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牙周病
- 英文名稱:Periodontal disease
- 別名:
牙周病

- 審稿:台大醫院牙科部臨床助理教授劉謙美、台大醫學院牙科名譽教授韓良俊
- 更新時間:2022-06-17
牙周病 有哪些症狀?
- 口臭
- 牙齦萎縮
- 牙齦出血
- 牙齦紅腫
- 牙齒搖動
- 牙齒脫落
- 牙齒外觀變長
- 牙齒位置偏移
- 咬合無力
- 咀嚼無力
- 牙縫變大
- 牙根暴露
- 吃冷、熱食敏感
牙周病 該如何預防?
- 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徹底清潔牙齒,吃完食物後立即漱口、刷牙。
- 選擇適當的牙刷、牙線、牙間刷及漱口水。
- 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清潔牙齒。
- 充實口腔保健知識。
- 定期找牙醫師檢查牙齒及洗牙,最好每半年一次,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長期熬夜,睡眠要充足。
- 攝取均衡飲食,以保持口腔組織良好的抵抗力。
- 避免食用太甜、油炸、冰冷或是辛辣的食物。
- 不吸菸、不吃檳榔、少喝酒。
-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升身體免疫力。
- 戴活動假牙者,睡覺時應取下假牙讓牙齦休息,且每日須仔細清潔牙齒及假牙。
- 懷孕前,女性最好能先做全口牙齒的檢查及洗牙;懷孕期間,則應特別注意口腔清潔。
牙周病 有哪些併發症?
- 菌血症
- 心內膜炎
- 心肌梗塞
- 腦中風
- 流產
- 早產
- 新生兒體重過輕
- 糖尿病
- 呼吸道疾病
- 以上有已文獻報告,但有待更多的實證
哪些人容易得到牙周病 ?
- 35歲以上的中壯年人口。
- 有吸菸習慣者。
- 口腔狀況不佳者,如牙齒排列不齊、牙齒有過多或缺損的充填補綴物。
- 口腔衛生習慣不良者。
- 糖尿病病患。患者因身體免疫系統改變,損害牙周組織的癒合機制,提高牙周病的發病率。
- 裝戴假牙特別是人工牙冠(牙套)者,可能因牙齒清潔不易,常導致牙周病。
- 懷孕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因體內荷爾蒙改變及進食次數增多,口腔病菌數增加,較易導致牙周病。
- 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癲癇藥物、癌症治療藥物的人。
- 飲食習慣不佳、營養不均衡或偏食者。
牙周病 的成因是什麼?
-
牙周組織是指牙冠以外,支持牙齒的組織,覆蓋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質、齒槽骨、牙周韌帶及最外層的牙齦,當這四種組織的一部份或全部受到牙菌斑的毒素破壞時,就會逐漸形成牙周病。
造成牙周病的原因,通常是病人口腔衛生習慣不良,清潔牙齒不夠徹底,無法完全清除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導致細菌附著在牙齒上,形成牙菌斑。
牙菌斑亦稱生物薄膜,是黏附於牙齒表面的一層半透明細菌薄膜。這些細菌分泌的毒素會刺激牙齦軟組織,引起牙周組織發炎。「牙齦炎」是牙周病最早期的階段,症狀包含牙齦輕微紅腫、刷牙時容易流血等,若不及時治療,牙菌斑會慢慢深入牙齦下的齒槽骨,造成齒槽骨損傷,而進入「牙周炎」的階段。此時,患者會出現牙齦萎縮、口臭、刷牙容易流血甚至流膿、牙齒搖動、牙齒脱落及咬合無力等症狀。另外,牙菌斑會和唾液內的礦物質結合,形成表面粗糙的牙結石,讓牙菌斑更容易附著,須靠牙醫師才能徹底清除。
牙周病依病人發病時間,可分為侵略性型及慢性型二大類。年輕型牙周病,約20歲左右開始發病,病程通常進展快速。慢性型牙周病較為常見,好發於35歲以上,牙齦炎患者只要改善口腔清潔習慣,就可控制病情,牙周炎則必須接受治療及長期追蹤。
牙周病 要看哪一科?
- 牙科
牙周病 主要的發生部位?
- 牙齒
- 牙周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