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線上企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血液腫瘤科醫師 鄭企峰】
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近年來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數逐年升高。在初次診斷大腸時時就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為第三期,有百分之二十的病人為第四期,也就是有其他器官之轉移。
目前臨床研究證實第三期的大腸癌患者,若於術後接受含草酸鉑之輔助性化學治療,能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的機會進而延長病人的存活率。
在標靶藥物問世之前,第四期之大腸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很難超過二年。由於肝臟為大腸癌最常轉移的器官,大部分的大腸癌乾轉移的病人,幾乎都是死於肝衰竭。所以轉移性肝腫瘤的控制為患者存活時間長短的重要關鍵。目前針對大腸轉移性肝腫瘤的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外,可因疾病情況的不同採用無線電頻燒灼術、肝動脈灌流化學治療及肝腫瘤放射治療。
標靶藥物的問世,使得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有重大的進展。標靶藥物和化學治療藥物的合併使用,增加治療反應的機率,進而延長病人的平均存活時間。另一重要的治療改變乃在於原本無法接受肝臟局部治療的病患,在接受3種標靶化學治療後,能進行肝腫瘤之切除或是腫瘤之燒灼,進而增加病患治療的機會,目前健保局已給付標靶藥物於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癌之使用。
然而標靶藥物仍有其副作用,根據其作用的機制不同,有可能產生皮疹、甲溝炎等皮膚症狀,抑或是血管生長因子相關的高血壓,蛋白尿等。唯臨床的應用仍以醫師的評估為最重要的選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