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7 名人在線.蘇上豪
蘇上豪/舌頭與腳底的秘密地圖
說到腳底按摩,我是滿喜歡的,甚至還有自己的專屬按摩師。除了技術純熟之外,他令我驚奇的,單單用手指的力量,就可以在我的腳底或趾頭上,製造出各式各樣讓我無法忍受的痛,有刀割般的疼痛,有撕裂般的難受、或是壓砸般的腫脹等等;而且他能夠利用手指在我的腳底按摩時,明確指出我當時身體有哪部份是有問題,經常是屢試不爽。腳底器官的反射區我的驚奇經由按摩師的解說之後,卻變得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原來他可以透過手上的巧勁,加上多年的經驗,在腳上找出相對應的「器官反射區」是否有問題,這種不知從而來的理論基礎,認為腳底每一部分,都有身上某一器官的代表區域。腳底有身體器官「反射區」的概念,其實都可以在某些養生館內,看到類似的圖譜出現。不過這種「器官反射區」的概念,只有「腳底按摩」才有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搜尋網路的資訊就可以找到,有人也提到「手掌」和「耳朵」也有類似「器官反射區」的存在,因此看到有人提倡「拍手功」或「揉耳朵」的動作,當成是日常養生的方法時,自然就見怪不怪了。上述這種「器官反射區」的概念,在傳統的中醫學裡,似乎是找不到什麼專門的著作,我想它的原理與臨床的應用,基礎可能源自與老祖宗偶然的發現、再經過代代口耳相傳而來,如果把它們和刮痧、拔罐還有刀療歸為一類,好像也並無不妥,畢竟這些民俗的療法是自樹一格,很難列入正統的治療方法裡。西方醫學也觀察舌頭這種以身體某部分的觀察,來代表偵測出全身器官哪裡有病症的方法,並不是上述這些「民俗療法」的專利,在西方醫學的發展史上,「舌頭」也曾經就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指標,可以經由觀察它外表的樣子,診斷身體哪一部分有問題,倡議這個理論的醫師,就稱舌頭為「疾病帝國的地圖(map of the empire of disease)」。藉由觀察舌頭變化,以為疾病診斷的方法,在十八世紀開始建立學說,而其觀念在十九世紀達到顛峰,到二十世紀初才逐漸沒落,至於其成因,有歷史學家將它與十八世紀開始流行起的「同情學說(Doctrine of the sympathy)」有關,因為在這之前的醫師,是不會主動觸摸或觀察病患,僅憑病患的主訴,還有尿液在特殊容器「matula」裡的樣子,就據以診斷病患並投其藥方。「同情學說」的興起,讓醫師想到要與病患同喜同悲,要能感同身受,於是終於跨出碰觸病人的一大步,雖然只是瞧瞧病人的舌頭模樣,已經和之前與病患「授受不親」觀念相差很多了。舌頭是消化器官的窗戶首先是在英國的外科醫師約翰•阿伯內西(John Abernethy)及勃魯塞(Broussais)兩人認為舌頭的形狀、顏色的變化與疾病的關係密不可分,尤其認為它和消化道的病症有一定的關連,不過還無法成一家之言,直到在1844年一位外科醫師班傑明•里奇(Benjamin Ribge)經過多年的觀察,在英國蓋氏醫院(Guy’s Hospital)的醫師研討會中,發表他的名著「舌頭學(Glossology)」。里奇不只認為舌頭可以和疾病有關連,而且其部位還對應身體的器官,例如舌頭的尖端代表是腸子的健康,邊緣反應的是腦袋的狀況,而它的側邊可以得知腎臟的情形,至於整個舌頭的形狀改變可以監測心臟的功能。里奇的學說是影響了一百多年的醫學界,很多人根據他的論述診斷疾病,更有人將它發揚光大,把病患舌頭上覆蓋物的顏色、厚薄改變,當作病患預後的參考,例如病患舌頭表面有點狀覆蓋物,代表是病況的早期,若病人生病過久,可能「藥石罔效」時,他的舌頭便會覆蓋一層厚厚的、類似皮毛的物質。被淘汰的反射學由於實證醫學的進步,這種觀察舌頭,就可以得知身體疾病的學問已被淘汰,排除在正統的「理學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之門外,只能當作是歷史故事般,成為茶餘飯後的趣談吧 !「舌頭學」和「腳底按摩」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不過,我想最大的不同,是沒有人會用「拉扯舌頭」來作為養生保健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