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疾病百科/ 大腦與神經/ 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

  • 審稿:許紹倫/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總醫師

更新時間:2023-09-23

  • 疾病名稱: 多發性硬化症
  • 英文名稱: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

多發性硬化症是什麼?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屬罕見疾病。人體原本中樞神經纖維覆蓋一層神經髓鞘,但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開始攻擊、破壞髓鞘,影響正常傳導功能,臨床症狀會因神經受影響的位置而有所不同。疾病早期症狀多元、確診不易,患者常遊走於神經科、眼科、復健科,甚至精神科之間。據國外研究統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年的時間。

多發性硬化症不會傳染,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女性多於男性,病灶可能發生在腦部、脊髓中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患者的平均壽命僅略短於正常人。若造成死亡,多半由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感染併發症。

多發性硬化症有哪些症狀?

  • 肢體無力
  • 感覺異常(麻木、刺痛或灼熱)
  • 視力模糊
  • 步態不穩
  • 手腳笨拙無力
  • 吞嚥困難
  • 口齒不清
  • 大小便失禁
  • 暈眩
  • 癲癇
  • 憂鬱

多發性硬化症該如何預防?

此病為自體免疫疾病,無法預防。

多發性硬化症的保養照護重點?

  • 復健治療,在家多做按摩與伸展,以舒緩關節與肌肉的疼痛,改善肢體無力、緊繃等狀況。
  • 避免過度疲勞熬夜,無論工作或運動,都要避免過度負荷。
  • 調整生活作息,避免過度的壓力,保持愉快心情。
  • 預防跌倒,患者常因協調性和平衡不好而跌倒,輕者擦傷、重者骨折,日常生活需特別小心防範。

多發性硬化症有哪些併發症?

哪些人容易得到多發性硬化症?

  • 20至40歲,女性高於男性。
  • 西方國家患者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地區,亞洲的盛行率相對低。
  • 父親或母親其一是患者。

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是什麼?

多發性硬化症至今病因仍不明確,可能不只一種原因與此病有關。一般認為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說人體免疫系統錯把髓鞘當成外來物質而加以攻擊破壞,個人體質或早先的病毒感染都有可能促成這種免疫反應。

此外,遺傳及環境因素也可能為致病因子。患者的近親患病機會較一般人高,但影響並非如想像來得大,在美國,千分之一、二的人可能患多發性硬化症,其家屬患多發性硬化症的機率僅略增,約千分之三左右。

多發性硬化症的疾病發展?

●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

約85%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初發時以復發緩解型(RRMS)來表現。多種不同的症狀可能在在數天至數週陸續出現,隨後可能達到完全緩解或留下些許症狀。每次發作之間疾病不會惡化。

●次發性進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SPMS)

約30%的復發緩解型(RRMS)患者會進展為此類型,病況逐漸惡化無法回到正常,偶有復發及輕微緩解的發生。

●原發性進展型 (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PPMS):

約10%的病患屬於原發性進展型,從發病後病程逐漸惡化,無法看到明確緩解的病程,其預後亦最差。

多發性硬化症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主要依靠臨床診斷及病史詢問,加上腦部及脊髓核磁共振、腦脊髓液檢查、電生理檢查…等。由於此病症狀多變且反覆,或與其他疾病症狀相似,在診斷上較為困難。常在發做數次後才確定診斷。

多發性硬化症該如何治療?

此病可以治療但無法完全治癒,若不長期使用藥物控制及追蹤,病症反覆發作後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干擾素是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一線治療藥物,若一線用藥使用後效果不佳,亦有二線免疫調節/抑制劑可使用,包含口服與針劑。

藥物治療

●常見的第一個治療是使用乙型干擾素 (beta interferons) 。干擾素是體內對外來刺激反應產生出來的蛋白質。例如,當受到病毒感染時,身體會製造干擾素。這些干擾素會影響免疫系統。

●免疫抑制劑可降低免疫反應,以減少髓鞘的傷害。

●皮質類固醇可用來治療急性的發作。

復建治療

●肌力訓練、感覺訓練、柔軟度運動等復建治療,目的為舒緩症狀、減少併發症。

多發性硬化症要看哪一科?

  • 神經內科、免疫科
找附近醫師

多發性硬化症主要的發生部位?

  • 腦部、脊髓

就醫前該注意哪些?

  • 記綠自己症狀發生的時間與頻率。
  • 詢問調查家人是否有家族史。
  • 此病好發於20-40歲女性,正值女性生育階段,因此若有懷孕計畫,應特別提出與醫師討論。

課程推薦

more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