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認識失智症的六大關鍵字》,杉山弘道 著,新銳文創出版】
失智症老人的應對法有某些部分與乳幼兒應對法相同color="0074ad">
如前述超過成長過程的巔峰期以後的老化現象幾乎都是退化現象。而失智症加速退化現象,故老人──尤期是失智症老人──的言行接近乳幼兒的言行。
例如:有時失智症老人的異常行為是不能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的代償行為,同樣不能表達的嬰兒,用「哭」來表達肚子餓了、尿片濕了或想睡了。一方是異常行為,一方是哭的行為,表達方法雖有不同,但從這個觀點也能了解失智症老人的一部分異常行為是類退化行為。
簡單的驗證一下關於記憶、思考、感情、自我、日夜節律、對環境的適應的退化現象。
失智症老人和小孩一樣,由於健忘而記憶量也變少。小孩的思考因做為材料的記憶量少而單純,不考慮他人,我行我素,無理取鬧,容易陷入恐慌思考。失智症老人的思考也因同樣原因而單純化,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陷入恐慌思考或欠缺內容的思考。
小孩被比喻成「剛在哭,馬上就破涕為笑」,感情的變化快,由於理性的抑制也鬆,很容易表現在態度上。失智症老人也是一樣,感情的變化快,喜怒的感情幾乎都不能抑制地表現出來。
女孩玩娃娃,男孩玩汽車玩具。小孩的自我在發育途中,尚未成熟,因為內在的認識機能的牆壁脆弱,故小孩的腦海裡,女孩的娃娃簡單地化為嬰兒,男孩的玩具汽車化為真的汽車(思考的妄想轉化)。因此小孩能熱中於玩娃娃或玩具汽車。同樣地,失智症老人也是內在的認識機能的牆壁變得很脆弱,簡單地就陷入妄想或譫妄。
就像嬰兒不分日夜都在睡一樣,失智症老人的癡呆期也是變得難以區別晝夜,雙方都是日夜節律的振幅小所引起的現象。
小孩和失智症老人也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小,被暴露在冷的地方就馬上感冒,降低體溫。
因此可以了解,老人的思考、言行包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在內,很多都與乳幼兒有共通的現象,都是退化現象,和以此現象為起因的類退化行為。
所以說,「年齡老化是回到乳幼兒時代的旅途。」接近旅途終點的癡呆期,他的言行和乳幼兒類似的部分就增加了。
因而,面對惡化的失智症老人,有某些部分和對待乳幼兒相同,需要建立起像小孩依賴母親一樣,覺得安心的人際關係與環境。特別是進入癡呆期,用語言溝通變難時,就要像母親接觸嬰兒時一樣,即使不能了解也要和藹地說話,這樣老人的心情才能平靜。
但是,很多場合就像記憶和感情的障礙程度不盡相同,退化現象的進行程度也隨個人的機能之不同而有別,所以面對失智症老人時即使說要像接觸乳幼兒一樣,也不能欠缺恰如其分的考量。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