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陳惠惠/台北報導】
「壓力好大,隨時都很擔心婆婆,如果有什麼閃失,怎麼跟家人交代。」張太太回憶多年前照顧罹患失智症婆婆,「廿四小時提心吊膽,晚上只能在躺椅上睡覺,一聽到任何聲響,就全身緊繃、馬上驚醒」。
儘管婆婆過世多年,張太太只要一想起婆婆生病的情景,疲累感油然而生。晚輩照顧長輩,所承受的照顧重擔、心理壓力,已非外界所能想像,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憂心的是,他們接觸的個案裡,像王敬熙夫婦這類老人照顧老人的情況愈來愈多,長期照顧者本來就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老人家機率更大」。
湯麗玉說,過去已不只一次發生,老人家因為不想連累子女,同歸於盡的案例。她說,有些是因為子女疏於關懷或無力照顧,但也有女子聽了父母親「我來就好」的話,誤以為老人家有能力照顧,「千萬不能信以為真,要主動關懷」。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指出,照顧者千萬別硬撐,若有需要,必須尋求家庭及社會資源。成大醫院神經部主任白明奇則說,照顧者必須要讓其他親友知道自己很累,一起分擔照顧責任。他建議,目前除全國或地方都有失智症協會外,民眾亦可選擇在宅照顧、日間照護(托老所)、養護之家或二十四小時的長期照護中心。
雖然政府已有長期顧十年計畫,有需要的民眾可上衛生署(http://www.doh.gov.tw/)照護處網站查詢,或撥打電話到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不過,仍有條件限制,僅限於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十五歲以上山地原住民,以及五十歲以上身心障礙者,湯麗玉認為,喘息照顧應改為每周固定時間,比較有助紓解家屬壓力。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