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症候群
審稿:臺安醫院 婦產科 蔡可欣醫師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Premenstrual Syndrome
- 就診科別:
精神科、家庭醫學科、婦產科
- 身體部位:
身心
月經來潮後,一直到更年期停經前的女性,80%會在月經前約一週的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以及肌肉酸痛、腹部鼓脹等超過150種,情緒、生理不適並存的症狀,即為經前症候群。其發生的時間點,落在黃體期後期,也就是月經前1-2週,而在月經結束後,症狀即會好轉。3%-8%的女性,會因為嚴重的情緒症狀影響正常生活機能,而發展成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屬於「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列入的精神疾患之一。
疾病原因
經前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仍然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神經傳導物質、賀爾蒙失調,以及遺傳因素有關。此外,營養不均衡、維他命B6不足、甲狀腺內分泌失調、鈣質缺乏、身心壓力…等原因,也是可能的致病因子。
症狀
憂鬱.易怒.焦慮.煩躁.混亂狀態.社交退縮.倦怠.嗜睡.厭食.注意力不集中.乳房脹痛.腹部鼓脹.頭痛.肢體水腫.背痛.肌肉酸痛.噁心.腸絞痛.腹瀉.盜汗.心悸.沙啞.喉嚨痛
併發症
- 更年期障礙
- 身心精神疾病
- 產後憂鬱
好發族群
- ◎25-35歲女性
◎月經不規則者
◎體重起伏不定者
◎身心壓力大或缺乏運動者
◎憂鬱症或焦慮症患者
◎母親、姐妹有經前症候群者
◎服用避孕藥或賀爾蒙藥物者
◎營養不均衡
◎內分泌失調
診斷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定義,經前症候群的診斷,須符合連續三次月經週期中,月經來前五天,至少發生一項情緒或生理方面的症狀,使患者生活,包括社交、工作等受到影響,且症狀在月經結束後四天內緩解。
治療
- 經前症候群的治療可以由改變生活型態著手,40%患者屬於輕度,其餘較嚴重者才需藉由藥物治療。
月經來潮前一段時間,患者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等,並攝取維生素B群及補充鈣質,同時也應充足睡眠,並適度從事有氧運動。常用的藥物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其他包括口服避孕藥、促性腺釋放激素促進劑,也可用於治療經前症候群。
預防
- 經前症候群致病原因不明,且根據統計,80%-90%的女性都會出現相關症狀,因此並無方法可以有效預防。
常見疾病
新冠肺炎
腹膜癌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喉癌
瓣膜性心臟病
庫欣氏症
瞼板腺功能障礙
日落症候群
馬凡氏症候群
腦瘤
狂犬病
肺泡蛋白沉積症
成骨不全症
舌癌
子宮惡性肉瘤
多發性骨髓瘤
巨結腸症
扁平足
眩暈症
自律神經失調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
恙蟲病
眼角膜潰瘍
疥瘡
心律過緩
熱傷害
蠶豆症
肛門疣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天疱瘡
大腸憩室症
脊髓性小腦萎縮症
硬皮病
退伍軍人症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乳腺炎
大腸直腸癌
光害性角膜炎
骨盆腔炎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兒童顱咽管瘤
熱痙攣
子宮腺肌症
肛門廔管
脊椎滑脫症
潰瘍性大腸炎
皮肌炎
病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
克隆氏症
骨髓纖維化
經前症候群
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
乳房纖維囊腫
更年期障礙
肝昏迷
骨肉瘤
帕奇得氏症
腸阻塞
乳房葉狀瘤
萊姆病
失語症
痛風
乾燥症
乳管擴張
常壓性水腦症
口腔扁平苔蘚
蟹足腫
氣胸
邊緣型人格疾患
唾液腺結石
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乳腺增生
肺纖維化
癲癇症
肢端肥大症
虹彩炎
貝西氏症
雷德氏症候群
弓形蟲感染症
扁桃腺癌
血管瘤
假期心臟症候群
心臟衰竭
拇趾外翻
子宮內膜異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