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看臉色知健康!臉色灰黑恐腎臟出問題 臉潮紅、橘紅快檢查甲狀腺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心理學解密

有人吐苦水你又不得不聽,該怎麼回話最省事?

一九六六年,德裔美籍電腦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利用短短兩百行程式碼,就創造出伊莉莎(ELIZA)—史上最早的「聊天機器人」之一,只要在電腦上打字就能與她對話。伊莉莎再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對話形式——強調人本的治療師和病患之間的對話。
一九六六年,德裔美籍電腦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利用短短兩百行程式碼,就創造出伊莉莎(ELIZA)—史上最早的「聊天機器人」之一,只要在電腦上打字就能與她對話。伊莉莎再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對話形式——強調人本的治療師和病患之間的對話。
圖/ingimage

一九六六年,德裔美籍電腦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利用短短兩百行程式碼,就創造出伊莉莎(ELIZA)—史上最早的「聊天機器人」之一,只要在電腦上打字就能與她對話。伊莉莎再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對話形式——強調人本的治療師和病患之間的對話。

這件事乍看之下好像很神,但實際上,伊莉莎程式只是擷取使用端(也就是使用者本人)的片段回應,然後改成問句,如此一來,就成了人本心理治療基礎技能「傾聽技能」(reflective listening)的超級簡化版。例如,你如果輸入「我很難過」,伊莉莎可能會回應:「你難過多久了?」完全就是人們平時自問自答時的操作模式。

誰都可以,有人聽我說話就好

雖然伊莉莎本身有些巧妙的招數(例如轉移話題,或主動要求使用者再解釋得清楚一點),可避免對話陷入困境,不過,這套程式仍然受到諸多限制,頂多只能算是簡陋的虛擬治療師。話雖如此,這套程式在「以假亂真」方面非常成功,大多數的使用者都相信,自己是在與一位真正的治療師互動,也成功引誘使用者挖心掏肺地說出內心的私密。

維森鮑姆發現,他辦公室裡的非技術人員(包括他的祕書在內),會花好幾個小時透露私人問題給這個程式,事後等到他向祕書透露,自己其實看得到他們的所有對話時,祕書竟然非常生氣,為隱私遭到侵犯而惱怒。同時維森鮑姆也很訝異,活生生的人竟然會與短短幾行的程式碼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誼。

伊莉莎一直被視為是個犀利的批評,她的出現等於重重打臉了當時的心理治療風格。其實,任何人都能輕易地模仿「傾聽療法」,下次再有人找你吐苦水,你又不得不聽時,只要詢問對方:「這樣讓你覺得如何?」就行了;然後不論對方回答什麼,你都一再重複問他:「這樣讓你覺得如何?」……如此這般循環下去。

儘管上述的做法有點搞笑,但這種以個人特質為主體的「人本心理學」,正是心理學歷史一個重要發展,至今仍是心理治療的重要概念。那麼,人本心理學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一九六六年,德裔美籍電腦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利用短短兩百行程式碼,就創造出伊莉莎(ELIZA)—史上最早的「聊天機器人」之一,只要在電腦上打字就能與她對話。伊莉莎再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對話形式——強調人本的治療師和病患之間的對話。<br />圖/ingimage
一九六六年,德裔美籍電腦科學家維森鮑姆(Joseph Weizenbaum)利用短短兩百行程式碼,就創造出伊莉莎(ELIZA)—史上最早的「聊天機器人」之一,只要在電腦上打字就能與她對話。伊莉莎再現了一種很特殊的對話形式——強調人本的治療師和病患之間的對話。
圖/ingimage

滿足需求即能自我實現

人本心理學起源於對行為學派的反動。行為學派全盤否定了自由意志和意識(見第五十二頁),同時也不認同佛洛伊德將人生描繪成「在不道德欲望和鬼祟情結之間的拉扯」(哪有這麼灰暗啦)。實際上,行為學派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或多或少都帶有決定論的色彩,而人本心理學派則積極尋找明確的方法,企圖成為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第三勢力」,必須尊重個體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見本節篇末專欄)。

「人本心理學」的名稱,來自英國心理學家柯恩(John Cohen)的同名著作《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1958);在提到治療法則時,則強調「以當事人為本」或「以病人為本」的療法。最有名的倡導者是美國心理治療師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他致力於將心理學重新導向人的經驗、意義和選擇。

整體來看,人本心理學比它所反對的兩個學派(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更為正向,強調個體達到自我實現的潛能(自我實現是指成為一個滿足、心理完整的人)。但也有許多批評者認為,人本心理學只能稱得上是哲學,而非科學,因其欠缺證據,也無從檢驗。

.書名: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作者:喬爾‧利維
.譯者:林錦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3/29
.書名: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 .作者:喬爾‧利維 .譯者:林錦慧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3/29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開發了需求層次模型,列出各種驅動行為、產生價值、給人生帶來意義的需求,稱為需求層次理論(the hierarchy of needs)。

基本需求包括簡單的肉體需求(例如食物和安全),以及稍微複雜的需求(例如自尊以及被愛)。比較高階的需求則包含公平、自主、完整和美感,這類需求有助於達成人類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自我實現需要具備幽默感、深厚的自立自強等等特質)。

除此之外,還有更高階的需求,包括發現(discovery)、超越自我(transcendence)、美學(aestgetics,或譯感覺學),這類需求可以讓人獲得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意即超越自我且和諧的瞬間,據說那是種如海洋般遼闊的感受。

心理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