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臺北聯合門診室

早期大腸癌治療不再痛苦不堪

【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

一名廿九歲美籍交換學生診斷出大腸癌讓國人談『癌』色變。其實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已經連續蟬聯29年榜首,其中大腸癌發生率近年來快速上升,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而大腸癌死亡率也升至第三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但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便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症狀,有些人是在做體檢時,意外發現自己大腸罹癌;有些人則是糞便潛血陽性,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時才確定罹癌,一般民眾50歲後建議做大腸癌篩檢,若為高危險群民眾,篩檢的時間點必須提前。

治療方面,李熹昌說傳統大腸癌是採取外科手術切除部分大腸,有恢復慢、住院天數長甚至術後生活品質可能降低等缺點,但若大腸癌侵犯深度尚淺,同時無淋巴轉移的話,就有機會利用內視鏡來切除癌細胞,以免除傳統開刀治療的痛苦。目前,日本便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列為早期大腸癌症的治療方式之一。

李熹昌表示,要診斷出適合接受ESD治療的患者必須透過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擴大內視鏡(Magnified endoscopy)和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等三項利器來觀察病灶,就能判斷病患適不適合施行ESD。

ESD也和其他內視鏡治療一樣,需要藉助於一些特殊器械,像是利用各種不同的內視鏡刀(needle knife、IT knife、hook knife、dual knife、flex knife等等),將病灶從黏膜下層慢慢切開剝離,使其完整(en-bloc)切除。切除後的檢體也需送至病理科做進一步的檢驗,在顯微鏡下觀察癌細胞侵襲深度是否太深、是否有血管淋巴管的侵犯,或為分化低的惡性腫瘤,如果以上三者有一項成立時,淋巴結轉移的機率便會提高,需考慮加上外科手術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有鑑於病患需求,2010年組成團隊開始利用ESD治療早期大腸癌及大的腺瘤性息肉,近兩年約完成30例ESD。未來預計再派年輕醫師至日本進修,期望提升早期消化道癌症診斷及治療的水準,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服務。

更多健康衛教資訊都收錄在臺北健康聯合國Blog》

大腸癌 內視鏡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