為每 100g可食部分之含量
熱量(kcal)
42
水分(g)
88.9
蛋白質(g)
1
脂肪(g)
0.2
碳水化合物(g)
9.5
鈉(mg)
2
膳食纖維(g)
1.4
膽固醇(mg)
0
2025-08-17 10:47:15 養生.營養食譜
「醫師對不起!我……又忘了……」診所裡年僅20歲的大學生助理小雯,低著頭頻頻向我道歉。 她近來常因健忘與注意力不集中而苦惱,我驚覺揮之不去的「腦霧」早已不是中高齡的專利,而是各年齡層都可能因營養失衡而面臨的困境。 幸好,大腦有驚人的可塑性,我們可以透過「吃對食物」來改善。以下分享三道健腦食譜,它們在營養上互補,形成一套均衡的飲食方案,讓我們從餐盤開始,為大腦注入清晰能量,告別腦霧。 紅綠黃三色壽司棒(2~3人份) 完美集結了三大健腦營養素,可作為一份能量滿點的午餐。主角煙燻鮭魚富含Omega-3,是構築腦細胞的「基礎建材」;金黃蛋皮則提供卵磷脂,扮演著「思緒的潤滑油」,確保記憶與思考順暢不卡關;而富含B群的糙米飯更是如同「大腦的發電機」,穩定地將食物轉換為能量。 然而,若以「哈佛健康餐盤」檢視,這道美味主食的蔬菜比例略顯不足,我們可以透過下一餐來巧妙平衡。食材:溫熱糙米飯2碗、煙燻鮭魚2大片、小黃瓜1條、雞蛋2顆、太白粉水1小匙(太白粉與水1:1) 、鹽適量壽司醋:白醋1.5大匙、砂糖1大匙、鹽1/2小匙 作法:1.調製壽司醋飯:將壽司醋材料混合均勻。分次加入溫熱的糙米飯中拌勻,試嚐調整至喜歡的酸甜度。2.準備內餡:雞蛋與太白粉水打勻,加入適量鹽攪拌均勻,過篩後以平底鍋煎成兩片薄蛋皮,放涼後切成條狀;小黃瓜用削皮刀削成長薄片;煙燻鮭魚切成條狀。3.製作三色壽司棒● 先將約一碗至1/2碗的壽司飯放在保鮮膜中間,將保鮮膜捲起來,捏成棒狀。● 保鮮膜鬆開,將壽司飯(棒)移到保鮮膜下方。壽司飯的上面排著鮭魚、蛋皮及小黃瓜。● 讓壽司飯滾到上述排好的食材。並以食材將壽司飯包住,最後將兩側保鮮膜捲緊一點就完成了。4. 靜置5分鐘定型後,即可取下保鮮膜,切塊享用;也可直接鬆開部分保鮮膜食用。 南法陽光‧香草慢燉雞湯(2人份) 晚餐的任務,就是將蔬菜加倍補回。這道雞湯幾乎不含澱粉,將烹調重點放在豐富蔬菜上,不僅補足了纖維,更提供了多元的抗氧化物,為大腦建立起防護罩。雞肉則補充了優質蛋白質,是合成提振精神之神經傳導物質的來源。這碗湯,完美平衡了午餐的營養配置,讓整日攝取更趨完整。 食材:去骨雞腿肉2支、洋蔥1/2顆、紅蘿蔔1/2條、西芹2枝、花椰菜1/3顆、白酒100c.c.、雞高湯或清水1000c.c.、新鮮迷迭香2支、月桂葉2片、鹽和黑胡椒適量作法:1.洋蔥、紅蘿蔔、西芹皆切小丁;花椰菜切小朵後預先汆燙備用。2.雞腿肉表面撒入鹽和黑胡椒。鍋子裡面先倒一點油,耐心煎至雞皮呈現金黃酥脆後,即可取出,並切成適口大小備用。3.利用鍋中的雞油,小火炒香切丁的蔬菜,直到洋蔥變透明。4.加入白酒嗆鍋,酒精揮發後,倒入雞高湯,放入雞腿肉塊與迷迭香、月桂葉。煮滾後轉小火,加蓋慢燉約15分鐘,讓風味融合。5.開蓋加入花椰菜,以鹽和黑胡椒調味。●若希望口感更清爽,可用清水取代雞高湯。藍莓酪梨核桃飲(1人份)除了正餐,一杯營養飲品能為整日飲食查漏補缺。藍莓強大的花青素,是頂級抗氧化劑;核桃則是植物Omega-3的冠軍,鞏固「大腦建材」;搭配富含卵磷脂的豆漿,能快速補充極為關鍵的微量營養素。食材:冷凍藍莓50-70克、成熟酪梨1/4顆、低溫烘焙核桃3-4顆、無糖豆漿或牛奶180-200ml、冷凍香蕉半根作法:1.酪梨去皮去核,切小塊。2.將無糖豆漿先倒入調理機,再依序放入酪梨、冷凍香蕉、冷凍藍莓與核桃。3.以高速攪打約1分鐘,直到呈現絲滑細膩的奶昔狀,即可倒入杯中。飲品表面以新鮮藍莓、薄片酪梨及核桃碎裝飾。● 善用「冷凍水果」是創造濃郁口感的祕訣,冷凍的藍莓與香蕉能帶來如冰淇淋般的質地。● 將核桃放入乾鍋,以小火慢慢焙炒,稍微放涼備用,可去除堅果澀味,更提高酥脆口感與香氣。
2025-08-17 10:42:34 養生.聰明飲食
現代飲食中,甜味幾乎無所不在,長期高糖攝取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高度相關,已是醫學界共識。為降低糖分負擔,代糖(甜味劑)甜度高、熱量低,逐漸成為控糖替代品,但醫師提醒,代糖也不是毫無限制,適量攝取才安全。天然代糖不易被代謝,多從尿液排出。什麼是代糖?代糖是具備甜味特性,但是熱量貢獻極低或不含熱量的食品添加劑,甜度顯著高於蔗糖,僅需微量即可達到預期的甜味效果。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沈峰志指出,代糖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兩大類,天然代糖如赤藻糖醇、甜菊糖、羅漢果糖多源自植物萃取。其中赤藻糖醇自然存在於水果及發酵食品中,在人體內不易被代謝,大部分從尿液排出,不會造成血糖或胰島素波動,對腸胃不適的副作用也相對少,但一次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輕微腹瀉。部分人工代糖,曾有致癌疑慮,關鍵在攝取量。而人工甜味劑最早被發現的是糖精,甜度約是蔗糖200倍至700倍,不含熱量。事實上,糖精具有良好穩定性,早期動物實驗曾引發其潛在膀胱癌風險的疑慮,然而經過大規模研究證實,正常攝取量下,對人類致癌風險極低,目前多國都已解禁。另一種廣為人知的人工添加劑阿斯巴甜,曾被質疑與癌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聯,但研究指向在建議攝取量內仍屬安全。蔗糖素也廣泛應用在烘焙,不易被人體吸收,直接排出體外。代糖的價值是提供糖友穩糖、減肥者減少熱量。沈峰志表示,代糖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能提供甜味而不引起血糖大幅波動;對減重者則有助於降低總熱量攝取;孕期糖尿病婦女、代謝症候群患者等需嚴格控糖的族群,也能因代糖的存在而增加飲食彈性。糖尿病患者雖可利用代糖控糖,但仍需控制總熱量與營養均衡;減重者可用代糖降低飲品與甜點的熱量,但不應因此增加食用頻率;兒童則不建議長期使用高甜度代糖,以免影響味覺發展與飲食偏好。雖然正常攝取量下,代糖減少了熱量與血糖負擔,但它並非「零爭議」。沈峰志指出,某些代糖如糖精、蔗糖素可能改變腸道菌相,影響葡萄糖代謝與胰島素敏感性,長期攝取高甜度代糖,也可能降低味蕾對天然甜味,如水果糖分的敏感度,甚至可能誘發對高糖食物的渴望。避免一天攝取多種代糖,造成累積過量。也因此,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23年對非糖甜味劑的態度趨向保守,建議不要長期依賴代糖作為控制體重或預防慢性病的主要策略。至於消費者在選購含代糖食品時,應先查看營養標示與成分表,注意代糖種類與排序,避免一天攝取多種代糖造成累積過量,尤其糖醇類代糖如山梨醇、木糖醇,一次攝取過多,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宜少量分次食用。代糖最大的價值,是幫助降低糖攝取的過渡工具,而不是讓人放心吃甜的通行證。沈峰志強調,代糖的出現,讓人類在享受甜味與維持健康之間找到折衷方案,真正的健康關鍵在於整體飲食結構,而非單一成分,降低對甜味的依賴,增加天然原型食材比例,才是長遠之計。代糖既不是全然無害的「甜蜜救世主」,也不是取代健康飲食習慣的萬靈丹,天然或人工,安全核心原則始終在於「適量攝取」。天然代糖一定比人工好?安全攝取量才是關鍵。「天然一定比人工好,是常見的誤解。」沈峰志說,把甜味劑區分為天然與人工,並不是判斷安全性的絕對標準,關鍵在化學結構、人體代謝方式與最終生理影響。例如,天然的甜菊糖與羅漢果糖不易代謝,人工合成的蔗糖素也有類似不易代謝特性,部分天然物質攝取過量,卻會對人體引發不良反應。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准的代糖,都經過嚴格毒理學評估,並訂定「可接受每日攝取量」(ADI),在ADI範圍內,無論天然或人工代糖皆屬安全劑量,不會造成已知健康風險。以阿斯巴甜為例,建議的ADI是每公斤體重40毫克;對一名60公斤成人而言,每日安全攝取上限為2400毫克,一般市售無糖飲料中的含量,通常需喝數公升以上才會達到上限,但仍需留意累積攝取量。代糖種類● 天然代糖萃取自植物或自然食物,如甜菊葉、羅漢果、椰子花蜜等。例如,甜菊糖苷、羅漢果苷、赤藻糖醇、木糖醇等。● 人工代糖由化學合成,例如阿斯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蔗糖素等。
2025-08-17 09:42:47 養生.聰明飲食
「多多綠半糖少冰、珍奶全糖去冰……」訂購手搖飲已成為台灣辦公室文化、社交活動,同事邀約時,為不掃興,也會填上訂單。不過,營養師劉怡里提醒,如每周飲用三、四杯以上含糖飲料,長期下來恐養成糖癮,無甜不歡,少了糖,就無精打采。為了身心健康,建議嗜甜的「螞蟻人」試著減糖、少糖,甚至無糖。成本低、甜度夠,手搖飲多用高果糖糖漿。劉怡里表示,喝甜飲、吃甜食後,腦部吸收葡萄糖,血糖上升,血清素分泌量變多,好像給了大腦一根能量棒,頓時心情變好,充滿幸福感。此時,同事們談心、聊八卦,工作似乎也沒那麼糟、那麼累。不過,這類辦公室文化卻可能養出「螞蟻人」、「嗜糖族」,攝取過多糖分,容易降低胰島素敏感,血糖不穩,成為三高慢性疾病候選人。一般來說,手搖飲店常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蔗糖、黑糖、蜂蜜等甜味添加物,其中以高果糖糖漿使用率最高,原因有三,一為甜度高,只需要一點點,就能達到一定甜度。其次是不受溫度影響甜度,即倒進冰水,也能感受到甜味。最重要的是成本低廉,業者常一大桶一大桶地進貨。劉怡里表示,手搖飲店家如果沒有註明糖分來源,幾乎都是採用高果糖糖漿。研究證實,如果長期攝取這類糖分,容易引起脂肪肝、高血脂、低密度膽固醇偏高,且增加痛風機率,這也是為何應該少喝手搖飲、含糖飲料的原因之一。詢問店家是否有蜂蜜、黑糖、蔗糖等選項。如忍不住想喝甜飲,劉怡里建議,訂購手搖飲時,主動問商家「可否加點錢,換成蜂蜜、黑糖、蔗糖」。與高果糖糖漿相較,蜂蜜含有酵素、礦物質,屬於添加糖的首選,黑糖含有鐵質,甜度較低,對健康危害也少一點。不過,蜂蜜、黑糖、蔗糖、高果糖糖漿均屬於「額外」添加糖,劉怡里表示,均應減少攝取量,以免累積熱量,腰圍變粗,囤積腹部脂肪,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一杯全糖飲料,就超出一天建議糖攝取量。劉怡里指出,成年人每天約需1800大卡,其中額外添加糖應該低於180大卡,換算下來為9顆方糖、45公克的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資料顯示,一般手搖飲微糖約25克糖、半糖則是35克糖,全糖超過50克,國健署建議每天最多攝取50克糖量,只要點了全糖飲料,幾乎都會超標。舉例來說,半糖大杯珍奶約含有9顆方糖,全糖半糖大杯珍奶則有12顆方糖,要是點了全糖多多綠等口感偏酸的飲料,業者必須添加更多的糖,一杯約含14顆方糖,高於每天建議量。禁糖要漸進,堅持減糖3-6個月就能成為習慣。如何讓愛吃甜食、愛喝手搖飲的人慢慢遠離糖分的危害?劉怡里表示,螞蟻人如果立刻禁糖,過著無糖人生,生活沒了色彩,提不起勁,沒了活力。因此,想要減糖,務必循序漸進,一步一步降低糖的攝取量,另外還得選對糖,才能降低「糖害」。劉怡里建議,從不點「全糖」做起,試著讓自己習慣少點甜味的飲料,先花一個月時間習慣半糖的甜味,再換成三分糖、無糖,「想養成新的飲食習慣,至少得堅持3至6個月。」善用鮮乳、水果添加,讓飲料增添天然甜味。要是真喝不下無糖飲料,劉怡里建議,在飲料裡加些點鮮乳,紅茶變成鮮乳紅茶,因為鮮奶帶有一些天然糖分,能夠增加口感,卻沒有額外糖的負擔。再者,在飲料中放一些水果丁,例如,芒果、草莓、柳丁、檸檬等碎片果粒,變成好喝的水果茶。「想要減少攝取糖分,還得慎選配料。」劉怡里說,大部分珍珠、波霸、椰果等配料均在糖水裡熬煮,高糖、高熱量,如果在手搖飲裡添加了配料,那飲料就應選無糖。另外,奶泡、奶蓋等特製方式,及最近幾年廣受歡迎的楊枝甘露均屬高糖飲料,建議少喝為宜。8大降低糖癮的祕訣1.正餐仍須攝取足夠的澱粉、碳水化合物,如沒吃飽,就會想吃甜食、喝甜飲。2.再忙再趕,都應吃早餐,大腦需要葡萄糖養分,早上不吃,就易嗜甜。3.吃甜點時,搭配無糖豆漿。4.試著將水果當成甜點。5.點手搖飲時,逐步降糖,從全糖、半糖、微糖,變成無糖。6.食用蛋糕、甜點時,找人分食,份量減半。7.養成吃慢一點、喝慢一點等飲食習慣。8. 多多攝取膳食纖維,穩定血糖,降低嗜糖欲望。
2025-08-17 12:19:52 養生.聰明飲食
夏日蔬菜當季,青椒常出現在餐桌上,但多數人習慣去籽、丟掉籽蒂。營養專家指出,青椒的種子和籽蒂含豐富營養素,包括有助血液循環的成分與抗氧化物質。簡單的微波下處理,還能快速完成時短料理。青椒種子也能吃,營養比果肉多青椒的種子和籽蒂含有多種營養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Pyridazine」成分,據說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此外,種子與籽蒂也富含抗氧化的多酚類物質,含量甚至高於果肉。專家指出,捨棄這部分其實相當可惜。對於擔心苦味或口感的民眾,年輕或新鮮青椒的種子幾乎沒有苦味,反而帶來爽脆口感,是料理的加分元素。微波加熱時短料理,種子不必去想要快速烹調又保留營養,專家建議先進行簡單微波處理。首先,將青椒洗淨、去蒂,縱向切成兩半,再放入耐熱盤中,覆蓋保鮮膜,微波500瓦約1分鐘。經過這個步驟,種子和籽蒂與果肉口感融合,不會影響味道,也能直接用於炒菜、涼拌或和食料理。對忙碌的上班族或家長而言,省去去籽的手續,大幅節省料理時間。資料來源 / Yahoo!JAPAN
2025-08-16 01:34:51 養生.健康瘦身
許多40以上的人,不管整體外型胖瘦,總會說自己肚子多一圈贅肉,這圈贅肉通常就是指腹部脂肪,其中又以器官周圍的內臟脂肪最危險。內臟脂肪是危險脂肪體脂肪可分為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儲存在皮膚下,分布於全身,尤其以大腿、手臂、腹部為主,是影響外觀的肥肉。內臟脂肪則存儲在器官周圍,功用在保護臟器;過多的內臟脂肪會緩慢分泌炎症物質進入血液,誘發衰老和各種慢性病,例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導致脂肪肝、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心臟病、腦中風、痛風等。所幸,藉由簡單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和健康飲食,可以幫助消除內臟脂肪。根據《Eat this, Not that!》訪問了多位專家,包含營養師、健身教練、飲食專家等,請教他們吃哪些食物有助對抗內臟脂肪。以下幾種食物建議可以適時加入早餐,它們的特性是熱量低、蛋白質含量高、飽腹感高,這有助於我們維持更長時間的飽腹感,也能排擠糖分,進而幫助燃燒內臟脂肪。7種早餐食物幫助燃燒內臟脂肪1.雞蛋雞蛋富含完整的蛋白質和關鍵的脂肪燃燒營養素,如膽鹼和維生素D,再與蔬菜搭配,更能促進雙重脂肪燃燒。2.不加糖的希臘優格希臘優格是指經過過濾去部分乳清、質地更濃稠的優格,比一般優格蛋白質含量更高,糖分較低。更好的是,它還富含有益腸道的益生菌,許多研究指出健康的腸道菌群與較少的內臟脂肪有關,如再添加奇亞籽或亞麻籽,更能補足纖維質。3.鋼切燕麥燕麥對健康有諸多好處,但並非所有燕麥都一樣。要吃燕麥,營養師專家們多會推薦鋼切燕麥(steel-cut oats),因為它的加工與添加糖最少,保留了較多的原始結構與咀嚼感。鋼切燕麥含高膳食纖維、蛋白質與多種礦物質,因為加工程度低,升糖指數(GI)比即食燕麥片低,更能維持血糖穩定與飽足感。唯一的小缺點是,比起即食或傳統燕麥片,鋼切燕麥需要煮食的時間較長,大概要煮20~30分鐘左右。在早餐吃鋼切燕麥,加再點堅果,不但可以更長時間飽腹,更是減掉內臟脂肪的好方法。4.奇亞籽奇亞籽富含 omega-3、纖維和植物蛋白,可調節激素、腸道健康和控制食欲。奇亞籽吃進去後,會在你的胃裡膨脹,足以讓你保持幾個小時的飽腹感。5.堅果堅果除了植物蛋白、抗氧化劑、纖維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提供健康的脂肪。根據一項追蹤數據顯示,每天吃至少7克以上堅果的成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血壓都比不吃堅果的人低。同時,吃堅果的人腰圍平均也較小,這是腹部脂肪堆積的指標。6.野生藍莓漿果類的野生藍莓,是最健康的水果之一,其含糖量低於多數水果,富含抗氧化劑更可以對抗過多的自由基和炎症,這兩者是內臟脂肪的危險因素。在燕麥或優格裡加一些野生藍莓或奇亞籽,就是一碗好吃又營養的早餐。7.酪梨酪梨是很健康的油脂,含有高比率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9),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有助於減少腹脹並穩定血糖。健康的脂肪會向你的身體發出信號,燃燒而不是儲存脂肪。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曾受訪建議,酪梨最佳食用方式是切成小塊加入沙拉,或是製作成抹醬沾麵包、餅乾,增加滑潤口感。每天食用1/4顆就足夠,一天以不超過半顆為主。配合阻力運動有效減少內臟脂肪除了飲食還不夠,一定還要搭配運動,其中又以阻力運動最有效,運動營養師建議「舉重」是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的最佳運動。根據《EatingWell》訪問運動營養師建議,舉重是阻力訓練或肌力訓練的一種形式,透過鍛鍊特定的肌肉或肌肉群來提高肌肉健康。【資料來源】.《Eat this, Not that!》 .《EatingWell》 .聯合報系資料庫
2025-08-14 07:34:23 活動.活動最前線
隨著健康和環保意識提升,近年蔬食風潮在全球盛行,「世界素食人口報告」顯示,台灣素食人口比率居全球第二,能有效降低罹患高血壓、糖尿病機率。營養師劉怡里指出,素食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降低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肥胖風險,甚至預防癌症發生。只要注意補充蛋白質、鐵、維生素B12,並正確烹調,不論是長輩、兒童、三高族群、腎臟病友,都能健康吃素。3特殊族群吃素妙招■ 長者:補充優質蛋白質許多人擔心特殊族群吃素會缺乏營養,劉怡里表示,長輩較容易有肌少症問題,若吃素要多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尤其應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也可吃蛋素或蛋奶素,例如雞蛋、鴨蛋、鵪鶉蛋、牛奶等,以及黃豆、黑豆、毛豆等豆類食物。■ 兒童青少年:全穀雜糧配豆類發育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正是身體成長的時候,劉怡里說,此階段應多攝取必需胺基酸,若吃素則因全穀雜糧類缺少離胺酸,豆類缺乏甲硫胺酸,建議兩者搭配,例如:黑豆飯、紅豆飯、紅豆紫米粥、綠豆薏仁湯,可以確保攝取到完整的必需胺基酸。■ 腎友:吃適量原型蛋白質過去曾認為植物性蛋白質會對腎臟造成負擔,讓許多腎友擔心,劉怡里表示,適量的原型蛋白質,反而有助於修復腎絲球,改善尿蛋白流失。吃素也要重營養均衡營養均衡是維持健康的關鍵,素食者更要確保有足夠的營養。劉怡里建議,茹素者的主食可選擇全穀雜糧類,如燕麥、大麥、五穀飯,補充纖維與抗氧化物;蔬菜其中一份可選擇綠色蔬菜,補充維生素B群,以及一份曬乾的香菇,補充維生素D;水果其中一份可選擇高維生素C的芭樂、柑橘類、小番茄、草莓、奇異果等,並且在餐後馬上吃,幫助餐中植物性鐵的吸收;蛋白質優先選原型豆類或少加工的豆製品,例如:黑豆、毛豆、豆乾、傳統豆腐等,避免高油脂的油豆腐、素雞、百頁豆腐等。長期茹素者容易缺乏鐵、維生素B12、維生素D及Omega-3,劉怡里建議,在烹調用油上可選擇亞麻籽油、核桃油等,也多補充堅果如芝麻、核桃、腰果等,這些油脂能轉化成EPA和DHA,也有助於護腦和心。建議可以攝取1張海苔壽司皮大小約3公克的紫菜或藻類來補充維生素B12,維生素D則可從乾香菇類中攝取外,也可以多曬太陽。「你的食物就是你的醫藥。」劉怡里說,健康吃素,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建議採蒸、煮、悶、燉等烹煮法,避免油炸、焗烤或勾芡等高油脂的料理方法,也提醒素食者應選擇食用當季、多樣的食材,除了能保證營養攝取的廣度,也符合永續飲食的理念。蔬食競賽 報名起跑「2025健康永續行動×蔬食生活市集」將於10月18日至19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中4B館舉辦,活動中推出「蔬食競賽」,鼓勵民眾用創意料理,讓生活更永續、更健康。比賽主題分為「高纖飲食」與「低碳料理」。高纖燕麥組:以燕麥為主角,做出創意料理。低碳蔬食組:用當季、當地食材,料理出低碳又健康的美味,歡迎報名參加。報名期間:8月1日至9月1日洽詢:02-8692-5588轉5616
2025-08-13 06:48:05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是幸福健康生活重中之重,還有更多的人會特意選擇對加強保護心臟的蔬菜。註冊營養師贊卡(Avery Zenker)指出,蔬菜含有豐富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數千種生物活性植物化學物質,愈來愈多證據表明蔬菜在支持心血管健康方面發揮了作用,因此多吃蔬菜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他特別推薦5種對心臟最有益的蔬菜︰首先是深綠葉蔬菜,是增強心臟功能營養素的絕佳來源。贊卡表示,深綠葉蔬菜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多酚,這些物質早已獲證明有助心臟健康。尤其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減少中風發病率與死亡率,是有密切關係。其次是紅蘿蔔。不少人早已知道它的益處,尤其對眼睛、大腦甚至心臟都好處多多。研究發現食用更多紅蘿蔔及其他橙色蔬菜的人,患上及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贊卡解釋,因為紅蘿蔔含有一種稱為β-胡蘿蔔素的多酚,這種多酚與對心血管大有好處,並且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減少炎症及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 ,這兩者都是導致心血管併發症的關鍵因素。第三是番茄。它可以看成為水果,但不少人用之作蔬菜烹飪,它早被譽為「超級食物」,有7大功效之說:預防癌症、緩解便秘、維護肌膚、美白、幫助瘦身、降低血壓、消水腫。贊卡指出,番茄這麼多好處,在於它含有豐富番茄紅素,這是一種多酚,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夠降低血壓、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斑塊的積聚),從而有益於心臟健康。第四是甜菜根,含有豐富的一氧化氮,在血液流動及血壓調節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贊卡說,甜菜根是一種獨特的蔬菜,含有一種叫做甜菜紅素的多酚,有助減少發炎、降低膽固醇、降低血壓、減少動脈狹窄,對抗動脈粥樣硬化。最後是毛豆,它本質上是嫩黃豆,儘管嚴格來說它屬於豆科植物,但通常像蔬菜一樣食用。贊卡說,研究一致發現食用毛豆及其他豆類,跟改善心血管健康呈正比,包括改善血壓及降低膽固醇。每天吃這些綠豆可以補充能量,讓你保持飽腹感的同時,也讓心臟得到好處。
2025-08-13 06:19:14 焦點.健康知識+
中度颱風楊柳暴風圈已於今晨6時許觸陸,中南部恐受影響,菜價也會勢必跟著波動。北農表示,今日蔬菜到貨量下降,但每公斤批發價格也有下跌到63.1元,仍為今年第三高價,同時也會觀察颱風是否影響西部蔬菜產區,即時因應啟動平穩價格蔬菜。北農表示,台北市今日蔬菜到貨量約1294噸,第一市場約883噸、第二市場約411噸。蔬菜每公斤批發價格為63.1元,相比昨日的69元下降。水果每公斤批發價格55.6元,相比昨日的56.62元下降。北農副總經理路全利說明,今天進貨量比昨天略減,加上市況逢明日休市,且楊柳颱風將登入,由於成交價格偏高與拍賣中下雨影響,承銷人購買意願不高,觀望居多,造成買氣偏弱,交易市況遲緩,各菜種行情跌多漲少。北農指出,葉菜類進貨量略減,價格跌多漲少,甘藍到貨量約378噸,價格上漲5元,大白菜到貨量約74噸,價格下跌3元,青江菜到貨量約14噸,價下跌28元。花果類的進貨量略減,價格跌多漲少,苦瓜到貨量約20噸,價格下跌4元。根莖類進貨量略增,價格跌多漲少,青蔥到貨量約22噸,價格上漲80元。而價格上漲菜種有甘藍、絲瓜、敏豆、青花苔、紅蘿蔔、青蔥等。而價格下跌菜種有小白菜、大白菜、青江菜、蕹菜、萵苣菜等。路全利說,楊柳颱風路徑觸碰到台灣,截至目前是只有東部,尚未影響到西部蔬菜產區,若颱風過後沒有新的災害,產區整體恢復耕種,預計月底能夠慢慢上市,但若有新的災害恐會延期。因此,仍要留意後續雨勢及變化。路全利說,最近蔬菜價格高檔,北農與北市府到14日推出第三波平穩價格蔬菜作業,因應楊柳颱風,計畫15日推出第四波平穩價格蔬菜,另外若消費者平日繁忙,也能透過免運費的北農嚴選電商平台購買有機蔬菜,每箱699元有13樣蔬菜,方便民眾購買。
2025-08-13 06:13:40 養生.聰明飲食
一位食品專家,英國人最喜愛的水果種類,依照它們營養價值進行了排名,而那些經常被我們當作早餐拿來吃的水果,排名居然表現不佳。註冊營養師、「How Not to Eat Ultra-Processed」一書的作者妮可菈.路德連雷恩(Nichola Ludlam-Raine)收到請求,針對從從葡萄到橙子,從草莓到鳳梨等英國人最愛的18種水果,進行評估,根據他們的營養價值評分,滿分五分。「水果含有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以像是果糖等天然糖的形式存在,同時還含有纖維;纖維則是會減緩消化,並有助於防止血糖飆升,」路德連雷恩指出並解釋:「然而,有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人,則需要注意實用的份量,一次食用一把或80克。」不同於添加糖分,水果是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路德連雷恩分享了最適合經常想用的水果,同時也列出含量高,應被視為是零食,而非日常主食的水果。對那些喜歡把熱帶水果當早餐,或喜歡把水果加入優格享用,又或者切一根香蕉到粥裡的人來說,這恐怕是個壞消息。排名墊底,滿分5分僅獲得1分的水果,是所有品種的甜瓜(melon),無論是西瓜、哈密瓜、香瓜還是加利亞蜜瓜(Galia),全都位居排名末位。甜瓜主要由水組成,富含維生素C,有些品種甚至含有維生素A,但它們的卡路里含量和其整體營養價值一樣低。路德連雷恩指出:「跟其他水果相比,甜瓜的纖維含量和整體營養成分都較低,且含有『一定份量的天然糖分』。」排名倒數第二的則是鳳梨,滿分5分只拿到了2分;主要是因為鳳梨天然糖含量很高,且其酸性汁液會刺激牙齦。「鳳梨富含維生素C,並含有能幫助消化並減緩發炎的鳳梨蛋白酶(bromelain),」路德連雷恩解釋,並補充說這種帶刺的黃色水果還富含「有助於新陳代謝和抗氧化功能」的錳(manganese)。滿分5分獲得了3分的香蕉,與葡萄並列;香蕉是很多人的早餐首選,路德連雷恩表示,香蕉富含天然糖分,曾被形容是「披著黃色外皮的瑪氏巧克力棒(Mars bar)」,但仍然有很多健康益處。她說:「香蕉富含鉀、維生素B6和膳食纖維,且還能快速補充能量,並有益於心臟健康。」這位營養師還將橘子、奇異果和莓果列為榜首,並給這些色彩鮮豔、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打出了5分的滿分成績;梨子、蘋果、葡萄柚和芒果則排在中間,滿分5分獲得了4分。
2025-08-13 12:16:05 養生.抗老養生
想像兩位70多歲的樂齡族,他們都活躍、獨立生活並享受人生。然而,接下來的15年中,其中一人卻罹患了2至3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和憂鬱症,另一人則相對健康。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根據刊登在《自然老化》(nature aging)期刊的新研究,飲食習慣可能是其中關鍵因素之一。飲食模式與慢性疾病的關聯該研究追蹤了超過2400名瑞典高齡成年人,長達15年。研究發現,持續遵循健康飲食的人,慢性疾病的發展速度較慢;反之,飲食偏向促發炎(例如加工肉品、精製穀物和含糖飲料)者,疾病累積速度較快。事實上,促炎飲食已被證實會引發身體的低度慢性發炎。研究分析了四種飲食模式,包括得飲食(專為保護腦部健康設計)、替代健康飲食指數(基於降低疾病風險的食物)以及地中海飲食,均與疾病累積較慢有關;相反地,促炎飲食則與疾病加速有明顯連結。其中,在心血管及精神疾病方面,飲食的影響尤為顯著。健康飲食者較不易罹患心衰竭、中風、憂鬱或失智症。但在肌肉骨骼疾病方面,像是關節炎、骨質疏鬆症,飲食與疾病風險的關聯尚不明朗。除此之外,女性及78歲以上年長者從健康飲食中獲得的益處更為顯著,顯示任何年齡階段開始調整飲食,都能帶來正面影響。飲食影響老化的機制為何飲食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發炎反應。隨著年齡增長,低度慢性發炎逐漸出現,並與多種疾病相關。富含蔬果、全穀及健康脂肪的飲食,有助於減少發炎,而高度加工食品和糖分則會加劇。另一原因是健康飲食支持身體的復原力,提供維持免疫功能、肌肉質量及認知健康所需的關鍵營養素,長期下來能顯著改善老化過程。需留意飲食只是影響健康老化的因素之一,身體活動、社交關係及醫療資源同樣重要。但提升飲食品質,是相對簡單且可行的方式,幫助高齡者延長健康壽命。健康飲食建議對於高齡者而言,研究作者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全穀類,選擇健康脂肪來源,如芥花油及魚類,同時限制紅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及飽和脂肪。這些飲食原則是上述健康飲食模式的基礎,也與較慢的老化速度、更佳的腦部健康及較少的慢性疾病發生相關。整體而言,即使是微小的飲食改變,也能在晚年顯著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況。【資料來源】.Older adults who follow healthy diets accumulate chronic diseases more slowly – new study
2025-08-12 08:10:00 養生.健康瘦身
近年來,「多吃水果能減肥」的說法在網路上流傳甚廣。許多人認為水果熱量低、富含營養,是減重的理想選擇。但也有不少人發現,水果吃多了不但瘦不下來,還出現腸胃不適的情況。水果減肥法究竟是真有奇效,還是暗藏玄機?蒼嵐健康美學診所院長、醫師吳其穎(蒼藍鴿)從臨床與營養角度,解析水果與減重的正確關係,以及如何聰明攝取水果才真正「吃得瘦」。水果與減肥有關嗎?關鍵在選擇與吃法吳其穎指出,水果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與抗氧化物質,確實有助提升飽足感與整體健康,是均衡飲食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要注意,並非所有水果都適合減重,高糖分的水果如芒果、葡萄、榴槤等,若攝取過量,反而容易讓熱量攝取超標。關鍵在於挑對水果、吃對時機:建議選擇低糖、高纖的水果,例如蘋果、芭樂、奇異果等,並避免空腹或睡前大量食用。吃水果真的能瘦?醫師這樣看從臨床觀察來看,適量攝取低熱量水果,例如各類莓果、奇異果,確實有助控制總熱量攝取,支援減重計畫。吳其穎補充,部分患者在飲食中加入「水果餐」後,常見食慾下降、點心攝取減少的情況,也能改善便秘、膚色與消化狀況。但若是過量攝取高糖水果,除了體重不降反升,還可能增加皮膚膨脹壓力,導致妊娠紋風險上升。他也提醒,水果不能取代正餐,過度依賴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反而影響健康與減重成果。減重時怎麼吃水果最有幫助?為達到健康瘦身的目標,吳其穎醫師建議應掌握幾項原則。首先,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並避免高糖、高GI水果,以減少血糖波動與脂肪堆積風險。其次,控制份量,每次攝取建議100至150公克,可作為正餐配角或上午點心,避免過量。特別要注意的是,晚上代謝率較低,若攝取過多水果,容易轉化為脂肪儲存,應盡量避免。此外,果汁因失去纖維,糖分含量往往超標,不建議以果汁取代整顆水果。每日水果攝取量建議維持在2至3份,約200至300公克,並結合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才能達到最佳減重與健康效果。水果吃太多會怎樣?這些族群要小心雖然水果營養豐富,對健康有許多益處,但吳其穎提醒,過量食用仍可能帶來風險,特別是高糖水果,容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對某些族群並不適合。像是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者、腸胃敏感或有果糖不耐症者,以及腎功能不全者,都需要特別留意水果的種類與攝取份量。這些族群在食用水果時,建議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依個人狀況量身調整,才能在享受水果營養的同時,避免影響健康或引發其他問題。水果是輔助,不是主角吳其穎強調,減重不能單靠水果,必須搭配整體飲食規劃與運動習慣。水果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若誤以為多吃就能瘦,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建議民眾在改變飲食習慣前,尋求專業意見,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減重策略,避免落入「水果等於減肥聖品」的迷思。【延伸閱讀】埋線拉提能逆齡?醫師揭線雕抗老真相減肥不必戒澱粉 教你聰明吃出好身材【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5727】
2025-08-11 11:12:51 養生.聰明飲食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 的數據,多數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取75~90毫克的維生素C,除了常聽到了柑橘類水果之外,健康網站《Prevention》也整理出15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讓民眾在飲食上能有更多樣化的選擇。1.草莓一個橘子平均能提供70毫克維生素C,屬於漿果類的草莓每杯則含有89.4毫克維生素C,而且還富含礦物質「錳」,能幫助新陳代謝、調節血糖,鈣、鎂和鉀等其他營養素的含量也非常豐富。2.鳳梨熱帶水果鳳梨酸甜開胃,每份含有96.7毫克的維生素C,其中特有的酵素「鳳梨蛋白酶」還能幫助人體消化蛋白質。3.芒果平均每個芒果含有122毫克維生素C,遠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想補充維生素C,建議每天吃半份就夠了。4.球莖甘藍同屬十字花科蔬菜,球莖甘藍含有有益腸道健康的膳食纖維、鉀和維生素B群,每份球莖甘藍含有83.7毫克維生素C。5.抱子甘藍抱子甘藍經常搭配烤培根跟其他食材做成沙拉,而且一杯抱子甘藍能提供125.8毫克維生素C,同時也能補充鈣、鉀和膳食纖維。6.羽衣甘藍每100克的羽衣甘藍含有93.4毫克維生素C,4.1克的膳食纖維,而且還富含維生素A、K、鈣、鐵等,被譽為「超級食物」。7.奇異果一杯奇異果含有105.8毫克維生素C,不妨搭配其他水果一起吃,或是搭配優格,補充一些鈣、蛋白質和健康脂肪。8.芭樂芭樂在台灣相當受到歡迎,不論是手搖飲店、夜市都可以看到芭樂的蹤影,而且它含有125毫克的維生素C,是柳橙的兩倍,也是鉀、葉酸和維生素A的來源。9.甜椒甜椒依據顏色和成熟度不同主要分為三種:紅椒、橙椒和青椒。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最高,有168.9毫克,其次是橙椒為168.8毫克,青椒也含有118.4毫克的維生素C。10.玫瑰果玫瑰果又稱為薔薇果,是生長在玫瑰植株上的漿果果實,維生素C含量非常驚人,一杯玫瑰果含有541克維生素C,只需要很少量就能攝取足夠營養。11.木瓜同身為熱帶水果,一顆小的木瓜約含有95.6毫克維生素C,而一個300克以上的大木瓜的則約為476毫克。12.菠菜菠菜富含維生素C,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每100克菠菜含有26.5毫克維生素C。但芥菜菠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儘管名字叫芥菜菠菜,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綠葉蔬菜——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每杯芥菜菠菜含有195毫克維生素C。這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倍還多。13.番茄汁一杯新鮮番茄汁含有121毫克維生素C,還能滿足人體每日所需鉀的8.5%,如果想要直接吃番茄,一個大番茄的維生素C含量僅24.9毫克,從營養的角度來說,喝番茄汁更能有效補充。14.青花菜(Broccoli)一杯切碎的青花菜含有約81毫克的維生素C,並且含有維生素K約92.8微克,能幫助維持骨骼健康和血液凝固功能。15.花椰菜(Cauliflower)比起深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通常帶有奶油味,口感也較為綿密,不過花椰菜也相當營養,一顆大花椰菜含有高達563.6毫克的維生素C,還能同時攝取鉀、鎂、葉酸以及膳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