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
【聯合線上企劃/陳文娜撰文】
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李熹昌醫師。
圖/李熹昌醫師提供
幾乎每個病人在被告知罹癌時,都會覺得晴天霹靂、無法接受,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如果是早期大腸直腸癌,腫瘤侵犯深度尚淺且無淋巴轉移,就有機會透過內視鏡來切除腫瘤。
噴上紫色染料 觀察瘜肉惡性度
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李熹昌指出,在日本「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已是相當成熟的技術,有一定的適應症;因此,術前的診斷及評估就相當地重要。首先在瘜肉表面噴上染劑,再透過放大內視鏡來觀察瘜肉表面腺體的開口狀況,就可以區分瘜肉為增生性瘜肉、腺瘤或者已經是癌症,進而決定治療的方式。
如果是腺瘤或者是侵犯深度淺的癌症,就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李熹昌解釋,「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可以將較大及扁平的腺瘤,或者是侵犯深度尚淺並沒有淋巴轉移的癌症完全切除;反之,若是增生性瘜肉則建議追蹤觀察,而侵犯深度較深或者有淋巴轉移的癌症則交由外科醫師手術。
李熹昌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指在內視鏡下利用內視鏡刀沿著瘜肉組織底部慢慢將病灶剝離,治療時間比傳統內視鏡瘜肉切除術長,約需一至二小時,手術困難度也比較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引進日本「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配合瘜肉染色等術前評估技術,提供正確的診斷與處理。更重要的是,因為不需切除一段腸子,病人術後恢復時間相對較短,住院天數也較短。
瘜肉切除 仍需進一步檢驗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所切除的瘜肉,還應做進一步的病理檢驗;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癌細胞侵襲深度是否太深、是否有血管淋巴管的侵犯,或為分化低的惡性腫瘤,如果以上三者有一項成立時,淋巴結轉移的機率便會提高,需考慮加上外科手術治療。
另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並非門診手術,患者必須前一天先住院。臨床顯示,此項手術比起傳統內視鏡瘜肉切除術有比較高的併發症,約有5%機率會出現穿孔等狀況。
李熹昌指出,近幾年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篩檢,加上國人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自費接受健康檢查,故能篩檢出更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而不管是開刀手術或內視鏡治療,技術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可完全將腫瘤切除。因此,只要在醫師詳細的評估下接受治療,早期大腸癌並不可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院校合作 北市醫與國北護簽約
妥瑞氏童怪動作 施壓恐得反效果
糖尿病家庭 一家五人皆血糖過高
塑身美體「停、看、聽」
乳房特別門診 全方位守護婦女健康
胸悶心痛 CT心導管檢查揪元凶
顧脊椎 瞭解骨刺與椎間盤突出
老年黃斑部病變知多少
瓣膜性心臟病不可輕忽
聯醫第二家失智日照中心 下月開幕
陣發性暴怒 斯文男變臉抓狂
孩童開始上學就很容易生病嗎?
平常心面對人際 春節焦慮可減輕
看3D電影影響視力 電影院要加警語
醫藥小辭典/諾羅病毒(Norovirus)
血管塞車了 三高是禍首
乳癌術後運動 減輕淋巴水腫
照顧失智家人 90%婚姻亮紅燈
勃起功能障礙者 八成三陰莖血管病變
吃偏頭痛藥 她青光眼險瞎!
成因篇-咳那麼兇 是感冒?還是肺炎?
避免關節「卡卡」 防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
小兒紅斑性狼瘡症狀多樣確診難
晚生難受孕 卵巢功能檢測防不孕
防治牙周病 全方位保口腔健康
失眠大不同 針灸按摩也有用
接觸野鳥 感染見罕隱球菌
男營養師只占7% 醫療院所稀有動物
漸凍音樂家贈琴 這次當聽眾
百萬「眼控滑鼠」 扶輪社送漸凍人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生活自肅 閱讀配散步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