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橘世代.好學橘
張文菁當老學生 彩繪人生下半場
從事新聞工作25年的張文菁,在50歲人生最顛峰的時刻,毅然離開職場,同事驚訝她的決定,而她早已做好人生規畫,人生下半場拾起童年的夢,回到最愛的繪畫世界。每天泡工作室 開心玩創作走入張文菁的工作室,船木家具與油彩溶劑參雜的氣味,門旁的玻璃櫃櫥窗,放了些貝殼、石頭,是她在創作過程中,時常放入畫中的元素。白牆上掛滿的油畫作品,是張文菁這3年多來的心血,不分平、假日,她每天下午進工作室到半夜才離開,是她退休後的日常。考美術研究所 開心上學2013年從平面媒體編輯台退休後,張文菁考入台師大美術研究所,回憶放榜時的心情她說,「真的是開心,每天上學都很澎湃!」初入學,她像是20多歲的「研究生」,徜徉在藝術與知識的殿堂。去年10月,她舉行了「蛻變.獨白」畢業創作展,她的畫中有人、有景,也有她半百生命的縮影。時間軸拉回1985年,大學畢業後在雜誌社任編採,1988年考進平面媒體任記者,採訪科技、產業新聞,在她筆下,記錄了台灣科技產業最蓬勃發展的年代,記者生涯也培養她敏銳的眼光。6年後,她轉任編輯,有別於過去記者全天候待命,白天是屬於她的自由世界,工作型態的轉換,讓她有機會重拾畫筆。退休年資一到 轉戰新目標工作之餘,張文菁把美術的靈感慢慢抓回來,同時嘗試在副刊撰寫短文。就這樣,一路守著編輯台,「但當工作變成只是1份工作,如果可行的話,就盡快離開吧!」退休年資一到,她選擇離開,轉戰另個目標。繪畫與文字在張文菁心目中,有著同等的地位。「有時繪畫先行,有時文字先行,彼此激盪交融,不斷進化」,張文菁說,繪畫跟文字很不一樣,繪畫是瞬間的印象,文字則是需要時間理解的過程。雖然文字的表達比較完整,但對她而言,仍必須用繪畫的方式,把最精采的那一瞬給抓出來。油畫表現形式相當自由,可以不斷修改堆疊,而每一次的腦力激盪,或是在文字書寫時所產生的視覺意象,對她而言都是新元素,可融合到畫面中,呈現她靈魂深處的情感。浸淫繪畫世界 找心靈出口讀師大美研所的短暫歲月,張文菁不斷反思自身閱歷。畢業論文她引用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段話:「繪畫…變成精神的鏡像。」張文菁將自身經歷,投射在她的系列作品中。翻開張文菁作品集,都有寫實的人像「困」在她的畫裡。冰裂、火山與漩渦,成了禁錮人像的枷鎖,好似當時在職場上的自己,想要掙扎突破,最後是在繪畫國度,找到心靈出口。畫中咕咾石、珊瑚石的意象,是她對原鄉的呼喚。張文菁來自澎湖,雖然並非當地出生,但父親常講述家族在澎湖的故事,咕咾石斑駁的紋理,珊瑚不斷新生、再造的模樣,是她對家鄉的記憶。創作解放自己 蛻變獲新生繪畫的過程中,張文菁獲得療癒,她說,工作中的自我通常是隱藏的,而創作就是把自己解放出來的過程,珊瑚蟲代表著自己的新生,火山、熔岩與冰河,則暗喻蛻變過程的心境。繪畫,讓她獲得新的生命。如今,她與自我的對話暫告一段落,轉而將大自然的紋理,在她的畫布上交融,繼續她下一系列的創作。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精選延伸閱讀↘↘↘】。曬媽媽青澀照片 網友驚艷:氣質像女明星。康思云15年領悟 找回自己的母親節我們成立「橘世代粉絲團」囉!不定時好康抽獎,快加入吧!現在立即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