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疾病基本資料
- 英文名稱:
Colorectal Cancer
- 就診科別:
血液腫瘤科、肝膽胃腸科、大腸直腸外科
- 身體部位:
腸道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
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
若是在第一期就發現、治療,則存活率可高達90%;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及早手術治療,平均治癒率也有80%以上;廣泛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平均也可以活2年半的時間。因此衛福部針對50-74歲的年長者,有每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iFOBT)補助,以期及早診斷出大腸直腸癌並治療。
大腸直腸癌可以分為0-4期共五期。第0期時,大腸直腸癌仍在腸黏膜上,透過大腸鏡即可切除;第1期時,腫瘤已入侵黏膜下層及肌肉層;第2期時,腫瘤已鑽入腸壁,而更進一步侵犯漿膜層;第3期是指癌症擴散進入鄰近的淋巴腺,但尚未轉移到其他器官;到了第4期,癌細胞已擴散、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等。
疾病原因
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 其中多吃少動,加上飲食低纖、高油、多肉,肥胖是常被討論的致病因子。紅肉在燒烤過程所產生的過量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一般認為是誘發大腸直腸癌的元兇。
症狀
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減輕.貧血.腹瀉.便祕.黏液便.容易疲倦
併發症
- 腸阻塞
- 腸穿孔
- 癌細胞轉移
好發族群
- 50歲以上者 (台灣大腸直腸癌最好發的年齡是65-75歲)
- 家族大腸直腸癌病史者
- 愛吃肉者
- 有腸道發炎病史者
- 克隆氏症患者
診斷
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最初步的篩檢方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屬於大腸鏡的一種,僅檢查大腸的左半部約1/3-1/4的長度,是最快速準確的診斷方式,約可以查出50-70%的大腸直腸癌。除了能清楚看到病灶處外,更可以同時進行切片檢查。
乙狀結腸鏡又分為軟式與硬式兩種,硬式乙狀結腸鏡使用上較為簡便,在門診時即可進行檢查;軟式乙狀結腸鏡則於檢查前還需要灌腸,較為費時費力,然而隨著大腸鏡的廣泛使用目前乙狀結腸鏡已經較少用在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方面。
而肛門指診對於直腸癌診斷十分重要,肛門指診可以檢查出肛門以上7-10公分的範圍,90%的直腸癌都可以透過肛門指診得到診斷。建議民眾在50歲以上能夠做大腸鏡檢查,若檢查正常則5-10年再做即可。
若是家中有長輩實在很怕做大腸鏡,至少也要遵循國健署的建議每2年做一次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值得一提的是鋇劑灌腸攝影,雖然仍普遍用於檢測大腸相關疾病的診斷,但是目前全世界已不再生產鋇劑而改為用可溶性的顯影劑取代。然而,下消化道灌腸攝影容易忽略部分的腺性息肉,還需配其他檢查才能提升準確率,目前也很少使用。
治療
- 治療方式首重外科手術治療,除了以傳統手術切除病灶處之外,若是發現得早,癌細胞尚未擴散,可以透過大腸鏡切除;若是已經向下侵入黏膜,則可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透過微創手術包括腹腔鏡或機器人機械手臂手術,目前已能大幅提高手術品質,手術時可以避免傷及神經及血管,降低手術風險,並且病患術後恢復過程較快、較不疼痛,因此執行率已經高過傳統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當面臨大腸直腸癌併發急性腸阻塞或直腸癌長得很接近肛門口,部分病人可能手術切除腫瘤之後,還須安裝暫時性或永久性的人工腸道造口(即人工肛門)。
此外,若是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特別是已經發生淋巴結局部的患者,則除了手術外,手術前還需合併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使腫瘤縮小,以利完整切除病灶,提高存活率。
預防
- 增加腸道內的益菌,多吃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量,每天至少吃7種蔬果,男性每天應吃9份蔬果。
- 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避免食用高溫燒烤的食物。
- 多吃富含礦物質、蛋白質的「黑五類」食物,例如:黑豆、黑糖、黑木耳、黑糯米、黑芝麻等。
- 晚餐不要吃太飽,避免食物未消化在腸胃中堆積、發酵。
- 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應每3到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
- 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
- 維持健康體重,過重及肥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且干擾許多荷爾蒙的代謝功能。
- 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 不吸菸,飲酒勿過量。
- Q:吃素是否可預防大腸癌?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
- Q:預防大腸癌,該做哪些檢查?國健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研究顯示,冬天是檢查最合適的季節,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 (共同審稿/元氣周報)
血液腫瘤,胃腸肝膽 常見疾病
大腸息肉
闌尾炎
腸躁症
膽囊炎
十二指腸潰瘍
膽結石
膽囊息肉
胃潰瘍
胃下垂
消化道出血
慢性胃炎
上消化道出血
腹膜炎
便秘
急性胃炎
出血性膀胱炎
肝炎
急性腸胃炎
發炎性腸道疾病
脾破裂
病毒性肝炎
胃食道逆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昏迷
克隆氏症
腸阻塞
胃病
猛爆性肝炎
胃炎
C型肝炎
脂肪肝
B型肝炎
肝硬化
腹瀉
A型肝炎
慢性肝炎
大腸憩室症
大腸直腸癌
潰瘍性大腸炎
巨結腸症
腹膜癌
口腔癌
高血脂
肺癌
乳癌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腦瘤
血癌
子宮惡性肉瘤
淋巴癌
肺腺癌
胸腺腫瘤
子宮內膜癌
舌癌
卵巢癌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皮膚癌
胃癌
血友病
大腸直腸癌
神經母細胞瘤
兒童顱咽管瘤
睪丸癌
陰道癌
胰腺癌
嗜鉻細胞瘤
食道癌
子宮頸癌
多發性骨髓瘤
肝癌
帕奇得氏症
膽囊癌
膀胱癌
喉癌
黑色素瘤
腎癌
骨髓纖維化
攝護腺癌
鼻咽癌
扁桃腺癌
甲狀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