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年輕人肩頭的負擔越來越沈重,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目前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16萬人,估計到民國145年,社區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而且每年平均將增加1萬以上失智人口。由於照顧失智老人需要更多人力,屆時若沒有照護體系的扶持,整個社會將呈現「當機」狀態。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人失智已成不可忽視的問題。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今天舉行,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達夫分析,台灣社區失智症盛行率,65歲以上為1.2%,90歲以上更高達約31%;隨著台灣人口老化,到了民國145年,台灣總失智人口將超過62萬人,約占老人人口的8%。
目前每100名青壯年人照顧14名老人,到民國145年,每100名青壯年人必須照顧75名老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擔心,當失智長者人口暴增,接踵而至的照護壓力,可能癱瘓家庭與社會。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雖然失智症長者看似「好手好腳」,會自行走路、爬樓梯、吃飯,外觀與一般老人無異,但是他們很容易走失,會亂跑到火車軌道等危險區域,需要人力看著,家屬的照護壓力十分沈重。
若是家屬想有喘息機會,以目前公辦民營的日間照護中心來說,一個月約需自付1萬5000元;如果是24小時的養護中心,一個月更需花費3萬5000元到4萬元。
由於政府規劃中的十年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將失智症列為中程目標,協會建議,應提前到近程目標,以提早協助失智症患者。湯麗玉說,包括日本、德國都已經調整腳步,主張失智症應該從輕度照顧起,早期發現,預防變成重度,才符合照護的成本效益。
台灣失智症協會目前也透過設立「睿智學堂」,開麻將班,帶老人做頭腦體操、運動等,不要讓長輩白天只是在家看電視打瞌睡,也多動動腦部,可減緩退化程度。
協會也建議,除了將失智症納入長期照護,更應依失智者個人的照護需求,安排有彈性的「套裝」措施;包括日照中心等機構照護、居家服務、睿智學堂等,並融入在地的資源安排。
台灣失智症協會與世界各國同步推動「全球失智症公約」簽署活動,今天也正式啟動網路簽署,呼籲政府將失智症列為優先健康議題。
※延伸閱讀
.防失智惡化 不妨訂份報
.確診阿滋海默症 畫時鐘測驗法最簡便
【2009/06/07 聯合晚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