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文╱朱慧芳】
幾年前,我曾經在文章中介紹過美國的社區廚房,那是位於猶他州鹽湖城的世界大同餐廳(One World Everybody Eat Caf),以及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大眾食堂(So All May Eat Caf)。這兩家社區餐廳有共同的特色,他們盡可能採用在地有機食材做餐點,每天提供不同菜色的有機餐,而且都沒有固定價格,消費者願意為一餐飯付多少錢,完全由自己決定。點餐檯上放置一個木頭箱子,消費者要往裡面投入多少錢,老闆看不到,也不會過問,一切由消費者自由心證。
食堂主張 貧困應吃更好
長期食用品質低劣的食物,容易帶來健康和精神上的問題,貧者可能因此更為貧困。為了避免窮人吃不起有機餐的可能性,兩家餐廳都有準備「無料」餐,讓付不出錢的人可以用「以工換餐」的方式飽餐一頓,每一小時的工作量,酬勞等同一次餐費。
北埔共食 簡樸溫暖聚會
除了經濟上的弱勢之外,高齡、幼齡、身智障等也很容易淪為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但我們在非都會社區,經常看到老人帶小孩的畫面,年輕人和壯齡人到都市去打拚,需要被照顧的人留下來守著家園。
前陣子我去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拜訪農友,誤打誤撞的參加了一場很不一樣的共食聚會,大家有說有笑的在一起用餐,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有溫度。雖然是簡單質樸的一頓飯,價值卻勝過大飯店裡的奢華豪食。
那天接近中午的時候,種有機稻的農友黃淑惠約我在當地的廟前廣場見面,因為前一個行程提早結束,我和攝影師便提早抵達約定的地點。到了廣場,遇到一群才剛剛下課的老先生、老太太,他們熱情的招呼我們喝茶,更熱情的說,「等一下跟我們一起吃飯,不要客氣。」
邊吃邊聊 獨居也不寂寞
他們吃的菜是附近農夫種的,大家也都知道當天吃的米是哪一塊田收割的,廚房旁的空間,掛了好多張紅紙條,上面寫著捐出菜錢、米錢的居民大名。煮菜工作由兩位社區太太分工,沒有參加上課的居民自動的挑菜洗菜,菜飯陸續端上桌後,大家各自拿出自己的碗筷,連我這個外來客,都可以從訪客專用的碗筷籃裏,自行取用,全程看不到不合乎環保標準的免洗餐具。
日本香港 都有共食系統
鄰近的日本,在東北部的青森縣有一個「淺蟲食堂」,以公益的力量展開社區共食系統,不僅提供年輕人工作機會,也解決老年人用餐問題,甚至還提供獨居老人外送餐食的服務。香港新界仁愛堂的「社區食堂」則是強調社區居民互助,以交換勞力和資源的方式推出共食。
共好、共食、共老是近幾年流行於國際的主張,南埔村的社區共食制度,呼應地球村民面臨的共同議題。我相信台灣還有許多社區角落,正在寒冷的冬天默默為社區居民提供溫暖餐點,有你們真好。
▇ 媽媽米雅生態米 黃淑惠、謝國泰0919-924-676
▇ 朱慧芳老師部落格:只買好東西http://tw.myblog.yahoo.com/good-ies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