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睪症
審稿:台北榮總小兒腸胃科主任吳子聰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Cryptorchidism, undescended testes
- 就診科別:
小兒科,小兒外科
- 身體部位:
睪丸
大部分男嬰出生後,可看到每邊陰囊內各有一顆睪丸,若睪丸留在腹股溝或腹腔內,未降至陰囊,稱為隱睪症。隱睪症會使睪丸製造精子的能力受損,嚴重者會導致不孕。幼兒1歲前,部份隱睪有自行下降的機會,滿1歲時,若睪丸仍未下降,就要開始接受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疾病原因
睪丸位於陰囊內,左右各一顆,微扁的橢圓體,功能為製造精子及分泌男性賀爾蒙。睪丸在胎兒發育時,位在後腹腔中,由胎兒體內的內分泌系統及睪丸繫帶的牽引,快出生時經由鼠蹊部進入陰囊。若新生兒的睪丸留在腹股溝或腹腔內,未降至陰囊,稱為隱睪症。可能與內分泌異常、體壁與睪丸繫帶生長速度不同、睪丸繫帶的牽引收縮、腹腔內壓力增加有關。
隱睪症依下降的路徑、睪丸停留的位置,可分成下列四種情形:
- 位於腹腔內。
- 位於腹股溝通道內。
- 睪丸異位,離開正常的下降路徑。
- 因提睪肌過度反射,引起的伸縮性睪丸。
隱睪症是小兒科常見問題,足月生產的男嬰,盛行率為2%,但早產男嬰發生率則可能提高至20%。大約一半的隱睪症男嬰在一歲後,睪丸會自行下降至陰囊。若一歲後仍未下降,應在一歲半前,透過手術治療,固定睪丸位置。
若未及時治療,男嬰長大後不孕機率極高。若是到了青春期,睪丸仍未降至正常位置,可能已喪失產生精蟲的能力。罹患睪丸癌風險,也是常人的40倍。
症狀
陰囊內摸不到睪丸.陰囊發育差
併發症
- 疝氣
- 不孕症
- 睪丸癌
- 精索扭轉
- 睪丸纖維化
好發族群
- 早產的男嬰。
預防
- 家長平常多關注嬰幼兒的健康情況,懷疑有問題時,應及早就醫治療。
- 家長幫男嬰洗澡或更換尿片時,可趁此時檢查。
- 一歲後若睪丸仍未降至陰囊,應於一歲半前接受手術治療,固定睪丸位置。
- 未經醫囑,孕婦最好不要任意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