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腹瀉
- 英文名稱:diarrhea
- 別名:拉肚子
腹瀉

- 審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肝膽腸胃科楊建華醫師
- 更新時間:2022-07-15
腹瀉有哪些症狀?
- 腹痛
- 腹脹
- 發燒
- 嘔吐
- 噁心
- 倦怠
- 疲勞
- 糞便黏液狀
- 稀便
- 水便
- 排便急迫感
- 肛門不適
- 血便
腹瀉該如何預防?
- 注意飲食衛生,食材要新鮮、乾淨,調理時須注意清潔與衛生。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與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須洗淨雙手。
- 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營養,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 不飲用生水或生食。外食應選擇乾淨衛生的餐廳,少吃路邊攤的食物。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
- 養成運動習慣,不要過度勞累,方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 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
腹瀉有哪些併發症?
- 脫水
- 電解質流失
- 血管塌陷
- 代謝性酸中毒
- 低血鉀
- 肌肉痙攣
哪些人容易得到腹瀉?
- 嬰幼兒。
- 老年人。
- 腸躁症患者。
- 癌症病患。
- 精神、工作壓力大者。
- 長期酗酒者。
腹瀉的成因是什麼?
-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 食物中毒:食物或飲水中的毒素會造成急性腹瀉。
- 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感染,使腸道蠕動加快,水份來不及吸收,引起腹瀉。有時腸道因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的水份,糞便在腸道通過的速度加快,頻繁地排出含有大量水份的液狀糞便。病毒感染以小腸為主,細菌感染則以大腸為主,通常病患會自行痊癒。
- 化學治療或長時間禁食後,開始進食引發腹瀉。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含鎂的制酸劑、抗癌藥物或抗心律不整……等藥物,會刺激腸道蠕動。在服用藥物期間,可能產生急性腹瀉。
- 乳糖不耐症:患者因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食用牛奶或乳製品也會造成急性腹瀉。
- 大腸本身的病變,例如:大腸腫瘤、慢性發炎、腸道缺血等,引起慢性腹瀉。
- 小腸、肝臟、胰臟發生問題或功能不全,產生消化不良而造成慢性腹瀉。
- 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慢性腹瀉。
- 甲狀腺機能亢進、克隆氏症、糖尿病等病症,引起的慢性腹瀉。
- 機能性腹瀉:患者的大腸結構正常,是因情緒、緊張、壓力及大腦思緒,影響體內各系統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腹瀉。
腹瀉要看哪一科?
- 胃腸肝膽科
腹瀉主要的發生部位?
- 大腸
- 小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