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骨頭超過其可以承受的力量,造成其連續性受到破壞,產生部分或全部斷裂,如車禍、跌倒等外傷皆可能造成骨折。 一般根據斷骨頭是否穿透皮膚與外界接觸,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閉鎖性骨折,又稱簡單型骨折,骨折處仍被身體其他軟組織完整包覆,二是開放性骨折,又稱複雜性骨折,斷骨接觸與外界直接接觸,出現開放性傷口,嚴重時細菌有可能入侵骨髓腔,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 疾病名稱: 骨折
- 英文名稱:Bone fracture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骨折是骨頭超過其可以承受的力量,造成其連續性受到破壞,產生部分或全部斷裂,如車禍、跌倒等外傷皆可能造成骨折。 一般根據斷骨頭是否穿透皮膚與外界接觸,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閉鎖性骨折,又稱簡單型骨折,骨折處仍被身體其他軟組織完整包覆,二是開放性骨折,又稱複雜性骨折,斷骨接觸與外界直接接觸,出現開放性傷口,嚴重時細菌有可能入侵骨髓腔,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1.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2.確定你的飲食可以幫助骨骼強健。
3.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4.瞭解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
5.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需要的話應該接受治療。
1.於受傷或手術後一周內應維持患肢的抬高,以利血液循環,防止腫脹;若有腫痛之現象可用冰敷以減輕不適。若有重接血管或血液循環不良或阻塞性疾病者之患肢應平放於床面上,盡量維持患肢與心臟同高。
2.患肢應進行適度之關節被動、以及肌肉主動收縮運動,依體能狀況配合醫囑進行適度之復健運動,以免關節僵硬、肌肉失用性退化。
3.當患肢以石膏固定時,若感覺患肢處及末梢肢體有麻木、緊縮、異常疼痛、壓迫、冰冷、膚色改變或石膏鬆脫或斷裂時,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4.患肢傷口若出現發紅、腫脹、分泌物及發燒時,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切勿自行敷藥。
5.均衡飲食為原則,骨折後不只要補鈣。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
6.出院後仍需要注意活動上的限制,若是打石膏固定患肢,須注意不可以讓石膏負重。
7.出院後需定期返院骨科門診持續追蹤治療
1.骨折發生於直接外力撞擊處:最常見的骨折原因,因直接外力導致骨頭斷裂,尤其當撞擊力道過大就容易出現骨折問題。
2.間接受力:外力受力點並非骨折處,而是在受力處的近端出現骨折。
3.肌肉猛烈收縮:肌肉收縮力道過猛,過度拉扯其所附著之骨骼而出現骨折狀況。
4.疲勞性骨折:因反覆受力導致長期的微小的骨骼組織破壞創傷,累積形成骨折,常見於長期健行、行軍而導致蹠、跗骨骨折。
5.病理性骨折:非受到外力撞擊,而是因骨癌、感染等病理性因素造成骨質流失,而出現骨折。
一、閉鎖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主依斷骨是否穿過身體其他軟組織(如:皮膚)而分。但無論是閉鎖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皆有可能會引發前述血管及神經損傷等合併症。
二、完全性骨折或不完全性骨折:依骨折線是否延伸穿越整個骨骼而分。
三、粉碎性骨折:骨折線不只一條且同時斷成好幾塊。
可根據病史和理學檢查來診斷骨折。通常會安排X光放射檢查以確認診斷。 在某些情況會對鄰近的關節進行X光放射檢查,以排除脫臼的可能性。有時僅X光放射檢查不足以確診,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主要以牽引法及復位法治療,復位法分為閉鎖性及開放性復位,閉鎖性為醫 師在不切開傷口之情況利用外力復位;開放性則以手術切開,直接恢復復位骨折。
1.為預防骨折碎片傷及軟組織,引發疼痛及嚴重出血,移動患者前,須先用夾板固定骨折肢體。適當固定可預防骨折處損傷,也可減輕疼痛、出血及避免出血持續造成休克、亦可以避免造成對骨折周圍神經血管之不正當拉扯而產生之併發症。夾板固定之範圍須包含發生骨折之骨骼肢體上下兩個關節。
2.監測患肢末梢脈動情況,對於開放性骨折傷口,設法以無菌紗布覆蓋包紮,以免深部組織受到汙染,勿企圖將突出於皮膚的骨頭推回去。
3.給予止痛劑,但須確定頭部無外傷的情形。
4.可以請教以下的問題:
‧對於病人骨折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嗎?骨折一定要開刀嗎?
‧沒有開刀的話會有什麼結果、後續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什麼時候需要用到自費的骨材?健保的材料就不好嗎?
‧開刀以後骨折就一定會長得很好嗎?
‧骨折開刀後還會繼續惡化?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