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名稱: 子宮內膜異位症
-
英文名稱:Endometriosis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什麼?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此疾病十分常見,國內40~50 歲的婦女發生率達30%。 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高達25-50%;子宮內膜異位症約有30%-50%的比例會不孕,經治療不但可以解除經痛問題,原本不孕者也多能順利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復發率很高、不易根治,治療之後仍應持續追蹤檢查、或持續用藥物治療,而如果患者有懷孕打算,通常醫師會鼓勵把握治療後子宮乾淨的黃金期趕快受孕。
子宮內膜異位症該如何預防?
1、家中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可以主動去檢查,早期發現可以盡早治療。
2、增強身體免疫力。從日常生活調整,包括好的飲食、適當休息、調整壓力等,讓身體不要過勞。
3、規律的運動,可讓身體氣血循環變好。
4、服用避孕藥,然而肥胖和抽菸者可能增加血栓風險,須先與醫師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是什麼?
子宮內膜跑出子宮外生長的成因,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一般來說其致病機轉有以下幾項: 1. 月經逆流:月經來潮時,剝落的子宮內膜大部份會經由子宮頸排出體外,但有部份血液和內膜組織卻向上逆流,往輸卵管方向流出推入腹腔。
2. 由血液淋巴系統傳送:有些子宮內膜組織,也由子宮血管和淋巴管在子宮內的開口,轉送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肺部、肚臍、淋巴結等處。
3. 自體免疫缺損:子宮內膜位移的情形非常普遍,正常來說這些組織碎片很快可被身體的白血球與淋巴球吞噬殆盡;但當免疫系統有缺損時,身體無法吸收過多的內膜組織,於是這些內膜組織,就附在人體的其它組織,如:卵巢、輸卵管、膀胱、大腸等。
4、遺傳:臨床研究統計,母親、姊妹、和雙胞胎,將來發生子宮內膜異位機率約為5-8%。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疾病發展?
美國生育協會(AFS)以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大小、深淺及骨盆腔局部沾連的程度記點給分,將子宮內膜異位症分為四個期別,第一期得分1-5為微細度,第二期得分6-15為輕度,第三期得分16-40為中度,第四期得分>40為重度,這種區分子宮內膜嚴重程度的方法目前廣為婦產科醫師所採用。 但AFS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期別的區分仍不盡理想,近年有學者考慮加上其他重要的指標,如:1.加上第五期,表示兩側輸卵管及卵巢部位都有廣泛而嚴重的粘連。2. 說明有無非典型病灶或深層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3. 除了現有的計分外,再加上與病灶組織活性有關的生物標記。腹腔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若以細胞的活性與纖維化的程度區分可分為早期、進展期、與癒合期。早期的病灶,以粉紅囊泡狀病灶為例,60%具活性細胞、32%無活性細胞、 8%未發現確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細胞;進展期的病灶,以藍黑斑塊狀病灶為例,僅17%具活性細胞、33%無活性細胞、50%未發現確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細胞;癒合期的病灶,以棕白斑狀病灶為例,不見活性細胞、37%無活性細胞、63%未發現確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細胞。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經期中較容易診斷,可在月經初至時安排內診及肛診檢查;腹腔鏡檢查與切片檢查,則是診斷確立的關鍵,能夠協助醫師確認病灶處的具體情形。此外,超音波、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以及抽血進行Ca-125抗原檢測,都有助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
子宮內膜異位症該如何治療?
1、藥物治療:輕度症狀可先採用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以及停經針,讓身體造成暫時不來月經,使異位的內膜細胞萎縮。注射性腺刺激素釋放素協同劑可以藉由製造停經假象,降低子宮內膜復發,是安全且有效的做法,一個月僅需注射一次,或三個月注射一次。
2、手術治療:如果是重度的子宮內膜異位已造成沾黏,或巧克力囊腫愈來愈大,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大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傷口小、恢復快、手術沾黏情況也較少。
3、積極懷孕:懷孕期間沒有月經,可讓異位的內膜組織逐漸萎縮。
4、切除子宮或卵巢:如果患者症狀非常嚴重,且已經沒有生育考量,切除子宮或卵巢是一勞永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