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影音頻道常看到國外「達人秀」的片段剪輯,演出者雖為素人,但是無論是歌唱、舞蹈、魔術或特技都讓人歎為觀止,只是參加者多為年輕人,鮮少看到熟齡人士。不知是為迎合節目的受眾,還是長者本身就很少報名此類選秀節目。
其實,我認識很多長者都身懷絕技,只是缺乏舞台。我這個年紀的人,小時候都看過「五燈獎」節目,這應該可以算是台灣第一代的素人選秀節目,很多明星都是參加此節目被發掘。
當時舞台後方有五個燈,分別代表戲曲、舞蹈、技能、樂器、歌唱等五大才能,我記得有一些年長的表演者因為特殊才藝而獲得高分,如用葉子吹奏樂曲,跳扇子舞或武術表演。這個節目最高收視率曾達70%,只是後來因故停播有點可惜。
我們有沒有可能再復刻一個類似五燈獎的節目給年長者?根據國發會預估,203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銀色國度」。然而,社會對銀髮族的想像,往往仍停留在長照、虛弱、依賴、退居幕後的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不僅限制了長者的人生舞台,更忽略了他們豐沛的生命力與才華。
許多銀髮族擁有多年累積的專業技能、藝術造詣與人生智慧,卻缺乏一個能被看見的平台。當我們談健康台灣,談活力老化,必須提供舞台,讓銀髮族能夠「被看見、被聽見、被喝采」。
想像一個舞台----一位75歲的婆婆唱著年輕時的民歌,聲音依舊清澈動人;一位68歲的阿伯揮動太極劍,動作有力又優雅;一位82歲的爺爺在鋼琴前彈奏爵士樂,與孫子同台即興演出。
雖然國健署舉辦一年一度的「阿公阿嬤活力show」,但比較像是激勵長者走出家門,增進肌力、促進身體機能的活動。我認為迎接超高齡社會,需要為長者打造一個銀光達人秀節目,不只是為了身體健康,更是心理活躍、社會參與和自我實現的舞台。我認為這不只是一個比賽,而是一次集體的社會教育,讓大眾看見年齡不是障礙,而是魅力與故事的來源。
期待這個舞台搭建後可以改變社會觀感,透過正面形象,打破「老等於弱」的刻板印象。我也相信此節目能達到促進跨世代交流的目的,因為一家人可以一起收看、一起討論、一起為長輩應援。並且達到活化銀髮生活的目標,在參賽與準備過程,激勵長者積極練習、保持健康。而在比賽過程中,隨著銀光達人的選出,亦會讓銀髮長者重新群聚,參與社會,從而帶動銀髮生活產業的發展。
「銀光達人秀」不該只是一年一度的活動,而應成為台灣的長期文化品牌,不僅具有社會意義,也有符合未來人口結構的商業價值。試想台灣5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500萬人,而此中高齡人口占有台灣80%的資產,其廣告價值可期,若能成功製播此一節目,並將其推廣至亞洲甚或其他國家成為「國際銀光達人秀」,其延伸的IP商業效益更是不可限量。
是時候,讓台灣看見不同的銀色光芒了。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台灣第一個「銀光達人秀」的播出,為長者點亮舞台,讓未來超高齡社會的主角都能「活到老,精彩到老」,銀光閃耀,從此開始。
‧81歲婦擁百坪豪宅和2千萬資產 兒女每周來訪卻讓她「深感憂慮」
‧78歲退休老闆賣房搬去養老院「不留一毛錢給兒女」遭驅逐無家可歸
‧青椒的籽先別去掉!營養專家:種子和籽蒂藏著健康密碼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