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據統計,目前台灣約有4萬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手抖、口齒不清,需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但不少患者服藥幾年後,出現幻覺、噁心、腸胃不適等副作物。醫師指出,深腦部刺激術可有效改善症狀,唯一缺點就是昂貴,費用高達90多萬元。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巴金森氏症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老年人罹病的機率相對較高,但臨床也收治過不少年輕型患者,才20多歲就發病;檢查發現患者基因出問題,以致年紀輕輕,腦內多巴安神經退化。
林欣榮形容,巴金森氏症患者身體就像是一台煞車力道太強的車子,一邊不停加油,另一邊卻猛踩煞車,導致手腳發抖、無力,四肢不聽使喚。
深腦部刺激療法是將特殊晶片植入患者腦部,配合安全且有效的電流,來刺激腦部神經,減緩「煞車現象」,幫助病患恢復正常,只需服用原先一半劑量藥物。
台灣從1999年起,即引進深腦部刺激治療術,迄今已經超過10年,在技術與研究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包括知名音樂家李泰祥都接受過深腦部刺激治療術,來控制病情。
儘管效果不錯,但截至目前,國內僅有600多名患者接受深腦部刺激治療術。林欣榮認為,價格昂貴是主要原因,9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並非一般家庭可以負擔。
研究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發生率達15%,85歲以上更是高達50%。林欣榮預測,台灣趨向老齡化社會,罹患巴金森氏症人數將越來越多,如果雙手不正常顫抖,就應迅速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