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健康網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孕婦陰道突然出血,一定要吃安胎藥或打安胎針嗎?面對腹中脆弱的新生命,孕媽咪格外注意飲食起居和自體變化,一發現陰部有異常出血,嚇得掛急診安胎,但婦產科醫師表示,常見安胎是預防早期流產或後期早產,安胎方法不同,不見得所有產婦都需要吃安胎藥或打安胎針,有時候只要適度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
安胎關鍵期1/懷孕早期防流產
醫學定義懷孕足24週之前、胎兒體重小於600公克的妊娠終止稱為「流產」,是因小於這個週數的新生兒是無法存活的,也是優生保健法規定的最終合法進行流產手術的週數。
大千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婦產科醫師蘇文祥表示,造成流產的主要原因有染色體異常、黃體素不足、免疫功能異常導致凝血異常和子宮頸閉鎖不全。早期流產胚胎的研究,發現有超過6成的流產是因為胎兒本身的染色體異常,換句話說,這些脆弱的新生命並不健康,孕婦再怎麼臥床休息,或者吃藥保胎也效果有限,甚至硬保下來的也只是個有缺陷的小孩,對他不公平,對大人也將是一大負擔。
懷孕早期比較值得用藥的,只有因黃體素不足所造成的「先兆性流產」,孕婦會有早期出血、下腹疼痛的症狀,超音波可在子宮裡看到血塊,通常需給予黃體素成分的安胎針,或口服安胎藥治療,穩定母胎狀態。
而另一種用藥情形則是有些婦女因免疫系統的問題,會產生小血塊堵住小生命的新生血管,需嘗試使用抗凝血劑來保護胎兒,避免流產。另有些婦女在懷孕剛滿4個月左右,會因為子宮頸受過傷或比較脆弱,支撐不住胎兒而提早張開,有可能胎兒會自己掉出來,必要時需要住院接受子宮頸環紮手術和安胎藥物治療。
安胎關鍵期2/懷孕晚期防早產
另一個可能需要安胎的時機則為懷孕後期,主要目的在預防胎兒早產。蘇文祥醫師表示,懷孕後期的早產問題絕大部分與子宮容量有關,隨著週數的增加,日漸成長的胎兒、羊水、胎盤的重量和體積,都會把原本只有一個小拳頭大的子宮給撐大了,根據慣性,子宮會抗拒,常常會有提早子宮收縮的情形。
如果子宮收縮發生在晚上、發生間隔不規則,且在適當休息之後會停止,大多只是假性子宮收縮,不必接受藥物治療。
相反的,如果收縮發生在足月37周之前,而且一個鐘頭裡面規則的出現6次以上,則需要趕快使用安胎藥物,延誤可能發生落紅甚至破水的情況,接著肺泡還沒有成熟的早產兒就要提早來報到了。需注意的是,此時的安胎藥物成分並非黃體素。
蘇文祥醫師表示,這時候出現的早產症狀,包括落紅、規則性下腹痛、痛起來會往下墜、水狀分泌物、子宮頸長度變短,若羊水袋已經跑到子宮頸或陰道裡面,可能任何安胎藥物都無法發揮效果了。即使準媽媽夠謹慎,早一點來到醫院,也還來得及使用藥物,但這些藥物可能還是有心悸、手腳抖動、發熱、臉部刺麻感等副作用,且需住院由靜脈注射持續給藥才有安胎效果。
保胎第一步:在家臥床休息、降低排胎因子
降低排斥胎兒的因子,是保住胎兒的第一步。蘇文祥醫師表示,每個胎兒有一半的基因是來自爸爸,如何讓子宮不對他產生排斥,所牽涉的機轉複雜且不容易完全了解,較簡單的保胎方法就是待在像家裡一樣熟悉方便的環境,充分的休息讓母體能夠把所有的能量收回來,全心全意做好不排斥胎兒這件事。大部分的流產或早產現象,只需要乖乖的在家裡臥床休息就可以了。
至於針對不同病況所需要執行的安胎措施,或者是否應該留在醫院裡以得到持續的藥物治療,建議孕婦還是交給專業的婦產科醫師進行客觀的科學評估後,再對症下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