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研發輔具奪獎 氣切患者重獲新「聲」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無喉者復聲協會名譽會長黃東源在十五年前得了喉癌,開刀切開喉嚨後,發現輔助講話器不符合患者說話的需求,十二年來蒐集上百位類似個案,研發更容易使用的「氣切患者發聲輔具」,分別獲波蘭發明展及台北國際發明展金牌肯定。黃東源說,咽喉癌、食道癌等上呼吸道病變患者,可能都得接受切開喉嚨的氣切手術,用一根管子從體外連接氣切孔和嘴,才能順利說話。過去這種輔具不夠精緻,既不舒服,也容易因變形而漏風,聽不清楚患者說的話,也容易淤痰長菌。深受氣切之苦的黃東源費時十二年,收集一百位多位使用發聲輔具氣切病友的需要,改採可高溫殺菌的醫療級矽膠為材料,修改多數患者都適用的連接頭角度,並改良輔具上的氣門,患者不再需要每講一句話就把講話器移開嘴邊換氣,說起話來更輕鬆。黃東源說,罹患癌症切除喉嚨或舌根的,大都是中老年人,頓時失去講話能力,不僅無助、自卑,也會有自閉及憂鬱傾向。黃東源曾嘗試傳統發聲輔具,也用過聲音像機器人的電子發聲器,花了五、六年才學會用食道講話。最近「學會」說話的王先生,因喉癌和舌根癌切除喉嚨、舌頭,術後嘴巴只能張開零點八公分,對再度說話幾乎不抱希望。黃東源說,王先生十分失落,每遇朋友來探,都忍不住落淚。後來經他指導使用氣切發聲輔具後,立刻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兩夫妻高興得睡不著,立刻打電話給南部的年邁母親說「我可以講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