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植物栽種、採收及食用的一連串園藝治療活動,安排老人家勞動,參與過程讓他們生活有重心及成就感,不斷學習用腦,還能延緩身體退化、穩定情緒。
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表示,園藝治療核心概念以植物產生連結活動為主,配合季節及節慶安排適合課程。如初夏種植蔬菜,會以空心菜、莧菜為主;母親節則製作壓花卡片;端午節縫紉艾草香包;夏天會介紹青草及薄荷,老人家種植採收後,熬煮成清涼消火的青草茶;冬天可改用生薑。
黃盛璘說,園藝治療以生命力強、易栽種的植物為主,尤其「五感刺激」植物最適宜,也就是植物能刺激味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如香草氣味可喚醒老人家的過去記憶。另外,植物選擇需考慮民俗禁忌,種花別選白菊花;插花可用象徵喜氣的大紅牡丹等。
不過,園藝活動與園藝治療不同,園藝活動著重開心玩、動手做,從中培養自信心與成就感。園藝治療不只玩,治療師還得根據受治者的身體狀況及病史,設計適合課程,隨時記錄每堂課程的參與程度、情緒反應、社交互動情形等,視情況調整課程內容。
例如老人家常見疾病包括憂鬱、失能、失智等,憂鬱症長者要他們離開房門很困難,園藝治療師鼓勵他出來上課時,須隨時觀察老人家的參與意願、心情起伏、需不需要人陪等細節。失能者多半會坐輪椅,種花平台須考慮輪椅高度,可架高些方便操作。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