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秋雲/沙鹿報導】
台中市沙鹿區有名幼兒7個月大時,身體外觀看似正常,但左手老是握拳不放,家長不以為意,體檢才發現孩子是腦性麻痺,轉介接受復健治療,持續4個月大有進步,醫師說幸好及早發現,未來手部活動不至有太大影響。
這名男童的母親表示,孩子的生產過程很順利,一直到7個月大時發現嬰兒的左手常握拳,家長認為這孩子的正常現象,沒想到在沙鹿光田醫院注射疫苗後檢查,醫師發覺有異狀。
小兒科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醫師江國樑表示,小男童的拇指靈活度明顯比右手差,力道不大。透過大小檢查,發現林小弟右腦腦室附近有局部損傷,這個位置會影響手部的精細動作。
醫師替小男孩慶幸,「如果沒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恐怕會造成左手的肌肉及關節硬化,日後手部活動功能會大受影響。
4個月來,男嬰經物理與職能復健治療後,左手功能明顯進步,未落後一般孩子太多。
醫師提示後才從媽媽口中得知,她在懷孕晚期跌倒時撞到腹部,除了陰道出血外無大礙,推測這可能是孩子腦傷的原因。
江國樑表示,腦部的損傷不會持續惡化,但隨著腦部受傷部位與程度不同,表現在外的因人而異,醫師治療或復健時,須評估障礙的種類與損傷程度,依個人訂出計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