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腹瀉

  • 審稿:楊建華/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肝膽腸胃科超音波室主任

更新時間:2023-10-03

  • 疾病名稱: 腹瀉
  • 英文名稱:diarrhea
  • 別名:拉肚子

腹瀉是什麼?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腹瀉有哪些症狀?

  • 腹痛
  • 腹脹
  • 發燒
  • 嘔吐
  • 噁心
  • 倦怠
  • 疲勞
  • 糞便黏液狀
  • 稀便
  • 水便
  • 排便急迫感
  • 肛門不適
  • 血便

腹瀉該如何預防?

  • 注意飲食衛生,食材要新鮮、乾淨,調理時須注意清潔與衛生。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與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須洗淨雙手。
  • 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營養,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 不飲用生水或生食。外食應選擇乾淨衛生的餐廳,少吃路邊攤的食物。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
  • 養成運動習慣,不要過度勞累,方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 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

腹瀉有哪些併發症?

  • 脫水
  • 電解質流失
  • 血管塌陷
  • 代謝性酸中毒
  • 低血鉀
  • 肌肉痙攣

哪些人容易得到腹瀉?

  • 嬰幼兒。
  • 老年人。
  • 腸躁症患者。
  • 癌症病患。
  • 精神、工作壓力大者。
  • 長期酗酒者。

腹瀉的成因是什麼?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 食物中毒:食物或飲水中的毒素會造成急性腹瀉。
  • 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感染,使腸道蠕動加快,水份來不及吸收,引起腹瀉。有時腸道因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的水份,糞便在腸道通過的速度加快,頻繁地排出含有大量水份的液狀糞便。病毒感染以小腸為主,細菌感染則以大腸為主,通常病患會自行痊癒。
  • 化學治療或長時間禁食後,開始進食引發腹瀉。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含鎂的制酸劑、抗癌藥物或抗心律不整……等藥物,會刺激腸道蠕動。在服用藥物期間,可能產生急性腹瀉。
  • 乳糖不耐症:患者因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食用牛奶或乳製品也會造成急性腹瀉。

慢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 大腸本身的病變,例如:大腸腫瘤、慢性發炎、腸道缺血等,引起慢性腹瀉。
  • 小腸、肝臟、胰臟發生問題或功能不全,產生消化不良而造成慢性腹瀉。
  • 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慢性腹瀉。
  • 甲狀腺機能亢進、克隆氏症、糖尿病等病症,引起的慢性腹瀉。
  • 機能性腹瀉:患者的大腸結構正常,是因情緒、緊張、壓力及大腦思緒,影響體內各系統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腹瀉。

腹瀉主要的發生部位?

  • 大腸
  • 小腸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