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向高齡化、少子化,有愈來愈多長者孤單生活、孤獨老去,長者退休後若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很容易加快衰老速度。「孤獨老」是趨勢,也是需要解決的社會議題,如何讓老後生活有品質,需要建立良好的厝邊關係。即使沒老伴、沒孩子,也要透過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在地社區模式,融入「幸福獨居好朋友生活圈」。
保持正向樂觀生活態度
有些長者因公寓環境或生理障礙而走不出家門,在地單位不應只在據點等老人出來,而是把社區志工升級為「幸福好朋友」,主動出擊深入拜訪、提供更多在宅關懷活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打造幸福獨居」計畫,從新北到屏東,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藉由培力社區健康的中高齡與高齡者發揮其所能,開創精彩的第三人生。
獨居不一定不好,如何安全獨居又幸福?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向樂觀的生活態度。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除了家人外,最好的社交就是近鄰,建立與他人有連結、有關係的情感,可以補充家人支持的不足。幸福獨居的解方還包括預防性關懷、健康自主管理、長輩的專長運用,用社區力量培力共好生活圈,除了緩解孤獨,更能重現長輩價值。
連結自己的好朋友生活圈
「幸福獨居好朋友」是以「新家人」角色開發服務模組,有系統地、長期陪伴孤獨感特別深的長輩。在互動的過程中,發掘社區內的高齡人才,持續學習新事物,或許能成為社區很好的緩解孤獨助力。漸漸地,在住家附近形成自己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生活圈」,不但可以強化社會連結,也能豐富自己的生命。
住在熟悉的環境、有尊嚴地終老,是每個人的夢想,獨居但不孤單,可以靠創新社會處方箋來實踐。老後獨居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象徵,但也不要忽略定期走出家門增加人際互動,用社區連結對抗孤獨老,「作夥」找回興趣、關懷、互助及尊嚴,讓人產生參與感及歸屬感,悠然自在生活著。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