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長期照護

「如果生病能賴著你,那麼,我情願不要好起來」照顧久了,好像在為他人而活

愛長照


圖片提供/愛長照(來源:pixta)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脈絡,的確是在這種相互依存中建立起來的,讓人不至於生活得「像座孤島」。這些相互依存的關係,維繫著人們是否能身心安頓。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原本正常的互依關係,可能逐漸變質成有些病態的互依關係。

針對這個問題,大概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灑脫的回答:「我不為其他任何人活著,我只為自己而活」,若真有人能給出此種答案,那他或許是個在各方面都能「自給自足」的幸運兒,或許,是極端孤絕的人......其他的人,在生命不同的階段,多多少少是為了某些「值得的」人而活著。

例如像是:父母為年幼的子女而活;戀愛中的人為對方而活;中年後的人,為年老的父母而活等等。也有很多懷有大愛的人,會為了幫助孤苦無依的人,甚至是為了拯救流浪動物而活......無論是為了誰而活著,其中都有甜美欣慰,也有沈重苦澀。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脈絡,的確是在這種相互依存中建立起來的,讓人不至於生活得「像座孤島」。這些相互依存的關係,維繫著人們是否能身心安頓。然而,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原本正常的互依關係,可能逐漸變質成有些病態的互依關係。

但,我們要怎樣去意識到彼此的關係,正在往病態的方向走呢?也許我們可以來看看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幾個例子。

<br />圖片提供/愛長照

圖片提供/愛長照

少女小江:

國小時代的她,因為被同學霸凌而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形之於外的是經常在教室昏倒 ;或是無故歇斯底里大哭。

只要症狀一發作,小江就被允許離開教室,去找她信賴的老師談話,或是在保健室躺上好幾小時,進入國中後,遇到的導師是位大學剛畢業的新老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還不具備那麼多的信心,也渴望得到學生的接納。

導師對小江特別關心,小江也在導師那裡找到避風港,彼此關係不像師生,倒像姊妹。小江卻因此逐漸摸出一種門道,就是「發作次數越頻繁,得到的關愛越多」;而年輕導師也對自己「可以罩得住這麼難搞的學生」,而獲得某種成就感與滿足。

小江「拒學」的症狀是有減輕,但來學校並不是真正進教室學習,黏著導師取暖的機率比較大。也因為導師花過多時間關注小江,能分給其他數十名學生的照顧相對減少。這個現象也引起其他家長的質疑......

中年敏芳:

敏芳年少時便進入商業界工作,由於能力強、肯拼,不到四十歲就事業有成。

但也因為少年得志,難免有些高傲,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因此跟老闆和同事的關係都不太好。遇到工作瓶頸時,偶爾也萌生退意,在她某次經歷工作低潮時,她的母親被診斷出罹患癌症。

敏芳的父母早已離異,一兄一姊大學畢業後出國唸書,之後就在國外定居,敏芳跟母親在臺灣算是相依為命。母親生病後,因為工作不順心,她毅然決定結束工作,全心照顧母親。當時她認為母親的病不會拖很久,靠著自己的積蓄,應該可以衣食無虞。

當時親友們都認為敏芳年紀還輕,不應該貿然脫離職場,可以請外籍看護照顧母親,敏芳後來的確為母親請了看護,但她還是堅持留在家裡,事必躬親。

在敏芳的悉心照料下,她母親的病時好時壞,但似乎沒有立即的危險。在病中,母女的角色好像互換了,母親常像孩子搬的撒嬌,只要一兩小時看不到敏芳,就會發脾氣,不吃不喝。

敏芳也逐漸發現自己有很多身心症狀,例如:恐病症,時時擔心自己生病比母親早走,總覺得自己渾身不舒服,但也檢查不出什麼問題,有段時間甚至有憂鬱症的傾向,她總是十分焦慮,想著萬一自己出個門,會不會母親就在那當下過世了?

因此除了買菜之外,敏芳幾乎不出門,她整個世界的重心只有母親了,而這位母親彷彿也從不考慮才四十多歲的女兒,就這樣宅在家裡,跟社會越來越脫節,這對敏芳的未來好嗎?

有一天,我去探望敏芳和她母親,老太太對我說:「我活得好累啊,只要多活一天,就能多陪敏芳一天,我是為了陪她,才硬撐著這口氣。」

等她母親睡了,敏芳跟我說:「我媽不能走,她走了,我就什麼都沒有了!我要想盡辦法讓我媽多活一天算一天!」我當時有個看似很冷酷的想法,但我真的如此認為:「你們母女二人,到底是誰為誰活呢?!」

但我又是誰呢?我有什麼資格發言?我自己家裡也有老年父母,是我弟弟妹妹在照顧,如果沒有弟妹的付出,我又如何能留在臺北做我自己的想做的工作?

▍ 如果生病能賴著你,那麼,我情願不要好起來

在小江和敏芳的故事裡似乎都潛藏著一個邏輯:照顧者本來是為了患者的需要,提供時間與心力,勞務乃至於金錢上的支援,目的是讓患者康復,或是走向善終

但經常發生的卻是:「患者和照顧者都被滿足了某些潛在慾望,於是這個患病狀態不能輕易更改,因為只要改變,這個相繫的小世界便會被顛覆,一旦顛覆,雙方都得去適應一種可能更艱難的情況,所以只好這樣纏繞著、牽拖著......」

辨識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是否開始變質,有幾個小記號,我們可以學習防範於未然,而非等到遺憾發生在來唏噓。

▍ 依賴關係變質了嗎?兩個可以察覺的記號

第一個記號是:排他性。例如:被照顧者藉著「我是病人」,從撒嬌耍賴開始,漸漸將照顧者據為己有,拒絕其他人的善意,像是:「只吃某個子女餵的飯」、「一定要某個子女陪在身邊才肯入睡」

不健康的互依關係像是個無形的鎖鏈,將照顧者與被照顧著緊緊纏繞,別人即使想幫忙,也擠不進去;這樣的關係是令人窒息的,而且當其中一方終究得離開時(通常是死亡),另一方將陷入極大的失落,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來復原。

當「排他性」的現象出現時,是一個警鐘,照顧者當有自覺,周邊的人也需提醒。

變質的互依關係,另一個記號是:心中開始有怨,而且這份怨會三不五十的在碎唸中表達出來。

例如:「為了照顧他,我那裡都去不成了」、「我已經兩年沒出門看過電影了,就怕一出門,家裡出什麼事」、「我的同事們都在進步,升官發財,我每天就是把屎把尿,跟外界脫節,快成廢人了!」

許多許多小小的怨,加起來就變成「怨毒」,怨毒會侵蝕掉愛,被照顧者雖然身邊不乏人照顧,但他們自己的確能感受到那句事實上存在,但卻沒有人忍心說出來的話:「你還要拖累我們多久呢?」知道自己被視為累贅,卻又走不了,是很辛苦的。

其實,勞務是可以透過溝通來分擔的,政府也有一些措施幫助照顧者能喘口氣,多去了解那些提供幫助的管道,可以在怨氣萌芽時適度化解掉。

照顧年老或患病的人是一條漫長的路,維護一個健康均衡的關係,才有可能在愛中善度人生最後的一程。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憂鬱症 發脾氣 霸凌 善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