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妄想症

  • 審稿:許正典/台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更新時間:2023-10-04

  • 疾病名稱: 妄想症
  • 英文名稱:Delusion Disorder, Paranoia
  • 別名:妄想型精神病、妄想性精神病、妄想性精神障礙、偏執狂、偏執性精神障礙

妄想症是什麼?

妄想症是一種慢性進行、有系統、有組織的思維障礙精神疾病,排除腦外傷、生理疾病或藥物侵害等引發大腦病變所產生的精神病,其妄想內容也不像精神分裂症脫離現實,而會與日常生活的情境相關,例如被背叛、被跟蹤、被人愛慕、被感染或懷疑配偶外遇等,少數可能伴隨短暫的幻覺,嚴重者可能出現破壞、自傷、傷人、自殺、他殺的行為。當一個人堅持這種「曲解事實」的偏見與思維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診斷為妄想症,但多數患者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不會主動求醫。妄想症的發病年齡不限,但大多好發於中年或老年,依病人的妄想內容,大致可歸納出七種類型:

●情愛妄想型,病人深信某個人正深愛著自己,對方通常是知名人士甚至遙不可及之人,有時病人會被惱羞成怒,進一步做出騷擾、跟蹤、襲擊、綁架等觸法行徑。

●嫉妒妄想型,堅信伴侶對自己不忠,因而跟蹤和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通常是子虛烏有的事。

●自大妄想型,妄想自己具有特殊的身分、地位、權力、甚至與神或名人有特殊關係,有時嚴重者還會認為真實的那位名人才是冒充他的,當面臨過大壓力時,可能做出反社會行為。

●被害妄想型,是妄想症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病人深信自己遭受各種惡意對待如被跟蹤、被迫害、受騙、被監視、被下毒等,因此變得疑神疑鬼、處處防備,甚至尋求警察的介入或採取法律行動。

●身體妄想型,懷疑自己身體有毛病進而四處求醫,實際上那些疾病或問題根本不存在。

●混合型,上述的妄想內容混合好幾種,沒有哪一主題比較突出,就歸為混合型。

●其他,主要的妄想內容無法明確指出,或無法用上述特定的類型來界定。

妄想症有哪些症狀?

  • 頭暈
  • 心神不寧
  • 被害妄想
  • 狂熱
  • 疑神疑鬼
  • 失眠
  • 憂鬱
  • 嫉妒
  • 惱羞成怒
  • 跟蹤
  • 騷擾
  • 襲擊

妄想症該如何預防?

  • 增加與家人、親友、鄰居的互動,尤其年長者,避免獨居與外界隔絕,可以多參與社區活動,減少孤寂、失落和憂鬱情緒。
  • 遠離菸、酒、藥物等對於腦神經傳導可能有害的物質。
  • 避免過度的壓力情境,多學習深呼吸、伸展運動等方式放鬆身體也放鬆心情。
  • 透過正向的心靈成長課程療癒自己的人格特質,支持自己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增加自信心。也可藉由心理輔導、諮商、家族治療和團體治療等協助處理內在衝突,重整思維。
  • 多關心問候身旁的長輩,如出現疑似失智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治療,以免惡化出更嚴重的精神疾病。

哪些人容易得到妄想症?

  • 40歲以上。老年妄想症則多為60歲以上且罹患失智症的人,尤其重度失智症,好發率約五成。
  • 重度憂鬱症患者,嚴重時很容易併發毀滅、自罪或被害等妄想症。
  • 妄想性人格者,個性過分敏感、多疑、固執不知變通,對人缺乏基本的信賴感。
  • 慢性酒精中毒者,好發酒精性妄想症狀如嫉妒妄想、自大妄想。
  • 內向、孤僻,極少與外界接觸的人,例如獨居或守寡。
  • 社經地位低、生活壓力過大、失業、無家可歸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病發妄想性精神病。

妄想症的成因是什麼?

造成妄想症的說法不一,可能與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但由於狀況多屬統覺障礙,較無知覺問題,因此誘發因子較偏向心理因素,包含家庭、個人及社會環境三者。家族中已有妄想症病史的人,容易耳濡目染習得猜疑、嫉妒、防衛等習性,罹病機率高。而於嬰兒期的成長過程如有不被滿足的地方,譬如哺乳和擁抱,假使需求反覆不被滿足,容易養成不信任、不安全感等個性,成年病發妄想症的機會相對也提高。另外,與社會脫節、獨身或守寡,生活壓力過大、社會經濟地位低,或曾因為被迫害而離鄉背井,都是危險的環境因素。

本身帶有較高比例懷疑和嫉妒等人格特質者,凡事容易過度敏感,無法明確建立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對自我動機、態度也不清楚,又不能融入現實,所以經常用否定、合理化及投射等模式來處理內在衝突,導致虛構出一連串的妄念。

 

妄想症主要的發生部位?

  • 心理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