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審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肝膽腸胃科楊建華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diarrhea
- 就診科別:
胃腸肝膽科
- 身體部位:
大腸,小腸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疾病原因
急性腹瀉常見的原因有:
- 食物中毒:食物或飲水中的毒素會造成急性腹瀉。
- 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微生物感染,使腸道蠕動加快,水份來不及吸收,引起腹瀉。有時腸道因受到刺激分泌大量的水份,糞便在腸道通過的速度加快,頻繁地排出含有大量水份的液狀糞便。病毒感染以小腸為主,細菌感染則以大腸為主,通常病患會自行痊癒。
- 化學治療或長時間禁食後,開始進食引發腹瀉。
- 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如抗生素、含鎂的制酸劑、抗癌藥物或抗心律不整……等藥物,會刺激腸道蠕動。在服用藥物期間,可能產生急性腹瀉。
- 乳糖不耐症:患者因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食用牛奶或乳製品也會造成急性腹瀉。
- 大腸本身的病變,例如:大腸腫瘤、慢性發炎、腸道缺血等,引起慢性腹瀉。
- 小腸、肝臟、胰臟發生問題或功能不全,產生消化不良而造成慢性腹瀉。
- 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慢性腹瀉。
- 甲狀腺機能亢進、克隆氏症、糖尿病等病症,引起的慢性腹瀉。
- 機能性腹瀉:患者的大腸結構正常,是因情緒、緊張、壓力及大腦思緒,影響體內各系統的正常運作而產生腹瀉。
症狀
腹痛.腹脹.發燒.嘔吐.噁心.倦怠.疲勞.糞便黏液狀.稀便.水便.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血便
併發症
- 脫水
- 電解質流失
- 血管塌陷
- 代謝性酸中毒
- 低血鉀
- 肌肉痙攣
好發族群
- 嬰幼兒。
- 老年人。
- 腸躁症患者。
- 癌症病患。
- 精神、工作壓力大者。
- 長期酗酒者。
預防
- 注意飲食衛生,食材要新鮮、乾淨,調理時須注意清潔與衛生。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與飲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須洗淨雙手。
- 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營養,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 不飲用生水或生食。外食應選擇乾淨衛生的餐廳,少吃路邊攤的食物。
- 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
- 養成運動習慣,不要過度勞累,方能提升身體免疫力。
- 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情,減輕工作壓力,尋找適當抒發情緒的方式。
肝膽腸胃,感染疾病 常見疾病
新冠肺炎
蕁麻疹
梅毒
灰指甲
香港腳
水痘
淋病
皮膚病
溼疹
十二指腸潰瘍
扁平疣
帶狀疱疹
毛囊炎
腹膜炎
麥粒腫
胃潰瘍
流行性感冒
甲溝炎
敗血症
天花
病毒性肝炎
急性結膜炎
德國麻疹
A型肝炎
C型肝炎
腸病毒
B型肝炎
腹瀉
恙蟲病
肺炎
愛滋病
扁桃腺炎
百日咳
中耳炎
破傷風
肛門疣
玫瑰疹
弓形蟲感染症
疥瘡
腮腺炎
退伍軍人症
肺結核
狂犬病
萊姆病
支氣管炎
鵝口瘡
腹膜癌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上消化道出血
腸躁症
慢性胃炎
消化道出血
胃下垂
大腸息肉
十二指腸潰瘍
胃炎
便秘
膽囊炎
膽囊息肉
腹膜炎
闌尾炎
急性胃炎
膽結石
胃潰瘍
胃病
A型肝炎
肝硬化
先天性膽道閉鎖
急性腸胃炎
胰腺癌
肝炎
C型肝炎
脾破裂
B型肝炎
脂肪肝
發炎性腸道疾病
猛爆性肝炎
腹瀉
克隆氏症
大腸憩室症
膽囊癌
巨結腸症
潰瘍性大腸炎
肛門疣
肝昏迷
出血性膀胱炎
慢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胃食道逆流
大腸直腸癌
肛門廔管
腸阻塞
食道癌
相關文章
邱淑媞警告MIS-A已入台 羅一鈞:機率不高
確診康復後更要顧腸胃 史丹佛研究揭新冠病毒殘存體內比你想像更久
確診者經驗/染疫後一人一室,全家仍相繼確診,Omicron傳染力不容小覷!後遺症仍持續咳嗽
「沒無敵星星」護理師3度確診腦霧常當機 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
QA/清冠一號導致腹瀉?搭紅糖薑粉改善
確診發燒、咳嗽、喉嚨痛…搶不到清冠一號,中醫師教「不吃藥」妙方對付3大魔王症狀
潛在新冠肺炎死亡黑數 專家曝老年人4大症狀不可輕忽
染疫開業醫服用抗病毒藥初體驗:腹瀉、嘔吐、舌苦麻
討論度高卻容易被忽視的Omicron症狀 醫師告訴你出現嘔吐狀況該怎麼辦及緩解方法
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選BNT還是莫德納?一表看疫苗副作用發生部位及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